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护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97-02
为了部分特殊患者能够得到专业护理,依据相关标准护理计划制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就是临床护理路径,英文简称CNP。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避免患者康复延迟,为患者提供高效舒适的专业护理。
1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方法
1.1前期准备在医院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宣传、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培训、构建与临床护理路径相吻合的组织结构以及科学合理选择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疾病类型。首先要对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知识宣传,保证医护人员充分了解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保证医护人员对CNP实施的支持和配合。其次,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CNP具体实施的流程以及措施,确保每一个CNP实施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掌握CNP实施具体操作要求。最后,CNP实施组织结构要求医院要组织部分医护人员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对各种病例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搜集等工作,准确选出治疗方式差异较大、治疗费用成本较高以及并发率较高的疾病种类,并且将其作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对象。
1.2CNP的制定医院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要根据选出的临床护理轮径实施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治疗过程,结合医院具体护理管理工作基本现状,制定出形式简洁、语言通俗易懂、颜色鲜艳的临床护理轮径表,以便于病人理解病情,掌握整个治疗过程,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增强护理效果。表格形式的护理路线图是CNP具体实施内容的表示方法,图中纵轴为患者全部住院护理流程,横轴则表示时间进度。另外在CNP图中纵轴护理流程上还要同时标注每一个护理阶段患者护理目标。
1.3CNP的实施CNP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CNP内容图表计划。具体步骤是对每个病人进行诊断后,根据患者病情,门诊医生确认需要实施临床护理轮径的病人,然后护理人员根据相关疾病临床护理轮径表内容对需要接受临床护理轮径的患者进行相关讲解工作,以便于患者准备好之后的各项疾病检查项目。对于入院后的病人的治疗,所有相关部门都要以该疾病临床护理轮径表为参照,有步骤、有计划、合理地共同完成病人整个治疗以及护理过程。在开始阶段,医院要设置专业护士对病人进行严格监控,严格依据临床护理轮径对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记录。另外,在此阶段中,为了提高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护理配合积极性,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发放CNP图表,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整个护理流程充分理解和配合,改善医患关系。
1.4CNP的评估以及优化有效的CNP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护理效果评估体系,评估结果需要提供当前医院CNP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CNP实施小组要根据评估结果对CNP的实施做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经过一定时期的临床护理轮径后,临床护理路径小组要对临床护理轮径实施后的效果进行数据收集,并且进行分析统计,查看临床护理路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并且分析原因,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优化临床护理路径。需要评价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有病人满意度、经济指标、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工作效率。
2临床护理路径执行中的注意要点
要实现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指导性,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的原则有:明确病人是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核心主体;医院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小组要依据当前护理标准对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定期修改;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不得与我国现行相关疾病护理法律法规相违背;临床护理路径的基准是取得最好的护理效果;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保证合理性和科学性。
3护理管理中临床路径作用
3.1护理管理文件书写更加简化临床护理路径表中内容具有极大的全面性和详细性,包含病人所有可能的病情变化、患者的治疗过程、护理操作步骤、监测、饮食、检查、用药以及入院和出院等信息。所以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全程护理工作中,对于每一项已经完成护理和治疗工作打对号即可,对于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也打对号,没有出现的则勾上错号。一般而言,无需护理人员再进行额外记录,如果情况特殊,护理人员也可以在侧边栏进行重点记录。
3.2强化了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知识讲解的意识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中要求护理人员每日需要根据患者即将接受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并且保证病人对相关治疗没有疑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便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提高了医院护理工作的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临床路径护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流程的标准性,护理人员必须每天按照标准流程和时间计划进行各项护理管理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解决了传统护理管理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时间观念和规范操作意识。
3.4增强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护理管理的有效性临床路径护理中含有一定量的护理调查项目需要病人完成,这样能够提高病人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病人对治疗过程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另外,标准化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极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护理人员不遗忘某一项工作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管理有效性。
4结语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护理管理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对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石绍南,尹娟鹉,李凤辉,仇双.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3(4:28-29,31.
【关键词】小儿;呼吸衰竭;护理研究
呼吸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从而产生低氧血症或低氧伴高碳酸血症(即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功能障碍及代谢紊乱。呼吸系统病变是儿科最常见疾病,病情未得到及时处理,最终进展为呼吸衰竭,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1]。小儿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一直被专科人士关注研究。临床及时有效的医疗,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系统的护理,能明显提高其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本文通过对我院4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儿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并分析相关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儿科收治的呼吸衰竭患儿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生后4h-5岁,所有患儿均行血气分析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呼吸衰竭,其中I型呼吸衰竭23例,Ⅱ型呼吸衰竭17例,患儿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唇周甲床明显发绀、呈吸气性呼吸困难。
2纳入标准
符合全国急救医学会议制订的呼吸衰竭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紫绀,有相关原发病可以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结果为PaO25.99kPa(45mmHg),SaO26.67kPa(50mmHg),SaO2
3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有:
3.1一般护理维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保证通风,定期消毒室内环境。呼吸衰竭患儿虚弱无力,机体感觉迟钝,应给予勤翻身、变换,避免单侧肺部长期受压导致肺淤血或肺不张;保持床铺干燥整洁,避免褥疮发生;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3.2呼吸道护理维持呼吸道通畅尤为关键,进行呼吸道护理在小儿呼吸衰竭中意义重大。应经常给予促进排痰,对于昏迷、气管插管、咳嗽无力患儿给予定时吸痰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雾化吸入湿润气道,应用化痰等药物,利用痰液稀释排出。
3.3插管后护理插管时间不宜超过48h。患儿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时,应专人监护,定时检查呼吸机各参数的情况,不时观察患儿面部及外周循环情况,注意其呼吸幅度。气管插管正确固定,避免经常碰触导管,刺激气道。插管期间进行必要的呼吸道护理,避免呼吸道感染,防止分泌物堵塞管道引起窒息。彻底吸痰,一般1h吸痰一次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痰块堵塞造成窒息。吸痰前于生理盐水滴入气道稀释痰液,严格无菌操作,插入吸痰管适宜深度,避免过深损伤粘膜,避免过浅痰液吸出不彻底,操作完毕后预防性滴入抗生素[3]。
3.4新生儿监护新生儿各项功能未发育健全,在监测呼吸、心电、血气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暖,监测体温变化;严格按照体重给予能量及液体的补给,监测出入量的变化;定期复查电解质指导临床纠正电解质紊乱。
3.5昏迷患儿护理保持患儿头部后仰或者侧偏,避免舌后坠或呕吐物、分泌物堵塞气道发生窒息。给予胃管插管行鼻饲,给予足够热量及营养的补足。密切监测呼吸、心电、血气分析的变化,注意用药护理。
3.6病情观察小儿呼吸衰竭的早期诊断对于其续后的治疗尤为重要。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均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诸如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面色及心率等的改变。患儿呼吸频率突然加快,鼻翼煽动,提示其呼吸道阻塞;患儿呼吸较浅且无力,提示呼吸机麻痹可能;出现呼吸节律不整,深浅不一的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时,提示存在中枢性呼吸衰竭。患儿突然表现烦躁不安,唇周及甲床紫绀提示心衰、呼吸道阻塞的可能,应及时处理。患儿意识障碍,精神萎靡,提示可能Ⅱ型呼吸衰竭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患儿瞳孔大小出现双侧不对等,考虑脑水肿可能[4]。
3.7健康宣教像家长交代相关疾病的知识,日常注意事项及可能的预后,并给予一定的指导,鼓励其配合医疗工作,使患儿家长了解整个疾病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便于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嘱其做好营养支持,增强患儿体质,利于抵抗疾病,减少相关并发表的发生。
4结果
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后,小儿呼吸衰竭患者治愈32例,好转6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例。
5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常见病,而小儿引起呼吸储备能力不足,极易发生呼吸机疲劳,通换气障碍,导致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发生呼吸衰竭,且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死亡率越高。呼吸衰竭作为儿科常见的危重症,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率较高。因此,探讨高效的治疗护理方法,提高其治愈率,一直被临床所重视。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并进行针对性的一般护理、呼吸道及插管后的护理,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儿康复,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本文对4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儿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呼吸衰竭患儿治愈32例,好转6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例,有着较高的治愈率。通过精心的治疗,辅以高效的护理干预,对于小儿呼吸衰竭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汤晓辉,刘华容.26例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27.
[2]赵萍,苏继红.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30):942.
关键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95-01
急救护理学以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患者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挽救、减少伤残、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是护理专业理论和急救医学研究的延伸[1-3]。本次研究就急诊护理内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模式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1 急救医疗体系分析
急救医疗体系(EMSS)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院内急救、专科生命绿色通道急救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救等内容。为完善的现场救护、通迅指挥、可供急救及监护的运输工具等共同构成,是医院强化治疗和急救服务水平的体现。我国急救医院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逐步实现了急救现代化,大部分医院建立了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由急诊科统一管理[4]。
2 我国急救护理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急救医学发展迅速,但在急救通讯网络的建立,院前急救,远程空中急救等方面相较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随着急救医学的兴起,急救护理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在急救护理工作的范围上尚待加强,主要限于急诊静脉输液室治疗的患者、急诊观察室患者及急诊抢救的患者,一部分急诊患者未得到有效的护理评估及干预[5-9]。急诊护士对整体护理实践及概念模糊,在急诊科实践中整体护理相对落后。
3 急救护理人员结构
急救护理人员结构在发达国家已层次分明,我国在医疗模式转变的大环境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急救护理队伍包括普通实践护士、急救实践护士、助理护士、注册护士、护工等[10]。可依据患者病情提高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实践护士在急诊科引进已有30多年历史,护士短缺和急诊流量激增为实践护士引入的主要原因。高级实践护士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经验、常识、协助能力及识别自身极限能力。包括的临床操作共71项,其中局部麻醉、四肢外固定、包扎伤口、去除软组织异物、数字减影神经阻滞术等为常实施项目[11-14]。我国急救护理队伍虽为初级阶段,但近年来护士学历不断提高,培训及考核制度也相应加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
4 急诊护理科研分析
科学研究是对学科发展推动的前提条件,西方急救护理管理模式包括急诊科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流失的影响、电脑分诊系统的健立、急救职业的防护、急救器具、设备的运用等[15]。我国急救护理研究主要包括临床急症护理、并涉及教学等多方面内容,我急症如中毒、重症哮喘、心肌梗死等[16]。近年来,急诊护士的健康问题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并在目前社会法律意识提高的前提下,对急救的效果、急救护理的时效兴、急救制度的执行、开放性急救环境、危险环境出诊、特殊群体救治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研究。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的体现[17-18]。
5 小结
我国急救护理与发达国家比较,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重要性已引起国家、社会及相关医疗部门的重视,卫生部《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提出,要加强急诊护士培训工作,紧跟急救医疗进展,建设合理急救流程,对急诊科规范布局,提高护理专业队伍素质,是急救护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磊冰,张静萍.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手术室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59-460
[2] 马红,千艳丽,曹思维.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6):643-644
[3] Lui J,Hong Y,D,Agostino RB Sr,et al.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he Framingham CHD risk assessment tool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Study.JAMA,2004,291:2591-2599
[4] 林瑞琼,张英俭,林小全,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33(18):49
[5] 张文英,王建清,魏雁涛.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B):3217-218
[6] 徐爱民,李春盛,顾征,等.微创穿刺术在急诊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066-1069
[7] 黄惠娟,马钦丽.严重复合伤的急救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74-275
[8] Beckstrand RL,Srnith MD,Heaston S.Emergency nurse,s Perceptions of size,frequency,and magnitude of obstacles and supportive behaviors in end-of-life care[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2008,34(4):290-300
[9] 廖继鸿.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05-206
[10] Lott M E,Sino way L l,What has micro dialysis shown us about the metabolic milieu wthin exereising skeletal muscle[J].Exerc Sport Sci Rev,2004,32(8):69-74
[11] Simoons M L,Maggioni A P,Rnalerud G, et al.Indivedual Risk Assessment for Intranial Haemorrhage during Thrombolytic Therapy[J].Lancet,1993,3249(9):1532-1538
[12] 张会文.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0,7.23(7):2385-2386
[13] 黄春英.重度创伤50例急救抢救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5):156-159
[14] 陈立梅,孙伟.细节管理应用在医疗服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22
[15] Donnino MW,Miller,Goyal N,et al.Effective lactate 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 proved outcome in post-cardiac arrest pstients [J].Resuscitation,2007,75(2):229-224
[16] 韩润生,宋炜.多发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8(5):662-663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军队医院住院患者的分级护理等级,是由医师根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以下简称《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等级设特级、一、二、三级护理并分别设统一标记,由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为了解军队医院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要求与患者的护理等级、护士所付出的劳动强度、时间以及护理服务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级护理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是否相适应,我们对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3个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并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服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03±9.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98±15.06)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79,效度为0.80。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3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结果
2.1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情况(见表1)
被调查的63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接受护理等级教育者仅有20人,占31.75%。
2.2护理级别评估情况(见表2)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484,P<0.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25,P>0.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859,P<0.01。
3讨论
3.1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2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53%和26.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3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4]周荣慧.医院等级护理服务标准公示的动因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19.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护理模式;卒中单元
Stroke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unit
FU Zuan-ying,Lu Yi-nan,LI Yue-qing,et al.The ZhaoQing Second people HospitalGuangdong,5260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troke unit is a diversified medical model,with the need for multidisciplinary,in particular car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stroke unit(stroke unit)models of care,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unit care procedures.Methods 366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experimental group 183 cases,including the first day after admission to nursing position in a stable condition after with comprehensive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183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only for routine care.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efect score,berthel index and Rankin(MRS)Integral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the recover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more obvious.Conclusion Integrated care mod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care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model has more advantages.
【Key words】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Nursing model;Stroke unit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也引起的偏瘫患者是现今社会的一大主流,大约7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1]。广义上讲,脑卒中患者病后两年都是康复期[2],现代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在于预防脑血管病继发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促进脑血管病功能障碍的恢复,但仅靠康复治疗还远远不够,因为康复治疗一般在患者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表现无进行性加重时进行,而在偏瘫时运动系统若制动3 d,肌原纤维就开始萎缩,超过2周时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加使关节挛缩,同时由于骨质组织失去机械应力的剌激,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组织被吸收而发生骨疏松征[3],因此脑卒中早期肢体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无药物可替代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急性脑学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脑出血56例,脑梗死127例;左侧偏瘫78例,右侧偏瘫96例,双侧瘫7例;男112例(31~88)岁,平均60岁;女71例;年龄42~89岁,平均61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按受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入院的当天即实施系列康复护理程序。
1.2.1 良肢位摆放 的控制(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交替,开始2~3 h变换1次,直至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方可延长间隔时间。
1.2.2 痉挛护理 ①在脑卒中偏瘫过程中,痉挛是必经的过程。在偏瘫康复治疗中,要求24 h护理痉挛模式,康复护理防止痉挛模式不仅限于,而应贯穿于各种和活动中;②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③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力痉挛肌群的张力。
1.2.3 按摩 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肌腱挛缩,预防压力性溃疡。
1.2.4 关节的被动运动 ①将患肢放平,先用指腹或指际轻轻按摩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待局部肌肉完全放松;②自关节远端向近端轻手法擦、推、捻、拿病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再以抚、抖、摇、伸、摆、拉等动作活动受累关节,然后缓慢轻拉屈曲肢体,被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上下肢各关节,每日2~3次,每次5~10遍。活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时应特别注意踝关节的被动屈曲)。
1.2.5 指导患者床上自我训练 上肢双手十指交叉,患者母指位于健侧母指上,并稍外展,以健手带动患肢作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背屈、掌屈、尺屈、桡屈等动作。下肢搭桥训练以达到训练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下肢痉挛,提高患者在床上生活自理的能力。
1.2.6 卧位的指导训练 ①患者从卧位到坐位;并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抬高床头30°,一般保持5~10 min。每日2~3次。病者适应后每次训练可抬高床头至45°或延长10 min坐位5 min,直至患者端坐位能保持20~30 min;②从坐位恢复到卧位:即患者利用健侧肢体支撑身体,缓慢地恢复到卧位;③立位平衡训练 患者端坐无头晕、恶心等症状时,可循序渐进进行练习立位平衡训练。根据患者耐受力,从站立5 min开始训练,循序渐进可延长到30 min。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双腿站立、重心侧方站立、患侧站立和前方移步等平衡训练。
1.2.7 ADL能力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ADL训练,尽早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护理训练时结合日常生活必需的活动:如 改变、更衣、进食、 个人卫生等,使康复训练尽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计划,并让他们掌握训练的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分辩异常的姿势及步态,以便在督促患者肢体训练时,使正确的肢体功能训练方法和技巧得到延续,此外给予低盐、低脂、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同时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ADL训练由完全辅助-部分协助-患者独立完成几个步骤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1.2.8 运动意念的强化训练 对于完全瘫痪的患者运动意念的强化训练愈早愈好[5]。指导患者活动肢体,即使不能主动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通过意念暗示使肌肉达到完全的放松。
1.2.9 心理护理 瘫痪患者除具有一般患者的心理变化外,还有脑部受损而产生的较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悲观、失望、淡漠。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导致情感失控,患者受到轻微刺激常会引起激动、伤感、哭泣或傻笑等表现,专业护士应摆脱过去医嘱加常规的护理模式,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同时护士要学会积极的暗示治疗,避免一切消极的暗示,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的强大暗示效果[6],使患者心态得以调整、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家属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共同促使患者排除心理障碍,调动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U检验(n>5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系统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护理的183患者,除有3例右侧瘫痪患者肩关节屈曲170度有轻微疼痛外,余无其继发性性损伤。对照组肩手综合征5例,髋外旋及足下内翻者18例,重度痉挛者6例(4例右侧瘫、2例左侧瘫)。两组ADL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评分详见表1、表2。
卒中单元护理前欧洲评分(ESS)实验组:(31.13±10.170)分,对照组:(29.86±11.21)分,两组平均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采取卒中单元护理21 d后,实验组(81.63±10.87)分,对照组:(67.21±13.72)分,两组平均积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Rankin(MRS)积分90 d随访:与患者直接见面率实验组57%,对照组34%,其他为电话随访,实验组失访9例(4.92%),对照组失访15例8.19%),两组MRS积分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多在卒中后3个月内达到最好程度,卒中单元护理介入时间多在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发展的24~48 h后开始(一般是脑梗死发病1周,脑出血后2周),然而在患者发生偏瘫时运动系统若制动超过3 d,肌原纤维就开始缩短,并逐渐萎缩,当超过2周关节周围致密结缔组织增加使关节挛缩,所以早期系统科学的卒中单元康复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早期适当的感觉输入可通过皮肤和黏膜感受器及肌肉和关节本体感受器剌激大脑感知功能,从而改善肌力和肌张力。良肢位摆放、按摩、关节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的影呐,病后立即进行实施卒中单元护理,康复程式:床上自我训练-坐位-站立位,对血压、心率有一定的影响,故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并做好详细记录生命体征情况变化。本研究显示,早期科学系统给予患者的卒中单元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加神经功能,预防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避免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压力性溃疡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ADL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ADL能力的提高使患者看到了康复的希望,如当患者处于良好情绪的精神状态时,神经的抑制就被解除,神经肌内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进行心理护理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降低患者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可充份发挥患肢的残存功能及代偿功能,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高聪,蒲蜀湘,牛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6(1):27-29.
[2] 伊金英,于华,王婕.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76.
[3] 徐国崇,李俐俐.偏瘫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续三).现代康复,2001,5(6):10-16.
[4]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5] 马伟艳.运动意念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作用.中国现代临床康复,2002,6(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