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讯:雕刻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现在已经从原始的手工雕刻发展到电脑雕刻,电脑雕刻机的出现让雕刻技术更上一层楼,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工艺、模具、建筑、印刷包装、木工、装饰等行业中。雕刻机是现代建设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种各样的雕刻机企业也应运而生,市面上的雕刻机林林总总,面对这样的市场竞争,雕刻机企业应如何做才能塑造出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从而把市场做大做强呢?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各行业已经离不开网络营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开拓市场赢取更多的客户,而雕刻机行业也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不至于被淹没甚而被淘汰。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懂得利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推广平台,谁就能立足长远发展。
笔者了解到,现在已经有专门为雕刻机企业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专业平台,而中国雕刻机品牌网就是其中备受欢迎的一个,雕刻机品牌网跟一般的网站不一样,它具有为雕刻机企业做网络营销、企业网站建设、网站优化、开拓互联网市场等服务项目。这样的网站专注于雕刻机行业媒体和商务平台,雕刻机企业可以通过这个门户网站来展示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雕刻机产品的知名度,以便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据该网站负责人介绍,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为了能够通过互联网开拓市场,已经有很多雕刻机企业通过雕刻机品牌网提供的服务进行网络营销。因为实体企业网络技术水平有限,所以雕刻机品牌网都会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加强网络推广力度,让他们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更专业的服务。其中北京东方超星数控、山东青能动力等企业就成功地通过这个平台来建设了自己的网站。
如此看来,雕刻机行业有了自己专业的网络平台就有了自己的领地,就不怕在浩瀚的互联网中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现在各行各业都纷纷进军电子商务,每个行业也逐渐打造出自己的互联网阵地。作为具有古老历史的雕刻行业更不应该落伍。马云曾说过,不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五年后将会后悔莫及。如果要做大事业,雕刻机企业就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抢占先机才能赢商机,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那可以依靠像雕刻机品牌网这样的专业门户网站,借助他们的力量成就自己企业的梦想。
地利物丰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孝义之地,早在仰韶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时属瓜衍县、秦属兹氏县,三国曹置中阳县。北魏太和十七年,改称永安县。贞观元年,由于县民郑兴割股肉作羹治愈母亲的孝行闻于朝廷,唐太宗诏赐孝义县名,1992年撤县设市至今。
孝义市北与汾阳毗邻,南与灵石相连,西与交口接壤,西北与中阳相靠,东南与介休相邻,是连接晋西和陕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孝义境内地势西高东低,矿产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孝义核桃历史悠久,是全国产量最高的“核桃市”之一,被誉为“核桃之乡”。核桃木是中国北方家具中较为讲究的品种,核桃木纹理流畅,木质细腻,可雕成很细致的纹饰。且核桃木性温和,抚之亦有楠木之感,不易变形,在家具中堪称上品。由于盛a核桃木,孝义木雕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艺久技精 传承人向徒弟传承手工技艺
早在2 000年前,孝义已有木制家具生产,唐宋时家具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明清时期,孝义的木工艺人辈出,家具品种更加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工艺精湛,雕刻细腻,富丽华贵,有“家具之乡”的美誉。据《孝义县志》载,1921至1938年,仅孝义古城还有三义生、德和、德胜、德义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制作经销家具的木厂。
孝义的仿古木雕家具传统技艺及产品,有别于其他地区与门派的技艺和产品。家具产品有的简练、淳朴、凝重、圆浑,有的穰华、研秀,有的劲挺、柔婉,有的空灵、玲珑,有的典雅、清新,有的雄伟、厚拙。图案多达几百种,有山水花草、鸟兽鱼虫、古今人物、神话故事、书艺篆刻,还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二龙戏珠、五龙喷水等,多种多样的图案要求工艺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榫卯技艺、绘图技艺,更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法雕磨
孝义的仿古木雕家具在结构线条上,充分运用雕刻技术。传统家具的线脚无外乎平面、凸面、凹面,线条无非阳线和阴线,只用简单的线刻和浮雕技术便可以实现,但是在腿足、牙板、牙条等部位不同线脚的运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装饰效果,使家具整体更富韵律。
在实际操作中,机器雕刻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操作,让花纹的深浅、大小、凹凸等方面做得更为精准和统一,但是有些雕刻,如多层次透雕、不规则题材,还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来赋予雕刻生命。机器雕刻与人工雕刻可以从落刀的线条、毛茬儿痕迹看出。不同于机器整齐划一的雕刻,手工雕刻总会留下“个人色彩”,而一些非对称的图案,例如人物、动物表情,都需要神态生动自然,而机器雕刻出来则显得呆板。此外,一些工艺复杂的雕刻工艺,需要多层雕刻手法重叠结合起来,例如多层浮雕、浮雕与圆雕结合等,只能通过手工来完成。
雕刻工艺,并非只需刻刀即成,还需要精湛的打磨工艺相辅相成。在行业中,素有“三分雕工七分磨工”的说法。家具的线、面需要通过打磨来最终定型,而雕刻的神韵更是要靠打磨来完美体现。在打磨过程中,雕刻的全部棱角、纹理、层次都要打磨到,雕板的毛茬儿、倒刺被打磨掉,露出最终的神韵。打磨要做到面面俱到、线线俱到,还要保证棱角分明,不能磨偏了、磨没了。可以说,打磨将赋予家具最终的生命。对于雕刻工艺而言,打磨的作用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打磨不到位或打磨过度,之前的辛苦自然会全部白费。
循序渐进
雕刻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孝义仿古木雕家具通过浮雕、透雕、圆雕、浅雕等技法,雕刻成各种人物、动植物等图案花纹,井然有序,造型古朴,刀法浑厚,妙趣无穷。
浅雕是在木板上雕刻出较浅的、简洁明快的线条。在雕刻技法上属于“阳刻”,其工艺性质与篆刻艺术中的“白文印”相同,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它具有工具少、操作方便、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设计不受规格制约等特色。适合于装饰大面积板面,如橱门板、屏风、挂屏、隔堂板、大型室内壁画等。
浮雕则是指花纹高于底面的一种雕刻形式,形成半立体的形象,在家具装饰中用得最多。浮雕是介于绘画和圆雕两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可分为高浮雕、中浮雕、低浮雕等。《明清家具式样图鉴》中介绍,传统浮雕一般采用“三远法”(即平远、深远、高远)进行构图,适宜表现场面复杂的山水风景、楼台殿阁、街市等。浮雕的底子可处理为“平地”或“锦地”。其中,高浮雕是最薄、最浅的浮雕,又叫“薄肉雕”。典型的高浮雕是硬币上的图案,在治印和彩石(寿山石刻、青田石刻)雕中,这种很浅的浮雕叫“薄意”,许多家具上也有很浅的高浮雕装饰。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单面雕,有的双面雕,一般有边框的称为镂空花板。透雕又被称为“锼活”或“锼花”,主要用于家具的花牙板。根据《明清家具式样图鉴》介绍,其制作手法是将图案画在棉纸上,再贴在木板上,在图案的空白处打一个孔,将钢锯丝穿入,反复拉动,沿着图案的轮廓将空白处的木料“锼”走,这样做好的半成品还需要专门的匠师再进行刻画。雕花板子一般用于家具的牙板、围栏、环板、屏心、花板等部位。
圆雕是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一般无背景,有实在的面积,可以从四周围任何角度欣赏。仿古木雕家具的端头、柱头、腿足、底座等,有的用人物、动物、植物等图案的,采用的就是圆雕装饰。还有一种半圆雕的技法,用来表现带有背景的人物形象,其特点是主要形象用圆雕技法,次要形象和场景用浮雕或刻线来表现。
承传复兴
孝x自汉唐以后便成为“车骑缤纷,商贾麋至”的一方重镇,家具生产和销售自然兴旺。清代早期,孝义的家具生产仍延续明代风格。进入康熙雍正时期,家具融入了地域特征,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期间,传统的木雕家具被作为“四旧”的东西遭到破坏,而人们又追求时尚,喜爱沙发、茶几、高低柜、弹簧椅、席梦思床等新式家具,致使传统木雕家具断层断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仿古木雕家具在市场的份额剧减,孝义仿古木雕家具的制作出现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工厂流水作业,使传统手工技艺流失,一般艺人缺乏系统独立的操作能力;对老艺人重视不够,保护不力;并且由于学习这一门技术标准高、要求严、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仿古木雕家具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
现如今市场上出现过度追求利润,精品意识缺乏,使仿古木雕家具的销售市场萎缩,为保护和传承孝义仿古木雕家具传统技艺,孝义市成立了孝义市邑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聘请老艺人,恢复传统制作技巧,从事木雕家具的生产与销售。该公司组建了木雕家具生产厂,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晋邑阁”商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研究、保护和传承。
延伸阅读
仿古木雕家具的保养方法
1.避免阳光直射。长时间日晒加上干燥的气候,会使仿古木雕家具的木质过于干燥,容易出现裂缝和局部褪色。
2.防止灰尘。仿古木雕家具上精美的雕花装饰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如果不能定期清洁除灰,细小缝隙中就容易积灰,不但影响它的美观,还会使它迅速“变老”。
3.保持滋润。仿古木雕家具的滋润不能靠水分来提供,也就是说不能用湿漉漉的抹布对仿古木雕家具进行简单地擦拭,而是应该选用专业的家具护理产品。
4.避免硬物划伤。打扫卫生时不要使清洁工具触及家具。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坚硬的金属制品或其他利器碰撞家具,以保护其表面不出现硬伤痕迹。
[关键词]河南民间弹弓;曲为刚用;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529[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6.020
弹弓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十八般兵器之一。弹弓制作是一项古老的技艺,现代弹弓已演变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以一种新颖的民间艺术文化造型走进人们的视野。天下文化出中原。河南民间工艺师在弹弓制作中采用“曲为刚用”的造型技法和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的直线造型,以线为骨、以气取势,制作出的弹弓集力量与美观于一体,有着刚柔并济之美,体现出河南民间工艺师质朴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民间弹弓的造型嬗变
弹弓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表达人使弓上之丸弹出之意。古时弹弓参考弓的设计原理和技术,常用弹性较强的竹、木制成,以竹为胎,外贴牛筋、内裱牛角。后来出现了铁胎弓,形状与弓基本一致,弓弦中央有一小兜,用以发射弹丸,握把称为“柎”,两端悬架称为“峻”,弓臂曲处称为“渊”。似弓非弓的早期弹弓设计(见图1),注重射杀力量,以辅助狩猎等应用功能为主。
当代弹弓设计已突破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一个木叉加一根皮筋的概念,羊角造型、酒杯造型等各式各样的产品不断出现,产品的材质有木材、金属、动物骨角等。纵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弹弓设计,风格大同小异,其外观设计大多追求简洁,产品的生产也较为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并便于携带,售价较低,适合普通大众娱乐使用。
在众多的弹弓设计中,河南的工艺师另辟蹊径,曲为刚用,用曲线勾勒弹弓刚毅的力量,用曲面体演绎设计师刚直的性格,创造出独特的冲突与对立之美。河南省新乡、焦作等地区的弹弓设计较为典型,以收藏审美为主,其造型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整体造型坚持不用一根直线,传统的木雕技术和现实主义风格并用,追求行云流水般的外形;钟情自然的应物造型,尽物之美、得物之趣,注重材料自身的形式美感;全程坚持手工制作,一件一模,无一雷同;材质考究,细节精制。
图2所示的弹弓,其丰富的曲线将握把有机地切割成多面体,不同曲线的对比与冲突,结合主体材质的天然纹理和光泽,给人以多变的光感和立体感,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味道。自然与人工、质朴与细腻、柔美与刚毅巧妙地集合在一件作品之中,折射出含而不露、外柔内刚的造型风格。该类制品握感舒适、观赏价值高,常令人爱不释手,但其售价也较为昂贵,适合收藏。
二、曲为刚用的技法表达
在造型上,“曲”源于师法自然的流线型设计。笔者在对数十名河南弹弓工艺师随访和查阅其设计样稿时发现,他们的作品均引入西方现代主义的流线型设计,外部形态流畅平滑,充满跑车般的韵律感,给人一种合乎自然的有机生命体的活力,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在技法上,“曲”借力于传统意象造型技法的延续,工艺师采用传统的挫、推等手段,将传统木工雕刻技艺的投影线、轮廓线和形迹线巧妙运用,以线为骨、以气取势,应物造型,完全摆脱了以线为纹的装饰附属性。创作灵感常以自然界中的水纹和木纹走势为基础,在弹弓把手上雕刻出独一无二的造型曲面,力求大动势的连贯流畅,体现张力。
小小的弹弓加工工艺非常复杂,单是金属抛光就需要在铸铁、合模、定型三个阶段各进行3—5次。造型过程中,工艺师还以简洁为要,大量使用减法原则,将握把处通过跣、挖、磨等多种工序雕刻成符合人机关系的造型,从不在主体上通过锲、镶、套等方法增加装饰内容。
在材质上,“曲”表现为原汁原味,返璞归真。工艺弹弓所采用的基材均使用材料的原始形态,不使用半成品和成品。木料以硬度高、纹理优雅的太行山酸枣木、赤木树根为上。在加工中,不改变树根的基本形态,尽量打磨出木材的自然纹理,不雕刻花纹和漆图纹样,最大程度地表现原材料的自然纹理,成品的肤质成色以木材纹理的透视度为要,古朴大拙、自然天成,与我国传统雕刻的“雕绘不分”有很大差异。
三、天、地、人合一的审美特征
弹弓的设计与制作,作为民间艺术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如今还具有强烈的商业特征。别具一格的河南弹弓设计,反映出河南民间工艺师与众不同的艺术情感。其以“曲”表“刚”的设计,折射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工艺文化的一种新的选择与尝试。其产品中承载和蕴含了中原工艺师对以设计趋势为“天”、以所在地域为“地”和以自身文化传承为“人”的设计思考,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审美特征。
1.对“天”的顺应,“曲”为外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产品设计思想逐渐由形式美设计转向以人为本的设计,以摆脱功能主义思想的单一化和缺乏人情味的局限性。河南弹弓设计工艺师也开始积极吸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视细分市场,结合本土特色整合设计,从而使河南民间弹弓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河南弹弓在设计上,较为突出的是流线造型和人机关系的处理。寻求实现传统工艺与时俱进的“曲线”发展,寻找人—机—环境间的最佳匹配关系,成为弹弓工艺师最常深思的问题。他们常常用泥模取样,先选用身高不同的人的左右手对圆柱体泥或面团把握,再压痕拓取,最后结合自然界中的曲线纹样进行定型。
2.对“地”的承载,“刚”为真本
“朴”原意为未经加工之原木,引申为事物之原本状态。《老子》有“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说法。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中“朴”与自然紧密相联,是一种纯乎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取巧之心在其中,具有本然自在的特性,道出了人类最本能的状态。“朴”除含有“自然”之意外,还有简单、朴素、质实之意,故简约和质朴之感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体现。
地处中原的河南在历史上曾经是商业中心,具有丰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河南也是农业大省,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常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文明和战争的磨砺,塑造出河南人性格中不加粉饰的“大朴”精神,也造就了河南工艺师抛弃繁冗缛节、去末求真的风格,对自然天成的“大朴”设计钟爱有加。河南弹弓设计中的自然质朴之美,也反映了工艺师对回归质朴、自然的平静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3.对“人”的文化传承,刚柔并济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和生命。中原传统文化浸染下的河南弹弓工艺师,身体力行儒的中庸、道的自然和佛的宽厚。儒道佛三种文化的交错影响,让工艺师讲气派追求艺术层次,在弹弓造型风格上追求刚直个性,而非直白的粗犷;追求表现力量,而非裸的武力。作品艺术表达的矛盾性,尽显儒为技、道为核、佛为意的审美取向,用曲线和曲面塑造虚实之境,尽释刚柔并济之道。
曲线是“文人画”风格的延续,也是传统雕刻技法的延伸。河南弹弓工艺师大多为传统木工出身,其中资深者多为佛像雕刻师或建筑装饰雕刻师,其创作手法和思维高度传承民族文化的“线意志”即在不言自喻之中。西方雕塑受建筑的制约较强,而中国雕塑则受书画的影响较大。中国的书画常被称作“线的艺术”,中国书画里对线造型极为讲究,传统艺术里丰富多彩的线描方法、异彩纷呈的线条形态和气韵生动的线条特质,堪称世界造型艺术的奇葩。因而,线条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视觉艺术最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
曲面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桥梁。每一款设计实际上都是观者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互相交融从自我心境产生出来的美妙感受,都是一种意境传达。弹弓设计亦不例外。为体现弹弓虚实相生的意境,工艺师在直观造型上将弓的支架作为“虚”、握把作为“实”,通过大量使用曲面形成虚实相应的效果。在“虚”部与“实”部中还要虚实结合,如在握把处雕刻产生阴阳面,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四、结语
河南弹弓之美,美在曲与直的对比之美,美在直率与含蓄的统一之美,美在继承与发展的和谐之美。河南弹弓,是民间工艺师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一种坚守,是中原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兼收并蓄的一个缩影,是中原民间艺术的一次蜕变。手工文化、手工制作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民族风貌的表征。面对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发生的巨大转变,河南弹弓以设计的个性化和本土人文化为基础做出了大胆尝试,使传统工艺文化发散出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冯敏.试论中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J].中州学刊,2005(5):257.
[2]长北.曲线旋律——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0(4):153.
[3]陈炜.略论曲线在形态设计中的情感作用[J].装饰,2011(1):139.
[4]司宁达.论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原汉画艺术的影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9.
[5]李晓方.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0.
台湾传统木雕发展。早年间以安平,台南,鹿港、丰原、通霄、大溪,万华,罗东、马公等地为根源,所用木料也多以樟、楠、肖楠,桧、杉榉,黑檀等制作的木雕文物最为著名,曾经人才辈出,繁华一时。鹿港北港台南台北和台中这些地区均具悠久的开发史,加上宗教活动频繁,寺庙兴建兴盛,从寺庙的建筑与装饰。神像的雕刻,家具及宗教的法器等,都促使传统木雕工艺得以蓬勃发展。
鹿港自古以来即是传统木雕业的重镇,不论是寺庙建筑。神像雕刻 家具及宗教法器,都是鹿港盛行的传统木雕工艺产业。历经百年的发展,在鹿港随处可见木雕工作室,制作神案,佛具的店铺林立。近代当地知名的木雕刻业,以李氏家族较为重要,其中李松林、李焕美可为代表。李氏的先祖李克鸠,自道光年间从泉州来台。参加鹿港龙山寺的重修工程,从此开始家传的木雕业。李松林参与的木刻工作,遍布知名的寺庙与宅第,获颁薪传奖,并被遴选为第一届民族艺师。另外,较年轻的施振洋,原是跟随父亲学木作,其父亲是台湾中部的大木名师施坤玉,后来转作小木凿花,活跃于当地的寺庙修建,同获薪传奖。吴清坡与施至辉两位薪传奖得主,都是鹿港地区的神像雕刻家,且是继承祖传事业有成的艺师。鹿港木雕工艺大多来自泉州,着重于刀法的细致与考究,并在妆佛表现上注重漆线,纹饰和上色的功夫。彰化市与鹿港同是早期文明开化的地区,宗教木雕业也相当蓬勃,不过当地最有特色的木雕,除了佛像雕刻之外,布袋戏偶的雕刻也名司全台,最具老字号的是巧成真店主徐炳垣 除了过去传统古典布袋戏偶的制作之外,电视中大型的金光布袋戏偶多出自他的巧手。
北港古名笨港,木雕工艺的发展与鹿港极为类似,也是开化较早宗教活动兴盛的地区,因而传统木雕业亦相当兴盛,从早期所见的寺庙雕刻中,便可以看到过去匠师的精心杰作。但由于北港的航运衰退,云林县整体的农业没落,使得北港逐渐失去影响和地位也连带使传统文化事业不受青睐。实际上北港虽受到现代工商业的冲击但尚未失去传统的古朴之风,仍然保有许多古老的行业,只是要如何延续其传承,并重新开创文化产业,以获传统木雕业的生机,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目前云林县境内的传统不雕业,除了北港地区之外在交通便利的斗六、斗南一带。也有出现提供当地民间对木雕的需求。
台南古都的传统木雕业,大多以佛像雕刻为主,且都是祖传的技艺。木雕师傅蔡金永祖籍泉州,到他已经是传世的第四代,家族从业超过120年,其作品表现及技艺功力,深深享誉府城佛雕业界。另外,林亨琛的家传神雕,也是称绝于台南古都,并且广收子弟传授技艺,所以在当地桃李满天下。林亨琛身后的技艺,除由林利灯,林利雄,林利铭继承之外,另一入室弟子陈朝清也继承了林家先祖的衣钵,继续传承着府城的木雕技艺。
相对于中南部鼎盛的传统木雕业,日据初期在北部板桥,中和和三峡一带,也有着传统木雕工艺的制作,其中最具盛名者便是陈应彬。其擅长大木工程,也精通小木刻花,就台湾寺庙建筑史来说,其主持的大木作工程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于小木刻花的技艺,虽不及大木作来得知名,但也有其重要的传承与发展。曾经追随陈应彬习艺,后来又将小木刻花技艺发扬者,即是获薪传奖的黄龟理,并获选为第一届民族艺师。北部的传统木雕发展,除了有漳州木雕工艺传承的渊源外,伴随台北逐渐成为政经中心,也汇集来自各地的木雕匠师,使得木雕有着更为鲜活的发展。在今天艋胛龙山寺的附近,聚集早期匠师的弟子和后裔,再往发展,更扩及台北县的各乡镇带,均可以见到传统的木雕事业,使得台北县市成为新兴的传统木雕重地。
台湾中部的传统木雕发展,是以台中盆地和南投为主,并扩及丰原一带,其中又以木雕名师陈正气为代表,他与鹿港李松林,台北黄龟理等人齐名,弟子遍布中部传统木雕业。
苗栗县三义乡是一个山城,山多田少,地势高。土质属酸性高度的粘土,适合茶树和樟木生长。而樟木习性根浅而阔,白蚁尤喜根部营巢而生,白蚁虽小但经年累月的蠹蚀,樟木头不知不觉中成为具有天然美的艺术品,且樟木带有馥郁迷人的香气,人人喜爱,只要稍加磨光即成为天然美的屏风或各种室内装饰的艺术品。由于三义蕴藏丰富的樟木,也为木雕选材提供了极佳的选材。早在清乾隆年间,三义就遍布着茂密的樟树林,直到清道光年间,才有闽粤先民来到这里开垦。最初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为提炼樟脑油,但砍伐后的樟树根,经年累月,风吹雨打和虫蚀下,一件件自然生成的艺术品也就产生了,很多樟树根只需稍微加工即可当做家具及器具。然而三义木雕工艺的蓬勃远非是在清代,究其根源要追寻到日据时期。
1918年,日据下的台湾,三义乡民吴进宝在开发山坡地时,无意中发现遍野都是樟木的枯树头,因久经白蚁蠹蚀,风雨侵袭,而形成天然奇形怪状的枯木,形状极怪异美丽,因而取回再加人工修饰稍加磨光,加工,涂上漆既成为家庭装饰物品。日人江崎(曰语音)的弟弟发现其装饰品极有艺术价值,视为珍品,遂与其研究如何美化,加工,制成成品,进而大量加工生产,营业,贩卖。不久江崎弟弟进入电信局服务,而雕刻事业改由江崎本人继续营业。日据时期,樟木属禁采管制品,不可任意砍伐、采集,因吴运宝违反日人统治法律获刑,而江崎因日人身份而未受刑。吴妻散尽所有产业为其夫吴进宝赎罪,返回时管区日人再度与吴进宝合伙,恢复其业,共同与日殖民当局樟脑管理局购买大量废材,加工,雕刻,而成立“东达物产”从事雕刻事业,当时产品一般均是取之于自然,遵其天然形状加工塑成天然奇木。而另 些则经过修饰、加工,或为观赏或为家具,从而导致木雕业大兴,大量外销,驰名岛内外,由此木雕俨然成为三义的代名词。此后受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影响,工人被征调从军,三义木雕业一度几告中断。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一些工匠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传统手工艺正在式微,工匠种类日益减少,但倾注一辈子心血去精心打磨产品的工匠精神,却依然值得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走近这些正在消失的工匠,感受传统手工艺独具匠心的魅力。
篾匠
“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
篾匠的工具包括篾刀、小锯、小凿子,最重要的工具是篾刀,特殊的工具是“度篾齿”,它是将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再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独特的作用是将其插在一个地方,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后,蔑的表面会修饰得更光滑,这种刮蔑方式可起到打磨的作用。
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
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木制品和篾制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剃头匠
剃头匠挑着一根剃头担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扁担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个黄铜盆,里面是热水,用来洗头、敷面、刮脸。
一般来说剃头的师傅有必备的十六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补(梳)、接(骨)、舒(筋)。
剃头匠最大的特点就是全套服务,全套服务结束后再帮你做些简单的按摩,虽然手艺没有现在专业,但在当时也可以让整个人觉得很舒服。
弹匠
弹匠也称弹花匠,是指弹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间工匠。弹匠使用专门的弹弓,长度根据弹匠的个人习惯制长或制短。
弹棉絮工序繁琐复杂。首先要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蘸取棉花将其弹活,丝缕理清后才能拢成棉被形状,然后在铺底线、拉面线后稍微压实,翻转弹定型,点缀花草,书写主人姓名,就能铺另一面的网线了,最后扎角,均匀地碾压成型。如果是旧棉被翻新,那还得多一道工序:撤除旧有的网线。
由于现代机械工具的工作效率是弹匠们效率的几十倍,弹匠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木匠
木匠亦称“木工”,指在制造家具零件、门窗框架,或其他木制品过程中用手工工具或机器工具进行操作的人。
木匠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的鲁班。传统木匠的工具有:斧头(用以劈开木材,砍削平直木料)、刨子(用以更细致的刨平修饰木料表面)、凿子(用以凿孔与开槽)、锯子(用来开料和切断木料)、墨斗(用来弹线与较直屋柱等)、鲁班尺 (用以丈量与校正角度)等。
皮影匠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牛、驴、马、骡的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做工十分考究,工艺精湛。
称匠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源远流长。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16两为一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制秤时,先将取好的木材刨圆,刨成一头粗一头细,再用细砂布沾水,将秤杆打磨得又光又滑,经过着色后再制定刻度、钉秤花。这个环节是一个极为细致、精细的过程。一杆15公斤的木杆秤要钻将近300个秤孔。
修伞匠
过去人们使用的雨伞,不管是纸伞还是布伞,都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日久了伞顶破裂,骨架易折断,所以常常需要修补。修伞顶比较简单,修纸伞顶需要在破洞处涂上桐油,贴一块用竹子做原料造的纸,再涂一遍桐油;修布伞顶需要换上一块布或整个全换。修伞骨架比较麻烦,简单的方法是用现成的竹篦替换。
箍桶匠
箍桶匠,在民间又称“圆凿”木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与造房子的“方凿”木匠有所区别。
箍桶,就是用竹篾圈或铅丝圈将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束紧修复,其技艺主要在于“箍”而不在于“制”。桶箍分成三六九等,最好的是铜箍,铁箍次之,最差的要算竹箍。完整的箍桶制作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步骤,共有四十多道工序。制作茶盘这样的小件,一般的箍桶匠需要半天左右时间,而脚桶、浴桶这样的大件,需要更久。另外,别看上铁箍容易,好像只要往下敲就行,但光要敲得匀称、不歪斜,最起码也要练三个月。
磨剪铲刀匠
磨剪铲刀匠所需的工具非常简单,一般只需要两块磨石。工匠凭借自己的经验,刮掉刀表面的一层锈斑,再来回打磨,让刀锋锋芒毕现。这种技艺看似简单,却需常年的经验积累才可掌握。刀口的软硬、打磨的程度,都十分讲究。
锔盆匠
锔盆是指把破碎的瓷片拼接组合成原来的成品。锔盆匠将陶制的盆、瓮,钻上眼,安上锔子,敲打扣上,抹上石灰膏,最后完成。遇到瓷碗瓷碟,要先对好茬口,用细绳绷紧,再用金刚钻钻上孔,锔上铜锔子,抹上腻子,既美观又实用。古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盆这项手艺。
纺线匠
纺线是中国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纺线时先是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成蓬松如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纺车上有一根教梃子的钢丝,尖端朝着纺线人,将棉条旋转并缠在梃子上,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纺线时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地拉。
织布匠
织布匠的主要工具是一台木制的织布机。从扎花、弹花、纺纱、浆纱到织成布匹,大约需要三十多道工序,工艺繁杂。其中织布抛梭难度最大,手脚配合不协调或是抛梭用力不恰当,就会截断经纱。土布一般为纯白色,也有将纱染成各种颜色,织造成花布的,花布大都用来制作被里。
补锅匠
补锅时要安放好连着风箱的小炉子,在小坩埚内烧几块碎铁片,趁铁片尚未融化的间隙,先清除铁锅上的烟垢。铁片融成铁水后,将铁水顺着裂缝一点点补上去。补好了洞还得用粗砂轮将锅内凸起的补疤略加打磨,使之不妨碍锅铲的搅动,最后再抹上些黄泥浆,方能大功告成。
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刻章匠
刻章匠将章胚打平后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再用刀刻。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于工匠指力的控制。在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键盘已使笔纸不再辉煌,即使有人会刻上几刀,但有多少人能写出各种字体的、让人信服的反字?
石匠
从事手工石刻的石匠们在石头上雕刻,使之呈现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图案、民间故事等。经过雕刻的石头主要用作修建楼房或铺垫街沿等,民间树碑立传也往往要请石匠们进行雕刻。如今,电脑控制的机械石刻已十分方便快捷,手工石刻这种既耗力又耗时的民间手工艺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铝锅换底
以前,家庭常用铝锅,漏了就要换底。铝锅换底的技术要求很高,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而严密接合。手艺好的师傅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技术差或潦草了事的话,那锅将被修得歪歪瘪瘪的,就只能带回家浇花灌菜了。
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吹糖这门手艺的祖师爷据传是刘伯温,当时的朱元璋为了能将皇位一代一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制作出来的东西煞是可爱,孩子们争相购买,人们也像刘伯温请教。这样吹糖手艺渐渐被一传百,百传十,传到现在据说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捏面人
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年了。
捏面人的技巧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打土坯
土坯是20世纪60年代农村盖房子用的主要原料,打土坯使用的工具有模子、铁锨、小石夯。先用铁锨将土拌匀,支好模子,在模子内撒放土灰;将模子内装满土,用脚荡平后,使用小石夯反复压结实;起模子后,将成块的土坯按预先选定的筑基,筑成土坯垄。成型的土坯垄,弯弯曲曲,错落有致。
刨笤帚
笤帚是早年间扫地扫炕的,炊帚是刷锅刷碗的。刨扫帚一般都用黍子或者糜子杆儿。刨笤帚只有两道工序:捆紧和削齐。一道道捆下去,并根据形状需要,适时续进高粱或黍子杆儿,最后经过削齐整形,很快就能刨出一把笤帚。
绞脸
旧时无论城镇、乡村,妇女很少到美容店美容,当时主要靠一些从事绞脸手艺的妇女为她们绞脸。一根细线、一双巧手,靠手、口配合,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污物等,就能使其脸部整洁、容光焕发!
【国外】
其他国家又有哪些正在消失的工匠呢?
订书匠
以前的书籍都是由订书匠手工完成的。当时,档案资料还没有电子化,订书匠的订单不少。
如今的书籍生产已经引入了机械化和联动化作业,手工装订书籍的订书匠也渐渐没了生意。
马蹄铁匠
人类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往往在马蹄上面钉上一层“U”形金属(往往是铁),故又称“马蹄铁”,是马、牛等牲口装订在蹄上的铁制蹄形物。马蹄铁匠除了要锻造马蹄铁和钉子之外,还要给马钉上。在此之前要把马固定好,防止尥蹶子。马蹄铁匠把马的旧掌取下来,用锉刀和刀等专业工具修整,再找一个跟以前用的蹄铁钉孔正好相反的新蹄铁给马钉上,这样就不至于还钉在以前的孔里,造成松动了。钉子是倾斜地钉到马蹄的角质层上的,然后用锤子把露在外面的钉子头打掉,最后用锉刀挫平钉子头就成了。
笔匠
纯手工制作画笔的工艺复杂,需采毛、齐材、剔锋等80多道工序。笔匠必须能够将每一支小小的画笔的笔须一根根地粘到一起。优秀的笔匠能够凭借一只手的感觉,就能准确估计出笔须的数量。现在有了专门的机器,从事笔匠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少。我国也存在这个情况。
木桶匠
与我国的箍匠类似,不过木桶匠制作的木桶主要是用来盛装葡萄酒。木桶匠用铁箍将橡木条和长木头紧紧地固定在一起,接着将木桶悬于火堆之上,并用水润湿。当木桶经过多道工序终于完成之后,便能够用其本身的香味使内部的液体变得更香醇。
兽皮裁缝
兽皮裁缝这一职业主要出现在高纬度的国家和地区,因为当地人需要兽皮衣服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