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的历史很短,只有二百多年。1776年,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俗称《国富论》)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标志着经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此后,经济学历久不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被誉为“经邦济世”之学,日益成为最耀眼的显学。在我国,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对经济学的认识主要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学术研究及教育以计划经济和政治经济学为主。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高校开始了西方经济学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学的课程设置逐渐与西方接轨,甚至很多院校使用的几乎是和欧美国家同步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大量西方经济学普及性的经典教科书进入中国高校,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多恩·布什和费舍尔的《宏观经济学》等。
据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任教师数为70 554人,几乎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员总数的1/7。全国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院校就有509所。另外,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文)”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海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新闻方向)”专业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的134所医药院校(其中77所为大学或专门学院,57所为专科学校)里,很大一部分也开设有经济学专业。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经贸管理学院、南方医科大学设经济学(卫生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广东药学院设医药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设国际医药商学院等。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甚至设有经济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一方面是整个经济学教育里的一部分,与其他院校的经济学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比如核心课程基本类似等等;另一方面也有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具有自己个性的一面,比如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一些医药类课程等等。
一、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常见问题
从目前看来,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1)经济学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里,学科专业设置以医药类为主,经济学专业大多是新设置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基础比较弱,发展条件比较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医药类专业相比,经济学专业得到的关注比较少,发展比较慢,影响了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学教育的“浅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学中,开设了相当一部分的医药类课程。这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得学生的培养有“综合化”和“特色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医药类课程的开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类课程的安排,造成经济类课程的缩减或“浅化”,影响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从而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
(3)经济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经济学是与“衣食住行”“经国济世”联系很紧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许多高校里,经济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执教),甚至是师兄毕业就成老师的“学院派”,根本就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经历和过程,在教学科研中也主要关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目前高校中设有经济学教育实习基地的院校屈指可数,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一知半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4)经济学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现行高校制度中,高校老师的福利待遇与其职称紧密挂钩。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标准,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等方面的要求,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许多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经济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
一般看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许成钢,2002):
(1 )英国模式。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注重培养天才,不注重训练,而是注重创造一种宽松和充满闲情逸致的学术环境,让天才脱颖而出。其培养的方法是师傅带徒弟的导师制,没有系统的课程。识别天才的方式不是考试,而是看人有没有能力和别人辩论,表达出新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特别能识别天才,也产生了许多天才,如牛顿、凯恩斯都出自剑桥。缺点是,学生的质量很不稳定,学生好坏之间的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没有训练,水平就会很差,许多毕业生素质并不好。
(2)法国模式。强调系统训练。法国并非不要天才,而是寻找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数学训练非常强,用很严格的考试淘汰的办法来寻找最强者。强调训练,可以产生大批训练有素的人,这一批人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缺少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而经济学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学者的直觉。在法国,那些在技术上缺乏能力的天才,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培养体系。比如科斯,在法国式的教育制度下,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不能生存。
(3)美国模式。当今学术上占优势的制度是美国顶尖学校经济系及个别欧洲的经济系的教育制度。它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一方面侧重系统的数学、理论、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提供一系列的环境,刺激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和批评能力。在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美国本科学生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播等等。同时,其经济学本科生课程少而精炼,核心课程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是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
三、 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有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
为实现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更好发展,参考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途径和措施:
(1)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学科专业对医药类高等院校有良好的综合和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医药类专业的经济学思维,促进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院校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毕业生就业率高,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整体提高院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有关部门及院校自身都须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特别是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应给予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改善经济学发展基础弱、条件差的情况,促进经济学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比如用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经济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任职;在职称评定指标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或优先;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等等。
(2)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合理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重要,指导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我们要有合理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须遵循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此,我们的定位应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完善经济学教学计划,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方面,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特别注意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复合化。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初学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经济学本科生应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语课程,具备经济学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后,再转入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在合理系统地安排经济学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其他院校没有,但在医药类院校非常核心和必要的一些医药类的课程,如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药理学等,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由于学习时间或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医药类课程的设置要合理适当,不能冲击经济学课程学习本身的系统性,造成本末倒置。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教学相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应该抓住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契机,建立适合于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对中国转轨经济作出恰当的论断。中国经济学教学应该在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了解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并鼓励经济学教师参与实际业务部门实习,从而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另外,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高校教师,讲授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将最新的最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入社会的通道和途径,为实际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一个“彩排”的机会,包括暑期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
(5)加强思维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结合。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在新进人才的培训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依赖高校设置一些具体的技能性课程用以培养学生技能,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人企业也不会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学历的信号机制得以体现,并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在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诸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而且,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常变换工作,如此,则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而必须掌握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以适应不断转换工作的需要,增强适应性和人才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经济学”是由“问题——工具——理论”3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只是特定的经济学家,面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运用特定的经济分析“工具”,得出的特定的逻辑结论。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应该追求贯穿整个经济学“过程”的科学、务实、求真、质疑的精神,教学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我们需要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对经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中,就必须开设一些课程用以具体的专门技能的学习,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等等,同时又必须开设一些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
参考文献:
[1]彭文平.21世纪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2).
[2]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6-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发生改变,带动了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培养高素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主要包括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环节。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一般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素质结构两个方面。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以及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将有助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升级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而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学教育。技术进步因素对医药产业的作用体现在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方面,一旦发生技术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1]。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医疗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新医药产业的萌生,致使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寻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药学教育的关系,可适时根据医药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调整方向来修订药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知识结构更适应产业需求。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
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
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
第二,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王虹,陆冰蕊,张华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2-13.
【摘要】 就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认为应从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利用药学资源培养药师、延长学制、教育的临床化以及出台指导政策方面改善其教育现状。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临床药学; 教育; 对策
临床药师是接受过系统高等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具有扎实的现代临床药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医学以及与医学、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与实施合理用药的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协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维护病人不受或减少、减轻与用药有关的损害,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开展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宣传、指导病人安全用药;进行临床药学研究,为提升药物治疗水平提供科学的监测或实验数据。如今临床药学的理念已经得到了我国药学界的普遍认同,临床药师要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并通过药品应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就应该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但我国临床药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与此要求相比尚有距离。因此,如何迅速完善和提高我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是我国药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1]。
1 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临床药学教育在全国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这说明,临床药学已经受到中国药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2]。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开办临床药学教育的时间较短,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课程设置凌乱,未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相对于药学、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临床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显得凌乱,尚未形成系统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各个高校在专业的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认识上都不统一。临床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药师,既不同于传统的药学教育,又有别于医学教育,其教学内容不是药学和医学课程的简单拼接。但从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课程衔接生硬,药学、医学教学模块分割明显,没有形成具有临床药学专业特色、符合临床药学教学要求的成熟的课程体系。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药学或者医学专业学生使用教材。目前没有适合临床药学的专门教材,部分临床药学专业课程甚至缺乏教材,只有依靠高校自编教材。
1.2 专业师资匮乏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临床药学专业都是由药学或医学专业分化出的一个专业方向。专业师资多数是从事药学和医学教育,难以达到新学科教学的要求,而临床药学作为一门临床实践性学科,对师资要求更高,尤其开设的医药融合类课程,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1.3 学制过短,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国药学专业设置多为四年制本科,若采取五年制,同药学专业相比较,同样的就业方向、学历,会使考生在报考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药学专业。很多高校出于对招生生源的担心,临床药学专业学制多数采用四年制。
但是,临床药师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具体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将临床实践与临床用药具体知识相结合。四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大多数采取前三年学校理论教学,最后一年医院临床科室和药剂科实习的教学模式。前期理论课程包含药学、医学、临床药学等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压缩较多,后期实习过程中缺少针对临床用药问题的专业设计与训练。四年制临床药学教育由于学制较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难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1.4 临床药学发展不平衡,就业受限从目前医院对临床药学学生需求状况来讲,大多医院药剂科还是比较乐于接受该专业的学生的。在就业问题上,临床药学学生还是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几届学生来看,真正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寥寥无几。这就说明,医院比较看重临床药学,却还没有重视临床药学。
中国的部队医院在这方面却是做得不错,临床药学的开展远比许多地方的三甲医院要深入得多,比如西南医院、新桥医院、总医院、总医院等;经济发达地区临床药学开展得相对较好,如上海、广州等地,临床药学已经比较普及。内地临床药学相对比较落后,就重庆地区而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其他三甲医院只有很少部分涉足临床药学工作。
从国内总体情况来看,社会对临床药学的呼声很高,但是由于临床药学在医院并不产生经济效益,临床药学并没有很好地得到重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只能到少数三甲医院,就业受限。
2 发展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的对策
临床药学教育是既与药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及临床医学相关专业有广泛联系的教育形式,又是与这些专业区别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临床药学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为定位。建立以培养临床药师为主要目标的临床药学教育模式,是临床药学教育探讨的焦点。
2.1 针对临床药师要求,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于临床用药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对疾病与药物都具有深刻的认识,故临床药学专业应有足够的医学和药学的基本知识结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课程设计与传统的医学和药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1]。临床药师的培养应以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药学的服务理念与责任意识。以此为原则设置的临床药学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毕业实践四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程除开设化学、物理、数学等课程外,应强调人文修养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建议开设伦理学、信息情报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课程[4];专业基础课应以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技能为主,建议开设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药学相关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等医学相关课程。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与实施合理用药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开设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医院药事管理学、体内药物分析、药物经济学等课程。毕业实践内容包括临床科室轮转和药剂科实习,注重培养与医生、护士的协作能力和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物信息、开展药物临床评价的能力。
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医药并重的原则,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合理布局药学、医学相关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具有合理的医学和药学知识背景,从而初步具备药学服务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
2.2 合理利用附属医院药学资源,改善师资匮乏的局面医院药剂科作为临床药师的工作部门,是对临床药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机构。医科院校应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药剂科的资源,让附属教学医院药剂科参与到临床药学教育中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临床药学教育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善高等学校师资缺乏的局面。
以前,药剂科一般只负责学生的实习任务,介入教学的工作并不多。临床药学属于医院药学范畴,药剂科在从事医院药学的工作中,本身比高校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高校应与附属教学医院药剂科共同商讨,合理利用药剂科资源,让其根据自身的条件参与课程教学,共同培养高水平临床药学人才。
2.3 延长学制,大力推进临床药学本硕连读专业临床药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对药物的知识十分精通,对疾病的病理、诊断、治疗非常熟悉;在日常工作中要有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我国目前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由于学制太短,毕业生知识受限,难以很好地承担指导合理用药的责任。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六年制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强化临床实践,毕业授予临床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与美国的Pharm D教育模式非常相似[4]。我国应该在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临床药学本硕连读专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设立类似于临床医学硕士的临床药学专业学位,促进临床药师的培养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2.4 推进临床药学教育的临床化医生是从病人体征上进行治疗,而药师是从药物行为上对病症进行治疗,药剂师应该参与治疗过程。社会对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应该考虑对临床药学教育制度予以完善,强调临床实践。
在临床药学教育过程中要强调临床课程和沟通技巧训练、药物信息与文献评估等。临床实习时间至少应要求不少于1年,学生与在医师或临床药师的带领下在科室轮转,进行临床查房,参与药物治疗建议或意见,与病人、医生、护士充分沟通交流等系统训练,使其掌握临床实践技能。
2.5 出台指导政策,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理事兼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永佩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阶段政府导向是第一位的。政府部门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制定切实有效地促进临床药学发展的政策,包括制定合理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正确的药物政策、制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师教育体制及有利于提高药师工作积极性的职称制度等。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临床药学的重要性,在促进临床药学发展的进程中,给予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使我国的临床药学能够尽快与国际接轨。只有临床药学发展了,高等临床药学教育才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大趋势,建立临床药师制是社会与政府共同的要求。对于临床药学教育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高等学校,应该把握机遇,切实进行药学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临床药学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为己任。
参考文献
[1]印晓星,刘 晓.新形势下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J].药学教育,2006,22(3):5.
[2]吴满平,叶德泳.改革药学教育发展我国临床药学事业[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 (1):53.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已形成成熟的理论定义,在包括制造业、教育产业等组织的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我国教育界学者也将相关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理念,马永红、刘恋[1]提出将供应链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并对其形成的多链结构和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纪旭、刘一宁[2]对如何构建教育供应链提出了较为详实的步骤;郭跃、陶晶[3]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吴会江[4]分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结构图,提出高校人才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和生产制造企业相似,因此高等教育供应链是天然存在的。与一般企业供应链的相关节点和流程相比,高等教育供应链在宏观形式上与之也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包含的内容各有不同(见图4)。
2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药学类高等教育供应链前端和终端的运行机制不同
与高等教育供应链相似,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教育供应链也主要是由招生、培养、就业3大节点构成,这3大节点在当前体制下有截然不同的运行机制。招生节点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体,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的整体需求出发,提前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招生人数,即确定采购指标及数量。培养节点主要是由学校统领,药学院结合药学类专业特点,拟定培养方案,承担各专业的主要教学培养任务。培养方案在新生入校前提前制定,是决定产品生产质量的环节。就业节点作为高等教育供应链终端,是将培养的药学类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以满足人才需求,即将产品销售给客户,此环节主要是以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对比以上3个节点的运行机制可以看出:供应链前端的招生环节以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形式为主导,而终端的双向选择模式则明显以灵活的市场经济为主导。当前端出现偏差时,后果却由终端的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共同承担。显而易见,前后两端不同的运行机制使其无法协调,也难以兼顾,从而使得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2.2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是“推动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指的是供应链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由产品供给方推动进行,而不是需求方拉动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制造企业自然选择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管理运营。而当产品供大于求时,由于推动式供应链无法把握市场需求而导致产销脱节,进而导致库存增加,部分产品滞销。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药学类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即产量和产品结构)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学生进入生产环节前提前预估的,由于学生培养教育周期过长(4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调整频率客观存在滞后于医药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速度的情况。最终,医药行业用人单位被动接受顺应供应链教育培养的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尽管毕业生源数量众多,但和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完全契合,出现供求矛盾。这种单纯前端指向后端的推动式的供应链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些许无奈,招聘的人员不能完全符合单位需要“拿来就用”,还需增加额外人力、财力进行再培训(二次加工),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部分单位甚至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对待供应量较大的毕业生源,从而造成因“人才与岗位的不匹配”而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
2.3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主体。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高等院校在对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作用巨大。然而分析现状,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核心、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供应链各节点完美合作的协调机制。在招生节点上,学校虽然也会参考近几年药学类专业就业率做毕业生就业分析,但是缺少对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未能沿着供应链向上游较为精确地推断出合理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模式,以尽量减少人才库存,缩小人才需求结构性偏差。例如,2003年、2004年恰逢高校扩招迅猛增长期,曾经出现每年药学类招生超过1000人的情况,而当这些大学生面临毕业时本就压力巨大,又恰逢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医药行业也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药学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双重压力。在培养节点上,各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完成,学生入学后即实施,客观地存在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医药人才“生产”周期明显长于其他普通产品,一届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往往以最终的就业率定高低。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迅速,沟通渠道较少,不够畅通连贯。另外,学生家庭及个人往往因为缺乏与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在选择接受何种教育、获得何种教育经历方面盲目片面,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以契合市场需求,适应培养模式。例如,药学专业对学生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尤其是化学相关学科,而有些理科生擅长物理,化学成绩一般,在专业学习上就会由于对专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好本专业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一般甚至较差,在就业环节被市场淘汰。目前,高校逐步开展针对高中生进行的招生咨询、针对入学后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面试技巧培训等,但如果不加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灵活机动的统筹协作,仅立足于学生这一节点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3结论
【关键词】 药学;职教;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 R 2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5-01
1. 作为药学教育者,其自身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当今药物更新率很高,如果教师教的还只是一些传统的代表药,而在现实派不上多大的用场,或者说教的还是该老师几年前积累的药学知识,课堂上未涉及一些广泛使用的新、特药,那就明显拉远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药学专业的职教教师,应不断学习药学专业的新知识、高度关注药学行业及就业信息,了解动向,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根底,以及时跟上药学发展的步伐。在药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关注专业资格证的考试问题,因此教师自己要非常清楚所有药学专业证的考试资格、考试时间、内容方向以及各专业证的用途和各工作岗位对专业证的要求,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或者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传统的药学教育强调记忆和理解,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虽然如期毕业了,但是却与社会实践脱节了,进入企业后要重新起步,需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像在医院药房工作的学生只会照处方抓药,不会考虑医生用药是否合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药学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药学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目标相结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及时优化课程结构,取消知识已老化的课程。我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部分,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学生在校的时间实际只有4个学期,而药学专业课程繁多,因此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根据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来开设和侧重相应的课程,例如将《GMP》、《GSP》实施细则里面重要的操作标准、制备工艺和技术、检验方法等融入教学,把工作经验浓缩进课堂,教学重点紧密联系实际和社会需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一流的药学技术人员和药学服务者。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 ,一些院校出现重专业轻人文教育的现象,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很快就会变陈旧,以致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强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精神。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像重视专业一样重视人文教育,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分配时就要考虑到专业课程、工具课程、方法课程的课时比例,注重显性课程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制造隐性教育的环境和机会。由于医药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将职业道德、法律等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
过去的满堂灌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现代的大学生接受,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作为这一代人的教育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多和他们交流互动,而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校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及尝试,例如引入和大力推广启发式教育、问题式教育、探索式教育模式,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需要开展项目式教学,病案讨论教学,同时也深入企业,联系实践,校企联合,实行订单式教育,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我校药学专业实行的“2+1”教育模式,学生大三一整年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困难的问题,例如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实习时专业不对口,学生缺乏积极性等。原因主要有三:1、学生对实习不重视,认识片面,致力于找工作或继续深造,实习仅仅当成走过场。2、学校投入不足,不够重视,有的学校没有将毕业实习当成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仅仅看成是一项独立的教学任务。3、企业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很多企业把实习生当成是“外人”,不愿意交任实质性的工作内容,而没有把毕业实习生当成是企业人才储备来培养,从而实现双方共赢。学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目急剧上升,导致部分专业没有足够的单位和岗位需求。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人身安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制药业发展较快,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保健,生化药品也是一个尖端行业,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何通过实习来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使大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这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3.高等职业院校应努力研究并实施各项有力措施和政策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专业教师,缺乏行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自然知识结构单一,只有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度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与社会不脱节的适用型人才。所以,教师队伍的结构最好由退休的企业家、现职的企业人以及专业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配于不同的比例。并能为专业教师提供深入社会基层的机会。由于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缺乏企业经验也缺乏教学经验,学校要制定一些例如“传帮带”,老带新的制度,让青年教师多接触老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我校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院校还要多鼓励与支持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立项、教材编写、科学研究等教育教研活动,同时也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职教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等来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质量。
总之,医药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医药类院校与教师要不断努力,根据药学行业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好的药学服务和技术人员。更好地为社会和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