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直观教学 生物课堂 学习速度

直观教学是传授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学知识领域里一切对象和现象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直观手段来感知,感觉器官是迅速获取知识的“门户”,在这些“门户”中最重要的是视觉和听觉,它们是人类自身的“雷达”。人们利用它来获取各种生物对象和现象的信息资料,然后传入大脑皮层的听觉和视觉中枢,经整合后又传递到理解、想象等部位,以及推理、判断、分析和记忆的复杂系统中去。而这些信息资料就是来源于我们教师的直观教具和语言,学生就是靠这些信息资料来获取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信息资料是否正确、全面和清晰,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意志情感,也影响学生大脑皮层中形成的形象观点和概念的正确程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任务是正确地进行直观教学,向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巧妙利用自身“门户”的功能将教师传递的信息及时加以整合,送入大脑复杂的思维系统中去,从而形成正确影像,再经过升华积淀转变为自己的东西。

直观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特点是让学生不绕圈子而走直路,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加快学习速度。学生的学习速度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感觉和知觉速度、理解即抽象的速度、巩固即记忆的速度、再现知识的速度和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速度。上述五种速度都与直观教学有关,或者说直观教学都能使上述五种速度加快进行。

一、直观教学能加快学习速度

学习速度取决于学生对他所接触事物的感性认识,即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速度则是决定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速度。在生物教学中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都可具体化,教师的任务是采取最合适的直观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迅速看清它应当看清的一切,例如,在讲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时,教师不是不可以只用口头介绍,但是这样学生理解的速度就比较慢,如果教师能及时出示挂图就等于学生目睹了生物富集的过程,感觉和理解知识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即加快了学习速度。

理解知识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把分次理解的许多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与综合得出新的理解,是理解的高级形式。在这个方面,直观教学也有着加速的作用。例如,在动物学教学中,比较脊椎动物各纲的脑、心脏、四肢、肺和生殖器官的构造与功能,就会得出脊椎动物由低级向高级、由水中向陆上发展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演示上述有关器官的挂图或课件等直观手段,就会加速这一过程的进行,并保证其科学性和巩固性。

在巩固知识的速度上直观教学也有很大的作用。这里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是学生接受新教材的同时利用直观手段教学会使学生记忆速度加快,例如在讲ATP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种生理活动的知识时,若用挂图效果会更好;另一个含义是学生复习旧知识时用各种直观手段会比只读教材文字的复习记得更快。

再现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记住知识是再现的前提,但记住知识不一定能迅速再现,或完整地再现,记住与再现并不是一回事。例如一名学生完全靠回忆去叙述光合作用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其效果和速度就不如把叶的切面挂图给他看看效果好,因为这种直观手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用直观的手段加速学生再现已知的知识,是加快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必不可少的,是迅速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

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在教学上有三个含义:第一,直接操作进行实验。例如,让学生进行家兔的解剖实验,本身就是标准的直观,实验完成后学生就理解了。第二,模拟式的应用。这在生物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让学生应用遗传规律去计算某一物种杂交后的结果,让学生用反射弧知识去判断蛙腿神经被切断后的结果等。这时图形和解图表的应用就会提高和加速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质量和速度。第三,实践教学。例如,在讲果树修剪时,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到果园中去,让果树教师结合实际讲述如何修剪,这样就把直观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直接把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得到的效果比在课堂上讲述要好得多。

二、直观教学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很多,例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奋斗精神,进行启发性教学,对成绩好的学生及时肯定和表扬,以及对学习中的错误和困难及时指出和解决,等等。此外,正确地组织直观教学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直观教学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对兴趣强、求知欲高的学生,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我们知道“注意”是一座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大脑里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人们可能在天安门广场前经过数百次,但有人突然要问天安门广场有多少个华表?回答可能是“不清楚”,因为“没有注意”,而直观教学正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人的知觉是有选择的,它不是照相机,并非有像全录,因为大脑皮质的兴奋不是全面的,恰恰相反,它有一定的兴奋中心,中心以外的部位都处于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落到兴奋中心的客体,就被注意了;或者主观认为有意义和有兴趣的客体,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兴奋中心,客体也就被注意了。利用清晰直观的教学可以引起上课分心的学生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演示的教具(挂图或课件)“抓住了”学生,“挤掉了”让学生分心的因素,结果分心的学生由于教具的吸引而逐渐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兴奋中心,开始产生了听下去的学习愿望,也就是说外因促进了内因,给听课创造了主观前提和条件。

实践证明,直观教学在集中学生注意力方面对任何学生都是适用的,都能使他们在注意的前提下,迅速准确地巩固所获取的生物学知识。

直观教学还能组织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我们知道学生听课是一种学习活动,学生直接去观察和实验是另一种学习活动,前者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是主动者;后者学生是主动的,教师是指导者;这正与我们目前所倡导的新课改要求是相适应的。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能迅速地被调动起来。如果长期这样做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日益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堂观察;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坚(197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高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张文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业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LICC范式的高职院校专业化听课工作实施研究――以南京X学院60门专业课听课实践为例”(编号:ZCZ63),主持人:张文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82-04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过程中,无合作的任务,无明确的分工;评课过程中,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评课过程中,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课堂观察正在取代传统的听评课。课堂观察,一般是指除课堂教、学双方外的第三方,在课堂现场通过观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2]。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总结出四个要素,分别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在此基础上崔允t等提出专业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3]。本文基于这一范式,通过观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的行动导向教学课堂,对行动导向中任务单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确定本次课堂观察的研究问题。本观察量表研究的问题是:采用行动导向的任盏バ问降慕萄Хㄊ欠衲芄惶岣咧耙到逃(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专注性?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学科模式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课程门类。一味按照学科结构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有违职业教育的性质。从实际的角度看,容易使学生学习许多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并且由于他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把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不利于在工作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意义,最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学科模式不同,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分类。其基本假设是:(1)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2)工作知识是以与工作任务密切结合的方式存在的;(3)以工作任务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院校普遍面对的一个困难[5]。有学者归纳了能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的六个理论上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例如应用与实践,贴近实际等);(2)授课质量;(3)教师对课业内容感兴趣;(4)集体团队型的社会联系;(5)对能力培养的支持(信息反馈,针对性的指导);(6)对自主能力培养的支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选择)[6]。

任课教师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该门课程既可以考虑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任务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已有知识储备较少。如果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单模式进行教学,将本门课程基于学科专业组织的知识点打散,重新面向职业特点。任课教师设计开发了三个主要的项目,并将知识点按照任务的需求分别归入不同的项目。每节课完成一个小的任务,通过设计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由任课老师自行开发的任务单形式,通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并针对学情对其做了校本化设计。通过该任务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学生更加科学的评价。

在任务单形式的课堂中,学生被分为5人小组。每节课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节课的开始,由授课老师先对本节课的任务进行简要讲解和引入。该阶段完成后,由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自行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单的内容。授课老师在学生自主完成阶段,随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引导。

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可将任务单形式课堂中学生行为态度粗略的分为表1中的六种。

将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编号,如第一阶段行为态度1,编号为P1B1;第一阶段行为态度2,编号为P1B2。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分类,可以将P1B1、P1B2、P2B1、P2B2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正面的表现。P1B3及P2B3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负面表现。其中,尽管P1B1和P2B1的实质内容为一致,为了保证不同阶段的对比,仍将其标记为不同的行为态度。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表2的第一版观察量表: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观察量较大,将观察两名学生更改为观察一名学生。同时,对于时间的计算也进行修改,只记录行为开始的时间点,中间行为持续的长度可在课后进行计算。修改后的观察量表提高了记录的效率。修改后的观察量表如表3:

其中表3的观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师引入任务单阶段和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阶段。通过记录学生行为态度所花的时间来量化表现学生在任务单形式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其中,假设引入讲解阶段作为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完成阶段作为面向职业和情境的任务教学模式。

课堂中需要听课老师随机抽取一名组长或组员。课后,听课老师需要记录该学生的名字,并向任课教师询问后,将该学生归为学优生、中等生或学差生。

课堂记录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记录,对于听课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听课老师集中注意力,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听课教师随机坐在课堂中的不同位置,对其附近的小组进行观察。

二、职业教育课堂观察实证案例

本次课堂观察的假设为:

第一,不同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主动性有显著的差异。不过,由于本课程对比阶段包含在一节课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差异。

第二,通过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录,可对整节课中不同阶段所占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学生行为态度的统计,为任务单的完善设计提供建议。

通过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10:00开始的第三节课听课记录,P1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34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1%。P1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0秒,占总课时长度为2%。P2B1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6分02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4%。P2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25分44秒,占总课时长度为62%。P2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48秒,占总课时长度为11%。

所观察的同学为某一小组的小组长,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后通过询问教师,其学习能力为中等水平。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P1的入阶段,老师并未要求拿出教材。P2阶段中P2B1的行为较少是由于在小组讨论中,给同学走出自己的座位,加入前两排的小组成员中进行讨论。该名同学没有回自己的座位拿取自己的任务单级课本。在任务一完成后,该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拿出了自己的课本。

若我们可以粗略的将P1B1、P1B2、P2B1和P2B2行为态度归为是期望的有效教学行为态度,其余的行为态度则归为对教学没有帮助的行为态度。那么,本节课中以记录到的总有效时间41分48秒为基准,有效教学时间达到36分20秒,无效教学时间仅为5分28秒。总体来看,总有效教学时间达到87%。可以说这堂课对该名学生的效果非常好。如图1所示。

经过对其态度行为的观察。下图以时间为x轴,将有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无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如图2,可在图中直观的看出学生整节课中的态度行为转变。

任课老师本节课程采用了经典的小组教学法方法。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学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的授课班级规模进行了缩减。通过小组的形式,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任课老师分别在11分47秒至12分34秒,17分49秒至17分54秒,32分23秒至32分55秒,39分45秒至39分50秒,到达所观测的小组,参与讨论并对他们进行评分。共计时长达1分20秒。尽管绝对时长并不长,但是由于分别在课程总进度的28%、43%、77%和95%不同结点处,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

所观察的学生在第二个任务开始后,至最后一个任务开始前,也即21分52秒至35分25秒,为该学生的主动性反复阶段。该时间段总计13分33秒,分别跨越第二个任务的操作阶段、第二个任务的总结讲解和第三个任务的引导。其中包含多次短暂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并且在30分57秒至34分45秒之间发生了本节课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达到了3分48秒。试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由于这段时间该名学生未参与前排的讨论,而是坐在自己的座位,偶尔同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而其前两排的同学在该时间段内积极讨论,表现同所观察的同学明显不同。第二,该时间段处于课程总时长的中后期,可能达到了该名同学的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或该名学生认为内容已经掌握,可以放松。非常有趣的是,按照传统经验推论,该名同学在剩下的课时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的时间可能会逐渐缩短。但是在任务三开始操作后,该名同学能够立即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任务三的完成中。这一现象表明教师需要在课程的中后程,加大对部分学生的提示力度。或者要求组员间在这一时间段加强互相的督促。并且尽量采取动手操作性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

三、反思与总结

(一)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7]。职业类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筛选,大都是可以被假设为不是十分适合纯粹动脑的学习方式。而行动导向教学中,提出动手与动脑的平衡[7]。在本次课堂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尽管学生的主动性开始下降,但是通过任务三的动手操作,实现了学生课堂主动性的戏剧性逆转。因此,职业类院校中课程,应当坚持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向,在课堂中逐渐针对性的加大动手环节的比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关系

尽管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课教师仅仅采用了幻灯片演示、轴承实物演示等方式,并未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如慕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仅仅是在教学方法有所转变,而其自创的类似行动教学法的引导文教学法的任务单教学方法,该方法也并不是多么时髦的教学方法。舒茨・沃夫冈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在选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框架也就被确定了。”[8]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的教学技术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教学技术的应用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特点、学生背景、师生关系等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及选择。可以想见,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未来也应当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间断的交融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t.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4-8.

[2]张荣胜.课堂观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45-47.

[3]崔允t.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4]徐国庆,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Beck K, Dubs R. Kompeenzentwicklung in der Berufserziehung[M].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1998.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资料分析;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44-02

近几十年来,新的生物技术给农业、食品工业及医药业注入了生机,对教育和教学,尤其是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材也对应地作了全面的修改,新增了“资料分析”、“资料搜集与分析”、“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等素材。笔者决定,利用“资料分析”中文字、图片、数据资料、表格等多样形式,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尝试从“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知识应用” 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这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转变学习方式,训练科学思维

有效使用“资料分析”可激励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从而改变单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真正建构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堂;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必修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教师可以利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素材,利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究酶的本质,从而对学生进行想象、比较、综合、推理和假说―演绎等多方面的科学思维训练。例如,由酒为什么变酸这个生产实践问题,引入酶本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表现出多种思维方法,如李比希在应用推理的直觉思维,提出发酵是由酵母菌死后的产物引起的;毕希纳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整个细胞还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的问题,从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萨姆纳则应用刀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酶是蛋白质,继而科学家们从其他生物体内也发现和证明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是蛋白质,应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总结出:酶是蛋白质。接着,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通过大胆质疑,发现少数RNA也是酶,从而发展了酶的定义。

二、展现科学史料,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生物新教材“资料分析”大多展现许多生物科学史上研究的事例和方法,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轨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探究过程的再现,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必修模块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的资料分析,通过展示科学家们探究细胞的整个历程的科学史料,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领悟到: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能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并发现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的重大结论――细胞学说,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感悟到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三、理解科学知识,强化应用意识

生物中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应用性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教材内容,以“资料分析”板块为载体,联系身边的生活实例,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其提高自身实际应用能力。

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很多,如资料分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和“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通过教材展示的有关图文,采取了引导学生分析和交流的方式,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原理和如何正确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将其用于生产实践中。再让学生联想其他事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原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

四、紧密联系生活,渗透STS教育

STS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一些国家率先开始STS教育,后来到20世纪80年代,STS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潮流。STS教育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中“资料分析”提供的各种生物与环境和生活相关的素材、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讨论,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又一途径。

例如,“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等资料,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话题,既能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而逐步地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07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重在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生活的体验,将知识与生活完全割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面对晦涩枯燥的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心里便觉生物科学“高大上”,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一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被动的。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进而在实践与探索中实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高效学习。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就是在科学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以生活化的形式来表达所学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让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更加“接地气”。例如,针对高中生物知识:细胞的内吞与外排作用,光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而结合生活实例:伤口的化脓,学生理解起来则会更加容易。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是: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它又高于生活,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科学知识更趋理性、严谨。内化于生活现象的科学知识,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活泼、生动的感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生物学科的魅力,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落实于生活实践。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用生动鲜明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让生物知识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于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与接受知识。例如,在讲解《细胞中的无机物》时,让学生自带一瓶饮料,然后观察其中的化学成分表,并提出疑问:哪些成分属于无机盐?其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使表达足够生动,将生物的生命历程与细胞的种种生命特征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使得知识不再孤立,给晦涩的知识赋予故事,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联系生活设计实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至关重要,每一个理论知识,都是在长久的实验探究中得出的。在课程的安排中,富含各种知识性研究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讨论、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实验,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只做课本上的实验。例如,对于含磷洗衣粉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可通过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观察含磷与不含磷两杯水,进而探究磷对于水资源有怎样的破坏;然后再在上述两杯水中放入小蝌蚪,让学生观察两个水杯中小蝌蚪的状态。教师应多设计这样一些简单、符合生活常识、便于操作的生活小实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让学生于生活体验之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3.贴近生活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内化知识

作业的布置与安排,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课堂知识真正内化于心。所以,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高中生物学习也是有重要的影响。关于作业的布置,我们要贴近生活,创新形式,而不是简单地练习与记忆,机械式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泥制作结构模型,并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学习蛋白质、脂肪、糖类时,让学生自己在生活找出代表性的食物。通过生活经验展现生物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寻求生物知识,这样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一切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通过对生活化教学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实施其教学方式,使得生物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这样有利于促进了我国生物教育研究的发展,并有利于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强光峰.让教学更生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