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兽医的就业趋势

兽医的就业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兽医的就业趋势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第1篇

(曲靖师范学院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本文以1997-2012年曲靖农民收入和曲靖产业结构构成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采用spss17.0进行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的多元回归方程式验证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产业结构越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越快,农民收入越高,反之,农民收入就越低.曲靖地区相对来说,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因此,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大对曲靖地区农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关键词 :曲靖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26-03

1 曲靖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1 曲靖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曲靖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曲靖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的增加,2012年GDP的增加总量为1216.4亿元,比1997年增加了近7.6倍;曲靖产业结构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但下降速度逐步趋缓,而第二、三产业产值逐步提高.自1997-2012年以来三次产业产值不断增加,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从1997年的56.0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2.3亿元,增加的绝对值为206.28亿元,年平均增加值为13.75亿元,并且1997年第一产业的产值(56.02亿元)高于第三产业的产值(54.89亿元),产值仅次于第二产业排在第二位;第二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最大的,2012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1997年增加了近10倍,产值首次突破了700亿元,其产值为742.92亿元;第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其产值从1997年的54.8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4.95亿元,其比重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3,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其每年的增加值达到30亿元.

1.2 曲靖各县市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从1997年-2012年曲靖的产业结构完成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第二产业一直是曲靖经济的支柱产业,199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48:39.65:29.87,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73:53.06:28.2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1997年的30.48%下降到2012年的18.73%,下降了11.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比1997年上升了12.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比1997年下降了1.66个百分点.1997年曲靖的一次产业的平均比重为30.48%,除了麒麟区、会泽和罗平外其他县市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均高于曲靖第一产业平均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只有麒麟区和会泽超过曲靖的平均比重;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麒麟区41.69%,比曲靖第三产业平均比重高出近12个百分点.2012年沾益第一产业比重为40.39%,所占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麒麟,所占比重62.59%;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师宗,所占比重为33.18%,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了师宗总产值的1/3.

1.3 曲靖及各县市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分析

曲靖市从1997年-2012年,一次产业的比重一直不断下降,尤其富源和沾益下降的最为明显.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构成为10:47:43,人均GDP为35181元[8],曲靖市除了麒麟区外其它省市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都高于全国的一次产业平均比重,曲靖市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师宗(38.2)、陆良(33.8)、罗平(25.8)、会泽(23.9)、马龙(22.7)、沾益(22.4)、宣威(21.7)、富源(18)、麒麟(12.6),分别高出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的百分点为:师宗(28.2)、陆良(23.8)、罗平(15.8)、会泽(13.9)、马龙(12.7)、沾益(12.4)、宣威(11.7)、富源(8),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多数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富源(57)、会泽(54)、沾益(53)、马龙(48)的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第三产业比重只有麒麟区(94)的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之上,其余的八个县市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其中最低的是会泽(22)[9].从上面的统计中反映出曲靖市工业化程度还很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还很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4 曲靖产业结构空间差异

以Ⅰ、Ⅱ、Ⅲ代表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可以把2012年曲靖9个县市区的产业产值结构分成以下几类(见表1):

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第一位的有8个县市区,会泽和罗平属于Ⅱ>Ⅰ>Ⅲ型,麒麟、宣威、陆良、富源、师宗、马龙属于Ⅱ>Ⅲ>Ⅰ型,有麒麟和马龙的GDP总量排名在前面,第二产业有力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以第一产业占第一位的县市区只有沾益,其第一产业比重占40.39%,分别高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12、18.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2 曲靖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1 曲靖农民收入绝对数较低

曲靖地区农民纯收入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增幅较小,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绝对数仍然很低.自2000年至2004年,曲靖市的农村居民纯收入一直在2000元以下,2005至2007年在2000—3000元之间,直到2008年才突破了3000元.从2000年(农民纯收入1463元)至2008年(农民纯收入3166元),八年时间农民纯收入总计增加了1703,比2000年翻了一番,但是农民的纯收入依然很低,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2.2 曲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00—2008年曲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8年比2000年增长了554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3.4倍,但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较小,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小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都在4倍以上,并且从2000年至2002年,城乡收入差距成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至2008年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不明显.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4.31倍.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9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4.4倍.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9倍.

2.3 曲靖各县市区农民收入差距较大

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曲靖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因此曲靖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曲靖农民收入绝对数较低、曲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且曲靖各县市区农民收入差距较大.

1997年-2012年曲靖市农民纯收入最高的县市区是麒麟区,最低的是会泽,1997年曲靖各县市区农民纯收入由高到低依次是:麒麟区、陆良、宣威、富源、罗平、师宗、沾益、马龙、会泽,到2012年,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曲靖各县市区农民纯收入由高到低依次是:麒麟区、陆良、沾益、罗平、富源、宣威、师宗、马龙、会泽,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沾益由原来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罗平由原来的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曲靖市各县市农民纯收入的差距较大,并且各县市区差距逐年增大,1997年曲靖市农民纯收入最高的县市区是麒麟区,其农民纯收入1350元,农民纯收入最低的县市区是会泽,其农民纯收入为825元,两个县市区农民纯收入绝对值相差525元,麒麟区农民纯收入是会泽的1.6倍,2005年两个县市区农民纯收入绝对值差距增至1792元,其农民纯收入是会泽的2.3倍,2012年,两个县市区农民纯收入绝对值差距增至4130元,其农民纯收入是会泽的2倍.

3 曲靖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曲靖的“十一五”规划期间,曲靖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曲靖市经过几次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逐渐减少,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的逐步增大,农村第一产业总值大幅度增长,已由1997年的56.0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2.3万元,绝对值增加了206.28亿元,经过16年的发展到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是1997年的40倍.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由30.48%下降到19.24%,大约下降了11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已由69.52%上升到80.76%,共大约提高了11.24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由39.65%增加到53.06%,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的比重约在30%左右波动.1997年农村的非农产业的比重是第一产业比重的两倍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比重间的倍数呈增大的趋势,到2012年农村的非农产业的比重是第一产业比重的3.7倍.从人均纯收入看,这16年里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绝对值增长4614元,相对值增长了4.45倍,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元,人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的大关,较直观的反映出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农民收入随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下降而逐渐增长,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而逐步增长的.

3.2 研究假设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等等一系列内因和外因都成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而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就是产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实现GDP构成与第一、二、三次产业顺序之间呈现反向关系.经济越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越小,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越高.伴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也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演变而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相应随着不断提高.

因此提出假设: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具有显著关系.

3.3 样本选择与回归检验及其结果

以《云南统计年鉴》1997—2012年曲靖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和曲靖产业结构构成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采用spss.17.0进行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的多元回归方程式为:

Y=8436.715-271.659x1+0.91x2-0.024x3

R2=0.462

(式子中Y表示农民收入,x1、x2、x3分别表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构成数据,R2表示判定系数.)

通过回归检验,反映出产业结构构成的变化与农民收入呈显著的相关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F值达到12.042,判定系数达到0.462,断定变量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通过回归系数检验得出,第一产业构成比重变化通过了t值回归检验,说明第一产业结构比重每下降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将提高271.659元.

4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曲靖农民收入提高对策探究

4.1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民要富起来就需要适时适度的调整和优化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到西部农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二元城乡结构变为一元结构.

第一,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加强优质农作物、畜禽及水产品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要加强优质专用粮棉油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建设.要加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设力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第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完善农产品流通机制建设,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4.2 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

一般而言,农民偏低的文化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转变,进而制约着他们自身的收入增长,因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完善培训制度极其重要,通过宣传等方式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要强化基础教育环节,为未来农村发展积蓄人才;同时要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学用相结合,按需施教,从而更有利于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当地农民收入增加.

4.3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政府应鼓励本地农民自主创业通过适当放低贷款的门槛和减免税收等方式,刺激本地农户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尤其是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给予到本地乡镇地区的外来投资者优厚的条件以增加乡镇企业数目,达到吸纳本地剩余劳动力的目的.为农民提供农村地区及外地相关企业相关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对外出打工的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加大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积极性,以便解决劳动力剩问题,剩余劳动力适时适地的转移,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可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4.4 加强政府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的落实

政府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技术及资金投入,第一产业收入在曲靖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中占有主要地位,但由于该产业发展方式比较传统,发展已达到一种瓶颈,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较深厚的资金对其进行改进,尤其是在基础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体部分,但整体收入不高,成本却较大,急需科技的支撑以降低现有的生产成本;让林业、渔业、牧业得到适当的发展,以弥补第一产业当中的不足,使第一产业内部得以合理发展,发挥第一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能动性,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云南统计年鉴(1997-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畜牧兽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9-02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较强,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对应当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随着学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必须根据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提升,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一、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培养目标应当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教学目标而言,高职院校应当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结合畜牧兽医专业来说,培养服务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本专业的根本教学目标。因而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当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就外部关系而言,教学应当以我国畜牧兽医产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相契合。人才的培应当与产业特点结合起来。力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与应用的最新技术。不断增进学生对动物防疫认识与了解,掌握具体应用技术,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联动。加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力度,在校企合作中弥补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条件不足的现状。

2.畜牧业产业对实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畜牧业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企业在发展中也经常面临工艺技术更新与流程优化的战略任务,因此在这一环节的工作中尤其需要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帮助与支持。以饲料企业为例,营销与技术服务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中型的饲料企业至少需要20名以上的营销人员开发市场。笔者对所在地16家饲料企业以及畜牧场也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调查中发展,2013年前三季度他们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比增加了近1倍,具体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企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行业发展趋势使然,但这仅是数量上的需求。同时随着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大多数这类型企业在招聘的高职人才中,都需要对他们进行重新培养。这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不说,而且还在这项工作中浪费了大量时间,人才在进入企业后迟迟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对企业业务以及岗位知识需要一个漫长的熟悉过程,磨合期较长。这也成为影响高职畜牧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最大不利因素。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对这些实践知识没有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

3.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对教学的创新性要求较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一种服务,服务式的教育教学应当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工作内容。就高职而言,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方法。畜牧、兽药、饲料行业的生产特点与就业现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特点,不但增加了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了整个行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产业形势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加强自身培养水平。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效率和力度,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进入职业角色,在提升他们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的开展应当依靠一个科学的、规范的、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出发,应当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我国畜牧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为此在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也应当以这三项内容为主要依据,在实践课程体系中也应当结合这些产业的特点进行,为学生提供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等实习机会。不断增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职业技能。

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实践教学在畜牧专业教学体系中应当扮演重要角色。为此应当改革传统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性教学为辅的模式。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当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点地位,在学时安排上,应当保证学生有40%以上的实践用于实践锻炼,并且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应当在学生的考核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学生的实践成绩也应当成为对教师的评估当中。确保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中有充分的动力。同时在具体实施中还应当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

3.完善学生技能考核的方法与标准。高职畜牧专业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对于技能的考核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动力之一。为此应当在技能考核的设置上注重目标设置的科学性,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中正确的导向。

三、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在教学大纲中引入岗位任职要求。实践教学应当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展开。在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的设计和制定过程中,应当结合现实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岗位设置特点,以此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提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不同的岗位对不同人员有各种差异性需求,为此学生充分学习这些相关的岗位需求知识,确保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应当提前对这些岗位进行锻炼和实习,保障自己在在校阶段就能够达到岗位要求的特点。具体而言,充分考虑畜牧兽医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的岗位能力,同时还应当着重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2.教学计划的制定。在实践教学中应当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应当给予科学的论证,既要结合学科特点,又要结合社会需求。为此在教学中应当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结合。完善基础课与公共课中的比例,优化专业课设置的内容,提前安排好实践实训的项目、内容、地点、具体要求等等。

3.制定完善的实训大纲。实训大纲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是技能提升的重要方面。学生参与的项目训练就应当成为他们技能的主攻方向。在优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作中不断分析、归纳与总结教学中的理论所学,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工作当中每一项具体任务的解决当中。为此可首先在企业调研中了解具体需求,组织学科和行业中的专家学者,根据企业需求特点制定完善的实训大纲,对学生一学期的实践课程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并不断分析畜牧兽医行业中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对学生未来就业趋势做出明确的安排。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1.制定技能考核的办法。正如上文所说,技能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企业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当首先制定考核的办法。技能操作的考核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校内课堂的考核,二是校外实践的考核。分为校内课堂考核与校外企业的考核两种形式。校内课堂的技能考核一般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之后,任课教师对该模块的各项技能按照考核标准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任务和目标,在这样的考核目标下指引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考核项目的数量,将模块中学生与学生技能相关的所有项目罗列出来,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定项目。这样能够大大增强考核的具体性。

2.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职其他专业中也普遍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室队伍中引入企业技术人员,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素质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指导。二是完善和提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使其不但能够保证完成理论教学,而且在实践教学中也大有所为。“双师”不仅是一种资格证书,而且还应当在生产实践、专业技能操作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突破了教师角色,而且也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企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只有在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培育下,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更加高深的理论和技术素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采取多元化的渠道,一是不断完善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素质,二是聘请企业人员兼职,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聘请校外人员参与教学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还应当鼓励教师到企业中锻炼,增进教师对企业以及社会需求的了解,使其成为提升实践性教学的契机。

3.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开展应当以实训基地为基础,这是一个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再完善的计划也难以落到实处。通过完善和打造强大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基本目标,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应当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例如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例如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领域,结合社会发展水平,及时更新最新技术和设备,确保学生在校期间习得的技能在走出校门后能够立即投入使用。

综上所述,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应当成为当前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在实践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和大纲。为此还应当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教学开展的依据。以过硬的教师队伍,完善的实训设施和严格的考核目标共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重任。

参考文献:

[1]章红兵,麻延峰,何海健,王宏艳,徐玉花,金根炉.高职院校《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2]牛静华.高职兽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07)

[3]李勇军,杨海峰,王健.江苏牧院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4]王春华,王宏军,蒋红.浅析加强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09(06)

[5]杨丽英.对理科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尝试[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05)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化”教学内容;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这些应该是我们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开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在如何凸显“职业化”教学导向上没有依据各专业特点落实到实处。应中职学校职业化教育的“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目的”的总要求,以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为例,整合教学目标,增添“职业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和就业能力。

1 中职学校“职业化教育”的迫切需要

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化教育”势在必行。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有具体的阐述,表现在:

1.1对中职语文职业化内涵定位:“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以及人文精神渗透基础上,打破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努力寻找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使语文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相互沟通衔接,语文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1.2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到导向的”的中职学校“职业化教育”迫切需求中职语文教师在专业背景下开拓教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文化为专业服务、文化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2 广西区域内畜牧兽医企业岗位群及相关语文知识结构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将教学指向“服务于学生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注重“职业化”教学内容的渗入。而畜牧兽医专业为我校传统专业,与广西春茂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参皇集团等校企合作企业紧密联系。通过走访调研,了解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一线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的最新信息和需求趋势。同时,对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开展就业跟踪调查,收集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并对其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及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结构。

2.1服务面向:养殖业、兽医治疗、兽药生产与营销、畜产品加工、饲料生产与营销等。

2.2就业部门:饲料厂、兽药厂、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厂等。

2.3就业岗位:畜牧技术员、饲料生产技术员、繁殖技术员、兽医技术员、检疫技术员、畜牧物资生产营销员等。

2.4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结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利用工具书、课外书籍辅助理解分析等);口语表达能力(听话与说话、应聘与推销等);应用写作能力(调查报告、疫病检疫报告、疫病分析报告等);社会调查分析能力(社会调查、产品研发和推广调研等)。

3 渗入“职业化”教学内容的途径

中职语文教学充分利用“语文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突出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结合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特点,整合教学目标,增添“职业化”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场交际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

3.1注重职场交际技能的训练

职场交际技能是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能听懂职场用语,能在从业过程中熟练交流,能写作一般的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文书。因此,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兽医营销服务、畜牧产品售后服务、应聘面试技巧等)和畜牧兽医专业日常事务文书写作(调查报告、疫病检疫报告、疫病分析报告等)训练,正是应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发挥语文为专业、语文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一是利用课堂开始阶段,展示课前准备的职场交际片段,引导学生表演兽医营销服务、售后服务、职场应聘等职场情境模拟,激活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服务技能,端正学生的服务态度。二是利用课堂延伸拓展,强化学生文本情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操练,巩固交际技能。三是利用课后作业,提供模拟交际情景,让学生将文书写作延伸到疫病检疫报告、疫病分析报告等专业文书写作,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和学生做最终评审,评价文书写作。

3.2注重职业理想的渗透

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这个职业才是理想的职业。也就是说,职业理想是理想职业的前提。因此,激发职业意识很重要。第一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树立学习自信心”主题活动,通过分组活动,访谈学长学姐、调研专业前景,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职业,让学生从开学的懵懂选择转变为热爱专业,热爱未来的职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3.3注重职业道德的渗透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熟练掌握本专业核心技能和知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卖白菜》一课,60年代一户极其贫困潦倒的家庭,主人公母亲“再穷也不能失掉自尊,再穷也不能丢掉诚实”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学生。然而仅仅停留文本情感对学生的震撼是远远不够的,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的职业面向,拓展延伸――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在当今这个“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速成鸡”横行的社会,作为未来畜牧行业一员的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引导学生在新闻报道的反面案例中,树立强烈的职业良心和职业道德,学会守秩序、讲诚信。

3.4注重职业精神的渗透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开放性和实用性。在校园招聘会上不乏有着高技能的毕业生,然而他们在上岗不久却被用人单位舍弃: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太差了,上班才几天不适应,连声招呼都没打就卷铺盖走人了。可见,职业精神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发展。职业态度、职业信誉与职业技能一样,对于工作必不可少。《工作,从卖灯泡做起》一课,三个月如一日地卖灯泡的小伙子,却在卖灯泡这一份不起眼的工作中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案,为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收获了宝贵的职场经验。这是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事情做细做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典型例子。引出教学实例:繁殖技术员的一天。通过画面强烈灌输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

中职语文教学以“职业化”教育为导向,促进有职业特色的中职语文课改与当今市场对人才需求一致的,学生在浓厚的“职业特色”语文学习中既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实现语文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用;学生在浓厚的“职业特色”语文学习中掌握了职场交际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实现语文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发展基础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的就业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砝码。

参考文献

[1]候炜芳.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职业特色[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5).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 “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与成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75-02

目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少的缺陷:一是课程针对性不强;二是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单一;三是单门课程独立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占主导地位;四是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五是教师演示性实验为主导,学生动手实践为辅;六是实验内容与生产脱节。这些问题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为例,探索在畜牧兽医专业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创建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组通过大量走访畜牧兽医行业大中型企业、相关职业院校,对行业专家、企业员工及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的深度调研,并邀请企业专家、职教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建立了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题体系;建成了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题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库。

“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分段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能力训练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逐步实现学生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的螺旋提升。“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培养(见图 1)。

图1 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第一A段:利用养殖场,使学生初步感知养殖环境,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进入养殖场后,对养殖环境进行初步认识和感知;通过在校教师及养殖场外聘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初步设计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有目的地进行重点知识的学习;通过与养殖场员工的亲身接触及对整个养殖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畜牧兽医专业”的热情及人际交往、沟通交流、法律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阶段:充分发挥本专业校内养殖场及校外养殖场的优势,进行岗位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实现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养殖场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中逐步熟悉养殖过程,开展各个职业岗位(如饲养员、繁殖员、疾病防治员等)所必需的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逐渐掌握各岗位的核心技能。学校在第三、第四学期期末开展为期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训,学生进驻校内养殖场(第一教学牧场、第二教学牧场)和校外养殖场(柳州宏华公司、桂柳家禽公司、广西农垦新兴畜牧公司等),开展本专业领域不同课程的学习。教师以各岗位职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各企业生产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如猪的饲养管理、禽类饲养管理、牛羊饲养管理、经济动物饲养管理、畜禽选育与杂交、动物临床健康检查等。学生在真实的养殖环境中学习,做中学、学中做,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阶段。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开展两个学期的不同生产方向的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主要学习内容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人员及分工情况,熟悉生产部门各岗位职责,掌握典型工作任务。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二、“教、学、做”一体的“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改革原课程按学期开展教学的模式,采取集中时间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教学模式。学生以养殖场员工的身份,在真实养殖情境中进行现场操作,教师现场指导,学生边学边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训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例如,“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养猪生产流程,连续两周时间在养猪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进行实际养猪生产操作,同时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再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将理论教学穿插在实训课堂始终,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禽病防治”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讲解相应的内容,设计带有相应禽病的禽只,安排学生对禽只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教师引领讨论,解决问题,在进行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三结合”“四位一体”评价模式改革。具体如下:

1.改革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式。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企业评价组成“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倾向于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适岗”需求。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试方法,突出技能本位。(1)阶段性考核。对于综合性较强的临床类课程(如“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等),实行分阶段考核,期评为各种考核的总评。(2)实践性考核。把考场由教室转到实训室、养殖场、实训基地等,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项目驱动的合作式考核。对于场地规划设计、实验室诊断技术等科目可以尝试合作式考试,采用实际项目驱动的学习和考核模式,学习的过程就是考核的过程。

3.完善顶岗实习考核。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外聘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等。

4.将职业资格鉴定评价体系引入课程考核标准。为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将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行(企)业认可的证书(如饲养工、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考试内容接轨,为学生以后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三、“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企业反馈好。实施该教学模式期间,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98.5%,专业对口率 98%,p证获取率 98%,学生实习企业满意率 97%。广西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高,需求旺盛。多家企业采取提供奖学金,来学校宣讲等多种形式,热诚邀请和吸引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二)学生自学能力增强。通过课题研究,带动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经调查显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 92%;网络课程在学生中的使用率达到了 98.9%;有 52% 的学生每周进行网络学习的次数在3次以上。

(三)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能力。学生在畜牧兽医各个生产岗位上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全面学习和掌握了岗位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培养了具备“养、防、繁、销、管”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企业不同工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平台,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技能比赛成绩均名列前茅。

四、体会与思考

利用“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推动了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畜牧兽医行业与其他工科类行业不同,畜牧兽医企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学生频繁进出养殖场将会增大防疫风险。因此,在实施“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时,关键点是解决防疫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要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防疫意识,做好进出养殖场的消毒,在不给企业带来重大防疫风险的前提下开展岗位教学,让学生为企业完成力所能及的岗位工作,达到学校教学与企业盈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 颖.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4(2)

[2]曹化梅.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2)

兽医的就业趋势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同时,还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目标是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使教育要面向多样化、市场化。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 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理念。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惠州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讲授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每个模块实施“项目教学法”,将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逐步讲解,从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岗位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与职业相衔接”的职业体系。

教学实施总体构架

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安排进行整体的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体系,对整体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具体包括:专业分析——课程分析——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实施过程——效果评价。

专业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正由“零星散养、畜禽混养、人畜混处”的传统方式向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迈进。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从近几年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国内畜牧兽医人才市场出现了“供需两旺”和“供需两荒”并存现象,主要原因是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更加专业化,能力更加综合化,而传统的以课题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的需求出现脱节现象。

根据我国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特点,未来的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分工会更精细,职业能力更高超,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将加以改变。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要求,更体现不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畜牧兽医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研结合道路的中职教育办学理念。本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知识面,高素质”的原则,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课程分析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不成熟、课程内容分散、教学安排不合理,具体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不当。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大部分沿袭了传统教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逻辑设计思路。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设置,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落后与重复交叉。以往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编排出现了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每门课程自成一体,企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技能往往无法及时进入课程。

3.教学安排无职业特色。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安排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当前行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不能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职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中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已被普遍认同,也越来越受到各中职院校的重视。学生的高技能只通过课堂讲授是无法培养的,必须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生产劳动实践,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在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培养。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有师资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教学生产实训实践基地作保障。

课程体系 根据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对应人力市场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畜牧兽医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构架,该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将核心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即家禽养护学模块、家畜养护学模块、宠物养护学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分成三个方向,即养护、兽医和销售。三个方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个方向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方向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每个方向核心课程的设置和讲解内容的选择都是按照动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同时结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进行的。实际核心专业课程《养禽学》、《养猪学》、《宠物养护学》与基础课不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说,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当地畜牧业产业的发展,设定对应的岗位人员要求,从而实现对应岗位人才的培养,进行岗位教学。

课程内容 由于所用教材的编写大多都落后于实际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教学内容往往与现场技术有脱节,或已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应用,因此降低了学生所学技术的有效性。实训课多是随堂进行,单独为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往往只注重实训结果,不注重实训过程,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改变此现象,就必须设立一个具有现场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具有全面能力培养的教学项目,而且需要得到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它的具体要求是:实施的项目应有一定的技能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实训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项目与企业实际岗位或现实活动紧密联系。在模块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项目、技术资源来实现本门课程项目的设立。故在《家禽养护学》、《家畜养护学》、《宠物养护学》的课程中,我们选定与后续课程连接紧密或与岗位结合的内容为讲授内容,强调了讲授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和校内外教学与实训条件,同时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就业情况,设置专业模块化培养,并根据企业不同模块当中人员需求的岗位不同,将核心课程与实训项目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重组,自主设置课程。针对不同的训练项目,选择对应的技能点,进行技能培训。

教学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0.5+0.5+0.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三、五学期分别为《家禽养护学》、《家畜养护学》、《宠物养护学》的理论学习;二、四、六学期分别到养鸡场、养猪场、宠物医院进行实践学习。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见下页表1。

教学安排的说明及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本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既适合“0.5+0.5+0.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也适合学分制教学管理。

2.根据人培养规格要求和本专业教学特点,第一、三、五学期分别开设养禽学、养猪学、宠物养护学;二、四、六学期分布到养鸡场、养猪场和宠物医院进行实践教学。公共基础课中,语文、体育安排在第一学期,数学、化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德育安排在一、三、五学期,计算机安排在第五学期。

3.本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本课程中的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集中教学和操作训练,以提高教学效果。

4.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情况,设置专业专门化方向,学生可选择本校设置的专业模块,学校可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自主设置课程。

5.技能训练与考证,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完成首选模块化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二)实施过程

在学习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本领域的典型工作,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与职业岗位有哪些联系,使之起到职业导向的作用。要学会综合技能还需要单项技能支撑,所以必须围绕不同的课程划分出相应的能力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使学习任务对应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并包含整个工作过程。

(三)效果评价

1.该专业通过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采用“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述,不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解决了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该模式不仅适用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更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3.该教学模式通过在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上初步开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有所提高,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要更接近,受到企业的欢迎。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该教学方法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应用,与企业加强联系,累积真实项目素材,继续完善适合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