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婴幼儿日常护理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政行业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婴幼儿早期的教育问题重视起来,而聘请保育员对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护理和早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保育员逐渐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职业领域。
(一)婴幼儿保育员简介
婴幼儿保育员,顾名思义,即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里负责照顾、照看婴幼儿生活的人员。婴幼儿保育员在婴幼儿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在婴幼儿的早期生活与教育中扮演着照顾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以及个性、情感等各方面均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职责
婴幼儿保育员在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等保育机构中,需要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的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等工作。
1.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负责本班房间、设备、环境等的清洁卫生工作,需要做到按时打扫婴幼儿生活、学习环境,并进行室内通风,保证婴幼儿有个舒适、干净的生活、学习环境。
2.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认真做好水杯、毛巾、碗筷等的消毒工作,以及饭前饭后餐具及餐桌的消毒工作,并且做好每天的厕所清洁工作,保持厕所清洁无异味。
3.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好婴幼儿的一日生活,做到教育与生活兼顾,全面了解婴幼儿的饮食、睡眠等各项情况,保持婴幼儿的仪表整洁等,认真细心护理婴幼儿生活。
4.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及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园区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夏天做好防暑降温以及预防蚊、蝇等工作,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定时清洁婴幼儿玩具。
二、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在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过程中,与婴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日常的、及时的沟通尤为重要,是实现保育机构与家庭之间共同培养婴幼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而且,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婴幼儿保育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之间对婴幼儿保育工作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有利于保育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进行,共同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发展,保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展的正常、有序进行。
在婴幼儿保育工作进行过程中,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互相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保育工作的进行。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促使家长理解及支持保育机构的各项工作、理解保育员工作的艰辛,促使家长与婴幼儿保育员就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及内容、作息安排等各方面达成一致,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更加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技巧
(一)建立健全沟通制度、拓宽沟通渠道
在保育机构中,需要建立健全保育员与婴幼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度,拓宽相互沟通的渠道,定期开展相对应的活动,鼓励家长多参加保育机构举行的各项有利于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活动,促使家长多渠道地了解婴幼儿在保育机构的生活状态、了解保育机构的日常工作重点,促使家长亲眼看见婴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保育员的照顾下学习、生活、做游戏以及婴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家长全方面、多渠道了解保育工作,增加家长们对保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二)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在就婴幼儿问题进行讨论时,要多采用“您觉得…怎么样”或者“我认为…更好”等委婉的、商量性的语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保育员的建议,以防止因语气等问题导致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而当涉及婴幼儿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时,也不能一味地谦让,必要时可以采用强势的、十分肯定的语气,使家长们相信保育员的一些有利于婴幼儿发展的建议,以及对婴幼儿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意见不容置疑,只有合理地注意与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基础,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有针对性
婴幼儿保育员在c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答家长们的疑问时,或者在给家长建议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对婴幼儿出现的具体情况,或者家长的具体疑问给出具体的解答,针对各婴幼儿的实际情况给家长提出宝贵的、有效的意见。每一位婴幼儿保育员需要时刻观察婴幼儿的情况,做到了解婴幼儿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优缺点等,以便于就婴幼儿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及时了解婴幼儿生活状况以及学习情况,使家长听瞳保育员建议,使保育员工作得到家长们的肯定。
(四)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
在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例如,在孩子生病时,家长会心疼孩子,而此时如果保育员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态度,甚至觉得家长是大惊小怪的话,会直接影响保育员在家长心中的形象,此时需要保育员做到换位思考,以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将婴幼儿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五)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以孩子情况为主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以反映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主,保育员需要借助具体事件,来反映孩子的日常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关心。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做到就每个孩子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不可笼统地介绍孩子的近况,这样只会让家长感觉保育员是在应付自己,通过分析每个孩子的不同,就具体事情与家长进行交流,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上心。
(六)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家长自尊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难免会遇到反映孩子情况的事件,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可以用告状的口吻说话,也不可以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当遇到需要反映孩子缺点的情况,要注意谈话地点,尽量避开其他家长,进行单独谈话。同时,反映情况要采取“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从侧面反映出孩子的情况而又不伤害到家长的自尊以及孩子的形象,尽量多采用“孩子在校园里特别积极,喜欢参加各项活动,非常值得表扬,要是……就更好了,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会变得更加优秀,更加乐于助人”的形式来反映情况,既维护了家长们的自尊,又反映出了孩子们的情况。
四、结语
关键词:婴幼儿;家纺产品;质量要求
中图分类号:TS107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Home Textile Product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The contents and test items in technical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home textile products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in China, EU and US were introduced.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s in safety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above three region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infant and young child; home textile product; quality requirement
按照国际惯例,家用纺织品(以下简称“家纺产品”)常分为10个大类: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绒。其不仅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且大多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卫生和安全要求相当高。婴幼儿因其特定的生理特性和成长特点,所使用的家纺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性能要求更高。研究和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差异及发展方向,有助于我国婴幼儿家纺企业理清不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要求,同时对我国制定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也有借鉴意义。
1我国的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
目前,我国现行的与婴幼儿家纺产品相关的强制性标准主要包括GB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GB18383―2007《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和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涉及保障人体健康,防止欺诈行为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技术法规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以控制各类纺织品的有害物质和保障人体基本安全为目的,规定了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气味及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5项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按最终用途将纺织产品分为3类,即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其中,婴幼儿纺织产品是指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和使用的纺织产品。婴幼儿家纺产品属于婴幼儿使用的纺织产品,应符合A类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含有絮用纤维填充物或铺垫物的婴幼儿家纺产品,属于在日常生活与婴幼儿密切接触的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根据GB18383―2007《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不得采用12大类禁用原料作为填充物或铺垫物。这些禁用絮用纤维原料包括医用纤维性废弃物、使用过的殡葬用纤维制品、被严重污染或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纤维制品、废旧纤维制品或其再加工纤维、纤维制品下脚或其再加工纤维、二类和三类短棉绒等物质。除此之外,该标准还对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中的禁用杂质、短纤维含量、含杂率和卫生性能有严格的限制要求。
另外,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将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用各类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规范。该标准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类别分为A、B、C等3类,要求婴幼儿纺织产品应符合A类要求。在GB18401―2010标准的基础上,该标准在化学安全要求方面增加了6种增塑剂和铅、镉两种重金属的限量要求。在机械安全性能方面,对童装头颈、肩部、腰部等不同部位的绳带作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婴幼儿及7岁以下儿童服装的头颈部不允许存在任何绳带;对纺织附件也做出了规定,要求附件应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力,且不应存在锐利尖端和边缘;同时,还增加了燃烧性能要求。该标准紧跟国外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品的要求,对其安全性能进行了全面规范,将有助于引导生产企业全面提升产品的安全与质量要求,保护婴幼儿及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与此同时,我国同时存在大量与婴幼儿家纺产品相关的产品标准。这些家纺产品标准以床上用品居多,但缺少一些婴幼儿专用产品的标准,如婴幼儿软背带、围嘴、隔尿垫、婴幼儿睡袋等产品。而常见的婴幼儿家纺产品如床单、床罩、被、毛巾被、毛毯、绒毯、线毯、枕套、枕巾等也缺少区别于成人家纺产品的具体要求。以FZ/T73025―2012《婴幼儿针织服饰》为例,该标准适用于婴幼儿针织服装,也适用于婴幼儿睡袋和床上用品等家纺产品。其性能指标要求主要包括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要求。其中,外在质量要求主要包括表面疵点、规格尺寸偏差率、本身尺寸偏差、附件要求及缝制质量要求等;内在质量要求除覆盖GB18401―2010强制标准规定外,还包括纤维含量偏差、可萃取重金属含量、燃烧性能、水洗尺寸偏差率、缝纫强力、色牢度、物理安全性能等。虽然该推荐性产品标准已增加了可萃取重金属含量、燃烧性能和物理安全性能(绳带安全)等几项安全性能要求,但仍然缺少与婴幼儿生理和成长特性相匹配的关键性要求,如安全性能(抗菌、防静电等)、卫生性能(防螨虫、防蚊虫、尿不湿等)、人性化功能(柔软、舒适、吸湿、透气、干爽、滑润等)等方面的规定。
2欧盟的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
欧盟于2001年通过了指令2001/95/EC(通用产品安全指令,简称GPSD指令)。该指令要求生产者在市场上销售“安全”的产品,并责成经销商等帮助确保产品符合通用安全要求。对于生产者和经销商等来说,除确保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安全外,欧盟还要求必须向消费者明示产品存在的潜在危险,并采取必要且合理的措施防止危险发生,而生产者和经销商等有义务且必须追踪有潜在危险的产品。
与纺织品纤维名称相关的欧盟指令96/74/EC历经数次修订,新指令2009/122/EC最终形成一套总则,详细规定了纺织品纤维标签应列明纤维名称和含量要求,符合该指令规定的产品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该指令还附上完整的试验方法,来检验纺织品的纤维含量是否与所提供的资料相符。
欧盟对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关键技术法规或指令有两个。这两个指令虽然通用于所有产品,但对婴幼儿家纺产品的影响也非常大。一个为1976年的关于限制销售和使用某些危险物质和制剂的76/769/EEC指令;另一个为迄今为止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所制订的一部对化学品最为严格的管理体系――REACH法规,该法规的全称是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自2009年6月1日起,其附录VXII已经取代76/769/EEC及其所有的修订,是一套系统的、为现有的和新开发的化学品建立的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该法规要求生产商、进口商和化学品下游用户对产品各方面的安全性负责,充分收集关于化学品危害性的信息,对其所生产或经营的产品进行注册、评估等程序,并在得到有关机构的认可数据才能将产品投放欧盟市场。
除此之外,欧盟也存在少量的与家纺产品相关的标准,主要涉及婴幼儿背带、睡袋、床上用品和毛巾等产品的性能要求标准,但针对婴幼儿家纺的产品标准甚少。以婴幼儿软背带为例,欧盟在制定其产品标准过程中,考虑了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如:设计或材料存在的缺陷,小零件或长绳的危害,腿部开口太大导致儿童漏出的危险,带扣或束缚带的松脱或断裂以及连接系统的强度或耐久性不够,儿童可能会跌落至地面的危险等。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已有多起由于连接系统强度不够而导致的召回案例。因此,欧盟制定了EN13209-2:2005《儿童护理用品-婴幼儿背带-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婴幼儿软背带》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与婴幼儿软背带相关的一系列安全要求,如可萃取重金属、燃烧性能、结构设计(腿部开口,小零件,绳带安全,头部支撑、腰带等连接件宽度)、连接系统耐久性能等要求。可见,欧盟为数不多的婴幼儿家纺产品标准,更多地从消费者使用特点和安全等角度出发,主要涉及产品的安全性能要求,而对传统的纺织产品质量要求,如色牢度、尺寸变化率等并无过多具体的指标要求。
3美国的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
H.R.4040或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是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的简称,于2008年8月14日由美国前总统布什正式签署生效为联邦法律。H.R.4040法案被称为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成立以来最严厉的消费者保护法案。该法案除了对儿童产品中铅含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外,还对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的有害物质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做出了规定。该法案还要求建立消费品安全公共数据库,以及要求某些儿童产品在被进口到美国前必须有获该委员会认可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出具的测试报告。H.R.4040法案成为了影响美国市场婴幼儿家纺产品最重要的法案。另外,美国CPSC早在1953年就通过的《易燃织物法案》(FFA)及修订法案,包含了一系列服装和室内装饰用纺织品的燃烧性技术规范,如16CFR1632《床垫的易燃性标准》对成人和青年床垫、童床垫等充有某种弹性材料或与其它产品组合的床垫套的燃烧性能进行了规定。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和美国纺织化学家与染色家协会(AATCC)不仅制订了大量的且极具权威性的纺织类检测方法标准,同时从最终用途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与织物和制成品相关的产品标准。这些产品标准为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管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其它国家制订本国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从美国ASTM制定的一些家纺产品标准来看,这些家纺产品标准不区分儿童及成人的差异,主要包括了一些常见的质量性能要求,如强度、色牢度、尺寸变化率、洗后外观、燃烧性能等,同时美国也存在如ASTMF1917-2012《消费者安全要求婴幼儿床上用品及配件》等专门针对婴幼儿家纺安全要求制定的安全性能要求规范。该标准是基于CPSC的大量关于婴儿床及相关配件的事故报告建立的针对婴儿床上用品的安全性能规范和标签要求,并提供了测试方法,旨在防止和减少儿童在使用婴儿床和相关配件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伤害。该标准中婴幼儿床配件包括常见的婴幼儿家纺产品如床单、毛毯、防尘荷叶边、遮篷的覆盖物或帘子、枕头、床垫套、尿布堆垛、织物壁挂、保护栏防护、床头保护栏防护以及其它对婴幼儿睡眠活动起到舒适作用的物品,其安全性能要求包括:饰带、细绳、挂钩和钩环带、绳结以及类似的以固定为目的的装置的最大允许长度为9.0英寸;其它装饰性配件所允许的最大长度为7.0英寸;婴儿床床围的间隙不能超过2英寸宽;婴儿床配件上的乙烯基部分的最小厚度0.012英寸以及一系列婴儿床及配件上的特定警告文字和字体要求。
4中国、欧盟和美国的主要技术法规和标准比较
4.1技术法规的差异性分析
从各国技术法规涵盖内容的差异性来看,中国婴幼儿家纺产品相关的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涵盖范围主要包括成分及护理标签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絮用纤维制品原料要求、燃烧性能、物理安全性能(绳带等)和产品性能要求。欧盟和美国一般只有在涉及到产品安全、工业安全、人体健康、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时才制定相关的法规。因此,归纳总结欧盟和美国在婴幼儿家纺领域的技术法规,主要涵盖成分及护理标签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燃烧性能、物理安全性能等4个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随着中国GB31701―2015新标准的颁布,中国针对婴幼儿家纺产品的技术法规已经基本覆盖了欧盟和美国的管控要求。
从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的差异来看,同样是由于中国强制性标准GB31701―2015的推出,使得婴幼儿家纺产品的有害物质管控范围已经包括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气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以及重金属铅和镉的限量要求。与欧盟的REACH法规要求相比,虽还不够全面,但已基本接近。如果要和美国的H.R.4040法相比,则已经超过了美国市场的要求。
除此之外,为保证相关法规的实施,欧盟通过RAPEX预警系统,在成员国和委员会之间交换造成严重危险的产品信息,向成员国每周通报危险产品的信息,还同时向消费者公布,以便及时了解危险产品的名称和处理情况。美国CPSC也会对各类自愿性或非自愿性的召回进行通报和分析,同时责令各标准化机构对相关的消费品制定安全技术规范,防止和减少消费者在使用这类产品时造成伤害。反观我国,消费品召回制度尚不完善,信息途径和方式并不统一,对消费者的警示和报告不够及时准确,标准起草机构也很难开展消费品危害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这些都导致难以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制修订更为适合的技术标准。
4.2产品标准的差异性分析
中国的产品标准数量远超欧盟和美国,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缺少针对婴幼儿家纺产品的标准,如婴幼儿背带、婴幼儿睡袋、婴幼儿床上用品等产品的标准。从中国现行的家纺产品标准来看,大多主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性能要求(如外观、尺寸变化率等)。而欧盟和美国制定的婴幼儿家纺产品标准或规范,大都从强调保护婴幼儿安全、减少对婴幼儿危害的角度考虑,规定结构设计安全、燃烧性能、小零件等具体性能要求。
另外,中国的家纺产品标准按原料、组织结构、加工工艺等分类,如FZ/T61001―2006《纯毛、毛混纺毛毯》、FZ/T61002―2006《化纤仿毛毛毯》、FZ/T61004―2006《拉舍尔毯》、FZ/T61005―2006《线毯》、FZ/T61006―2006《纬编腈纶毛毯》等,这种标准分类方式过于精细,甚至有交叉重复的现象,不便于企业参考和使用。美国也存在一些家纺产品标准如ASTMD5431-2008(2013)《家用纺织品机织和针织床单性能要求》、ASTMD5432-2012《家用纺织品毯子性能要求》和ASTMD5433-2012《家用纺织品毛巾性能要求》,但大都以最终用途为分类依据,可基本满足企业在生产和贸易中的质量管控需求。
4.3方法标准的差异性分析
近些年我国大量引用国际标准(ISO),并在编辑或技术上加以修订;欧盟则多数直接引用国际标准,和我国大量方法标准技术上相当,但仍有少量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细小差异给两国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则由ASTM和AATCC机构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标准体系,个别标准和中国及欧盟的方法标准有较大的差异。另外,我国出台了一些功能性测试的方法标准,如与婴幼儿家纺产品相关的方法标准GB/T24253―2009《纺织品防螨性能的评价》、GB/T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一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等,这些方法标准为企业在功能性产品开发方面提供了质量保证的依据。
5结束语
婴幼儿家纺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是特殊且重要的。与其他纺织标准一样,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强调中国国情到与国际接轨、从生产型逐步过渡到贸易型、从以生产者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转变过程。研究和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体系,对我国制定符合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婴幼儿家纺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控水平。另外,随着消费者对安全、卫生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婴幼儿家纺产品已不再是按成人比例缩小的家纺产品,根据婴幼儿各个时期的体形特征、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和生产健康、安全、舒适以及满足个性需求的婴幼儿家纺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质量和安全检测及评定标准也应顺应发展,不断更新升级。
参考文献
[1]张雅莉,吴雄英,丁雪梅.中欧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与标准比较:基本安全性与消费品使用说明[J].上海纺织科技,2009(8):42-46.
[2]王建平.国内外纺织标准的发展与应用[J].印染,2004(18):39.
[3]徐路,郑宇英.国内外纺织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综述[J].纺织标准与质量,2003(1):18-21.
第二条:为构建0-6岁一体化教育的完整体系,进一步推进本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倡导并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3岁前婴幼儿科学化、系统化的早期教育。目的是:探索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规律;探索0-3岁与3-6岁两个学前年龄段保育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3岁前婴幼儿及家长受指导率。
第三条:教养机构和家庭均应为0-3岁婴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渗透,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婴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条:0-3岁婴幼儿基本教养理念为:尊重权利,满足需求;科学养育,教养合一;关注个性,顺应发展;有效回应,培养习惯。
1.尊重权利,满足需求
尊重婴幼儿获得身体、情绪及心理安全的权利。重视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以爱为魂;满足婴幼儿成长的需求,自我行为方式表达的意愿,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
2.科学养育,教养结合
强调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基础。在开展保教工作时,应把儿童的健康、安全及养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保育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保中有教,教中重保,医保结合,教养结合。促进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3.关注个体,顺应发展
尊重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特征,把握各成长阶段的发展潜能和相应的保教重点,关注发展差异和个体差异;关注经验获得的机会和学习方式。顺应婴幼儿的学习特点,促使他们能在丰富的、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
4.有效回应,培养习惯
重视婴幼儿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节律,敏感且有效回应,适时干预并积极支持。充分认识许多的良好品质和习惯的获得均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必须密切关注,把握并创造机会,提供各种适宜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利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的学习情景,培养婴幼儿的良好习惯,开启他们的发展潜能。
第五条:本方案的适用范围主要为全省0-3岁早期教养机构,社会机构及家庭教养可参照使用。
第一部分教养内容与要求
一、新生儿
1.提供自然睡眠的条件。保持房间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光线柔和,洁净温馨。
2.按需哺乳。面带微笑注视新生儿,经常对新生儿进行肌肤抚触,与其交谈。
3.为新生儿勤洗澡、勤换衣裤和尿布,保持其皮肤清洁和干燥。细心看护,经常对新生儿的皮肤、大小便、脐部、眼睛等进行观察。
4.提供适量的视听刺激,让新生儿常听舒缓柔和的音乐声、玩具声和讲话声,常看会动的玩具和人脸等,适宜距离为25—30厘米。
二、1-3个月
1.顺应婴儿的生理节律,逐步形成有规律的哺乳、睡眠。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合理添加生长所需的营养素。
2.在适宜时间内进行适宜的户外活动和户外睡眠,让婴儿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3.提供便于抓握、带声响、色彩鲜艳、无毒卫生的玩具,帮助婴幼儿练习俯卧抬头、目光追视、抓握、侧翻等动作。
4.经常面对面地和婴儿逗引交流,引发其对亲近的人和熟悉的声音产生反应。促使其情绪愉快,培育母婴依恋亲情。
5.悉心辨析哭声,给予积极回应,满足婴儿不同需要。
三、4-6个月
1.保证婴儿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渐养成其自然入睡、有规律睡眠的习惯。
2.按月龄逐步添加辅助食品,逐渐形成定时喂哺的规律。
3.帮助婴儿学习翻身,练习主动伸手抓握玩具、双手扶奶瓶等动作。
4.提供婴儿辨认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的机会。
5.帮助婴儿学习辨别亲近的人的声音,呼其名字时会转向发声的方向,用“咿呀”声与人交流。
6.引发婴儿对熟悉的音乐有愉快的情绪反应。
7.在盥洗中,引导婴幼儿乐意接受洗脸、洗手、洗屁股、洗澡。经常保持其手、脸等处皮肤的清洁干燥。
四、7-12个月
1.逐步形成婴儿定时睡眠(白天3-2次,一昼夜15-13小时)的习惯。
2.逐渐提供各类适宜的食物,让婴儿初步适应咀嚼、吞咽固体食品,尝试用杯喝水、用勺喂食。
3.鼓励婴儿配合成人为其穿衣、剪指甲、理发和盥洗等活动。引导婴儿学习坐盆排便,对大小便的语音信号有反应,帮助其形成一定的排便规律。
4.让婴儿练习独坐、爬行、扶站、独立站、扶走,以及捏拿小物件,两手配合倒物等动作。
5.用简单的词和指令刺激婴儿用表情、动作、语音等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指认五官等),并模仿简单的动作。
6、引发婴儿跟着音乐节律随意摆动身体。
五、13-18个月
1.停用奶瓶吸吮,提供杯子让幼儿喝水(奶),顺利度过离乳期。
2.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或动作表示大小便。提供适宜的坐盆,使其逐步形成一定的排便规律。
3.提醒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擦嘴。吃饭时自己学用小勺进食,形成定时、定位、专心进餐的习惯。
4.提供机会让幼儿练习独立行走、下蹲、转弯、扶栏杆上楼梯等。
5.为幼儿提供其喜欢的玩具,让其进行摆弄和装扮等活动。
6.鼓励幼儿模仿成人的单词或短句,学着称呼人、用单词句表达自己的需求。
7.提供机会让幼儿感知生活环境中的花草和树木、人和物,指指认认,初步建立实物和图片、物体和词语之间的联系。
8.帮助幼儿充分感受色彩和形状,尝试涂涂画画。
9.引发幼儿感受音乐节奏带来的快乐,跟着音乐做动作。
六、19-24个月
1.让幼儿逐步养成睡眠、进餐、盥洗的好习惯,生活有规律。
2.在盥洗时帮助幼儿学着使用肥皂、毛巾,学脱鞋子、裤子、袜子和外衣。
3.鼓励幼儿养成用餐时吃一口、嚼一口、咽一口和口渴时喝水的习惯。
4.提供机会让幼儿练习自如地走、跑,进行举手扔球、玩叠高积木、串大珠子等游戏,并学着收放玩具。
5.鼓励幼儿辨别周围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物,让其对物体的形状、冷热、大小、颜色、软硬等差别明显的特征有充分的感知体验。
6.鼓励幼儿学用简单句(双词句)表达自己的需求,说出自己的名字,提供机会多进行亲子阅读、听故事、学念儿歌。
7.提醒幼儿与人打招呼,学着在和同伴一起玩耍、游戏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8.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做模仿动作,跟唱简单的歌曲,用各种材料涂涂画画。
七、25-36个月
1.养成幼儿按时上床、安静入睡、醒后不影响别人的睡眠习惯。
2.鼓励幼儿用小勺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愿意吃各种食物,自主地用杯喝水(奶)。
3.提供幼儿模仿成人做事的机会,帮助其学习自己穿脱衣裤、鞋袜,自己洗手擦脸,主动如厕。
4.让幼儿有练习钻爬、上下楼梯和走小斜坡的机会,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5.让幼儿操作摆弄积木、珠子、纸、橡皮泥等玩具,提高其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性。
6.提供感知常见动植物和简单数字的机会,帮助幼儿觉察指认颜色、形状、时间(昼夜)、空间(上下、内外)等明显的差异。引导其开始了解人、物、事之间的简单关系。
7.鼓励幼儿学用普通话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并乐意执行成人简单的语言指令。
8.提供图画书,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学习讲述简单的事情和学讲故事、念儿歌。
9.帮助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愿意亲近老师和同伴。引导其学习对人有礼貌,不影响别人的活动。
10.引导幼儿跟着音乐唱唱跳跳,用声音、动作、涂画、粘贴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11.开展家园共育,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活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
12.为不同月龄幼儿的父母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在尊重家长不同教养方式的前提下,给予生活养育、护理保健等方面的科学、合理的育儿指导。
第二部分教养组织与实施
一、环境资源
1.营造清洁、安全、温馨的家庭式环境,提供方便、柔和、易消毒的生活设施,创设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机构物质环境的创设注重安全第一。墙壁四周80公分以下采用无污染的软质材料铺设,地上采用弹性软垫。提供的玩具、器械应以无尖角的轻质材料为主,如无毒塑料、软木、棉织品等。家庭物质环境的创设除了兼顾软质材料,还应注意避免锐角器具对婴幼儿造成的伤害,电器设备要妥善放置到一定的高度。
3.为婴幼儿提供卫生、安全、舒适、充满亲情的日常护理环境和布局合理设置规范的室内活动空间,隔栏要低矮,物品的摆放应取用方便、有序、有相对的稳定性。
4.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为孩子提供较大的、安全的室外活动空间。选择空气新鲜的绿化场所,开展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户外游戏和体格锻炼,尤其要保证冬季出生的孩子接受日光浴的时间,提高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5.机构和家庭都要为婴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安全的、能满足多种感知需要的玩具和材料,关注每个婴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挖掘其内含的多种教育价值,激发其探索周围生活的兴趣,帮助其积累各种感知经验。让他们在与玩具和材料的互动中动手、动脑、开心、开窍。
6.利用丰富的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简明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提供多彩的艺术环境让孩子感受美、体验美,鼓励孩子在音乐的伴随下想象美、表现美。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尊重和满足婴幼儿、亲近、搂抱等情感需求,给予悉心关爱、精心养护。
7.建立有规律、有预测、有管理、安全稳定的日常生活环境制度,机构和有条件的家庭要重视保障婴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合理性、一日生活保教常规的有序性、营养与膳食的均衡性、卫生保健指标检查的定期性等要素。
8.创设全员关注、社会共育的教养大环境。充分挖掘、整合家长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卫生保健、妇联等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对0-3岁婴幼儿施以全方位的、科学合理的健体呵护、心智养育、能力训练。
二、服务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参照月龄,按孩子需要提供适量奶、水,逐步添加辅食及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补充剂。逐渐提供适宜孩子锻炼咀嚼、吞咽能力的半流质食品和方便其手抓的固体食品,锻炼其咀嚼及吞咽能力。注意个别差异。
2.尊重、顺应婴幼儿自然的生理节律,加强生活护理,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按时入睡,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帮助和指导盥洗,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随着月龄的增长,支持、鼓励其自己动手如吃饭、学习穿脱衣裤和鞋袜。
3.保护孩子的眼睛,注意室内光线,经常移动玩具摆放的位置,防止其斜视等。观察孩子凝视物体时的眼神,关注孩子对声音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注重孩子的口腔卫生,按不同月龄用纱布或专用牙刷,为其按摩牙床或清洁口腔。
4.提供保暖性好、透气性强、安全适合、宽松的棉织衣物和大小合适、方便穿脱的鞋袜。提供练习生活技能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如手扶奶瓶、吃饭、学习穿脱衣裤和鞋袜,对其依靠自己努力的行为表示赞赏。
5.以蹲、跪、坐为主的平视方式,运用目光、身体接触、语言手势等方法,与婴幼儿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个别交流。成人的语速要慢,语句要简短、重复,略带夸张。关注婴幼儿的自言自语,在自愿、自发的前提下,引导其多看、多听、多说、多动。
6.活动的安排要相对固定,活动内容尽可能整合,同一内容应多次重复,单项内容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以个别、小组为主,适度考虑室内室外的交替,尽可能在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组织活动。
7.教养者(即育婴师)应经过儿童保健服务专门培训并具备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置并经常清理“儿童保健药箱”,及时处理意外突发的小事件。掌握儿童急救医疗地点和联系方式,发生意外时及时求助,保障孩子健康安全成长。
8.观察婴幼儿的活动过程,及时捕捉和记录其行为的瞬间,用个案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因人而异地为其发展制定个别化的教养方案及成长档案。
9.开展家园共育,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活动,为婴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为不同月龄婴儿的父母提供早期教养服务。在尊重家长不同教养方式的前提下,给予生活养育、护理保健等方面的科学、合理的育儿指导。
10.育儿机构与家庭之间、教养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及时了解,保持教养要求、教养方法的协调性、一致性。借助儿保部门的医护资源,定期为孩子进行体格发育检查及预防接种。教育、卫生、妇联、计生等部门要利用社区网络中的现代通讯技术及辐射功能,协助教育部门对教养人员和家庭成员宣传育儿知识,组织参加机构育婴活动,考核早教受教率,共同推进0-3岁婴幼儿的教养工作的进程。
三、资格责任
1.选择身心健康、充满爱心、仪表整洁、具有一定育儿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承担婴幼儿教养工作。教养人员必须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及育婴师资格证。
2.教养机构负责人应持有高级育婴师指导证书,具备指导一般育婴人员的能力,并能定期组织育婴人员参加相关进修培训,在已有任职水平上获得更大的提高。同时能够承担0-3岁教养工作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3.教养人员要与婴幼儿建立起亲密的、有应答的和信任的关系,并具备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4.机构教养人员与家庭教养人员的期望和反应必须一致,言行举止应成为婴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5.机构教养人员同时负有指导家庭教养人员科学育婴的任务。
第三部分发展观测参考指标
教养者可以从生长和发育、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来观测评价0-3岁婴幼儿的发展。但由于遗传、营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0-3岁婴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表现为发展的速度不同、特点不同。就个体本身而言,其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
教养者在观测孩子的行为发展时,一方面应注意分辨其是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对异常行为,应及时就诊、及早矫治;另一方面,应注意分辨其是偶发行为(发展中正常的新行为)还是稳定行为,对发展中正常的新行为,并且及时提供刺激,促使其向稳定行为发展。
一、新生儿
1.生长和发育
(1)身高约增加2.5厘米,体重约增加0.8—1千克,头围33-38厘米,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
(2)皮肤红润。
2.感知和运动
(1)视力很模糊,眼有光感或眼前手动感,但20-30厘米左右的东西看得还比较清晰。
(2)大便有的2-3次/天,有的每块尿布上均有,色淡黄。
(3)一昼夜睡18-20小时左右。
(4)有很强的吮吸、拱头和握拳的本能反应。
(5)四肢出现自发运动。
(6)俯卧时尝试着要抬起头来。
3.认知和语言
(1)对不同味道作出反应。
(2)眼睛能注视红球,但持续的时间很短,喜注视人脸。
(3)有不同的哭声,对说话声很敏感,尤其对高音很敏感。
(4)当看见人的面部时活动减少。
4.情感和社会性
(1)哭吵时听到母亲的呼唤声能安静。
(2)对孩子讲话或抱着时表现安静,当抱着时,孩子表现独特的有特征性的姿势(如紧紧的蜷曲像一个小猫)
二、1-3个月
1.生长和发育
(1)平均身高男孩为63.51厘米,女孩为61.88厘米。
(2)平均体重男孩为7.23千克,女孩为6.55千克。
(3)平均头围男孩为41.32厘米,女孩为40.30厘米。
(4)平均胸围男孩为42.07厘米,女孩为40.74厘米。
(5)大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
2.感知和运动
(1)眼能追随活动的物体移动180°,视力标准为0.02。
(2)奶量的差异开始明显,平均700毫升/天左右。
(3)一昼夜睡16-18小时,新生儿时的反射开始消失。
(4)听力较前灵敏。
(5)直立位头可转动自如,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
(6)俯卧时抬头45°~90°。
(7)手指松开,用手摸东西,能拉扯衣服。能将两手可碰在一起。
3.认知和语言
(1)眼睛能立刻注意到大玩具,并追随着人的走动。
(2)开始将声音和形象联系起来,试图找出声音的来源。
(3)对成人逗引有反应,会发出“咕咕”声,而且会发a、o、e音。
(4)注视自己的手。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及同一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4.情感和社会性
(1)逗引时出现动嘴巴、伸舌头、微笑和摆动身体等情绪反应。
(2)能忍受喂奶的短时间停顿。
(3)看见最主要看护者的脸会笑。自发微笑迎人,见人手足舞动表示欢乐,笑出声。
(4)哭的时间减少,哭声分化
三、4-6个月
1.生长和发育
(1)平均身高男孩为69.66厘米,女孩为68.17厘米。
(2)平均体重男孩为8.77千克,女孩为8.27千克。
(3)平均头围男孩为44.44厘米,女孩为43.31厘米。
(4)平均胸围男孩为44.35厘米,女孩为43.57厘米。
2.感知和运动
(1)能固定视物,看约75厘米远的物体,视力标准为0.04。
(2)慢慢习惯用小勺喂吃逐渐添加的辅食。
(3)大便1—3次/天。血色素≥110克/升。
(4)大多数婴儿开始后半夜不喂奶,能整个晚上睡觉。
(5)开始长出乳前牙。
(6)靠坐稳,独坐时身体稍前倾。
(7)俯卧抬头90°,能抬胸,双臂支撑会翻身至仰卧。
(8)扶腋下能站直,扶他(她)站起时,能在短时间内自己支撑。
(9)双手能拿起面前玩具,能把玩具放入口中。
(10)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时仍稍显笨拙。
(11)会将拳头放在嘴里,喜欢把东西往嘴里塞。会撕纸。会玩手、脚。
3.认知和语言
(1)会用很长的时间来审视物体和图形。
(2)开始辨认生熟人。
(3)会寻找东西,如手中玩具掉了,他(她)会用目光找寻它。
(4)咿呀作语,开始发辅音,如d、n、m、b。
(5)看见熟人、玩具能发出愉悦的声音。
(6)叫他名字会转头看,会对着镜子中的像微笑、发音,会伸手试拍自己的镜像。
(7)随着看护者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情绪。
(8)看到看护者时伸出两手举起期望抱他(她)
4.情感和社会性
(1)能辨别陌生人,见陌生人盯看、躲避、哭等,开始怕羞,会害羞转开脸和身体。
(2)高兴时大笑。会用哭声、面部表情和姿势动作与人沟通。
(3)当将其独处或别人拿走他的小玩具时会表示反对。
四、7-12个月
1.生长和发育
(1)平均身高男孩为78.02厘米,女孩为76.36厘米。
(2)平均体重男孩为10.42千克,女孩为9.64千克。
(3)平均头围男孩为46.93厘米,女孩为45.64厘米。
(4)平均胸围男孩为46.80厘米,女孩为45.43厘米
2.感知和运动
(1)视力标准为0.2-0.25。
(2)有规律地在固定时间大便,1-2次/天。血色素≥110克/升。
(3)上、下颌开始长出第一乳磨牙。流涎的现象减少。
(4)一昼夜睡14小时左右,会用四肢爬行,且腹部不贴地面。
(5)自己扶栏杆站起来,自己会坐下。自己扶物能蹲下取物,不会复位。
(6)独站稳,自己扶物可巡走。独走几步即扑向大人怀里。
(7)手指协调能力更好,如打开包糖纸。会用手指向他(她)感兴趣的东西。
(8)故意把东西扔掉又拣起,把球滚向别人。将大圆圈套在木棍上。
(9)从杯子中取物放物(如积木、勺子),试把小丸投入瓶中
3.认知和语言
(1)喜欢看图画。
(2)能懂得一些词语的意义,如问:“灯在哪儿呢?”会看灯,向他索要东西知道给。
(3)能按要求指向自己的耳朵、眼睛和鼻子能说出最基本的语言,如“爸爸”、“妈妈”。
(4)出现难懂的话,自创一些词语来指称事物。
(5)用动作表示同意如(点头),或不同意如(摇头、摇手)会模仿手势,面部有表情地发出声音。
(6)喜欢重复的游戏,例如“再见”、玩拍手游戏、躲猫猫。
4.情感和社会性
(1)显示出更强的独立性,不喜欢大人搀扶和被抱着。
(2)更喜欢情感交流活动,还懂得采取不同的方式。
(3)能玩简单的游戏,惊讶时发笑。
(4)准确地表示愤怒、害怕、感情嫉妒、焦急、同情、倔犟。
(5)以哭引人注意。听从劝阻。
五、13-18个月
1.生长和发育
(1)平均身高男孩为83.52厘米,女孩为82.51厘米。
(2)平均体重男孩为11.55千克,女孩为11.01千克。
(3)平均头围男孩为48.00厘米,女孩为46.76厘米。
(4)平均胸围男孩为48.38厘米,女孩为47.22厘米。
2.感知和运动
(1)上下第1乳磨牙大多长出,乳尖牙开始萌出。
(2)会咀嚼像苹果、梨等这样的食品,并能很协调地在搅拌后咽下。
(3)前囟门闭合(正常为12-18个月),开始能表示大小便。
(4)走得稳,自己能蹲,不扶物就能复位,扶着一手,能上下楼梯2-3级,会跑,但不稳。
(5)味觉、嗅觉更灵敏,对物品有了手感,会扔出球去,但无方向。
(6)会用2—3块积木垒高,能抓住一支蜡笔用来涂画。
(7)能双手端碗,会试着自己用小勺进食。
(8)模仿母亲(主要教养者)做家务,如扫地。
3.认知和语言
(1)开始自发地玩功能性游戏,如用玩具电话做出打电话的样子?开始知道书的概念,如喜欢模仿翻书页。
(2)喜欢玩有空间关系的游戏,如把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等。
(3)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会挑出不同的物品。
(4)开始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开始对熟悉的物品和人说出名称和姓名,但还不能分得很细。
(5)会使用“动词”,如抱、吃、喝,模仿常见动物的叫声。
(6)能在镜中辨认出自己,并能叫出自己镜像中的名字。
4.情感和社会性
(1)对陌生人表示新奇。
(2)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丰富的情绪变化,如兴高采烈、生气、悲伤等。
(3)看到别的小孩哭时,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或跟着哭,表现出同情心。
(4)受挫折时常常发脾气,对选择玩具有偏爱。
(5)醒着躺在床上四处张望,个别孩子吮拇指习惯达到高峰,特别在睡觉时。
(7)喜欢单独玩或观看别人游戏活动。
(8)会依附安全的东西,如毯子。
(9)开始能理解并遵从成人简单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0)对常规的改变和所有的突然变迁表示反对,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六、19-24个月
1.生长和发育
(1)平均身高男孩为89.91厘米,女孩为88.81厘米
(2)平均体重男孩为12.89千克,女孩为12.33千克
(3)平均头围男孩为48.57厘米,女孩为47.42厘米
(4)平均胸围男孩为49.89厘米,女孩为48.84厘米
2.感知和运动
(1)视力标准为0.5,会主动表示大小便,白天基本不尿湿裤子。
(2)开始长第二乳磨牙,牙齿大概16只,一昼夜睡12-13小时左右。
(3)连续跑3-4米,但不稳,自己上下床(矮床)。
(4)会用脚尖走路(4-5步),但不稳,一手扶栏杆自己上下楼梯(5-8级)。
(5)开始做原地的跳跃动作,如双脚跳起(同时离开地面)。
(6)能踢大球,能蹲着玩,能够双手举过头顶掷一个球。
(7)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动作,用玻璃丝穿进扣子洞眼,会把5——6块积木搭成塔。
3.认知和语言
(1)能自己用汤匙吃东西,开口表示个人需要。
(2)能记住生活中熟悉物放置的固定地方,如糖缸。
(3)喜欢看电视,口数1-5,口手一致能数1-3。
(4)开始理解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按指示办事(3件,连续的)。
(5)开始知道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
(6)对声音的反应越来越强烈,并且喜欢这些声音的重复,如一遍又一遍地听一首歌、读一本书等。
(7)说3-5个字的句子,开始用名字称呼自己,开始会用“我”。
(8)说出常见东西的名称(50个)和用途。
(9)听完故事能说出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10)随大人念几句儿歌,会回答生活上的问题。
(11)能区别成人的表情,当父母或看护人离开房间时会感到沮丧。
(12)在有提示的情况下,会说:“请”和“谢谢”。
4.情感和社会性
(1)与父母分离有恐惧。
(2)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成一些技能感到骄傲。
(3)不愿把东西给别人,只知道是“我的”。
(4)情绪变化开始变慢,如能较长地延续某种情绪状态。
(5)交际性增强,较少表现出不友好和敌意。
(6)会帮忙做事,如学着把玩具收拾好。
(7)游戏时模仿父母的动作,如假装给娃娃喂饭、穿衣。
七、25-36个月
1.生长和发育
(1)平均身高男孩为97.26厘米,女孩为96.28厘米
(2)平均体重男孩为14.73千克,女孩为14.22千克
(3)平均头围男孩为49.63厘米,女孩为48.65厘米
(4)平均胸围男孩为50.80厘米,女孩为49.91厘米
2.感知和运动
(1)视力标准为0.6,晚上能控制大小便,不尿床。
(2)单脚站(5-10秒),能双脚离地腾空连续跳跃2—3次,能双替灵活走楼梯,能走直线,能跨越一条短的平衡木。
(3)能将球扔出3米多,能按口令做操(4-8节),动作较准确,用积木(积塑)搭(或插)成较形象的物体。
(4)能模仿画圆、十字形,会扣衣扣,会穿简单外衣,试用筷子。
3.认知和语言
(1)让他画方形时,可能会画一个长方形。
(2)口数6-10,口手合一能数1-5,认识黄色、绿色,懂得“里”、“外”。
(3)能用纸折小飞镖,会问一些关于“什么”、“何时”和“为什么”的问题。
(4)理解故事主要情节,认识并说出100张左右图片名称,能运用大约500个单词,能说出有5——6个字的复杂句子。
(5)开始运用“如果”、“和”、“但是”等词,知道一些礼貌用语,如“谢谢”和“请”,并知道何时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6)知道家里人的名字和简单的情况,知道自己的性别及性的差异,能正确使用性别短语,倾向于属于自己性别的玩具和参加属于自己性别群体的活动和别人一起玩简单的游戏,如玩“过家家”游戏。
(7)和同龄小朋友分享同一事件,如把玩具分给别人。
(8)知道等待轮流,但常常不耐心。
4.情感和社会性
(1)害怕黑暗和动物,同伴之间会比赛和产生嫉妒。
(2)会整理玩具,自己上床睡觉。
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它是护士应用护理及相关知识和技巧解决社区、家庭及个人的健康问题或满足他们的健康需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疾病谱、死亡谱和人口构成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医院功能和结构的调整等充分显示了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加强社区护理管理包括护理质量管理,如: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制订、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标准的控制,新业务、新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以及护理教育管理等,是培养和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良好途径。
我院于2005年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迄今中心已覆盖27平方公里,为辖区近7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区中心还配合地方开展科研调研工作,与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安徽省高血压病研究基地。根据我院社区发展现状,就如何搞好社区护理管理谈些个人粗浅的体会。
1 人员的选拔
我院有一支由护理部、社区服务部及各服务站护理骨干组成的社区护理管理团队。由于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故我院凡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均需自愿报名,经组织考核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有过多学科护理经验、能独立解决护理上各种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很强的亲和力的护士方能上岗。这就给顺利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和护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质量管理
2.1 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做到有章必循,依法办事,避免因医护人员疏忽而造成差错事故。技术操作严格按各项操作常规进行,认真做好医疗护理记录,因为护理文书也是法律的证物和法律调解或裁决的客观依据,护理记录是判断纠纷性质的重要依据,在举证倒置的今天起到举证的作用,在法律上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各种医疗护理文书的检查和管理,坚持医护记录一致、谁操作、谁签名的原则,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2.2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住地分散、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这就需要社区护士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交流能力,因此,应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根据社区护理的特点,在给护士强化职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加强全科护理理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以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2.3 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保健宣传:社区服务部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人,他们不但患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等躯体的疾患,心理上也常因久病不愈而产生焦虑、恐惧、失望,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社区护士对每一位前来就诊者都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用热情和蔼的语言开导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向他们宣传相关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对就诊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建立健康档案,每季度针对本社区的健康状况及人群的需求举办一次社区健康知识讲座,使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在社区普及。根据本社区疾病谱的特点,进行录像、宣传橱窗、手册、电话等方法进行多方位健康知识宣传。
2.4 开展妇幼保健(实行优生优育):社区护理中,很大比例为妇幼保健护理,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在家中尤为宝贵,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及母体安康已成为家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我们要求各社区护士必须定期到居委会了解孕产妇的名单,采用随机或定期方法对社区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指导,如帮助认识孕期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流产、教育孕妇母乳喂养知识,指导各种营养膳食促进母乳分泌,指导新妈妈对新生儿日常生活如精神、吃奶、面色、哭声、呼吸、皮肤、大小便的性质和次数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婴幼儿的健康问题,使之能得到及时诊治,对于生长发育良好的婴幼儿,在指导其营养的合理补充和早期心理行为教育同时还要指导婴幼儿如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等。让妇幼保健这项工作量大、人们的期望值也高的工作获得整个社区的认可。
3 管理的方向
由于社区护理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加之社区人群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人文、心理、营养、教育等学科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加强社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继续教育,逐步培养综合型的全科护士。适时选送社区护士外出学习、培训、参观。同时对家庭访视中人际交流技巧、社区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护理技术指导。同时还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过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服务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交流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社区健康的需求。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80-02
儿科作为临床的特殊科室,由于患者为婴幼儿/儿童,年龄较小,对疼痛特别敏感,同时患儿之间的相互感染力和影响力也较为突出(通常一个小孩的嚎啕大哭会引起其他小孩的恐惧而哭泣)[1],这时患儿的一些情绪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家属的情绪(有时由于患儿的自身恐惧而使家属误认为是护理人员的失职而形成的),而这些患儿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2],这无疑客观加重护理工作的难度,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很容易造成医患之间矛盾,为此笔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7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组,观察组患儿350例,其中男208例,女142例,年龄2~6岁,平均(4.7±1.2)岁;病例情况:呼吸道类疾病138例,身体炎症性(过敏性)综合征89例,胃肠道疾病54例,其他疾病69例;住院时间0~7 d,平均(4.2±1.1)d。对照组患儿350例,其中男212例,女138例,年龄2~7岁,平均(4.9±1.1)岁;病例情况:呼吸道类疾病135例,身体炎症性(过敏性)综合征88例,胃肠道疾病56例,其他疾病71例;住院时间0~8 d,平均(4.5±1.2)d。两组患儿均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排除休克、血液系?y等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癫痫等神经系统类疾病,两组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法均获得患儿家长的同意并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儿采用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治疗护理:如患儿的用药管理护理、临床体征观察护理、卫生环境护理等,并适当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相应心理、健康等护理。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方式进行护理干预。
1.2.2.1 护理人员培训 优秀的儿科护理员不但既要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儿童教育能力,为此笔者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娴熟、个人素质较高的儿科护理队伍,并有丰富儿科护理经验的护师带领,由院方和科室组织对护理人员的儿科综合护理知识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考核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根据考核情况将护理人员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和病例组中,以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人员的优点和主观能动性[3]。为此笔者聘请已经退休的老护理人员对团队人员进行辅导,使护理人员从心理、思想上都有一个崭新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使其中未婚未育护理人员获得更多儿童需求多样性及幼儿日常的心理活动方面的知识,弥补了她们的不足。每月对优质护理内容进行检查考核,并对不足欠缺的及时要求整改,并做到奖罚分明。
1.2.2.2 优质心理护理 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如任性、害怕治疗、易暴躁等,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加以干预,通过护理的语言、肢体行为等与患者建立融洽关系,有意识地与患儿接触,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和不安定感;特别是对一些婴幼儿,由于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与患者家长密切沟通,向他们了解患儿的特点并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向他们宣传护理防范的知识,让他们理解并自觉参与;笔者针对不同患儿的病症情况和其家庭情况,定期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以此及时获得患儿的最新生理心理需求以及部分患儿长时间治疗所表现出的烦躁等情绪。并因此制定对应性的护理策略,如通过与患儿进行一些互动游戏等取得他们的信任,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促进患儿的治疗,同时也极大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
1.2.2.3 环境健康护理 努力为患儿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笔者通过改变病房装饰格局(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来提高患儿的接受度,如把病房内的颜色改成彩色或暖色调,同时在房间墙壁上挂一些卡通玩具或卡通画,并对条件要求较高的患儿提供婴幼儿喜欢式样及可以和父母同时休息的床铺等方式来降低患儿的生疏感和陌生感;在每间病房的门上悬挂如病房探视的一些基本要求,让探视人员在熟悉探视内容后再行探视,以提高探视人员的语言技巧和肢体动作,并熟悉各项探视禁忌内容,以降低探视对患儿形成的各种负性反应;在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过道、护士岛等不影响治疗的区域悬挂或放置一些宣传画板,通过如卡通画、漫画、小故事等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一些儿童健康知识的教育,使患儿和家长在治疗环境中逐步接受;保证患儿病房内空气清新,每日进行通风检查,并对病房内的设施进行必要消毒,尤其是患儿经常触摸的如病床、座椅等,保持房间内光线适宜,以不刺激患儿的视觉为宜;与患儿家属一起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对患儿的衣着等生活用具给予定时清洗消毒,并摆放有序,坚持患儿之间个人用具的独立使用;对使用的餐具在用前用后均进行消毒处理,对患者食用的一些水果等务必清洗干净;给患者勤洗手勤洗脸等,定期用温水擦洗患者身体,杜绝患者受到外部细菌的侵入;在每间病房都悬挂温馨提示:如防跌倒防盗等,还为患者免费提供指甲剪、针线、剪刀等。
1.2.2.4 饮食运动护理 对患儿的饮食应以高营养物质为主,并提倡患者多食用一些不影响治疗的新鲜水果(婴幼儿可采用榨成果汁方法饮用)以补充维生素等,促进患者多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得以及时补充并保持平衡;患儿衣着以宽松为宜,且不可过厚或过薄,适时帮助患者清理汗液以保持患者体表卫生,在患儿休息时注意避免患儿的手脚长时间暴露被褥外,以免引起感冒等病症;对患儿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给予运动锻炼辅导,帮助患儿进行一些有益的运动来提高患儿的体质以增加他们的抵抗力。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以疼痛状况和护理满意情况为评价指标内容。其中疼痛评判标准为:无痛,治疗中基本无疼痛症状;轻微疼痛,可忍受的轻微疼痛,不影响休息;轻度疼痛,可忍受的一般疼痛,对休息略有影响;中度疼痛或以上,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影响休息。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对收集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中的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无痛感受率为64.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中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57%,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8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在患病后,除由于自身疾病的不?m外(痛苦),治疗过程中造成的疼痛、环境的陌生、人员不熟悉等都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如哭泣、烦躁等不稳定情绪,可直接表现为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同时这种情绪不但会感染其他患儿,还有可能因此而影响其家长而引起家长的不安、烦躁等[4],严重的会引发医患之间矛盾。因此,让患儿在医院期间积极配合治疗以促进患儿康复,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