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规划设计;岩坑村村庄
一、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理解
勾画美丽、幸福起步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家园。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要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构建立体规划体系;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公共资源配套,探索管理制度,从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打造为“五好”,生产好、生活好、乡风好、村容好、管理好;“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美丽乡村。让生活在这的纯朴劳动人民,展示美丽,收获幸福!
二、 岩坑村村庄原有基础
位于台州临海市河头镇的西北部,依山傍水,腹地广阔,是四面环山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山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见证了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建有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如今,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全村人口769人,276户,耕地面积339亩,山林面积5819亩,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6901元。
SWOT分析
优势:
1. 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良好去处。
2. 农业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有利于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长,利于培育新型农产品种类,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3.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浙江省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留下的历史资料和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
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2. 没有工业基础,对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一个阻碍,使得经济比较薄弱。
机遇:
1. 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2. 临海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岩坑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村庄优势农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休闲需求旺盛,为岩坑村发展户外休闲运动提供机遇。
挑战:
1. 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必定能打响岩坑村的旅游品牌,吸引周边的消费者体验别样的休闲活动。
2. 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高端的质量赢取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综合来看,岩坑村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地理条件,具备开发休闲旅游体验地的自然环境,更具备革命历史的文化资源,只要抓住国家、临海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取长补短,不仅能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还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三、 岩坑村村庄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岩坑村、大山自然村、仙人村周边区域。
规划定位:传承文化,开创美丽乡村新生活。
挖掘历史文脉,深耕红色文化 ;开拓发展空间 ,提高乡村经济。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以岩坑的变迁为切入点,从特殊地质结构,到始丰溪水陆交通---104国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的变化,对岩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其相对应的独特气质:“赤峰溪大岩板地貌特质构造”、“古驿道”、“红色台委根据地”、“美丽乡村” 。
规划布局:调整现有两个居住片区,将自然村调整为户外探险驿站区和历史游览区;两大农业种植区调整种植农产品种,形成农业观光区;同时建设旅游服务区。
规划建设步骤:
一期建设:赤峰溪南面建筑、环境整治
二期建设:形象展示、红色故事区、赤峰溪北面建筑环境整治、观光农业和产业农业
三期建设:户外探险驿站区(原大山自然村)
此次的重点为岩坑村的规划设计,打造为具有红色文化烙印的生态自然村落。体现在改善生态人居,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三方面。
1、 改善生态人居
恢复突出“红色文化建筑”:根据岩坑村各年代建筑较为齐全的特点,打造能够表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叙事建筑”,把建筑作为能够回望历史,体现发展,展望未来的载体。重点是对红色建筑单体的恢复,加深文化烙印。在恢复的红色建筑中融入为村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特产街、农家驿站、农家乐。
修缮整治“岁月建筑”:在保持浙东山地民居自然亲和的总体基调基础上,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分类梳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以竹、木、石、泥的天然材料衬托地方特色。
统一美化“现代民居”:保留现代农居混杂的色彩的基础,结合整治要求,丰富多元的底层细部 ,提升生活品质。
2、 提升生态环境
深耕红色文化、追求自然、古村落原生态意境。营造有岁月感、历史感、浑厚感的聚居村落。形成一溪、一街、一巷、三园的景观结构。
一溪: 岩板溪床的整治;溪上的六桥;沿溪两侧绿化提升
一街: 老街建筑立面修缮整治;三线入地;地景,地面铺装形式(石板+卵石)
一巷: 建筑立面的修葺修复;路面恢复原地区特征肌理
三园: 杏苑、兰苑、松竹苑为村落中公共交流活动空间
勾连“溪中大岩板”,整治赤峰溪,清理溪流杂物还原其大岩板的本色,使临海地质构造及其变迁的呈现,见证独特的地壳运动。打造地质构造方面的第二教学课堂。并对驳岸进行分类,自然式石砌岸、特色驳岸、自然式土岸、堰坝。
3、 发展生态经济
做深做足“红色旅游”:岩坑村是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所在地。通过岩坑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成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的的深耕而展开的红色旅游来带动经济并不富裕的岩坑村发展。
开拓特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溪流两边的特色生态观光农业,诸如连片的高山杜鹃、向日葵、油菜花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吸引观光、婚纱摄影等。同时,辅之以有特点的农家乐+视觉宴。
四、 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1. 村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中心,按照规划引导,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和扶持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投资1000多万元,历经半年多的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庄变美了。
在外立面改造中,做到新老建筑风格的协调和统一,使整个岩坑村置身于安静、清雅、祥和的大环境中,这样既保留了岩坑村作为一个小山村本身拥有的特点,也让它同周边的村庄区别开来,更增添一份独特和美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也整治了一大批的危房旧房,让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延伸。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楼,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 产业初步发展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发展杨梅、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对群众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筹备旅游业的开发工作,预备开出3至5家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农家乐示范点,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3. 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
在特色文化发展方面,对本村特有的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记忆进行挖掘,开展各类活动宣传和弘扬岩坑的红色文化,并对村内的古树、古桥、古祠堂等加以保护利用,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为“红色旅游品牌”,打下前期基础。
岩坑村虽然在创建精品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步子才刚刚迈开,今后发展建设任务更重,村两委下定决心,要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集思广益,努力工作,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生活质量一天更比一天好!
本教学研究项目是通过搭建B/S结构模型平台,在研究如何经济、高效地制作三维村镇模型的方法与步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镇规划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镇三维仿真规划信息化平台模型,实现美丽乡村仿真场景漫游及规划信息化管理。着重研究在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纹理建模方面的优化方案,包括纹理建模过程和烘焙过程的优化,以及开发软件平台自身提供的一些优化方案和优化技术。
1.2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本地或者远程管理界面,对三维村镇规划
信息化平台场景中的个体信息进行交互,做到规划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2.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开发流程
2.1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浙江省美丽乡村三维虚拟现实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与实施及开发流程的研究。教学研究项目首先是对单个美丽乡村模型场景的创建,通过B/S浏览方式进行整合。(1)教学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及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课程组成员调查走访,合作单位直接提供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卫星地图,综合创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设贴图通过单反相机进行实地拍摄。(2)CAD总平面图的处理。通过测绘部门或者乡村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乡村CAD总图信息量大,对模型创建来说需要精简,然后导入3dsMAX软件进行场景模型的创建。(3)优化创建的模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简三维模型面数等信息,确保在平台运行时的流畅。(4)村镇场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虚拟现实场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贴图、灯光等一系列步骤后进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统中,可实现实时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骤)输出到相关平台,这样能获得的视觉效果更佳。(5)在3DSMAX环境中直接导出并合并场景至相关虚拟仿真平台,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部分静态模型的导出与全部静态模型导出,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进行。
2.2系统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的设计,包括虚拟现实引擎和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在应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创建相机及相机动画,在无人交互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相机对美丽乡村进行飞行鸟瞰等预设。(2)虚拟现实场景碰撞属性的设置,默认可以直接把场景中的所有物体设置为碰撞体,减少工作量,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统运算量大,执行效率较低,影响最终的运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为设置一个较简单的物体,设置碰撞后,进行隐藏操作。(3)创建特效与周围环境。教学研究项目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对表现水景效果、蝴蝶飞舞等特效的制作,动态效果通过3dsMAX进行动作设定,导入到虚拟现实引擎进行后期处理。(4)村镇地图的导航制作。导航图的制作关键是要在3dsMAX平台中进行坐标的定位,确定坐标参数后,在虚拟现实平台中进行相关的参数设定。(5)美丽乡村数据库的创建。平台可以支持的数据库丰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虚拟对象与数据库的关联操作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现是平台实现交互的坚实基础。(6)交互功能的实现。平台支持的交互功能众多,可能鼠标事件、距离、键盘等触发调用相应的响应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还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读写,这在本教学研究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平台支持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脱离平台环境单独运行,也可以到互联网络中进行网页浏览交互,本教学研究项目最终是通过生成单个的网络版本,通过WEB树形目录,把浙江省的各个村镇的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合成到大平台中。今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跨平台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台特点与特色
本平台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结合虚拟现实平成,脚本引擎功能强大,压缩率高,真实感强,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频、flash、视频、图片、网页。(1)平台仿真度高,区别于能流畅实现村镇的三维漫游功能,部分村镇信息查询等功能,满足决策者对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的要求。(2)可以实时把画面用“虚拟相机”进行拍摄出图,能直观、精确、更大范围地展现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科学性。(3)该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开放接口,扩展到经济、卫生、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
3.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浙江省村镇共有150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建成后,为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显成效,也为浙江省乡村建筑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村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教学研究项目能满足不同数字规划管理领域,不同层次决策者对数字仿真的需求。
4.平台的保障力量
4.1人员保障
教学研究项目分别由高校、企业与政府职能机构等三部分技术力量组成: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单位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采集村镇基础数据,利用研究小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调查数据、采集可视化资料及到乡村管理部门查询资料,也为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本科院校为本教学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在校的虚拟现实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教学研究项目中,为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
4.2资料保障
规划设计院作为合作企业单位,负责提供浙江省典型美丽乡村规划图纸。企业内部有较多的规划专家,可以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就由他们提供,为该教学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委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中还负责对村镇管理者规划信息化方面进行指导。每年都会对浙江省村镇优秀规划方案进行汇编、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源,对建设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便于教学研究项目具体实施过路中的运行与推广。
5.结束语
>> 武陵山片区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特征 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乡村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一体化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视域下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民福利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规划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EB/OL]..
[5]黄柏权.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三大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报,2012.5.11,第005版.
[6]黄海霞.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2).
[7]黄忠彩等.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问题调研报告[J].民族论坛,2014(3),总第343期.
[8]张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成为支撑点[J].中国经济时报,2014.6.20,第002版.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研究
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农村发展环境,桐庐县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这一目标,坚持“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进一步深化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1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1.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三种模式”和“五大载体”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农村住房改造任务。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采用“二合一”模式,与县城浮桥埠区块拆迁改造、凤川柴埠区块拆迁改造、县城农民集聚安置房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带动相结合;采用“二选一”模式,积极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建设和特色村提升改造,加快县城、中心镇农民转移集聚工程建设,引导有集聚条件农户向县城、中心镇集中居住;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1.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通过实施推进农村住房改造,打造了一批诸如金牛村、儒桥村、后浦村等农居点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风貌特色突显的美丽村庄,建成了一批如窄溪村拆迁安置小区、徐家埠农村集聚小区、横山农民集聚小区等高品质的农民集聚小区,保护一批如深澳村、茆坪村等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村落和农村历史建筑,改造了一批农村家庭经济最困难、居住条件最差的困难群众住房,有力的带动了投资,扩大了内需,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心村新建农居点建设步伐,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美丽乡村要求,配建与中心村相适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其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采用“民建公助”模式,与农村环境沿线整治、中心村培育新建农居点、美丽乡村精品村改造提升项目相结合,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推进规划农居点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改善农居条件和提升居住环境。
2 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2.1科学编制规划,提升品质内涵
在完成县域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丰满和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创新性提出编制风景桐庐建设总体规划,以“景区”标准指导推进“最美县城、魅力城镇、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五条风情带,即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从农房示范村色彩风貌塑造、产业旅游策划、分类控制、整治提升等方面引导村庄有序发展。今年申报的环溪、荻浦、徐畈、深澳四个示范村就位于古风民俗带,通过连点成线,连片成面,集中打造深澳古村落风景名胜区。为加强示范村建设指导,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农房改造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印了“美丽乡村”村庄景观整治图则,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吸收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所有方案都经过村民代表评选确定,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规划出精品,设计出特色,建设才能出亮点。各乡镇(街道)把规划设计作为实施农村住房改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来抓,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修编项目村规划设计方案,在农房建筑设计、村落空间设计上、景观节点设计上狠下功夫,打造体现地方特色的民居风貌,形成丰富多样、野趣盎然的景观效果,营造质朴宜人、浓郁亲切的乡土气息。同时要严格规划实施管理,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改造、无审批不动工,坚决杜绝不按规划建设和盲目建设。
2.2创新机制,规划管理向村级延伸
2.2.1建立村级规划服务团。为加强新农村建设指导,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团活动的实施意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组建村级规划建设服务分团,由住建、国土、农办、环保、水利、安监、招标办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服务小分队,有针对性的到农房示范村开展各类服务活动,重点加强对示范村的服务和指导。
2.2.2建立村级规划管理员队伍。示范村建设既需要科学的规划、高强度的投入,更需要严格的管理、高标准的建设。因此,进一步增强村级规划建设技术力量,全县建立起覆盖全部行政村的规划员管理队伍,现已配备到位183名村规划管理员,其中46名为专职规划管理员,137名为兼职规划管理员,健全了县、镇(乡)、村三级规划管理体制,提高村一级在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参与性,实现村级基础设施、农房建设规划把关前置,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刚性,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建设。
2.2.3完善农房管理机制。制定出台《桐庐县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桐庐县村镇建筑工匠管理办法》、《桐庐县农房标准图集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全县建房条件和建造标准,进一步规范农房审批程序,全面实行农房建设有图审批、按图施工管理,并探索建立农村住房乡镇村镇办、土管所及行政村联合竣工验收机制。对乡镇、村干部、村镇工匠、农户违反农房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责任追究处理措施,有效遏制违规建房行为。同时,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办法和实施细则,大力推行“两权一房”抵押登记,增加农民融资渠道,进一步促进农房依规依章建设管理。
2.3注重项目结合,突显村庄特色
2.3.1注重项目整合。在推进农房示范村建设中,注重项目整合,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清水治污”、“垃圾分类试点”、中心村培育和特色村创建等项目相结合,集中各线财力合力实施示范村改造建设。今年创建的4个示范村,采用集中连片实施改造,共涉及7大类86项目,总投入资金7838.5万元。
2.3.2注重对示范村特色的培育。做到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无论是规划设计、改造方案制定,还是工程设计、具体施工等各方面,着力体现各自的村庄特色。如环溪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且90%以上村民是北宋大哲学家、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该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打造以“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型村落,在产业培育上种植300余亩莲花,开发赏莲花、摘莲蓬、挖莲藕为主题的色彩型农业观光游。利用古村优势,建设爱莲文化广场和爱莲长廊等景观节点,大力发展农家乐,搞乡村旅游。又如荻浦村借助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突出“乡风文明身心美”,重点挖掘古孝义、古戏曲、古树林、古造纸等特色古文化,培育“古风荻浦”民宿经济,该村与浙江交投集团合作,集中100间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投资开发民宿项目,带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3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摸索,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刘艳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个现实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08,(28).
[2]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建筑与文化,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