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学诊断技术

光学诊断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学诊断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学诊断技术

光学诊断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血清胱抑素C水平;支架置入术;不良血管事件

本文选取192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92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其中男102例, 女90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58.2±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低分成最高组、次高组、次低组及最低组, 每组48例;按照是否发生不良血管事件分成不良血管组事件组及无不良血管事件组, 每组96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比较。

1. 2 方法 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前3 d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3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急诊PCI患者需术前顿服300 mg阿司匹林, 300 mg氯吡格雷。手术中应用226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手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同时予以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ACEI/ARB等进行治疗。

血清胱抑素C水平测定:患者入院当天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5 ml, 分离血清放置到-70℃环境下, 每两个月实施1次测定定, 采用免疫比浊法, 正常值水平0.80~1.23 mg/L。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以t检验, P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 所有血清胱抑素C平均水平为1.15 mg/L, 最高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最低组要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不良血管组事件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39±0.89)mg/L, 无不良血管事件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1.05±0.12)mg/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将随访过程中出现MACE与否作为因变量, 数值1表示发生, 0表示未发生, Cys-C 水平作为单独解释变量展开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OR=2.248, P

3 讨论

血清胱抑素C(CysC)属于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对于肾功能具有较高评价作用, 随着CysC研究发现, 其对于冠心病(CAD)终点事件早期危险具有较高标志性作用, Cys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不良血管事件具有一定指标性作用[1]。

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标准, 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侵蚀性或破裂症状导致不完全性或完全闭塞血栓症状。但是大多数斑块破裂均与内皮细胞或巨噬细胞蛋白酶异常分泌, 细胞外组织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机制蛋白降解存在一定相关性。有研究资料显示, 血清胱抑素C能够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起到一定调节作用, 细胞外基质发生降解过程中均存在要作用, 所以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均存在一定相关性。有很多资料对于此结果进行了证实, 表明Cys-C能够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起到一定调节作用, 而且参与到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与降解过程中, 且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2]。

伴随血清胱抑素C水平减少, 组织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等活性具有缓慢上升现象, 导致细胞外基质大量降解, 由此导致粥样斑块受损现象更为严重, 从而引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出现几率上升。在本文研究组中发现, 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无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组要明显增加, 而且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含量组患者发生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价值, 此状况具有一定矛盾性, 但大部分临床资料显示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上升与冠脉病变程度及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呈现正相关性。血清胱抑素C水平降低时, 冠状病变程度更趋于严重性, 此原因通常认为与溶酶体巯基蛋白酶与血清胱抑素C相结合, 使得其浓度减少具有一定关系[3]。

总之, 血清中Cys-C 水平与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MACE发生率存在正相关性, 测定Cys-C水平改变情况能够帮助医生及早识别及干预支架置入术后MACE出现情况, 且为减少MACE发生率提供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利平.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游离脂肪酸、超敏 C 反应蛋白、胱抑素 C 的水平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2):405.

光学诊断技术范文第2篇

一、招生人数

学院2016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46名,实际招生人数以总部下达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我院博士研究生只面向现役军人招生,报考2016年博士研究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品德优良,遵纪守法,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未受过纪律处分。

2、军队在职干部按师(旅)级单位推荐、军级单位政治部审批、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干部部门核准、总政治部干部部备案的程序进行审批,由师(旅)级单位干部部门开具介绍信。军队院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经所在院校政治机关审批同意。

3、身体健康,体能达标,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6年9月1日以后出生)。

4、在职干部须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本院在职干部报考工学博士须有被SCI或EI收录的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在中文核心期刊(含录用通知)或国际会议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5、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高职人员推荐。

三、报名手续

考生持公民身份证和军官证(学员证)于2015年9月20日至30日到学院教学实验综合楼研究生招生办公室(1127室)报名,外地考生可函报。报名时应提交:

1、填制完毕的《201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和《报考军队院校研究生政治审查表》(9月1日后,院内考生可从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院外考生可来电索要)。

2、已获硕士学位者,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及评阅意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已发表学术论文版权页或录用通知。

3、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于获得证书后补交)。

4、档案所在师(旅)级单位干部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信。

5、一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3张,报名费300元。

上述手续齐备,审查合格者发放准考通知,考生可于10月9日到研招办领取《准考证》。

四、考试安排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值为600分,包括六项内容:英语笔试、数学笔试、科研学术成果计分、硕士学位论文评分、专业综合面试、综合素质面试,每项内容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拟定于2015年10月11至12日,考试地点和具体安排详见《准考证》。

五、其他

1、考生可于2015年11月初查询录取情况,入学时间为2016年3月份(详见通知书)。

2、我院提供部分往年考试试题,考生可登录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谭继帅(参谋) 手机:13831189507座机:0311-87992123(地);0221-92123(军)

E-mail:tanjishuai@126.com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97号研究生招生办公室(050003)

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导师

专业综合(面试)

数学(笔试)

080200机械工程

01机械性能检测与诊断

张英堂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矩阵理论

02地面运载平台维修理论与技术

张培林

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

03机械振动与冲击防护

白鸿柏

振动理论

04机电液集成系统控制技术

何忠波

车辆工程

05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倪新华

断裂力学

080300光学工程

01军用光电系统设计与应用

刘秉琦

陈志斌

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2激光技术

沈学举

激光原理及应用

03光学信息安全

光学信息技术原理与应用、光学信息安全

04微纳光学

汪岳峰

光电子技术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1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黄考利

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2精密仪器与微系统

王广龙

03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测

李洪儒

测试与诊断技术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4网络安全技术

王  韬

计算机网络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01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

尚朝轩

测试与诊断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2火力与指挥控制理论及应用

全厚德

孙世宇

数字信号处理

矩阵理论

03武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朱元昌

系统仿真

04电子装备自动测试、故障诊断及可靠性

蔡金燕

测试与诊断

05目标识别与信息处理技术

王春平

图像工程

06精确制导理论与技术

杨锁昌

精确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

07无人机数据链抗干扰技术

陈自力

线性系统理论、数字信号处理

08目标探测与识别

马彦恒

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

09飞行器控制

齐晓慧

线性系统理论

10无人机协同控制

李小民

现代飞行控制理论、导航控制技术

11无人机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

王长龙

数字信号处理

12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

徐  瑞

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

082600兵器科学与技术

01装备轻量化技术

郑  坚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材料学

应用数理统计

02兵器试验理论与技术

秦俊奇

火炮专业相关理论

矩阵理论

03装备维修理论与技术

陶凤和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现代机械测试技术

04兵器性能检测与诊断技术

房立清

机械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武器系统装备知识

应用数理统计

冯广斌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工程信号处理、现代机械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5兵器结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王瑞林

枪炮设计原理、振动理论、电磁场理论

06武器系统仿真与虚拟样机技术

马吉胜

振动理论、动力学仿真

07弹道学理论及应用

宋卫东

弹道学理论、制导理论与技术

08弹道修正理论与技术

弹道学、自动控制与导弹设计理论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9兵器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唐力伟

振动理论

10兵器新材料技术

王建江

材料学

应用数理统计

11弹药系统设计与试验评估

高欣宝

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在信息化弹药工程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

罗兴柏

爆炸及其防护技术在弹药保障中的应用

12弹药保障与安全技术

安振涛

炸药理论、弹药保障及安全风险评估

穆希辉

弹药保障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3信息感知与控制技术

齐杏林

弹药引信论证、设计、试验及评估理论与技术

14防护材料与特种能源技术

杜仕国

防护材料与特种能源技术及其在弹药工程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

15电磁发射理论与技术

雷  彬

电磁场理论、测试技术

16武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苏群星

武器系统仿真与模拟器设计

17红外图像末制导技术

高  敏

弹道学、自动控制与导弹设计理论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8装备维修保障理论与技术

贾希胜

石  全

康建设

赵建民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

应用数理统计

朱小冬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建模与仿真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9装备维修性理论与应用

郝建平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虚拟仿真

20电磁防护理论与技术

刘尚合

魏光辉

电磁场理论、微波与天线

矩阵理论

王庆国

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固体物理、电磁场理论

谭志良

电子技术基础、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

21脉冲电磁场测试技术

朱长青

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数电模电

110900军事装备学

01装备保障信息化

卢  昱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军事运筹学

02装备保障理论与应用

石  全

军事装备学、战役基本理论

应用数理统计或军事运筹学

于永利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建模与仿真

军事运筹学

柏彦奇

高  崎

光学诊断技术范文第3篇

Abstra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is an emerging very promising noninvasive non-contact and nondestructive imaging technique an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biological and medical fields as well as in technical field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gressing of study on OCT filed.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生物医药;图像技术

Key word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biological and medical;imaging 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TH744;O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55-02

0 引言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最具发展前途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特别是生物组织活体检测和成像方面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已尝试在眼科、牙科和皮肤科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是继X-CT和MRI技术之后的又一大技术突破,近年来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回顾

随着科学的进步,当今医学成像技术已经在医学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探测方法和显示手段趋于更精确、更直观、更完善从而有助于人们观察生物组织,了解材料结构,它的发展是物理、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医学等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结果。

从显微镜的发明到X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使人们以图像的形式观察到了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形态结构,推动了医学诊断的发展。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技术不断发展,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不同的成像原理可以用于观察不同的器官组织,不但给出组织的形态,还对组织特征进行识别和检测。

各种成像技术中,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是一项新兴的光学成像技术,当从散射介质中返回的弹道光子和蛇行光子与参考光的光程差在光源的相干长度范围内,发生干涉,而漫射光子与参考光的光程差大于光源的相干长度,不能发生干涉,从而把带有被测样品信息的弹道光子和蛇行光子提取出来,进行成像,它可以实现对生物组织高分辨率的非侵入层析测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是从光学相干域反射仪(或光学低相干反射仪)发展而来的,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David Huang等人在Science上首先报道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简称OCT)技术。之后Schmitt等将此技术用于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测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Carl Zeiss Meditec Inc. of California把眼科的OCT系统做成临床医疗器械投放市场。

OCT技术问世以来,各个研究机构为了扩展它的应用范围和提高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方法,为OCT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将OCT技术与多普勒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检测仪器――多普勒光学相干层析系统,可用来检测眼部血管的血流速度和流向,还能测量介质的结构特性;把OCT技术与内窥镜结合起来形成OCT导管式内窥镜,能够用于对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系统及呼吸道等管状生物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为了在高散射介质中获得更高的纵向分辨率和更大的探测深度,将OCT技术与光学共焦显微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光学相干显微术,能够有效的滤除高散射介质远离焦面的杂散光。

在国内,对OCT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主要包括有:上海光机所和南开大学进行了OCT技术研究及生物组织光学的探讨,建立了用SLD作为光源的OCT系统,采用了相位调制的外差探测方法;清华大学分别用飞秒激光器和SLD作为光源建立了OCT系统,并采用了傅立叶域光学延迟线的扫描方法,得到了洋葱和兔子眼球的层析图像;天津大学进行了线聚焦OCT技术研究及PS-OCT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对OCT技术作了理论阐述,并采用LED作为光源建立了OCT系统。但是目前国内对于OCT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实验阶段,与国外同行还有一定差距。

OCT是一种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它的出现及发展称得上是医学诊断领域一次突破。自OCT技术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从分离式OCT到全光纤式OCT,再到ODT和内窥镜式OCT,层出不穷,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最早用于眼科到今天用于对牙齿、心脏、肠胃道的清晰成像。但OCT不会取代超声或者核磁共振成像,而是作为医学成像的一个有益的补充。目前,OCT技术的研究在美国、西欧以及日本等一些发达的国家引起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高速的发展,而国内由于资金和仪器设备等一些条件的限制,还处于理论研究或实验室研究的阶段,需要国内相应的研究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应用研究,不断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使得OCT技术得到更迅猛的发展。

2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的发展

当前主流的OCT系统操作基本上是在所谓的时域OCT(Time-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DOCT)系统中用点对点探测方案来执行的。

近来,一种新颖的OCT系统-基于光谱而非扫描干涉法的频谱领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正在兴起。在SDOCT中,样品的全部深度结构(A-扫描)从光谱干涉图中经离散傅立叶转换而同步获得,无需深度扫描过程。其主要部件是迈克而逊干涉仪和光谱仪。早在1995年,Fercher等人就已提出谱域OCT概念。同年,Leitgeb等人给出了谱域OCT的结果与方法。自那以来,SDOCT已得到很大发展;2000年,Maciej Wojtkowski第一次报道了活体视网膜SDOCT成像。SDOCT相关的理论还被快速提升。

3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在非医学领域的应用

OCT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为生物医学的层析成像,并且医学应用仍然继续占主导地位。除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随着OCT技术的发展,OCT技术正在向其他领域推进,特别是工业测量领域,如位移传感器、薄底片的厚度测量以及其他可以转换成位移的被测物的测量。

最近,低相干技术已作为高密度数据存储的关键技术。OCT技术还可用于测量高散射聚合物分子的残余孔隙、纤维构造和结构的完整性。还可以用于测量材料的镀层。OCT技术还能用于材料科学,J.P.Dunkers等人使用OCT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无损伤的检测。M.Bashkansky等人利用OCT系统对陶瓷材料进行了检测,拓展了OCT技术的应用范围。S.R.Chinn等还对OCT在高密度数据存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现多层光学存储和高探测灵敏度。

4 结语

OCT技术以其非接触性和非破坏性、有极高的探测灵敏度与噪声抑制能力、高分辨率无损伤和在体检测上对活体组织无辐射等优越性以及造价低、结构简单等优点,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无损检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A.F.Fercher, C.K.Hitzenberger, M.Sticker, et al.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fo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depth-scan signals by a numercal technique [J].Optics Communications, 2002, 204: 67-74.

[2]D.Huang,E.A.Swanson,et al.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J].Science,1991, 254: 1178-1181.

[3]陈玉平,赵宏,杨琦,等.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7):815-817.

[4]朱永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及光学相干显微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2005.

[5]高上凯.医学成像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2-81.

[6]吴世法.近代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21-40.

[7]C.K.Hitzenberger, A.Baumgartner, A.F.Fercher. Dispersion induced multiple signal peak splitting in partial coherence interferometry [J]. Optics Communications, 1998, 154: 179-185.

[8]薛玲玲,张春平,张建东,等.生物组织光学及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9,11:36-422.

[9]朱永凯,赵宏,王昭,等.旋转式扫描方法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9):913-915.

光学诊断技术范文第4篇

目前,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医学图像传输、图像管理、图像分析、图像处理几方面。这些技术同以前的图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都有一定的联系,其在涵盖以往图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图像和医学影像技术相比,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更加强调在医学图像信息收集、处理等过程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1.1图像成像

从本质上来看,生物医学图像成像技术(下文简称“图像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区别并不大,仅仅是人们更习惯将其表达为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图像成像技术的研究内容为:利用染色方法和光学原理,清晰地表达出机体内的相关信息,并将其转变为可视图像。图像成像技术研究的图像对象有:人体的标本摄影图像、观察手绘图像、断层图像(如ECT、CT、B超、红外线、X光)、脏器内窥镜图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活细胞显微镜图像、荧光显微镜图像、组织细胞学光学显微镜图像、基因芯片、核酸、电泳等显色信息图像、纳米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超微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等等。

图像成像技术主要包括2个部分:现代数字成像和传统摄影成像。通常可采用扫描仪、内窥镜数码相机、采集卡、数字摄像机等进行数字图像采集;显微图像采集则可应用光学显微镜成像设备及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成像设备;特殊光源采集可应用超声成像仪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及X光成像设备。目前,各种医学图像技术的发展都十分迅速,特别是MRI、CT、X线、超声图像等技术。在医学图像成像技术方面,如何提高成像分辨力、成像速度、拓展成像功能,尤其是在生理功能及人体化学成分检测方面,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的重视。

1.2图像处理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存储、显示、传输、加工等操作的技术。图像处理是对获取的医学图像进行识别、分析、解释、分割、分类、显示、三维重建等处理,以提取或增强特征信息。目前,医学领域所应用的图像处理技术种类较多,统计学知识、成像技术知识、解剖学知识、临床知识等的图像处理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另外,人工神经网络、模糊处理等技术也引起了图像处理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

1.3图像分析及图像传输

生物医学图像分析技术,是指测量和标定医学图像中的感兴趣目标,以获取感兴趣目标的客观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描述。通过计算测定的图像数据,可揭示机体功能及形态,推断损伤或疾病的性质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进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生物医学图像传输技术,是指应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开展医学图像信息的查询与检索。通过网上传输图像,在异地间进行图像信息交流,可实现远程诊断。同时,在院内通过PACS(数字医学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也能在医院内部实现医学图像的网络传递。

2总结

光学诊断技术范文第5篇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light scattering tomography imaging in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the value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1600 cases of mammary gland inspection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found the inspection line (214 lesions) respectively ultrasonic light scattering tomography imaging, light absorption by the DOT detection parameters total hemoglobin (HTB), will be our HBT value comparis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calculate the light scattering by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Light absorption by the DOT detection parameters of total hemoglobin (our HBT), will be our HBT value comparis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ultrasonic light scattering calculation the specificity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乳腺疾病已成为全球危害女性健康的首要疾病,而乳腺癌以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乳腺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是乳腺声像图形成的基础[2]。现阶段超声是检查乳腺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肿瘤内部组织不同所形成的“同病异图”和“同图异病”现象成为超声判断肿瘤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超声光散射成像(US-guided Diffused Optical Tomography, OPTIMUS)在超声基础上增加了波长785m和830m光散射断层成像 (Diffused Optical Tomography, DOT),对乳腺病变组织内部血红蛋白总量(hemoglobin total concentration, HBT)等参数进行监测,并自动计算病变内及周边血红蛋白功能参数变化情况,对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功能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12个病灶内部DOT检测HBT值变化,分析超声光散射成像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组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常规健康体检1600例女性,214个病灶,病灶前缘距体表距离≥5mm。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9岁。

DOT检查采用新奥博为OPTIMUS-2型超声光散射成像仪。HBT值分析数 据依据游珊珊研究既有可疑恶性肿瘤标准,HBT均值为(237±89.63)umol/L为参考依据。DO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用二维超声确定病灶的位置后,观察病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二维声像特征。选择声像图特征典型切面启动DOT系统对乳腺病灶进行光学扫描,采集病灶内部光学参数。并采集检查者对侧乳腺相应部位进行对比光学数据采集。对乳腺内多发病灶采集资料时另行编号。所有病灶最终行活检或手术切除,由同一位具有10年病理诊断经验医生做出病理学诊断。DOT分析中所用切面与病理取材切片面尽量一致,使病理结果与HBT分析结果影响降至最低。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对12个HBT均值为(237±89.63)μmol/L的病灶,通过病理组织结果对照分析恶性构成比为8个(66.67%)。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6个;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2个。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研究表明,DOT检查HBT均值与病理组织结构关系密切。本组病例中HBT均值为(237±89.63)umol/L的66.67%。OPTIMUS双模式成像方式增加了对乳腺病灶的诊断指标,DOT技术可量化检测病灶内HBT等参数指标,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对结果判断相对客观。在临床应用中对性质不确定、拟行活检的病例,可进行有目的地选择有创检查及手术治疗。

DOT检测可显示病灶内直径≤2um的微小动脉及静脉内微血管信号变化。本组病理组织学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BT均值均为(237±89.63)范围内。乳腺肿瘤是女性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肿瘤,现常用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MR、红外线扫描、钼靶X线等,各种设备因其各自的特点在单一检查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较大差异。OPTIMUS通过超声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分析及定位,再通过DOT技术分析病灶组织内微血管内血氧饱和度含量,对病灶进行功能分析以判断肿瘤性质。

综上所述,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使用,OPTIMUS作为一种双模式检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对乳腺肿瘤性质的判断起到一定参考价值。而且该设备同样具有超声操作简单、方便、无放射、可重复等多种优点,提高了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度,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在乳腺肿瘤的应用中日益受到重视,为乳腺肿瘤的诊断提供良好的诊断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