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间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省、市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局不断加强机关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社保内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措施,形成了自我约束、自动预警、自行纠错的机制,各项内控制度执行得力,监控有效,确保了各项社保业务的安全运行。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
1、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局党政多次召开办公会议,修订并完善了《县社保局经办业务流程》、《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请销假制度》、《考勤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能改善我局职工工作行为、工作作风的管理制度。
2、配齐配强了局领导班子,班子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今年9月,我局实行了局领导分工调整、中层干部轮岗、个别工作岗位轮换等措施。使我局形成了讲政治、讲团结、顾大局、谋实事、求发展的团体,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
3、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我局党政根据本局工作特点,年初就制订了间周五下午职工进行政治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计划,系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局为深入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从强学习、讲政治、促发展的高度出发,通过学报告原文、学相关文件、记学习笔记、看专题报道、谈联系实际、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对十七大精神全方位进行宣传,大力度贯彻落实,使全体干部职工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活用”,真正用十七大的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4、扎实开展作风建设。
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县劳动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我局通过深入剖析和反思,并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找了我局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一年来,我局党政一班人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讲政治、讲团结、顾大局、谋实事、求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5、切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为规范我局工作行为,增强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意识,我局通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促进了我局规范行为、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廉洁高效,推动了我局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了我局的社会公信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6、窗口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一是实行了社保基金银行代收制。我局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入库,防止和预防社保基金的非正常流失,解决参保职工特别是乡镇参保职工长途跋涉来我局续保的问题,我局充分利用银行服务网络优势,经请示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后,在今年8月,推行了县农行各中心镇12个营业所和县城区3个营业网点实行基金银行代收制,使参保职工能就近缴纳社保费,为参保职工节约了往返的费用,极大地方便了参保职工,同时又为我局节约了人力资源,更好地保证了基金的安全。
二是成立了政策法规股,为前来我局的群众提供了政策和业务咨询的专门股室。
三是完善建立了参保人员休息厅和业务咨询台,配备了空调、座椅、开水器等设施设备,同时订阅了老年报刊和社会保险专用刊物等。
四是改进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办法,实行人性化管理,防止骗领、冒领养老金现象发生。特别是加强了乡(镇)劳动保障所这个平台建设,通过劳动保障所及时掌握退休人员的生存状况,及时核减死亡人员,防止长期挂名骗取基本养老金。
二、内控定理明显增强
(一)强化教育培训,着力构建自律机制
人是影响内控制度实施效果的最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局始终将加强社保职工思想教育作为完善内控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保内控管理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亲自组织实施教育培训工作,并随时跟踪督查贯彻落实情况,办公室、审计股等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社保内控教育素材、资料的搜集整理。
二是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全国、全省、全市范围内的违规使用社保基金典型案例为教材,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分析,一起讨论,深刻剖析问题形成原因,认真对照查找自身在内控管理方面的漏洞,从而到自我完善、警醒自已、提高免疫力、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大堤的目的。
三是多层次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将各项经办业务的主要流程、风险环节、风险性和危害、防范风险的措施和办法等,作为每周一次业务技能培训的必备内容,由分管领导、股室负责人轮流授课,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又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风险观念,增强了责任与防范意识。
四是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了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才能增强社保职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我局始终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强化内部管理的切入点,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举,从而有效杜绝了经济业务过程的差错及舞弊行为,到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
(二)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构建防范机制
为了真正实现以健全的内控制度促进社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近年来,我局将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管理手段,结合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了一套真正符合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认真组织实施,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做到了制度管权、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经办工作在有效的监督约束中健康运行。
一是健全了内部控制体系。制订了《社保基金要情报告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养老保险内部控制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县社会保险内部控制暂行办法》,《业务审核审批制度》、《办事公开制度》、《档案资料保管制度》、《会计操作规程》、《内部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内控检查考评制度》等20多项规章制度。将内部控制贯穿于社会保险的全过程,全面规范各项业务行为,使各方面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是实行了股室岗位责任制。本着科学、合理、相互制约的原则,按照各股室的职能职责将社保业务分解为社会保险统筹管理、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养老保险待遇管理、财务管理、社会保险稽核、社会保险信息管理、工伤保险待遇核发、生育保险待遇核发类业务,共细分成40个不同岗位,所有职能股室和岗位均建立了岗位责任制,真正将内控的触角延伸、覆盖至所有的股室和岗位,使每位职工对自己的岗位风险责任以及违规操作将承担的相应处罚责任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
三是制订了业务经办内控制度。把经办业务涉及的控制内容细化为45个风险管理点,并通过制订和完善《县社会保险业务规程》、《计算机局域网管理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专用票管理制度》、《审计制度》、《职权分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保险业务记录控制等一系列业务内控制度和方法,有效地防范了各类风险,形成了制度健全、责权分明、运行有序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构建内控机制
为确保各项内控制度执行有力,我局采取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现场监控与非现场监控、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了对各项社保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从而使每项社保业务的办理流程成为互相交叉、互相制约、互相检查的内部控制过程。
一是实行岗位职责分离。任何一项业务不能由一个人单独操作,必须由两人以上来办理,而且经办人员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即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股室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同时,对单位股室之间、各经办人之间不相容的岗位、职责相分离,各股室间实行业务交叉审核,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监督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如系统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有明确的权限,数据管理人员不从事审批和处理社保经办业务,以保证信息系统仅用于授权的用途和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操作信息系统。对参加工伤保险企业职工实名建卡建册,实行一企一案一卷,并将参保职工的档案信息录入微机,由分管领导审核通过,审计股审计终结,实行四方共管。
二是坚持层层把关审核。如对工伤人员待遇的支付,由经办人员进行待遇初审,股室负责人复核,分管领导复审,审计股审计通过,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请劳动保障部门终审才能支付待遇。对关键、基本信息的修改,实行了四维一体的修改联动机制,即经办人员对资料与微机相结合进行初步审核,分管领导确定通过,审计股复审,政策法规股终审有效的防止个人修改信息行为。在基金征收专用票据的管理方面,对作废票据实行财务、基金征收、审计、统筹联动机制,坚持四审原则,即对发现的作废票据由基金征收、财务、审计、统筹股室负责人共同审查签字,基金征收股填制“票据作废清单”并说明作废原因,经主要领导审核后加盖“作废”戳记并一式四联交由审计股保管,杜绝了不收钱就记录缴费现象发生。工伤参保实行体检准入制度。此项工作是在劳动保障局的参与下,在全市率先推行的一项制度。让参保职工到定点医院进行体检,使我局全面了解掌握参加工伤保险人员的健康状况,有效控制了非工伤职业病冒领现象;
三是强化审计监督检查。按照现行内控制度和业务经办流程,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态度”,对重要的业务经办环节设置风险点和监控点,将各项保险业务置于稽查核对控制制度之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审计工作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审计股同志为成员的审计与稽核工作小组,由稽核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对社保内控制度建设、内控机制运行效果、社保基金运营状况、规定的工作职责和程序履行情况等实施监督检查,并根据因果连环链进行稽查核对,如对缴费申报与审核、享受资格确认、补缴与缓缴审批等涉及基金收支的诸多环节,全过程进行控制。同时,适时对离岗人员办理业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环节是否按照内控制度程序进行内部审计,从而避免了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是大力推行轮岗交流。在对业务、财务、信息系统管理等重要岗位合理设置,全面实行基金征缴、基础数据录入、个人帐户管理、数据汇总统计、财务管理等专人负责、终身负责的基础上,着力完善了定期轮岗制度,大力推行人员定期交流,不仅避免了一些人员因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导致思想麻痹松懈并易滋生腐败问题,而且通过轮岗交流,培养出一批工作创新意识强,能够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材。
(四)强化服务手段,着力构建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工程是一项惠及千万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社保业务经办机构是落实各项社保政策、直接面对广大参保对象的窗口单位。因此,只有不断丰富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深化服务活动,才能在“众目睽睽”的监督机制中实现最严格的内控管理。
一是着力打造“阳光社保”。将深入开展“一票征缴”一站式服务和“五统一”、“五零”服务活动作为“内控制度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内部控制新的工作模式,发挥社保内控杠杆作用,在加强业务执行能力的同时,确定了“高标准起步,规范化运作,高效率运转”的工作目标,通过狠抓优质高效快捷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自觉将各项社保业务工作置身于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二是大力推行“代收”。基金征管工作一直是社保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保证基金征收完整和安全,有效制止违法违规行为,根据基金管理的新要求,我局挤出专项资金,先后委托县农业银行代收社保基金,委托邮政银行发放退休费,参保人员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在家门口就可以缴费或领款,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又确保了基金入库和发放安全;同时,在社保大厅安装了“sds”刷卡机,新参保或者补缴社保费的可凭卡直接在我局刷卡缴费,使经办人员不直接接触现金,实现了“款在网上走,钱在线上流”。在方便办事群众、精减办事环节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内部控制与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了风险,确保了基金运行安全。
三是强化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设立权限,建立社保机构内部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首先,立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控制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在业务信息系统中加强内控功能实行流程控制,形成了社保业务“横向分权,纵向监督”的二级稽核内控管理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实现了业务、权力的相互分离与相互制约,使内控监督检查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极大地优化了社保内部控制的软环境;其次,建立和完善“金保工程”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申报登记、基金征缴、待遇支付、基金管理、社会化管理等各项业务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第三,由于全县参保对象类型众多,情况特殊复杂,妥善保管好每一名参保职工的历史档案资料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局建立了综合档案室,确定了一名专职档案管理员,专门负责收集和建立各类参保档案资料,并实行参保人员一人一卷、一企一卷和一案一卷以及微机化管理,不仅方便了参保职工出生时间、参保时间、退休时间的查询和退休待遇的计发,有效防范了单方对档案信息资料的涂改和调换,确保了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四是推行社保信息公开化。为了方便参保人员,我局在中国电信开通了电话语音查询系统,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就可以查询自己的社保情况,在党政网开通了社保政务服务公开信息,重大社保政策上网便可随时了解,既让参保人员节约了成本,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社保工作的透明度。
1、积极开展“双控”培训
根据邢水安〔2020〕24号《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双控”机制建设》的通知和邢水安〔2020〕25号《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要点的通知,对水务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双控”工作培训,重点培训如何发现隐患和隐患整治,立足本职岗位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双控”机制建设岗位培训,使员工结合各自岗位,制定落实管控措施的具体要求,形成风险管控措施,由岗位一线员工制定、部门领导审定,并由一线员工来实施、完善的往复工作流程。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水务系统各单位及时在库渠、水库、河道、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等场所悬挂宣传条幅、警示牌、防护网等,并安排巡视员,佩戴标志开展巡回检查,及时劝阻和教育进入河道等危险区域人员。
3、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对安全隐患排查的范围、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原则、治理流程、效果验证的内容进行细化,强化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根据安全风险台账和单位运行管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结合岗位特点制定隐患排查清单,建立了隐患排查台账,内容包括排查的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排查时间、排查责任人等,由专管人员进行记录。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并由负责人进行督导检查核实。
4.加强河道“双控”安全建设
【关键词】 高校 跟踪审计 关键环节 控制
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就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决策到竣工决算的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鉴证和监督。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它对节约工程建设资金、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一般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建设周期,随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不仅周期长、工作量大、而且审计人手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握和控制好跟踪审计的各个关键环节,就是抓住了审计工作的重点,就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对跟踪审计工作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不断探索与完善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建设工程从立项决策到开工前期、施工过程、竣工结算三个阶段,对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关键环节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立项决策到开工阶段跟踪审计关键环节的控制
“控制好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合同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审计。对于整个工程建设和工程投资(或工程造价),乃至后面的施工过程、竣工结算两阶段,具有决定性的或举足轻重的作用。
1、立项决策环节的审计
立项决策是选择和决定建设项目行动方案的过程。项目建不建?在哪里建?什么时候建?建设规模如何?建设标准如何?估算建设投资有多少?主要设备选型及运行成本如何?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如何?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决策来回答,而这些回答都将对工程造价(或项目投资)有着决定性的、巨大的影响。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立项决策环节已决定了工程造价的50%―70%。正确的决策才能卓有成效地控制项目投资和工程造价。因此,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建立重大事项决策体系和监督机制;立项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经过了学校规定的程序;可行性研究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了论证,论证依据是否正确,是否实事求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存在事后补做情形;是否符合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审核投资估算。
2、设计环节的审计
设计是对决策意图的具体描绘,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是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设计环节的跟踪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设计决定了工程造价的75%―90%,因此,审计应审查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是否通过招标确定;设计任务书及初步设计的主要指标(如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是否符合决策目标;是否进行优化设计(如限额设计);是否组织设计单位、监理、业主和有关专家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全面审核设计概算。
3、招投标环节的审计
建设工程也是一种商品,招投标过程就是通过市场竞争为这个商品的“定价”过程,当然,这里的“定价”与一般意义上的定价有所不同。资格预审是否公正、公开?招标文件是否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甲方意图?拦标价是否符合甲方控制造价的目标?竞争是否公平、公正且充分等等,都将决定着整个招标工作的成功与否。工程实践经验表明,中标价一般有5%―15%的浮动空间,也是就是说,如果招标不慎,将可能有5%―15%的经济利益白白流失。同时,招投标环节又是学校干部廉政建设的“事故多发区”,因此,审计必须对招投标环节把好关。
(1)审查招标方式、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是否合法、公正、严密。
(2)审查资料预审程序是否公正、公开,注意防范资质“挂靠”(可以通过核查委托投标人和项目经理在施工企业的工资单、社保或劳保登记来防范);审查投标入围名单是否通过了学校招标小组的评选程序,注意防范“围标”(只要避免少数人未按程序直接确定入围名单,就可以有效防范“围标”)。
(3)审核招标文件是否全面、准确地体现了招标人(即学校)的意图,注意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招标人在此时此刻的优势地位,将质量、工期、安全等目标,履约保证金的支付、返还约定,预付款及付款方式的约定,价款结算和调整办法,风险分担的约定,违约处罚的约定,投标报价的少算、错算、漏项的处理办法等等,是否预先都写入投标人必须响应的实质性条款中,为合同谈判、合同签订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审核拦评价:是否能够体现招标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意图;是否处于目前市场所能够接受的合理造价水平上。目前,按定额及正常取费直接编制的拦标价一般都远高于“市场价”,因此,对拦标价要主动控制,而不寄期望于投标降价。工程量清单模式招标时,注意重点审核工程量清单,预先化解工程量少算和明显漏项的风险。
(5)审查投标文件和投标报价书:审查投标文件是否响应了招标文件中的实质性条款;审查投标报价书时,注意防范定额计价时的漏项风险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时的不平衡报价风险。
4、合同环节的审计
合同是甲乙双方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书面依据,也是最终工程结算最重要的依据,而且合同名列“文件解释顺序”的第一,因此,审计人员在审核合同条款时必须字斟句酌、慎之又慎,尤其对承包范围、价款结算与调整办法、风险承担划分等与工程造价直接相关的条款更要加倍小心。审查合同条款及补充协议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有实质性背离;与工程结算直接相关的条款,如价款结算和调整办法、风险分担的划分等,是否全面、清晰、准确、不留活口。
二、施工阶段跟踪审计关键环节的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主要包括材料价格、工程进度款的拨付、隐蔽工程、设计变更签证的审计。
1、材料价格环节的审计
材料价格的确定以及档次的选择,对控制整个工程造价在投资允许范围内起着关键作用。在市场上材料品种多、品牌多、规格多、档次多、供货渠道多、价格变化大。因此材料的价格咨询成为跟踪审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审计对材料价格的确定应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如果合同为包死价,跟踪审计要对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如果合同以最终结算审计作为基础,则要对进场材料的产地、规格等内容进行复核。同时,要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询价,避免因市场行情变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甲供),则要对材料购买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严密性进行审计监督。
2、工程进度款环节的审计
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时间与支付额度是工程的承、发包方十分关注的问题。建设工程中既要使施工单位获得合理的资金用于工程的顺利施工,又要使工程款不能超付,一旦超付,学校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为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在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上,审计人员根据施工合同条款予以严格把关,对支付的进度款金额做到准确无误。
3、隐蔽工程环节的审计
建设工程施工中会涉及到大量的隐蔽工程,如桩基工程、土方等等,由于在施工前,一些基本情况不明确,施工中的工程量及施工工艺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隐蔽工程量的确定是否属实,会对结算审计效果以及最终工程的造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审计部门要和监理部门、施工部门一起对隐蔽工程量进行现场取样和印证,并及时做好隐蔽工程跟踪审计底稿的记录,还可用照相机或录像机拍摄施工现场实况备用。
4、工程变更签证环节的审计
建设工程的变更签证必然涉及到工程价款的变动,并对控制工程造价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工程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要加强审计。
(1)审计人员要对变更签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要审核变更签证是否完整,签证单上要有基建管理人员、工程监理、施工单位人员的签章。有关设计变更需要设计单位的签章。
(2)审计人员要对变更签证的合理性进行审计。施工单位工程结算价款往往高出投标预算和中标合同价款,造价增加的原因就是工程变更。因此,审计人员有必要对变更签证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对无需变更或不合理的变更不予确认。
(3)做好变更签证造价的审计,就要对变更部分工程量的正确性进行审核。针对施工单位往往多报工程量的现象,审计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及时了解工程进度,熟知变更内容,第一时间掌握因变更产生的工程变化量。
三、竣工结算阶段跟踪审计关键环节的控制
建设工程的竣工结算审计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实现建设项目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其审计结果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最后进行工程决算的直接依据。
1、工程量计算关环节的审计
审核工程量计算规则与方法是否与定额要求相一致;核实图纸及有关现场签证的施工是否真实;分析施工方案的必要性、效益性。
2、定额套用环节的审计
审查工程结算选用的定额是否正确;相关的定额子目套用是否合理,有无高套定额现象;“定额缺项”的相关造价确定是否合理,有无利用缺项子目套取投资的情况;结算单价是否与中标时的报价相一致等。
3、工程取费环节的审计
重点审计结算中各项费用的计取比例、计算基础是否合符规定。
4、材料价差环节的审计
审查材料质量是否合格;材料价差调整依据的市场指导价和预算价是否正确;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材料,相关手续是否齐全;施工单位多领的材料是否按当时的市场指导价扣回。
总之,控制好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就能保证跟踪审计工作取得实效。内部审计部门才能真正做到为提高学校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服务,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节点;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空间开始向集约化和立体化发展,城市交通逐渐向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综合化交通体系发展。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作为融合了交通、商业、商务、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筑,成为了城市生活的重心和焦点。在此背景下,对多功能多空间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进行解构,并对其中的节点空间设计进行研究,不论是对它自身发展,还是人们更舒适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相关概念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是以轨道交通枢纽为载体的建筑综合体的有机复合整体。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建筑综合体是“多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轨道交通枢纽内部包含了多种交通方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因此在轨道交通的枢纽节点上,往往发生着最密集的人员流动,这些流动的人群随之又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各种需求,这时,轨道交通枢纽区域就会积聚大量的城市功能,其中突出的是交通、商业、服务、甚至文化娱乐等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空间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将城市活动当中的若干功能空间按照一定序列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或者一组建筑当中去[1]。
节点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的词汇,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lvin Lynch)提出的,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一书中有这样的定义:“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集中点。”他同时也概括了路径、边沿、区域、标志四个概念与节点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五要素[2]。
对于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来说,节点的设立是形成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环境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区域之核,它是各类公共设施和人群聚集处,同时也是综合体空间认知意象中的要点。节点处往往会发生更多的活动,有更多的可意象特征,人们借助于这种节点空间可以满足心理上一种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在头脑中对周围空间环境形成深刻的感受和记忆。
二、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节点空间的表现形式与功能特性
节点空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有许多种表现形式且不同类型建筑的节点空间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探讨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节点空间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出入口、路径交叉点,中庭。
1、出入口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出入口是一种特殊的节点,是端点。因其具有“进入”这样的战略意义,使之成为整个空间体系的起始点。入口的形态既可以是独立式的,也可以是由地面建筑内部进入的出入口;可以是水平出入的,也可以是下沉式的出入口等等。
虽然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入口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入口空间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功能特性:一是过渡性。入口的空间形态具有过渡性,是存在于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介空间。在交通上,建筑入口发挥着集结、疏散、流向转向、过渡等功能;在空间属性上,它既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向渗透,又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向外延伸;在功能使用上,它既是综合体功能的延续,又能与城市公共交通相连。二是象征性。入口空间往往是建筑的象征,成为外界认知该建筑空间的第一站,承担着“起点之美”的责任。它需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引导人群进入其内部空间中。
2、路径交叉节点
林奇认为:“节点就是一些要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是简单的聚焦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2]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路径交叉节点是认知空间序列的变奏点,是人移动方式的改变。
人们受节点的视觉刺激,从行走的状态转变为驻足观赏或停留休息状态,因而节点具有聚集作用。交叉节点空间通常位于综合体空间的交叉、转折、收放处,又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接作用。
3、中庭
林奇认为:“某些集中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被称为核心”。[2]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中庭是最重要的核心空间形式,是综合体序列空间体系的中心和,也是人流聚集、交通转换、活动多样的场所。
中庭主要有以下特性:一是多元信息性。中庭汇聚了生态景观、商业购物、工艺装饰、文化氛围等众多信息元素,引导大众参与。二是主题集中性。中庭提供感受周围商业环境的视觉场所,提供可记忆的空间坐标和方位感的依据。三是交通枢纽性。中庭构成了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整体空间的交通枢纽,不仅提供交通组织的场所,如自动扶梯、电梯、等,便捷而有效,还同时提供“步移景异”的效果。四是贴近自然性。通过中庭可以引入自然采光、绿化、水景等,唤起人们对面城市生活的回归与自然的认同。
三、设计要点
1、出入口
1.1 引入象征性符号。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出入口节点应引入象征性符号,如造型独特的门、活跃城市气氛的水体、充满地域特色的雕塑、隐含文化气息的牌坊等,用这些符号与入口节点处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多维向整合,为人们从城市空间进入到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内这一过程提供了优美的前奏。
1.2 创造城市中介空间。入口节点的存在决定了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与城市空间隔而不断的关系,使彼此之间互相渗透。通过虚化入口形象、与主体建筑的架空部分结合等方法创造城市中介空间,使原本生硬的过渡变得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渐进感。
1.3 利用下沉广场过渡。把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入口节点空间设计成下沉广场形式不仅迎合了其过渡功能特性,还能有效调节人们进入综合体的心理感受。在下沉广场的处理中,为使人们得到完整的空间感受,应把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口部高度、位置以及广场的深度和宽度放在一起考虑,同时保证下沉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尺度关系在一定比例范围内,经过人们使用后的评价来看,一般围合下沉广场的建筑界面高度与广场的宽度比在1/2到1/4之间时,人们往往感觉空间最为亲切舒适,并且视线良好。另外在节点设计中,配合下沉广场的入口空间环境及各要素应尽量使用亲近人体的尺度,同时选择符合城市空间特点和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等[3]。
2、路径交叉节点
2.1运用“主题单元”强化节点。主题单元通常是指在一组有特征的同类事物中被反映和认识的典型特色。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同类节点并存于环境中,需要一个主题统领全局,或是水系列、石系列、树系列等自然元素,或是叙事的雕塑系列。同时通过对元素形态分析,又能创造出干变万化的空间氛围。如水的应用,有供静思的枯水,供游戏的浅水,供欣赏的瀑布,在整体环境塑造中,取得“大同小异”的艺术美感。各节点空间的个性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主题的统一又强化了人对整体环境的认知。
2.2设立方向诱导标识。路径交叉节点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是对人们具有强制性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因此,人们到这里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会比平时更清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设立方向诱导标识能让人们更清楚的定位和做出方向选择,从而更方便的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3、中庭
3.1尺度、比例适宜,具备整体感。中庭开放空间的尺度会影响到人们对空间的感受,中庭的尺度应该根据比例需要和具体条件来确定。
3.2正确处理空间的围、透关系,使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和观景视野。中庭的顶面通常是自然光线和外部意象的重要采集点,处理好顶棚的通透和界面的围合,自然赋予了中庭强节点的作用。
3.3流通空间有明确的导向性,滞留空间要有较好的凝聚性和围合感。中庭空间也应考虑功能分区,动静分区的处理。空间划分应利于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变化,把握好共性空间中个性空间的设计[4]。
四、结语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节点空间设计研究对完善使用功能、强化空间可认知性、丰富建筑与城市外部空间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当今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设应当对节点空间设计予以关注,重点设计好出入口、路径交叉节点、中庭等重要节点,使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李澍田.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7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高静瑶.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城市化设计[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4)
[4]邓丽.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7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因其诸多优点正在成为建筑物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因为现浇钢筋混凝土从材料特性到设计施工中存在很多问题而不可避免的产生裂缝。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主要质量问题。
裂缝是目前较难消除的质量问题,根据裂缝的性质和成因可将裂缝分为很多种,尽管多数裂缝不会危及结构的安全,但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降低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如何有效解决现浇板施工裂缝这一难题,要先分析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施工裂缝的产生,达到提高现浇板整体质量的目的。
1.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成因
1.1设计方面的原因
1.1.1地基基础处理不当。如果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将使房屋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也容易使楼板开裂。此种裂缝的出现一般伴随出现墙体裂缝。
1.1.2 设计上按规范要求验算最大裂缝宽度,只考虑了在一般情况下为主要因素的结构荷载、几何尺寸和边界条件等计算参数,而未涉及到施工工艺等诸多可能成为裂缝主要原因的情况。
1.1.3混凝土设计标号偏大。在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各种因素中,水灰比和水泥浆量对最终混凝土的收缩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水泥浆量主要取决于设计标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泥浆量由20%增至35%,混凝土的最终收缩量将增大50%^-70%。而水灰比和水泥浆量又是设计和施工中最易产生波动的因素,设计单位有时因建设单位提出缩短工期的要求或其他原因而随意提高设计标号,但是没有相应地给出提高混凝土楼板抗裂能力的措施,最终导致混凝土楼板开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1.4 设计时忽略了屋面板的温度应力作用。屋面板的温度应力不可忽视,尤其是无可靠保温隔热层的屋面板受温度影响较大,若设计中未加以考虑,板往往开裂。钢筋混凝土楼板温度收缩裂缝是楼板内部应力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温度变化引起应力和应变,另一方面混凝土受到自身强度和抵抗变形能力的内、外部约束,两方面共同作用是裂缝生成的根本原因。
1.1.5楼板配筋不当。有的楼板配筋率太低,钢筋间距偏大,再加上现浇楼板按照周边嵌固的双向板设计,故板的跨中只有板底钢筋而没有板面钢筋,因此裂缝集中在板中央。由于楼板底部钢筋的约束,裂缝呈楔形,上宽下窄并且不贯通,但由于预埋设备(如灯座等)和预留孔,也可能引起贯通裂缝而造成渗漏问题。如用冷轧扭钢筋、冷轧带肋钢筋等强度代换,则其配筋率更低,裂缝出现的机率更大。
1.2施工原因造成的混凝土开裂
1.2.1混凝土拌和物运输过程中,因运距过长造成混凝土拌和物离析,或因路面不平坦、运输工具密封性差,使得水泥浆流失较多,导致混凝土过早开裂。
1.2.2施工过程中随意增加水泥的用量
随着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意识也有所加强,施工单位偷工减料、随意降低设计标准的现象己经很少出现,但是实际工作中发现大部分施工单位认为混凝土施工中水泥少加了不行,而多加一些不要紧,普遍存在水泥加得越多对工程质量越有利的误解,尤其是现在要求对工程混凝土构件进行回弹取芯检测,由于一些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检测的要求理解不透,认为只要检测强度低于设计强度就是不合格,进而影响到主体的评定,大都在施工中主动增加水泥用量,以提高混凝土强度。但是,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的含量的增加,会使混凝土的收缩加剧,成为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主要隐患之一。
1.2.3钢筋绑扎不规范,钢筋位置不正确,未加设马凳筋,造成板的有效高度低于设计要求,降低了构件承载力,使得混凝土板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出现过宽裂缝,严重时将会影响结构安全。
1.2.4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
1.2.5楼板内预埋管线直径较大或管线较集中时,管外混凝土厚度不够,造成混凝土开裂。
1.2.6混凝土终凝后,即将模板、建材或机具集中堆积在楼板上,使混凝土现浇板过早地受到振动或承受较大、较集中的施工荷载而产生裂缝。
2.控制裂缝产生的措施
2.1结构设计控制措施
目前混凝土结构设计大都是荷载、变形及裂缝计算,然后按照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配制构造筋。实践证明,这对于防止出现裂缝,特别是出现变形裂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结构设计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①增加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并提出具体的耐久性指标。②混凝土结构形式应合理,对可能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要配制构造筋。③对于强约束的结构应适当留有变形余地,以减少约束力,有些结构之间可考虑设置滑动层。④在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增配构造筋,构造筋宜使用直径较小的变形钢筋,也可采用钢筋网片。⑤在荷载及构造要求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为增强现浇板的抗干缩、抗温度变形能力,现浇板配筋宜采用双向、双面配筋 ,分布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楼板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 阳角处的楼板及跨度大于3.9米的楼板均应采用双向双面配筋,阳角处楼板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钢筋直径不宜太小,一般应大于8mm,并宜采用强度较高的变形钢筋 ;转角处楼板阴阳角处配筋应加强,建议与设计单位沟通,采用负筋沿房间全长布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当房屋长度超过40米时,可在平面中布置后浇带,增加一些微膨胀抗裂措施;屋面设计传热系数宜不大1.0Wm.K。
2.2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①对混凝土工程所用的水泥:根据工程特点选用合适的、质量可靠的水泥品种。现浇楼盖往往厚度不太大,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是其开裂的主控因素,故应选用收缩较小的粉煤灰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时必须有生产厂家的出厂质量证明书并严格按规定进行复试(应有28天强度)。②石子:国家标准规定,建筑工程使用的石子应为连续级配,最小粒径为5mm。同时,研究表明选择粗细骨料级配良好且最大粒径尽可能大的骨料可以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采用5-40mm的骨料比用5-25mm的骨料,在相同水灰比时可减少水泥20kg/m³,。这不但是节约水泥的问题,采用5-40mm的骨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混凝土的收缩。石子应按规定进行复试,施工过程中所用的石子的粒径、级配、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③选择适宜的外加剂,外加剂要选用有资质的生产厂家,严格按批量进行复试,有条件的应作外加剂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对比试验,尽量避免采用早强型外加剂。除非有特别需要和专业人员指导,不应滥用膨胀剂来减少混凝土收缩。④尽量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含水量和水泥用量较高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因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不断提高和泵送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两者难有较大的下降空间,但采取一些措施用量还是可以降低的。预控制混凝土的用水量必须控制坍落度,大力提倡使用塑性混凝土,尽量不使用大流动性的混凝土,同时掺加引气减水剂改善混凝土工作性。经验证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比具有较大的坍落度易于浇筑,如果工作性不良,即使坍落度提高了,反而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故应将改善工作性放在第一位,并采取增加矿物掺料用量,改善砂石级配,或者掺入引气剂等措施改善混凝土工作性。
3.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多了一些认识。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规范施工,认真解决施工中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