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如何教孩子阅读理解

家长如何教孩子阅读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如何教孩子阅读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如何教孩子阅读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进口英文童书 幼儿英语启蒙 实例分析

一、引言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儿童早期英语启蒙”八个字,就能搜到四百多万个结果,其中包含大量的网站和书籍,音像教材及早教中心的教程,但是哪样最适合自己的孩子?笔者在阅读了一些国内外关于语言学习的书籍后,决定运用进口英文童书对两岁半的女儿进行英语启蒙。

1.何谓“进口英文童书”

在本文,进口英文童书指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英文故事书。也有学者称之为“英语原版儿童文学读物”。因为在网上键入“进口儿童书”就能轻易搜到该类图书,所以本文选用了这个字眼。

2.为何选择进口英文童书

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所输入的语言信息.就不能掌握语言.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听那些理解不了的语言输入简直是浪费时间。而且,他还认为语言习得重要的是应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人。基于这个输入假设,如果要想让幼儿学会地道的,标准的英语,首先是应该让幼儿接触大量地道的,标准的,由浅入深的英语。刘桂秋曾指出“中国英语教材存在有限性,应该引进原版英语儿童文学读物,尤其是儿童图画书,以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中国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从而提高中国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

而现在即便不出国门,也能轻易在网上买到大量的进口英文童书,这类图书图文并茂,语言贴近生活,内容轻松有趣。使用这些书进行亲子阅读,能给幼儿提供地道,标准的,可理解的英语输入。

江秀雪,王文, 安妮鲜花等人反复提到欧美国家对儿童阅读的高度重视;汪培也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进口英文童书对其两个儿女进行英语启蒙的亲身经历,笔者深受启发。

二、具体做法

1.先读图

读图也能培养理解能力。初级的英文童书基本上是每页图画配上一两个简单的短语或句子,所以家长可以先让孩子翻看图画,猜测一下图书的内容。

2.逐句翻译

家长第一遍朗读时,需要逐句翻译。先读英语,再讲中文,帮助孩子明白故事内容,不至于失去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可以完全不讲中文,直接朗读英文。当然,如汪培和安妮鲜花书中所说,如果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进行英语启蒙,逐句翻译这一步骤可以省去,直接用英语来朗读故事。读者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尝试。

3.全英朗读

家长按照以上第二步的方法去做,一般听一至两次后,孩子已经大概了解故事的内容,这时就可以完全抛弃中文,用英语来朗读故事了。当然不排除有个别图书,个别单词和句子需要家长反复解释。孩子关注的是故事情节,不会介意哪种语言是载体,而且家长也无需太在意孩子对故事里的句子和单词是否完全理解,因为随着阅读量和阅读时间的增多,孩子的理解力会不断加强,听到不明白的地方,会主动提出问题,要求家长解释。

4.不要求跟读

作者认为,英语启蒙的过程是让小孩在一种轻松,自然,有趣的氛围下接触真实的英语,而目的则是让他们了解外国文化,认识到英语是用于实际交际的,不是用来考试的。因此,家长也无需拷问孩子听懂没有,会读没有。笔者从来没有要求女儿跟读,但是她在听了两年英文故事后,有一天突然主动要求自己读,并把一个简单的英文故事磕磕巴巴地读了出来。

5.反复朗读

在启蒙初期,反复朗读尤为重要。具体方法是挑约30本书,两个月内循环不断反复朗读。等小孩熟悉这批童书后,再换另一批。半年或一年后,可以重复朗读这批图书,帮助孩子加深理解。一本书重复朗读三十遍,比连续读三十本新书的效果可能更好。当然,具体哪本书反复读多少篇,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家长也需不断添加新书,以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笔者的孩子听了两年半英文故事,现在五岁,几乎每天都要求听新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一年前读过的故事书也会被孩子当成新书,重听时依然津津有味。

6.保持一定的输入量

反观小孩学习中文的过程,他们一般都花了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倾听成人讲话,也就是接受语言的输入,才能相对自如地运用中文表达自己。这个过程,同样适用于英语启蒙。特别是在非英语环境里,想要给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每天的英语输入量就尤为重要。作者的亲身经历: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每天给她朗读五到十个故事不等,上学后,每天也坚持朗读二到四个故事不等,两年半从没中断。而且在这一过程里,英文故事的难度已经从一级升到三级,故事书的页数和字数都增加了很多。

7.流利朗读

咋看之下这一点好像和2.4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安妮鲜花曾提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一直比较忽视有感情流利阅读,其实,学习阅读分为两个层次:流利性和阅读理解能力。孩子要阅读,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流利性,然后才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流利性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因此,孩子听了两年半英语故事后,笔者在每天的故事书选择上做了如下安排:一本3级,一本2级,一本1级。(这里所说的级别分类特指Step into Reading 系列丛书,也可以理解为难度高,中,低的图书各一本)。笔者连续三天选用同一本1级图书,然后在第三天请小孩尝试自己朗读这本1级图书,据一个月以来的实践显示,孩子基本上都能流利朗读1级的图书,有时候在第一天就能做到,当然这些1级图书都是她以前反复听过的。

三、意义

由于本文只是一个单独个体的实验,所以其意义未必具有普遍性,请读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明辨。

1.培养英语思维

安妮鲜花这样解释英语思维:“不同的语言,需要的都是对应情境。只要大脑中存储着一个情境下的表达方式,再次出现类似情境是它就会自动流出来,无需其他语言的帮助”。由于大量的英文童书描述的故事都和儿童的生活或学习息息相关,幼儿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故事,熟悉了书中的英文句子,一旦遇到类似的情景,就能加以使用,这样学来的英语就不是哑巴英语。作者的亲身经历:2013年6月,孩子爸爸接受了膝盖半月板修复手术,术后需柱拐杖走路。一天晚上,女儿和笔者走回了所住公寓楼楼下,4岁半的女儿回头对落在后面的爸爸大叫:“Come on, Daddy. You can do it!”这是她听过的一本名为Good For Me And You的故事里,一个小孩鼓励骑车落后的爸爸所说的话,情景何其相像。另外一个例子同样发生在2013年暑假,一天早上,笔者盛了三碗粥放在桌上,孩子看到,笑着说:There is a very big bowl for Papa, a medium sized bowl for Mama, and a tiny little bowl for Jenny.这是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里面的句子,她还根据具体场景把原句里的bear一词去掉。

2.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在年龄还小,不太方便去旅行时,书本是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口。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英文童书了解西方社会,建立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笔者女儿通过听这些英文故事,了解到美国总统林肯喜欢戴黑色礼帽,喜欢看书,总统奥巴马曾在夏威夷,印尼等地度过童年;1876年贝尔带着新发明的电话机参加了在费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1901年福特参加赛车比赛,成了全美赛车冠军,用赢得的1000美元奖金创办了福特汽车厂;生活在非洲丛林里的大猩猩和人都是灵长目动物,很相像;埃及的法老死后被做成木乃伊;还有感恩节的来历,万圣节,复活节的风俗等等内容。当然,阅读中文书籍也能收获丰富的知识,但是如果在阅读中文童书的基础上,再加上英文童书,可能会收到英语启蒙和开拓视野的双重效果。

四、本实例的特殊性

笔者是英语老师,具备语言优势。对自己的英语没有足够信心的家长可参阅安妮鲜花和汪培书中的建议,采用音频来帮助开展活动,她们在书中都列举了很多附带音频的书目和可下载音频资料的英语启蒙网站,另外,如今在网上也能轻易买到有音频的儿童英语启蒙教材。

笔者的小孩在开始听英文故事前,已经听了一年零九个月的中文故事,且大部分是外国作家的绘本,已经初步培养了听故事的习惯,理解力也得到了一点锻炼,但关于前期听中文故事,特别是外国故事是否能促进后期对原版英文故事的理解这点还需进一步调查印证。

除了英文童书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开展幼儿英语启蒙,如英文歌,英文动画片,音频,视频或网站。但由于作者对以上方式没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体会,因此文中没有谈及。

参考资料

[1]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2.

[2]安妮鲜花.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江秀雪. 美国小学是这样教孩子的[M],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4]刘桂秋. 论使用英语原版儿童文学读物以提高中国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可行性[A]论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家长如何教孩子阅读理解范文第2篇

儿子的问题比较特殊,不是他不想学,或者不愿学,而是他的思维模式或者说答题思路跟老师“不合拍”。举例来说,儿子上小学时,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课文讲述一只信守承诺的小鸟,答应次年春天给大树唱歌。当大树被砍伐做成火柴之后,它依旧按时飞来对着灯火歌唱。课后的问题是:你想对这只小鸟说些什么?

标准答案大概是:小鸟,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它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光明还在。我学习你的诚信,欣赏你的锲而不舍……

儿子的答案却是:小鸟,大树已经不在了你还唱什么歌呢?这一年的时间里,你已经产蛋生子,你抛下自己的宝宝,千里迢迢飞回来,你忘记了做母亲的天职,这是多么愚蠢啊!

我曾仔细看了儿子的答案,问他何以断定这只小鸟不负责任。儿子说:“课文的描写让我断定这是一只候鸟。候鸟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越冬。所以我可以肯定,这只鸟在一年中已经做了妈妈,有了宝宝。我看电视知道鸟类的迁徙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还可能遇到不良天气或迁徙方向定位错误,还要适应沿途不熟悉的新环境……所以,我觉得这只鸟妈妈九死一生地跑回来,只是为了跟一棵被砍伐的树唱歌,很愚蠢。”

语文老师却为我儿子的答题思路特意给我打电话,说:“我不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更不反对他们写自己真实的想法,但课文里从没讲到小鸟生蛋做妈妈等内容。所以孩子的想象毫无根据,这样的思维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我儿子面临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变过。仔细琢磨一下,儿子的答案未必全无道理,只是他太直接、太露骨、太孩子气。所以,他写的答案就像《皇帝新装》里那个诚实孩子的发言,不招人待见,常常得零分。

儿子经历了好几个语文老师,每个老师都被他气得够呛。高考在即,如何帮助儿子适应高考,已经刻不容缓。

辅导孩子的语文阅读,真是个巨大难题。我这个文学硕士、期刊专栏作者也感到束手无策。一方面,我不想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诚实的品质,但另一方面,我又必须帮助他适应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怎么办呢?我联想到一个游戏,游戏中的玩家必须将自己装扮成外星人,他的行为举止必须刻意往“正常的反面”来发展。

我跟儿子说:“你课外阅读可以天马行空,但考试的时候做阅读理解题时,就要有所改变。改变的方式就像玩游戏,你暂时‘压抑’自己的本能反应,然后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来对待这些题目。”接着我给他举了个古诗解读的例子,“‘千里黄云白日曛’,看到这句诗,你的第一反应估计能跟雾霾扯上关系!”他听了立即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于是我问他:“那假如外星球没有雾霾,假如空气质量很好,你想想‘黄云’会是什么?还有这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一听是不是觉得写诗的人在吹牛皮?但同样的,假如外星球上人很少,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呢?”儿子边听边频频点头。

我接着告诉儿子:“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因为它不是那么实际和直接。文学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进入这个世界,你最好当成进入了一个外星球,不能用地球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相反,你要学着去理解‘外星文化’,用外星人的方式来沟通。”然后我又以刚才的两句古诗来跟儿子举例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想象一下,自己坐上时空穿梭机,来到了另一个星球。那里落日黄云,旷野苍茫,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你会怎么想?”

儿子兴趣盎然,十分配合,装模作样地喊:“好恐怖啊,快跑啊!”

我笑了,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感觉,你用文学一点的语言来形容,或者说用语文老师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该怎么说呢?”

儿子说:“让人感到很凄凉,好像置身风雪之中,有无限的离愁别绪!”

我立即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其实我知道,儿子已经在大量阅读中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只要调整思路,他就能表达得很好。

我们接着往下分析。我告诉儿子:“高适正在送别的友人,是当时最著名的董庭兰乐师。董庭兰在当时可是大明星,影响力不亚于今天的周杰伦。如果你换到这个角度来想一想,高适并不是在阿谀奉承,而是在鼓励自己的朋友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你不觉得正是因为他俩是好哥们儿,所以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吗?所以才没有文人的酸味吗?”

儿子哈哈笑了起来,他听懂了我对古诗的解读。也难怪,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明白古诗词的情境,真的需要让他们有“参观外星球”的感受才可以。

在我的帮助下,儿子渐渐懂得了加工自己的“第一答案”。

比如他的“第一答案”是“表达了作者想写诗又写不出来的感情”,他会自我审视一番,然后改为“表达了作者心中饱蘸着众多情感,千头万绪,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

前一个答案,是儿子的第一感觉,是老师一定会给低分甚至零分的答案;第二个答案,我让儿子试着多用几个成语,多用几个他正在学习的词汇,然后写得“文绉绉”“朦胧含蓄”甚至有点“不知所云”。有趣的是,这样的答案常常能得高分甚至满分。

这个过程有点像一个人先写母语,然后用外语将母语翻译出来的过程。在刻意训练儿子加工“第一答案”一段时间之后,他考卷上的阅读题答案里没有“大白话”了,也没有匪夷所思的“异想天开”了,得分显著提高。当然,儿子在家写作业时会边写边跟我吐槽,把他的“第一答案”告诉我。这些“第一答案”都充满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给我日常写作平添了不少灵感。

我想,与我有着类似困惑的家长不会少,因为应试教育给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带来了“束缚”,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承认的,但我们又不敢彻底为孩子解开这个“束缚”。

家长如何教孩子阅读理解范文第3篇

唐劲松 编译

教育工作者正承受着近乎无情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是如何证明其工作的有效性。不幸的是,大多数社会人士判断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就是标准化测验。如果一个学校的标准化考试分数很高,人们就会认为该学校的工作是出色的、有效的。反之亦然。如果这种教育质量是由错误的标准来衡量的,那么所有评价就会是错误的。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最重要的因素,看似很简单,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标准化的测试会导致人们对学校教职员工工作效能的错误估计。

测试有两大类,标准化考试测验和成就测验。标准化考试测验预测学生在一些后续的教育环境中将如何表现。最常见的例子是SAT和ACT,这两个测验都是想知道学生将来的成就如何。但是,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就是市民和学校董事会成员评估学校效能的依据。在全国范围内,五个标准化测试包括:加利福尼亚成就测验、基本技能综合测试、爱荷华基本技能测试、大都会成就测验和斯坦福成就测验。

标准化测试的评估团

那些创造了标准化考试形式的人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正在尝试做的是创造一种评估工具,允许某人做一个有效的推理的知识或技能,一个给定学生特定内容的区域,更确切地说,这个推理是参照了国家的学生样本(相同年龄或者年级水平),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评估孩子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或者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给家长和教育者提供参考的信息。例如,父母发现孩子在四年级语言艺术(94分)、数学(89)方面表现很好,而在科学(39分)和社会研究(26分)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这说明了一个孩子的长处和弱点,不仅对老师有帮助,对家长也有帮助。同样,如果教师知道他的学生与全国的学生比较后所处的位置,他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课堂教学。不过,现在任何年级水平的儿童都有可能知道大量的知识或技能,这给标准化成就测验带来了真正的困难。如果一个测试要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这会导致考试过程过于漫长。标准化考试测试的项目样本应该比实际需要的小得多,因此这种考试在内容范围上比实际的要窄得多,通常测试只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测试40~50个项目。

准确的分类

开发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任务就是基于少数项目建立一个评估工具,从而产生一个学生的位次的常模,参照的最好标准是大约一半的学生回答正确。聪明的标准化考试开发者会不断避免太大或者太小的学生样本。

对于学生测试的成绩进行抽样和评估,是一件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假设全国常模是代表整个国家,那么产生的数据对于教育者、家长及学生都是非常有用的。其中一个最有用的推论是学生在学科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如果一项测试中有较多的内容可测,也可以知道学生在这所学校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情况。如,数学的标准化测试有15项基本的计算题、15项几何题、15项代数题,就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这三个领域在哪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或劣势。不过,如果考试包含的内容过少,对于学生的强项或弱项意义不大。第二个基于标准化考试的有用信息是涉及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成长情况。例如,每三年学生参加统考,有一个学生大部分科目的成绩和以往相比差异不大,但数学却出现急剧下降,在某次考试后尤其如此,这就是有用的信息。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太多的关注放在标准化考试成绩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上,要知道影响分数的因素有很多,所以这种测试的数据是比较粗糙的。综上所述,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提供了全国范围内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一个常模的参照,这是一个很棒的工作,相当有用。但是,给定的内容领域中所代表的广度和宽度必定是有限度的,所以,标准化考试测验成绩不应该用来评估教学质量,那不是它们该做的。

用一个汤匙来测量温度

标准化成就测验不应该被用来衡量教育质量,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成绩并不代表教育效能,任何基于它的对教学质量的推理往往是无效的。采用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来确定教育质量像用一把汤匙来测量温度——汤匙可以测出热或冷,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在指示好或者不好的学校方面有不同的测量任务。它应该被用来作比较的,目的是提供参考,而不应该被用于衡量教育质量。为什么说从标准化考试分数推测教育质量是完全无效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

1. 测试与教学不匹配

这些标准化考试的数据都是由大公司所有,由公司创造和销售的。像所有营利性企业一样,这些公司试图为他们的股东带来收益。销售标准化考试题的巨大压力和在市场上遇到的困境,以及美国各地大量课程的多样性,使得标准化考试与各地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上存在脱节现象。在州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不同州或者地区的学校可以有更多的本地化的课程。

通常,教育者在不同环境中追求的目标是类似的。例如,你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学校都会注意语言艺术、数学等。但是,这是通常情况。在这个水平上真的有差别的课堂教学,在教育目标追求上存在差异。这提出了一个问题,让那些必须出售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企业来解决。

基于全国范围的课程多样性的情况,测试开发人员不得不创建一系列的一刀切的评估。但是,均码的衣服并不适合所有的身材。这些测试的设计师,他们可以在选出的最佳测试项目中测量所有内容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只是他们所认为重要的,并不能够把所有学习内容包括进去。因此,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总是包含了很多项目,在特别设置的环节总是特别强调。这说明了本地教学内容与标准化考试所考内容之间的严重不匹配。教育者都知道,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弗里曼和他的同事们在1983年了一个重要研究报告,他们选择了五个全国标准化考试的数学成绩,研究了4~6年级的教学内容,发现对考试成绩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们的教科书,他们还研究了4~6年级四种广泛使用的教科书,采用严格的审查程序,研究人员发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项目并没有对教材有足够的重视。结论是,50%~80%的考试内容在教科书中并没有适当地解决。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一个标准化的测试,对教材的使用不超过50%。”

好的,如果标准化考试的内容不在广泛使用的教科书中有令人满意的解决,那它就不会有一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不幸的是,因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没有真正熟悉标准化考试的成分,他们通常认为,一个标准化成就测验就是儿童阅读理解能力评估。“那很可能就是所谓的地方阅读测验而己,而更多的情况是,测试与教学之间并没有必要的匹配。”

如果你仔细研究标准化考试手册中的描述性材料,你会发现,这些描述需要对教材适应。与教材的不匹配,不管承认与否,往往会导致虚假的结论。将这个分数作为教育效益的指标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标准化考试不应该被用于确定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或者一个老师的教学状态,几乎可以肯定,所教的和所考的不匹配。

2. 混淆因果关系

要理解这当中的因果关系,我们看一看标准化考试的考试种类,搞清楚什么是标准化考试,你得吃透内容本身。这里给的三个说明的项目只是模拟的版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三个因素令人困惑:一是学校里教什么;二是学生的母语知识能力;三是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学校里所教的,有些考试的内容和技巧,在这些特定的学习内容中,如数学,孩子们在学校中所学的绝大多数的内容就是他们所学的,很少有父母花很多时间教孩子复杂的代数和如何证明几何题。所以,如果你看一下标准化测验的项目,你会发现很多类似于下面所示的数学题,这是从一道三年级的考试题中稍作修改而来的。

题1 莎莉有14个梨,她拿走了6个,下面的一些算式中哪个可以用来计算莎莉留下了多少只梨?

A.14 + 6 = ___

B.6 + 14 = ___

C.__ -6 = 14

D.14-6 = ___

这道数学题能帮助教师考查三年级学生选择用减法的问题,采用一致有效的推理能力,口头陈述能力,或者如加法、乘法和除法的能力。这个题目将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当数量的句子来进行各种基本的计算问题,培养一种口头形式的有效的推理能力。如果这种测量实际上已经在学校中学过了,我不会反对使用这些测试来确定教育质量的好坏。不过,你要看到,另外一些内容却藏在标准化考试的中间,即一个学生运用母语知识的能力。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天生具有相同的智力,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孩子在基因方面是幸运的,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比别人容易学数学,有些孩子在语言学习方面比别人更聪慧,如果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时继承了相同的知识能力,教师的教学问题会更简单。

教育者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有多种表现形式,而非只有一种(加德纳,1994)。一个孩子天生处理定量或者口头任务的能力较差,因此,可能具有更大的“人际关系”或“内省”的能力,不过,后面的能力不能通过测试来得到。下面是一道六年级的社会标准考试题,试图用来衡量一个孩子的能力,但我不认为这个内容是可以在学校中学到的。

题2 如果有人真的想节约资源,下面哪种方法是好办法?

A.即使不需要也开灯

B.在洗衣时开小档而不是大档

C.在一张纸的两面都写

D.在垃圾中放置报纸

在这个六年级的社会研究题目中,仔细看四个答案选项。读每一个选项,看它是否可能是正确的。我认为,一个“聪明”的学生可以看出,选项A、B、D不会“节约资源”,于是选择C。聪明的孩子比不太聪明的孩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要快得多。不过为什么是这样,你可能会想,这种测试题目的开发者他们有发展的思路吗?答案很简单,这些内容,由于天生的智力技能,这与学校不太相关,对于考试成绩,分数方差之类,再加上几个所谓评定学生的限制,这就成为构建标准化测验的制作秘诀了。但是,这样一个内容主要是衡量不同的学生天生的智力,明显不利于如下有效推论“学生们是如何被教好的”。我们会让所有的孩子在这种“本土智慧”上做好文章吗?当然可以,但使用这样的内容来判断教育的有效性是错误的。

标准化考试最麻烦的项目就是如何测试学生在学校外面所学到的知识。不幸的是,你会发现,这比你想象的东西要多得多。如果孩子来自于优势的家庭和刺激丰富的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成功。下面这道题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题3 植物的果实总是包含种子,以下哪项不是一种水果?

A.橙

B.南瓜

C.苹果

D.芹菜

这道六年级的科学题首先告诉学生一个水果的属性是什么(即,它包含种子)。然后,学生必须确定什么“不是一个水果”,这是通过选择没有种子而找到了。如果孩子们了解芹菜,它是一种无种子的植物,这就是正确的答案。对应芹菜的选择就是正确的,答案为D。不过如果你年幼时父母没有钱在商店购买芹菜,如果你到六年级时你的境况根本不给你与芹菜这种植物接触的机会,你认为你会答对这道题目吗?这就是孩子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标准化考试的表现之间的关系。你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你就越有可能在一些测试项目中做得更好。

如果你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学校中大部分孩子来自社会经济境况差的家庭,在考量学生的丰富背景知识的标准化考试中,你的学生做得如何?没错,你的学生不可能获得很高的分数,这是否意味着教师教得很差?当然不是。相反,让我们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富裕学校的校长,这些学生的家庭是上层阶层,孩子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每年春天你的学生的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分数是高得耀眼,这是否意味着你学校的教师正在做一个超级棒的教学工作?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儿童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标准化考试成绩相关,标准化成就测验的许多内容专注于评估知识或技能,学校以外的知识或技能更可能是在一些社会经济环境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