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非遗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对于这种情况,联合国从上世界八十年代开始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自此,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非遗的申报热潮。我国各地也都在积极申报非遗,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17年底,我国共有34个项目被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遗名录,至此,我国业成为了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也在日益增长。文化旅游成为当今旅游业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各个地方的非遗项目也成为一项热门的时尚旅游活动。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河南少林寺的音乐大典,这都是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这种适度的开发,可以繁荣当地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会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然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遭到了猛烈的冲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诸多难题。面对宝贵的非遗资源,如何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协调和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帕累托最优”。遗产地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开发,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遗产地旅游如何进行开发等成为了非遗旅游开发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分析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尝试探讨开发思路与策略。
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扬州,这座运河城市的历史可以追述至公元前486年,至今已经超过2500年。悠久的历史、便利的交通、商贸的繁荣,使这座城市不仅有繁荣的物质文明,也有丰富璀璨的文化资源。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就是其中之一。扬州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扬州这座古城几度繁荣。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曾经在扬州生活,留下许多名篇。唐朝诗人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每年春季也给扬州带来一波旅游高峰。我们去扬州,不仅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街巷,精巧秀丽的私家园林,还可以体验闻名中外的扬州“三把刀”,欣赏扬州评剧、清曲、弹词等。目前,扬州市拥有世界的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61项,市级非遗项目206项。扬州非遗项目涵盖类别非常广泛。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具体如下表1所示。总的来说,扬州非遗资源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浓缩了扬州这座古城2500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蕴含较高的美学价值。再者扬州非遗资源具有较强的科考价值,可以作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学、人类学等领域专家的考察对象。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1、强调非遗旅游产品的观赏性而忽视参与性。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个性化。非遗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游客只是简单的观赏,是很难体会其中的价值的。现在扬州的非遗旅游资源很多以博物馆陈列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如扬州八怪纪念馆、南柯一梦传说扬州市文化馆、扬州琼花与琼花观传说广陵区文化馆等。这种陈列式的参观,再加上解说系统不完善,会使游客兴趣大减。目前,很多游客对于非遗,会有一种过于僵化、呆板的印象,这对于激发游客的旅游意愿是非常不利的。2、偏重物质化展示,忽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扬州非遗资源内容较为丰富,种类众多,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扬州的非遗在许多方面提现出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但是在旅游开发方面,多数只注重对非遗物质化的展示,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扬州许多景区对于非遗的展示呈现出同质化、简单化的倾向,并没有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因此,许多产品主要展示出的就是观光功能,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并且没有形成文化衍生品。3、非遗宣传工作不到位。扬州非遗资源丰富,但是在宣传方面,力度明显不足。至今,我们去网络上进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索,只能在扬州门户网站群的旅游与文化专栏下面找到部门内容。相较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的城市苏州就落后许多。苏州在非遗的宣传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苏州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作为一个非遗的官方网站对外进行宣传。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2015年对外开放,包括山花博物馆、苏作博物馆等。此外,在2016年4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正式开放。文化遗产馆分为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生态苏州的一城五个主题厅来多方位、多视角地演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苏州非遗对外展示和宣传的门户。扬州相较于苏州,对外宣传工作不到位,这不利于本地市民和游客了解扬州深邃的非遗文化资源。4、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危机。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文化能否传承下去主要靠继承人。扬州非遗项目众多,但是不少项目由于市场需求不多而出现了没有人愿意去学习的窘况。如扬州剪纸,这门手艺在张家已经传承了300年,其当代继承人张秀芳就表示怕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这门手艺在她这一代断档。非遗由于文化性较强,所以对传承人的要求不仅是有意愿要学,还要传承人具备文化素养、动手能力以及领悟力。扬州其他非遗项目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如掌握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的仅有两位老人,扬州琉璃灯制作技艺仅剩一位家传艺人在业务时间进行创作,扬州绒花制作工厂现在已经倒闭。许多扬州非遗项目都存在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5、部分非遗责任主体申报积极性不高。由于非遗申报需要大量的投入,这需要在前期花费时间和金钱,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责任主体不愿意配合。再者,非遗项目保护责任主体也担心即使申报成功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却不能到位,这也影响了他们申报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状况欠佳,无法由个体企业承担申报工作,而由企业协会来承担。
三、体验经济视角下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1、旅游产品突出体验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体验经济时代对我们开发扬州非遗旅游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验经济要求我们在对非遗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产品的参与性。不仅要注重企业和游客之间的互动,也要调动游客的积极性,让游客和游客之间进行互动。我们应该改变现在单一的博物馆式的参观模式,可以引入一些动态的过程来增强趣味性。我们可以引入参与性的活动或者舞台式的表演来吸引旅游者。比如对扬州剪纸这项非遗产品的开发,我们可以请扬州剪纸艺术的传承艺人到现场进行表演,或者可以开发扬州剪纸技艺学习活动来增强旅游的趣味性,提高游客的参与性。还可以让参与剪纸学习的游客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剪纸比赛,最后对他们的“成果”进行排名,对优胜者颁发证书。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满足游客参与、体验、学习的需求。2、深入挖掘扬州非遗文化内涵,设计非遗旅游线路和旅游纪念品。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具有扬州原生态文化的基因,同时代表了扬州鲜活的原生文化。我们在对其进行开发的时候要注意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这对于丰富我们的旅游产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都有重要的重要。同时,在对扬州非遗开发之时,我们除了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还应注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如我们可以和旅行社、学校、艺术协会等合作,以扬州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为主题,设计非遗旅游线路和非遗旅游纪念品,开发研学、亲子、艺术爱好者等特色线路。这样的产品推向市场,可以使得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3、多方位宣传,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面,应该借势借机,抓住一切有力的机会,加强非遗产品的宣传。如政府可以利用开展“烟花三月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节日庆典的契机,充分展示扬州地方文化特色,加大对扬州非遗的宣传。政府还可以鼓励非遗传承人或者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盛会,进行非遗文化的展示和表演,这对于宣传、推广扬州的非遗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再者扬州还要加快非遗数字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该组织开发便捷的数字化平台,做好非遗的资源库,对非遗的资料进行积累,保存。在这个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合,建立专门的扬州非物质文化网站,以加大对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4、培养和保护扬州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扬州非遗保护的主体。我们应该强化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不断改善传承人的待遇,同时还要增加扬州各类院校从事非遗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壮大扬州非遗的传承队伍。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扬州应该对各项非遗的传承人进行评估、确认和保护,建立传承人技艺资料库的保护制度。同时,扬州还应不断去改善非遗传承人的待遇。如淮安和徐州都已经明确民间艺人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实业单位人员同等待遇,有特殊贡献者循序破格提升。杭州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并且给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发津贴,这些都是值得扬州去学习的。扬州也应该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再者,扬州应该整合职校、高校的教育资源,为广泛培养非遗传承人打下坚实的基础。5、多渠道筹集、利用保护资金。扬州应逐步完善非遗旅游融资体系。政府可以采取招标、转让的方式,把非遗景区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入企业进行经营,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并且利用自己的经营收入开展保护工作。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状况,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系统,让大家可以随时监督非遗资金的使用情况,最终形成一个政府调节,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旅游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沈娟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扬州样本[J].群众,2016(10):52.
[2]徐晓庆.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24-25.
记者:本次非遗节强调突出生产性保护、搭建商品交易平台,那我们国家在生产性保护方面对文化保护能起什么作用?像北京的景泰蓝这些项目,在生产性保护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对它们技艺的保护是不是能起到一定作用?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 “生产性保护”作为中国经验、中国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生产性保护”是十多年来非遗保护工作中思路比较清晰形成的一种理念,也就是说目前咱们经过这十年来的实践,通过生产性示范基地,咱们国家命名了41个生产性示范基地,还陆续开始了文化生态试验区,从文化圈、生态链这个角度考虑,文化生态试验区已经批复了15个,十二五期间还将再建设15个,生产性保护已经成为重要的抓手,发挥了重要作用。前面在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基础上,经过冷静思考,我们觉得应该向科学保护转化,所谓科学性保护,对非遗项目本身来讲,必须对非遗项目本身规律性的认识要加强,目前看,是非遗十个门类,我们想分别制定出保护的规范,结合下一步开展抢救性保护工程,首先制定业务规范和业务标准,确确实实从管理角度分清楚哪些适合生产性保护、哪些不适合生产性保护,为非遗保护做一些扎扎实实工作,非遗节只是一个平台,这项工作我们正在继续探讨,可以预期它将会成为我们重要的工作抓手。
记者:我们知道大部分文物的保护要投钱,不能光投入没有回报,这就是为什么我关注生产性保护,这个机制是怎么建立的?我们怎么理顺它呢?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 联合国项目中有一些濒危项目,所谓濒危就是到了非抢救不可的程度,现在看,生产性保护只是众多保护当中的一种。目前粗浅地认识,咱们对这十个门类当中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药、传统美术这三个项目,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能和生产性接轨是比较好的,具有造血机能,通过自身工作能够产生一定的效益,这是一类。另一类,根本不太可能和市场接轨,差的比较远,历程比较漫长,劳动非常艰辛,造血机能不好的,从政府管理层面,想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非遗法要求实行的三项目制度其中之一就是传承人,咱们已经评选了四批国家级传承人,每个传承人每年都有补贴,尽管数量有限,省地市县还有相应补贴,对传承人的传承做了一些扎实工作,尽管不一定科学、不一定规范,但是还是引领了咱们这项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记者:我比较关心生产性保护,产业化方面有没有困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产业化和扶持产业化壮大方面,我们国家有没有什么扶持政策?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 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我们借助各方面力量,包括专家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我们想让人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当中来,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做了方方面面探索,比如现在正在做的两项工作:一个是给一些小的生产企业免税问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央对这块非常重视,我们希望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一直在协调税务总局,在市场行为当中给企业减免税收问题;第二个探讨,今年发改委已经又给咱们增加了10个亿的建筑资金,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中去。
关于非遗节对城市的影响
记者: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经举办到第四届了,我想问一下,举办遗产节以来对成都城市的品牌形象有没有提升?对旅游有什么促进作用?
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我想这是综合效应。首先,成都本身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城市,刚才说有3100多年历史,历史赋予了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理性和文化智慧。因此,我们非常愿意为保护这种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整个中国或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我们这座城市独有的贡献。再次,这件事情本身对城市意义非常重大,是深远和深刻的,赋有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智慧,让人们知道历史由何而来,历史决定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禀赋,这座城市如何学会与世界对话,如何更加自信的参与世界文明的创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工作赋予我们这些平台、赋予我们这些资源。再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遗产是器,而我们这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道的层面的东西,特别强调对我们这座城市精神非常重要,我们这座城市也在学会更加自觉的参与世界城市分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相关的活动,比如非遗节对于我们来讲就非常重要,既是一种文化项目,也是哲学项目,更是这座城市走向世界、参与世界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会提升我们这座城市的对话能力,同时也能提升这座城市国际影响力,随着城市美誉度提高,我们希望全世界更多优秀年轻人、受过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教育的年轻人汇聚这座城市,对于包括旅游在内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价值,这也是我们老百姓非常欢迎非遗节的重要原因。
关于与港澳台的合作
记者:在传承和保护非遗方面是如何进行的?是不是未来会形成机制化?在两岸方面,今年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是不是有一个具体计划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杨治:有关大陆和港澳台在非遗领域合作的情况,主要是在能力建设方面准备开展一些活动,我们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机构,主要职能就是为亚太地区成员国还有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伙伴开展培训活动。《公约》通过之后,在国际层面还有国家层面包括地区层面开展了很多履行《公约》的工作,有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措施不当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能力建设活动,他们叫能力建设战略,在全球六个地区推进,亚太地区由我们中心来做,包括香港、澳门,算是区域性,香港也需要履行《公约》,我们也征求了香港政府的意见,他们也同意参加,今年和明年举办相关培训班都会把香港、澳门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官员请过来参与我们的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另外一块,搞一些国际交流,重点停留在治理层面上,搞一些研讨会、专题会议,我们也会邀请香港、澳门方面相关人员参加。
关于《公约》十周年庆祝活动
记者:《公约》十周年庆祝活动,咱们在全球范围内都举行了哪些庆祝十周年的活动?成都这次的活动跟这些活动相比,独特之处在哪里?另外,十周年以来,各缔约国履约工作在总体上呈现了什么特点?
关键词:廊桥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传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廊桥是浙南闽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庆元廊桥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是菇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庆元未来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需要我们不断地保护、开发、传承和发扬。近年来,庆元县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廊桥文化遗产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中由于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原因,造成廊桥廊桥损毁破坏严重、营造技艺濒临失传、廊桥文化提升不力。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1庆元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取得的进展及成效
近年来,庆元县高度重视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关心、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了古廊桥的保护工作和廊桥文化的传承发展。
1.1全民参与,古廊桥的保护与管理日趋规范
对现有古廊桥的保护是开发利用珍贵的廊桥文化遗产的基础,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对古廊桥的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
1.1.1制定保护管理办法。庆元县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县性的《庆元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内容包括廊桥日常保护与管理、廊桥保护范围、廊桥修缮与审批以及相关奖惩制度等,推动廊桥保护管理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1.1.2对古廊桥进行建档测绘。组织人力物力,对廊桥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全县廊桥档案;并对纳入县级保护的20座古廊桥进行数字化地形图测绘。
1.1.3加快推进申报工作。对现存古廊桥进行筛选,分批申报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取得合法保护地位。
1.1.4强化保护网络建设。成立庆元县廊桥保护与开发协会;县政府与各相关乡镇签订《庆元县古廊桥保护责任书》;设立廊桥专职文保员,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巡查记录台账,并实行廊桥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1.1.5充分发挥民众力量参与保护。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古廊桥爱心认护活动,引入民间资金,共同关注、支持廊桥保护工作。
1.1.6部分古廊桥得以修缮。县政府设立廊桥保护专项资金,对全县部分古廊桥进行抢救性的修缮。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批珍贵的廊桥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与传承。由于庆元县在廊桥保护方面的工作突出,2005年庆元木拱廊桥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六届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
1.2整合资源,廊桥文化与技艺得以传承发展
建立了廊桥博物馆和廊桥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博物馆和教育基地,推进廊桥文化在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宣传、教育和传承,同时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将廊桥文化的学习传承延伸到菇乡文化的各个领域。开展古建筑(廊桥)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举办廊桥艺人培训班等方式方法,培养廊桥建造技艺传承人。积极筹集资金建造廊桥,近年来,全县通过重建、新建的廊桥达到7座,全部是群众自发筹资,请廊桥老艺人通过古法建造,促进了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发扬,其中位于县城的洲桥为木拱廊桥,全长114.67米,净跨80.8米,该桥以始建于元代的淤桥(已毁)为原型进行建造。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廊桥文化、廊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2008年庆元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
1.3加强宣传,廊桥和廊桥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拍摄数字电影《其乐融融》,在剧中融入了庆元廊桥文化和风土人情,编辑出版《中国廊桥之都——庆元》一书,将有关廊桥的人文、民俗、工艺、历史等收录其中,创作《家乡的廊桥》、《廊桥之歌》等歌曲及文学作品,制作推出了《中国廊桥之乡——庆元》邮票专题册。邀请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浙江卫视《亚妮专访》等栏目组来访、拍摄庆元廊桥相关专题,录制节目在全球播出;在丽水国际摄影节期间举办《梦幻廊桥》专题摄影展;建立廊桥博物馆和桥模展示厅等。派遣10多位廊桥师傅参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石坝乡援建工作,在当地红石河上建造了一座红石廊桥,该桥成为庆元石坝两地人民的友情见证。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宣传渠道,扩大了庆元廊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2009年庆元县参与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将庆元古廊桥这文化瑰宝为世人所知。
2庆元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廊桥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2.1缺乏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遗产保护,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对古廊桥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目的、经济潜力、文化作用等认识不到位、不深刻。为此,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往往是“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部分群众对身边的老祖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熟视无睹,认识不到它们的价值。
2.2缺乏充足稳定的资金保障
近年,庆元县委、县政府对廊桥文化建设有较大投入,但资金仍不充裕,部分廊桥年久失修,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古廊桥不同程度的存在木拱架、立柱、屋面梁架、瓦片、挡雨板、桥面等构件的缺失、破损、毁坏,急需修缮。古廊桥保护资金,虽有政府投资,有民间自筹,但经费有限,维修行为仅仅局限在排除安全隐患,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那些湮没在古道中的廊桥,它们的结局只能是他人建自身灭。
2.3缺乏健全有效的保护机制
由于管理缺失,在古廊桥保护范围内进行道路建设、小水电开发、随意拆建等破坏原址原貌的行为时有发生。村民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有些建筑构件面临被盗卖,桥上任意堆放物品,偶尔机动车辆也会穿行其间。
2.4缺乏延续传承的人才队伍
根据调查,现今技术全面的廊桥建造匠师已极少,因工艺传承上的断代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要独立主持建造仿古廊桥,选址、选材、工艺等方面都难以达到仿真遗存古廊桥的水平。可以预见,随着这些老匠师的谢世,廊桥的建造工艺将不得不失传,令人深感遗憾。
2.5缺乏富有成效的品牌宣传
我县的古廊桥有国保、省保,6个全国之最也都在我县境内,历史地位极高,且我县还被评为“中国廊桥之乡”,木拱廊桥营造技艺还列为急需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宣传经费缺少、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口径不一致等诸多原因,庆元廊桥这一文化品牌并没有打响,没有起到古廊桥对宣传庆元应有的影响力。
3对加强庆元廊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廊桥沟通南北并为民众提供遮风挡雨、休憩社交、贸易经商、祈福祭祀等功能逐步消失。但古廊桥具有的观赏性、不可复原性以及蕴涵的科技、文化价值理应成为庆元发展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的山村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因此,加强古廊桥的保护和利用,对庆元发展旅游经济,构建“北承南接”对外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
3.1要以廊桥申遗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对古廊桥的保护与管理
2010年10月16日在屏南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研讨会上,闽浙11个县市代表共同签署了《木拱廊桥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议书》。2011年12月2日~3日在庆元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庆元)研讨会上,国际国内100多名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廊桥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和廊桥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推动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呼吁应抱团合作,区域捆绑,形成合力推进申遗。申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以申遗为契机,全力做好对古廊桥的保护与管理。制订出台《木拱廊桥保护规划》及专门的法规性保护细则,把古廊桥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要多渠道筹集保护与开发资金,切实把保护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与政府保护机构相对应的民间保护组织并成立基金会,开展各种社会捐助活动,接受国内外社团、企业及个人捐赠和赞助。加强古廊桥保护的宣传,加强廊桥文化的宣传,增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保护开发古廊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民众保护古廊桥的意识,吸引大家的重视、关注、参与和努力。
3.2要以举办廊桥研讨会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对廊桥及廊桥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中国廊桥国际研讨会”已分别在泰顺、寿宁、屏南各举办过一届,第四届按约定于2011年在我县召开。我们要以举办廊桥国际研讨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对廊桥全方面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和探索。邀请古建筑、古桥梁专家到庆元古廊桥进行考察研究,从廊桥历史渊源、建造技艺、人文精神、美学价值,以及保护与技艺传承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木拱廊桥进行分析考证。组织人力系统地挖掘、整理庆元廊桥文化丰富的内涵,分门别类,求真求深,全面综合,夯实基础,汇集成果,成为系统。
3.3要以人才培养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对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对古廊桥建造技术传承人的保护,使建造技术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是古廊桥保护的关键。在出台古廊桥保护措施时,对廊桥建造技艺传承人保护条目设立具有可行性的“细则”,明确“谁来保护”、“怎么保护”等问题,努力把保护工作做到实处。要加快建造技艺传承步伐,如在条件合适的旅游区河流建造仿古廊桥,使建造工艺技术传承和旅游开发并举;聘请代表性传承人建造古廊桥模形,设立古廊桥展览馆,并对建造流程和工艺进行记录、录像;选派有责任心、有兴趣、有知识的年轻人拜师学艺,通过手把手的教授使技艺得以传承。
[关键词]民间文学;英译;非物质文化;黑龙江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89
当今世界,英语语言已然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世界性语言,因此,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的民间文学译成最高效的“国际共同语”――英语,让中国的民间文学能够得以广泛流传,使中国文化在国际化的舞台上进行传播,得到世界的认可,是广大翻译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实际上,在我们的视野中,许多传统的文化正逐渐地消失,或所剩无几,其中包括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和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要翻 译好这些民间文学项目,向相关传承人直接学习和请教精髓要点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探讨其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采取的“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 的民间文学的英译研究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探索的项目。
1研究现状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制作技术、传统宗教仪式、传统民族艺术、传统民族工艺等。其中,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共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民间文学英译是在政治、文化等多重意义上获得高度认证的少量民间文学英译项目,但是,目前关于此类的研究并不多见,也没有形成健全完整的翻译体系,黑龙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更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可以说这些都大大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因此,研究如何进行黑龙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从而为该项工作提出借鉴是十分有必要的。
2民间文学英译原则
21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尽沧桑,积厚流光,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文明。黑龙江民间文学大多是由世代口头相传下来。译文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对原文进行整理,厘清文本的叙事特点、思维逻辑,并深刻理解文本中所呈现的文化因素。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译文的再创造,通过语言的转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乐于接受译文的内容。西方读者写文章一般都会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相比较而言,英文文本更注重于逻辑与内容表达的清晰性。而在中文文本中,为了使文章表达生动,则会使用大量的写作或修辞方法,这样就很难使西方读者抓住重点,引起思维逻辑的混乱。所以,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研究与翻译同时进行,逐步过渡到全译,这样才能让读者乐于接受。
22以“传神达意”来指导
“传神”的英译原则是我国翻译大家汪榕培教授所提出的。经过长期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汪先生提出了该指导原则。所谓“传神达意”就是指译文的意义要忠实于原文,不论是遣词造句、语篇布局还是文本所反映的精神内涵都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表达出原文的精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兼顾语言层面的翻译技巧,也要注重文化层面的传递与表达。所以,民间文学的英译需要通顺流畅的现代英语文本,同时也需要传神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
23遵重原文民俗文化意蕴
民间文学英译的目的是将黑龙江乃至中国的优秀文化广泛传播到国际社会,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濒临消亡的人类精神财富。因此,保存文化意蕴是英译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我们应当尊重原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将原文的风采进行传播。因此,翻译时,首先,尽量忠于原文,能够直接进行翻译的词句就不要采用过多的加工方式去翻译,也就是找到与原文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其次,考虑到文本的文化性、汉语语言在故事的叙述上的模糊性以及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在直译不能够表达原文意义的情况下,则需要考虑使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处理文本。这也可以成为民间文学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所以,民间文学的英译应该以直译为主,还要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如摘译、音译、增译等多种译法。总之,民间文学的翻译就是在尊重原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翻译再创造,使之既能够为国外读者所接受,又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3民间文学英译策略
民间文学英译必须做到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外受众的认知需求。民间文学英译的目是以民众导向为传播,遵从人民群众思维方式、心理需求、信息需求和语言表现方式,翻译时应更多地将思维方式、文化差异、情感表达体现出来,达到提高宣传效果的目的。
陈芳蓉认为在民间文学的英译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保持语言多样性,采取“”策略。为弥补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译者应从民间文学的翻译目的出发,有选择地使用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变通的顺应性补充。
31摘译法
如果原文文本所要表_的信息过多,而在翻译过程中又有篇幅、版面等限制要求时,这时可以考虑使用摘译法,但要体现原文所要表达的受众需求。对于民间文学来说,摘译法的使用主要涉及故事的起源、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这些部分往往篇幅较长,但又不能省略,因为这是使读者能够接受文本的前提。摘译简单来说就是摘选原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而非传统意义上对全文的完整翻译。摘译可以涉及篇章、段落、句子等多个层次。但是,译者要牢记的是要根据翻译的实际情况对文章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否则会使译文文本不忠实于原文,无法达到文本翻译的效果。
32增译法
增译是指在原文基础上增添相应信息,从而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接受和理解。民间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民族性和地方性。
例如:妈祖祭祖都用手鼓,说来还有段动人的传说哩!(宁古塔民间文学之《手鼓的传说》)
译文:There is a touching legend about MaZu worship,in which hand drum is used quite commonly
译文中民间背景知识较少,不太利于国外读者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增加其历史背景的介绍,以便于使语读者明白这个故事中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笔者试利用增译策略对其进行了增译。
增译:There is a touching legend about MaZu worship,in which hand drum is used quite commonlyMaZu,also known as Goddess of Heaven,is the faith in sea god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增译过的译文中,添加了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使读者充分理解其文化的独特性,所以在黑龙江“非遗”民间文学的英译方面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利于对外传播和推广的。
33音译法
音译法是文本翻译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作用是能够对一些文化缺失项进行直接的补充。译者们往往会发现,在翻译时,有很多汉语词汇,尤其是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常常找不到相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音译在这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yinyang”“taiji”等。但是,音译法的使用要恰当,频次要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使人怀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考虑全面,必会令读者望而却步。
例如:传说很早以前,宁古塔一带的大山往外喷火冒烟。把水都烤干了,土地都干裂了,五谷都烧焦了,老百姓眼看要饿死了。一天,阿不凯恩都里(天神)巡视周天路过这里,百姓纷纷跪在道上哭天喊地求他解救苦难。(宁古塔民间文学之《手鼓的传说》)
g文:Long long ago,mountains along Ning Gu Ta flamed,it dried up water,land and grainsPeople were starved to deathOne day,Abu Kane Duli(the God)patrolled by,people knelt in the aisle crying bitterly and begged him to save them from the suffering
4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民间文学英译是我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特殊途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民间文学英译的探索与实践,任重而道远。从民间文学的视角探讨黑龙江省“非遗”的英译,有利于明确其英译的原则、翻译策略和方法,达到传播黑龙江省“非遗”内涵,让更多的目标语读者了解、理解、接受和认同黑龙江省历史文化的目的。但是,想要将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黑龙江省民间文学翻译得当,并达到宣传的目的绝非易事。“非遗”英译的难度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从事英译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1-44
[2] 郝晓静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游走在译与写之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9-112
[3] 朱陈军,赵速梅图式理论视角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3(5):188-192
还有那比比皆是的小高层、多层楼盘,它们替代了胡同四合院、弄堂石库门,或者一些城市固有的坊、巷,甚至于“故宫闲地少,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貌。
怎么办?
最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论坛”亮相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人们或许能从中找到些许答案。论坛以一些成功的城市遗产保护案例为背景,分析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讲嘉宾是《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作者林志宏。作为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世界遗产中心专员,林志宏讲到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如何遭到破坏,国际社会与阿富汗内部又是如何进行保护的。还有法国的巴黎、雷恩,西班牙圣地亚哥和中国曲阜古城,又是如何得到保护的。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也同时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卢永毅也参加了本次论坛,同济大学规划系教授张松担任特邀学术主持人。伍江认为,文化的先进性应该体现在对先前文化的包容性上,所以对历史文化的怀念正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风貌的延续也是文化延续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让那些已经失去原始使用价值的建筑产生新的功能,注入新的生命,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王军先生花费十年功夫,著就一本《城记》,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他是从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角度思考北京的遗产保护现状。
听与会专家的讨论,城市遗产如何获得新生,似乎有了轮廓。
林志宏:
“保护遗产不是要把它当成摇钱树”
阿拉伯世界的建筑非常漂亮,那些白色的建筑,非常罗曼蒂克;还有东南亚的吴哥窟,佛教建筑,如今也有非常好的历史城市规划在这边。他们都得益于《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
中国1985年签署加入该条约,且目前是世界第二大遗产国,有45个点。目前,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产国。随着中国遗产点的增加,明年有可能和意大利同为世界最大遗产国。
可是,如何学会保护城市遗产,中国还得向成功者学习,需要走的路也还很长。特别是——为什么要保护,这一点要明确。保护遗产不是要把它当成摇钱树一样,只去进行硬性的旅游开发。
我们以法国巴黎为例。从1977年的巴黎整体规划,到2006年以地区为主的城市总规划,都提到巴黎东部居民的危房改造需要。但这不仅是建筑危改,还是各方面的危改。这个更新计划叫Vision Plan for Paris-East & Faubourg Saint Antoine Regeneration,它不是一个规章,而是提出一个生活品质蓝本。巴黎东岸,很少在旅游杂志上提及,可是我觉得它非常有趣,本地居民常常会到这里逛一个上午。它有它的特色——它不是一个大的建筑体,空间布局非常小巧有趣,就在塞纳河的旁边。这一特点的形成,得益于17世纪巴黎变成中产阶级社会,有一些航运的功能在这边产生,渐渐发展成目前这样子。它的特色是人行过道,还有一些特色餐饮,都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显得街区与人居特别和谐。后来,市政府、居民共同来推动改造传统街区的提案,最主要是在建筑物领域,要和旧街区相协调。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如何能够有活动空间,并继续留下来。如何把亲水的空间找回来。改造者动脑筋做了一个音乐城,把水道巧妙的安插于此,还将一些车道还回给自行车。
再比如亚洲地区。比如尼泊尔,也遇到过度城市化的危机。尼泊尔在2007年做了一项工作——居民把以前家里的东西好好地理清楚,留给下一代。还可以看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南,它也是靠海的城市,郑成功打败荷兰进入到台湾,就在台南发展。如今台南似乎被边缘化了,跟中国的二线城市比较之下,也需要一些大型的建设。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城市的风貌,如何进行生活景观的再造?台南地方政府也都在动脑筋。
伍江:
“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
不矛盾”
现在很多讨论都把城市遗产保护跟现代化建设对立、矛盾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因为现代化本身并不完全以物质建设成就为标志,也不仅以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高作为标志。现代化包含着对人类过去的各种文化创造活动的积累和态度。这个态度应该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对历史遗产保护?那就要知道历史文化遗产是什么?历史文化遗产其实是一个载体,是我们过去很多代人文明沉淀的一个无纸化的载体。通过这样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这样一个物质载体,使我们能够直接看到过去人类所曾经发生过的活动。
文明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因为在进化过程当中形成的能力和知识,不再通过生物的遗传基因去传播。因为基因传播的速度太慢。如果我们固有的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每一种基因的产生可能都需要几十代甚至几百代。可是文化的传承很容易,一代就可以了。以文化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教育和学习,这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人能够成为这个世界主宰的一种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才能够使我们的文明进化的速度非常之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不断地叠加,所以西方有一个说法,就是它是很多文化活动的一种物质的再现。同时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文化的遗产可以唤起我们的记忆。而人类的记忆是我们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的特点,失去记忆的人是一个有毛病的人,失去记忆的人类同样也有毛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为什么说城市生活相比传统农业时代是进步。农村有很好的自然环境,自然的空气,为什么我们还是向往城市生活?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不希望只生活在一种没有选择甚至是不允许选择的生活里面,而文化遗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东西我们今天有机会去欣赏,这是我们今天生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今天人类的文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延续性是我们生命力的标志,我们不能承受文化中断所带来的痛苦,无论是自然灾害或是战争,或是打着建设的名义进行破坏,都堪称是人类文化最大的悲剧。
换一个角度,即便不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物质的体现,而这些物质在当年创造的时候,是使用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的,它为了当时的使用而被建造,今天当它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以后,似乎它就没有用了。实际上这是个非常重大的认识误区。我们假若一味地拆旧毁旧,然后根据我们今天的需要造新的,明天又不实用了,再拆,这样不断的反复,实际上极大地浪费资源。
如果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当中,由于社会对它的欣赏需求,而带来一些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是一件坏事,但是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旅游开发,这个很重要。再比如说我们往往对比较好的比较漂亮的高质量的历史建筑,有保护的共同认同,不容易产生不一致的意见,但是碰到那些不那么好看的,质量不那么好的建筑,就会有人觉得这个东西为什么要保护?这又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就具有美学价值,但是这个美学价值和今天直接的美学接受不是一回事情。很多历史建筑它们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能够唤起我们对历史的回忆,在过去的发展基础上不断地沉淀,完成文化积累,不在于这个历史建筑给我们带来的记忆是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这就相当于你不能因为你的父母不那么美好,长得不那么漂亮,你就不爱他们。所以历史本身是不可以以好和不好,美和不美,以今天的价值来说它的价值。再比如说上汽有没有历史文化遗产,我个人认为当然有,但是挂不挂牌这个是另外一回事情。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挂牌不挂牌不要紧,是不是被人家列入名单,是我们自己的遗产,是我们自己有需求,正如我们家里面对家庭历史的记忆,我们希望保存一样,那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说他有钱,我才留他,而是因为他是我们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再比如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许多是从当下的经济价值出发,所以很多地方,特别是政府愿意花很多很多的精力建造很多很的仿古区。我个人认为出于旅游的需要,商业的需要未尝不可,但是这个跟历史遗产保护没有任何关系。我特别反对把那些具有很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社区、街区,拆完了以后再造假的,这个简直是一种罪恶。
今天城市延续了几十年的旧城改造,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旧城改造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旧城改造似乎告诉我们只要是旧的就一定要改。旧城不好的,我们生活水平太低下的当然要改,但是我们在改之前应该把历史文化价值鉴定出来之后再改,不要轻易地改。鲁迅先生说过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许多历史建筑有价值,但是开发商说法律上没有规定说这个不能拆。因此我强烈地呼吁 —— 一旦碰到这个东西有可能有价值,先冻结起来,请专家研究,绝对不可以抢拆,现在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在抢拆。
张松:巴黎和北京为何会同途殊归
伍老师把国内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来,这个现象在上海和其他所有的城市都存在。其实前面林先生讲到巴黎的保护。巴黎的保护计划,它的启动是在1983年。我们中国北京、上海是1982年,结果发现问题非常多。关于城市保护问题,北京在1980年代也研究了巴黎的保护的一些政策,因为巴黎是北京的友好城市。可结果是——上海对世界遗产没有积极地申报;北京申报了五六处,现在又在积极地推动。
王军:“老北京会不会在我们手里终结”
我是一个记者,所以我讲的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就是老北京会不会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终结掉?因为现在这已经是一种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可以找出1950年代的北京旅游图,看一看北京城,这是一个凸字形的,这是它的中轴线。在1957年的时候对于北京城的改造,梁思成先生说是“挖它肉,拆它骨”。事实上1950年代,就说北京要成为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可惜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最终是按照单中心的结构来布局,它带来的是目前北京最根本的问题。在地铁里面就有体会,因为大家都在郊区睡觉,跑到中心来上班,有一句话叫“人进去相片出来”。特别是地在过去十年里面,整个北京的旧城,整个城市老北京新北京都是整体环境持续恶化。我们拆除老北京就是在持续地往心脏增加负担,实际上我们把新北京也毁掉了,我们拆掉老北京也得到报应,北京最著名的已经不是故宫了,是PM2.5了。
梁思成先生当年的理念是——我们应该平分地发展城市。他认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平衡发展,每个区域应该有就业,把老百姓吸引到郊区。我写了很多很傻的文章,我后来看到梁先生的方案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要平衡地发展,尽量地减少跨区域交通的发展。后来北京就开始修改规划,这当中专门提到重点保护旧城,这意味着对单中心的结构往郊区疏散,那么完整的保护老城往郊区进行转移,这是非常好的规划,但是根本的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扭转。这句话还不是我说的,它的出处是在2010年的时候,北京市政协一个通报,讲到1949年的时候北京有三千多条胡同,1990年只有二千多条了,2003年的时候只剩下1574条,目前还不断在减少。北京老城里面规划的33片保护区,在拆和保之间构成了戏剧性的平衡,一方面说我要分片保护,好比保护我王军这张脸,就是鼻子眼睛嘴巴留下来,不要脸了。这1500多个胡同里面,保护区里面只有600多条,900多条是要被拆除了。我作为一个记者他们经常会问这个问题,现在还有多少胡同,因为我刚才得到的数据是10年的数据,现在又批准了多少条胡同要被拆掉,而且我们已经不敢相信一旦跨进保护区的胡同就不会拆掉,他们会以一个保护的方式拆掉,现在保护也很可怕,我一听说哪个地方要被保护了我就很紧张,忽略式保护,所以我们有关方面也不得了,要爱你就爱死你了,爱保护就把你保护死了,这个非常有意思。
对北京旧城的持续拆除,将持续恶化北京的城市功能。保护北京的尊严,文化的认同很重要,北京旧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纪念着中国先民营造城市的杰出智慧,是属于全人类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不应该成为她的总结者。
《财富堂》:林志宏先生,您介绍了一些历史街区保护非常好的案例,那么这个案例是自己有良好的模式保护了以后再进行申遗的,还是本身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才得到良好保护?
林志宏:我个人在世界遗产中心工作,我个人觉得“世界遗产”这个概念具有过渡性,如果最终可以好好地保护一个地方,那么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应该很快就去掉的。“世界遗产”更需要的是大家对它的认知,比如巴黎它不是世界遗产点。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每个历史街区又相应有自身的价值判断了就是好事。刚才王先生讲的,嘴巴鼻子在,整个脸不见了,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我希望把申请世界遗产当作是一个目标的人,越来越少,研究如何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才是更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