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 思想政治 教育 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树立其健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与影响。在当前我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顺应时展需求和教育需求,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积极进行创新,不仅有益于学生们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在教育领域积极贯彻和谐社会、创新社会建设的进步举措。下面我们结合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对如何进行改革创新进行探究。

一、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在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其与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结合程度还较低,在探索实践阶段还缺乏有力的成果与保障,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理论性成果也较少,对于持续推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来说其积极作用还远未发挥。不少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稍显浅薄,对于本质上从幼年阶段就帮助学生培养并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得到实地贯彻,学生们在学习、锻炼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培养也并不理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同时低效率的运作成果也是十分不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在目前中小学课堂上的传授、普及途径还较为单一,其综合性的资源系统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学生们在这个整体大环境下所得吸收到的思想信息也较少、较为片面,同时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教学来实现最终培养目标显得独木难支,需要在多方支持下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盲目僵硬灌输的老传统,时至今日,这种传统依然并未完全消失,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学生们仍然是单方面的等待着教师的灌输,无论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还是创造性与创新能力的发挥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因而不少学生都存在严重的悖逆心理,尤其是心理变化较为剧烈的中学生,处在内心世界不断成长和外界现实冲击的典型阶段,更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在工作中适度、适宜应用各种资源、方法与手段辅助教学十分必要。作为深入贯彻学生思想内心的教育,当前思政课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并且存在着被人为割裂的痕迹,这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元化、手段丰富化、效果出众化无疑是十分不利的,也不利于各类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小学生处在内心世界急剧变化的时期,思政课堂的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指导他们合理看待世界、调整自己的内心,是帮助他们学会应对现实与内心变化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前网络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潮流冲击,学生们的自我把握能力受到冲击,内心世界的变化更加纤细敏感,正确的思政教育的及时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的内心成长和三观健康,所以,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众多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展开教学,通过课堂内外的通力配合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三观,引导其健康的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除了传统的爱国教育与爱党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辨证主义看到问题的观点,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深入贯彻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根据当前时展要求和社会进步状况,引导学生合理把握教育内涵,全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针对当前中国大环境下来自国内外的信息潮流冲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减少思考的盲目性,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在课堂教学中,要通力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生活现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学校内外、社会上丰富的文化正能量来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来营造优秀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与学生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共同进步,更好地实现教学课堂的创新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在思政课堂中,要积极改善从前过于僵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互联网资源和信息优势来充实、改善当前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巩固加强,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通过体验式和探索式教学让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精神得到锻炼与培养,提升他们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党之心,成为日后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分子,获得健康的成长。

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并未独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应用这种渗透作用综合运用各类学科资源展开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观看爱国电影、介绍近年来优秀爱国人物等,尤其是中国近两年军工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和首艘航母的下水都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素材来展开教育,对于学生自主萌发强国爱国之心很有帮助。当前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的改革需要稳定和积极的教育环境,在课堂内外,也要全面加强环境建设,通过多种隐性教育手段的应用来巩固学生们的认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目的,走出从前过于陈旧、枯燥的窠臼,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同时也要兼顾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之,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要立足于教育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多方资源,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创新主体; 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语)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创新是一种生命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教育更是应运而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逐步让他们养成转换思考角度,培养独立个性思考,从而能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良好思维。这样,语文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下面,仅从教学实际谈点个人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创设创新情境,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知行结合、精讲多练,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其求知欲,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要加强学生对语文“乐学”情感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从而激发其创新欲望,引导学生把创新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内在需要,自觉地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适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各种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内驱,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第3篇

一、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地方就有智慧的灵感。而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识呢?

1.缤纷多彩的化学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安排学生多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乐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开展“三小”活动,带学生参观化工厂,观看科技影片等多种形式,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成功的喜悦。

4.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5.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他们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新永无止境。

6.重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介绍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就是因为科技不发达,也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等伟大科学家的事迹,更要介绍我国化学工业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也要介绍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教师应和学生交朋友,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学生积极提问的环境。注意发现学生独特和新颖的思想,并给予即时的表扬,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简单地抹杀。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异议,并要表示鼓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同学创设不同的问题。使课堂成为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活泼地学习,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

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的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讨论式教学法,触发创新思维。上课不再是老师一个人讲到底,而是空出15—20分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就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习题一题多解的讨论,气体干燥方法的讨论,化学实验最优化的讨论,以及化学与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讨论,化学与环保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2.探索性实验,培养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但教材的实验较简单,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验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缺乏创意。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的前提下,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和效果。如将浓硫酸与木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实验设计成验证产物的探索性实验,采用“实验——分析——讨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要求各小组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同其他小组的进行比较,互相找优缺点,最后确定一个最好的方案。这时候,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活跃,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这个实验较复杂,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总能被老师找出缺点,这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启发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第4篇

一、转变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学生观的转变。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之说,而今的教师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研究、创新的学者,不再位于知识传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化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自然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一定不如老师。

二、优化知识教学

一方面是教师的知识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为我们创设了新的资源架构,我们走进网络时代,教师不仅可以充分运用资源,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对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美学、管理等人文学科和科技都需要有一定的涉猎,这样的教师才会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知道如何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注意到学生的独特性,并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方学教法的优化,现行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只是一般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做到不仅能分析教材,还能处理教材。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板书方面多下功夫,进行技能培训,教师语言应该准确、精练、生动活泼且不乏幽默和风趣,好教师应该像出色的演员,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三、认真备课

备课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做无效劳动,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该删除。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该废止,化学教师备课中应该明确什么时候做演示实验,什么时候应该补充实验;哪些演示实验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哪些内容后面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实验;为了学生做好课后巩固却不搞题海战术,要把学生获得的概念、知识点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化或适度引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问题,问题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太大,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太简单却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什么时候设问,设置什么样的疑问,怎样提示问题应该有讲究。

四、作业批改中写好批语

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为每个学生写上批语。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作业多为探究性的,作业答案不是唯一的,已不能用传统的对和错全部包罗,要根据学生的答案给予意见、建议或启发与提示,另一方面,恰当的批语可以使师生感情融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作业难度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近期表现不同,因势利导给予指导、启发、鼓励、敲警钟等形式的批语,既可以达到谈心的效果,又可以节约时间。

五、保持健康心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范文第5篇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物理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应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深刻认识创新的社会功能,使学生志趣创新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的历史,先辈们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发现了一个个重要的定律创立了一部部理论学说。而无数的物理科学的发明,都源于物理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物理人文史料,以物理学家的成功与失败、喜悦和懊悔,以重大物理学突破中的曲折和反复等物理史实,教育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如阿基米德为检验王冠真假冥思苦想,洗澡时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纯度,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富兰克林为研究雷电现象,不惜生命在雷雨天放飞风筝,从而揭示了雷电秘密。这样的史实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激起科学探究的动力。这样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与物理学史上相关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懂得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创新来自乐此不疲的探索,来自于执著的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使学生扬起创新的理想风帆。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只注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忽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为物理问题、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可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铁球质量大,下落快,而得出下落快慢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释放。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牛顿管”实验。从而使学生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请使用过电磁炉或家庭有电磁炉的学生交流使用电磁炉的体会与经验,并要求学生提出有关电磁炉的问题。学生会提出有关电磁炉的许多问题:如用电磁炉是怎么加热饭菜的?为什么用电磁炉做饭菜只能用金属平底锅而不能用陶瓷的砂锅等等。

苹果神奇的时刻是砸在了牛顿的头上,这是因为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和稍纵即逝的闪念。学生的思维应当及时鼓励,激发其发散求异创新。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

三、剖析创新成果,掌握创新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真理或创造的经验。这些真理或经验若由学生本人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索,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学生不仅亲自获取了新知,而且也熟悉了创造发明的规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课本知识作为研究课题,将知识由灌输式改为探究式,让学生模仿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取课本知识。例如: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让学生去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像这样对课本知识进行“活化”处理后,课本知识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载体。教师也可以以略高于课本的知识作为研究课题。教师可选择一些源于课本但又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汽车轮胎、人的鞋底为什么都有花纹?电话和手机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设计研究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能性,运用实验进行探索,记录必要的现象与数据,再分析归纳概括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写出小论文。实践证明,这类课题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