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的力量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中所蕴舍的丰富人文信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青少年的心灵中,成为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需要纠正这一现象,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语文主题活动,课后阅读考试等教学环节点燃学生对传统节El文化的感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我国跳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让成长于麦当劳、可口可乐、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符号包围中的青少年学生能了解、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教师作为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业组织者,自然就成了点燃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热情与兴趣的主要实践者和探索者。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由于与文化、人文有着“先天”的密切关系而成为了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0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1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

t .t关注度不够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人教版选文中传统节日教材占总编目的t . a}io,语文版占t }io,苏教版为i . 9}io。有些教师认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感知,语文教学无需涉及。再加上以往应试的压力也无暇顾及在课堂中让学生感知节日文化。

t.2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2新课标下传统节日回归语文课程的意义

2.t传统节日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人文性相契合

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相比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文”、“人文”,应当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2 .2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如果传统节日能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呢?

3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途径

31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初中生对中秋节的吃月饼、团圆含义很熟悉。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3.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3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为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中秋咏月诗三首》、《端午日》、《古诗十九首》、《春酒》等都是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1、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去除其中的糟粕,将这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在生活中注重遵循这些传统文化,并推己及人,力争让更多的人弘扬这些传统文化,这样就可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继承和弘扬时代精神,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将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新的诠释、新的发展、新的利用,从中提取出当今的时代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课程教材;当地传统文化教育;民俗文化;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而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抛弃,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保护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利用好地方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当地在长期的文敏演化中所形成的的反应当地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是一个地方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反应出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尤其是对于山东这一文化大省来说更是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地方课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的教学中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积极的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去,努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当地传统文化教学分析

1.1与孔子文化相结合

山东省是孔子的故乡,所以省内的各市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教学。比如在小学的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三字经》时可以以孔子的思想为中心,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尊老爱幼,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少年。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文化传统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讲解时需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掌握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比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这些简短的语句折射出深刻道理,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学习时需要从文化本身入手,树立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要求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弘扬和发展当地传统文化,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繁荣。教师还可以更具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做文化传播的小使者,向外国人或者自己的父母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种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更能够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进步,系统的形成文化产业链条。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孔子文化的讲解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当时文化思想发展的背景以及文化思想形成的原因,系统的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学习中能够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当地文化思想的创新。在学习时还能够与历史、人生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促进自身文化道德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2与孝文化相结合

对于山东生来说,孝文化历史悠久,这里的人们世代注重孝道,尊老爱幼,所以在进行当地文化教育时,教师需要与孝文化相结合。比如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积极树立他们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逐步形成了孝文化这一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进行孝文化知识的讲解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孝文化意识。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帮助老人等活动。来提高他们对孝文化的认识。比如说帮助自己的爷爷奶奶洗衣服,通过这种具体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老人的不易。逐渐学会去帮助和尊重老人。所以在这样的理念下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老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尊老爱幼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小的尤为重要,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越来越容易受到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时应该从小就树立学生的道德文化观念,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除此之外,教师要把家庭中的小爱幻化为社会中的大爱,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家里面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在外面也要尊重老人,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在进行学习时教师要树立学生的尊老爱幼意识,提高他们对孝文化的认识。认识到传统孝文化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历史中尊老爱幼的典范故事以及典范人物。但是教师在讲解孝文化时还应该结合时展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明辨孝文化中的精髓,提出孝文化中的糟粕,从而来大力弘扬和发展当地的传统孝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孝文化的学习需要具体化,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了解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传统孝文化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陪他们聊天,帮他们整理被褥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彩的家乡先进的尊老爱幼模范人物,积极向他们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当地传统文化,为今后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3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相结合

青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我国的地理位置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与当地的爱国主义文化传统相结合。在以后,青岛人民就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保卫国家。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当地人民就与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抵抗,积极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所以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展现当地人民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历史时可以重点突出德国强占胶州湾,对当地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时给当地社会带来的严重灾难,从小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们认识到国家的富强与自己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及当地人民积极反抗的爱国行为,在日本侵华时青岛人民的抗争等。在这些历史性的事件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再现当时青岛人民的无畏精神。有条件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树立爱国主义精神。青岛作为国家对外交流的大门之一,更需要学生增强自身民族热情,提高他们的素养,展现国人的自信心。

作为中国人,每一个人都需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历史讲解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认识,在进行对外交流时也能够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以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所以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想国家强大,就必须要学习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祖国,促进国家经济的不断进步。所以在教育中与当地的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相结合符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是需要。

2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中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以及道德水平。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当地历史人文的精髓,折射出当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所以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更能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为自己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最终实现国家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孙燕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大学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21-0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文化趋于弱化。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度不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挑战。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必须改变态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大学生从各方面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伟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得大学生真正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优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修身齐家平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与他人关系的平衡和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耻下问”,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向上…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种种思想,都督促着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2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本课题对衡水市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题,61.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27.8%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还有几乎10%的学生不感兴趣。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只有52.1%的学生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选择性继承,其中大部分是精华,也有糟粕;22.1%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应该继承;8.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利大于弊,应该放弃继承。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是很高,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不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51.6%的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很迷茫。

第二,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了解程度差,传承传统文化的情况差。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问卷中只选取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应该有所了解的某些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只有39.8%的学生能全部记住,58.2%的学生只能记住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59.1%的学生只是大致了解,不能完整描述。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学生都看过,并读过多次,27.5%的学生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48.8%的学生只看过其中一两部,还有同学基本没看过。关于中国三大国粹,只有24.6%的学生知道,61.1%的学生知道一部分,还有14.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关于古代诗词曲赋,17.2%的学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学生表示能背下一些,还有39.5%的学生能背的很少。关于某一门传统艺术,只有9.6%的学生选择了精通,64.3%的学生选择掌握过一点点,26.1%的学生表示没接触过。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全面,且了解不深刻,仅限于表面的一点点,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

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长期以来社会政府对于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对儒家文化、对传统节日慢慢重视起来,但是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在此之前,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低。同时,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少,宣传影响力度小,社会没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上为大学生树立风向标,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较为忽视。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方面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较少的学校单独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课程设置外,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较少。文科以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或许了解的相对多些,理科类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学校在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做的不够。

第三,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冲击。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在不断地传入中国。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人们越发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从而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近年来,美剧、日剧、韩剧、泰剧等电视剧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38.7%的学生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影响,45.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

第四,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影响如何这一题上,25.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有着绝对影响;53.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但较以往有所减弱;12.9%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学生没有在传统文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很多学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相对来说较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专业成绩。问卷中也显示只有23.9%的学生通过家庭影响来了解传统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上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径

要想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会及政府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环境。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在问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0.2%的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上多鼓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或是电影的发行,同时要保证高质量的节目使得学生接受更多更准确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同时书籍方面,正规整个出版市场,抵制盗版低质量的书籍,确保学生能读到正版的相关书籍,在书香中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政府可以利用多个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多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相关的活动。

第二,学校从各方面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问卷显示46.1%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见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创新。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有着众多显性或者隐性的联系。每个专业的教师应仔细思考自己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尽量将所教内容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方式,可能会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多主动的了解和学习。

(2)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随着社会以及政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表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再是星星点点,不再是各种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和培养目标,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尤其对于理科类的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来弥补其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不管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是在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关系。

(3)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课堂上传授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除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组织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进行相关的讲座,满足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将教室、宿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学生自身要加强民族意识,树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1)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学生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学生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

(2)学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第四,社会、家庭、学校应该互相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家庭因素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行为。社会及政府要重视对家庭、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家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再次影响孩子。同样,学校也可以利用与家长的交流机会,加强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下,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朴.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20-22.

[2] 王冠,司雁龙.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41-242.

[3]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13-116.

[4] 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18-20.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广播 传统文化 戏曲 品牌 融合

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之一,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但是,随着媒体竞争加剧,部分广电媒体为了生存,更多地专注于市场而忽略了自身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其时,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作为与担当,一样可以塑造媒体品牌,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

一、传统广播与传统戏曲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

随着交通广播在车载收听市场的崛起,众多城市广播频率都在瞄准移动收听市场,因为,很多商家认为,只有车上的受众才是最有价值的。目前,路况信息、主持人脱口秀等迎合市场的伴随性娱乐类、服务类节目大行其道,专题戏曲节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地方戏曲节目有受众吗?回答是肯定的。一方面,现有的中老年受众仍然喜欢从收音机里寻找戏曲声腔的魅力,听觉可以取代视觉,越是熟戏,越受欢迎;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味与节奏往往贴近成熟受众群体的需求。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目前仍然开办着《梨园记忆》《戏迷天地》《戏曲跟我学》等一批戏曲专题节目,有着广大的受众基础,在业界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传统广播节目在地方戏曲上的坚守,稳定了一大批忠实受众和优秀演员。虽然,这些优势资源不一定被汽车、地产商家等看好,但是通过重新包装组合,笔者认为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例如:可以将优秀的演员聚合在一起举办线下演出活动。从2005年开始,郑州电台与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了《叱咤中原――河南戏剧演员排行榜》,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戏剧演员排行榜,具有强烈的媒体符号,至今已经举办12年,每年年底的颁奖晚会都能吸引几十万元的赞助。

互联网的兴起使很多戏曲唱段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时点播收听,然而,传统广播媒体的内容编辑、主持人点评、演员走进直播间与听众互动等环节,都是网络收听所不能完全取代的。而且,网络广播也可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受众收听河南戏曲文化的需求,郑州电台在2012年依托传统广播在网络上开办中国豫剧广播,目前每月网络收听人次超过50万,其中,在蜻蜓.fm上每月的收听人次都超过30万。

二、发挥媒体力量,寻找即将失落的戏曲声音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邃厚重,戏曲资源广博精深,剧种繁多、剧目丰富、名家辈出。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戏曲文化市场逐渐萎缩,发展走入瓶颈。据20世纪80年代调查显示,河南省还有26个剧种活跃在舞台上,但到2004年能够演出的剧种只剩下13个,很多戏曲只有少数老艺人还能演唱,而且由于昔日条件所限,这些老艺人的声音资料未能保存下来。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听众在戏曲点播节目中提到的很多唱段在电台资料库里找不到,一些老听众说的某些演员名字,我们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状况在日常节目中越来越多,给编辑、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如何留住这些可能失去的文化记忆?

从2007年开始,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在挖掘、抢救、保留民间老艺人的绝技、绝腔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一项公益工程,持续10年寻访老艺人,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新疆等近10个省、自治区、市,寻访了300多位已淡出人们视野的老艺人,录制了8000多段唱腔,其中大部分唱段之前没有任何资料。郑州电台搜集录制的大量唱腔,醇厚质朴、板式丰富,有些板式已濒临失传。老唱腔、老戏服、老照片、老剧种……在寻访中纷纷从中原大地的各个角落浮现出来,“寻找梨园失落的声音”系列中展示了老艺人个人唱腔专辑对研究戏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极高价值。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被誉为“豫剧活化石”的苏兰芳先生。2008年元月,郑州电台主持人连晓东第一次寻访到苏兰芳的时候,她住在河南登封的一个小巷,就连她的邻居都不知道她曾经是位豫剧大家,朴素的装扮和农村邻家老太没什么区别。苏兰芳生于1923年,是豫剧教育家周海水的第一代女弟子。1935年11月,她跟随师父周海水东进开封,将高亢悲凉的豫西调带到以祥符调为主的开封地区,从此打破了豫西调演员难以在豫西以外立脚的局面。由此,豫剧豫西调和祥符调两大主要流派互相融合,进入新的发展期。1936年底,她又追随师傅周海水西征长安,以当时先进的唱腔演出《桃花庵》,再次造成轰动。冯纪汉先生在其《豫剧源流初探》中,将她和常香玉、汤兰香、苏兰芬并称为豫西调的后起之秀。

由于种种原因,苏兰芳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就再也没有登台演唱过,但是扎实的功底让耄耋老人仍然光彩依旧。从2008年以来,老人参与郑州电台主办的各种公益活动超过20场,在社会和河南文艺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她的唱腔与现在豫剧有很大不同,有的唱腔已经完全失传。如今,郑州电台已为老人录制两套专辑,由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录制连续广播剧《苏兰芳》。

三、传承传统文化,成就媒体品牌

媒体竞争中不能缺少品牌,广播媒体品牌的形成有着自己的特点,品牌塑造周期相对较长。戏曲与媒体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合作,广播媒体拥有大量珍贵资料和专业人才优势,这些都可以通过坚守、提升成为品牌。

广播可以通过录制音频保留唱段,录制名家的口述艺术史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播出戏曲节目来养成品牌。但是,广播作为音频媒体的缺陷也显现出来,如何弥补音频的保存、传播缺陷?建立以广播音频为主的实体博物馆是一项选择。

2013年,郑州电台开始筹建一座记载河南戏曲发展历史、展示河南戏曲风采、反映河南戏曲艺术和社会作用的综合性中原戏曲文化传承中心――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馆藏突出濒临失传的传统唱腔和名家的口述史,也包括整理收集的珍贵乐器、曲谱、服装道具等,力求展示出河南戏曲的全貌。

在文物价值、展馆陈设等方面,媒体开办的博物馆与大型综合博物馆无法相比,因此,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的定位是一处融知识、娱乐为一体,集参观、研讨、地方戏曲普及、小型戏曲演出、对外交流的场所。除了具有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出等功能外,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还设置了设备先进的录制间,不定期邀请老艺人、戏曲名家、作曲家、理论家以演出、教唱、讲座的形式以戏会友,在河南省范围内搭建了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录制、出版了一系列珍贵唱腔专辑,包括苏兰芳、马最云、孙映雪、李素玲、胡发生、郭凤娥、马宝贞、田爱云、李素芹、赵吟秋、李玉花等,其中,有多位艺术家已经故去。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开馆至今,已经举行戏曲讲座、名家教唱、老艺人唱腔品鉴会等40多场,接待海内外参观者近万人次。博物馆已经成为郑州广播的品牌。

四、坚守传统,注重融合传播

发挥传统广播优势。区域化、互动性是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郑州电台通过直播戏曲节目强化与受众的互动,注重举办戏迷圈层的各类活动,并将戏曲类活动扩展到学生,目前已经有大中专院校把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作为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

传承传统文化要与互联网结合。“互联网+戏曲”是完全可行的,媒体办的博物馆可以在传播效果上多做文章,在互联网开办细分的互联网戏曲广播,关注日渐被大众媒体忽略的剧种、艺人。在“中国豫剧广播”之外,郑州电台计划再开播河南稀缺剧种网络频道,网上的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也正在筹划。还有,制作网络戏曲动漫,把传统的经典唱段以动漫的形式展现。

互联网传播应更倾向视频。郑州电台的“寻访老艺人”项目从一开始搜集老艺人的资料就是音视频同步的,采访过的300多位老艺人当中如今已有40多位离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位老艺人都代表着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发展史,他们的表演绝技被永久留存。同时,要系统地将传统戏曲文化通过年轻受众更易接受的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