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科技创新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P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a)-0202-0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明确了下一步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要加快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实现战略领域的重点突破作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对下一步的科技工作做了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式下,现有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针对目前昆明市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家和省市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保证科技计划项目有效执行,提高科研效率重要手段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建立与当前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管理模式,使得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能进一步协调好地方资源,搭建好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战略需求。

1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计划项目投入经费的增加、科技计划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在逐步加大,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尝试不同的管理模式。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借鉴国家和其他地方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从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法进行创新,推动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1.1管理理念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昆明市科技发展现状以及目前科技项目的特点,科技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积极转变管理思维,树立新的管理观念,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理念贯穿于项目的立项评估、监督管理、验收结题过程中。同时,认真学习国家和其他地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树立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醒的认识。结合当前国家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科技管理部门在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基础上,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同时,积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始终保持创新进取的状态,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1.2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价制度,从发展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考察,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其次,建立相应的项目立项评估、项目追踪管理机制,对立项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对项目的经费和最终目标按合同要求管理,未经许可计划部门许可不得随意变更经费预算和合同内容,在过程管理中进行中期评估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进度掌握明确。最后,建立相应的成果评价机制,从科技成果实用性、有效性及创新性进行综合考察评价然后给予相应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及推广,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1.3管理手段创新

管理手段是实现当前科技项目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网络信息化技术是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项目实行网络管理不仅节约管理成本,同时还促进资源共享。针对当前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紧跟时展,积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化管理,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科技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借助平板电脑和手机,评估和验收前,专家名单严格保密,保证了评审的公开公正公平,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提供统一、方便的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通过项目管理的整个信息化工作逐步促进科技项目管理大环境的改善,提高科技项目的管理效率。

2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的关键点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是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促进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效果,不断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创新,为科技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针对当前昆明市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的现状,建议下一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工作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2.1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体系

一个完整高效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是科技活动效益与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完善现有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法,制定更完整的科技项目评价规范与项目管理细则,严格规范各项管理行为,构建更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评价体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价公开、公正和公平;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完善科技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建立与当前经济相适应的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率;完善监督措施,明确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处理。

2.2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从立项前的调研一直到结题验收后的成果转化,不管是重大项目还是一般项目,均要对这个周期的每一个过程同等重视,从项目的质量保证、进度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管理,可借助信息管理工具和手段。特别是针对重大项目,要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实现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和相应的评估验证,根据项目实施的评估情况来决定经费的继续资助与否。在重视前期工作的同时,对结题验收后的项目,也要加强成果登记或专利申请,避免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知识产权流失,应将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协调发展,同等重视,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出。

2.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进行项目的管理工作;加大平台的信息容量,及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有用的科技信息动态对科技人员公布;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到其他地方的先进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项目科技档案的管理,把科技档案解放出来进行信息化、资源化处理;逐步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积累、共享和交流,加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结语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根本实力,随着政府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实力将不断增强,作为政府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不仅发挥着政府的科技计划作用,同时对增强科技与经济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以及高效配置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是集成创新技术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其他地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前地区实际状况以及下一步面对科技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市级技计划项目管理要更进一步的创新,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以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长平.新时期科技项目的特点与管理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83-84.

[2]陈启杰,田圣炳.欧盟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3):1-6.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范文第2篇

本文就目前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谋求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发展。

从近年大学生就业时出现“工作难找,工人难招”的尴尬中就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技能素质、创造力等企业重视的能力偏低,充分说明现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不足。

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仍存在不少“失衡”现象:如重应试技巧,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知识灌输、知识掌握,轻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标准答案,轻多途径探索和探究性学习等,分数与名次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单一学科文化教育依旧独占鳌头。虽然“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概念一直充斥在人们耳边,但在教育大环境下,很多学校仍是口头说得凶,行动不积极,教育急功近利现象非常突出。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应从内心更新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让学生意识到教室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水泥盒子,而是一个吸收知识的乐园。

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核心价值,让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文化教育,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实现传统课堂的全面改善。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一切都追求“新”,出现了各种教育新模式。越来越多的课堂实验被多媒体演示替代,一些教学活动甚至有硬性规定:“老师在课堂中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是优秀课。”虽然课堂很活跃,老师的课堂评价也非常高,然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越来越差,知识的运用水平也越来越低。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一部连续剧看完后,能记住的情节不多,而对那些亲身经历的东西记忆却很深刻。实验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知识,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大多数科技创新教育课堂中,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被搬上了黑板,实验器材成了摆设,这无疑切断了学生通向创新的道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也不应拘泥于已设计好的媒体程式,在课件流程外,可以变单向流程式设计为分支流程式,从而为师生互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除了完善已有教学模式外,还可积极探索新模式,如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式学习等。

青少年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抓好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

一方面,教师应了解基础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工作中整体布局,将科技创新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互融合,通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挖掘教学内容素材,大胆设计创新教育模块。

此外,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教师还可积极推荐参加各类级别的科技竞赛、夏令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这些活动看似与学科知识无直接关系,但它们属于综合性学科,与当前社会紧密相联,创造性更强,更能发展学生智力。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industry and users, and bett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work.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73-02

0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将既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推动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摇篮,是加强和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进程,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笔者发现,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比较低,没有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的研究和管理就迫在眉睫。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全国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加强科学研究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已经在100万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全国科研力量的三分之一。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部属高校开展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党建创优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本科教学优秀工程(以下简称“一提三优”工程)建设。自工程实施以来,各校积极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部属高校建设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在部属高校座谈会上,张德江副总理对部属高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给予殷切期望。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好“一提三优”工程实施工作,仍需要高校体系继续努力。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进程和工作的新局面,高校应当对转化问题进行共性研究,积极探索时间,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达到的转化率仅为四分之一左右,即便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俞万项,但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却不到二十分之一,这比起发达国家目前能够达到的80%这一数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也就是说,尽管每年我国在科研领域产生的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很少能够得到真正的应用,不能在实际领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十分紧迫。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思路的建议

3.1 提高有关部门重视程度 提升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任务。尤其是从国家的高度提高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认可以及相应的人员、资金投入,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学校领导以及相应的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要解决好人才培养和企业参与的结合度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管理促进科研;提升企业的前瞻性和对科技体系的吸收。

3.2 不断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形式 一般情况下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首先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然后将技术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去,使这一技术具有规模化和产品化的效应。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侧近成果转化还应当创新的应用新的转化形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相互协作,不断探索新的转化形式,在企业和高校的无缝对接中完成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3.3 科研选题要面向市场 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转化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进行高校科研课题审核时,必须要求其面向市场,能够反映市场的最直接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督促科研人员树立市场意识,将这种意识贯彻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引领教师走出校门,多深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把握研究方向。此外,高层也应不断把握和引领科研的热点和针对性问题,督促解决科研成果的市场化问题。

3.4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于新时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时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当规范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体系看,客观公正的鉴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高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要紧跟相关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围绕产业化进行研究,重视科研经费的保障,综合考核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激励转化过程的实施和进展。

3.5 建立转化融资渠道 科技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高风险高投入的问题,尽管也会带来高回报,但是资金往往成为了限制其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管理时应当由管理者出面,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建立健全完善的融资渠道,为科研工作提供最大程度上的保障。此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基金,对一些市场前景虽好单技术成熟度尚不够高的科技成果进行适当资助,帮助其进行转化和推广工作。

3.6 建立转化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环节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也起到决定性作用。有关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不断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校企沟通机制和沟通过程,建立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有效信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建设工作,对这类机构进行认证和资格化控制管理,创设有序的市场环境,为转化工作提供系统的配套服务,必要时开设绿色通道,确保转化工作能够第一时间顺利完成,促进转化效率。

3.7 加快政策法规建设 政策法规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转化过程的重要保证。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法律法规,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和权力责任,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果归属问题,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规范市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8 积极开展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不断演变的背景下,校企创新合作已经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重大的科技成果在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需要多方的沟通的协作才能完成。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同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共同目标体系的转化团队,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3.9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与国际接轨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下,信息网络的发展也极其迅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积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上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合作互访,扩大交流渠道和交流深度,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加的面向市场。

4 结语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每一所高校甚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是高校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寻找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凯,陆建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美国、加拿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3).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科技与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90-02

2006年《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基本建成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支撑体系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要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2011年是实施《纲要》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正确认识福建省当前科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新挑战对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义深远。

1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现状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加大。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近年来,福建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西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效,极大推动了福建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我省围绕实施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壮大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充分发挥激励创新的政策效应,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不断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宏观管理体系,建设了一批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努力突破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了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平台建设为例,截至2010年全省有福州、厦门等6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福州软件和厦门半导体等9个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拥有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福建漳州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和国家创新基金首个产业集群(试点)――泉州微波产业集群;建成49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41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2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11家;建成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展示交易中心、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和福州市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基地;建成台湾学者创业园、闽台农业科技园区、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还设立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认定了10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这些平台机构在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科技转移、攻克关系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上推进了我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有力提升了科技竞争力,基本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科技发展体系,为我省经济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政策上,为适应新形势需要,2006年以来我省相继推出《福建省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涉及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星火计划等方面,科技法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为支持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分散和化解创新创业风险,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福建省科技保险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开展科技保险的企业类型、保险品种、保费补贴比例以及申请补贴方式等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支持了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

通过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十一五”规划以来,福建省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卓有成效。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2009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0.39%,全国排名第五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48.72%,科技活动产出指数18.23%,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54.99%,全国排名第6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75.45%,全国排名第5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等相关经济指标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均居首列,科技进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

1.2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以来,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捷报频传,但“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其他沿海先进城市相比,科技发展还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现在:

(1)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上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福建省虽然针对科技发展、平台建设、科技资金投入使用等先后颁布相关科技条例加以规范管理,但大多较为宏观,缺乏更详细深入的政策指导和制度安排。

(2)产学研合作机制脱轨,合作层次普遍不高。当前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意识和潜力有待提高,另外,三方在沟通交流、技术项目等方面缺乏通畅的对接。

(3)科技资金短缺,风险大。福建省科研投入资金规模还较小。财政科技投入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远小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科技资金融资渠道狭窄,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规范化关联和发展计划。

(4)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绩效低。2009年福建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48.72,全国排名12,而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只有18.23,全国排名28。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阻碍了科技进步。

(5)科技资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我省科技重视产业化项目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方面,科技经费使用不甚合理,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稳固,无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建议

(1)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发展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不断细化和完善科技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制度,优化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落实,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律政策环境。

(2)不断健全产学研互动机制。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沟通,实现产需协调,共享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互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制,加强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构建新型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努力吸引民间资本和海外资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积极培育风险担保融资机构,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

(4)完善科技经费使用全程跟踪制度,建立健全科技经费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使用效能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科技经费投入产出绩效,鼓励多元化投资并有效保护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投入绩效,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扩散。

(5)贯彻落实《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等重要文件,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利用重大科技项目、院校合作等形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和激励机制。

(6)持续加强科技服务载体平台建设。如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对接转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带动强的项目,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力度。

(7)加强国内外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内外科技合作,及时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情报资源,提高吸收转化的能力,促进内生技术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发展外向型经济。

(8)充分发挥港澳台产业技术比较优势,构建闽台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实现最新技术的对接和创新。加大关键性产业的科技合作,实现跨区域科技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9)继续推动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据统计2008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达63.0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程度高达20%。“十二五”规划更提出要加强战略性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新时期下,应当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规范高新产业技术管理机制,加大专业经管人才的培养,多方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 结 论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范文第5篇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各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行业和个人根据自身特点,其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科技创新也使得各项业务和商业模式产生新的突破。因此城商行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和同业竞争态势,需要重新审视所面对的市场和客户,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IT支撑体系将如何满足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要求。IT的建设思路和经营模式将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形成新的战略策略,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业务创新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商行的经营环境将面临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城商行需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内涵式,以效益和质量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这对城商行业务定位产生了新的“注解”。

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

“十二五”期间,城商行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将更加注重对政府职能部门向服务型的转型、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金融服务。在服务市民方面,更加关注市民的“医食住行”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搭建民生金融服务平台。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将从基础做起,提供中小企业业务往来的支付结算金融服务,逐步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科技的手段提供自动和半自动“操作”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而在新业务领域的开拓和创新方面,将更加注重与现代蓬勃发展的新经济领域(如电子商务等)、创新的商业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共同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扩大金融服务的规模和范围,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达到多方共赢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科技推动业务创新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科技的创新不断地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未来的业务创新将更加与科技的创新发展形成高度的融合,借助IT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各领域的快速渗透,积极开展IT科技应用创新,推动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创新。目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业务创新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城商行将通过IT平台化技术、3G移动互联技术、现代电子支付结算技术、超级网银和二代支付等技术的发展,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化的创新业务模式。创建多个惠及地区人民的民生金融服务平台,如:便利快捷互动性强的市民移动生活服务平台、医保和社保卫生金融服务平台、教育事业和校园金融服务平台、公务员金融服务平台、驾驶员金融服务平台等。满足城镇居民的“医、食、住、行”等的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加强社会救助、加快本地特色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殷实富裕。

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当今的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挤掉”泡沫后真正爆发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真正到来,电子商务以其内在具有的开放性、延展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驱动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它已大大超越了仅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不仅将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也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纵观全球和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都呈持续激增的发展态势,在我国更是呈爆炸式的增长态势。未来城商行应抓住这次电子商务爆炸式发展的契机,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科技发展创新的技术手段,与电子商务领域进行充分融合。

首先,利用电子商务的营销手段和商业模式,整合现有电子银行业务功能,构建“网上金融超市”,搭建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借鉴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和营销手段。通过IT科技应用的创新,将银行门户、网上银行、网上商城、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充分融合。再融合业务流程管理与后台业务生产和管理,形成“业务渗透”式的创新型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营销与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达到业务模式的创新。如:手机银行的现场非接触式支付和远程支付等应用、利用全触屏和视频等新技术提高人机交互新体验、利用新的身份识别技术提升电子银行的安全级别、利用SNS和微博等网络生活新模式等等,达到营销和服务功能的创新。另外,个性化服务是发展电子银行的重要特点,银行可以借助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加深对客户需求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客户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一切产品的设计和服务都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特色产品赢得客户信赖。

其次,城商行还将进一步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圈,深化客户服务。将客户线上的业务与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三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已有的核心资源及潜在资源,如:现代电子支付结算、信用评级、电子对账、贸易融资、卡业务、消费信贷、额度管理等,建立互利多赢的、优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电子商圈营销和服务平台体系。并充分利用地区经济特色等区域优势,深入分析商圈业态,将本行的产品创新、电子银行业务与实体商圈结合,建设商圈平台系统和网络软环境,拓宽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并通过多种营销策略,如“零门槛”网上开户签约、积分联盟、微博、SNS社区、创新支付的手段、体验式营销手段等,使商户入驻电子商圈、客户融入商圈、银行全盘承接商圈的金融服务需求,最终受益于电子商圈,达到多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小微企业方面。通过互联网、影像和数据处理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地推出小微企业“网上信贷超市”和“专卖解决方案”两个层次的金融服务模式。为不同特点类型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电子商务平台充分融合,共享客户,共享电子商务平台商务交易信息、诚信信息和支付等全方位信息。从而实现以客户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

在信息管理方面。随着IT技术在海量数据的存储、加工、处理和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不断进步,为城商行建立生产数据和管理数据的治理机制,推进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质量建设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新的数据处理技术提升了银行各信息数据的服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前台源系统的基础数据,持续加大了业务信息数据积累与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地支持了多种业务信息模型的建立和运算。满足了营销、统计分析、决策支持、风险管理和新资本协议实施等多种需求,持续提升了对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与深度运用能力。这些都为今后城商行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业务创新、经营效益持续健康增长和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IT建设思路

未来城商行要想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必定通过与当地经济和科技的创新发展充分的融合,来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城商行的IT建设之道将如何“行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城商行的IT建设思路。城商行的IT建设主要包含IT建设规划、IT建设实施二方面的内容。如何紧密结合城商行自身的业务发展规划,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开展IT建设工作将是所有城商行需要重点考虑的工作之一。

IT规划思路

针对IT规划,首先需要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依据银行发展(三年到五年)的战略规划、近期业务目标和IT愿景、信息化建设策略和其他制约因素(如:监管要求,市场环境等)。其次,全面分析银行的业务和IT现状,包括业务支持现状分析、IT治理现状分析、应用系统现状分析、IT服务管理现状分析、基础设施现状分析等。另外,还要参考国内外同业相关经验和先进理念,并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正确的方法论和策略选择,做出符合业务战略发展的IT治理规划、IT应用架构规划、IT数据架构规划、IT技术架构规划和IT基础设施规划。 在制订IT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理顺业务和IT建设之间复杂的关系。首先银行的业务战略是信息系统规划的基础,由业务战略定义出业务架构。在业务架构中要进行业务组织架构设计、业务流程设计和信息架构设计。再根据设计出的业务架构制定银行的IT规划,由业务架构中的组织架构导出IT规划中的IT组织和治理结构;由业务架构中的业务流程导出IT规划中的应用功能框架,进一步推导出应用架构;由业务架构中的信息架构导出IT规划中的数据架构。IT规划中的应用架构支持业务架构,数据架构支持信息架构;同时,IT规划中的应用架构与数据架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业务架构。再根据IT规划中的应用和数据架构以及先进的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其技术架构,用以支撑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

根据上述科学方法制定的IT规划,同样需要视业务的发展状况和IT现状来决定IT建设实施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

IT应用架构设计思路

以IT应用架构规划为例,通常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主要是从产品创新、客户服务与营销、流程、渠道、风险、财务与绩效、监管合规、办公与管理八个业务维度实施数字化经营管理的。当前城商行在业务发展和能力的建设目标,将紧密围绕产品创新、客户服务与营销、流程优化、渠道、财务与绩效领域展开,这五个业务领域主要与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紧密相关,可保障城商行快速的获取新客户,提高区域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将在业务建设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IT基础设施与IT安全运行体系,以保障城商行业务的连续运行,为下一步实现扩大规模和精细化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之后的未来三年到五年城商行将从自身风险控制、合规、办公与管理等方面强化自身能力建设,这三个领域与银行是否具备现代化公司治理架构、现代化风险控管体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城商行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支撑这业务领域的IT应用系统必须按照一个业界先进的、可灵活扩展应用的架构来部署和相互连接,满足它们之间通过信息的交互与共享,共同完成银行的全面经营与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未来城商行IT应用架构应紧密切合业务发展,与城商行业务主题相对应,充分满足业务领域的业务需求,并具备灵活的扩展性和稳定的总体架构。

作为银行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先进的应用架构是一个分层式的基于SOA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架构)理念的多层次开放架构,从层次上划分主要分为:渠道层、营销操作层、流程管理层、产品服务层、管理决策层五个业务层和一个基础应用层六个层面,其中五个业务层上的各个系统统一连接到基础应用层的企业服务总线和数据平台上,并通过该层完成相互之间的交易处理和数据共享。八个主要业务领域的应用系统分别部署在总体应用架构中的各个层面上,可以灵活的升级、扩展、相互交易和信息共享,支撑着银行业务的稳健开展和创新发展。

在未来的IT建设实施期间,伴随着IT应用系统的逐步实现和完善,这种先进的IT应用系统架构的整体优势,将逐步对城商行的各项业务产生明显地推动作用,并将在上述业务领域产生飞跃式的发展和进步:使城商行形成支持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效工具和全方位的立体客户营销服务体系,推进面向流程银行的改进,提供丰富的服务渠道,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效支持财务与绩效的不断改进,随时满足监管合规的要求,推动办公与管理的高效运作。

IT建设实施思路

城商行新的IT架构的落地实施,必须根据战略规划、业务需求的紧迫性,以及架构与系统改造的实际要求进行。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分别实施,即“全面能力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

所谓“全面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是针对现代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经营管理所应具备的上述业务领域能力的完善和建设,从而全面支撑银行综合实力的提升。这个层面的建设是需要IT部门结合业务需求紧迫程度和IT实施条件,主动进行规划实施的,以保证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全面能力建设的业务目标在于巩固市场地位,提升重点行业和领域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同时满足监管合规要求,主要包括下列业务领域的全面能力完善和建设:

――完善电子渠道,注重用户体验,构建基于电子渠道的金融超市。

――规范业务的操作流程,建立流程银行的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产品创新体系,健全包括体验式的服务能力。

――创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立体营销机制。

――符合监管合规要求,完善对外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建立科学的客户贡献度分析模型,完善全行的会计考核和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机制、高效的办公环境和严格安全的档案管理。

――引入风险管理计量模型,逐步完善和改进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

“专业能力建设”主要任务目标是“随需而动”。即在“全面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在客户和市场细分的情况下,快速满足各业务条线逐步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即各项业务“精耕细作”、“深度挖掘”,主要是在其中的产品服务和营销两大领域中进行完善和建设,之后随着专业化能力的逐步提升,对配套的财务绩效和风险管理领域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