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师技术论文

技师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师技术论文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实验于2004年秋季启动,到2010年,通用技术课程已在全国高中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本身就是一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课程。好的技术课程师资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继续坚持并进一步落实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切实认识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的计划都会陷于空谈[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养计划,确保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四川省教育厅要求:通用技术课程原则上每6个平行班配备1名专任教师。解决基础教育中通用技术师资短缺问题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新的师资,要让那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具有技术能力的师范毕业生挑起新课改的重任,并带动老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正因为如此,国内就有哈尔滨师范大学于2008年开设通用技术师范类专业,其首届毕业生已于2012年毕业从教。部分师范院校在没有通用技术类专业的情况下,面对基础教育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迫切需求,采取了开展跨学科教师教育、拓展师范生技术课程教育的办法予以应对,以缓解基础教育学校对通用技术教师的急迫需求。

二、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的现状与问题

在借鉴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主要结构,针对《标准》中对于中小学教师要求,使用与通用技术能力标准相对应的问题,设计了调研访问的题目。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教科学院、数理学院、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生科学院中三年级师范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技术课程拓展训练有关问题的抽样调查。调研访问155人次。在对调研数据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与归纳出技术课程拓展训练的三个特点:一是课时少。每周授课时间为3学时,总计18学时,课程是短时化、微型化的。二是学分低。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技术能力拓展类课程都为1个学分的短时课,低学分要求课程的内容不能过于繁杂、精深、难懂,又不能没有技术含量。三是无教材。绝大部分课程是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而适合师范生的通用技术的教材编写、出版到现在也难觅踪影。本研究的调研结果经过分析,调查数据经过统计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程度、掌握通用技术知识情况和掌握技术设计能力的现状:一是技术课程训练目标定位不明确。许多人认为技术课程的教师可以由计算机、物理教师担任,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课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的程度较低。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调研结果表明,只有19.01%的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37.04%的学生“不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三是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不适应技术课程教师培养。目前,教师对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课时比例分配是:理论讲授占35.28%,与实践联系占27.35%,案例教学占27.41%,交流互动讨论占9.61%。另外,有34.02%的学生认为技术课程拓展训练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太强;25.42%的学生认为信息滞后;21.27%的认为课程比较有趣;20.6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技术素质养成。四是师范生技术知识与技能掌握欠缺。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要求,技术课程选修课包括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服装及其设计、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4]。调研结果表明,有53.5%的被访问者对于“技术基础理论”的内容“不太了解”,有57.06%的被访问者对于“技术设计方法”选择的是“完全不了解”。五是学生技术设计能力整体偏低。学生掌握通用技术设计能力的调研情况是,有42.3%的学生对技术设计能力“不太掌握”,有22.9%的学生对技术设计能力“没有掌握”,学生技术设计能力整体偏低。

三、基于通用技术学科要求的师范生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设计

面对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技术课程教师教育需要采取哪些应对策略以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课程教师需求?

(一)研究和分析基础教育需求,正确设计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以基础教育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从分析通用技术教学岗位所需能力入手反求相应的课程,从而符合基础教育的需要。学校事先制订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本科层次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后师范生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与标准。教学院系再制订宏观目标,各教研室根据宏观目标又制订微观目标,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上去。一个周期的技术课程教学结束后,检查学生学习产生的显性效果,测评学生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隐性收获。

(二)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

高师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讲授模式,拓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应该遵循《标准》,主动适应全面的技术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理清学校的技术课程教育思路,明确课程改革目标,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办出特色,并不断探索适合基础教育需求的校本化课程模式。

1.“必修+选修+特长”培养模式。面向全体理、工科学生开设必修课程“技术与设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模块,同步开发与技术课程密切相关的校本教材,如《电子技师》、《学会发明》等等,为学生发展兴趣和形成特长提供指导和服务。

2.“集体讲授+团队活动+个别辅导”培养模式。对于“技术与设计”和选修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可采取集体讲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技术思想、技术过程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方案;对于只满足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获得必需的学分的技术课程,可采取团队活动的方式组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组织电子兴趣小组、技术与设计兴趣小组、机器人制作小组等,对学生提供制作指导和物力支持,开展定期培训;对于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异明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分层次教学。

3.“全面+个性”培养模式。立足校内,联合校外,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主,师生自主开发为辅,形成校内、校外和教师三位一体的技术课程资源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三)实施跨学科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

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互动教学观、开放学习观和特色课程模块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设计素养,为将来适应通用技术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技术能力培养要想获得成功,需要理论、实践与管理等诸多领域人士共同汇聚激情与智慧。对于课程管理者来说,课程改革应该成为推进师范生技术素质教育的历史性选择;对于教师来说,要针对技术课程教学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不断研究与探索,要充分突显教师角色的三个特征: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改革应该成为促进师范教育技术化成长的一个平台。因此,课程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师范生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关系到师范生技术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基础教育实力的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四)构建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重点高中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及教学计划的制定。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职前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他们毕业后由相关学校择优录用,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密切结合。二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现实条件下,积极选送专任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也可招聘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后,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构建技术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基地,从实践层面推进技术课程。营造通用技术实践的教学环境,增强技术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信息量,带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四是技术设计教学与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技术与设计”课是技术设计思想物化的过程,技术课程教学抓住这条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的教学形式多采用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训练方法,减少或删除课本中过多抽象、理论性过强的“笨”知识,增添与技术气息相关的“巧”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五)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技术课程的配合等,体现出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理念和职后教学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师范生技术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技术拓展训练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核心。优化课程结构要坚持四点:一要在课程结构设计上突破狭窄的专才教育观念,转变为宽口径通才教育。二要在知识结构搭配上体现能力与技术素质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通用技术知识逻辑序列。三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突出“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应用与创新课程”模块呈现。四要在课程实践安排上开设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密切关联的通用技术和研究性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课程。在课时短、学分低、规范化、微型化等情况下,优化课程结构。

(六)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方法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在公路填石路基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在开采料场控制填石料粒径与级配。填石料的最大粒径需要小于层厚的2/3且不能超过25cm。如果填石料粒径较大,施工单位需要将其集中放置,并采取人工砸碎或二次爆破的方式进行加工。同时,如果填石料的粒径大于1/2~2/3的层厚,会导致填石料之间的空隙较多,从而使公路路基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对其进行二次破碎或者清除处理。然后,再进行仔细的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如果填石料级配不好或者细料偏少,施工单位可以适当补充细料后,再采取碾压措施。在公路填石路基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填石料的级配。保证其曲线系数Cc=1~3,不均匀系数Cu>5。在摊铺填石料时,施工单位需要以渐进式的摊铺方法进行施工作业。运料的汽车按照规定行驶路线,以水平分层方法,按由高到低、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向前卸料。此外,在摊铺的过程中,如果填石料的级配较差、填层较厚或者粒径较大时,施工单位需要在每层表面空隙中填入石渣、石屑或者中粗砂等材料,并利用压力喷嘴将水喷入空隙中,从而使填入材料可以填满空隙。如果填石料是因隧道爆破所产生的,施工单位需要注意石料强度和风化程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对于软岩来说,由于其容易被风化,以及容易与水和空气发生反应,使填石料的颜色和强度出现变化,施工单位一般不将其作为公路路基的填石料。对强度较低且易粉碎岩石,施工单位也要尽量避免在公路填石路基施工中使用。因为其很容易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风化至碎末,从而导致公路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破坏公路使用性能与稳定性能。

二、公路填石路基的施工工艺

1.选择公路路基填石段落

在公路填石路基的不同填挖段,填料性质的变化比较大。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合理选择路基填实段落主要的填筑方法为先后分层与土石方相互交替等,以免影响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例如,当出现土层包裹石料层时,很容易导致路基的排水不畅,从而使公路路基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在填石路基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同一处填方路段,施工单位需要在填筑石方以后再填筑土方,切不可将两者顺序颠倒。在同一挖方段土、石同时存在时,施工单位不能将其调配在同一填方段。

2.公路填石路基的基底处理

施工单位需要保证填实路基基底强度均匀。在使用细粒土与岩石相混合的基底时,需要做好细粒土处理工作,以降低细粒土和岩石在承载力方面的差异。如果以细粒土作为基底,施工单位需要在填石路堤上面设置2~3层过滤层,并且保证材料的总厚度为30~50cm。如果以细粒土和岩石混合作为基底,施工单位需要将岩石炸平,并且在细粒土上设置相应的过滤层。必要时还需要设置土工材料,以增加公路路基基底的均匀性。

3.摊铺填石路基

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摊铺方法进行填石路基的摊铺作业。施工人员先摊铺出工作面,然后用推土机对摊铺作业面进行初次平整的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将填料向前推移3m以上,将所运石料直接堆放在初次平整的工作面上。然后,再以推土机直接向前进行摊铺,使石料堆放与摊铺作业同时进行。同时,在摊铺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石渣或者石屑等填补石料之间的空隙。直到填满石料的空隙,摊铺的表面平整方可结束施工。

4.压实公路填石路基

公路填石路基的压实度主要受到碾压厚度、碾压次数、碾压速度和填料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压实条件作用下,土层密实度会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递减,在表层厚度为5cm时密实度最高。碾压速度决定了单位面积材料的碾压时间。如果碾压速度较低,单位面积材料碾压时间就多,材料所受作用力也越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碾压速度的范围在1.5~2.5km/h,碾压的次数为5遍左右。填料含水量也影响着土层压实度,含水量越小,干密度就越大。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一般将公路填石路基填料的含水量和最佳含水量之间的差值控制在正负2%左右。

三、公路填石路基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1.公路填石路基的密实度控制与检测

施工单位在控制和检测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时主要采用水袋法和灌砂法,它们都以压实度为控制的标准。在填石路基的紧密度在规定范围内时,施工单位可以利用20t以上的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试验。当预埋的钢球不再下沉或者无轮胎痕迹、压实层的顶面趋于稳定时,则认定填石路基为密实状态。公路路基为石渣料,其碾压的密实度为压路机碾压后,路基的表面没有明显的填石松动、空洞和空隙等情况出现,并且处于铁锹无法挖洞状态。

2.公路填石路基的质量控制和检测

检测公路填石路基质量时,施工单位需要在每1000m2的范围内设置10个检测点。监理单位检测其中5个点,检测点沿路堤均匀排布,相邻点的距离约为10m左右,横向间距需要依据车道和路基宽度而定。检测点使用长20~25cm、直径15mm蘑菇头道钉,并将其在路基压实之前就埋在压实层中,与填料一起接受碾压。公路填石路基施工质量需要通过检测压沉值和施工工艺的管理进行控制,所以施工单位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监控。既要依据施工规范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又要对填石料厚度、碾压遍数和石料的粒径等进行记录,以确保公路填石路基的强度与压实度。

四、结语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建立组织体系,统筹协调推进

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分类原则,建立11个专业门类、涉及9个部门的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见图1),明确标准化工作分管领导和各专业工作人员。市级供电公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生产副总任副组长,总经理助理、副总师、归口管理部门主任为组员,负责组织标准体系的宣贯、运行与评价的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标准化归口管理部门,具体成员由各类技术标准相关归口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组成。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体系运行情况的抽查、分析、评估、考核,收集、整理、上报体系运行存在的重大问题;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专业标准的学习、交流、差异分析、督查,定期通报相关部门、单位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坚持学用结合,开展立体宣贯

1.通用普及培训。邀请管理咨询公司、政府标准化工作管理部门、省级电力公司等标准化工作专家,给企业标准化分管领导、中层干部、管理专责和班组长,讲授标准全过程管理知识、国家电网公司标准体系建设要求;举办市郊、县乡镇供电所长脱产培训班,讲解供电所管理新模式、岗位业务、生产技能、专业管理知识;给新入职大学生介绍生产、营销系统流程;对一线人员演示《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操作;编印《标准体系员工应知应会手册》,发放到每位员工学习。2.内部专家上课。联系企业内部运维检修部输、变、配电运检室等部门的主任、技安员、班长走上讲台,向生产人员讲解专业标准,确保员工准确理解、方便记忆,掌握标准。3.班组干前学习。市级供电公司组织基层班组,根据现场工作计划,编制、学习作业指导书,让“写我所做、干我所写”成为基层员工的职业习惯。指导各业务支撑机构编制、学习并到安全监察质量部备案“三措一案”;指导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制、学习《电网倒闸操作风险分析单》、《电网设备计划检修风险预警通知单》、《重大检修方式风险交底通知单》等,保证地区电网在负荷压力下不发生人身、电网和设备事故。4.员工网上自学。归口管理部门下达学习通知;各专业室制定学习计划;技术员(班组长)负责每周对班员的自学情况进行考问;运营监测中心监控、考核员工在线学习流量。5.组织开展员工标准竞赛。竞赛是鼓励员工参与、检验员工知识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开展全员标准化知识技能普考、部门抽考、公司竞赛,来提升员工学习标准并应用标准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标准的认识和掌握应用效果。6.开展应急演练。市级供电公司通过组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防汛抢险实战演练,联合市政府及市区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演练等应急演练活动,采用全程“无脚本”实演的方式,实际模拟事故下电网调度指挥、变电操作、输变配电设备抢修、营销服务响应以及新闻舆情应对等全过程,有效提升员工按标准熟练执行操作、提升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响应和处置能力。

(三)把握关键过程,突出质量管控

1.建立标准体系运行工作机制。建立年(季、月)度工作计划、专项信息报告、工作例会、督导检查、考核奖惩、宣传交流联动等标准化运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推进会,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交流先进经验,布置标准体系运行的工作重点,推动各个层级学习标准体系、各项工作遵循标准体系、各类人员执行标准体系。2.将标准培训纳入公司培训计划。在年度培训方案中明确员工岗位适应性培训以“三集五大”业务为主,学习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并纳入年度教育培训项目计划管控、月度配合工作考核。组织企业内训师、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对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库中5625项技术标准进行分类梳理,明确有效、适用的标准目录,连同国网、省公司新颁布的技术标准,通过公司网页集中展示;指导各班组建立《工作内容与执行标准对照表》。3.开展标准的差异化分析。颁发《标准体系差异化分析方案》,要求各专业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标准,查找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存在的差异。组织归口管理部门和县供电公司开展标准学习交流,落实牵头学习人员,安排与实际工作相关性较密切的标准优先学习。各专业开展差异分析,立足自身减少差异。若差异较大,部门填报《差异化分析模板》,汇总向省电力公司提出完善建议,作为标准修订的依据。

二、注意事项

1.细化差异分析,实现业务和标准的有机统一。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管理流程为框架,将技术标准的指标和要求落实到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将差异分析结果按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检查、考核、报告、记录等归类汇总上报,注明与现行工作的差异点或冲突问题、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通过自身努力缩小差异,保证标准与业务高度融合。2.根据管理要求,建立标准与制度的协同关系。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机构职责调整、业务流程变化,组织规章制度再清理,与标准重复交叉的废止,不衔接的及时修订完善。将现行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全面转化融入管理制度。

3.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标准体系内审。按照标准体系内审要求,调动公司内部持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合格证书或质量/环境/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QC诊断师证书的人员,参与标准体系内审,从适用性、有效性、充分性以及标准体系与“五大”体系的融合性等方面,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确保标准体系运行规范。4.市县步调一致,实现标准体系全覆盖。坚持标准体系宣贯市县统一部署、同步开展、同样要求、同时考核。定期工作例会上县供电公司综合汇报并反映相关问题,市供电公司归口管理部门汇报、布置并解答有关问题,保证县公司员工正确掌握标准体系的新要求、新规定和新活动。

三、最佳实践案例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低电压配电箱安装技术

在低压配电箱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保证低压配电箱盘面涂漆光滑,确保有明显的标志;

(2)保证盘架具有很强的牢固性;

(3)一般来说,低压配电箱有专用的配电板,不能将电气安装在箱底板上。如果是木制的配电箱,为了保证其运行安全,特别是在一些易燃场所安装时,需要加装铁皮;

(4)对于低压配电箱中安装的母线,需要用黄、绿、红三色漆涂;

(5)在安装过程中,为了保证其安全性,要在配电盘上安装抵押漏电保护措施,在公共场所安装的配电箱需要配置安全锁,并配置必要的防雷、防雨措施。

1.2风机安装技术

在风机安装过程中,技术要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对风机各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保证螺母齐全、紧固,保证叶片根部没有损伤,并且保证叶片俺咋混个角度满足设计要求;

(2)通风机叶轮在出厂前都做了精确而全面的检查,并进行了动平衡试验,在叶轮安装过程中不能随意的对其位置进行更改;

(3)在叶片检查过程中,需要请将其表面覆盖的灰尘、煤尘等清除干净,并检查叶片是否松动,如果发现叶片有腐蚀现象,需要及时的更换。如果跟换叶片,必须保证新叶片与老叶片的材质、参数等一致;

(4)对叶片顶部与筒圈间隙进行检查,保证其符合要求,保证单片间隙超过2.5mm,手动盘动前后叶轮各三圈,保证其转动灵活,避免存在卡阻现象;

(5)在风管连接安装时,需要保证风机中心与风管中心相对应,并检查通风机主轴中心线是否平行于基础中线。

(6)检查电动机转向应正确,油位、叶片数量、叶片安装角、叶顶间隙、叶片调节装置功能、调节范围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风机管道内不得留有任何污杂物,特别是进风口前50m内是否有异物,如有必须清除,以防吸入通风机损坏其叶轮。

2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选择高品质的设计单位,保证机电安装工程设计图纸的质量

建筑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应该选择资质较高、信誉良好的设计单位,完成机电安装环节的设计图纸,保证设计图纸的质量,为机电安装提高有效的依据。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查,保证施工图纸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能够达到预期的施工要求,并且需要在施工图纸的审查阶段解决好影响施工质量、工程功能的一切问题。另外,设计人员需要向施工参与人员详细的讲解施工设计图纸,保证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

2.2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等质量的控制

施工材料、设备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是工程施工的质量保障。所以,施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设备、材料额质量严格把关,要求所有的进场设备、材料具备产品质量合格证以及相关的说明书,严禁不合格的产品进场。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查,避免施工单位为了私利而偷工减料,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监督。

2.3加强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类型不同,采用的施工技术与工艺也不尽相同。如设备电路的等级要求不同,对施工技术标准以及材料等级要求也存在差异。为了保证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机电安装规范与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而又全面的勘测,并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制定施工方案,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与方案。在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包括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的选择,以及施工工序安排等,机电工程的施工方法一定要与实际环境相适应,设备必须满足具体的施工需求,这样才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工期要求。

2.4加强机电安装工程组织施工

机电安装施工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涉及水电、通风、土建、给排水等多个专业,所以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机电安装本身,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否则就会对工程整体的质量造成影响。基于此,需要加强工程的组织施工,加强机电安装工程中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工程施工工期与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2.5加强对机电安装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控制

首先,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人员在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时进行自检、自评,然后向相关部门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验单。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工程各个项目的监理工程师,对竣工验收材料、工程实体进行详细的测量、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的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施工单位尽快的实施。

3结语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的媒介,光波成为传输的载波。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光纤连接器、发射机、光中继器、光接收机和耦合器的无源器件组成。在所有的组成部件中光端机是核心部分,光端机由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组成,光接收机中的光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在经过加工和整理输出,光发射机是将光源转换成光信号,之后光信号通过光纤实现传输,通信信号传输的质量直接受到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性能的影响。光纤通信系统的优势在于,信号的传输速度快,传输的容量比较大,而且光纤的体积小,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密性比较强,适用于远距离的信号传输,制作光纤的材料丰富,能够耐腐蚀。在高性能通信网络可使用光纤通信系统,能够提高视音频的清晰度,可用于制作电视数字化节目。但在使用光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弯曲半径不宜过小,光纤的连接和切断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在光纤系统的建设中给予特别关注。

2.微波传输系统

通信微波的波长在0.1毫米至1米范围内。通信微波的传输与接收之间无障碍时便可使用,成为现在网络通信的主要工具。微波的发展与无线通信是密不可分的,成为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媒介,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领域。微波站的设备主要由多路复用设备、天线、收发信机、电源设备、调制器和自动控制设备等组成。微波通信系统特点在于系统使用周期短和线路建设时间短。微波传输系统适合在山区、海峡、水面和不易铺设光纤网的地区使用。其抗干扰性比较强,更容易适合复杂的自然环境,如水灾、风灾以及地震等。微波传输频带宽、容量大,可用于包括数据、电话、传真和电报等多种业务的传送。但微波的缺点在于衍射能力弱,直线型的传播方式,对物体的穿透能力比较弱,因此微波系统的搭建必须要在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管理中实施,线路设备的铺设必须与市政建设相结合,制定科学的规划,以便避免微波通信效果受到影响。

3.卫星传输系统

卫星传输系统由星载转发器、上行发射站、地球接收站和测控站。星载转发器接受地面上传送的微波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变频和放大处理,再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星载转发器作为空间的中继站,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电视广播信号。上行发射站是把节目制作中心输送的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调试,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C、Ku波段信号,同时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地面接收站对来自卫星的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通过伴音解调电路和视频恢复电路的途径,建立起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在电视机里实现音频和视频。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卫星传输系统得到了广泛使用,一颗通信卫星的通信范围广,可以对几百套电视节目进行传输,在卫星信息覆盖的空间弄均可实现信息通信,由于卫星的信息传播功能强大,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效能好。电路和话务量可灵活调整;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区域,但卫星传输受雨衰、日凌、风向等天气影响较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卫星系统的传输性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不断提高,增强了卫星传输信号的质量。

4.SDH传输技术

SDH传输是一种线路传输、功能交换、融合复接和统一管理的网络操作信息传送系统。SDH的功能比较强大,可实现动态网络管理与网络维护功能,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满足现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要求。SDH传输技术是未来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发展的趋势,SDH在广播电视传输网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热点。SDH同步传输模式(STM-N)承载信息业务,根据ITU-TG.707规范的SDH速率,STM-1对应的线路速率为155.520Mbps、2.048Mbps的速率等级接口。SDH网能够与PDH网兼容,具有统一的光接口和复用标准,它采用同步复用映射结构和先进的指针调整技术,使来自不同业务提供者的信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步复用,同时可承受一定的基准丢失;SDH具有健全的网络管理功能,可以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并可以对网络单元进行分布式的管理、具有业务的性能监视、网络的动态维护、不同供应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功能。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