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学研究

海洋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学研究

海洋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环流动力学;教学内容;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14-02

海洋环流是风海流和热盐环流的统称。广义上讲,风海流是指风引起的海流,一般发生在上层大洋(海面到1000米水深层),而热盐环流则是由于海水温度(热)和盐度(盐)变化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密度流,形成于南北两极,构成了世界大洋的深层水。海洋环流动力学作为物理海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重点关注海洋环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怎样发展的?或者说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是怎样的?它是物理海洋学最为重要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向。事实上,舰船航行轨迹、鱼类洄游周期、污染物迁移方式、气候变化规律都离不开海洋环流的影响。正因为海洋环流与国防建设、航运安全、渔业生产、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建立成熟可靠的预测技术,这对于我们认识海洋、利用海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环流动力学》作为一门课程,就是把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拓展具有海洋学专业背景(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学生的研究视野,提高其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综合专业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涉海专业院所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众多高等院校中,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具有开办涉海专业课程和培养涉海专业人才的传统和经验,而大多数新生的海洋院校基本上都是借国家提升海洋发展战略的东风,或合并院系或调整专业办学,形成了目前的海洋学科。这些院校由于缺乏从事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办学理念和专业结构设置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结合作者在《海洋环流动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以此逐步完善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一、课程设置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海洋环流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海洋环流动力的过程和控制机制展开,包括介绍和海洋环流密切相关的海水的温盐特性、水团划分、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水运动的受力分析、运动方程的推导以及尺度分析等。涉及到海洋环流动力本身,详细分析了地转流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对水体输运的影响;风生大洋环流的重要理论、适用条件及存在缺陷,重点介绍大洋西向强化或者说西边界强流的形成机制及理论发展脉络。另外,补偿流(上升流和下降流)与上层大洋环流之间的关系,热盐环流的基本特征,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过程――厄尔尼诺现象也是本门课程所要讨论的内容;对于大洋环流中的长波效应尤其是Kelwin波和Rossby波也要加以介绍,这是因为大洋东西两侧的风场和海面高度等信息的快速变化往往是由这些传播速度更快的长波传递的。除了大洋环流外,本门课程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近海环流加以介绍,中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最后,本门课程安排了海洋数值模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了解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的研究手段。综上所述,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宽泛,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所安排的具体学时数对相关内容进行斟酌取舍。本门课程所研究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涉及较多的受力分析、公式推导和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较好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技能。鉴于此,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只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而且是在这些学生修完了《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课程之后才能开始本门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教学过程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海洋环流动力学》实际上就是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海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集中在海洋动力过程的机制分析上,对于课程涉及的一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稍加介绍,而针对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剖析,并布置好相应的问题思考,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内容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比较常见的海洋环流系统,在强调其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给出物理过程背后的控制方程,引导学生学会简化方程和求解方程,并通过对方程解析解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过程的认识。同时,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重要理论的应用,通过介绍某一相关科学问题的最新进展,拓展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知识的信息量。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从海洋科学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这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具有认识和开发海洋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科研和教学素材,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在办学乃至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借助各种软件绘制的图片、卫星遥感图片、动画电影的形式等,把特定海域海流发展过程和水文要素变化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这样就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枯燥性,为学生深入学习这些过程背后的动力机制创造条件。教和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互动式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提问,不仅仅局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或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提问,教师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消化自己所学的知识。课堂讨论也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形式,针对某一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带来的生态效应开展相关课题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物理过程的数学语言表达,尽可能把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用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最后,为了确保不同章节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对上一章节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复习;在本章结束时,对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了。

综上所述,涉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海洋环流动力学》的设置意义和教学内容,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物理技能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本门课程教和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叶安乐,李凤岐.物理海洋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2]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凤岐,苏育嵩.海洋水团分析[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4]黄瑞新.大洋环流――风生与热盐过程[M].乐肯堂,史久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Stewart R.H.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2005.

海洋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人类学;渔业社区;海权问题;话题转向和前沿趋势;海洋中国话语

【作 者】赵婧D,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 C912.4;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074 - 007

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化带来急剧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海洋人类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学科诞生初期弗思(Firth)对马来亚渔民及其渔业经济的“单纯”关注①,[1 ]28-63而在文化生态或社会文化的研究范式,[2 ]49-94研究态势开始日渐显现。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海洋对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意义不言自明。

一、传统研究主题:渔业社区发展与人海关系

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深入,渔业社区传统的生计方式、社会结构乃至人际关系注定无法挣脱“被变迁”的命运。渔业社区的发展与良性人海关系的建立历来都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的核心话题。

王嵩兴对宜兰龟山岛汉人渔村社会进行的民族志书写,[3 ]49-91阿伦贝皮文化变迁的考察,[4 ]3-3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安达曼岛人》等早期出自人类学科学研究“实验室”的海岛民族志都是人类学对渔业社区研究的经典。在延续这些传统讨论的同时,人类学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动向。

Breton延续了人类学对于亲属制度的讨论,他注意到加拿大魁北克圣保罗河流域的渔业社区通过社会经济组织所展现出对特定地理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回应,以及双边亲属制度(bilateral kinship)如何为适应性策略给予了巨大的弹性。[5 ]他用参与观察的方法检视了两个渔业社区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结构,认为尽管这两个社区的工作组织与食物结构都类似,但一个社区与大型社会呈现出中间人式的联系,另一个则是直接与大型社会进行单线联系。[6 ]

choembucher和Byron的研究旨趣与人类学经典研究相契合,前者探讨了印度南部渔业种姓中的平均主义和等级秩序,并提供了大量的民族志资料。[7 ]后者在历史脉络下分析了北欧渔民家庭与家户的关系,[8 ]obben从社会系统中紧密相关的社会分层、社会规模、社会等级着眼,解析了两个巴西渔业社区所经历的社会变迁。[9 ]

后来的研究者们扩展了其研究视野并拓宽了研究兴趣的范围,Volkman关注渔业社区中的性别话语问题,他以80年代后期印尼东南沿海渔业社区中妇女在生计方式上的转变为例,强调文化弹性(culture flexibility)是使女性得以从“传统”织布机上抽身出来转投渔业贸易行当,并成为国家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与贸易快速扩张获益者的原因。[10] Taway等人分析了人们对乌干达湖滨渔业社区艾滋病高发病率所产生的刻板印象,认为渔民往往给人以不负责任的高危人群印象,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计和健康支持,渔民和渔业社区应该避免这种刻板印象的出现。[11 ]

然而,尽管海洋人类学对于渔业社区的研究已经逐渐多样化,但是对于渔业社区更急迫的现状仍然关注不足,难以顾及渔业社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海洋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致力于在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与保护海洋生态之间寻求制衡,为发生正在变迁的社区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及谋求长远发展的策略,关怀正在经历变迁的人们,帮助建立良性互动的人海关系,为海洋生态保育提供更大的保障。

如何平衡地方性知识、传统文化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者们所面临的困境。Siri.u.S・reng尝试在保护资源与继承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兼顾两者的方式,在对挪威近海的渔村进行考察后,他认为维持渔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法在于建立体察当地捕鱼技术与文化差异的多元法律途径。[12 ]渔业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生产技艺的传承问题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内,Smith关于印第安人独桅艇制作技艺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13 ]

拉玛莱拉村所经历的遭遇是当传统生活方式遭遇现代化挑战的典型个案。这是个位于印度尼西亚南海岸的小型渔村,延续着在每年的5月-11月期间用鱼叉捕捉附近海域鲸群的传统。但是,随着邻村频繁采用炸鱼的方式进行非法捕渔,近海生态的破坏以及抹香鲸种群数量的减少,拉玛莱拉村已经面临无鲸可捕的窘境。在全球化的压力下,以牺牲地方文化传统和改变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为代价,拥抱现代科技可能成为该村① 剩下的唯一指望。[14 ]

拉玛莱拉村是全球范围内众多发生剧烈社会变迁的渔业社区的其中之一,对渔村进行新闻式的报道显然不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的目标。在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现实中寻找渔业社区的出路与建立良性互动人海关系才是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的宗旨。当然,设立海洋保护区(MPAs)的国际通行做法对渔业社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洋保护区的建立为渔业社区带来了食品安全、资源权力、雇佣、社区组织结构和收入等方面的福利,并赋予当地社区争取政治经济诉求的力量,但是获益的渔业社区和渔民只是少数而已。[15 ]

对海洋社会和渔业社区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人类学的方法与关怀去帮助架构良性互动的人海关系;如何平衡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海岛社会中维持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虽然海洋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肩负渔业社区发展与良性互动人海关系建设的责任,但未来的研究路途仍然任重道远。

二、话题转向下的新焦点:作为海权问题之核心的产权问题

当今,海洋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重点,基于海洋权益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各学科、各层面讨论的焦点。这些看似为围绕着争端、海上安全利益、捕捞权(fishing rights)、海洋资源开发等海事权益(maritime rights)等核心展开的各方博弈,实则根源于海陆(ocean/land)不同的资源属性以及产权(property rights)这一关键概念本身的扑朔迷离。海洋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回应。

产权问题从其概念本身再到产权的确认与属性的辨析就是不乏争议且令人困惑,其被视作一系列相关权利(bundle of rights)并涉及一套复杂区分系统。但是不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认同在所有者享有的进入(access)、管理(management)、排他(exclusion)、转让(alienation)、撤销(withdrawal)等基本权利中确认产权的关键在于排他性。[16 ]13-41动性特点显然使得人们难以套用在陆上区分资源或财产属性的逻辑去轻易判断其排他性。因此,海洋到底属于公共资源还是私有财产并非一目了然,这也使得产权确认、海域(territoriality)所有权与海洋资源使用权的界定和区分问题陷入难解的循环论争中。

实际上,论争的核心在于海洋到底是无疆还是有界,即海洋究竟是理所当然的公共财产(common property)与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s),还是设有准入限制和产权归属的私有资源(private property)。换言之,各种丰厚的海事权益应是均享抑或专属。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海事权益相关者而言,产权问题 ① 决定了他们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享有海洋资源,对所有权一事置若罔闻,还是必须遵循海洋产权的划分和所有权的归属并对各自在海洋上的行为保持克制。

就通常意义而言财产(property)无所不在,而产权则处于法律、经济、国家、政治、文化的交叉地带,甚至涉及社会认可的经济权利(economic rights)。Carruthers和Ariovich根据其在经济学和法学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提出了进行产权确认需要参照五个维度的新观点,即财产的客体与主体、财产的使用、强制权以及财产的流转。[17 ]人类学家主张,人们对资源的占有形制(tenure)受到从资源本身条件到技术水平、人口增长幅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尽管大部分文化中陆地与海洋都隐含了作为公有财产的预设,但是随着人口增长,环境资源变得稀缺,调节资源占有形式,转换资源公私属性的社会机制(social property regime)便应运而生。当然,也存在人口增长后人均资源占有率下降,但是公共资源仍然保持其公有性质的案例。因此,简单而仓促地对海洋作出公私属性的判断无疑武断而粗暴地忽略了社会现实。[18 ]

Acheson长期致力于海洋人类学的研究,他早年坚持将海洋生物等海洋资源视为公共财产(common property),但同时也承认陆地、海洋、江河等公共资源存在被过度开发或滥用的事实。Acheson认为私有资源由其所有者维护,因为他们必须通过对资源的投资来获益,故而不会出现过度开发或滥用的情况。于是,被贴上公共财产标签的开放资源就陷入了只有无限制开发才符合逻辑的悖论中,[19 ]因为个体缺乏集体责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动机而造成的公地悲剧一样。[20 ]对美国缅因州龙虾产业和捕虾人进行了跨越近30年的定点研究后,Acheson发现人们将海洋作为公共财产的预设受到现实中各种划分地盘(territoriality)的非正式规矩的挑战,[21 ]逐渐意识到人们在海上的地盘之争是包含一系列冲突与策略的复杂博弈。[22 ]

Durrenberger 与Pálsson在其联合研究中就捕捞领地与海洋资源的可进入性进行了探讨,尽管他们也同样质疑了海洋作为公共财产和集体资源的刻板印象,但是他们对于产权与海洋资源准入资格之间因果关系的推定难免显得有些简单。其实,Durrenberger 与Pálsson也承认正是由于缺乏对产权、所有权(ownership)、可进入性(access)、海域控制(control of sea territories)等概念的系统区分才导致了争论的延续。[23 ]

随着研究的深入,Ostrom注意到了资源管理机构从政府到社区再到私人的三级分层对资源在公私属性的转换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24 ]Quires等人为在对跨国金枪鱼渔场进行了多点民族志式的田野调查后,提出产权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分离产权和使用权(use rights),也未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公共产权设置受限的准入权。[25 ]25-59

在最近的研究中,Acheson企图调和众人的说法也力求对这个令人纠结又众说纷纭的问题做出一个“了断”。他通过分析民族志资料和比较海陆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个案(case study of Land Tenure and Sea Tenure),系统阐述了产权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提出资源存在从公有到私有财产转化的可能,人们对资源的占有形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维护资源的代价(defense cost)。[26 ]言下之意在于强调海上生计方式的不稳定性以及在海上高昂的排他成本,使得海上资源的所有形式转化变得不那么简单。

然而,实际上包括Durrenberger与Acheson在内的人类学家发现其研究,不过是验证了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了海洋属性与产权问题的似是而非与模棱两可。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场景下,资源的公私属性是可转换的而非一成不变的。他们找到了影响资源属性转化的因素,但并非完全揭示了判断资源性质和进行产权确认的普适性标准。

于是,在此之后的海洋人类学研究试图冲破过去研究思路的掣肘,不再挣扎于界定产权的概念。扩宽思路后的海洋人类研究着力于分析人们争夺海洋资源背后的动因和行为逻辑,而不同于经济学家为了寻求提高渔业生产效率的渔业管理政策,而对政府控制海洋准入资格的权力寻租行为进行无力指责。[27 ]

Levine相信人类学关于产权的讨论已经从对人类领地的适应与不适(adaption and maladaptation)转移到控制进入空间和资源的消极/积极因素上来,在涉及地盘(territoriality)争夺的诸多变量中,产权问题应该跻身更中心的位置。在对三个以捕捞鳌虾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新西兰村庄进行的比较研究中,Levine归纳了准入控制(Controlling Access)的三种类型并对这一行为作出了解释,他认为人们争夺海洋资源就像争夺地盘一样,准入控制代表正是渔民保护财产的方式。据此,他反对在渔业管理中对公共财产的无限制应用(unqualified application)。[28 ]

此外,人类学家还关注渔业社区的社会结构以及社区在争取资源和权益时的诉求与进行的表达,尝试用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产权问题对渔业社区和渔民们所具有的意义。Taylor在对爱尔兰Donega郡辖下的一个沿海居民点Teelin进行的考察中讨论了捕捞大马哈鱼(salmon)与表达社区认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Teelin居民在夏季捕捞大马哈鱼的行为并非旨在创造更多的家庭收入,而是以此作为表达社区认同和个人认同的方式,并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最终起到将当地社区凝聚成一个社会整体的功用。[29 ]

总的来说,海洋资源的属性难以一概而论,而实际上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场景和文化脉络之下,资源的公私属性是可转化的(convertible)。在人类学家看来,产权问题的复杂与可变恰恰源于世界各地的海洋社会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地方性知识乃至认知体系上的多元。因此,在社会历史情景和文化脉络下理解产权问题,并分析资源以及产权对于当地社会的意义,才有最终可能厘清该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实际远比研究者的预设更为复杂。Gatewood观察了西南阿拉斯加采用围网捕捞技术(seiners)的大马哈鱼渔场,他发现渔场的性质以及渔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长期被忽略了:渔场本身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商业组织和信息分享单位,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并非简单的人群集合。[30 ]Vinck在对斯里兰卡北部长期受内战影响的渔村进行定点考察后发现,北斯里兰卡的捕渔权、产权纠纷以及渔场准入问题涉及多个主体(个人和渔会都善于表达自身的诉求)与多维度的权力斗争。[31 ]

在加入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维度的研究与反思后,不免发现静态地就产权而论产权的人类学研究可能是研究者自己天真的一厢情愿。产权的概念其实由来已久,在明清以来的中国乡族社会就不乏争夺水资源分配权利的个案,围绕水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的斗争往往以宗教仪式作为展演形式(performance),并由此促成了区域联盟的产生。[32 ]现代意义下的产权制度只是人类整个产权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一种产权形态。按照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体系,资本可以分为客观资本和象征资本,其中客观资本包括源于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本,实质为信息资本的文化资本,以及作为资源与政治权力连接形式的政治资本,还有叠加于实际与潜在人际关系网络之上的社会资本。此外,象征资本则是一种一般性的认知资本,各种客观资本都无法脱离隐含于自身的象征存在。用布迪厄的话说,“象征资本就是不同种类资本所取的形式。”[33 ]119作为产权依托形式的经济权属之外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34 ]对具有再生产性的象征产权的重视而言,关于产权的人类学讨论还有重新检视的必要。

三、话题转向下的新焦点:海洋治污与管辖权问题(jurisdiction)

在全球化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的压力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困于生产-污染的吊诡对立,海洋污染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是既牵涉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地区与国际利益的疑难杂症。

从20世纪中期开始,海洋污染问题就已经引起海洋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视,在这些数量庞大的研究中,关注海洋污染现状,分析污染原因,寻求污染解决办法是其中主要的研究线索。[35 ]在经历了前期以寻找污染源和划分污染类型为重点的研究阶段后,后期的研究侧重于从技术手段上提出治理海洋污染的新方法。[36 ]

此外,解决海洋污染的主流途径是在联合国框架内展开国际合作,力求在国际法范畴内探索处理海洋污染的办法。尽管通过国际合作来治理海洋污染已经取得不少突破,但是海洋污染问题的处理仍然亟待“直达病灶”的良方。《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正式生效,并日渐成为裁决国际海洋争端、海洋资源问题、海洋污染治理的主要法律依据。然而,管辖权的暧昧与模糊成为在国际法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的障碍。因此,为了处理涉及具体国家与责任认定的污染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三次会议界定了海洋污染来源的类型,其中包括陆基来源(land-based sources),国家管辖权内由海底行为(seabed activities)引起的污染,超出国家管辖权范围由海底行为引起的国际海域污染,倾倒引起的污染,由空气或通过空气传播的污染,船舶引起的污染。[37 ]

但是,在涉及经济活动和国际政治博弈的复杂海洋生态问题上,面对具有不同诉求的主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海洋污染的难度与壁垒可想而知。Diehl和Siqueira在巴西的观察就说明,尽管人们明确海上商品运输是海洋原油污染的首因,而且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心知肚明,但是海事水域司法监管职责的履行(marine waters guardianship)却未能配合当地的司法命令(judicial ordering)。[38 ]

人们已经意识到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海岛社会、渔业社会乃至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和危机。[39 ]面对复杂的海洋污染问题,难以找到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法或补救途径。“谁污染,谁清理,谁赔偿”的假定原则只能起到有限的效力,这在试图寻求海洋污染解决办法的研究者们中几乎成为一个默认的共识。Levy在对海洋原油污染的分析中认为,海洋污染之所以成为顽疾,是因为对污染责任方的简单责难起不到震慑作用,而彻底禁止海事活动又难免对合法权益者有投鼠忌器的担心。[40 ]

事实上,尽管人类学家已经意识到海洋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渔业社区的传统生计方式,以及海洋社会的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结构,然而在针对海洋污染问题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对海洋社会、渔业社区、人海关系进行深描,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社会和地方文化造成的影响,并重点解析造成海洋污染中文化变量的人类学研究却并不多见。人类学研究在该话题上的方兴未艾也许才是海洋污染问题“久治不愈”的原因所在。

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参与攸关民生的社会议程讨论,以人类学理论指导社会应用实践是人类学发挥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的必要方式,也是建构负责任的人类学(engaged anthropology)的基本准则。[41 ]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处理海洋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用文化的视角体认并“翻译”人们在不可逆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揭示海洋污染对生计方式、地方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影响,为受到海洋污染影响的社区谋求利益,[42 ]259-280提出社区应对生态危机的具体措施。[43 ]如何摆脱开发即污染的“诅咒”,在关注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育的同时,以不牺牲地方文化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为前提,为变迁中的渔业社区寻求新的生计与生活方式才是未来海洋人类学应用性研究所面临的艰巨挑战。

四、构筑“海洋中国“的话语体系:海洋人类学话题转向下的机遇

海洋因其承载着人们有关食物、资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量已经成为人类越来越重要的庇护所。 [39 ]在从“海洋”出发又重返“海洋”的人类学研究大趋势下,[44 ]人类学的研究前景势必可期。

然而,伴随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是急剧的社会变迁以及前所未有的海洋环境危机,海洋社会与人海关系均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向。这使得人类学家们体认到从传统、经典的研究主题,转向旨在以推动解决当下实际社会问题为目标的新话题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强国梦想得以实现的前提。“海洋”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维度,对于顺应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至关重要。然而,相对于内陆农业社会来说,“流动”的海洋社会并非我国人类学界最为熟稔的研究对象。但是,只要系统梳理国际海洋人类学成果并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方兴未艾的中国海洋人类学研究将会为厘清当下海洋热点问题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将为理解我国传统海洋文明和传承海洋文化,构筑海洋中国的话语体系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海洋强国梦的实现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Firth, Raymond. Malay Fishermen: Their Peasant Economy[M].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Inc., 1975.

[2] 王利兵.海洋人类学的文化生态视角[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 王嵩兴.龟山岛――汉人渔村社会之研究[M].“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十三,1967.

[4] 康纳德・科塔克.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M]. 张经纬,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Breton, Yv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k Groups in an Eastern Canadian Peasant Fishing Community: Bilateral Kinship and Adaptive Processes[J]. Ethnology, 1973, 12(4).

[6] Ellis, Caroly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Family Structure in Two Fishing Communitie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84, 46(3).

[7] Schoembucher, Elisabeth. Equality and Hierarchy in Maritime Adaptation: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ility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 South Indian Fishing Caste [J].Ethnology, 1988, 27(3).

[8] Byron, Reginald. The Maritime Household in Northern Europe[J].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94,36(2).

[9] Robben, Antonius C. G. M. Stratification, Scale and Ranking: Social Change in Two Brazilian Fishing Communities [J]. Ethnology, 1982, 21(2).

[10] Volkman, Toby Alice. Our Garden Is the Sea: Contingency and Improvisation in Mandar Women's Work[J]. American Ethnologist, 1994, 21(3).

[11] Westaway E, Seeley J, Allison E. Feckless and Reckless or Forbearing and Resourceful? Looking Behind the Stereotypes of HIV and AIDS in ‘Fishing Communities’[J]. African Affairs, 2007, 106(425).

[12] S・reng, Siri.U. Legal Pluralism in Norwegian Inshore Fisheries: Differing Perceptions of Fishing Rights in Sami Finnmark [J]. Maritime Studies,2013,12(9).

[13] Smith, Roger C. The Caymanian Catboat: A West Indian Maritime Legacy [J]. World Archaeology, 1985, 16(3).

[14]最后的捕鲸战役(Lamalera l'ultime combat)[EB/OL],http:///video/VSET100216166991/1eeec54ba5c14ffcba252a841e3b106b.

[15] Mascia M B, Claus C A, Naidoo R. Impact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on Fishing Communitie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0, 24(24).

[16] Schlager,Edella., Ostrom, Elinor. Property rights regimes and coastal fisheries: an empirical analysis[M]// Terry Anderson and Randy Simmons. eds. Political economy of customs and cultures: informal solutions to the commons problem, Lanham, MD: Rowan & Littlefield, 1993.

[17] Carruthers, Bruce. G., Ariovich, Laura. The Sociology of Property Right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4, 30(1).

[18] Aswani,Shanka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demographic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on sea tenure regimes in Roviana Lagoon, Solomon Islands [J].Ambio, 2002, 31(4).

[19] Acheson, Jame.M. Anthropology of fishing[J]. Ann.Rev.Anthropol,1981(10).

[20]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 Science, 1968, 162(3859).

[21] Acheson, James M. The Lobster Fiefs: Economic and Effects of Ecological in the Territoriality Maine Lobster Industry[J]. Human Ecology,1975, 3(3).

[22] Acheson, James M., Gardner, Roy J. Strategies, Conflict, and the Emergence of Territoriality: The Case of the Maine Lobster Industry[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04, 106(2).

[23] Durrenberger, E. Paul, Pálsson, Gísli. Ownership at Sea: Fishing Territories and Access to Sea Resources[J]. American Ethnologist, 1987, 14(3).

[24] Ostrom, Elinor. The challenge of common pool resources[J]. Environment , 2008, 50(4).

[25] Allen R, Joseph J, Squires D. Convers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nsnational Tuna fisheries[M]. Wiley-Blackwell,2010.

[26] Acheson, James M. Private Land and Common Oceans: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perty Regimes[J]. Current Anthropology, 2015, 56(1).

[27] Edwards, Steven F. Ownership of Renewable Ocean Resources[J]. Marine Resource Economics, 1994, 9(3).

[28] Levin, H.B. Controlling Access: Forms of “Territoriality” in Three New Zealand Cray fishing Villages[J]. Ethnology, 1984, 23(2).

[29] Taylor, Lawrence. "Man the Fisher": Salmon Fish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Community in a Rural Irish Settlement[J].American Ethnologist, 1981, 8(4).

[30] Gatewood, John. B.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synergy: Information-sharing groups among southeast Alaska salmon seiners[J].American ethnologist, 1984, 11(2).

[31] Bavinck, Maarten. Fishing rights in post-war Sri Lanka: results of a longitudinal village enquiry in the Jaffna region[J]. Maritime Studies ,2015, 14(1)

[32]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J].史林,1995(1).

[33] Bourdieu, Pierre., Wacquant, Lo?fc J.D.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M].Cambrid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street publishers,1992.

[34] 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35] Schachter, Oscar., Serwer, Daniel. Marine Pollution Problems and Remedi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71,65(1).

[36] J. Dvarionien, G. ZoblaitNoreikien, J. Kruopien,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Life-Cycle Assessment Method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Klaipda Sea Port, Lithuania[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3(290).

[37] Vallarta, Jose Luis.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83, 46(2).

[38] Diehl F P, Siqueira C B. The Juridical Guardianship of Marine Waters in Brazil and the National Politic Managment of Hidric Recourses: International Acts and Incident National Legislation[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06, 1068(1).

[39] 张先清.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

[40] Levy, Eric M. Oil Pollution in the World's Oceans[J]. Ambio, 1984, 13(4).

[41] Barbara R, Merrill S, Van W J. Reclaiming Applied Anthropology: Its Past, Present Future[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06, 108(1).

[42] Kottak, Conrad.Phillip. Mirror for Humanit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M].Boston:McGraw-Hill,2009.

[43] 陈刚.西方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述评[J].民族研究,2011(1).

[44] 张先清.人类学重返海洋与岛屿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03.

海洋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工程建设;费用管理;对策

1现代企业费用管理的方法概述

1.1战略费用管理

一般而言,在定义战略费用管理中,事先一定要综合分析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战略定位,第二个是费用动因分析,第三个是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而言,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业链条一定要理清,由此才能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费用动因进一步探究,同时还能将企业竞争优势建立起来。

1.2作业费用管理

和传统费用管理而言,作业费用管理在某些领域中更加科学,尤其是在对间接制造费用分配方面。在生产作业中,整个过程不能脱离费用计算以及管理方式,作业过程必定耗费产品,还需要合理地管理过程,生产费用必将因为生产资源二倍消耗。同样地,作业费用管理法通常使用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第二点是自制或者购买预测,第三是预算管理。

1.3目标成费用管理

在经过了市场调研和产品特性分析之后才能确定相应的目标费用管理,而整个流程如下所示:(1)重新确定目标费用;(2)在展开一系列费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目标费用,实际上,此方法早已让费用的重点转移到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规划等过程中了,由此才能让费用控制的关键时期得到保障,不会被错过。总之,目标费用管理法不但是企业在某些前提条件下开始进行利润规划的一种方法,同样也是费用控制方法。

2海洋石油工程项目费用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在确定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全体员工一定要被相关管理人员使用,同时还需要确定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以及每一个环节得到保障,例如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等等,进而才能确定通过最低的资金耗费而得到效益的最大化,这同样也是工程建设项目的费用管理的最终目标。这一点完全就是工程建设项目开始费用管理的最终目标。当投资方在进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一定要明确费用管理,由此不但能够让企业的管理办法得以改善,同时也能让产出提升,让支出的金额缩减,最终让投资方管理能力增强。因为项目管理内部必然有可能性较大的因素,在项目管理中,投资方还需要多次预算和控制,就此才能立马解决某些工程中偏差和误差等问题,确保项目费用能够立马回归于原始状态。

3当下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费用管理分析

3.1海洋石油工程业务特点分析

针对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而言,其重点以海上油气EPCI总包工程为主要作业任务。其所承接的所有项目都具备几个特征,例如较高的造价、并不标准的产品、较为复杂的技术以及较长的时间周期。与此同时,行业周期和油价波动都必将影响到海洋石油工程业务市场。据调查,自从2014到2017四年内,在油气行业中,油价本身并不算高,而且国内外的很多海洋石油工程行业均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冲击,其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例如市场萎缩、竞争激烈等。此时他们也使用了很多方案来解决,最终为了让企业能长久生存而使用到了费用管理的相关方法。

3.2我国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费用管理现状

(1)费用管理情况

中国海洋石油企业仍旧将项目管理为主导,就此才能合理地管控费用。若将EPCI项目为案例进行调研,项目费用重点包含了设计方面、建造方面以及安装方面等等。其实,在设计阶段中,若果达到其作用,还需要从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考虑,而在建造与安装费用管控中,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于经济责任制,这也是他们的管控手段之一,将项目考核当作激励措施,同时还另外要让项目的毛利达标。

(2)费用管理优势

非标准化产品被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建造,总共所耗费的造价不算高。但是在项目准备阶段中,企业基本上早已从大体上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完全不同的价值环节的费用收益状况进一步确定下来了,在资源的整合之后完全能够制定出有助于企业费用管理控制的基本最优策略。而在整合资源方面来看也能达到协同效应。另外,在项目运行的整个流程内,这一方面不但要关注于其对横向项目间同类作业的整合,同时还需要关注于纵向分包业务的整合,就此才能让重复作业量降低,反之也让高效率的资源得以锁定,让项目费用经费缩减。除此之外,和国际上大型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仍旧存在很多弊端。

(3)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企业早已承接了各个有关于海洋工程项目,同时还要更多的大型设施设备。若一个企业中大型设备较多,那么他们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例如较高的维修费用,较高的投资费用等。但是在大型设备的租赁中必然会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所以,中国绝大部分海洋石油工程企业必定要在整合外部资源以及扩大自身规模二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倘若他们有大型资源,则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资源使用率,且还需要承受增加效能所产生的压力。在经过了这四年中,当今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毛利润趋近于最低值,也完全无法补充企业当今正常运营的期间费用,而且整个盈利的难度增加。针对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而言,他们除了要立马提升管理水平,同时还需要大力开拓市场,继而才能发现费用压缩的空间。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很多难以发现且未表露的风险也是大型海洋工程项目难以发现的。工程中也存在很多突发事件,这些均很有可能增加项目费用,且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也必然难以得到控制,所以,项目管理水平必然需要提升。

3对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费用管理模式的探索对策

首先,矩阵式费用管理组织的形成比较重要。全员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之一就是企业费用管理,只有通过费用管理层的设置和费用管理责任的落实才能实现对企业完全费用的全面性管理。而在费用的管理方面中,上上下下阶段的路径应当留足。正如节约费用这一方面而言,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观念,一般地,在安排的过程中要从上到下搜集以及统筹安排。其次,适当的费用管理方法一定选定出来。该过程的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就此才能在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之后将战略费用法当作费用管理框架,而费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作业费用法。在当今如此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管理费用法和目标费用管理法亟为重要。而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中心—海洋石油工程项目能够被作业费用法而得到更精准的工作总量,同时还能分析以及统计这一点,最终才能确定出费用控制的关键点。再次,费用管理关键环节一定要合理把控。在设计阶段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两个,其一是先进的采取,其二是施工方案的优化,继而才能从整个过程完善费用的控制阶段。同样在规模控制和能力建设二者找到唯一一个平衡点,同样在减少运营费用之前整合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为了让人的效能提升,首先还应当合理使用激励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节省更多的费用经费。

海洋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学类;教学改革;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我校农学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1)学生专业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学校专业课设置太细、太深,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窄,社会经验和工作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本科需求人才类型不是“专门人才”而是“知识面宽,有一定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基层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纯专业型人才,而是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2)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形势。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业的迅猛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校课程内容陈旧,许多教材还是以20世纪80年代内容为蓝本,缺乏对农业新知识的系统引入,与现代农科可持续发展道路严重脱节。农学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强是农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现有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够,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体评价指标,亦难客观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的强弱。

(3)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互动。调查发现,学校教师即使对课程体系某些方面存在异议,也会将想法搁置,很少与教学管理部门交流。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所有内容都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缺乏师生互动。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意识,还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双方的交流与互动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或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学生也将所学所想反馈给教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效果。

二、我校农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各项综合素质。农学类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应大力实施综合化教学,开设大量的综合性、交叉性课程,要求理、工、文等各类学科在课程教学中各占一定比例。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课程安排紧凑,教学强调少而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前课后阅读大量资料。主讲教师还应不定时邀请专家作相关专题报告,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科研活动,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形成探索未知的视野,针对性的地挖掘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农学类专业教育应重视实用的学问和知识,强调实践和技能教育,培養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实践性应成为我校农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的重要特点。学校应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和生产基地,学生是实习农场的主体,农场的主要工作是由学生实习完成的。多举办实践活动,实习的地点可以在农场、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厂、研究所、农业管理部门甚至国外的有关单位。农学专业知识学习与农业应用相结合,才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改革时期,我校农学类人才培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校的农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这个过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管理者和师生不断的共同努力。

作者:甄珍等

    参考文献: 

海洋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补阳还五汤;脑健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21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082-05

Comparative Study on Pharmacokinetics of Components of Buyang Huanwu Associated Prescriptions LIU Fang1, YANG Yan-tao1, HE Fu-yuan1, LIU Lin2, WU Shuang1, WANG Yu-hong2, 3, CAI Guang-xian3 (1. Pharmacy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2. The First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3.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Co-built by Departments of Herbal Powder and New Drugs of Hunan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wder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 features of ferulaic acid, senkyunolide A and ligustilide in Buyang Huanwu associated prescriptions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nd Naojian Tablets). Methods HPLC-DAD was applie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three ingredients with jugular venous cannula rats after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Buyang Huanwu associated prescriptions. The pharmacolinetic parameters of each ingredient was calculated by DAS2.0, and then the total quantum statistical moment (TQSM) standard similarit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verall pharmacokinetics behaviors. Results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ingredient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wo prescriptions, while the total quantum statistical parameters were very closely. The TQSM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in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nd Naojian Tablets showed that AUC, MRT, VRT were 240.6 and 133.0, 3.192 min and 3.259 min, 21.59 min2 and 19.75 min2, respectively. The similarity was up to 0.977 8. Conclusion The metabolic processes in vivo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nd Naojian Tablets have similarities. T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s mostly depends on the multi-components overall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pharmacokinetics;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Naojian Tablets; ferulaic acid; senkyunolide A; ligustilide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723503);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4135);湖南省“十二五”中药学重点学科(2011年)

通讯作者:贺福元,E-mail:;蔡光先,E-mail:

补阳还五汤类方包括补阳还五汤及其精简方(脑健片)。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瘫痿论》,由黄芪、川芎、当归等7味中药组成,系清代医家王清任创立的治疗半身不遂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经典名方。脑健片处方是遵循补阳还五汤之方义,秉承“益气祛瘀生新法”,将补阳还五汤精简为黄芪、川芎和地龙,经过二次开发而成的新型制剂。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脑健片治疗脑缺血疗效显著[1-2],现进一步对其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选择补阳还五汤类方均含有的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3种入血成分为检测指标,研究大鼠灌胃后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旨在探讨精简方配伍变化后其同类成分的药物动力学变化行为。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试剂

补阳还五汤干浸膏(黄芪120 g,当归6 g,赤芍4.5 g,川芎3 g,红花3 g,桃仁3 g,地龙3 g)和脑健片干浸膏(黄芪30 g,川芎9 g,地龙6 g)均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所张水寒教授提供,所有药材质量均符合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补阳还五汤按传统水煎法浓缩干燥后制备成干浸膏,相当于原药材4.5 g/g。脑健片按新工艺制备,其中川芎以挥发油量为考察指标,对川芎粗粉进行SFE-CO2萃取,不加夹带剂,提取1.5 h;地龙以醇浸膏得率及氮含量为指标,温浸2次,第1次加5倍量50%乙醇温浸48 h,第2次加4倍量50%乙醇温浸48 h;再合并药渣,与黄芪药粉一同水煎,所有药液浓缩干燥后即得干浸膏,相当于原药材4.7 g/g。

阿魏酸对照品(批号MUST-12112204)、洋川芎内酯A对照品(批号MUST-12121202)、藁本内酯对照品(批号MUST- 12082702),北京盈泽纳新化工技术研究院;乙腈,美国Tedia公司,色谱纯;甲醇,美国Tedia公司,色谱纯;怡宝纯净水(华润怡宝饮料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Instech自动采血系统(Instech Solomon公司),离心浓缩仪(Centri Vap,LABCONCO),Agilent-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自动进样器,四元梯度泵,在线真空脱气机,柱温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超声波清洗仪(SB-3200D,宁波新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天平(JA-3003,上海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E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 ?m,安捷伦公司)。

1.3 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9~10周龄,体质量260~300 g,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湘)2011-0003。室温无菌喂养,自由饮食饮水。

1.4 分组、给药及处理

建立大鼠实时活体采血方法。将SD大鼠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切开颈下静脉,分离颈静脉,埋线,待血液充盈时用眼科剪将颈静脉剪开一小口,插入特制PU软管约20 mm深并固定,缝合伤口。灌胃后将插管大鼠与Instech自动采血系统连接。将颈静脉插管的健康SD大鼠分为补阳还五汤组和脑健片组,每组5只。二方均以4倍于人体剂量的原药材给药[3],折算成干浸膏量分别为12.04 g/kg体质量和9.64 g/kg体质量。灌胃前采血作为空白血浆,再分别于5、15、30、45、60、90、120、180、240、300、360、480 min采血0.5 mL,并取上层血浆,-80 ℃冰箱保存备用。

1.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药物血浆100 μL,加0.1 mol/L盐酸50 μL,混匀后加800 μL乙酸乙酯,涡旋震荡5 min,8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重复上述操作,合并上清液,离心浓缩仪挥干溶剂后残渣用50 μL甲醇复溶。

1.6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量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照品,用甲醇溶液制成浓度分别为0.125、0.1、2.5 g/L的标准溶液。其中阿魏酸对照品溶液中含5%乙酸,4 ℃冰箱避光保存备用,藁本内酯-20 ℃冰箱避光保存备用。

1.7 色谱条件

本研究采用HPLC-DAD法与脑健片体外成分测定建立的方法[4]一致。色谱条件:E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m),柱温30 ℃;以0.3%乙酸水(A)和乙腈(C)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5 min,15% C;5~30 min,15%~31% C;30~32 min,31%~36% C;32~82 min,36%~72% C;82~90 min,72%~95% C),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阿魏酸325 nm、洋川芎内酯A 280 nm、藁本内酯328 nm。

1.8 数据分析

采用DAS2.0软件,分别获得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3种成分的经典药代动力学参数,参照文献[5-6]按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计算药代动力学总量统计矩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系统适用性与专属性考察

分别取空白血浆,加入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标准品溶液的空白血浆,补阳还五汤和脑健片给药后30 min的药物血浆样本,处理后上样分析,见图1。结果显示血浆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该方法专属性良好。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由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图确定1号峰为阿魏酸,2号峰为洋川芎内酯A,3号峰为藁本内酯[4]。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线性关系考察

取空白血浆100 μL,依次加入“1.6”项下3种对照品各20 μL,处理后上样分析,采用程序进样,设定进样体积依次为0.05、0.1、0.2、1.0、2.5、5、15、20 μL。记录各成分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峰面积,以进样的绝对质量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见表1。

2.3 精密度和重复性考察

将“2.2”项下药物血浆连续进样5次,每次10 μL,记录峰面积值,计算RSD值。结果所得血浆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峰面积RSD分别为0.85%、0.84%、1.79%,表明本法精密度良好。取5份空白血浆100 μL,按“2.2”项下方法平行加入3种对照品溶液,处理后分别进样10 μL,记录峰面积值,计算RSD。结果表明,5份空白血浆中加入3种药效成分,测得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峰面积RSD分别为1.50%、2.91%、3.32%,表明本法用于体内药物血浆测定重复性良好。

2.4 体内加样回收率试验

按高、中、低3个浓度进行加样回收率试验。分别取大鼠空白血浆100 μL,加入一定量的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照品溶液,配制高、中、低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处理后进样分析,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2。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A均具有较高的回收率,远高于生物样品药物回收率至少为80%的要求,说明本研究采用离心浓缩仪挥干血浆样品能有效避免化学成分的丢失,此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吹氮法。其中藁本内酯的加样回收率略有偏高,这可能与藁本内酯自身化学结构的稳定性相关。

2.5 药代动力学测定

将各组血浆样品预处理后进样分析,分别计算补阳还五汤和脑健片给药后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得各成分量-时曲线,见图2。采用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得出3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3。结果发现,阿魏酸在补阳还五汤类方灌胃大鼠后药代动力学行为较相似,Cmax持平,且AUC值也基本相同,但是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差较大。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对补阳还五汤类方中3种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继续深入分析,计算单成分及3种成分总和的统计矩参数,见表4。结果发现,补阳还五汤类方灌胃大鼠后,3种成分在体内的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参数均相差较大。但是,3种成分总和的统计矩参数却比较接近,特别是总量的一阶矩和二阶矩参数非常接近,MRT值分别为3.192 min和3.259 min,VRT值分别为21.59 min2和19.75 min2,提示补阳还五汤类方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较为相似,体现了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确实依赖于多成分的整体贡献。

2.6 补阳还五汤类方单成分及总量两两间药物动力学相似度分析

依据文献[7]方法对补阳还五汤类方中单成分及3个总成分的总量统计矩参数进行相似度分析,见表5。从单成分看,补阳还五汤和脑健片灌胃大鼠后,阿魏酸在体内的代谢相似度仅为0.506 9,洋川芎内酯A相似度为0.804 1,藁本内酯为0.347 8,证实仅对1种成分进行分析不能代表中药复方多成分在体内的整体代谢过程。而对3种成分总量分析则发现,补阳还五汤和脑健片在体内代谢过程相似度达到0.977 8,说明二方的总体功效相似。

3 讨论

中药发挥药效往往取决于多种药效成分的协同作用,讲究君臣佐使配伍原则。采用传统西药药代动力学模型对中药复方药代参数进行分析,发现同一药效成分在不同药效部位、不同药材及不同配伍复方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均不尽相同[8-10]。本研究表明,采用房室模型对补阳还五汤类方中单个成分分析,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在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处方的精简较大程度改变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这可能是由于补阳还五汤与脑健片处方中其他单味药的差异引起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结果。但是,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对补阳还五汤类方中3种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深入分析,发现3种成分总和统计矩参数差异较小;进一步对3种成分总量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和脑健片在体内代谢过程的相似度达到0.977 8,体现了中药复方发挥功效依赖于多成分的整体贡献。而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类方均能发挥抗脑缺血损伤功效[1-2],且总体功效相当,提示两方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的代谢过程,这是否暗示两方基本药效物质基础类似?后续将展开相关研究。

采用传统西药单一成分药代动力学模型对中药多成分在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1],不能充分体现补阳还五汤类方整体成分在体内的真实代谢过程。本研究采用总量统计矩参数对经典房室模型的药动参数继续深入分析,既能反映总量药物浓度的动力学行为,又能与单个成分的统计矩参数关联,是整合多成分药物动力学较宜的数学处理方法,同时更能体现出中药多种化学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进行整合调节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刘芳,刘青萍,王宇红,等.补阳还五汤及其精简方抗脑缺血损伤功效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9):46-49.

[2] 刘芳,王宇红,蔡光先,等.补阳还五汤及其精简方(脑健片)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CDK4/Cyclin D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5, 40(20):4058-4062.

[3] 夏相宜,王宇红,蔡光先,等.脑健胶囊对MCAO大鼠脑水肿、脑梗死面积及体质量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4,29(4):532-534.

[4] 刘芳,王宇红,蔡川,等.HPLC-DAD法同时测定脑健胶囊中4种指标成分含量[J].中医学报,2014,29(6):848-851.

[5] 贺福元,邓凯文,黄胜,等.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药学学报,2013,48(9):1453-1458.

[6]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等.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法的实验验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53-262.

[7] 贺福元.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8] 冯彬彬,张建海,张继芬,等.不同配伍对川芎嗪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9):1311-1314.

[9] 邓凯文,贺福元,刘文龙,等.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补阳还五汤及总苷中芍药苷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药材,2010,33(11):1768-1770.

[10] 潘莹.大鼠口服川芎和通脉方后阿魏酸的药动学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193-196.

[11] LUDBROOK J.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comparing measurers and method of measurement:a critical review[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2,29(7):52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