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 我国农民工数量惊人,因此在农村地区,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由于年幼时期脱离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为儿童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这一群体在年幼时期和祖辈生活,由于代际差异过大,和祖辈难以形成十分亲密的情感联系。由于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情感上缺乏依恋的对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伤害。在情绪上,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十分消极避世的情况,其性格压抑,情感得不到释放,且没有进行心理辅导的条件,有的儿童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需要治疗。
普通儿童心理问题现端倪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影响到我国绝大部分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成为父母之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儿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许多家庭都不甚稳固,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心理造成的严重损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儿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岁了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过分疏离或过分亲密,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宠溺,难以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
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目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多数是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学校环境中进行解决,然而效果乏力。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心理上产生问题就是“精神病”,本身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无法合理对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染上恶习甚至走上不归路,其长大后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这使得儿童心理问题逐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因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全力重视起来。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应当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相关工作,调配各方资源,明确权利责任,使得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干预、决策等工作能够真正妥当地开展起来,方能够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明确目标,使得各项措施得力。
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确立了相关的主管机构之外,接下来就要从操作层面上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一方面,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跟踪访问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的掌握,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基本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各地区、各个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实施。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集合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的资源,使得社会的多种资源能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目前,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这就需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大众传媒、教育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认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现状和影响,才能够使得全社会都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
3 小结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结力量、整合资源、贯彻实施策略,我国当代儿童才能够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葛元,孙小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J].学理,2013(30):105-106.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41-02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小燕.警惕儿童心理保健的误区\[J\].山东教育,2010,(33).
\[2\]沈悦.3-5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2011,(2).
\[3\]苏璞琦.从一次调查看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少年,2011,(10).
\[4\]张惠华.影响儿童心理的家庭因素\[J\].考试周刊,2011,(46).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概况
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1989 年该组织又对健康的概念又作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普遍认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引导,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心理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
二、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有“跟随谁一起生活”、“父母回家频率”、“和父母联系频率”、“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喜欢学习”、“平时喜欢参加课外活动”、“解决矛盾的方式”等方面,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如下:
(一)长期的家庭缺失。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影响。抽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低水平状态。自我意识低的儿童在挫折情境中很容易采用自我否定性的评价方式。
(二)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通过问卷发现,有71%的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居住,有18%的留守儿童跟姥姥姥爷居住,只有极少部分跟随叔叔阿姨居住,说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是以隔代监管为主。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达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不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谈心交心等交流很少,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三)学校教育重视不够。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缺乏与社会联席的主动性,大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大多忙于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对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监护人监管缺失之间出现了“真空”时段,事故就频繁发生。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由于假期留守儿童居住分散,且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监护为主,再加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三、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建议
如何进一步缓解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教指导,已成为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齐参与的社会话题。随着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规划的出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路径已初现端倪。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是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二是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三是加强与代管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并及时更新。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对监护环境差的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和定期辅导,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习上更加有积极性。二是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设有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亲情教育补偿,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联系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以及提高与留守儿童之间互动能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给农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劳动力回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1]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
[3]张帆,刘琴,赵勇,孙敏红,王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区儿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儿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儿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28±1.35)岁。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问卷(MHT) 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8个内容分量表包括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
1.2.2应对方式问卷(WCSQ) 应对方式问卷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解决问题、幻想、自责、退避、求助、合理化,总共62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是"或"否"来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就意味着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总共有10个题目。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评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2,P
3 讨论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出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会造成他们人际关系差,容易焦虑,自卑,无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虽然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总分,但是差距不明显,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不过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方面焦虑程度都比较高,说明无论留守与否,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两者没有差异。但就孤独倾向来看,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的。
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差异不明显,这说明留守虽然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可能因为一些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的调节,缓解了伤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差,原因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在身边的教导,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缺乏自信和鼓励,导致遇事退缩或应对能力差。在应对方式方面,留守儿童处理方式一般顺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由此可见其应对方式还是以积极应对为主,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此时的儿童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独立,渴望自主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同龄人及别人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自我效能感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好的认同,心理更加健康。当个体认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自我效能感便高涨,遇到困难时,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一旦困难被解决,那么就会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自卑,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从而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可以帮助缓解紧张,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此外,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能够更好的促使其积极的应对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应对问题。
综上所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应对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华山,沐林林,谢杏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赵丽丽,许华山,焦东亮,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1:72-74.
[3]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2,01:142-147.
[4]储,赵宜生,刘翔宇,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2,03:147-149.
【关键词】 精神卫生;情绪;咨询;团体处理;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19-03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1]。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孤独、自卑、焦虑、冲动、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存在心理健康隐患[1-3]。
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为团体成员提供良好的氛围,通过团体内部的多向互动,使成员改善自身的问题;其情境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类似,在团体中的收获容易推广到现实生活中[4],对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探索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以期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团体成员均为四川省宜宾县某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学生自愿报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5]对报名的成员施测,选择总标准分
1.2 方法
1.2.1 团体咨询方法
1.2.1.1 团体设置 团体性质从团体成员的家庭结构划分属于异质团体(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从团体功能看属于发展性团体。两组团体成员分别由一名领导者及其助手领导。督导人员为有丰富团体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团体咨询共进行11次,一次完成1个单元的活动内容,每个单元活动时间约1 h。第1天和最后1天只完成1个单元的活动内容,其余每天完成2个单元的活动内容,持续7 d。
1.2.1.2 团体咨询方案 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以巴昂的情绪智力理论[6]为基础,结合已有的一些团体咨询方案[7],设计有针对性的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方案。该方案共有11个单元,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建立团体咨询关系阶段,包括第一单元,内容为澄清团体目标及性质,成员相互认识,制定团体规范;第二阶段为情绪认识、控制和调节阶段,包括第二到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和觉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了解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并学习通过改变认知调节情绪,学习调节情绪的放松方法;第三阶段为问题解决阶段,包括第八到第十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问题;第四阶段为结束阶段,包括第十一单元,用于整合团体经验,结束团体。
1.2.2 评定方法 每天活动结束均让成员填写单元反馈单,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填写团体总反馈单。第一次团体活动前及第十一次活动后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和自编的情绪问卷对团体成员进行测验。
1.2.2.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7] 该量表由周步成等人于1991年根据日本铃木清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适应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全量表共100道题目, 由1个测谎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构成,分别是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分量表的总分表示一般焦虑的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剔除测谎分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被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系数为0.84~0.88,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9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且该量表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效度证明。
1.2.2.2 情绪问卷 该问卷为自编问卷,由18道5级评分题目组成,用于了解通过团体咨询,成员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发生的变化。
1.2.2.3 单元反馈单 由7道4级评分的题目和3个开放性问题组成,用于每个单元结束时了解团体成员的参与度、收获以及对团体的建议。
1.2.2.4 团体总反馈单 由6个5级评分的题目和5个开放性问题组成,用于团体全部结束时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总的感受和参加团体的收获。
1.2.3 统计方法 用SPSS 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及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与否及团体咨询对团体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1显示,团体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及各个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参加团体咨询后,团体成员的总量表得分及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留守与否与团体咨询前后在总量表及各个分量表上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说明此次团体咨询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具有同样显著的效果。
2.2 咨询前后团体成员在情绪问卷上得分的变化 在“我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这一项目上,团体成员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4,P<0.05),说明经过团体咨询,团体成员看待事物的态度更加积极了。在“事情顺利时,我容易忘乎所以”这一项目上,团体成员得分后测高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9,P<0.05),说明团体成员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总分及各项目得分上,留守与否与参加团体咨询前后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再次说明此次团体咨询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具有同样显著的效果。
2.3 单元反馈单和团体总反馈单分析 为了解团体成员参加团体的感受变化,比较其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填写的单元反馈单上的评分,结果见表2。通过对单元反馈单的分析发现,团体成员对团体的喜欢程度和参与度一直非常高,且随着团体活动的开展有提高趋势。通过团体咨询,团体成员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有信心。对团体总反馈单的分析也发现,团体成员认为此次团体是温暖的、接纳的、坦诚的、轻松的、关心的、快乐的。有90%的人表示“学会了用‘白精灵’战胜‘黑魔鬼’”(改变认知调解情绪的方法),85%的人表示“学会了问题解决策略”(应对生活中负性情绪事件的方法)。
3 讨论
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探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许多人将留守儿童问题视为“问题群体”,提倡对留守儿童问题特别对待。然而,留守儿童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留守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必须寻求一种更普遍而有效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情绪管理团体咨询对于提高异质团体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同样显著的效果。通过团体咨询,团体成员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一般焦虑水平显著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看待事物更加积极,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5] 。当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发生时,往往最先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因此,要提高一个人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此次团体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布偶剧场”、现场体验并布置家庭作业练习肌肉放松的方法和数数呼吸法,使团体成员逐步学会认识情绪、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并在第三阶段交给他们问题解决的策略,让他们一起讨论、练习使用这些策略解决生活中容易引起不良情绪的问题,如与小伙伴闹矛盾、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或者吵架等。此外,在整个团体咨询过程中注重营造安全轻松的氛围,通过单元反馈单和团体总反馈单可见团体成员参与性高,认为团体是温暖的、接纳的、坦诚的、轻松的、关心的、快乐的,这正是团体成员成长的基础和动力。通过在这样安全轻松的氛围下,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团体成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将留守儿童融入到一般儿童群体进行咨询,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避免“标签效应”,使留守儿童问题正常化。如果只对留守儿童进行咨询,可能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特别的,不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可能还会使其更加自卑。(2)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多向交流,团体成员之间的分享与相互支持。在此次团体中,通过留守儿童和其他非留守儿童的交流和讨论,他们对父母有了更好的理解,对自己的情况及责任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加懂得了对现有家人的珍惜。(3)团体领导者有更丰富的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家庭作业等形式,团体领导者可收集到团体成员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绪事件,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用于讨论、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
团体咨询的计划只经过一组领导者及成员的实践,是否具有可推广性有待继续检验;团体活动时间比较集中,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对团体咨询的效果可能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团体咨询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与发展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3] 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13,58-60.
[4] 蒋波.发展性儿童团体咨询的理念与实践.思想与理论教育,2006,6:57-59.
[5] 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5.
[6] 徐晓燕,张进辅.巴昂的情绪智力模型及情商量表简介.心理科学,2002,25(3):33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