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效果能否提高,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把握机会创设情境,这样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使师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引入新课中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用这个具有吸引力的语言工具,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2、以旧引新,温故知新。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逐步建立起来,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提出疑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使听课注意力集中,而且得出的结论也将记忆犹新。
4、以与新课相关的趣味故事创设思维情境。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来创设情境,适当增加趣味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引入新知识时,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可增强形象直观的效果,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利用学具,引导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获得直接体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要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三、类比迁移,发展思维
类比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更主要的是推测两类事物或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产生问题、引出思考,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由于7的乘法口诀与前面学习过的6的乘法口诀在知识间有很强的相似性,为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挖掘新旧知识联结的切入点:自学7的乘法口诀,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内容很像?根据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可以怎样学习7的乘法口诀?从而学生轻而易举得出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即学具操作——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采取类比迁移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合作学习,共同思维
我们的课堂应该使孩子们积极地思考,但孩子的智慧不是用于记忆,而是用于思维,在思维中研究、发现并创新。但低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中要注意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思维,共同创新。如:在教学“5的分成”时,组织孩子们5人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想办法学会并记住5的分成。结果学生发现了比课本上好得多的方法:“教室前面的国旗上有5颗五角星,1个大的,4个小的,5可以分成1和4”;“我的左手有5个指头,其中1个大姆指”;“我的手变成手枪的样子是把5分成了3和2”;“我的手变成剪刀,5可以分成是2和3”;“我们5人一小组,有4个女生,1个男生”……学生们在相互交流、思考中发现了他们的好方法。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关注不能让这一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一言堂”,要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从而激起思维的碰撞,实现共同发展。
五、联系实际,开拓思维
【关键词】儿童 科学课堂 思维能力 有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6-02
苏州教育出版的《科学》,是针对小学生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的教材,以学生的认知原理为线索设计了教材的内容。力求科学课堂接近实际生活,以生活中的例子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学生观察能力到学生的实际测量训练,逐步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下面将结合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来简单谈谈本人对儿童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育人的重要一步,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同时,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科。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在发问中开启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的导入语,起着重要的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教师会选择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那么开始一节课的时候,要怎样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呢。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物来提问。例如,在学生《我们周围的土壤》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谈谈自己见到的土壤,谈谈他们玩泥巴的事件,之后向学生提问,土壤的构成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来和同学一起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
在发问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是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如学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会冷场,或者是教师的提问有点委婉,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是在提问中启迪学生的思维仍是不可缺少的。
(二)在猜想中引导学生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带领。小学生对见到的很多事物都无法正确的解释,这也就成为了科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科学课堂就是要带着学生的好奇心,走进生活,了解和认识生活,进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大胆假设,科学论证”,这是科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假设,通过实践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在讲授《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时,除了要认识固体液体,也要了解他们的特性,以及生活中什么属于液体等等。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来进行他们自己的假设。比如,液体中水是最自然的存在,那么水和盐水有什么区别和功用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水可以解渴,盐水可以补充能量,还可以消毒等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再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假设。这既可以培养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的重要性也会印在他们脑子里。
(三)在实验设计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俗语讲要“三思而后行”,同样的也适用于科学课堂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也说明了思维的先行有多么重要。因此在实验中重要的不是实验的步骤,而是对整个实验的设计安排。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来设计课程实验。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如何让学生感知一切都在运动中,来证明这个真理呢?地球是圆的,是自西向东运动的,但是我们本身没有什么感受。如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验证这个命题的真实性,是这个实验的重要目标。首先可以通过一个摆锤来做这个实验。将摆锤上图上课做标记的颜色,再将摆锤用细线吊起来,挂在实验架上,将实验架置于水平的桌面上,在实验架周围放几张白纸,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通过摆锤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来确定小锤的运动。进而来验证物体的运动。
(四)在课外实践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现象和实验锻炼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局限课堂教学中。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关心天气”,在课堂上结束了这节课之后,可以将拓展训练延伸到课外。比如在观察天气的同时,观察花草的变化等等。通过自然中的现象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授《科学》这门课程的时候,不只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探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能力 创造性思维
我在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与上千幅的儿童画作品相接触,认识到儿童们的处女作并非只是简单和幼稚,儿童们原始的美术创作,闪现的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智慧,体现的是艺术创作中最本真的灵魂。在实际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让儿童通过在自己的画面中运用线条色彩与独特的构图,来向大人展示自己对美的敏感性,对事物的审美情趣。
第一,创设情景,以美的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情感是美术领域中一个基本内容,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美术课是最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让学生享受美的地方。老师在引导学生享受美,体会美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利用美的情景,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展开创造性思维。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促情,以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我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课件,美的作品等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并将此学习兴趣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例如,我在讲《鱼儿游游》一课时,利用精美的课件,儿童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身体特征,鱼儿的趣味知识,并让学生思索“我可以为小鱼画出什么样子的环境,让小鱼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姿态。”美术课里,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题为“我们的太阳”的作业,所有的孩子都很认真地将自己眼中的太阳画的五彩缤纷,充满了光明和快乐。但有个学生却画得完全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把太阳画成了黑色。黑乎乎的太阳没有光明,没有快乐,也没有生命。同学们一见都嚷开了:怎么能够画成这样呢?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你瞎画!而这位同学却坚持说:是黑色的。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没有批评和指责这个学生,而说道:我们请他自己谈一谈为什么,好吗?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太阳是黑的,是因为它被污染了,是大家不关心它,让它变成这个样子的……”这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这就是儿童通过眼睛与心灵,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我们用传统的眼光去评价他,肯定是不足取的。通过在课堂中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第二,活动激趣,以趣促进创造性思维。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学习美术,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尽量贴进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的心理特点,我适时适量地模糊了学科界限,以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讲解画小鱼时,让学生观看优美的课件,自己来模仿,做一做小鱼在水中游泳的样子,体会鱼儿游动时的快乐,再进行描绘。让学生在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画一画的快乐趣味美术学习活动中身心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原以为的太阳就是一个样子、一个面貌,我们脑中既定的绘画格式就是“一个太阳、一座房子、两棵树、三朵云”,一年级如此,二年级如此,三四五六年级也如此,真是令人厌恶到极点。儿童天真、单纯,富有幻想,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成年人有很多的不同,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你们能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吗?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中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它是一个苹果,有的说是一个满月,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的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里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没有一个同学发言,老师没有办法,只要点名请班长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我们的教育,把人禁锢在同一个信念里: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完全失去自我自主的意识,在这里,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扼杀了人的天性?潘光旦在1948年的《论教育的更张》一文中说:为何教育?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公式一个模式,一套做法,然后加工原料,这样出来的东西叫货品……形式多样的趣味美术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第三,自主学习,激发创造性思维。新美术教学大纲提出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彻底摈弃以往教学中老师为主体,老师唱主角的陈旧观念。我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下三种方法:(1)课前观察,加强感知。在一些创作课学习之前,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进行观察,对于所学习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大致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方法分析,引出问题。在讲授手工制作方法时,不直接把制作的步骤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习,把问题引出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在讲《会动的小纸人》时,我拿出一个作好的小纸人让学生欣赏,把“小纸人的哪一部分会动,以及会动的这一部分是怎样制作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导给学生,让学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型课题中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重要性
在年龄、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对各种教育具有高度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对学龄期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在教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使学龄前儿童成为具有美好情操的个体,从小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启蒙作用,需要结合儿童特征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启蒙教育更生动有吸引力。
一、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进行分析:第一,0~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以感知、动作进行思维完成,换言之,儿童不会主动进行思维,而是需要通过聆听、玩耍进行思维,思维会随着动作的停止而停止;第二,3~4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形象思维,3岁后儿童能够通过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形成思维,并掌握着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即运用现有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第三,5~6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抽象逻辑思维,在思考事物个体发展的同时理解事物各方面关系,可以依靠语言理解事物、而非局限于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评价也逐渐复杂化。
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的重要性
(1)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修养。作为教育教学领域重要部分的学龄前教育自然也需紧随时代的潮流,积极培养儿童素质修养,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素质修养的有效渠道,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有利于激发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形式,美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充溢着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活动中儿童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开发想象力。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设计趣味化的美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认知;应与儿童保持一定的交流,通过交流与日常表现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3)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人脑是由左半球与右半球组成,其中左半球对应的是抽象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形象思维,复杂化的精神活动往往需要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共同协作,科学研究表明,美术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情况,文化课学习与左脑思维关系密切,即文化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而美术课学习需要右脑思维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里所提及的形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观察与感知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感知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息息相关,所以正确的观察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形象思维形成的基础与动力,进而对抽象化事物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形成逻辑思维,使学龄前儿童人脑潜力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观察时间与空间。(4)是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存在独特的特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首先就初级阶段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步入幼儿园后,他们走进新的环境,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这种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其次就中级阶段来说,该阶段的美术启蒙教育对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就是说该阶段是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该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水平相对不稳定,究其缘由就是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作品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了解作品不足,但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对物体颜色、结构缺乏充分的理解,无法有效弥补作品不足,进而会丧失绘画兴趣与信心。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看,这是学龄前儿童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后就高级阶段来说,处于高级阶段的儿童具有相对稳定的绘画水平,绘画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有利于推动幼儿园健康发展。从客观角度来说,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且形式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满足当下儿童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对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扎实的审美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促进学龄前教育发展。
三、提高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龄前儿童美术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儿童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师应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儿童感受美、体验美,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有利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其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评价是教师了解儿童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儿童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及时给予儿童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龄前儿童想象力。最后,培养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学龄前儿童天生好动,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特征,幼儿教师应加大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培养,使他们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集中注意力学习,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学具,避免发生突发状况影响儿童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游戏教学,进一步展现美术启蒙教育的魅力,使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及课堂表现观察,掌握儿童学习规律与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吸引儿童注意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龄前儿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加强儿童艺术教育,进一步培养儿童创造意识与素质修养,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素质修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切实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善于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不断探索与儿童年龄、性格特征相符合的教学策略,提升美术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幼儿美术启蒙教育问题初探[J].戏剧之家,2014(10).
关键词:创造力;知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外部环境
一、解析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reare,意为创造、创建、生产、劳动。韦氏大词典对创造力有如下的解释:a.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b.产生,所谓产生就是“新、从来没有”的东西;c.具有或是表现出想象力和艺术的或者发明的才能;d.对想象和发明的原动力的刺激。
对于创造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而引申各自的见解。综合所述,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和条件,进行创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这里的产品既可以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包括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指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
(一)知识技能与创造力
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吸取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创造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是把已知的信息、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加工、改造或联想,形成适合于某种要求或用途的新组合,得出新知识、新结论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造,都成为创造的动力和源泉,过于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儿童出现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现象,从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掌握且灵活运用于实践中,知识才能成为创造的力量,应重视培养儿童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促进儿童创造力水平的提高。
(二)智力因素与创造力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智力结构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基本能力构成,
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远距离想象力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可见,智力是创造力的前提条件。相关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四点: (1)智力低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2)智力高者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3)低创造力者智力水平任意;(4)高创造力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因此,通过提高儿童的智力,可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三)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是指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性格和意志等成分。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在目标的引导下,使人们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创造出新颖的事物。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是个体为了活动本身之外的其它因素,它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相关研究发现,持内部动机的儿童在总的创造倾向上要优于持外部动机的儿童。儿童往往先有外在动机,以后才逐渐发展内在动机。因此,应在儿童刚开始从事一项活动时,使用外部奖励激发其外部动机;当儿童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对活动感兴趣并取得成功时,就可以逐渐停止外部奖励的使用,激发其内部动机,从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发挥有影响:愉快情绪状态与难过情绪状态相比,前者有助于促进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应在帮助儿童学会调节和管理消极情绪,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意志是使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顽强地同困难做斗争。任何人进行创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进行调节,创造性活动就难以维持下去。因此,应该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勤奋、自信等性格特征可以使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得到经常的锻炼和运用,并且对自己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和成果。因此,培养儿童具有勤奋、自信等良好的性格对其创造力具有推动作用。
(四)外部环境与创造力
较高的家庭经济和教育水平,尊重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关怀,以及家庭成员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将有利于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要想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首先要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因此,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学校环境对创造力培养的独特作用,丰富的、开放的、协作的、活跃的学校环境可以为儿童创造性思考提供时间和机会,易激发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教师要力求为儿童营造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民主型课堂气氛,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不要干涉和约束儿童的探寻行为,容忍他们所犯的错误,及时鼓励和欣赏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崇尚科学、热爱发明创造的班风、学风、校风,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高羽.论创造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2]刘文霞.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 (7).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2.
[4]曾志伟.论非智力因素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J] .南华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
[5]张雪莲.浅议动机与创造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3).
[6]卢家楣.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