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遥感的特点

遥感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遥感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遥感的特点

遥感的特点范文第1篇

甘草酸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保肝药物。它是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18α、18β

2种异构体。第一代为甘草甜素(现已不用);第二代为复方甘草酸苷,为β体甘草酸单铵盐类,以强力宁、强力新、美能为代表产品;第三代为以α体为主的α、β体混合制剂,以甘利欣为代表,另外甘利欣有口服胶囊制剂和其改进产品甘平(甘草酸+大豆磷脂);第四代为纯α体制剂,以甘镁(异甘草酸镁)为代表制剂。α体的抗炎、激素样作用强于β体。

甘草酸制剂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抑制细胞磷脂酶A2活化,减少因子的生成、抑制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减少一氧化氮生成等,从多环节、多位点减轻炎症反应。甘草酸制剂具有强大的抗炎、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有激素样作用而无明显激素样不良反应,且有良好的利胆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型肝炎的治疗。

另外,近年的研究表明,甘草酸制剂除抗炎作用外,还具有抗纤维化、增强细胞免疫、免疫调节、抗过敏抗炎作用。它还可用于肝脏之外的抗纤维化、调节免疫、抗过敏治疗。

降酶药

此类药物具有快速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代表药物为联苯双酯、双环醇、五味子制剂、垂盆草制剂等。有研究认为,此类药物具有抗氧化、稳定肝细胞膜的功能,亦有一定的促进蛋白合成、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但也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此类药物的降酶作用原理为它直接抑制了血清中转氨酶的活性,其降酶作用仅仅是一种假象,而肝脏的病理损害并无改善,所以并无真正的护肝作用。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降酶类药物应该抱谨慎态度,不应该作为常规药物使用,更不能只顾降酶而忽视了抗病毒和其他保肝药治疗。

肝病医生应该充分了解保肝药作用机理、充分判断患者病情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同时要注意使用保肝药的适应证、与抗病毒药的合理配合。

硫普罗宁

硫普罗宁与还原性谷胱甘肽同属于抗氧化剂类保肝药,也是一种含巯基的化合物,作为自由基清除剂保护肝细胞内线粒体内的含巯基酶类的活性。还可加速酒精在体内的排泄,防止甘油三酯堆积,抑制过氧化物产生,促进坏死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此外还可促进重金属盐的排泄。

临床商品名为凯西莱,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和重金属中毒性肝损伤。

多烯磷脂酰胆碱

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磷脂类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为易善复、肝得健(口服剂型),国产的为易必生。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多聚磷脂酰胆碱二酰甘油,人体不能合成,必需外源供应,是所有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人体后能特异性地与肝细胞膜结合,起到稳定、保护、修复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细胞膜的防御能力。对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中毒性肝炎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熊去氧胆酸

实验研究证明,熊去氧胆酸具有:①利胆作用:促进肝细胞合成胆固醇,增加胆汁酸的分泌。②细胞保护作用:抑制疏水性胆汁酸盐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和坏死。③抗氧化作用:抑制Kuffer细胞激活,增加肝细胞内谷胱甘肽、巯基蛋白水平。④免疫调节作用:下调MHC基因、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MHCⅡ分子的表达。

临床应用剂型商品名为优思弗,中药熊胆粉中主要有效成分亦为牛磺熊去氧胆酸。主要用于治疗自体免疫性肝炎以及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各种胆汁瘀积症。

水飞蓟素

水飞蓟素是从菊科植物水飞蓟的种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也有研究认为它具有增强蛋白质合成作用。对各种肝毒性物质造成的肝损害保护作用明显,较适合治疗中毒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也可以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临床使用剂型众多,主要有利加隆、利肝隆、益肝灵、复方益肝灵、水林佳、西利宾胺等,多为口服片剂。

还原性谷胱甘肽

遥感的特点范文第2篇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疾病[1]。老年药物性肝损害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的dili患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老年人的老年性药物性肝损害是老年人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的中毒性疾病,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脏器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多,服用药物种类多数量大,极易造成肝脏损害,老年药物性肝损害越来越受到重视,故有必要探讨其临床特点。

1 易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基础

疾病大多数老年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由于慢性疾病如: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需要服用大量药物控制病情;因此老年人的dili发生概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年龄对药物的生物学影响,尤其因血流减少而导致的肝脏对药物的改变,药物从微血管向肝细胞的弥散能力等都有改变[2]。

2 药物性肝损害反应类型及其代表

药物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既可以是普通治疗剂量药物导致的不能预料的特异反应,也可以由于摄入大剂量肝毒性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反应,既可以是涉及肝实质细胞或其胆汁分泌功能的急性肝损害,也可以隐袭性发展的慢性肝损害,主要分为急性活动性肝炎型、肝细胞伤害型、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3]。大量文献报道造成老年人dili以中药类占的比例最大[4,5],其次为乙酰氨基酚、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胺碘酮和抗结核药物[5],这与患者对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和平时滥用抗生素有关。

3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老年性dili的临床表现很复杂,最常见的是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的表现,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黄疸和血清alt、 ast等升高,轻者停药后症状在短时间内消退,重者可致爆发性肝功能衰竭。

 

4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主要依据

发病的时间过程特点和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因素,其时间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疑药物的给药到发病多数在1~12周。但既往已对该种药物有暴露史或致敏的患者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病(1~2天),一年以前服用的药物基本排除是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诱因。(2)药物治疗停止后肝功能异常和肝损伤消失,常常数周内可完全恢复。如停药后临床表现在几天内消失而转氨酶在一周内下降超过50%以上,则对诊断非常有意义。(3)偶尔再次给予该药物可引起肝脏异常的复发。但不可故意重新给予可疑药物,特别是对免疫致敏性肝炎,重新给一片药物有时会引起暴发型肝炎。此外还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详细询问病史,排除其他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如有无肝胆疾病史、心功能不全、过量饮酒。肝活检有助于早期了解肝损害程度和病变类型。

5 药物性肝损害预防和治疗

合理用药是预防老年人dili的最主要方法,根据老年人的药物代谢特点,尽可能选用肝毒性相对较小的药品,严格控制剂量,用药应注意个体差异,用药期间密切观测肝功能,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老年人发生dili后首先应立即停药,同时可通过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渗透性利尿、血透等方法清除肝毒性药物。维生素类、降酶药物可使肝功能好转;熊去氧胆酸、门冬氨酸可促进黄疸消退;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或前列腺素e保护肝细胞;在有免疫高敏性证据患者中可考虑使用皮质激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蛋白质等全身性支持治疗也应及时跟上。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临床肝胆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18-729.

2 吴孟超,李梦东.实用肝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2-303.

3 何健,刘利艳.药源性肝炎临床研究进展.医学信息,2011,(1):350.

遥感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ICU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3讨论

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ICU肺部感染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众多因素都导致防治ICU患者肺部感染成为临床工作的重大难题之一。ICU肺部感染患者本身多合并各类基础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肺心病等,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易受病原菌感染,且患者多已长期应用抗菌药,极易出现病原菌对临床常见抗菌药耐药的现象[5]。受医院实验条件限制或患者本身病情需要,现阶段临床上仍无法使用目标性治疗取代经验性药物治疗,因此探究病原菌耐药性特点对临床经验性药物治疗具有重大意义[6]。由本研究可知ICU肺部感染患者感染最多的为革兰氏阴性菌,尤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感染较少,而临床用药不合理、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患者年龄因素或长期插管等因素都可导致革兰氏阴性菌进一步滋生[7]。综上所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临床上必须严密监测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耐药性,避免盲目用药,规范医护人员手卫生以及各项操作,做好消毒、隔离等防护工作[8],尽量避免医源性感染,同时也需不断完善科研工作,早日研发更适合临床的强效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朱志芬,王云.肺部感染病原菌检测与抗菌药物耐药状况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0):1816-1818.

[2]张会平,史广鸿,宋红岩,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3):59-61.

[3]暨朝林.ICU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大家健康,2014,8(13):1.

[4]张长春.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47-49.

[5]聂爱玲.呼吸重症病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3):139-140.

[6]张妮.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体外耐药性监测[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28-130.

遥感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江苏连云港;赣榆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34-02

小麦是连云港市赣榆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3.7万hm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小麦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但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给小麦高产稳产造成直接影响。现将赣榆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介B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

1 病害

1.1 赤霉病

1.1.1 发生特点。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情况及小麦生育进程和品种抗性。每年赣榆区山区小麦扬花早,错过降雨期,没有发生赤霉病;其他区域由于预测预报及时、宣传力度加大、省小麦“一喷三防”政策好、防治措施得力,统防统治面积加大;加上全区大面积种植烟农19(种植面积占75%以上),故全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

1.1.2 防治方法。坚持“预防为主,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赣榆区小麦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是用药防治的最佳时期。“适期防治,见花喷药”,首次施药应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用药防治后,间隔5 d(盛花期)再用药防治1次。坚持用药2次,如施药后6 h内遇雨要重喷[1]。使用50%多・ 酮1 875~2 250 g/hm2(或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兴安利素叶面肥750 g/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兑水300 kg/hm2弥雾防治。

1.2 纹枯病

1.2.1 发生特点。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越夏,是主要的侵染来源。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轻则芽鞘变褐,重则腐烂枯死。小麦拔节期是纹枯病侵染高峰期,小麦孕穗抽穗期是病情快速发展期;扬花灌浆期是危害高峰期,这时病斑扩大,相互连成一片,形成典型的云纹状花斑,后期侵入茎秆造成烂茎,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2]。在赣榆区播种过早、群体密度大、氮肥偏多、麦苗徒长地块发生重;春季低温、多雨潮湿和麦苗受冻害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危害。

1.2.2 防治方法。预防小麦纹枯病主要以加强栽培管理和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在发病重的地块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同时采取药剂拌种和喷药防治。①药剂拌种。选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 mL兑水100~150 mL,拌麦种10~15 kg;或6%戊唑醇(立克秀)种衣剂10 mL加300 mL水拌25 kg麦种,搅拌均匀堆闷3~5 h,晾干后播种。也可用专用种衣剂拌种。②喷药防治。在春季小麦返青后,对于发病比较重的地块,当麦田平均病株率达到15%时,开始第1次用药防治。要强调喷匀喷透,药液尽量喷洒到麦苗基部病斑上。用12.5%烯唑醇225~450 g/hm2+50%多菌灵1 200~1 500 g/hm2,或20%三唑酮750 mL/hm2+50%多菌灵1 200~1 500 g/hm2,或5%井冈霉素1 500~2 250 g/hm2,兑水675~750 kg/hm2,喷雾防治。

1.3 白粉病

1.3.1 发生特点。该病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小麦叶片为主要危害部位,严重时可危及叶茎、叶鞘。以稻茬麦为主,见病早,中后期发展快,后期局部田块发病较重。赣榆区在3月上中旬开始点片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流行盛期。发病部位首先在底部叶片,然后升至上部叶片和旗叶甚至穗部。在群体密度较大、品种抗性差、小麦播种较迟的田块发病重[3]。

1.3.2 防治方法。达标田块的小麦白粉病病株率达10%~20%或病叶率达5%~10%。防治白粉病,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900~1 200 mL/h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对白粉病、蚜虫混发田块,可用以上药剂加上25%吡呀酮悬浮剂300 mL/hm2或20%烯啶虫胺水剂375 mL/hm2防治。

2 虫害

2.1 麦蚜虫

2.1.1 发生特点。麦蚜是赣榆区麦区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是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麦长管蚜主要危害穗部,苗期蚜量少,以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春暖后向上移动,小麦返青至乳熟期种群数量最大,扩散到上部叶片危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为穗蚜[4]。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茎部叶鞘内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

2.1.2 防治方法。重点是小麦穗期防治。防治指标: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穗率10%左右或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或20%烯啶虫胺可溶性水剂375~450 mL/hm2或+兴安利素叶面肥750 g/hm2,有粘虫的田块另加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200~1 500 mL/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兑水300 kg/hm2弥雾防治。

2.2 麦蜘蛛

2.2.1 发生特点。麦蜘蛛在赣榆区主要有麦园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山区旱查麦以麦长腿蜘蛛为主,中午活动强,早、晚活动少;在稻麦轮作区以麦园蜘蛛为主,多在早晚出来活动。中午活动少,一般在4月上中旬危害重,4月中旬后随温度升高,虫量减少。

2.2.2 防治方法。每33.3 cm长麦垄有虫200头,上部叶片10%以上有被害斑点时进行防治。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 mL/hm2,或25%达螨酮乳油600 mL/hm2防治。

3 杂草

3.1 发生特点

稻茬麦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罔草、多花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旱茬麦以猪殃殃、牛繁缕、荠菜、播娘蒿、野老鹳、泥胡菜、大巢菜等阔叶类杂草为主。

3.2 防治方法

麦田化W除草分为麦田冬前化学除草和春季麦田杂草化除2个时期。

3.2.1 麦田冬前化学除草。①农业措施。抓好秋播种子关,狠抓麦种精选工作;提高耕种水平,优化农田生态,促进小麦壮苗早发,发挥以苗压草,以苗控草的作用[5]。②化学防治。以看麦娘、硬草、罔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用50 g/L大能唑啉草酯・炔草酸900~1 200 mL/hm2兑水600 kg/hm2于杂草齐苗后均匀喷雾,或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兑水600 kg/hm2于杂草一叶一心期均匀喷雾,或用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1 350~1 650 mL/hm2于冬前杂草齐苗后兑水600 kg/hm2均匀喷雾。以荠菜、播娘蒿、麦家公、猪殃殃、婆婆纳、野老鹳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36%唑草・苯磺隆(奔腾)可湿性粉剂75.0~112.5 g/hm2于冬前杂草出齐后兑水450~600 kg/hm2均匀喷雾,或使用氯氟吡氧乙酸与2-甲-4-氯混配或苯达松与2-甲-4-氯混配防治。杂草混生田块,可按以上方法分2次进行。于秋播前后防除禾本科杂草,初冬或早春再防除阔叶杂草,或将以上有关药剂进行混配使用,达到一次性防除2类杂草的效果。

3.2.2 春季麦田杂草化除。2月下旬至3月初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 ℃以上用药。小麦拔节后要慎重用药,以防出现药害。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罔草、野燕麦等为主的麦田,用6.9%精恶唑禾草灵1 500~1 800 mL/hm2或15%炔草酯(麦极)可湿性粉剂45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以泽漆、猪殃殃、野老鹳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20%氟氯吡氧乙酸(使它隆)750 mL/hm2或36%唑草・苯磺隆(奔腾)可湿性粉剂112.5~150.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对于单双子叶混生田块,可用精恶唑禾草灵+氟氯吡氧乙酸防除。

4 参考文献

[1] 牛秀芹,马会利.河北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47-148.

[2] 蒋山,孙友武,高矿.小麦病虫草害全程防控技术示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3):114-115.

[3] 吴风香.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105.

遥感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 地理国情普查 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27-01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我国资源、人口以及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也要求对地理环境的研究更加准确和全面。尤其是当前资源的开发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等,要求区域地理研究者提供解决的办法。遥感技术所具备的特点有利于其在地理研究中发挥作用,这也使得地理国情普查与遥感技术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1 遥感技术在国情地理普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遥感技术属于一种识别目标物的技术,但是它并不通过与目标物的接触来实现,而是借助探测器,对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进而处理和传递电磁波信息,达到识别目标物体的目的。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国情地理普查中应用,是由于它具备了四个特点:首先,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以及区域性的特点,宏观性的特点使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成为了可能,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国情地理普查方法。同时,遥感技术又能够将区域内的空间以及地理信息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且反映出区域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遥感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遥感技术在对地理信息进行观察时,能够从空间、时相以及破断三方面形成探测网,形成的地球表面信息包括了光谱空间、地理空间以及时间空间等五维信息,人们观察以及分析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再者,遥感技术具有多波段性的特点。在对地理进行研究时,遥感器能够发出不同波段的波对地物信息进行探测,也使得探测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比如在使用可见光波段的波虽然能够较好的探测整个城市概况,但是却不能探测城市的热污染,必须使用红外遥感数据。最后,遥感技术还具有多时相性特点。在对地理信息进行普查时,使用遥感技术能够对同一地理信息进行多时段的重复探测,获得同一地理位置的多时相信息,进而能够发现该地区的地理变化。

2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使用步骤

在地理研究工作当中,使用遥感技术对工作的方法影响有两点,一方面是对地理信息进行研究时,减少了户外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是对于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变多,主要用来处理各种遥感数据,所以当前遥感技术在国情地理普查中应用时,多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用。在地理研究中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工作包括了五个步骤:首先要根据探测的对象以及内容来设置合适的遥感数据。此时应当注意遥感数据的选择范围应当比需要探测的区域要大,这样能够更好地分析目标区域与外部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根据目标区域中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种类以及波段,同时选择的遥感数据要不同时相,以利于对目标要素动态变化的研究。其次,处理遥感数据。在处理遥感数据时要依照研究的内容,不仅进行常规的发差强化、几何调整以及彩色合成之外,还应当提取特征信息等。第三,进行计算机以及人工识别,结合探测显示出的各种波谱特点以及影像特点,在空间、波谱以及时间上对各种要素进行识别,并且进行一定的简单分析。第四,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识别遥感信息之后,能够得到目标区域中各种要素的空间、波谱以及时间等信息,此时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拓扑分析和空间缓冲区分析。最后,要编写出有关的图件和研究报告。通过各种探测、分析得出的数据,将空间以及属性信息绘制成图,并且得出研究的结果,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3 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调查地理要素的状况

在国情地理普查中,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对环境状况以及地理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是遥感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当前,我国的地球资源卫星在半个月内就能够重复覆盖地面一次,而气象卫星重复覆盖一次的时间更短,只需要几个小时,因此能够实现天气预报的“实时”播报。我国的地学工作者在对各种自然要素进行勘察时,能够有效利用遥感技术对目标区域中的自然要素进行探测,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已经通过不断的使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遥感技术在地理自然要素的探测中使用更加成熟和有效。另外,在对我国特定区域的人文以及经济要素进行分析时,同样可以使用遥感技术,而且当前也已经落实到实际的应用当中,比如在城市的交通规划、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分布情况等多个方面。

3.2 为地理研究提供可靠地信息来源

地球表面的全部要素光谱特点综合就是遥感数据,当前,已经有较多的信息源,其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有法国的SPOT,美国的NOAA以及Landsat-TM,这些信息源的空间分辨力分别达到了10 m、1000 m以及30 m,另外中巴资源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了20 m,已经完全满足对区域地理研究。所以,在我国国情地理普查当中,遥感数据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信息源。

3.3 研究区域动态发展

在20世纪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航空遥感,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卫星遥感开始出现。而卫星遥感的出现以及发展,使地理研究中应用遥感技术成为了可能。虽然航空遥感发展要早于卫星遥感,但是由于航空遥感的探测高低不够,所以也导致了其拍摄的范围过小,受到局限,不能产生系列的、大面积的资料。而卫星遥感则能够在较高的高度进行拍摄,覆盖面积广泛,而且重复间隔时间段,能够轻易获取同一地区所有要素的不同时相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得,能够有利于对各要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3.4 分析目标区域内经济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虽然,通过遥感技术对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文要素、自然环境以及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研究比较少,但是遥感技术今后在这方面的应用会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通过遥感数据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可行的。因为区域当中的全部能够探测到的要素都能够被遥感数据所记录,而且每一种数据均为多要素光谱或者但要素光谱特征的综合,因此能够使用这些数据对各种要素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比如可以分析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联系等。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在国情地理普查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在当前,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探测区域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提供信息源,有利于发现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的多时相数据对区域要素动态研究有很大帮助。总而言之,遥感技术在我国国情地理普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还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新运.城市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