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小说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中生的小说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应对高考的压力,学生面对小说阅读没有积极性,教师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不够重视,课堂中小说阅读的教学方法甚至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都有待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阅读是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形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素养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小说;阅读

引言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受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拟定一个合理科学、形式多样化的小说阅读教学方案,不断激发学生小说阅读的兴趣,提高小说阅读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记忆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点。

1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现状

1.1教学过程程式化: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小说,因为小说的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本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程式化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让小说阅读教学课堂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围绕环境、小说情节以及主旨等全面分析,对小说的赏析局限于表面和标准,学生在厚重的教学任务中没有半点兴趣。

1.2缺乏情感体验和审美渗透: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人的精神以及人生境遇的关注,小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被局限在理性的分析上,小说中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审美要素都被教师抽去了,让小说失去了本身的灵魂,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都被剥夺了,剩下的就只是为了解题而阅读。

2提高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

2.1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学生小说阅读兴趣的培养在课文导入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课文导入中创设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进入正式的学习之前能够自身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用情境导入法来描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原本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两人在前世曾经的一段往事,用两人的感情为切入点,分析林黛玉这个角色是为了还泪而来的,故分析林黛玉多愁善感、爱掉眼泪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高涨的学习兴趣下阅读课文,就可以仔细的咀嚼和品味,欣赏小说语言之外的言外之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从而更加深入读懂全文[1]。

2.2通过话剧交流法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小说大多描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一般比较多,人物形象更是多种多样,并且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表现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小说改编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自然都会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进行卖力的表演。学生在改编剧本的时候,就要对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自己对文章的了解中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例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祝福》的故事性特别强,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应该是在理清整个故事的发展之后,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将其改编成为一个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文中的故事情节表现在全班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以与文章的人物进行对话,达到学生与人物的心灵互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形象。

2.3提倡小说的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渗透:

高中阶段的学生非常注重自己的个性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提倡小说的多元解读,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学生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多元解读是指学生对小说的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常读常新,获得新的发现和体验。在小说的世界中,作品展现的作品本身就是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在人物刻画等方面也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用多角度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不同人物,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对学生的思想给予自由,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2]。

3结语

在小说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说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品德素养、智能素养以及文学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细细的去认真品读课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将小说中的丰富意蕴传授给学生。

作者:程建波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策略探索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目标,当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更是值得探索研究的内容。因为对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者甚多,但可用于实践且高效化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还未见可露锋芒。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一大困惑。怎样的教学策略能使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步入高效化,成为笔者探索研究的目标。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近三个多学期的潜心钻研和认真总结,现已形成了令学生喜欢,自己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明显的可行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确定目标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思路,围绕教材中可开发利用的文本教学资源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全靠目标来导航。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确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春》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景物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领悟作者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情感。2.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如何抓住人物个性刻画人物。

二、整体感悟,领会主旨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和关键词,通过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作者的气势,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方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用的较为成功。我通过速读课文并展开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采用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了小说的思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初步感悟了小说的主旨。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或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化学生,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师生间出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情境,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扮演作者或主人公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才能动之以情地感染学生,使其动之以情地投入到阅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一方法在我教《心声》一课时实验的较为成功。在教学环节中我在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李京京,在上完示范课后想对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怎样对待李京京?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此刻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了主体活动之中,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树立问题意识,实现创新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明确目标,把握主旨之后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目标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新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山”和“海”指什么?为什么山铁青着脸?怎样理解“信念凝成的海”?等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一一鼓励后,顺水推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步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水落石出。学生已明确了事物的象征意义和关键句的含义,此刻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后再用启发式提问:“我们还可以赋予那些事物怎样的象征意义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蜡烛象征奉献的人生;月光象征光明;手绢象征友谊……”这样在不断探讨中实现了阅读的创新。

五、合作学习,培养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控,选择与本节阅读课目标吻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使学生在不断合作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六、类文拓展,扎实巩固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选择与探究的文本类似的文段进行课堂阅读拓展训练,既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又便于巩固阅读方法。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通过拓展训练实现人文因素的熏陶。

七、总结收获,适时评价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文本 细读策略

1.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现状

1.1盲目拓展阅读难度

小说文本细读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找出学生易于理解的段落进行细读教学。但是,有些小说细读教学难度过大,学生不仅不能在细读中构建起情感饱满的典型人物形象,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小说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打乱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丧失了对小说文本细读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2教师代替学生阅读

小说文本的细读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让学生深入到小说文本的世界中,但是教师往往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思想小说文本,特别是学生在细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多的采用代替学生思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答难题,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不利于学生仔细品味文本,丧失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机会。

2.小说文本细读教学原则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小说文本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细读小说文本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小说文本的基本阅读方法。首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在学生有对文本不理解的地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运用小说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其次,为学生构建必要的小说阅读知识体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小说体裁的基本常识,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简单的小说文本。第三,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细读小说文本活动,为学生构筑基本的小说文本阅读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小说文本阅读范例。

2.2积极传授学生小说文本细读的方式

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细读方法,为了让学生高效的阅读小说文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和能力水平,积极转变原有细读教学模式,首先,为学生创建可以充分表达细读感受的课堂交流空间,积极加强学生之间的分组交流讨论。其次,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时间和充分的发言机会。第三,可以结合多媒体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小说相关的视频段落,然后让学生再结合视频体会文本的细节,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3.1从文本着手培养细读能力

引导学生细读小说文本是为了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经典的人物描写中培养学生体会感悟文章的能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细读小说文本的兴趣,应当从文本着手培养细读能力,既让学生读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做细读的示范,在保持好细读语速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读不同角色人物时的感情变化。其次,教师还要显现出细读的工具性与实用价值,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调色彩、情感运用、停顿重音等方法提示学生注意小说文本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充分的思考。

3.2进行必要的对比阅读教学

引导小学生细读小说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比较阅读小说文本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作品和践行小说阅读实践。首先,可以通过句式、语序、词语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引导学生在细读中品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次,试着让学生评论作品中的语言与经典的段落,让学生比较哪些细节运用的妙趣横生,那些细节更扣人心弦,哪些细节带给学生紧张又不失兴奋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品味小说作品。

3.3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联想与想象是培养学生提高细读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具备了合理扩充小说中经典人物形象,合理推测小说的结局,以及能够对小说进行适当改编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才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的反思小说作品背后的文学世界。首先,教师可以在小说中为学生设置假想性的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就小说的情境、人物、语言展开一系列的假设,从而单独训练学生对小说革项要素的把握能力。例如,在寓言故事《赫尔默斯与雕像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白送”以后的赫尔默斯的回答做假设。这样的假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文本深刻而且丰富的语言。

细读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条件。教师应当通过小说这一训练细读能力有效的文学体裁,调动学生积极的走进丰富的文学形象世界,去细致深刻的品读小说文本的人物、情境、语言,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情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最终在完成好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欣.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策略;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25-02

大学生的学习认知阶段处于由教师督促强制性学习转为自主学习的重要阶段,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去接触知识、接触世界的能力。而阅读是个体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手段,对于获取知识来说至关重要。把“阅读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必须充分了解阅读策略的实施对象,即大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结合他们的认知与阅读能力,才能做到让他们更充分地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多方面地去调整阅读教学的方法,形成立体的教学策略应对机制。

一、抓住大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兴趣阅读法”

在现代文学课程听课与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学习捷径”,即很多学生在脱离文学原著的情况下,把文学史课程上学习的理论观点,放在平时文学鉴赏的作业中,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课程论文,造成了学生对于阅读文学原著的漠视。这种没有原著阅读经验的学习,慢慢会造成对于文学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加以运用时会产生滥用或误用。从而使理论空洞得成了“摆设”,更加失去了辅助学习现当代文学的作用。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原著应形成彼此呼应的关系,通过原著阅读的滋养,形成深刻的文学印象,加之理论的系统化印证,让学生了解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各个部分内在逻辑关系。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重新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阅读兴趣缺失之原因。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神秘性和反复性。中国文学从洪荒远古的神话时代流来,又向着不可预测的未来流去。中国现代文学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短短三十余年的流段,却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流变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大弯,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转型性、过渡性,便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属性的简略表述。[1]对于现代文学的学习,把握住转型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名家经典作品中去感受和体会。而面对现代文学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即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交错繁复,许多学生对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了畏惧心理,少了阅读的环节,就缺乏了整体的历史感知,“正是由于历史感的欠缺,使许多大学生在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了误解和误区”,[2]从而进一步丧失了阅读兴趣。

2.以旧见新找角度,重新唤起学生阅读兴奋点。针对学生的这种困惑,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积极想办法去重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学生对于文学的好奇心。既然现代文学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便需要运用这内涵,挖掘阅读新鲜点。比如对于作家鲁迅的讲述,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把其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从而凸显“鲁迅”这个名词在整个文流中的思想价值。然而鲁迅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课上讲授的时间远远不够,对于他的研究可以打开若干个专题,所以“鲁迅”这一题目的学习,便需要实施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新鲜点的并不是课上讲述的鲁迅有多么伟大,而是他具体的各种“第一”。比如《祝福》,让学生再去阅读这篇作品,已经失去了新鲜感,都知道小说中一位有着悲惨命运的“祥林嫂”,脑中也能浮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然而,学生们不曾关注,这篇作品可以看做第一部真正把女性作为重点描述对象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可以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祥林嫂在小说中是一个受压迫的旧中国典型妇女形象,她身上有着劳动妇女一切闪光的特质:勤劳、淳朴、善良,但这种特质恰恰成为了封建社会对她进行迫害的筹码。她对不幸的命运进行过抗争,也对未来进行过憧憬,但人们冷漠的眼光、不屑的话语摧毁了她的希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抗争本身就是一出悲剧的上演,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女性在文学和生活中是一本无字书,没有权利去抗争,甚至不能有希望。现代文学中研究“女性文学”的作品对象很多,但很少有人把《祝福》作为“女性文学”的研究文

,这便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新鲜点。再者,提到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文学”,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叶圣陶的《稻草人》、《小白船》,其实鲁迅的《朝花夕拾》、《社戏》都可以看做现代文学中“儿童文学”的开端,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从新的角度定义了这两部作品。

“兴趣阅读法”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阅读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对阅读本身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从新的角度进行切入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新鲜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大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培养“多层次阅读法”

兴趣是始发,要持续让学生自主阅读还需要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大学生的思维有着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特征,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强调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仅仅按照教师对于作品的分析形成一致的认识,对其透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按教科书生硬地背下来,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阅读印象。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文学经典,让学生按照课上的分析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形成阅读笔记,让阅读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阅读思维体系。

1.重视阅读思维的初级感知层次,多方面给予意象建构。学生思维的阅读感知层次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意象。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题材的不同,设计相应的阅读教学方案。在学习现代诗歌时,需要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句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用一些歌曲、视频与精彩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诗歌文字更生动、更形象得活画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身感其情。例如阅读徐志摩的诗作,可以把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添加在其中,结合一些电视剧情节和爱情诗句的朗读,体会他们当年的爱恋与情愫,体会当年的“人间四月天”是多么浪漫与纯美。

2.挖掘阅读思维的精神体悟层次,重建现代文学人文精神内涵。高校教育一方面要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素养的传播。“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3]现代文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丰富而厚重的,周作人散文的哲学思维,许地山超脱的宗教观和小说中描绘的各种民俗风情韵味,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通过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进行精神体悟,让学生感知中国现代作家对于多重人文精神内涵的建构,承袭这种精神感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从“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等对新文学“人的文学”思想的树立,冰心歌颂的“爱与自然”的哲学,徐志摩对于传统士大夫精神的解读,到张爱玲对于生活与人性复杂内涵的的剖析,梁实秋把文学与生活“艺术化”的实践、承接严谨的“乡土小说”中,都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宝藏。面对着这众多滋润民族精神的甘泉,我们需要学生去体悟和感受,从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所以在当下,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建设来说,研究阅读教学策略迫在眉睫。高校教师应该多方面分析大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与水平,多方面开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文学经典的人文精神继续吹拂人类的心田,照亮人们的心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坐标。

参考文献:

[1]王家平.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2]刘勇,李春雨.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几项考察及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277.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一、读写结合存在的误区

1.读写活动与读书感悟分离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只顾领着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兜圈子。整体感知时的任务是弄清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细读感悟时是深入体会这个人物具有什么品质,那个地方景色如何,这段讲了什么,那句写了什么,等等,学生始终围着“认同性问题”寻找答案,至于这些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等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并领悟表达方法”的“诠释性问题”,很难在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走进教师的视野。往往是教师在领着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之后,再回过头来梳理所谓的表达特点和方法。结果,因为课堂上对于课文的表达形式缺少恰如其分的理性解读,使得课堂上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习得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感性层面上,无法建构于学生的言语系统中。

2.忽视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方法程式化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们有了读写结合的想法,于是在教学中千方百计选择所谓的读写结合点,完全忽视了阅读教学在不同学段承载的不同学习价值和功能,完全漠视了学生的需要。至于不同特性的文本,教师更是不加区分,运用习惯的、程式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展开课堂学习活动,这样的阅读教学,于读于写,均无益处。

3.读与写衔接不够,习作效果不佳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内容和形式人为剥离,阅读时只关注文本内容,将语言的积累运用和表达方法的习得放在习作指导时再回头“找寻”。单纯地为理解内容读,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纯粹的“教教材”;单纯地为习作从课文中“找寻”语言运用和形式表达的范例,是把课文当成纯粹的范文使用。这种处理方法,貌似读写结合,其实是一种生硬的嫁接行为。

4.课内外分离,读写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读写分离、机械操作的现象。教学时偏重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渗透,造成学生写作时无从下手。有些语文教师看不到“语文的外延是宽广的社会人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内涵,使得语文学习的视野变得狭隘,人为地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有的教师认识到了课外读写的重要性,但往往将课外读写与课内读写截然区分开来,忽视联系,淡化课外读写的系统规划与指导,放任自流,事倍功半。

二、读写结合的科学策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只有做到了内容与形式兼顾,理解、积累、运用相互促进,课内课外融合沟通,师生共同成长,做到“工具”“人文”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就教师职业幸福感。

1.从学生入手,实现内容形式兼顾

语文教学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先有内容后有形式,这是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阅读教学做到内容形式兼顾,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有层次性地展开学习活动,同时,遵循这一规律,是保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第一步。所以,阅读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在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探寻文本的形式结构意义,习得表达方法。

2.从文本入手,进行词句训练

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其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是课堂上常见的做法。有目的地进行词句训练要避免从文本中将词语和句式剥离出来机械训练的做法,而应立足文本,把词句训练与朗读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练,以练促读。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学生结合第二自然段的经典语段:“荷花开了不少了……有的……有的……有的……”尝试迁移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有的……有的……有的……”教师要关注学生仿写片段时是否基于细致的观察,是否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否能试着排列句式,组句成段。

3.顺读而写,选好读写结合点

根据文本特性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是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有些教师或者对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不够重视,或者把小练笔仅仅当作对某种典型的显性的表达方式的模仿和练习,貌似读写结合,实则读写分开。课堂小练笔的最佳策略是顺读而写,或与理解感悟相结合,或顺应学生学习文本时的情感表达需要。

4.精心组织“主题拓展”阅读

课堂上在教材单元选编的课文上做足功夫,同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的兴趣,顺势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活动,以丰富学生阅读生活,促进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例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巾帼英雄”为专题,编排了《黄道婆》《提灯女神》《香玉剧社号》《居里夫人的三克雷》等四篇主体课文,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励志的窗口。课堂教学除了完成单元读写目标之外,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搜集并阅读相关文章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地阅读了《同步阅读》上的相关文章以及自己搜集的其他相关文章之后,教师再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课外阅读的体验和收获,那么,语文能力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5.重视整本书阅读,建构有意义的读书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热爱阅读的学生,除了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丰富外,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相对于很少主动阅读的学生要明显得多。整本书的阅读,一二年级,读注音读本或图画书;三四年级,读整本童话小说;五六年级,扩展到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等。师生共读是必需的姿态,为了选择合适的书,教师还应该比学生先行一步,先读一遍。过程管理要细致,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阅读提示,要经常了解学生阅读的进度和兴趣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