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微课 课程建设 问题分析 策略分析
一、引言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micro-lecture)概念[1],我国微课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和“微网络课程”认识阶段[2]。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而广”等特点得到广泛认可,微课概念由此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等也迅速展开[3]。随后,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率先推动面向全国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视频公开课”、“中国微课大赛”、“全国微课设计大赛”、“全国微课程大赛”,以及各学校举行的“微课设计大赛”等各项微课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4]。微课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符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5]-[8]。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给出高校微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微课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二、高校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但是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微课建设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微课教学模式理解浮于表面、功利性比较强,教师制作微课热衷于参与各种微课比赛,缺乏对微课的深入理解,制作出的微课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微课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制作,而是根据老师认为教学内容重要与否,制作微课的难易程度制作的,微课制作往往是实录式,目的也仅仅是参与各项比赛,赛后很少应用于实践,学生很少能真正体验到微课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给其带来的认知兴趣。
2.微课建设模式固定
微课其内容简短,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表现形式为视频。目前高校微课建设多数停留在形式上,教学内容确实短小,知识片段化,然而教学还是围绕传统知识点展开,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与微课建设以学生为本的初衷不相符,微课的建设应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主要是解决学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不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为中心的,且多数微课过分强调“微”,即时间简短,往往微课都被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尤其是一些微课比赛,时间的固定往往限制了结构的完整性,禁锢了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不出教师设计微课的思路,微课表现形式固定单一也是目前微课建设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微课都是以视频形式呈现的,视频基本以教学过程录像为主,实际上成了教学过程的片断视频,导致微课内容显得呆板、缺乏活力。
3.高校缺乏微课建设配套的制度
微课作为新兴教学模式是最近几年才被各高校接受并采纳的,其发展时间短,发展迅速,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应的配套制度,在制度缺乏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只能以大赛为导向建设微课,这使得微课的教学理念虽然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偏离了微课建设以学生为本的初衷。
三、高校微课建设发展策略分析
高校微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明确微课建设的目的,微课建设是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参与微课建设、明确微课建设的评选标准,注重微课建设的实践应用,以教学效果作为微课建设的主要评选指标;其次,加强对高校教师微课建设的培训,深化教师对微课教学模式的理解,帮助教师建设内容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微课要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需求选取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置微课时长,通过实录视频、PPT、动画、音频、录屏、白板等多种手段建设微课;最后,尽快完善高校微课建设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正确合理地建设微课为学生服务。
四、结语
微课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兴教学模式丰富了高校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尝试,本文总结出目前高校微课建设中普遍存在微课建设目的不明确、微课建设模式固定和高校缺乏微课建设配套的制度三个问题,并给出相应发展策略,为高校微课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Wikipedia.Microlecture[OL].http://lwikil Microlecture.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明[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3]何金宝,袁学文,张志刚.浅谈高校的微课建设[J].华人时刊,2015.
[4]周冰,刘芳,邓娟.高校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
[5]周贤波.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
[6]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科抢救的急危重症143例患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结果: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急危重症知识缺乏、科室人员配置不足、抢救记录不完善、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和完好性不足、医护配合不默契、患者家属不配合及其他突发事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提示医院应要高度重视并改变神经内科现状,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神经专科急救技术,完善各种记录,开展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新项目来提高抢救质量。
关键词 :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抢救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68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是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值得探讨的领域,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好抢救工作、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其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对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诊治和处理是神经内科护士的任务,本研究通过总结我科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以期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科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143例,男93例,女50例。年龄14~86岁。其中大面积脑梗死31例,复发脑出血27例,癫痫持续状态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3例,重症肌无力危象10例,呼吸机麻痹17例,急性肌张力障碍7例,颅内高压综合征22例,中暑8例,心源性晕厥6例,急性脑膜炎7例。通过整理资料分析发现急危重症抢救中存在的护理问题有:急救相关知识缺乏33例次,抢救记录不完善23例次,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和抢救仪器完好性不足20例次,医护配合不默契14例次,抢救流程不熟练9例次,患者家属不配合7例次,其他突发事件6例次。
2存在问题分析
2.1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专科急救相关知识不足这是最突出的问题,急救知识的储备来自于工作和学习的积累,急危重症的复杂程度需要护理人员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对突发事件具有有灵活的应对能力[1]。但是目前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且工作复杂而繁重,护理的规范化培训又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护理人员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远远不够。特殊的工作环境等因素致使护士不愿在神经内科工作,导致目前临床大多是刚毕业分配的护士,工作经验和急救意识差,急救技术水平不足。
2.2护士超负荷工作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影响了抢救质量及抢救成功率,急危重症救治是多人员的协同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配合决定着抢救质量,护理人员的不足往往导致其他环节的疏漏,即使不是影响抢救工作,也会影响其他岗位的护理工作。除了正常工作日,特殊时段的人员往往更加不足,如夜间护理人员少于白天,节假日值班人员少于非节假日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抢救的及时性和抢救质量。
2.3抢救记录不及时神经内科急诊患者多,病种多且病情复杂,护理人员抢救患者时,忙于操作,有时需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补写护理记录,容易造成抢救记录与医师的记录不一致或是出现遗漏。经临床实践发现,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时安排专门护理人员进行抢救记录的书写能够极大地改善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
2.4抢救器械使用不熟练一些发病率较低的急危重症,相应操作和使用仪器偏少,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使用不熟练,平常一般训练仅能熟悉仪器的使用,抢救患者的关键时刻常常会手忙脚乱。通过本组143例患者抢救回顾性分析发现,多数护士对呼吸机报警的处理时不正确。即使一些平常熟练的操作,往往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不能很好配合,多数是因为慌乱的心理造成的。
2.5抢救仪器不完善经常不使用的仪器的完好性是我科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仪器面临的老化;另一方面是有些仪器长期不使用造成的故障。抢救时遭遇仪器不能正常工作,耽误抢救的黄金时间;而且由于这些仪器即使常规正常保养,长时间的闲置也会造成完好率下降。
2.6医护配合不默契医护的配合默契取决于平时的训练,双方的技能及护士的流动性都影响了其默契程度,有相当一部分护士不能很好地了解配合医师的抢救或是默契程度差[2]。首要问题还是对常规操作不够熟练,其次才是突发状况。不管是医师还是护理人员,统一抢救流程的训练才是至关重要的。
2.7患者家属不配合抢救过程中家属过多介入也影响了抢救质量,在当前较差的医疗环境下,家属的不信任或不理解,家属过多的干涉医疗行为或是医护人员为了避免不必要问题的产生都是其原因。
3对策
3.1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专科急救技术强化护理人员的急救观念,提高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神经内科护士要有强烈的急救意识,急救意识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首先要求护士准确判断病情,避免延误抢救。其次,要求急诊护士分秒必争,急患者之所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护士除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技能,同时还应掌握各专科疾病及主要临床表现,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3]。
3.2重视神经内科护理发展科室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医院应在一切可能情况下,尽最大努力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考虑和解决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以及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使护理人员在超负荷压力情况下,以较为稳定的心态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引进“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使热心于护理工作的优秀人才干好护理工作[4]。
3.3完善各种记录,学习各种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新项目护理文书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记录着患者在抢救期间生命体征的反应及病情变化,应建立一套适合神经内科护理的统一护理表格,尽量减少书写过程中的遗漏。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开展新项目(如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血液动力学监测等),提高全员的业务水平和抢救技能。开展护理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的学习,紧跟临床护理先进步伐,让新技术新项目尽早转化为临床生产力为护理人员所用,真正惠及广大患者[5-6]。
3.4改变科室现况,明确细化护理工作的任务院科领导应根据当前工作特点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强调各科做好本科的急救工作和科室间的协调,保卫人员参与维护特殊情况下的抢救秩序等。护士采用熟练的操作技术,护理复杂多变的危重患者,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救护的质量。同时处理好抢救任务和人员调控之间的关系,让工作的细化和人员的配备达到良好的协调,以高质量完成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屈莉.3428例急诊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2,26(30):121-123.
[2]刘艳玲.急救中的医护配合[J].护理研究,2008,22(8):2229-2230.
[3]陈惠超.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护理配合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31.
[4]庞艳秋,李真,曹全斌.加强医院急诊风险控制的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11):77-78.
[5]李美慧,麻春英,罗娟.护理安全意识培养在神经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9B):2482.
[6]刘亚楠,李红.赋能在临床危重症护理实践中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2,26(6):1537-1539.
关键词:纤维;课程;问题;策略
纤维艺术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慢慢步入高校课堂教学中。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纤维艺术教育还比较薄弱。八十年代才从美国引入到国内,发展相对滞慢。高校展开纤维艺术教育,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到制约,致使纤维艺术发展进程举步维艰,很难在国际上有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高校中顺利开展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成了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就几年来对纤维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索,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1 对于高校纤维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课程结构安排的不合理性
纤维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开设此课程和专业的院校较少,且学时普遍安排较短,教学间隔时长太久。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纤维艺术课程是从2013年才开始设立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学术交流严重匮乏。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非常被动。
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本符合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然而,在我院的课时设置方面仅占48个学时,并被认定为产品设计专业的选修课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学生学到的都是凤毛麟角,很难掌握纤维材料的特性,更别提纤维语言的表现手法,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学生上完一段课,若想毕业设计往此方面延伸,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出来的作品从材料到技法万变不离其宗,缺乏创新。
1.2 错误的传统观念
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上课非常被动,这种错误的传统观念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纤维艺术只是女性的艺术。大多数人认为它就是靠手工编织的技术,无异于妇女的织毛线活。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点的滋生,导致学生上课呈两性分化的现象,很多男生上课不够积极,有逃课、缺课的现象。不可否认,纤维艺术创作中渗透了女性主义的气质和因素,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也有相关研究。而且在其他许多国家,有很多男性从事纤维艺术,他们创作的作品具有女性无法达到的新颖和神秘。这可能源于男女的思维方式不同,换位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男人大多偏于理性,而女人大多偏感性,男人在从事纤维艺术的时候,所体现的女性因素和敏感度是与众不同的,独具魅力的。
第二,纤维艺术离我们太远,实用性不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这种观点也是源于他们对纤维艺术的了解程度不够,乃至对传统工艺的不自信、不认可。我们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而能真正理解并贯穿到自己创作中的人并不多。在现代社会,全民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的今天,它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在人类产生之初,它就注定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远古稚拙的结绳记事到唐代织物的富丽堂皇,从宋代丝织物的艳丽华美到现如今纤维艺术的丰富多彩,它一直在紧跟人类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这种柔软的材质,色彩丰富,极具亲和力,容易从视觉上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纤维艺术作品可以达到笔墨、油彩其他绘画、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1.3 教学模式陈旧,创作手法单一
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院校的纤维艺术课程仅仅停留在编织技法上,教学方式的单一致使学生所使用的材料、技法、空间形式、作品内容几乎如出一辙,很难塑造个性。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装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取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它不仅可以运用到平面的壁挂上,而且还能转化成雕塑作品来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纤维艺术除了在室内公共空间进行装饰,并试图脱离建筑物内部,逐步走入外部的公共景观,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从观念到实践,多方面提高高校纤维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完善纤维艺术课程体系建设
相应增加课时,保证授课的连贯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纤维材料的特性及其表现技法,为学生毕业设计乃至以后从事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不仅仅停留在一段课,可以将其教学涉及三大构成、基础装饰画、民族图案创意设计、民俗工艺欣赏、纤维艺术理论、纤维编织艺术、纤维软材料造型、纤维雕塑等课程,形成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从纤维材料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形态的模仿构造进行创意设计,不断地去熟悉并掌握各种材料,并设法延伸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2 适时地更新传统观念,随时关注纤维艺术学术动态,主张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纤维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我们开放思维,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权衡它,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它只是简单的编织技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有利于我们在古老的纤维工艺上进行再创造。主张学生在表现意境上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创造出新的形态,赋予作品生命力。除此之外,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方面延伸,使作品既具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教师大力协助、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和全国美展综合材料作品展等。
2.3 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做适当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纤维材料的丰富性。使学生了解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羊毛、丝绵等。其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天然材料,如麻绳、竹子、树枝、头发、金箔、蛇皮、藤草等,二是人造材料,如大头针、人造丝、玻璃丝、鱼线、尼龙、皱纹纸、棉毡、各种布等。在技法运用上,除了平织,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要求进行环结、缠绕、缝缀、拼贴、印染、捆裹等,实现表现技法的多元化。在空间表现上,除了传统的地毯和壁挂,鼓励学生往立体公共空间方面延伸,做成软雕塑,抑或做成产品,运用到包装设计上等等,全面打开思维,实现纤维艺术表现的多样化。
2.4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纤维工作室,实现校企合作
在学校没有足够条件和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和校外的企业或单位合作,实现双赢。百色是壮族聚居密集的地方,其纤维工艺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过去,纤维艺术课程都是带学生去靖西壮锦厂参观,回来写篇心得,走马观花,收获甚微。现在,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学生实践的基地,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去现场实习操作,掌握一些操作要领,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来我院驻讲,使纤维艺术课程不仅限于课堂,增加校外的合作交流和项目经营,校内建立纤维工作室等。
2.5 充分调动本土优势资源,融入纤维艺术中来,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
广西传统的纤维材料和工艺多样,如壮锦、水族竹编、博白芒编、瑶族刺绣等,民族元素、图腾纹样也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灵感来源。我们立足传统,进行有必要的提取、概括、解构与重组,使作品既具有现代感,又富有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我国的纤维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纤维艺术课程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纤维艺术教育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应该坚信,中国未来的纤维艺术将会在国际上绽放出光芒。
参考文献:
摘 要: 微课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开发质量精良的微课、如何有效地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文章对微课的开发流程进行了探讨,以“三环四步”教学法为基础构建了微课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实现了基于教学“靶向”问题的微课课堂应用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微课 “三环四步”教学法 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微”事物层出不穷,微博、微信、微课广为流行。
本文所指的微课主要指微型课程资源,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针对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而又完整的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
笔者拟就微课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发展对策及就微课微课开发和应用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微课的大发展。
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自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和众多省市连续开展了多次微课大赛,众多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不少教师在大赛中获奖。本文以中国微课网搜集整理的具有典型性的中学教师的500多节微课为样本,并且结合教师问卷调查,对中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讨论。
2.1中学教师对微课的认识现状
对微课内涵的认识。调查l现,目前老师们对微课的认识不尽相同,有资源说、手段说、课程说。资源说强调微课是一种资源组合的方式。手段说强调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课程说强调微课是传统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对微课特点的认识。较一致的说法是微课具有设计选题针对性强,主题高度凝练、视频短而精练,应用领域广泛、资源类型构成多样,应用情景真实的特点。
对微课时间长短的认识。较一致的说法是10分钟以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大多数中学教师倾向于制作10分钟的微课视频,甚至有教师主张60秒微课。
对微课的内容构成认识。普遍认为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一个教学的重难点,集中力量解决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微课强调一个“微”字,不贪多求全,主张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主张解决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如何应用微课的认识。较一致的意见是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课前预习主要指导学生把握教材。课中学习主要解决课程重难点。课后复习主要进行巩固练习。
对如何评价微课的认识。微课评价可以分为微课课例竞赛类评价;课堂现场教学评价两大类;可以从形式、内容等方面综合考量。专门的微课大赛都制定了相关的评审标准,对于中学教师的微课制作有规范和指导意义,但仍有教师认为需要制定适合微课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
对微课的应用前景的认识。大多数教师认为微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主流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有少数教师认为在很长的时间,目前的教师现场讲授的教学方式不会改变,微课只是传统授课方式必要的补充。
对设计制作微课的认识。大多数教师认为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软件上看,要加强教师的培训,熟悉微课制作流程和技术;从硬件上看,需要开发制作微课的设备和软件;从内容设计上看,要选取有意义、值得探究的教学内容设计微课的内容;从流程上看,要遵循教学规律,注重课前、课中、课后设计策略的侧重点的异同。
对微课与传统课堂实录关系的认识。许多教师认为微课对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2中学教师微课的开发现状
教师微课制作工具。调查发现,硬件设备不同的学校,教师开发微课的工具不同,常见的由免费录屏软件、DV、手机等摄像设备完成。
教师微课设计与开发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确定选题、准备素材、精心设计,技术录制,后期剪辑,应用教学,后期反思修改等。
教师制作微课的数量和质量。不同教师制作的微课的数量、质量各不相同,有制作精良的,也有质量一般的,多以零敲碎打的状况存在,质量上参差不齐。
2.3中学教师微课的应用现状
应用于课堂。较多数量的教师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制作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
用于参赛。由于各级微课教学竞赛的开展,某些教师制作微课课例是为通过参赛获得奖励、获得荣誉。
总体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方面,微课普遍应用于课堂上较弱部分的讲解。
2.4分析与讨论
2.4.1中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微课的认识不统一。目前关于什么是微课还没有一个较一致的说法,急需制定一个规范的标准,对微课的内涵、外延做出明确的界定。国内研究者,比较有名的如苏富强、杜鹏花等老师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微课的开发存在一定问题。限于条件,有些教师微课制作还处于较低水平。现有的录制软件或过于复杂,或过于简陋,都影响了微课的制作,没有相对成熟的开发流程。
微课的应用存在问题。教师制作微课课例的热情处于参赛阶段,微课应用于课堂的频率还不高,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资源库建设滞后。目前微课制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微课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的微课资源库,尤其免费、开放的微课资源缺乏。
微课的互享机制不健全。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可供微课资源的互享。教师微课资源的互享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微课的评价急需规范。目前微课的评价主要借鉴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和体系,缺乏符合微课特色的评价规范,并且微课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参赛微课课例的评价。
微课的课程开发和研制仍然是空白。目前,还没有配套的系统专业的微课程等应用资源被开发和研制出来,影响了微课的发展。
微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还未理顺。微课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说法占据主流,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4.2促进中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发展对策[1]
微课制作的设备技术层面。要进一步开发简单高效的录制硬件设备,使得录制功能更完善,操作更简单、更智能、更人性化。
微课应用交流方面。要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搭建交流共享的资源平台;鼓励教师提高微课应用的频率;建构微课课堂应用的教学模式,研发成熟的微课设计、应用模式,避免微课发展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加速微课的推广和应用。
微课竞赛方面。以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举办形式多样的微课比赛活动。
微课的教材、视频资源的开发方面。倡导编写地方性、校本性微课教材,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发微课资源。
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微课可持续发展。微课建设要有长远规划,避免短期的急功近利,以做成一项事业的热情发展微课。
制定统一规范的微课管理和评价标准。只有评价标准规范了,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才能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
3.微课设计_发流程和课堂应用模式
鉴于微课在开发和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微课在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微课设计开发流程和课堂应用模式的角度,笔者尝试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办法,以期更有效地发挥微课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1微课在中学课堂中的开发流程
3.1.1微课开发流程图
3.1.2流程图说明
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的前提。教师根据学情、课标、教学大纲等选择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设计短小精悍但相对完整的教学环节。
录制视频是微课开发的关键。教学设计的实现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应用现有的录制手段,录制高质量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观看学习的兴趣,完成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任务。
调试应用是微课开发的目的。教学设计和录制视频是前期准备工作,调试应用才是目的。通过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贯彻落实教学设计目标。
反思修改是微课开发的收尾。只有通过应用发现新问题,进一步对微课进行打磨,才会进一步提高微课质量,打造精品微课,以便在更大范围推广,发挥微课更大的作用。
3.2“三环四步”参与式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微课中的应用
“三环四步”参与式问题教学法是白银市苏富强、杜鹏花等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三环四步”参与式问题教学法,把一节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环节、课中环节和课后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知识、能力、觉悟)置于渐进式的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靶向”问题开展的。只有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在一个和谐、有机的背景下达到优质和高效,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2]。
“课前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在进入课堂讨论答疑阶段前,通过微课视频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领会教材重难点,通过视频习得一些基本的知识,达到要求的水平,是学生接受课本内容的重要一环。
“课中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微课视频可以高效推动学生的课堂学习,进一步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全面透彻地掌握知识,主动生成知识。
“课后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通过微课视频可以指导学生高效复习,巩固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内化、创造知识。
4.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看,微课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整合人们对微课的认识,尽快地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整合力量和资源,加快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建设。
微课正在逐渐地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它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必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种新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变革迎面而来。我们应该迎头赶上,热情拥抱和欢呼这个变革教育的机遇,创造教育教学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苏富强.白银市中小学微课建设的发展对策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6(03):69-72.
关键词:微课;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逐渐走进课堂,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微课辅助教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微课应用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对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度提出的。2010年,胡铁生在我国首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在继承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建立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时间较短
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大约是45分钟,而微课教学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停驻规律,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微课时间较短,课下学生可以下载到移动电子终端设备上,利用休息、等车等零散的碎片时间来观看微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再吸收、再消化。
(二)教学内容精悍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宽泛,而微课的内容则要做到短小精悍,只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重点、或者难点等问题进行讲解,能够更好的突出主题、聚焦问题,教学指向非常明确。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搜索相关的微课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微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资源情景化
由于微课仅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某几个微课视频,再配上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等丰富的辅助资源,营造出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结合紧密、情境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在这个真实又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难度较大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理论课程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具备逻辑思维,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而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偏差,再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研究理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这就造成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理论难学、听不懂、不愿意学等问题,从而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二)学生水平良莠不齐
高职学生水平良莠不齐也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尤其给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对于计算机的接触程度不同,有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对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而有些学生则连基本的打字都不太会,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些学生就“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就“吃不了”的现象,最终导致“吃不饱”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简单,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吃不了”的学生又听得太多,记住的太少。
四、微课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面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课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微课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
(一)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可以将重难点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如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几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滑动窗口的工作原理等抽象的理论内容制作成微课,又如将计算机组装课程中计算机硬件的拆装过程等实践操作内容也制作成微课。在课前阶段,将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时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将不懂的重难点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主要是师生互动。由于课前阶段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都进行了预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在课堂上利用相关内容的微课视频,有针对性的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主要是巩固复习。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还应该考虑针对课后阶段也制作出相应的练习实例微课。如Flash、Photoshop等应用软件的应用实例等,从而使微课成为课后巩固复习的重要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观看这部分微课视频,再配合大量的实践练习,就能够真正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既可以辅助教学,又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微课应用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把两者的特点有机结合,不但有助于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做到随时随地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