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控制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PLC自动化技术;农业机械;电气控制
引言
伴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不同种类和功能的机械设备被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然而从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农业机械仍需依靠农民手动操作,自动化控制技术尚未得到普及应用,相关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对此,加强PLC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为可行,利用PLC自动化技术实施农业机械电气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将会彻底打破当前不良格局,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使农业发展迈向全新的阶段,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PLC技术概述
PLC自动化技术是指通过在可编程存储器内编写程序,下达命令,主要是对农业机械的电气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操控农业机械的运转,提高机械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将劳动力从繁琐的机械控制工作中解脱出来,还会减少主观失误,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促使农业机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PLC自动化技术具有体积小、程序编写简单、使用和维护便利等多重优势,还能在使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随之进行拓展升级,始终与农业生产相适应,适合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的要求,可以预见,PLC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将备受青睐,并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进而掀起农业生产的改革浪潮[1]。
2应用策略
2.1在农用拖拉机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早期农业生产中诞生的最伟大的农业机械产物之一就是拖拉机,拖拉机充分体现了前人的智慧,揭开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新篇章。PLC自动化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将其应用于拖拉机电气系统中,起到了优化系统结构的作用,早期机械油压式连接装置被电子油压式连接装置所取代,控制方式更加精准。只需要在PLC中设置运行参数,即可让拖拉机按照这一参数连续平稳地运转,当电路短路时也能及时进行处理,显著改善了拖拉机的运行状态,增加了其使用效益。
2.2在施肥播种机与水稻直播机中的应用
播种和施肥都是农业生产的常见操作,长期以来,运用手工播种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播种不均匀会影响到植株之间的间距,过疏过密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阶段的管护,农作物产量也会有所下降。而人工施肥的弊端也比较明显,施肥量过多,将会残留在土壤和植株上,同样会危害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将PLC自动化技术运用于施肥播种机与水稻直播机,单位面积内播种数量是固定的,机械会自动行驶,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植株的间距更趋于合理,且肥料施加均匀,农作物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水分和肥料,长势十分喜人。
2.3在微灌系统和谷物干燥机中的应用
将PLC自动化技术与传感器结合应用到微灌系统中,通过对外界温度、土壤及含水量数据的自动化检测,适时地开启和关闭灌溉装置,既可以满足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够防止水资源浪费,避免灌溉量过大造成植株根系的腐烂,给农作物生长创造合理的环境。谷物干燥机中应用PLC自动化技术,实时监控机械热风量、运转情况及谷物的干燥程度,当作业完成后立即自动关闭谷物干燥机,既节省电力,又降低能耗。PLC还具有自动检测的功能,当机械运转异常时自动断电,防止故障发生[2]。
3PLC自动化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重视程度不高
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农民都没有充分认识到PLC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技术人员没有深入到农村了解当前的农业生产情况,也没有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作业模式的传播。农民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经过了长期的生产实践更加信奉经验主义,觉得PLC自动化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的应用会增加生产成本投入,损害经济利益,对其抱以抵触情绪。因而影响到了相关技术和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致使PLC自动化技术及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发挥功能,改善农业生产现状亟待提上日程。
3.2研究与投入较少在研究
PLC自动化技术方面我国应该积极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与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投入充足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技术研发和推广,促使研究成果迅速得到市场化转化,给农业生产制造新的利益增长点。然而技术研发工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相关部门并没有严格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无法保证资金的充足注入,导致PLC自动化技术研究工作因缺少资金强力支持而后继无力,很难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PLC自动化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控制精度达不到要求,这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脚步。
4优化对策及发展趋势
4.1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
保证研发资金的充足注入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有效举措,特别是对于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发展来说,加强PLC自动化技术的研究,针对技术应用效果进行不断改良,离不开资金的强力支持。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PLC自动化技术研发创新阶段能够持续注入资金,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情况实施技术革新,促进科研活动的稳步有序开展,那么PLC自动化技术就会在我国农业机械控制中发挥有效作用,充分满足新时期农业生产需求。
4.2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一方面,技术人员要主动学习PLC自动化技术,相关部门也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使其充分掌握PLC技术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情况,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深入到农村地区,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要使用多种方法,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PLC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价值,面对面地做思想工作,或者是建设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组织农民参观,明确PLC是如何控制农业机械的,传授农民技术应用要领,当农民真正享受到先进科技提供的便利后,其运用PLC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
4.3PLC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业机械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控制面临着严重的干扰问题,这会造成PLC技术下达指令后系统有较长的时间反应,甚至会出现运行异常和故障,使农业机械运行安全遭受威胁。所以未来PLC在农业机械电气控制中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强化抗干扰能力,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PLC仍然可以正确发出指令,缩短系统响应时间,减少对农业机械的维护。其次,随着我国对PLC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农业机械电气控制中此项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未来对PLC技术的研究要着眼于数字化、智能化,与DCS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研发更加稳定的FCS系统,FCS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控制系统具有数字化控制的优势,赋予了电气系统智能特征,能确保农业机械处于严密监控下,使用和维修都更加科学合理[3]。
Abstract: Shanw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ets up "Electrician Operational Security Technique" course in 2004.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electrician operations, they must have the operation technology, safety knowledge and safety awareness. 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oping, we have designed four teaching modules according to production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basic theory of electrician safety technology, electric instrument use and repairing and maintaining in low electrical voltage running system. In some respects of the idea of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tc, we have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Expecting to construct this course,we conclude and analyze our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more systematically and objectively.
关键词: 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课程建设;工作过程
Key words: Electrician Operational Security Technique;course construction;work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36-02
0引言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开始设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课程。课程开设之初只是为满足于《低压安装检修电工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的考取,使学生在毕业后可做维修电工工作,增加就业机会。其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其内容主要围绕考证大纲的内容,课程考核仅限于考核标准,以考取证书为目标。近年来,通过对市场调研和往届毕业生工作情况信息反馈,了解到电子电工类专业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2007年后,该课程设置为本系电子电工类专业专业课程。
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该课程形成了职业化课程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教学团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凸显了该课程特色,使该课程成为我院职业化特色课程之一。作为该教学团队的负责人,笔者现就该课程建设浅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
电工作业是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特种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而电子电工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都要从事工业、企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等工作。他们在从事工作过程中,需要电工作业的安全技术及实际操作能力。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产生,它主要强调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将工作过程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按照职业要求构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
在《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课程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这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学理念,围绕相关行业标准,紧靠工作实际,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并针对工作过程实现具体任务化,以任务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课程建设设计
2.1 课程建设设计理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系课程教学团队与汕尾市安全技术监督局培训中心、本地区相关行业一线工程师强强联合组成了教学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队伍。在课程设计中结合用人单位需要,以行业规范、岗位需求为指导,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使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考证和顶岗实习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基于工作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习、模仿、实践、提高”的过程进行项目教学。通过案例、模拟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工业企业实际操作的实战纳入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低压安装检修电工作业的一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基本电工工具、电工仪表,安装低压电气线路和设备,毕业后可以“零距离”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组织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起草制定了《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本课程以这一大纲和考核标准为依据,结合行业规范及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由基础平台的电工安全操作技术领域归纳出四个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以此提升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技术的操作能力。
课程设置部分由法律法规、技术理论、仪表使用、低压运行及维护维修四大模块组成,理论教学课程学习24学时,模拟训练课时36学时,工业企业工厂见习、实习60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共计120学时。有独立小项目和综合大项目,紧扣《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结合《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反映出从校内仿真模拟、校内真实平台的训练到企业实战的综合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操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如图1所示。
四个模块呈现出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课程应有的专业内容,充分体现出了作为电工作业人员应掌握的电工安全技术。
2.2 课程建设设计思路在建设过程中,以电工安全技术技能培训为主题,安全技术理论教学围绕着安全技术技能的需要而展开,构建安全技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格局,把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
2.2.1 教学结构“模块化”第一模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实例分析,结合安全生产法、劳动法、行业规范和规程,分解成三个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相关法律法规意识。
第二模块电工安全技术理论,分解成五个项目,结合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的理论考核需要,紧密围绕安全技术理论部分考核,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电工安全技术的标准和要求。
第三模块电工测量仪表使用,分解成三个项目,结合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的实操考核需要,进行模拟测量训练,让学生掌握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和维护维修的基本方法。
第四模块低压运行维护维修,包括了维修电工作业人员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分解成六个项目,紧扣实操考核内容进行实战训练,让学生具备电工作业人员应有的实际操作能力。
2.2.2 教学内容“行业化”课程以全国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统编教材《电工作业》为主干教材,以案例分析形式增设第一模块的“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电工安全技术规范”,同时将在“电工基础”、“电气控制技术”中与本行业和证书考核紧密相关的部分归纳成第二、三、四模块,每个模块分解成若干项目。安全技术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安全电工实操内容,以行业规范规程要求为标准,进行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电工作业安装维修工特种作业操作证”,基本达到行业标准,使学生就业以后尽快适应岗位。
2.2.3 教学考核形式――模拟和实践相结合电工安全技术理论部分的考核,根据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的理论考核要求,按各模块编制模拟考核题,并将历届考核中出现的题目融入到里面。电工安全技术实操部分的考核,根据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的实际操作考核要求,按第三、第四模块的各个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制作出多个实操模板,让学生按工作任务在实操模板进行模拟训练,达到一定程度时,进行实际电路的安装、工具仪表选择、实际测量等。
3课程建设实施要点
3.1 教学团队组成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产生偏差。而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组织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在负责的工作过程中领悟学习理知识,并作出技术判定采取相应技术性的、技术创新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能力为基础,以过程为核心,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心。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在教师的选用上,采取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相结合的方式。安全技术理论和部分模拟训练内容选用了具有本行业资质和本行业培训教师资格证书的本校教师担任,而实际操作及工业企业实战训练则聘请具有本行业资质和在本行业中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工业企业工程师担任。这样强强联手的师资队伍发挥出特有力量,学校专业教师对所培训的学生及模拟训练设备很了解,发挥出教师的本能的力量,同时由工业企业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程师,以师傅带徒弟的身份弥补了教师缺乏实际作业经验的不足,也使我系教师获取了大量实战经验,使理论更加紧密的围绕提高安全技术技能的需要而展开教学活动。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实施的载体是项目。因此项目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运用讲授、模拟训练、分组实战、一对一实战演练、标准化实操考核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方面广泛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提供往届实操考核录像、安全事故影视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实现校内模拟训练。更重要的是实训基地中的训练,由工程师将学生带到工业企业,通过实际操作训练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3 训练基地建设课程的实施需要设备和场所的支撑。校内实训基地以电工实验室为平台,制作出与实操考核相关的各种类型实操模拟板和考核板。在聘请的工业企业工程师指导下、进行工业企业相一致的低压配电箱安装、照明电路安装、移动式电动工具使用、交流电机的运行,并深入到实际工业企业见习、参观及实际操作。
4《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课程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电工作业安全技术》已经成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化特色课程。2006年,我系专业教师应汕尾市安全技术监督局培训中心的聘请,参与全市各企事业单位的维修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书考核培训教学,并于同年参加广东省主办的全国《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教师资格培训班学习。2009年教学团队开发设计了十块电工安全技术实操考核板,包括房间照明电路安装板、带漏电保护白炽灯照明电路安装板、带漏电保护单相电度表日光灯电路安装板、三相四线制电度表照明电路安装板、三相四线制互感式照明电路安装板、接触器连锁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板、串联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板、二极管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安装板、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Y-Δ降压电路安装板、自动循环控制电路安装,这些板不但在我校学生参考考核培训中使用,也供汕尾市安监局培训中心考核使用。2009年,教学团队与汕尾市安全生产宣教培训中心合作编写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辅导资料《电工作业》,由笔者主编。自课程建设改革以来,我系学生维修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书考核率逐年提高,2008届毕业生证书考核通过率92.2%;2009届毕业生证书考核通过率96.7%;2010届毕业生证书考核通过率97.0%。
参考文献:
[1]赵晓雨,刘朝禄,刘灿国.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建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12-13.
[2]谢华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专业课程设计[J].发展,2008(12):138.
[3]《全国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统编教材》委员会.电工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付家才.电气控制实验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火电厂 热工 自动化控制 能源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促进了电力事业和企业的规模逐步朝着规模化发展。火电厂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组成成分,在不断发展中各个运行环节对自动化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导致电厂热工监控在工作中对自动化要求不断提高,对监控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热工自动化设备系统在火电站机组工作中为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基础。电厂热工自动化程度,应当根据火电厂在运行中各个机组的自身容量和特点以及电厂在运行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来进行分析,确保在监控中能够满足电厂自身需求。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结构的逐步调整与优化,各种大型的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方式及管理方法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动,已成为电力企业迈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型火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水平、控制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目标。
一、火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践策略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目前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通过区域电网互联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应用中由于互联电网对事故发生容易出现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火电厂工作出现重大的隐患和大面积停电事故。随着火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电网和信息技术应用扩大的今天,各种电力之间的传输要求逐步增加,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方式也复杂多样,这一变化为火电厂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为火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工作中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综合分析,确保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良好应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的内涵和特征主要是热工自动化技术是综合运用热能工程控制理论技术,通过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各种高智能型的机械仪表,对火电厂在运行中各种相关的热能电力参数进行科学检测和有效的监控,从而对电力生产进程中进行安全控制,优化管理措施和调配方式。实现稳定生产运行模式,降低耗能,并且同时能够提高生产模式和安全控制方式。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高智能型器械仪表。对火电厂相关热能电力参数进行科学检测和有效监控.从而对电力生产过程进行安全控制、优化调配与科学管理.实现安全稳定生产运行。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等目的的高新技术。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主要是对锅炉蒸汽设备以及辅助设施运行的有效自动控制.使机组生产自动适应工况变化,并在安全经济环境下正常运行。热工自动化控制具有如下特征:
1.设备智能化 .
随着现代电力能源开发技术的综合性提升.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备.往往借助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配置了高智能型的机械仪表或精密元件.以便对电力生产的科学智能化管控。
2.技术高新化
电厂热工自动化管理系统.一般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热能工程技术和控制理论.从而实现对火电厂相关热能电力参数进行科学检测和有效监控.自动化管理技术趋向高新化和综合型发展。
二、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成
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一般是由检测装置、执行设备和控制系统组成。由于火电厂热力生产过程复杂,多数设备长期处于高温、高压、易燃等恶劣环境下高速运行,现代热工控制系统往往还包括自动报警与保护、自动检测和顺序控制等内容。
1. DCS系统
(I)单元机组实现了集中控制,电气控制系统纳入了DCS技术.单元机组电气发变组和厂用高、低压电源系统实现DCS监控。烟气脱硝系统及汽机旁路系统的监控纳入机组Dl笃。
(2)两台机组的DCS之间设置公用网络.并通过网桥联接空压机房、燃油泵房等厂用电公用系统.公用网络可独立设置的操作员站.或通过单元机组操作员站对公用系统进行监控。
(3)机组操作台上设有DCS、DEH操作员站及安全操作控制按钮。当DCS发生通信故障或操作员站故障时,可通过后备控制手段实现安全停机或停炉,达到自动控制目的。
2.辅助系统集中监控网络
热力辅助系统的监控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交换机+人机接口方式,为满足安装、调试和初期运行过渡需要,按照水、煤、灰三点设置调试终端兼临时操作员站.正常运行后转移为集中控制室集中监控。
3.烟气脱硫系统
烟气脱硫系统的控制点.可与除灰系统合并设置控制室。烟气脱硫控制系统采用PLC实现。烟气脱硫系统的状态监控与报警保护等联锁信号.通过硬接线与机组DCS系统连接。以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
三、热工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1.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现状
随着DCS在电厂中的广泛应用,其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优势.促进了机组设备可控性的日益提升.机组控制室布局、控制点的设置和控制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控制室位置和格局也日益多样化:控制方式实现了单元控制室内集中监控,辅以水、煤、灰3个就地辅助监控室,以满足安装、调试、现场巡视和异常工况处理的需要。
2.热工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整体控制程度不高:热工检测及仪表工艺有待提高;安全监控和保护装置覆盖面窄,功能不全:机组自动调节自动投入率低:程序控制投入使用少,执行机构存在回差。空行程,阀门漏流,线性不好等问题;当机组负荷快速、幅度增大时,调节系统会对调解质量产生很大的f扰。
四、热工自动化系统控制管理策略
1.拓展技术资源.优化自动化技术管理开发
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综合技能性较强。充分整合拓展人才资源优势.加强热工自动化技术培训。提高热控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素质.是现代电力企业热工自动化控制的管理需要。此外。采用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热控元件设备,优化保护逻辑组态.对维护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创新技术实践.确保自动化控制高效运行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行.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管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优化和技术更新.立足于电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基础上.落实技术实践措施。确保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推动电力企业电力能源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我公司最近采购的CNC数控设备共有15台,均采用了这种数控系统,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维修人员都进行了设备预备验收时和终验收时的现场培训,主要是操作、编程和维护的培训,但都不是很系统,对CNC数控系统的结构原理、相关参数功能、了解不多,有必要从这两方便进行一个较深入的探讨。
一、FANUC0iC系列数控系统的基本构架介绍
FANUC0iC系列数控系统属于内装式数控系统,与FANUC16i/18i系列高性能数控系统一样,系统均是直接安装在LCD的后面,结构紧凑,集成化程度高,一改FANUC0iB系列的体积庞大的独立式结构,板卡、插件更少,更加小型化。因此系统系统更加稳定可靠。
①PSM(Powersupplymodule):开关电源模块。此为一般的开关电源,就是把220VAC输入电源整流输出为+24VDC,供给CNC控制单元使用。此电源模块一般在市场上就可找到,FANUC对此电源也是外购,已经不再负责此电源的维修。
②Powersupplyconnector:开关电源连接端口。连接到主板上的端口,供主板使用。
③Serialspindleorpositioncoderconnector:FANUC专用串行主轴或模拟主轴位置编码器连接端口。如用FANUC专用串行主轴单元,则主轴伺服电机的位置编码器的反馈信号是直接接到FANUC的伺服驱动模块上的,然后是通过高速串行总线FSSB(光纤)传送给CNC的。但如果是采用的模拟主轴,则其主轴电机的位置编码器的反馈信号就需要接到此端口上。
④I/O-Linkconnector:I/O-Link连接端口。FANUC的CNC与I/O接口板采用的是标准的I/OLINK连接。FANUC的数据分三大部分:CNC数据、I/O数据、伺服控制数据。CNC与伺服控制数据的传送是通过FANUC的标准高速串行总线FSSB,CNC与I/O的数据传送采用的是I/O-Link总线。
⑤Analogspindleorhigh-speedskipconnector:模拟主轴或告诉跳过信号接口。此端口可以接非FANUC的模拟主轴单元,如在一些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场合,为了降低数控系统的造价,可以采用其他公司的主轴控制单元和匹配的主轴驱动器。此时其主轴电机的位置编码器的反馈信号就需要接到Serialspindleorpositioncoderconnector端口上。
⑥I/Ounitinterfaceconnector:I/O接口单元接口,机床操作面板与CNC的接口。是标准的RS232C接口,主板上可以配置有两个这样的端口,分别是RS232C-1和RS232C-2。标准配置为开通一个RS232C-1,特殊订货可以开通得到RS232C-2。与PC通讯需要相关的软件,如FANUC的专用数据传输软件FPETLADDER3Version2.00或NCSentry。需要注意的是RS232C的数据线与其他CNC与PC的数据线不同,市场上买到的基本上不能用。因FANUC的CNC的发送请求信号与使能信号是短路的,PC端的数据接受准备好信号与数据设定、检查准备好信号也是短路的,也就是说只要CNC要发送数据是没有任何组织信号的,除非数据线断路。一般可以向机床厂索要或根据信号接口表自制。
⑦ethernetconnector:高速以太网接口。FANUC不同于其他的如西门子系统,是没有硬盘的,用F-ROM和S-RAM存储数据,可存储的数据量是比较小,目前最大可支持1GB的内存。用此端口可实现CNC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传输,但也需要相关的软件,如FANUC的专用数据传输软件FPETLADDER3Version2.00或NCSentry。
⑧Servounitconnector:伺服接口,也就是轴控制器的高速串行总线FSSB的连接端口。必须接FANUC的轴控制器。不允许接其他系统的轴控器。因为这是FANUC的专用高速串行总线FSSB的接口,不与其他公司的系统兼容。
⑨MDIconnector:MDI手动数据输入单元(键盘)的接口。一般是接受机床侧高速处理信号。如*DECα手动参考点返回减速信号、*ESP急停信号、SKIP磨床在线测量系统或车床主轴转速的高速跳转信号。
⑩Servocheckboardconnector:伺服检查卡连接端口,此端口用于FANUC公司做系统测试用,用户不再使用此端口。
对数控系统的标准硬件结构有了一个了解后,就有了根据系统说明书进行故障的诊断,缩小故障范围,快速解决问题的基础,然而要真正解决问题,还要做具备如下的知识和技能。
二、FANUC0iC系列数控系统的运行环境与日常维护
2.1数控设备的使用环境
为提高数控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要求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和其他热辐射,要避免太潮湿、粉尘过多或有腐蚀气体的场所。腐蚀气体易使电子元件、PCB印刷电路板受到腐蚀,造成接触不良或元件间短路,影响CNC设备的正常运行。
2.2电源要求
为了避免电源波动幅度大(大于±10%)和可能的瞬间干扰信号等影响,数控设备一般采用专线供电(如从低压配电室分一路单独供数控机床使用)、高质量的自动空气开关或增设稳压装置等,都可减少供电质量的影响和电气干扰。
2.3数控系统的维护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制度
2)应尽量少开数控柜和强电柜的门
在机加工车间的空气中一般都会有油雾、灰尘甚至金属粉末,一旦它们落在数控系统内的电路板或电子器件上,容易引起元器件间绝缘电阻下降,甚至导致元器件及电路板损坏。有些南方用户在炎热的夏天,为了使CNC数控系统能超负荷长期工作,采取打开数控柜的门来散热,这是一种极不可取的方法,其最终将导致数控系统的加速老化和损坏。
三、电气维修工程师的基本条件
CNC数控机床的身价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一般都是企业中关键产品关键工序的关键设备,一旦故障停机,其影响和损失往往很大。但是,人们对这样的设备往往更多地是看重其效能,而不仅对合理地使用不够重视,更对其保养及维修工作关注太少,日常不注意对保养与维修工作条件的创造和投入,故障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很是普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效益,我们一定要重视维修工作,创造出良好的维修条件。
统计表明,CNC数控机床出现的故障率分布为:接口故障大约为40%,主轴和伺服驱动系统故障大约为30%,操作编程工艺故障为20%,系统硬件故障大约为10%。由于数控机床日常出现的多为电气故障,达80%,所以电气维修更为重要。
1.人员条件
数控机床电气维修工作的快速性、优质性关键取决于电气维修人员的素质条件。
(1)首先是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知识面要广。要学习并基本掌握有关CNC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的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技术、模拟与数字电路技术、自动控制与拖动理论、控制技术、加工工艺以及机械传动技术,当然还包括上节所讲的基本数控知识。
(3)应经过良好的技术培训。数控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针对具体数控机床的技术培训,首先是参加相关的数控机床维修技术培训班和机床安装现场的实际培训,然后向有经验的维修人员学习,而更重要且更长时间的是自学。
(4)勇于实践。要积极投入数控机床的维修与操作的工作中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5)掌握科学的方法。要做好维修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提高,从中提炼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
(6)学习并掌握各种电气维修中常用的仪器、仪表和工具。
(7)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起码应做到能看懂技术资料。
2.物质条件
(1)准备好通用的和某台数控机床专用的电气备件。
(2)非必要的常备电器元件应做到采购渠道快速畅通。
(3)必要的维修工具、仪器仪表等,最好配有笔记本电脑并装有必要的维修软件。
(4)每台数控机床所配有的完整的技术图样和资料。
(5)数控机床使用、维修技术档案材料。
四、电气维修工程师的基本数据备份操作
现代的CNC数控设备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对电气维修工程师来说,需要具备比较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大部分的维修、诊断、排除故障依赖的是丰富的计算机技术。
由于是CNC数控技术,则数据在设备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维修工程师须掌握常用数据的备份。
FANUC0iC系列数控系统,与其他数控系统相同,通过不同的存储空间存放不同的数据文件。但由于其无硬盘存储器,因此其数据是采用其他形式的存储器来存储的。
FANUC0iC系列数控系统的数据文件主要分为系统文件、MTB(机床制造厂)文件和用户文件。
系统文件---FANUC提供的CNC和伺服控制软件成为系统软件。
MTB文件—机床的PMC程序、机床厂编辑的宏程序执行器。
这两类数据是存放在数控系统的主板上的F-ROM(FLASH-ROM)中,F-ROM中的数据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不容易丢失,但是如果遇到更换CPU板或存储器板时,在F-ROM中的数据均有可能丢失,其中系统文件一般无须备份,因为FANUC对于大用户是无偿提供的,对于小用户,适当付费也是可以提供的。一般只要不是主板硬件损坏,不会丢失的。如果是主板损坏,因为集成度很高,也只有更换新的,这时到FANUC去采购,也是可以得到写系统文件服务的。而MTB文件是需要备份的,因为这是机床厂的文件,FANUC公司是不知道的,而且在手册中也提到一定要移交PMC程序给最终用户。这类文件可以用CompactFlash(简称C-F)卡来存储。
C-F卡及使用插槽如图9所示。C-F卡与笔记本电脑的接口为PCMCIA插槽,此插槽台式机一般没有。因此CNC设备的维护必须有一台配备PCMCIA卡插槽的专用的笔记本电脑,由于有时还用到RS232C串行口,而市场上的大部分笔记本电脑都不再配置RS232C串行口,笔者发现市场上的Dell、Lenovo、Hp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一般都配制有这个RS232C串行口。如图10所示。
图9C-F卡及使用插槽
图10RS232C串行口
再有一类文件是用户文件,包括系统参数、螺距误差补偿值、宏程序、刀具补偿值、工件坐标系数据、PMC参数(Timer、Counter、KeepRelay、Datasheet)、加工程序等数据,这类数据是保存在存储器板上的S-RAM(static-RAM静态存储器)中的。在S-RAM中的数据由于断电后需要电池保护,有易失性,所以保留数据非常必要。一旦参数误操作和人为修改后要想恢复原来的值,如果没有详细准确的记录可查也没有数据备份,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3.1F-ROM中的数据拷贝到C-F卡中
从上面叙述得知,保存的内容为系统文件(SYSTEMDATA)、PMC梯形图程序、用户宏程序执行器。操作方法:
1)进入系统引导区;
2)选择菜单选项“SYSTEMDATASAVE”。
3)进行C-F卡拷贝操作;
4)将FLASH卡中的数据存如计算机,备用。
数据恢复:
1)进入系统引导区;
2)选择菜单选项“SYSTEMDATALOADING”。
3)进行加载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要拷贝PMC梯形图,采用C-F卡是快捷有效的方式,而用RS-232C串行口不能进行PMC梯形图的备份。
3.2S-RAM中的数据备份
从上面叙述得知,保存的内容为系统参数、螺距误差补偿值、宏程序、刀具补偿值、工件坐标系数据、PMC参数(Timer、Counter、KeepRelay、Datasheet)、加工程序等数据。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引导,用C-F卡备份。其操作方法:
1)进入系统引导区;
2)选择菜单选项“SRAMDATABACKUP”。
3)进行数据备份操作;
4)将FLASH卡中的数据存如计算机,备用。
数据恢复方法:
1)进入系统引导区;
2)选择菜单选项“RESTORESRAM”。
3)进行加载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BACKUP操作得到的文件为打包文件,是FANUC的专用文件格式,一般用户找不到适合的加压缩软件来解压缩,也就是说无法看到文件的内容。通过此方法得到的各台机床的文件名都是相同的,一般不做文件名更改,否则重新装载时系统不认可。
另一种是通过RS232C串行口进行数据备份。可以看到内容,但只能传S-RAM中的数据,不能传F-RAM中的数据。
CNC数控系统电气维修工程师只要掌握了上述F-ROM和S-RAMD数据备份的方法,就好比我们手边有一张WINDOWS2000/XP的系统安装光盘、一套主板、显示卡、声卡、网卡、鼠标、键盘(可能还有显示器)的驱动程序、常用的应用软件,只要计算机不发生硬件故障(其故障率较低),我们就完全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控制我们身边的个人计算机,出现死机这样的软故障,重新安装这些软件就可以了。
【关键词】 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研究与实践”(201106LX78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青年教师动手能力弱,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专业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刚离开学校又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所以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弱;由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训练,所以同样缺乏教学经验,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少。
2、专业教师知识老化,师资培训渠道不畅。专业老师中的中老年教师通常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学习、培训计划不当,使教师无法及时充电以更新知识结构,由于教学观念落后、知识面窄,使教师无法得到应有的激励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因此对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了解不足,知识结构更新跟不上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
3、教师数量少,生师比例不合理。我国高职院校多数是由中专学校升格建成,办学规模扩张,但教师队伍未能及时充实,生师比一直居高不下。由于职业教师数量少,一部分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长年承担较大的教学工作量,无暇顾及自身能力的提升,也较少参加生产实践,因此双师素质能力较弱。
4、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强。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到科研的精力有限,许多教师仅满足于做教学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对科研工作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参与科研活动,就难于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不利于构建职业教育社会化学习理念,不利于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1]。
由此可见,目前的高职师资现状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严重制约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寻求校企合作、探讨切实有效的途径,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所谓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开展科研及社会技术服务为目标,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由一群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构建的相互承担责任的合作群体。它是一个充满交流、高效协作的具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能发挥每一部分的积极性和作用,促进教师个人、团队和整个学校的共同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师资队伍凝聚内力、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要求是依托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培养满足市场要求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专业教师的70%以上。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他们通常拥有教授(或讲师)、工程师(或技师)等双重身份。只有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各方面能力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因为它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力量。
三、校企合作在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中的优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技术的开发、改造和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一个大平台[2]。校企共建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遵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整体优化、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深入开展校企人才资源互通、互培、互管的实质合作,整合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注重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打造结构合理、规模合适、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3]。校企合作在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实现人才的资源共享。学校选派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可以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和开展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
2、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科研项目,能够充分了解行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带回学校课堂反哺教学,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双师素质。
3、优势互补、整体优化。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企业选派能工巧匠作为指导教师,也锻炼了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管理能力。学校选聘部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结构优化。通过校企合作使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得到保障,企业将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学院聘任专业兼职教师的主要源地。
四、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措施
1、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应突出表现在本专业教学与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专业带头人能引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丰富的项目工程开发经验,能经常深入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需求,能根据高职特点把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方向,具有创新与开发专业课程的能力,能组织团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服务。同时专业带头人应具有领导能力,在办学理念、团队管理、科学决策等方面一定的思考。
每个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学校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的专职骨干教师1名,聘请企业行业专家1名。具体培养措施为:为专业带头人创造良好条件,在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支持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外高职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研讨,参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鼓励专业带头人主持课程教学改革,编著工学结合课程教材;主持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发新的实训课程,制定实训管理方面的制度;主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主持或参与企业的实用课题研究,撰写、发表高水平的教学和学术科研论文,成为高水平的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团队中的核心力量,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总体水平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具体措施为: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行业务进修,参加企业新技术培训、参加技师培训,参加项目导向的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培训工作,承担课程、教材、课件的编写和开发工作,承担对外技术培训工作,参加应用性科研项目。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一次深入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及时了解本专业行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专业教师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骨干教师。
3、青年教师培养。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先安排到校企合作的企
(上接第77页)
业挂职锻炼半年至一年,提高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并争取获得行业资格证书,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在工作方面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在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不断的参与和负责科技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培养其技术开发和技术研究能力,并通过学历进修、国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技术研究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层次和双师比例,突出教师专业素质、职业教学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尽快使他们能够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骨干,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兼职教师培养。兼职教师是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教师的遴选、培训、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难点。笔者认为应从合作企业中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师或技师作为专业的技术骨干,建立兼职教师资源数据库,每年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的合理结构,聘请兼职教师承担实习教学任务,共同开发课程,编写实训讲义,参与顶岗学生的指导和管理等活动。同时聘请行业的知名专家5名左右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论证;参与教书育人活动,定期给学生作专业学术报告、就业指导报告。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
六、结语
校企合作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有效措施。以校企双方工学结合为合作平台,一方面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的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成学校专职和企业兼职的两支力量,实现人才双向互动,以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完成开放式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整体效应,达到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结构的优质化重构。
参考文献
[1] 刘文洁,胡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2):64-65.
[2] 王 宇.关于校企共建教师教学团队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