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园林空间是被审美化的空间,突出表现在赋予园林空间以情感,寓情于景,从而让人在空间欣赏中能达到触景生情。园林审美化的空间在塑造时就不可能像西方园林那样布局严整、树木造型方正,而是一切顺应自然,做到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通过山水、建筑和树木的穿插、组织来形成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而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鸣。
传统园林空间在设计思想上深受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园林空间布局上注重虚实相生,讲求留白的处理,达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传统园林的山水树木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不仅是一种可见可触的物质环境,更是蕴藉了深邃思想的精神环境,让人在咫尺之空间,彻悟寰宇之奥理。正是传统园林的审美化了的空间,它就能提供一种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二、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
(一)空间的体验性
传统园林空间是情感化的空间,它需要人全心地投入其中,体验其间所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领悟空间所传递的内涵。传统空间在体验性上采取的手法往往是给空间预设一个主题,然后借助山水树木等组合表达出来。在主题的表述手段上,除了借助山水之外,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文学、绘画手法也参入其中。园林毕竟是由山水树木、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它终归是一种物境,不同于山水画、山水诗,因而往往需要诗画和匾额等手段来点睛,以提升园林空间的文化品格,从而增强园林的体验性。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兴建于康熙年间,原为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朝政的离宫别苑。山庄群山环抱,有丰富的山、水、林、泉等各种天然景观要素,但以水取胜。建筑体、空间与自然环境非常协调,自成天然之趣。尽管如此,为了提升空间的体验性,避暑山庄中仍有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松鹤清樾、曲水荷香等预设主题,它们一方面起到组织园林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导、激发欣赏者对园林空间意境的体验。
(二)以小见大与非线性化空间思维
传统园林在空间思维上秉持的是非线性空间观,即追求以小见大,在有限空间内创作出无限大空间感来。纵观中国所有时期的园林,不论是规模有限的私家宅园,还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囿,大都期望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空间的无限,然此种“无限”又区别于西方空间中的“无限”。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追求的“无限”更多体现在空间感上面,是一种空间心理感觉,也正是如此,所以它才变化多端,在空间形态上更加多样和混沌,这也使得传统园林空间显现出流动性的空间特质。西方园林空间则与之大相径庭,往往是线性的,它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比例、对称、透视等理性原则支配下的产物,于是西方园林空间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的秩序感,它虽然也强调变化,但是所强调的是空间的明晰性,强化园林空间的客观尺度,在空间感觉上就必然呈现出静态的秩序性特点。
传统园林是通过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来达到空间的“无限感”的。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其实就是利用了人对空间体量的不同心理感受来实现的。先抑后扬就是很常用的手法之一,在传统园林中,往往入口处、重要的景点处并不是让你一下子看透,而且通过建筑屏蔽、植物遮挡等方式,让你从心理感受上对空间产生狭窄感,并对主体空间产生期待感,然后经过走道等过渡空间的引导,突然见到主体空间,形成豁然开朗的感觉,历经这样的先抑后扬处理,前后空间感受迥异,从而实现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
另外,传统园林空间对虚空空间的利用也是以小见大实现的重要手法。园林中建筑门窗、梁枋以及各种虚空的界面都可以成为拓展园林空间大小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T窗的规整造型作为园林风景的取景框,可以实现框景的目的,结合人的游走和欣赏,从而让园林景观被门窗分隔成一个个画面,在视觉审美上丰富和扩充了园林空间的内涵。同样地,利用园林空间虚空地方将园外之景色引入到园内,形成借景的艺术效果,让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在视觉体量上用园外之景填补园内的虚空,在空间感受上实现了扩大园林空间的目的。这些框景、借景等手法,其实利用的就是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分隔中有透景、透景中有层次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或中景,增加了原来景色的景深,从而让人感觉园林空间距离更加深邃,空间更大。
(三)流动的空间序列
传统园林空间是流动的,不是静观的对象,这就是所谓步随景移的体现。传统园林的空间多是闭合而内向,空间之间却并非静止,而且以一个流动的序列将空间演变为时空一体的园林环境。将这些闭合的园林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手法就如同古人所言的“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发,前后呼应”,方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空间。园林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就是精心安排游历路线,如同作诗文那样,路线的空间被安排为起承转合那样有节奏,空间感受上要有开始、过渡、和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从而让人产生别有意趣的空间体验。当然,园林空间序列的安排毕竟不同于写诗、做文章,还要考虑到具体的空间围合,如景墙的高矮、宽窄、漏透等,植被的遮挡和开敞等,地面铺贴的尺度大小等,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始终保持空间流动,园林时空一体为空间序列处理的最高原则。
(四)园林的声景空间
传统园林空间是全息的,它是可观、可游、可居、可留的场所,而不仅仅只是视觉观赏的对象,因此人的眼耳口鼻五官所及都是园林空间的范畴,其中声景就是最为典型的空间。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山水、植物、建筑一样,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园林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并渗透于物化的园林景观之中,可谓“声情并茂”,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传统园林中声景空间主要由风雨、水等自然环境构成,同时花鸟蝉鸣的动物之声也是声景营造的重要资源。这些不同声景能使人对同一空间产生不同的审美情绪,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遐思。对山水、植物和建筑围合的物化园林环境来说,声景更像是虚拟化的园林空间,它是对虚化园林空间的心理拓展和补充,也成为园林空间的有益延伸。
三、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的现代应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风格;造园手法;现代建筑
引言
在全球化建筑思潮日益兴盛的今天,传统文化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栋栋形似的建筑,模糊了城市的差异性,造成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缺失。而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它代表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解读当代建筑设计是如何处理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造园手法及其含义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且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古典园林要同时满足可游、可居、可观、可行等多种功能,但其实质还是注重游赏。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是小中求大。为达此目的,在手法上,借助对比,堆山理水、经营位置,宽能走马、密不透风,加之借景,致整体统一,达无尽之感,重在心理感受,强调主客交融,求触景生情,以致景生外向[1]。
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所影响,古典园林的创作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园中的“叠山理水”就表现出了这种“道法自然”的境界,将园林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空间的组织和意境的营造,创造宜人的比例,精妙的布局。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2]。因此,造园时要善于理由周围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北京的圆明园,就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造园手法的表达方式
1、与传统元素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中包含了很多传统元素,将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出来,也是融合传统元素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统类型的分析和重构,创造建筑类型的当代演绎。在象山校区中,王澍采用的是传统建筑的构建——坡屋顶,但是他有意的把屋顶的坡度做的斜度很小,意在制造一种介于平屋顶和坡屋顶之间的状态。这种做法还隐含着另一种意图,房子从一个面看上去是平顶;从另一个面看上去则是坡顶,这样会使人产生一种恍惚:这究竟是不是同一座房子[3]。传统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过去,连接着当代,展望着未来。
2、造景手法的巧用
建筑师们将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已经是很常见的设计手法了。借景手法能够增添空间的景深效果,丰富空间层次,能有效的化解因场地的限制而产生的空间的单薄。苏州博物馆新馆邻借拙政园景观,馆内庭院中所独创的石片假山景观,石片被白色的围墙衬托着,就像映衬在白色的画布上一样,水一点点漫过石砾,石片就像从水中浮出一样,从远处看白墙,就像从水面下晕染上来的白色,好像雾一样,实在妙不可言。
3、提升空间层次的丰富感
传统园林造园讲究的是流动性和曲折感。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清晰地交通流线为前提,设计出结合地形地势和功能分区的路径。王澍先生在象山校区中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缓慢的坡道,一种是踏步高矮不齐的楼梯。坡道是使人在漫不经心间盘桓而上的工具,却又能不时的产生别有洞天的意趣;而高矮不齐楼梯,用王澍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让人们意识到脚的存在[3]”,这两者一种是与人的生理行为对应,一种是与人的心理体验对应,让我们感觉即存在于社会,又存在于自然当中。
4、自然山水的意境表现
古典园林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自然之美,“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山校区的设计就是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设计师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着一种减法的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这种在设计中通过适当方式运用现代或传统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唤起人们情感和审美的共鸣。
三、传统造园形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建筑外部造型
各种建筑在古典园林中,根据功能性质的差异而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或为主体建筑,或为辅助建筑。以廊为例,廊是园林的基本木构架制,分隔庭院,连接庁楼,调节游园路线。如拙政园的游廊、苏州怡园的复廊等。
张永和先生设计的泰禾俱乐部中,十二个院落建筑的进行咬合叠摞,进而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的半室外空间,这种空间也可以看做是传统游廊的多种变化。游廊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相结合,不仅体现了路径的丰富多变,还让置身其中的人们突然产生某种迷失感。这种对建筑的处理手法,既是传统的,也是全新的。
2、建筑内部构造
建筑中的门窗,在园林中起到“框景”、“漏景”的作用,这种手法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为点睛之笔。但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这些门窗的功能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在宁波博物馆的外墙上,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小窗户,远看像是江南版的“俄罗斯方块”。这些小窗洞透出来的光很微弱,但是却显现出空间黑又亮的特色,让人们意识到窗户的存在,形成室内室外的一道屏障。这些窗洞在建筑外沿行走能窥见内部丰富的空间层次,而在室内又能透过墙洞欣赏外界的优美景色[4]。
3、建筑的色彩与材质
传统园林中的色彩分为自然和人工,山水花草所呈现的自然色彩与建筑色调所呈现的人工色彩和谐相处。北方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和江南私家园林的粉墙黛瓦,都体现了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的独特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的同时结合不同材料的材质特点,依据地域条件和历史文化,深入的发掘传统的特质及内涵。
宁波的黑瓦白墙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了城区内目前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它们保持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素色,决定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底色。想来宁波博物馆当初的选色,也是希望能够延续宁波地区的城市特色。博物馆外观的整体颜色看上去有些斑驳,那是在灰色的砖瓦中掺杂着黑色和橘色的砖块,而内部的墙壁上是用毛竹做成的特殊模板,像是日本传统建筑历来崇尚的简约、朴素的灰色。这种黑白灰的简单搭配,让建筑看起来儒雅简朴,沉静超脱,体现出中国建筑一贯内敛的作风[5]。
结语
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文化收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当代的建筑已经开始摒弃传统的理念,而一味的设计“炫”的建筑。因此,如何处理好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代的建筑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作为传统建造文化中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一部分,应当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焕发出新的光彩。(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劲松.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计成.园冶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时代建筑,200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89-01
一、研究方法
系统查阅了2000年――2010年11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过这些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试图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0――2010年11年间,收录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总数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况
1、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彦,赵一寒的《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主要以陶然亭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两方面的传承关系。王雷,王建国的《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中:作者讨论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宋珊,邹志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中:从探讨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布局形式、造园手法、意境表达、理论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利弊。
2、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观、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理念来研究了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肖毅的《试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中:通过对江南园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园方法的分析,对古典园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对江南园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对现代园林以及景观设计有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3、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中:对传统封闭式园林艺术与开放式现代景观设计载体、生态观、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卢思的《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差异与联系》中:论文首先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继而探讨了两者间本质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调研实践,并开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评价。
但同时,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园林有不同的内容和试用范围。调研发现,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对和继承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对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才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中国古典园林是否还可以再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本土创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我们要深入研究对古典园林的理解和创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园林。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岭南园林;类型;园林文化;造园手法;实例分析
岭南园林是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其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史料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在位期间,其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市)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1,2]。
1岭南园林的类型
一是按归属类型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中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市的九曜园中。而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私园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二是按布局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的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三是按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
2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有山、水、石,还有建筑、字画、植物。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层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可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如有弊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3]。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为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其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表现。
3造园手法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4];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4实例分析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3万m2,东北高、西南低,以快绿湖为中心,西半侧分别是木兰园、桂花园、棕榈园;南边则遍布鲜花,四季碧绿。该园以绿化造景为主,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一个绿色世界。全园的设计,紧扣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浓郁岭南特色与
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园林。珠江公园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突显岭南亚热带风情景色。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手法,表现岭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岭南园林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玫瑰园、百花园、湖滨区等8个主要风景区。各景点均以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或地域文化的内涵来点题组景。珠江公园没有明显的空间轴线,园路以环形的空间序列来布局,通过园道和铺装小广场的组合引导,逐步展开了步移景换的游览空间。全园通过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从各个方面深化了造园意境,使韵律感和节奏感较好地体现出来,让游人的感官得到适度的刺激而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使游人回味无穷。
珠江公园的水体是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叠泉、溪涧、大的水面、瀑布组织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观赏情趣的水系。园内在原有地形上挖池堆山,有一快绿湖,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曲线型,湖边堆山结合茂密的树林,不仅给人感觉非常深远而幽静,也增加了水景的趣味性。
建筑在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成景要素,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珠江公园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历史、人文与环境的交融。园内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岭南风格的小庭院非常有趣。园内亭多,都是岭南风格,但造型个性各不相同,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如抱珠楼是一个山顶观光楼,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处可将园内美景尽收眼底。一个园林的建造成功,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策划和精心的设计施工。为了较好地体现设计意图,设计者从始至终都把握住人与自然这个主题,针对广州建园地的气候特点,对种植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保证各种植物的最佳生态展出效果,使整个珠江公园生机勃勃。园内也有植物图案是造景的,最引人瞩目的是正对大门的草坪山坡上的植物造景,一石瓶下连接四色植物带,花像从石瓶里流出似的,形成一个花的河流,特别有趣味性。
5参考文献
[1] 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2] 曹美,陈泽泓.独树一帜的广府园林[j].神州民俗,2009(3):28-31.
[3] 龙莉红.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现代企业文化,2009(2):159-160.
关键词: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 思想
引言:
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普遍重视其社会性与功能性的需求,而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从而使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无法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古典园林作为我国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与艺术内涵,因此,在当前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其功能的多元化,还需要积极继承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并将其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一、古典园林建筑思想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体现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词汇,按一定的语法组织,就会创造出园林的意境之美。其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相互穿插、渗透、首位相顾、前后呼应。 如何相地立基,借景生情;如何小中见大,序列空间,都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
1.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园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讲的是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另一方面讲的是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分主配关系。这种理念的运用在实际参与的四川泸州忠山公园改造设计为例。在设计和建设中,设计者以“自然山水酒城”为主题,积极探讨和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把公园改造当作文化来设计建设。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精在布局。充分运用传统造园的“相地”理念,按照忠山公园的现状,构建了由入口广场、武侯广场、孝行广场、观鱼池、孔雀园、盆景园等点、面、线相结合的山水立体空间绿化体系。如利用忠山公园原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地形、地貌,结合传统造园手法,设计建造了“樟树茶园”“宝山春眺”等16个景点,美化了环境,彰显了酒城的文化特色。对客观条件和环境进行最合理的利用、改造和创新,从而达到理想境界,实现酒城区绿化艺术和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泸州城市绿肺和人们休闲的天堂。
2.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在T州云龙湖珠山公园景观设计、苏州吴江东太湖大酒店景观设计、无锡世贸中心内庭环境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3.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即兼具传统文化气质、传统建筑风格,受到休闲游乐生活,和观赏性的影响,形成了设计上的灵活性较大,可以说的无规可循,“构园无格”。所提供的空间做到适合游客的观景需要,做到步移景异,在有限的空间变幻莫测。组织园林空间的物质手段,除了包括营建之外,筑山、理水、植物配置也极为重要,彼此配合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方法和技巧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立意;②选址;③布局;④借景;⑤尺度和比例;⑥色彩与质感。园林建筑小品的类型主要包括厅、堂、馆、亭、台、楼、阁、轩、
榭、舫、廊、桥等 12 种类型,在景区内承担构景、点景、赏景、组织游览路线以及组织园林空间等作用。传统园林建筑属于木构架结构体系,立面可上、中、下三分,以高台基、木屋身、大屋顶著称于世。上分屋顶,有单檐、重檐、卷棚之分,以及硬山、悬山、庞殿、歇山、攒尖、盔顶等诸多类型,中分屋身,包括前后檐从柱础到檐凛的立面和两侧山墙立面,主要由柱、梁、凛、杭、斗拱、雀替等大木构件组合而成;下分台基,是建筑的底座,以石为主,可以承柱梁荷载及屋盖重量,而且台基四周压面包角处理,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更有衬托美观的作用。总之,园林建筑是一门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的立体空间艺术。 园林建筑不强调突出的形体,也不拘泥于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而是用最灵巧、最主动的手段去营造和挖掘物质形态之后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境界。
4.植物配置
所谓“园林”,即先园后林,无林不成园,缺少了花木的点缀衬托,建筑、山水则会没有生机和自然之趣,可见植物配置在造园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植物配置的主要作用:构成山林气息,调节小环境的气候、水土、空气、噪音,确立景观主题和组织园林空间,还需考虑以春、夏、秋、冬所带来的季节变化,赋予园林景观季节感。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还在于她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豪放富贵、莲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坚强高洁等等,还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的要点则是追求自然形态、选择合宜地段、注意发育状态、注意季节性变化、注意传统习俗、喜好等。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空间的发展创新和传承
总结和研究了传统造园的手法技巧后, 如何运用是景观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怎样在现代的景观设计空间中继承中国的传统园林的手法。有“贝之园”之称的苏州博物馆,实际上是接续了苏州园林和文化的神韵,实现了贝聿铭这位“苏州之子”跨世纪的梦想。苏州博物馆的出现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轮廓,但又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审美,但营造方式却是现代的,在平面布局上同样遵循“起点-前奏--尾声”的格局。新馆和忠王府的建筑高度和色彩上的一致性,是传统类型的创新提炼版,也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璧链接。贝园景观节点的空间感营造,体现出了传统审美体验的魅力,如具有传统印象的走廊部分、具有江南风情的主庭院、具有山水构图的主庭院石景、具有传统神韵的漏窗设计,还有老贝要求从文徽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嫁接,以此来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的紫藤园。 从平面规划到空间体验的把握,继而到细节的营造,新苏州博物馆无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体验在当代的成功运用。它的出现,无疑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有重要启示, 只有很好地理解与运用前人成功的造园经验,才能在景观上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三、结语
总之,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时代的要求;能与自然更好地交流,是现代人的渴望。那种人工堆砌,匠气十足,矫揉造作园林作品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精神及旨趣,从传统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让传统的文化底蕴表现于现代园林建筑之中,创造出宜居的园林。
参考文献:
[1]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