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7月15日,XXX大学党委书记XXX带队前往XX县XX镇食用菌产业园、“纳米小镇”筹建基地,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XX镇党定村XX养殖数据中心,考察调研学校定点帮扶工作。该校副校长XX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考察调研。
惟农是务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在XX镇食用菌产业园的种植大棚,XXX与正在参加暑期劳动实践的同学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同学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多到乡亲们家里走一走,多和村里的孩子们交流交流,在科技方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听到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帮助解决大棚恒温问题后,校领导对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寻求优化方案的行为表示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发挥所学所长,用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赋能。
XX镇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乡。结合当地产业、教育、资源特点,学校积极对接协调资源、提供智力服务,帮助XX镇形成了建设“纳米小镇”的乡村振兴方案。校领导一行在实地走访考察“纳米小镇”筹建基地后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对接,挖掘拓展定点帮扶领域,帮助落实落细建设方案,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互联共享,为“纳米小镇”建设及当地产业发展给予持续有力支持。
青春奉献 集聚人才振兴活力
在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本次劳动实践课程一经,就有8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竹园1号书院XXX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着篮子开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进美丽乡村,我们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收获了劳动的经验,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XXX为参加劳动实践的同学们讲述了学校帮助XX村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历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体脱贫致富,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脱贫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确立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来,学校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地方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西电贡献。
XXX勉励同学们珍惜参加劳动实践的宝贵机会,深入乡村、走近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理解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实际需要,结合所学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 汇聚产业振兴动力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85-02
一、引言
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1]环境文化是人类在对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环境保护共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馈,在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正确的发展理念。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是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内在机制。环境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然,即: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取得的成效
1.制订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辽宁省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由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厅等部门共同主办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健全农村环保工作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成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一把“生态尺子”,实行一票否决制。[2]2013年,辽宁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全面巩固和提高辽河等省内重点流域的治理成果,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对辽宁农村环境的治理任务。2014年1至同年11月,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共9个,涉及资金4079.2万元。
2.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开始,辽宁省政府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试点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旨在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对示范村实行村庄亮化,环境美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管理优化;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垃圾站,文体广场,路边沟村内水渠等,农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盘锦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以整治环境为突破,推进城乡同步发展,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绿化、畅通、碧水等九大类工程在全市395个行政村同步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大步迈进,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映了美丽中国、美丽辽宁、美丽乡村在盘锦的生动实践,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升级版。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环境文化意识淡薄
辽宁省有11 595个行政村,农民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农村环境成本的承担者、农村环境保护的旁观者。由于农民受保守思想的束缚,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民主法治观念也很淡薄,导致农民在环境保护意识上仍然很淡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还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量喷洒农药、化肥,都体现出农民对破坏环境行为缺乏认识和自我约束。农民普遍认为农作物要生长,施肥是关键,但是据农业部门测定:农民在农业中所使用的化肥,只有30%左右被农作物所利用,其余的则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或挥发损失。农民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在农民的意识中,环境法律、法规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忽视了法律是维护自己权利的保障。
2.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文化建设的妥协与忽视
辽宁省很多乡镇政府财政状况堪忧,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的实力。农村环境物质基础设施投入仍然缺少一些相应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由于乡镇政府与排污企业常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导致乡镇政府出现一些“不作为”的现象。一些污染企业本身就是乡镇集体企业,污染企业的利益与乡镇政府利益不可分割,导致乡镇领导对相关企业的污染情况采取包庇、隐瞒的态度,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农民权益的严重侵犯。
三、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环境文化教育及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
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先行。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共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对农民的环境教育要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更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有针对性,政府要有措施作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应该从学生抓起,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普及环保知识,让学生从小就对环保有所认识。针对成年人要开展一些短期培训,普及环保知识,使环保知识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村的环保宣传一定要做到位。
2.推广和培养环保技能,发展生态农业
要加强环境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生态农业集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为一身。对当地农户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培训,安排培训经费,用于印制相关培训资料、打造生态示范田等,引导农户减少对化肥和农药依赖。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的环保技术,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技能,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先进的生态农业。利用集中培训、科技下乡、农家书屋、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把农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大型养殖基地里,运用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实现猪粪尿无臭化处理、有机肥加工、沼气加热,发电等一条龙模式;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杜绝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对土地只用不养的行为,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无机质提升等地力保护项目。
(二)保障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性地位
1.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
由于农民自身在知识结构、法律认知能力方面水平相对薄弱,对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农村污染相关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农民环境知情权的有力保障。只有农民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农民才能对自己的环境权益做到更好的保护,才不会出现粗暴、无序的维权行为。
【关键词】税费改革;成效;农村综合改革;阶段;财务管理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实施,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重点由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全面转向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了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2013年农村综合改革已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时间中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为农村税费改革阶段;从2006年到现在为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减免了农民税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2003年,取消了面向农民征收的“三提五统”;2004年,取消了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4个百分点;2005年,在2004年降低农业税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完全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在第二阶段中,由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转向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深入推进和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完成了我市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并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综合改革,完成了国有农场分离办教育工作;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从2010年开始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从2013年开始完成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审定和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启动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
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民负担为零并得到种粮补贴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取消了面向农民征收的“三提五统”,2004年到2005年免征农业特产税和取消农业税,我市农民负担为零,并从2004年开始4年时间农民得到了种粮补贴。
(二)配套改革稳步完成
1.实行“村财乡代管”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2008年,乡镇所属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会计委托制”,从根本上遏制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
2.完成了扩大村级规模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前,为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扩大村级规模,撤掉部分行政村,缓解了乡村两级的经费压力。
3.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最大限度整合教育资源,撤并农村学校,减轻了各级财政经费压力。
二、扎实推进和完成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是农村税费改革质的飞跃
没有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就没有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两者相辅相成、衔接一致,是一条政策主线上的两个阶段。从2006年开始进入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到2007年主要完成了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2008年到2009年,稳妥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审定化解工作;2010年到2013年,扎实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同时完成了农村垫交税费债务和公益性债务审定及国有农场进一步分离办社会改革工作。
三、农村综合改革的阶段
(一)农村综合改革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综合改革。
1.完成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认真开展农村税费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并签订了《税费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责任状》。高度重视责任状的承诺事项,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稳步实施,到2006年末,农村税费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按期完成。通过改革理顺了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规范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有效地促进了定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2.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主要内容有:一是进一步明确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及免除学杂费标准,确定有关工作部门的责任分工及工作实施办法步骤。二是进一步明确资金管理办法。即市、县(区)财政筹措的资金要设专户管理。三是进一步明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后与财政公用经费投入的关系
3.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7年全面实行“乡财县管乡用”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发放和乡镇机关正常运转,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实现依法理财。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预算共编。县级财政部门按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有关政策和财力情况,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指导意见,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乡镇财政按县级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法定程序报批。
(2)帐户统设。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级财政部门乡镇财政总会计账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级财政部门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财政专户,并设立“结算专户”、“工资专户”、“支出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预算外专户”5个分账户。
(3)统一收付方式。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乡镇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阵,乡镇预算外收入全部缴入县财政设立的“结算专户”。由县财政按照收入类别和科目,分乡镇单独进行核算。支出拨付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将资金直接拨入县财政设立的各乡镇专户。县级财政必须搞好资金调度,切实保障乡镇支出,不能挤占乡镇资金用于县级支出
(4)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所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由各乡镇财务经办员统一到县财政结算中心办理票据领、缴、销,做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
(5)采购统办。由县级集中采购部门办理,其管理权全部收到县级财政部门,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办理。
(6)机构上划。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上划到县财政局,业务由财政局垂直管理,人员由财政局和乡镇共同管理。
(二)农村综合改革第二阶段的重点工作
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同时完成了农村垫交税费债务和公益性债务审定及国有农场进一步分离办社会改革工作。
1.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
2010年,紧紧抓住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一惠民政策的有利契机,启动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2013年又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紧紧围绕村内户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屯绿化和管理优化等“六化”项目,合理确定具体项目规划,并有效组织项目实施。这项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1)抓认识,提供思想保障。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把好事办好、办实、办细。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工作责任网络,专门成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抓宣传,提供舆论推动保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标语口号等形式,广泛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及全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情况,使全市广大农民群众都来关心和积极参与
(3)抓培训,提供业务保障。重点抓好五种不同形式的培训:抓好自身培训、抓好以会代训、抓好专题培训、抓好全员培训、抓好随机培训。
(4)抓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完善机制,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5)抓点面,提供示范牵动保障。以点带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起到示范牵动作用。
(6)抓验收,提供项目质量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新农村重点村、试点村和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了周边村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
2.稳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
以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为目的,通过财政奖补对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设施、场所和项目进行运行维护。明确目标任务、明确维护内容、明确申报范围、明确申报程序、明确项目实施、明确资金来源、明确报账程序、明确规范凭证。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目标、内容和范围组织实施,严格履行农民民主议事程序,坚持乡镇重点审核、县级批准的工作流程,切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填补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资金缺失这一空白,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村级“资产毁损了无钱修、环境脏乱无人管”的局面。
3.进一步完成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改革
为减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负担,进一步理顺政企、事企、社企关系,促进国有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好地发挥国有农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带动示范作用,2013年进行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减轻了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负担,进一步理顺政企、事企、社企关系,促进国有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农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带动示范作用。
4.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进行村级财务公开,严禁虚假配套,或向农民转嫁负担,更不能形成新的乡村债务。要按县乡报账和建补并行原则,管好、用好奖补资金,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及时拨付资金,更好地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避免违规操作和截留挪用,确保奖补资金管理规范、运行高效。
积极改进村级财务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村级经费的足额拨付,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村级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实际出发,确定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主题,积极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巩固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成果,研究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等体制机制创新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分类施措,逐步建立健全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态林业;必要性;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89-02
生态林业即为在传统林业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及管理方式,采用生态学、经济学等原理建立起来的集约化程度较好,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均较高的一种高效林业方式,可以有效地协调一直以来存在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林业的良性发展。生态林业的发展方针为因地制宜,采取以林业发展为主的综合发展模式,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层次丰富、结构合理、循环发展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的发展,成为各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兴宁市属于广东省的东部地区,海拔100~1 017 m,年均温21 ℃左右,降水量1 500 mm,其中40%以上集中在夏季,年均日照时数在2 000 h以上,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渔、果等。近年来,兴宁市林业局对当地林业生态发展进行认真规划,开展了新一轮的绿化活动,全面贯彻梅州市下达的精神,结合兴宁市当地的林业发展实际,加大了生态林业建设步伐,依靠科技的力量,用现代、生态的理念发展林业,转变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以规模化、立体化、多层化的经营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分散、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以注重品质的提升为目标逐渐替代原来以注重产量为目标的理念,以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持续增效、林农收入持续增加等目标。
1 生态林业发展的必要性
1.1 类型多样,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我国的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林业生产条件、自然资源、林业发展水平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生态林业的发展类型多样,可以对我国传统林业的经验进行充分吸收,再结合现代林业发展技术以及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结合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的实际,扬长避短,充分针对实际进行协调,发挥出各个地区的优势。
1.2 综合发展,提高林业生产能力
生态林业的发展,较为重视林业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以生态、保护环境为原则,结合整体、协调、循环等先进理念,对林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以优化林业结构,促使农、林、牧、副、渔等各个行业的综合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1.3 效率高,提高林农生产的积极性
生态林业,注重林业的循环发展,通过对林区的空间、光热资源等进行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目标,还可以实现林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还可解决林区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对激发农民积极性、维护林区稳定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1.4 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生态林业的发展,可以对生态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环境污染,从而使林产品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转变以前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经济发展的落后方式,在维护生态平衡、保证人们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使林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大大提高生态林业发展的后劲。
2 兴宁市生态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兴宁市政府对当地生态林业的发展极为重视,重点做好规划,确保政策的落实,培育典型示范,打造生态品牌,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生态林业的发展水平,在营造山青、水净良好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3年,兴宁市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的称号,当年完成造林面积6 400 hm2,封山育林的面积在4 700 hm2,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长度超过56 km,在森林碳汇造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广东省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2015年,兴宁市统一部署,积极对当地林业生态红线进行划定,加大了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完成碳汇造林、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6 400、4 700 hm2,在47 km济广高速兴平段进行生态景观林建设,完成面积超过106.7 hm2;做好省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划新建面积200 hm2;对已有的生态公益林(6.87万hm2)加强管理,对相应的效益补偿机制进行完善;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推进兴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立了5个森林公园,包括合水、龙田等,在全市的80余个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林业绿化水平。2016年,兴宁市林业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作为指导,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将生态文明放在重要的位置,计划完成重点生态建设面积为2 900 hm2左右,投资总额在3 698万元,部署碳汇造林、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珠江防护林的面积分别在1 500、300、2 300 hm2,推进建设了50 km生物防火林带,完善提升了121 km的生态景观林的建设;重点做好新幼林的抚育管理,计划投入2 500万元以上,于11月前完成省级碳汇林、国家森林抚育等任务;对近年来取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进行巩固,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兴宁市林业局还在当地国有林场改革、森林公园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保证林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得以真正落实,实现兴宁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兴宁市打造成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的宜居、宜业之乡。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兴宁市生态林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在当地生态林业建设中,很多地区造林的树种单一,人工造林的积极性很高,但忽略了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在树种的搭配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人造林的林分大多为纯林,混交林比例很低,且存在重视造林却轻视后期管理维护等问题,整体上影响了兴宁市整体造林的效果,降低了生态效益。二是法制观念淡薄。一直以来,人们的习惯看法是林业就是一个普通的产业,对其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一般过分注重当前的效益,忽视了林业的长期发展。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还相对不足,特别是造林后长期的管护方面,因此造成很多地区在政府的大方针下取得一定的造林效果,但由于缺乏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后期管理不能及时跟上,无法巩固建设成果;此外,未充分建立多方共同参与到生态林业建设中来的机制,且新的成果在实际中无法广泛推广,造成很多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4 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完善苗木培育与流通体系
结合兴宁市林业发展的实际,建立起完善的苗木培育体系,以有效地缓解当地林业发展的需求与苗木品种单一化的矛盾,为生态林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1]。育苗要与实际相结合,以培育出真正适合在兴宁市种植的种苗,保证当地林业发展。育苗方式上,可采取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等方式,为了促进苗木尽快长出根系,可适当地蘸取生根剂等,效果明显[2]。结合兴宁市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引入合适的新品种进行示范、改良,以培育出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林苗优良品系。种苗生产中务必在质量上把好关,严格禁止不合格的苗木用于造林中,从根本上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3]。种苗的供应方面,采取招标的方式,保证应用到林业工程中的苗木质量均为优质苗。种苗价格方面,可实行听证制,绝对不允许种苗市场出现垄断,造成价格非正常上涨,避免增加种苗需求单位的成本,保证其合法利益,达到稳定种苗市场的目的。此外,对于原有的国有苗圃,要进行整改,进行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4]。
4.2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
在林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提高林区内农户的生态意识。通过举办森林论坛等活动,估计全民积极地参与,提高其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5]。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对当前的林权制度进行深入改革,积极地发展多元化的生态林业发展模式,拓宽资金融资渠道。充分地结合兴宁市林业资源,发展林下养殖等[6]。
5 参考文献
[1] 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9):256.
[2] 方怀龙,玉宝,张东方,等.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252-257.
[3] 石怀绶.安庆市生态林业建设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4(3):186-189.
[4] 雷厚汉.安徽广德县林业发展现状与生态林业开发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8):182.
今年以来,新闻股按照县委宣传部和中心要求和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始终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和宣传工作服务服从于全区工作大局,以创建服务性机关为工作目标,切实转变新闻工作作风,改善新闻宣传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部门形象,确保了整体工作时间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为2014年目标任务的开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们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开展了有计划、有重点、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工作,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及时报道重点工作。据统计,我台严格按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标准和要求,共编播电视新闻节目即《县新闻》187期,完成自采电视新闻稿件1212条;广播新闻178期,自采新闻稿件1212条。
(1)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除做好常规性宣传报道外,认真策划,打有准备之仗,力求创新。围绕我县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活动,组织编辑记者积极主动参与,深入采访,策划制作了《聚焦县“两会”》、《三送专栏》、《100个重点项目》、《苏区振兴两周年》等多组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区域内媒体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又充分展示我县大开发、大建设中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激发我县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报道体现了关心百姓、贴近百姓的报道方针和平民视角。
(2)精心组织并策划常规性的经济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经济开放、项目落实等情况。鼓舞全县人民建设经济强县、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士气和信心。
(3)结合重大节日等纪念活动,开辟专栏节目,烘托气氛,营造宣传环境。今年2月和9月8日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反映县客家民俗新闻“全家福”,感悟亲情品味中秋传统味道,8月25日《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我县白鹭专题节目《美丽乡村、文明传承》,4月15日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反映我县客家民俗美食长达18分钟的节目《踏春寻樱客家好味》,并先后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稿件21条,在省电台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新闻53条,市电台电视台播出新闻稿件563条。外宣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