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1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2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3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25.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动漫艺术设计;传承和创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一、动漫艺术设计概述

互联网以及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动漫艺术设计。所谓动漫艺术设计,是用图形图像来对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表现和反映。

动漫艺术设计所反映的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必须和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需要设计者通过一定的文化来进行表现。动漫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衍生品,成功的动漫艺术设计不仅要有精彩绚丽的图像,更要突出对文化内涵的体现,触动人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热播,让人们对国产动漫艺术设计充满了信心和憧憬,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扎根于动漫艺术的中华传统文化热。

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漫作品概述

随着对动漫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年龄层越来越广,动漫艺术产业也越来越被重视。国产动漫如今也正在蓬勃发展中,近期一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国内动漫产业中名声大噪,在各大网站、微博、贴吧等有无数的相关话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如何能够获此殊荣,究竟讲述了些什么呢?

(一)剧情简介

大闹天宫后四百年多年,齐天大圣成了一个传说,在山妖横行的长安城,孤儿江流儿与行脚僧法明相依为命,小小少年常常神往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影片截取西游记故事中的一小段内容进行解构,齐天大圣被如来佛压于五行山,童年唐僧江流儿机缘巧合放出了大圣,这位失去法力的昔日战神,冷漠狂躁、疲惫不堪、死要面子,在江流儿、傻丫头需要他解救时无能为力。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侠义情怀与无奈现实撕裂着他,落寞英雄在矛盾中挣扎。当江流儿奋不顾身前去解救傻丫头,使大圣走向了觉醒的第一步。江流儿念想中的大圣即是昔日的大圣,亦是大圣的“内我”。

(二)人物角色剖析

1、孙悟空

曾经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偶然因江流儿(小唐僧)解开镇压之印,逃出山洞,但是法力尽失,性格狂躁抑郁,只想回花果山过平凡日子,又因侧隐之心,勉强护送江流儿回长安,一路上不得不与山妖肉搏厮杀。经典著作中的任性猕猴已不在,而影片中的悟空传承的更多的事著作中的正义气息。

2、江流儿(小唐僧)

江流儿是年仅7岁的小和尚,父母被山妖害死,成了孤儿。江流儿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崇拜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这与经典著作不同,以萌萌的形象从合理变化中更多的是经典的创新。

三、混沌

作为反派,这个角色很具特点,以京剧脸谱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呈现给观众,在混沌被打回原形时,此时对混沌的解释就是上古时期神话中“四凶”之一的怪物,从《山海经》和《子不语》中有记述。混沌,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描绘出反派的形象,以及从两部经典中创新出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和信念。这种文化深深感染和熏陶了大多数人民的思想,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的高节奏,以及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呆板,使得部分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热映,这部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片扎根于现代动漫设计的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漫长历史积淀,凝聚着民族精神精华的文化。传统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满足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更要保持中华民族的特性,如《中国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动漫中,每一集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动漫表现以及艺术设计为辅,这都是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以及更多的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于动漫艺术设计之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当代青少年观众的趣味。影片中,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动漫艺术。传承中增强动漫艺术。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动漫产业的灵魂。一方面,动漫的发展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另一方面,文化会给动漫注入生命力,使动漫产业真正焕发生机,既能让观众获得艺术的享受,同时也能增长知识和智慧。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动漫艺术设计的成长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用文化的角度去对动漫艺术设计所表达思想进行审视。在动漫艺术设计中,文化是重要的根基,而动漫艺术设计又对文化进行很好的发展和传播。在这条创新融合的道路上,已经留下了深刻的脚印。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背景,用动画给予了观众轻松又富有中华传统特色的观感。在动画中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让整部动画富含中国传统特色。

A、视觉元素的创新

整个影片的画面背景主要是以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为主,各种视觉元素中都充满着浓浓的中国风,营造出独具中国魅力的意境,以及人物的特征在电影荧幕中的表现。例如,影片中既有斗拱飞檐的古城长安,更有依据悬空寺设计的最后决战之地等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式建筑,剧中人物的形象设计也具有浓浓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如,电影开始前,身着僧服的江流儿师徒观看着皮影戏,木偶戏等传统的元素。

B、听觉元素的创新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种听觉符号共同传递着丰富的听觉信息,并且呈现了更为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二影片中的音乐采用了多种中国古典乐器,通过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完美呈现,影片完全把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编制于故事之中,不仅展示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多姿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C、语言元素的创新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语言中感知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例如,影片中有几个场景:师博教育江流儿时说了这么几句话:“打坐、念经、参禅,不骄不躁、悠然自得……我们出家人普度众生,要从小事做起……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一切皆为虚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念愚即般若绝”这些语言皆是出自佛教。这些语言元素更是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表现上的融合。

在动画中不仅仅融合了中华传统元素,还有创新。使整部动画更切合现代的人群而不生涩难懂。这当中不仅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还涵盖的是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

D、人物形象的创新

以往孙悟空这一角色形象,对于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的原著之中,孙悟空实际上是一个只有四尺身长的大圣形象,小说之中甚至直接称其为猢狲对于有着强烈志怪意味的原著而言,这样的设定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由六小龄童所饰演的拥有成年人身高的孙悟空形象。同时,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中,尽管孙悟空度过了一段消沉而迷茫的日子,然而他百折不挠和重情重义的英雄本质并没有改变,孙悟空与年幼的小江流儿的关系是一种亦父亦兄的关系,因此孙悟空的形象被设计为身高体长,这样才能够对江流儿体现出一种充分的照顾和保护感。这即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当中的传承与创新。

四、小结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大国,巍巍五千年华夏文化承载了多少古人智慧,由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关于“物质与价值”的思考,相关论述也不乏可供引经据典之作,如《周易》有云:“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又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写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思想观念指导着行为的走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消费社会中,设计是消费关系中消费品的创造者,提供人们消费的方式,影响着消费观念,它是一种传播价值观的途径,将传统文化中优良的价值观念融入设计,则可带动消费观念往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解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经了数千年风雨之后,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在传统文化中,“思想”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是具体的物质,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影响着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将这些宝贵的优良思想作为行为处世的戒尺,以此规正自身。在众多的传统思想里,“节俭”是一种内涵深远的价值观思想。节俭,是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一种传统美德,同时,它更是一种可持续思想的生活方式。物尽其用,以消耗最少的生态资源为原则来进行商品消费,一方面在能源保护上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商品消费行为上也符合经济原则。

然而,事物总是两面性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除了我们认可为“好”、“善”的价值观,自然也存在“恶”的价值观念。在国人心中,对于象征权威的皇权从来都趋之若鹜,这更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从远古的封建王朝开始,君、臣、奴的关系就被固定下来,在世世代代之后,这种阶级观念便根深蒂固地留在了人们的潜意识,即便文明开放如今天,思想上的奴化仍然没能够完全从人们的精神上脱离开。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上来看[1],这就是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遗存,对权力的向往造成普通人对皇家生活的崇拜,发展至今日最典型的莫过于拜金主义。

因此,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在思想上分清是非黑白,对优良的观念进行继承和发扬,而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去设计。

2、设计与现代消费

设计是一种手段,一种表达,一种结果,但在这之前,它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设计始于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从远古文明中便能看见祖先用智慧来改变生活的痕迹,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生活[2],而对于这里所说的“好”,现代商业设计似乎已经走得有些脱离轨道了。在整个商业体系里设计直接作用于消费,设计既能为商业推波助澜,也可能成为商业的“帮凶”,引发不良价值观的形成。有人说设计服务于市场,的确,这是设计的事务性工作,但站在更高的层面,设计更要服务于人,此处的“人”不是某一个消费者或消费群体,而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待的“人类”整体,如果设计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来满足目标群体的欲望,这样的设计何谈成功?更不要说有意义有价值了。设计对于现代消费的作用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牵引消费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促使消费往恶性循环的深渊迈步。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是探讨设计与商业的关系,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在消费社会中都扮演着“将”的角色,它的“帅”便是商业,引用这个象棋角色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说明在现代商业模式下,设计服务于商业,很多时候它成为了一个从属者,失去了主动性。明确了设计在消费社会的地位就不难理解前文中所提到的“商业帮凶”这样一个形容,设计在屈从于商业屈从于消费的环境下,往往变成了一个“恶”的角色。

3、以设计引导合理消费模式

商业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在实现商业盈利的同时,另一方面更应该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而非一味地迎合奢靡的消费风气。设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助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消费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在影响消费环境,设计的责任和使命除了解决产品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导向和表率。

因此,我们倡导设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动的姿态在消费社会中做出合理引导。要说以设计引导合理消费的典范当属北欧设计,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师们,向人们讲述了无数关于“物质”与“生活”的故事。这个极富盛名的设计风格发源于地球上的这样一个地方,这里一年中的一半时间是漆黑的冬夜,而剩下的一半时间是持续不断的白昼,这就是北欧。优越的社会条件和贴近自然的生活习惯,使人们非常注重生活品质和细节,在挑选物品时,舒适度总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种生活文化影响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生活器皿,大到建筑交通,无一不在地展示着斯堪的纳维亚的生活哲学和设计哲学。功能主义是北欧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师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作,但同时,他们没有一味沉溺于现代主义风格,而是充分地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以典雅、自然、温馨、简洁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享誉全球,在这些设计特征的背后,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们源于自然的美学和为生活而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本质。在这些人口不足千万的国家里,诞生了多少被奉为经典的设计作品,如此高质量的产出不得不令人佩服,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设计思想的力量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何其重要。

除了北欧设计,德国设计的严谨、精密,美国设计的人本主义情怀,日本设计的科技感和细腻感,都在彰显着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语言,也正是这样各具特色的设计在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模式,购买德国产品的消费群体一般普遍看重产品本身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如大众汽车、西门子电器;购买美国产品则更多关注产品的宜人性,如苹果手机、通用汽车;而日本产品注重科技、时尚,如索尼数码、雅马哈摩托。这类案例实在举不胜举,从这些国家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的导向力,设计的出发点是通过设计赋予产品以价值和品质,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设计是上游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生成,再通过商品消费实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带动整个消费观念的形成。消费社会中的设计有时候却变成了“花架子”,设计师们只停留于做表面文章,失去了设计的社会导向作用,忘却了设计的内涵和设计的责任。

4、以设计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设计是一种智慧,柳冠中教授更是对设计赋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设计是未来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他提出设计是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是未来人类不被毁灭的良知、智慧、能力。[3]每一件产品经过设计都应该具备自己的内涵,是设计的智慧成果,是对环境负责的良知,是改善世界的能力。设计承载的是人们的理想和道德的重任,是国家文化的输出,也是思想的传承。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是本世纪热议的词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被重视,在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自身与大自然的平衡,可持续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现代演绎,它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念,正如开篇所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以可持续思想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模式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完美契合,是从设计思想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优良价值观念绝不是拜金主义,奢侈主义或权利崇拜,虽然时常听到类似“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富饶”这样的描述,但不等于我们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过渡的开发实质上是在消耗后人的资源,这是一种恶性的透支,长此以往的结果必然是不堪设想的,设计在这其中究竟是扮演好人还是坏人,这需要设计的觉悟、智慧、勇气和信念。

传承不是一成不变地抄袭和模仿,不是拿来主义,传承也讲求变革,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文化,看设计,不适用的要拿掉,要合乎时宜。未来的设计更讲究系统性、整体性和服务性,如近几年十分火热的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功能问题、满足审美需要,还要在用户体验等角度全方位地完成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是一项为人类服务、走在时代前面、创造未来的系统工程。不只是为了美化生活和环境,还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新的人――自然――环境系统。[4]这就更强调设计的智慧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93-01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风雨历程,集聚了五千年的文化风貌,奠定了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丰富了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但随着商品经济浪潮和全新文化媒介的冲击,现代文明在生活中上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浅文化、伪文化、快餐文化、速食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所削弱。而我们也在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渐渐地忽略了对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于是作为儒家发源地且拥有丰富儒家文化的我们,却让韩国赢得了“儒教国家活化石”的称号;我们先人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端午节,却被别国所抢占;我们的文化典籍在不为自己学生所重视时,却成为了其他国家指定的教科书……所以,我们不能不心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

一、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

传统文化是要靠语文教学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并且在传承过程中对先在的文化加以选择性的吸收与能动性的扬弃,以便不断的发展、超越与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育。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比如《论语》中强调的刚健自强的精神,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还提倡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以及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可见儒家学说是强调个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的。我国历史上出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这都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养和激励分不开的。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古典诗词中,有着“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是时展的要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虽然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演绎,却仍然保持某种同一性的文化元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国人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理论基础。它能融入到国人的心理、思维、道德、审美、生活等一切活动中,发挥着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心理个性、人格、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古文诗词、戏剧曲艺、书法、绘画、针灸、武术、八卦等,也包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如中庸贵和、厚德载物、孝悌尽忠的精神。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认识、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振兴的需要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政治、文化的格局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凝聚、整合作用和激励功能,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保证以及智力支持。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使年轻一代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勇于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种民族意识只有靠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六、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的真正崛起和为世人所瞩目,应该建立在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认识的基础之上。一种文化也只有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应该着重用自己文化的经典来涵养青少年,使我们民族文化命脉能够传承下去,以保持自己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力求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必须批判地吸收、开发和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七、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

从有关人士对当今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反馈情况来看,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文化水平不低而素质却不高,即使他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而道德修养却不高。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一些负面文化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文化教育,这就迫切需要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对他们开展有效适度的调整,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大学生传统价值观被打破,处于重塑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往往出现冲动和盲目行为,这也需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引导,以帮助他们重树正确的价值观。多了解传统文化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明确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方式方法,从而感到做人的乐趣。因此,从道德素质教育、完善人格构建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非常迫切、非常有价值的。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贤民.试论电子文献对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6).

[2] 徐仕敏.论文献载体网络化对文献功能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3).

[3] 邱林川.信息高速公路与中华文化复兴[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4).

[4] 吴旭光.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交通高教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