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造景方式手法

一、主次造景方式与手法

园林造境不仅有主要景观,也有次要景观。所以在园林设计当中,要充分重视主次关系,例如,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利用假山湖石不仅是为了增强景观的美感,同时也是为了从细节上雕琢景观。确立主要景观的风格与特征,所以位置上往往将其放置在中心位置。此时的假山湖石便是整个园区风景线中的压轴景观,在规则的方形或者圆形的园林景观之中,其一般处于中轴位置。园林造景时,对于主要景观与次要景观的区分与布局,其手法也是值得借鉴的。往往根据主要景观带的中心位置,创作很多附带、附属的景观,这些尽管不仅是为了突出主要景观的地位而进行的设置,同时也可以自成一景。形成主语与宾语的关系,保证景观的层次感。从各个方面与景观的形状、颜色、分布、装饰等多个方面进行设置。主要景观与次要景观之间相互映衬,实现对比,将主题更加明确的提出。

二、虚实结合的造景方式与手法

一方面,在园林设计之中常常会包含很多造景手法,其中最为多样化的就是虚实结合的造景手法。在我国园林之中,景物的本身占据了其中的实体空间,而景物与景物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些空隙往往对增加实际园林景观的空旷感,形成一定的稀疏状态,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造园师对于实际景物的留白,对于虚景的设置。这种虚实景观的设置是为了增添园林景观的实际层次。实现彩色的对比,明暗的相互突出,光影的衬托作用等。另一方面,景物的呈现往事是实际的,但是其中的韵味是虚拟的。而园林景观中虚实对比,半隐半现,色彩对比,光影、明暗的强调,都将实际景物进行虚拟的处理,虚拟的光影落实到实际的景物智商,共同促进,增加了景物的实际观赏性,促进了园林景观的韵味提高,突出了景致的审美特征。

三、造景之间的相互呼应方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所有的景物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个园林的有机部分。所以设计者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之中往往十分重视景物之间的相互呼应,及时在同一园区之内也有着相互呼应的关系。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景物在相互呼应之中形成了情趣与意蕴,与屋舍之间也形成了盎然的生机。例如在拙政园之中,三十六鸳鸯馆,其外面除了荷塘还有芙蓉花,增加了古典景致的意蕴。在传统的造园手段之中,呼应是对于景物分布趋势的中和,在造景中从山坡的倾向,到流水的分布,以及树丛花卉的分布,都要保持其趋向,在这些景物的构造中,相互呼应便是将这各自的趋向进行区分与中和。形成具有形态、色彩与整体景物的层次感。设计师利用巧妙的安排利用呼应手法,充分表现了景观的立体感。例如狮子林中绿色景观较少,于是便利用石林中各个类别的怪石结合,最终促进景观的和谐发展。

四、层次分明的造景方式与方法

从传统园林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景观从远近、前后的层次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其画面具有平和性,景观具有三个维度的空间,从前后、中间、左右、远近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处理园林之中的各个类别的景物,将园林中是山水、树木、建筑等多种对象进行处理以及蕾蕾层次的安排。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增加了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例如,在拙政园的又一村,我们透过月亮门可以看到其中有樱花,门里面粉色的樱花,与门外面绿色的树木形成对比,创造出门里、门外的不同层次。远处的樱花较为迷离,而进处的月亮门与树木较为清晰,景物的组织更加具有效果与真实性。丰满了整个园林景色的层次感。排层次手法的运用可以基于形、色、组织各项美学因素,按形体的大小、清晰或迷离、色泽的浓淡明暗、组织的粗细虚实去调节层次感。层次造景手法在园林之中的应用范围较广,设置景物的远近等方面就可以大做文章。例如对于树木的布置,总基础的灌木与花卉,到远处的景观树木,这些景观相互搭配,作为群体而存在,显得更加的丰满,增加了效果,促进了大面积景观的整体配置。

五、结论

本文从主次造景方式与手法、虚实结合的造景方式与手法、造景之间的相互呼应方法、层次分明的造景方式与方法等四个方面,对于园林设计中常用的造景方式与手法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希望本文的成文可以增加中国园林设计的有效材料,进一步丰富设计方式与手法。

参考文献

[1]杨群,宋平根.桂花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5(06)

[2]刘卫东,潘晓杰,肖瑞龙,颜玉娟,舒夏竺.草坪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04)

[3]刘金川,康雨磐,王雨坛,安广义,耿威,史宝胜.“佳蓬”律师楼屋顶花园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

[4]李东升,燕亚飞.桂花在园林中的审美艺术与造景[J].林业调查规划.2006(05)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园林艺术;植物配置;原则;手法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221-01

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就是在满足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符合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发挥园林综合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搭配园林绿化所需要的植物材料,构建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园林景观赏心悦目。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成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洽[1]。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利辛县园林绿化工作中,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1 造景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具有纲领性作用,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古典园林虽讲借景,但园内景观封闭,虽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静坐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但代表私有制。现代园林的主要功能为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防护功能和经济生产等,要求因地制宜,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强调植物的合理搭配,要求突出植物群体景观的自然性,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如表现植物的色彩、层次、疏密、轮廓和季节等。在园林造景过程中进行植物配置时,要明确目的,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植物种类,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又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的植物景观[2]。

1.2 艺术性原则

植物造景不能孤立运用某一种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园林艺术效果。

1.3 生态性原则

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的不同生态关系。只有尊重植物本身需要,遵守长期进化演变形成的自然规律,才能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品种[3]。

1.4 文化性原则

造景过程要充分研究和体现各种植物名称和形态的内涵。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

2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2.1 主次分明,疏密有序

紧扣主题,确定主要树种并进行栽植,其他树种为衬托树种。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如利辛县截岗沟绿化以乡土浓郁的乌桕作主要树种,以其他树种作衬托,代表了乡土气息。

2.2 季变化景色宜人

物种类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反应,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如开花、变色、落叶等)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他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利辛县文化广场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2.3 开放空间围而不闭

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如利辛县第二高级中学,校园景观绿化社会共享,发挥了园林景观效益[4]。

2.4 边线清晰韵律变化

造景过程中要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如利辛县状元河绿化充分利用河岸的变化,加之水的陪衬,既体现了景观效果,又节约了建设和养护成本。

3 参考文献

[1] 赵世伟.园林工程景观设计-植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 高建民,阿拉坦其其格,邢丽萍,等.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生态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19(F12):171-174.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3篇

1.1和原有环境及地形紧密结合的原则

根据原有环境及地形配以相应植物,可使环境及地形与植物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景观,如把银杏、松树种在地势险峻的地方,更能让人感觉到树木的古老及苍劲。

1.2高度搭配适宜的原则

把草本植物、灌木以及乔木进行合理搭配,可使所形成的植物景观更具层次感,下层植物的高度应随上层植物高度的变化而作适当调整,如金银木、羊胡子草、白杨树的排列顺序应依次为:白杨树—金银木—羊胡子草,含羞草、侧拍、太平花的排列顺序应依次为:侧拍—太平花—含羞草。2.5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植物造景中,应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进行巧妙结合,以使所设计出来的植物景观具有创新特色,某些时候,还应结合时展的趋势及需求设计出环保型及节约型的景观作品,如精卫填海等。

1.3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及生态特点造景

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当植物处于合适的生长环境中时,其特有的生态特性才会得到充分体现。植物的生长环境(又叫立地条件)包括地理环境、土质状况、气候特性、湿度以及光照等,生态特性包括高度、适应的温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以及成熟期等,如柽柳、木槿、白蜡以及合欢等适合生长在盐碱地区。

2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空间划分

①对园林而言,为了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区域不同时,造景中所选取的植物主体也会不同。把植物应用于园林造景前,并对各植物的生长规律、生长形态以及颜色等方面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园林中各区域的功能选取合适的植物来营造别具特色的景观。

②在植物造景中,应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及搭配情况对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配置,使区域在植物障景及借景等手法的作用下形成半开放及完全开放的空间,使人从中体会到秘而不通、闭而不封的感觉,使空间划分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使人从园林的设计中感受到植物造景所带来的含蓄美。

2.2时空变化

①各种植物都有着其独特的生活习性,且其习性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使用造景的手法不同,植物在景观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把植物运用在景观的营造中时,应根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及时空变化情况,并通过“动静结合”方法使植物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

②“动”一方面指是植物的外部形态随着其自身的生长变化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指在风、人为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植物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美;“静”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地点及生长状态都是相对不变的。如春天时,万物复苏,许多植物开始发芽,夏季时,许多植物的枝叶长得更加茂密,这些表现的是植物蓬勃的生命力。根据时空变化把植物应用在园林造景的设计中,可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美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3透视变形及几何错觉

①把透视变形及几何错觉在植物造景中进行合理应用,可使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同样的植物,观赏角度不同时,其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也会不同,把植物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可使整个园林的景观效果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从而能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②把多种艺术手法应用在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可使园林景观的风格更加多样化,把透视变形及几何错觉应用在花草、灌木以及乔木植物的搭配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2.4独立景观

①花坛。在主要道路及各类风景园林门口两侧,通常以花坛作为独立景观,以使道路或门口两侧的风景有所改善。

②树丛。树丛造景主要是根据色彩远近或高低错落等构图规律来展现出一种形式美,树木的生长情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时期,树丛所营造的景观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③孤植树。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通过使用观赏价值较高的盆栽、大树等单形体植物进行造景,这样可使景观或建筑物中的某些重要位置引起人们的注意。

2.5植物和其它景观的组合

①山体方面。把植物造景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可把山和其它植物进行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应以和谐为准则,使山的秀丽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植物的衬托功能,二者相互协调,以使山体景观的美感得到充分体现。

②水体方面。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把灵动的水作为元素应用在风景园林的造景中,可使园林的活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加。把水和植物进行结合的过程中,要懂得通过植物来使水体景观的效果得到充分体现,把植物依层次排列在水中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植物色彩在水中倒影中的效果。此外,把植物和水体进行结合造景时,为了使整个景观的观赏性得到有效保证,除了要选择适合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还对植物的生活习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使水体景观的后续观赏价值得以有效维持。

③建筑方面。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巧妙结合可使在风景园林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建筑是一种人工美,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无法轻易对其进行移动或更换,把其应用在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中时,为了保证其和植物的和谐性,应把其和植物的植入进行有效结合,并根据其功能、风格、色彩以及质感对植物的种类、种植位置以及高度进行选择。二者的结合,可把建筑中的直线条弱化或细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可使建筑物的稳定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二者的结合还可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进而能使整个景观的观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结语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景观设计

园林设计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

一、植物观赏表现形式

(一)孤植树

孤植物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阔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似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此外,独景植物景观是针对一些独立或群植观赏性较高或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而言,如大树、古树名水、观赏花木和盆桩等。

(二)树丛

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丰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隶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织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

(三)花坛

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朝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田、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

(四)树群

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

二、植物造景的组织

笔者根据植物品种的选择、植物配置的形式、植物大小与植物表现的手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植物品种选择

1.生态群落的植物。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人工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化是现代植物造景的一大趋势,也是营造植物生态意境的途径。

2.乡土特色的植物。乡土特色的植物是指能够反映城市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它是营造植物造景意境的一种常用手法。因为植物的不同自然地理分布,会形成一定的乡土景色和情调。

3.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意蕴的植物。植物韵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是相对时代进步和发展来说具有时间的先后次序,并目在内容上他们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只是植物韵意的现代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4.色、形、质感、香等物理属性激发联想的植物。虽然乡土文化、传统或现代文化赋予了植物丰富的文化属性,但在此基础上,又充分挖掘植物的各种物理属性激发游人联想也是植物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使植物赋予的文化属性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语言。

(二)植物配置形式

1.模纹形式。利用矮生植物,按照一定的图案纹样,组成相应的图案为植物模纹配置。具有一定韵意的模纹配置不仅能展现其优美的艺术形象,同时能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

2.雕塑形式。雕塑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和标志。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在运用着雕塑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

3.排列形式。从立面上说,可分为层次丰富的森林群落式排列、单层式排列或简单的疏林草地式排列等;从平面上来说,可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排列,如曲线波浪形的排列、正方形的排列、矩阵形的排列或某些特殊形状的排列等。

(三)植物的大小

在景观设计中,不同体量的植物所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是不同的。而植物的大小的应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范围和结构关系。大中型乔木:大于12m的为大乔木,9m~12m的为中型乔木。这类植物因其高度和面积在景观中成为显著的观赏要素。

1.小乔木。凡最大高度为4. 5m~6m的植物为小乔木和装饰植物。小乔木的通透性能够在垂直面上暗示空间边界,并使得空间更加深远。也可作为焦点和构图的中心,例如在建筑前的小广场上,入口附近和景观空间的末端等处。此类植物适合于受面积限制的小空间中,或要求较精细的地方。

2.灌木。最大高度为3m~4.5m的称为高灌木,最高在0. 3m~1m的称为矮小灌木。在景观中灌木犹如一堵堵围墙,能在垂直面上构成空间的闭合。高灌木能构成强烈的长廊型空间,将游人的视线和行动直接引向终端,例如在有纪念意义的陵园处可烘托出肃静的气氛。灌木还可取代质地僵硬没有变化的围墙和栅栏,形成绿色的屏障。低矮灌木能在不遮挡视线的情况下限制和分隔空间,如种植在人行道或小路两旁的矮灌木,具有不影响行人的视线,又能引导行人方向的作用。由于矮灌木的尺度较小,在体现自然生境时应大面积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的观赏效果。

3.地被植物。地被植物高度一般在15cm~30cm之间。各种地被植物形态、色彩、质地各异,起到暗示空间边界衬托主要景物的作用,还能将独立的景观要素连接起来。地被植物通常的种植手法是围绕一开放草坪边缘作为边缘种植。

(四)植物表现手法

1.烘托手法。根据空间大环境主题的不同内容,植物营造相应的氛围,展现与所在环境主题相协调的意境美,为烘托手法。即通过植物造景来强化环境主题,与其它造景要素共同形成意义深刻和主题突出的环境特征,如劲健或含蓄、洗练或典雅、雄浑或清漪、亲切或雄伟、幽雅或壮丽、轻灵或沉重、宁静或动荡、精致或粗犷,在有的时候,甚至神秘、不安或恐怖,这些都可表现为意境主题的内容。

2.直接手法。利用植物品种本身的自然、生态属性进行种植来创造植物的自然生态美,实现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为直接手法。

3.隐喻手法。隐喻的设计手法是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具有认知、感知的植物空间来创造具有一定情感和主题的植物景观。它通常是借助具有某种情感语言的植物物理属性或人们赋予植物的不同文化属喻场所的精神内容和性格,激起人们联想的中枢,从而使人们能够与场所的精神在心灵上进行对话和达到共鸣。

4.模拟手法。通过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实体分析,用植物组合成模纹、雕塑及各种平、立面造型图案等模拟实体的外形来反映主题,为模拟手法。

三、结语

植物造景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植物自身的特性,通过合理的配植,体现出形态各异的优美空间,丰富着城市的景观。在实际造景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结合艺术形式,尽最大可能地把它的姿态、色彩、风韵等美的特点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治国.论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手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第5篇

摘 要: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茶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园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便成为了一种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茶文化一直与农耕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喝茶习俗、品茗作诗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诗词中都能反映人们对于茶的喜爱,陈照年先生曾将茶定义为中国的过瘾,并全面的总结了茶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满足大众饮茶的物质层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哲学理念的追求。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园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茶文化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魅力的人文风景,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茶园的资源丰富,包括了以茶为中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茶叶的消费者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使得服务也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茶文化的旅游效应,可以带动茶叶生产、科教、以及生态旅游这一系列的环节,使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传承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具有生态特点的观光茶园的建立,让茶文化渗透到茶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涵盖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工程,将茶叶与旅游业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观光生态游”就将茶叶文化与旅游业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宣传和销售,促进了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茶园文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其规划和设计上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其本身的意义。纵观我国各大重要的茶叶主产区,大多数茶园的规划设计显得比较单一,甚至是出现了较多的雷同现象,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为了更好的发展茶叶旅游,对茶园的规划设计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风格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主要表现为在名门别院中将山水风景精致化,表现出对生态自然的遵从以及对视觉感官的重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过叠合、引入的方式将园外的风景与园内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园林空间狭小这一缺点,使得园林布局更加饱满和合理。颐和园里的玉泉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种方法构成: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借景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为其借助的点。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假山设计、建筑、峰林等,将园中的景物进行隐藏,避免较宽大的园林给人一种空旷冗杂的感觉,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观赏中通过不断地发现景点,带来一种欣喜的感觉。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将园林的美逐渐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2.3 隔景

其作用与障景相类似,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来,通过对游客的视线进行阻挡,减少相连景^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丰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过在园林设计中对景物进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园林的构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景点圆明园中,既具有无锡特色的寄畅园,又有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这种造景手法,解决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异不能被很好的欣赏的问题。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复制景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好会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需要对景象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

茶园文化是在茶叶生产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其进行设计可以将茶园文化很好的展示出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虽然三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就思想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以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主,而茶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到茶园设计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茶园设计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对自然因素的遵从,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茶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认真的分析茶园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间布局,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地形、地势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茶园文化,不仅要将茶叶种植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还要将茶园的园林景观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茶园生长的茶树和周围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划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献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的茶园的风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与茶园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上保存其独特的自然风味,使得游客在欣赏中能够起到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3.2 以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为改造点

茶园设计对带动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茶园的设计中也应该要体现出茶文化的特点,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在茶园的选址上,就要以自然风景区和郊外为主,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茶园的设计主题上,要突出一种修身养性、安谧静雅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来的那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人为造景上,要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使得茶园设计能够很好的突出超脱的茶文化意境。在实际设计时,不仅要在空间构造上下功夫,使其体现出一种灵秀之美,更要顾及茶园的整体氛围,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发扬中华优秀的茶叶文化。

3.3 以整体观为设计原则

茶园设计需要实现游客可以在茶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要融合“和谐大自然”的理念,将其贯彻到茶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体现景观一致的原则,由于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将景观空间的性质与建筑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心理,在茶园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要与茶园的整体风格相呼应,提升茶园景观的特点;要注重景观的完整性原则,茶园设计是一个将整个茶叶生产、生态旅游等环节相联系的过程,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茶园文化设计,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将茶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幽舒适、养生宜人的氛围,使得游客在茶园观赏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够对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进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创意元素为特点

针对现阶段茶园设计不能突出特点,雷同现象多的问题,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创意融入设计理念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茶园文化。设计师要给茶园定一个设计主题,突出其地域特色、茶叶特点,如:“福建武夷山脉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红袍为设计点,形成了以大红袍观光为一体的茶园。”要发掘茶叶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出茶园的独特的风格,针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热门的现象,借鉴优秀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园,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茶园设计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会获得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茶园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场地,要认真的对待茶园设计这一概念,借b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茶园设计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园设计既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让游客在生态观赏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其促进作用。茶园设计要汇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创意理念,达到其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田.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 (02).

[2]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3]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05).

[4]王婷.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J].生态旅游,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