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42-01

我国自古以来都被赋予文明古国之称,自身的文化传承已有几千年。随着时代变迁,国家也要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但不变的,是中国几千年的语言文化。要想使我国的语言文化的断续安稳地传承下去,就必须加大对这种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做为母语的语文教学,更是要从小学生抓起。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存的问题

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的主要学科,其对我国的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方面由于老师本身的专业水来不足而无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一方面因为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拓展过深过多,时间的安排是面也不是很合理,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正常的教学任务没有办法完成,而产生拖堂的现象,甚至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现象。而往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很多教学都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这对孩子能够快速的掌握课文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或是在教学上的阅读目标掌握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都会严重地影响学生们对课文本身思想概念的理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化、死板化,造成了学生们的对于解答问题时思想的局限性。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孩子们的思维相对都比较狭隘。在课堂上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总会随应着许多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学生们进行情景或是假想提问。在这一环节中,如果老师将具体的问题具体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向更狭隘的方向发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让学生们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相对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问题都以具体化的形式让学生们接受,无疑使学生们的思想定位在一定的局限空间里,导致学生们的思路越来越窄,从而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最后,老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对学们生们的评价过于笼统会直接导致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普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学生们回答完问题时,老师总会以‘很好’、‘还不错’等字眼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论,导致了学生们有一种学习的误区,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问题回来出来,无论对错,都是好的,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从而让学生们不仅失去了对问题正确与否的判断力,对学生们提高阅读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们学好语文有着十分得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从根本出发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就要从整体出发。

三、针对有些老师专业课水平不足的问题进行改革

对于那些小学专业性水平不足的语文老师,应该要求多向资深的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教学水平。另外,目标对教学的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先设定教学的目标,这样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才会使所教学的知识更偏重于教学内容,对整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才更好。同时,因为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对于教学的内容老师们应该学会如何取舍,这样才不会使无关紧要的教学内容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也有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们思维的创造。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其实是一种教学的过程,能过各种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过于具体化,问题就会变得很死板,答案也很单一,这样长此以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们对语文阅读产生厌倦感。因此,老师要提问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要求,比如针对一个问题,提问学生们是从哪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你认为什么什么之类的,这样得出的答案多样化,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五、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出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学生们回答完问题时,同时要说出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让学生们明白问题答案的对与错。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们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学生们展现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老师应采取积极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们不全面的回答进行提示,对学生们回答的错误答案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们再次回答,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语:由上述论证不难看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改变以往的固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变向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才能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照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7):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优化课堂 文字训练 读写结合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逐渐出现了驾驭课堂力不从心,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困惑。阅读教学的效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太繁琐,其实,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立足简约,追求完美,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

课堂的有效与否,就是看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围绕“有效”来设想。

1.引入宜实

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为了活跃气氛依然用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文。如:读了这个标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你想提什么问题?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实际上学生早已知道谜底,根本没有思考的乐趣,学生的回答只是被迫“演戏”;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一个既定场景,费时费力地准备图片、教具,进行大段大段的引导谈话,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学生不断地被“引导”,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导入都是不可取的,阅读教学的导入要实在,要合情合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

2.讲解要精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于是把想讲的都讲了,导致重点不突出,任务完不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1)围绕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讲解才能使教师删繁就简,返朴归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节约下来。目标还用“了解”“理解”“运用”等词明确指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目标可把握教学的度,避免拔高教学,也能避免教师随意教学,主次不分。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点”“关键点”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有些偏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随着教学的推进,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决不能一张嘴讲到底,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讲多练,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以读导悟,然后得出结论。

(4)建立在个性文化解读上。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要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要及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共性和个性并存,还要引导学生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

3.评价应慎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不评价简单问题。如指名朗读时学生误读或漏读一个字,学生自己已经发觉了错,教师应该让他自查自纠。二不评价初读。由于是初读,学生的朗读出现瑕疵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不必为评价而评价。

4.活动求真

现在的阅读课增加各种活动,看似热闹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①关注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习预设的,因此要把不必要的、非语文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注重反馈。课堂上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就是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反馈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出现问题要当堂解决。③体现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前景,“照顾好”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提不同的要求,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还要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二、注重文字训练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这样做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借助文本进行,高效课堂就在于把文本中适合学生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文字因素恰当地发掘出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金色的玉米棒》教学实录:

教师:(出示玉米粒)玉米粒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

生:珍珠般的玉米粒。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玉米粒吗?

生:喜欢!

教师: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词是形容喜欢的,请大家找出来。

生:惹人喜爱。

教师:(出示句子)玉米粒惹人喜爱。请大家读一读。

生:玉米粒惹人喜爱。

教师:我感觉不是那么惹人喜爱,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人觉得玉米粒特别惹人喜爱呢?

生: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黄澄澄”,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生:句子加了个“真”让人觉得玉米粒非常惹人喜爱。

教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可爱。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哪位小朋友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句话?

生:那香喷喷的蛋糕,真惹人喜爱。

……

教师:同桌间每人说一句试试。

教师抓住“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进行句式训练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玉米粒的可爱,找到“惹人喜爱”这个词语;②引导学生找到书上的句子;③指导学生对比句子,找到不同;④指导读出感情;⑤提出句式,让学生个别练习说话;⑥同桌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不强,最全面最可靠的检验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

反观现在的阅读课堂,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实际上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训练的效果,你会发现,学生的字写得更好了,文章写得更通顺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环相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的个人素养、语文学习能力等“能力”方面的教育放在基础课程教育之前,着重强化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对此,在学生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等方面,阅读便显得格外重要。环环相扣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递进性的教学方式中逐渐培养阅读技巧和能力,从而更好的开展阅读教学。对此,研究设计环环相扣的小W语文阅读教学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一、课前阅读教学策略

课前阅读教学主要是以预习为主,预习也是整个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掌握本堂课所要教学的基本内容,并且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课文进行基本的理解,对于无法理解或理解存在疑惑的内容,在课堂当中会特别注意听,这也就间接的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1]。教师可以从读、写、记、思和找等多个方面着手预习教学。首先是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不仅需要通顺阅读,还需要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大体意思;其次是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当中无法理解或生字词进行记录,并在课文中在生字词上进行标注,例如标注生子的拼音;再次是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出不无法理解的词句或单元;最后是思和找[2]。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当中的核心内容,并对不懂的问题和地方进行基本思考,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相关资源和课后问题当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

二、课中阅读教学策略

1.重视课堂导入

首先需要对课堂导入给予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学习方向。一般较为常用的都是情境导入、问话导入以及直接性导入等。例如,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故事的方式导入,如“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的故事”。

2.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主要是以初读课文为首要教学,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再以问题为导向,再次阅读课文。一般而言,针对不同的课文,其教学方式也并不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针对性教学方式。例如,在《松鼠》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每一个段落分开阅读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阅读第一段落“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句话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出松鼠是一个可爱、善良的动物,人类非常喜欢松鼠。然后通过每阅读一个段落讲解一个段落的方式完成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教学内容,并且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整体性较强的课文,就无法采用这样分段式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采用整体性的阅读与讲解教学方案。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方式也并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课后阅读教学策略

教师对于课后阅读教学应当给予高度重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按照课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或相关资料中寻找相应的内容或知识,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或相关资料中寻找关于保护地球的内容;其次,可以在课后可以进行练笔[3]。例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该课文的写作方式,描写同学或家长,从而实现读与写相结合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之后,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阅读该文学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摘抄好词好句,从而在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设计环环相扣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个人修养、掌握各类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同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多思考并多做记录,才能够争取在一定时间内有质量、有目的性、有思维的阅读方式,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巧,学习能力。环环相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备显著的教育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以“随机应变”的原则促使课堂教育更具魅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志娟.基于陶行知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3(11):00076-0007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的地位,而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是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新颖、到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

一、存在问题:

1、问题直白,缺乏探究。

“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但有的课堂上教师常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有的问题过于直白,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学生往往无须思考便可回答。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满堂问”,学生疲于应付,难以静心思考,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肤浅无比。学生在整堂课都没有能够得到思维的锻炼,长此以往,思想自然浅薄。

2、问题随意,缺乏梯度。

许多课堂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只有大概教学思路,缺乏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意识。于是课堂上往往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现象。老师想到什么,问什么,结果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课堂随意性太大。同时这些问题往往因为没有预设,问题之间相关性与连贯性不强,以致出现“问题零乱,关注学生不够,课堂生成不足”诸多问题。

3、缺少引导启发,排斥求异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课堂时间紧张,教师一提出问题,没有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忙着请学生回答。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就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是无法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的。

二、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2、层次性原则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分出层次,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渐进性原则

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适应学生认知过程和接受客观事物的规律。提问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一系列规律,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三、阅读课堂有效提问实施策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任何一个英语课堂,你都能观察到一系列最平常的教学事件:教师提问学生回应教师、学生反应。这一过程几乎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80%,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并不全都是有效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效问题呢?我认为有效的问题是“能使学生做出积极回应而借此专注于学习过程的外部刺激。”是那些引起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提升课堂价值。

1、层层递进,循序发问。

《学记》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精心设计若干“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尽量贴近文中新的语言知识点。问题须简单易懂,学生可以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材料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激发兴趣,乐学发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内在动力,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起来就会轻松。课堂提问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所以提问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每个问题的趣味性和触发性,产生一种如焊枪接触,一触即发的效应来。

3、关注细节,巧妙发问。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关注一些细节,使课堂提问保持高效,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

①关注发问对象。课堂提问时要求每位学生都动起脑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应关注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了避免许多学生面对提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应该先提问再请学生回答,而不是反之。回答时也不老按一定的顺序机械发问,如依照学生的座位或号次发问。反之,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轮到某生回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他们往往只重视自己要轮到的那道题,而忽略了其它的题目。

②关注表述语言。向学生提问时,语言要清楚明了,简明易懂。问题尽量一遍到位,不复述,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若所叫学生没听清所提的问题,可另定一个;如学生不懂所提的问题,可用更明确简单的词句解释该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阅读“量”与“质”的不足造成效能低下,以及社会价值导向的偏颇等,因此我们提出完善语文阅读体系的设想。但是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普遍存在,见效慢推广起来难度重重,而且很多教师急于看见教学改革的成效,这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最大障碍。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多个学科挤占,语文学科布置的阅读任务多了,必然挤压其他学科的时间,很多教师沟通协调不通畅,就会导致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二、“整本书阅读”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切实提高中小学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首先,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知感,通过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中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从而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情感等不同角度,对自己选择的名著进行文本分析和鉴赏,教师随堂进行点拨,让中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有进一步了解,确保学生主体的兴趣。基于学生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沟通课内外阅读,提升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读书;以点带面,授之以渔,学习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势必会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得到应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认知,鼓励学生采用读书笔记、手抄报等方式,对阅读中习得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二)按照整本书内容展开系统性阅读架构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协调性,建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书籍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整理,基于课堂教学和单篇课文阅读的基础,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宏观阅读,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建构整体性思维,让中小学生能够系统化、地有条理地进行结构化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主要包含内容、要素、策略的教學。在目录部分有每一课的策略和能力的详细说明与备注,引导中小学学生从浏览到重点读再到精读,完成不同目标下对一本书的不同层次鉴赏和理解。保证每一课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都附有不同形式,能够引导学生逐步阅读文章内容。

例如,在进行《城南旧事》这本书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就应该在学生初读书本之后,指导阅读整本书及片段的常用方法,先让中小学生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通过整本书的内容展开系统的阅读教学。

(三)通过课内外阅读联系,完善中小学生的阅读体系

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借助课内提供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阶段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专题阅读来提升阅读的探究性,保证中小学生发展阅读思维的深刻性。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内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对文本进行赏析。考虑到语文教学涉及的阅读篇目题材、形式多样,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综合考量学生的阅读书目。保证中小学生阅读书目的多元化、丰富化。让中小学生的书单中既有《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又有对应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阅读要求,如《世说新语》等作品。除文学类作品之外,还要增加社会科学领域的文本和文学鉴赏读本,将《中国文化读本》和《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纳入其中,形成了品类完备的整本书阅读书单。

比如说,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之后,假期里或者星期六日可以安排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然后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进行学生推荐赏析,再利用阅读课,师生再读,进行专题探究。

(四)构建良好的中小学生阅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