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去除铜锈的化学方法

去除铜锈的化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去除铜锈的化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去除铜锈的化学方法

去除铜锈的化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情景化教学 教学模式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人们可以利用化学学科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课既是中学生学习基本化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又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化学教学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教师这个角度分析。一些学校的化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长此以往,便会给学生带来直接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云里雾里”。有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所学的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笔者与很多中学化学教师沟通后发现,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于情景化教学的认识,没有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化学课堂情境,能够让教学生动化、具体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兴趣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不断思考

笔者在听一些化学教师的课时发现,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有意加快讲课速度,造成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没有设置提问,相当于没有停顿,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学生来讲,高速度、大容量的课程会让他们疲惫。没有提问,教师便不能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内,教师与学生本应是有机融合的一部分,然而,在教师快马加鞭的授课的情况下,导致二者关系割裂。

因此,每一堂化学课,教师都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讲《空气的成分》这一小节时,笔者问学生:当前空气质量差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家很容易想到了雾霾。笔者又问:雾霾是什么成分组成的?和“雾”有何区别?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对这两个概念的差异进行思考。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之前,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100公斤的木材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灰烬为什么不是100公斤,剩余的反应物去哪儿了?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并自由讨论起来。从这样一个问题入手,引入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催促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将生活中的现实带入课堂

化学源于生活,又用来指导生活。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化学只不过是一个应试的工具而已,在其他方面不能起作用。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对于化学学科产生误解,无法提起兴趣。笔者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对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带到课堂上,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笔者在讲解《酸碱盐》这一部分时,便给学生提出问题:本章讲的“盐”就是我们平常所食用的食盐吗?我们家中所用的碱面,是“碱”吗?家中哪一些物品可能是“酸、碱、盐”?笔者在讲课的前一天布置这一系列问题后,学生在课上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他们想弄清楚他们所搜集的物品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则会比较轻松,更好地引导学生。

又如,在讲到“铜锈”这个问题时,笔者让学生回忆,在自己的家中什么地方能够看到“铜绿”?如何去除铜绿?有什么原理呢?学生在思考中可能一时得不到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清楚了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OH)■CO■,从而明白家庭利用醋去除铜锈的原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课堂互动情景模式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直观性、系统性能够为学生展现出一堂多姿多彩的课程。化学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充满着趣味。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其很好地呈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的两点模式,转变为“学生―多媒体―教师”的三点模式。三点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课程。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是十分浓厚的,但是每堂课都做实验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深化书面知识。

比如,在课上讲解不同金属在纯氧中的燃烧不同现象的时候,如果只是通过文字让学生识记与区分,学生容易搞混。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的播放,学生对于镁、钾、钠、铜等金属在燃烧时产生的不同情况有直观的了解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将它们各自燃烧的现象进行总结,然后与课本进行对比。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深刻。

四、设置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情境”,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化学学科的各种成果,无不是通过无数次的探究得来的。在讲《分子运动》这一节的时候,笔者在讲台上为学生演示实验,在其中一直装满蒸馏水的烧杯滴入两三滴酚酞试液,然后将这只烧杯同另一只装有浓氨水的烧杯用玻璃罩子罩在一起。笔者演示完毕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组讨论:两只杯子的液体都有什么变化?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围绕问题,学生展开探究交流。由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记忆更深刻。

学习化学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景”对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开拓、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效果的增强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化学教学者要以创设情境为中心,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爱上化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盛维标,中学化学教学情景设置方法初探[J].新课标:教师,2012(9).

去除铜锈的化学方法范文第2篇

1.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甲、乙两装置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乙装置实验中胶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C.乙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D.甲装置实验中没夹紧弹簧夹,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2.下列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收集一瓶氧气,观察颜色 B.观察颜色来区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

C.闻气味来区分白酒和白醋 D.用10毫升量筒量取5.56mL的水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该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进行分离

B.实验是制取气体的原料必须是纯净物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4.为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A.将水倒入三瓶气体中 B.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三瓶气体中

C.闻三瓶气体的气味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HCl( CO2) 适量NaOH溶液 洗气

B NaCl (NaOH) 过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C CO2(CO) 足量O2 点燃

D 稀盐酸(稀硫酸) 适量硝酸钡溶液 过滤

6.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腈纶和羊毛纤维 燃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B 食盐溶液和盐酸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C 氯化铵和尿素[CO(NH2)2] 与熟石灰混合后一起研磨,闻气味

D CO2和CO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7.现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 )

A.测量三种气体的密度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8.下列方法一定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氧化铜中含有的木炭粉——高温加热

B.除去碳酸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氢钠——加入稀硫酸

C.提纯新制二氧化碳气体(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D.鉴别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盐酸

9.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所选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区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 加Ba(NO3)2 溶液

B 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杂质石灰石 加水或稀盐酸

C 除去CO2中的CO气体 在氧气中点燃

D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

A.A B. B C. C D. D

10.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探究水的组成 B.探究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二、填空题

11.(12分)现有A、B、C、D四种物质,已知A为暗紫色固体,B为白色固体,C和D都是黑色粉末,将A与B混合或B与C混合,加热时都有无色的气体F产生,加热B和C的混合物与只加热B相比,产生F的速度前者要比后者快很多,且反应前后C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只加热A时,除产生气体F外还有物质C产生,D在F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气体E,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以上事实推断A、B、C、D、E、F各是什么物质,并写出有关的文字表达式。

(1)各物质的名称:A ,B ,C ,D ,E ,F 。

(2)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后面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 ( )

② ( )

③ ( )

12.(7分)一种白色固体A和黑色粉末B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一种无色气体C。在C中,黄色粉末D剧烈燃烧,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某常见金属F,在C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得黑色固体G。

(1)物质A、G的名称分别是 , ;物质B的作用是 。

(2)实验室完成反应D时,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的目的是 。

(3)写出F在C中燃烧的表达式: ,此反应属于 反应。

13.(8分)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应条件己略去):

已知:2Cu+2H2SO4+O2 2CuSO4+2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II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和 。

(2)溶液A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3)过程III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4)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 (填字母序号)。 .

14.请分别选择合适的试剂或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的杂志(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1)NaNO3(Na2CO3) _________ ;

(2)Cu(CuO) _________ .三、简答题

15.(4分)根据实验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室通常用(填写化学方程式)____反应制O2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可用作O2制气装置的是(选填字母)____。

(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依次为: 、

、 ;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选填字母):____。

a.玻璃棒 b.试管 c.酒精灯 d.蒸发皿

e.量筒 f.烧杯 g.铁架台

16.氯化钾固体样品中混有少量碳酸钾和硫酸钾两种杂质,为了获得纯净的氯化钾,将样品溶解,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提纯.已知试剂1为氯化钾溶液,B、C为固体难溶物,每步骤加稍过量的试剂.

(1)固体难溶物B含有碳酸钡和   ;

(2)检验步骤①已除去杂质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是

;

(3)试剂Ⅱ中溶质的化学式:  ,试剂Ⅲ的名称是   ;

(4)由E获得氯化钾晶体的分离操作名称是   .

17.“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原料。小明欲从孔雀石中提炼出单质铜。

【查阅资料】(1) 碱式碳酸铜加热易分解,其方程式为:Cu2(OH)2CO3加热2CuO+CO2+H20。

(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设计方案】在实验室中以碱式碳酸铜、铁粉、稀盐酸为原料来制取单质铜。请你仿照下图画出方案二制取铜的流程图,要求:步骤最少。

方案一:

方案二:你设计的方案为

【进行实验】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的实验现象为

【反思】铜锈的主要成分也是碱式碳酸铜,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Cu2(OH)2CO3]推知,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四、推断题

18.如图是中学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图,其中A、B常温下都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Y可用作干燥剂,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为蓝色沉淀,L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请回答:

(1)X在反应①中起   作用.

(2)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L的化学式  .

(4)写出G在空气中变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14分)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2KClO3 2KCl+3O2),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解:

(2)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 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 C.节约能源

(3)①写出下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

②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图11中

(填“甲”或“乙”)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

③步骤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检验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检验方法的原理

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写一点)。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A、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甲、乙两装置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B、乙装置实验中红磷燃烧放热,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故胶塞先向右移动,正确,C、乙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正确,D、甲装置实验中若没夹紧弹簧夹,则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排出,会使测定结果偏大,错误,故选D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D

【解析】

试题分析:A、可以通过观察得出氧气的颜色,正确,B、高锰酸钾是暗紫色,而氯酸钾是白色,故可观察颜色来区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正确,C、白酒有特俗气味,白醋有刺激性气味,故可用闻气味的方法来区分白酒和白醋,D、量筒的精确值是0.1mL,故数据不合理,故选D

考点:物质的性质,量筒的使用

3.D

【解析】

试题分析:A、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该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错误; B、实验是制取气体的原料不一定纯净物,例如制取氧气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错误;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具有可燃性,不属于可燃物,错误;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正确;故选D.

考点:氧气的工业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4. D

【解析】

试题分析: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根据气体的性质知道可选用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燃烧更旺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氧气;变化不大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空气;熄灭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故选择D

考点:气体的鉴别

5.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A选项氢氧化钠与主要物质反应;B选项符合除杂的原则;C选项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一氧化碳不能燃烧;D选项引进新杂质硝酸;故选择B

考点:物质的除杂

6.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腈纶和羊毛纤维利用燃烧法闻燃烧产生的气味可以鉴别;B选项中食盐溶液和盐酸溶液都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颜色;C选项氯化铵和尿素可以通过加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鉴别;D选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通入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进行鉴别;故选择B

考点:物质的鉴别

7.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可知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最简单的区别方法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木条熄灭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燃烧更旺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氧气,无明显变化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空气;故选择B

考点:气体的鉴别

8.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不能达到目的,高温加热碳能与氧化铜反应;B选项不能达到目的,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是主要物质减少;C选项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选项鉴别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盐酸能达到目的;故选D

考点:物质的鉴别与除杂

9.A

【解析】

试题分析:A、硫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所以可用加Ba(NO3)2 溶液的方法区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故A正确; B、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石灰也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不能用加水或稀盐酸的方法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杂质石灰石,故B错误; C、CO2中含有CO气体时不能被点燃,所以不能用在氧气中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气体,故C错误; D、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而和铜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A.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能达到目的;B选项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是不能达到目的的;C选项用浓氨水探究分子的运动;时能达到目的的;D选项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锰是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时能达到目的的;故选B。

考点:实验方案评价

11.(1)高锰酸钾 氯酸钾 二氧化锰 木炭 二氧化碳 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反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化合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所学物质的性质可知,(1)物质A为高锰酸钾、B为氯酸钾、C为二氧化锰、D为木炭、E为二氧化碳、F为氧气;(2)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反应的类型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反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化合反应)

考点:物质的推断、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

12.(1) 氯酸钾 , 四氧化三铁 ; 催化作用 (2)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3)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也可写符号表达式,下同),化合(或氧化)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在C中,黄色粉末D剧烈燃烧,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可知C是氧气,D是硫磺,E是二氧化硫;F和氧气的反应现象推得F是铁G是四氧化三铁;所以可根据白色固体A和黑色粉末B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气,可知A是氯酸钾B是二氧化锰;(1)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质A、G的名称分别是氯酸钾,四氧化三铁; 物质B时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且能与水反应,所以实验室完成反应D时,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表达式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故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考点:物质的鉴别及推断

13.(1)过滤 漏斗 玻璃棒 (2) H2SO4、CuSO4、ZnSO4

(3) Zn + H2SO4 === ZnSO4 + H2 (4)A、C

【解析】

试题分析:(1) 经过过程II得到固体和液体,即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2) 溶液A是经过实验I,发生反应:2Cu+2H2SO4+O22CuSO4+2H2O,Zn + H2SO4 =ZnSO4 + H2,再加上过量的硫酸,所以溶液A中的溶质有H2SO4、CuSO4、ZnSO4

(3) 经分析固体C应是铜、锌混合物,所以过程III就是要将锌除去,所以有气体产生,发生的方程式:Zn + H2SO4 === ZnSO4 + H2

(4)根据上面的分析,溶液A中的溶质有:H2SO4、CuSO4、ZnSO4,固体C应是铜、锌混合物,所以选AC

考点:过滤基本操作,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14.(1)Na2CO3+2HNO32NaNO3+H2O+CO2 (2)CuO+H2SO4CuSO4+H2O

【解析】

试题分析:用化学方法给物质的除杂有2个原则:1、加入的物质或采取的方法只能除去杂质,2、在除杂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除去NaNO3中的Na2CO3,应加入稀HNO3,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NO32NaNO3+H2O+CO2(2)除去Cu中的CuO,应加入稀H2SO4,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考点:物质的除杂

15. (1)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B或A;(2)溶解、过滤、蒸发结晶;acdg.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实验室通常用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反应制O2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可用作O2制气装置的是B或A;(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依次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a.玻璃棒c.酒精灯 d.蒸发皿、g.铁架台

考点:氧气的制取、粗盐的提出

16. (1)硫酸钡;(2)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硫酸钾和碳酸钾已经除去;(3)K2CO3;盐酸;(4)蒸发结晶

【解析】

试题分析:(1)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可用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钾和碳酸钾,所以固体难溶物B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2)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可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硫酸钾和碳酸钾已经除去;(3)氯化钡溶液过量,所以A中含有氯化钾和氯化钡,碳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试剂Ⅱ为碳酸钾;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试剂Ⅲ的名称是盐酸;(4)氯化钾溶于水,所以由E获得氯化钾晶体的分离操作名称是蒸发结晶.

考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蒸发与蒸馏操作;盐的化学性质.

17. 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

产生气泡,析出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浅绿色 CO2

【解析】

试题分析:(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根据反应的情况可设计为

【进行实验】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铁与剩余的盐酸反应也能置换出金属铜,故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析出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浅绿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思】铜锈的主要成分也是碱式碳酸铜,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Cu2(OH)2CO3]推知,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有关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质量守恒定律

18.(1)催化;(2)CuSO4+2NaOH=Cu(OH)2+Na2SO4;(3)BaSO4;(4)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试题分析:(1)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A、B常温下都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和X反应会生成B、C,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所以A是过氧化氢,X是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B是水,C是氧气,Y可用作干燥剂,水与Y生成的D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所以Y是氧化钙,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G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H会生成蓝色沉淀I,所以I是氢氧化铜沉淀,H中含有铜离子,E和硫酸反应会生成H,所以H是硫酸铜,氧气和Z反应会生成E,所以Z是铜,E是氧化铜,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J是硫酸钠,通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意,推导合理,所以X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X在反应①中起催化作用;(2)反应⑥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3)通过推导可知,J是硫酸钠,K和硫酸钠反应会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L,所以L是硫酸钡沉淀,化学式为:BaSO4;(4)通过推导可知,G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发生变质,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9. (1)5.9g(2)AC(3)①a铁架台b酒精灯②甲 引流

③KCl+AgNO3==AgCl+KNO3(4)蒸发过程中,氯化钾固体飞溅(合理均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题目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 2KCl+3O2。已知量为氯酸钾的质量为15.0g;未知量为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所以解题思路为:利用氯酸钾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进行求解。

解题过程: 解题步骤:

解:设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 ①设未知量

2KClO3MnO2 2KCl+3O2 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5 96 ③标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

15.0g x 标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45:96 =15.0g:x ④列比例式

x=5.9 g 求解未知量

答: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5.9 g。 ⑤写出答案

(2)在操作过程中,固体1的成分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二氧化锰不溶解于水,所以加入水只能使氯化钾溶解而不能使二氧化锰溶解。因此B项错误。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减少因过滤和烘干、蒸发过程中由于水太多而影响实验的效率和浪费能源。所以应选AC。

(3)①图示中的仪器a为铁架台;b为酒精灯。

②操作m将原混合物分离为固体和液体,所以应为过滤。应选甲操作。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③如有氯化钾存在,则会和加入的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l+AgNO3==AgCl+KNO3。如无氯化钾存在,则反应不发生,不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

净水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给水排水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