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儿的护理方法

婴儿的护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婴儿的护理方法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儿遗尿症;随访;护理;复发

【中图分类号】R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71-01

小儿遗尿症临床上多指5岁或5岁以上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即俗称“尿床”、“遗溺”。据统计,5岁儿童小儿遗尿症发病率约为15%,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可逐年下降。然而它可影响患儿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幻觉等心理异常,如经久不愈,该病可延至成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1]。目前小儿遗尿症的患儿经治疗多能取得较好疗效,然而患儿出院后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患儿容易复发。为降低小儿遗尿症出院后的复发率,探寻护理随访对小儿遗尿症患儿出院后的影响,本研究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遗尿症患者进行出院后1年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遗尿症患儿125例,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标准:为5岁或5岁以上小儿,每月至少1夜尿床,持续至少3个月,排除由于蛲虫病、脊柱裂、脊髓损伤、癫痫、脐胱容量小等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小儿遗尿症,最后共纳入观察患儿96例。按患儿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护理随访组(试验组)和普通对照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分型(原发性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住院天数、疗效(患儿出院时已无遗尿或明显减少,一周少于两次为有效;其余为无效)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接受医院的常规治疗与护理,临床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辨证施治)、针灸、西药(去氨加压素、奥昔布宁等)、理疗等。护理措施:①减轻患儿恐惧心理:当发现患儿尿床后,护理人员及患儿家长要多安慰、鼓励,不要嘲笑或责骂,以免加重遗尿;②维护其自尊心:5岁以上儿童情感较为丰富,遗尿对其而言也是值得羞耻之事,所以尿床应尽量减少知晓者,特别是不能让其他小朋友知道,以免加重其心理压力;③培养按时排尿习惯,建立合理生活制度:白天不要让孩子太疲劳,户外活动要节制,可让其每天养成午睡的习惯,以便孩子在夜间容易被叫醒。晚饭少吃过咸或过辣的食品,睡前2h尽量不饮水。患儿遗尿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夜间入睡后可在孩子经常尿床的时间叫醒孩子排尿。尽量让孩子保持侧卧睡觉,不要仰卧或趴着睡觉,以减少对膀胱的压迫,以防梦中遗尿;另睡时注意保暖。

对照组患儿出院时对其进行上述护理措施的一般嘱咐,不进行随访。试验组在患儿出院后由专人对其家长进行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具体内容如下:①随访时间:一般选择晚上7时后,每月1次,每次10分钟左右,因此时患儿家长下班在家,方便接受随访;②随访内容:随访内容为减轻患儿恐惧心理,维护其自尊心,培养按时排尿习惯,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几项护理措施的在家执行情况,评估患儿治疗后恢复情况,持续干预1年。

1.3 评价指标:患儿出院1年后,通过电话问询或当面咨询等形式对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的患儿出院后的遗尿情况进行评价,若患儿遗尿次数1周>2次,且持续2周即定性为复发,以此来统计两组患儿遗尿症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两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标准差,随机分组的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所有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表2示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的患儿出院后的遗尿复况对比,其中试验组复发率为4.65%,对照组复发率为19.05%,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42,P

3 讨论

小儿遗尿症的发生,目前多认为由于大脑皮质控制排尿反射成熟延迟、睡眠机制不成熟、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心理因素等多因素作用所致,有报道称采取劝说家长理解、配合,鼓励患儿增强自信,克服怕羞、自卑和紧张心理,以及暗示治疗等心理疗法,小儿遗尿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收到满意效果[2]。

两组患儿在我科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分别为试验组89.6%和对照组87.5%,说明纳入观察的两组患儿在随访干预前的情况是一样的。对于小儿遗尿症治疗后复发率,临床报道不一,但有作者研究发现[3]小儿遗尿症复发与家长监督不够、夜间骚扰家人及患儿不能坚持治疗、对闹钟治疗无反应等有关。为降低小儿遗尿症出院后的复发率,我们对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遗尿症患者进行出院后1年随访,进一步减轻患儿恐惧心理,培养患儿按时排尿习惯,建立合理生活制度,督促家长配合执行。结果显示接受随访的患儿遗尿复发率明显低于未随访者,证明对患儿家庭每月1次的定期随访指导,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更好的预防了小儿遗尿症的复发。

参考文献

[1] 王琦,孙丽娟,刘淑平.小儿遗尿病的近期研究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7):863~864

[2] 崔明辰.小儿遗尿症与心理行为异常相关性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6(5):523~524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法;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因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是心理、语言及行为等发育未完全的小儿,儿科护理具有护理技术要求高、工作繁重等特点,易引发差错乃至医疗事故,这对我们儿科护理学教学提出了高要求[1]。为了探索有效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我院于2013年通过对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及方法采用新型开放式教学法,依据临床儿科护理要求,创造性的模拟真实临床病例情景,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实”、“独立”、积极的学习并运用儿科护理知识,从而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级三年制高级护理专业2个班,年龄19~23岁;其中男生8名,女生86名;所有学生系入学时随机分班,每班47人,入校后第四学期开展儿科护理学教程。

在征得我院教务处及学生知情同意后,于2013年2月~4月开展了儿科护理学传统教学方法与开放式教学法对比研究。

1.2教学方法

1.2.1传统对照班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即先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相关课程,再通过实验室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以教导学生操作技能。

1.2.2 开放式教学实验班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纯的“灌注”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意愿及自我学习教育意识,围绕学生为中心,将课程知识与临床实践、角色扮演模拟案例相结合,将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师操作实验演示-学生练习”转变为“理论学习与临床病例操作结合-教学录像-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要点及操作要领-模拟案例练习操作-学生比赛及考核-师生总结-学生课后实践及总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1.3评定方法及标准

1.3.1调查问卷 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临床应用与实践、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应用与实践、沟通与服务意识6个条目,每项以能、不能作答。

1.3.2考试成绩 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统一闭卷,技能考试由同一老师按儿科护理操作要领评分,两门考试成绩以满分100分计算,90分(含)及以上为优秀,80(含)~90分为良,60分(含)~80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

1.3.3 CCTST评分 根据CCTST2000量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气质测试),于课程结束由两班学生分别填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意识等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所有调查问卷、考试试卷均有效回收,两班学生考试成绩如表1所示,开放式教学实验班学生成绩在理论、技能考试成绩上均优于传统对照班,经方差分析,P

CCTST评分如表2所示,在提升学习兴趣等6项目上,开放式教学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这两者实验结果均显示开放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3 讨论

在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通常为教师先行在课堂依据教材教纲讲解课本理论知识,课后开展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动,大多处于“灌注”作用,掌握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度;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往往缺乏学习的意愿及积极性[2]。这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某种“对立”状态,即教师的“灌注”不乐于或不易于为学生接受,而学生亦缺乏或理解教学意愿与意义。而儿科护理教学一方面需要学生学习乃至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亦需要学生掌握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立”状态比较突出,在课堂理论学习阶段因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课程知识的乏味等原因导致学习意愿降低、课程知识掌握不足,而进入技能教学实验阶段学生则又因基础知识的不足而难以理解乃至掌握临床技能,仅仅是单纯的“模拟”老师,这显然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隔离无疑是传统教学中急需打破的篱墙[3]。开放式教学方法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开展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及组织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分组激励与情境模拟等方式有目的有导向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4]。在本次研究中,对开放式教学实验班学生我们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程学习开始时演示病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通过小段电影或动画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操作予以联系,教师的讲解不仅仅只是“灌注”,更在于通过讲解基础知识来分析病例,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为什么”;针对病例,学生分组讨论所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其原理,并将各组讨论开展互评,最后再予以归纳总结,查漏补缺;在技能操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开展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演示病例及其护理处理措施,分组讨论所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操作规范,并将各组讨论开展互评,最后再对操作进行评比、归纳总结。

对比传统教学方法,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开放式教学有着明显优点。①学生学习的意愿与兴趣显著提高。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先举出病例,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疑问怎么办?这无疑是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目的及用途。通过小电影或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添加了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热情,并通过丰富的案例情境、角色扮演等给出了学生交流、讨论的话题。②开放式教学有效的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对各个病例分组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了各病例症状及其特征,学习相应的儿科护理措施,并在讨论中归纳总结了各护理措施的应用范围及优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③开放式教学改善了学生临床应用与实践能力,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服务意识。开放式教学一改以往传统教学“大锅饭”的作风,通过分组讨论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在病例讨论中,学生通过设计、模拟各种病例,让学生深深明白儿科护理不同于其他护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及难点,儿童起病急,变化快,而且因儿童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差,在护理中往往不会主动表达或表达不清楚,这对儿科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细心、细致的对待[5]。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如患儿、家属、儿科护士及医生等,模拟出各种不同的护理情境,如遭遇小儿突发抽搐抢救,在缺乏开口器的紧急情况下通过发散思维随机应变提出可以用牙垫、毛巾乃至棉签等应急;分饰患儿父母,体验为人父母面对患儿时的焦虑情绪,提升了学生面对工作时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也让学生体会到儿科护理对护士技术要求比其他科目更难、更高;通过模拟护患冲突,如不能一针见血遭遇患儿亲属责骂等情境,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自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技巧,从而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开放式教学亦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开放式教学中教师承担更多角色,在“教”同时更加注重主持与引导,与学生也更加平等,需要真心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参与,才能获得学生信任与支持;而学生亦需转变观念,不再抱有“应试”心态,需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

总之,儿科护理教育是护理学中重要学科,引用开放式教学法来培养护理学员的学习意愿与兴趣,增加护理学生职业素质,从而培养专业、高素质、创新型护理人员以有效满足新时期儿科护理的需要,是我们儿科护理教育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姚冬云.护理实验室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16):75-76.

[2]王崇宇.基础医学课程群在护理专业开放式教学应用观察[J].中国外资,2013(12):279-281.

[3]苏岩.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20):111-112.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程陪伴; 分娩; 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113-03

doi:10.14033/ki.cfmr.2015.33.054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8%的产妇在分娩期间存在紧张、恐惧感,100%的产妇渴望有人陪伴[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以及人们对分娩护理质量要求的提升,全程陪伴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能够给予产妇心理、生理及情感上的支持,使得产妇可以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而提高护理质量、顺利完成分娩[2-3]。笔者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产科128例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加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方法的观察以及对新生儿影响的研究,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128例分娩产妇作为观察组,给予全程陪伴分娩护理;另外于同期再选取给予传统护理方法的120例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无明显剖宫产指征、具备阴道分娩条件,自愿接受自然分娩。同时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且所有分娩产妇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 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认知异常、语言障碍等因素无法正常交流;(2)B超显示胎儿发育异常;(3)产妇存在遗传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合并症或并发症;(4)依从性差或病历资料不全等因素无法配合正常护理。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即传统的交接班制度和助产方法,由2~3名助产士负责一名产妇,在产妇出现规律宫缩或胎膜早破等情况时,入待产室,由助产士按照轮班制度,根据产房常规要求进行全产程观察与分娩护理。

观察组采取全程陪伴分娩护理,即:(1)分娩前护理,由一名助产士与其交流,内容包括自我介绍、住院须知、分娩知识宣讲、分娩注意事项等;(2)分娩护理,产妇宫口逐渐扩大至2 cm进入待产室,由指定护理人员全程陪伴直至分娩结束;其中在第一产程时,根据该产程特点,可给予产妇听轻音乐、擦汗、抚摸产妇腰腹部转移产妇注意力、消除恐惧以减轻心理负担;宫缩间隙期告知产妇宫口进展情况与分娩痛性质,指导其正确呼吸;另外,可鼓励产妇在宫缩间隙期间下床活动、多饮水、少量食用易消化的食物;第二产程时,指导产妇排空膀胱、给予良好的舒适,阵缩开始时,指导产妇深吸气后屏气收缩腹壁肌肉、膈肌,间歇期可休息;阵缩后,再屏气;同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如何正确运用腹压,协助产妇娩出胎儿;此期,护理人员可抚摸产妇脸部、汗出时予以擦拭、紧握产妇双手,缓解产妇紧张心理;第三、四产程时,护理人员应15 min对产妇子宫、会阴、生命体征观察1次,是否存在出血、血压及脉搏是否正常、伤口有无肿胀等,一旦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加以处理;产后30 min鼓励产妇早接触、早哺乳;2 h后若无异常,可陪同产妇至病房休息,指导其母乳喂养。

1.4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参考《维多利亚住院患者满意度监测方法学》,制定护理服务调查问卷表,包括健康宣教、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和患者关爱情况及心理支持,每个方面包括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及不满意(60分以下)。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产妇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满意

(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

(例) 满意度

(%)

观察组(n=128) 125 3 0 97.66*

对照组(n=120) 86 24 10 71.67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总产程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新生儿情况对比 例(%)

组别 新生儿Apgar评分

胎儿窘迫

8~10分 ≤7分

观察组(n=128) 114(89.06)* 14(10.94)* 19(14.84)*

对照组(n=120) 89(74.17) 31(25.83) 37(30.83)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研究显示分娩作为一种生理行为,大部分产妇均存在不同心理障碍,从而会对其神经内分泌产生影响,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致儿茶酚胺过度释放,使得子宫平滑肌收缩不协调造成有效宫缩减少,进而造成产程延长、分娩困难等[4-5],导致胎吸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因此影响了分娩质量及护理效果。而传统常规护理方法效果虽然好,但往往忽视了产妇自身感受,且不符合“人性化”护理理念,使得护理纠纷发生概率不断增加[6]。由此,对于分娩产妇来说,采取一种更加有效且“人性化”的护理方法尤为重要[7]。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对部分产妇予以全程陪伴分娩护理,且对其分娩结局与对新生儿的影响加以观察研究,从表1护理效果可知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为97.66%,高于传统护理,说明此次所采取的护理方法有效;并且表3产妇分娩何表4新生儿情况显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能明显降低剖宫产发生率、缩短产程时间,降低新生儿窒息,提高分娩质量等,因此,综合三组数据,笔者认为相对传统常规护理来说,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护理方法。因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向产妇讲解产房环境、设施、科室水平、分娩进程及护理事项、注意事项,且在护理期间为产妇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等,通过上述护理措施,能有效调节产妇心理、精神及体力,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提升其自信心以及对疼痛的耐受性,从而保持体力、促进宫缩的持续,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而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仅仅在生物学方面对产妇加以重视,但忽略了产妇社会性、整体性;例如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更注重产妇的身心护理,尤其是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予疏导、抚摸、按摩等方法分散产妇注意力、缓解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同时及时告知产妇产程进展、不断给予其鼓励和安慰、树立其分娩信心等,因此有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提高产科质量。另外全程陪伴分娩护理克服了传统护理缺乏连续性的弊端(例如产妇往往可能会经历数个护理人员交接班的分段护理),使得同一名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因此,有助于产妇与护理人员间建立互信和依赖,从而对分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8]。

总而言之,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方法在产科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促进产程进展,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剖宫产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保证母婴健康,由此,该方法的应用拓展了产科护理思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双英.全程陪伴责任助产模式与传统服务模式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9A):30-31.

[2]廖玲,李慧龄.初产妇分娩期心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107-108.

[3]王蓉赛.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94-96.

[4]杨辉,Shane T,张拓红,等.维多利亚州住院患者满意度监测方法学[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4):14-18.

[5]张少群.对产妇实施陪伴分娩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26):2429-2430.

[6]陈娟,童冠英.人性化护理模式对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55-56.

[7]杨欢秀,欧阳友云,杨皤.助产士主导伙伴式导乐陪伴分娩193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120-122.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并发症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婴幼儿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6%~1.0%[1]。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特别是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儿的术后恢复。因此,研究预防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心脏外科护理技术的重要内容。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对106例婴幼儿先心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06例为A组,男64例,女42例;年龄11 d~3岁,平均(1.32±0.78)岁;体重3.78~15.56 kg,平均(8.79±2.24)kg;其中室间隔缺损75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法乐氏四联征10例,法乐氏三联征2例,大动脉转位4例,卵圆孔未闭3例。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98例为B组,男性117例,女性81例;年龄7 d~3岁,平均(1.45±0.26)岁;体重3.09~15.24 kg,平均(8.35±2.17)kg;其中室间隔缺损133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3例,法乐氏四联征17例,法乐氏三联征6例,大动脉转位9例,卵圆孔未闭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患儿手术前肌内注射或静注氯胺酮2~8 mg/kg,经口或鼻行气管插管,术中使用斯托克体外循环机行体外循环。一般心脏畸形者采用浅低温循环,复杂畸形者采用中或深低温循环;非紫绀型患儿均行畸形根治术,紫绀型患儿行姑息性手术。A组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B组采用常规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资料比较,见表1。A组106例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21例,占19.81%。其中低氧血症6例,占28.57%,胸腔积液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间质水肿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不张2例,占9.52%,肺炎合并低氧血症2例,占9.52%,其他肺部并发症5例,占23.81%。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①婴幼儿先心病患者一般体质较差,术前易患呼吸道感染,值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体温、四肢活动、紫绀等,同时对患儿的家属做好相关知识宣教,严格控制术前呼吸道感染。②吸氧。婴幼儿先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术前吸氧可以改善机体缺氧。③加强体疗训练。选择在餐前30 min,以不少于10 min左右交替扣击、振颤患儿胸背部,对可以合作的患儿可训练呼吸并鼓励自行咳嗽。④患儿术前禁食,可预防术中因麻醉误吸引起术后吸入性肺炎。

3.2 术中护理 ①手术操作力争轻柔、熟练,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②正确选择气管插管的管内径及长度。一般管内径:1~6月/3.5~4.0 mm,7~12月/4.0 mm,12~24月/4.5 mm;管长度(cm)=年龄(岁)/2+12。③体外循环期间严格监测变温毯术中温度并平稳复温,严格控制晶体输入,胶体渗透压>16 mm Hg。

3.3 术后护理 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因心血管畸形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水肿及合并症,因此术后的护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至关重要。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值班护士要每4 h重复吸净口腔、鼻道分泌物。对有咳痰能力患儿要鼓励其咳嗽、咳痰,对痰多不易咳出或无咳痰能力者,使用震动排痰机协助排痰;术后吸氧,术后早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期缺氧改善后可小流量持续吸氧,严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发呼吸抑制。②呼吸机的管理有资料报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肺部并发症有密切联系[2]。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婴幼儿专用呼吸机,呼吸频率设定:

参 考 文 献

[1] 姬尚义,沈宗林,杨建安,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1018例外科治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10-12.

[2] 刘爱萍,熊浩,柳霞.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4(4):462-463.

婴儿的护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妇产科 科学护理 产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32-02

产褥期,俗称坐月子。是从胎盘娩出到产妇恢复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施科学的产后护理工作,令产妇安全度过产褥期,这对促进母子健康十分的重要。

1 新生婴儿的科学护理

新生婴儿的科学护理包括给新生婴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日常护理工作。新生婴儿的房间要通风良好、温度适中且要阳光充足。新生婴儿的衣物要以冬暖夏凉不影响生理功能为准则。贴身衣物最好以棉线为主。新生儿的皮肤细嫩,而且新陈代谢旺盛,应该每日进行洗澡,水温应稍稍高于体温。同时新生婴儿的脐带在为脱落之间,要注意保持脐带的清洁干燥。护理人员要知道婴儿家长准确的检测听而身高体重的变化,为婴儿家长提供婴儿成长知识,正确应对新生婴儿的消化不良吐奶等状况。最后,指导新生婴儿家长根据婴儿生长的不同阶段,推荐适合婴儿成长期的完全玩具。

2 科学的母乳喂养

2.1 我国数千年来一直传承者用母乳喂养婴儿的办法。现代医学界也普遍的证明,母乳喂养能有效的提高婴儿的身体免疫力,为婴儿补充充足的营养成分,促进亲子关系。此外,通过母乳喂养方法,能增加产妇的子宫收缩,促进生殖器官复原以及减少乳腺癌的发病机率。因此,产后护理人员应该鼓励产妇用母乳喂养新生婴儿,并且知道正确的喂奶姿势。

2.2 协助泳儿早吸允,正常情况下是产后一个小时以内开始哺乳。虽然此时内的母乳量比较少,但通过新生婴儿的吸允可以刺激泌乳。在产后一周后,应两个小时左右哺乳一次。母乳是新生婴儿的最佳食品,所以,医护工作人员应该大力支持母乳喂养,宣传其优点,并指导母乳喂养的方法与技巧。观察新生婴儿的吸允力度以及奶水是否充足。如果母乳充足的话,新生婴儿在哺乳后即可入睡,同时体重正常增长大小便正常。

2.3 产妇的心情与入职的产量多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还要指导产妇注意哺乳期间正常休息和饮食规律,以便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机率。

3 新生婴儿抚摸接触

新生婴儿的接触和抚摸需要科学性指导教育,通过双手对新生婴儿的皮肤,以及各个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技巧性的触摸。新生婴儿在产后忧郁环境噪音会引起婴儿哭闹,此时的新生婴儿已经具有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在科学性的接触抚摸之后,有利于安抚新生婴儿的情绪,促进新生婴儿的成长发育,以及增加新生婴儿的睡眠质量。产后护理人员在这期间应该指导产妇科学性的对婴儿进行接触,通过这种方式来增进母子关系。

4 产妇生产以后的科学护理

由于在分娩时出血,子宫腔内会有较大的创伤面,再加上生殖器官的恢复以及产后喂奶,产妇的身体会比较虚弱,免疫力低下,如果不科学的进行产后护理,就容易患上月子病。

4.1 产妇的我是要时刻保持清洁卫生,温暖舒适,空气流通要大,并且保持新鲜。如果产妇产后身体疲劳消失,便可以坐起来进行正常的饮食,可以再室内走动,也可以做一些轻微的家务劳动或出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遭此期间,要避免长时间蹲坐,参加重的体力劳动,避免造成子宫阴道脱垂现象。

4.2 在产妇恢复期间,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的后期锻炼,促进腹壁和盆底棘手恢复,从而防止子宫脱垂、尿失禁等症状。在产妇分娩以后,会出现后宫缩痛、耻骨痛、阴道痛等症状,护理人员应该高职产妇原因并制定可行性的治疗建议。产妇应勤换内衣,产后三天可以洗澡,洗澡是要注意室内温度以及水温,避免着凉。如果会阴处伤口过大或者裂伤严重者不宜进行淋浴,应做一些适当的擦浴,在伤口完好后在进行淋浴。

5 科学的产后营养搭配

由于产妇在分娩时体力大量消耗,产后还要承担新生婴儿的喂乳工作,因此,合理的科学的搭配产妇的营养十分重要。产妇饮食应该是均衡提取各种营养,防止影响缺乏同时也要防止营养过与旺盛。饮食一般比平时多,尽量吃一些含较高的蛋白质和铁的食物。甜食尽可能用红糖搭配。另外,产妇在分娩以后,不能忽视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新鲜的蔬菜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促进产妇食欲,增加肠道蠕动,能有效的防止便秘情况发生,更能有效的促进乳汁分泌,是产妇必备的食物之一。同时在坐月子期间应该多喝汤,汤水能有利于乳汁分泌速度,只有有了充足的奶水,才能让新生儿更健康的成长。

6 科学的避孕指导和产后性生活

正常情况下,产妇在产后两个月以后可以进行第一次同房。如果有会阴或者阴道裂伤的产妇必须要经过医生检查确定康复后才可以进行性生活。产后进行性生活之后,一定要注重避孕问题。很多人认为在产后只要进行了哺乳,在哺乳期间就都是安全期了,有的甚至是延长了哺乳时间,想用此方法去代替避孕措施,这些都是严重错误的。产后避孕应该以工具避孕为主。如,、节育器等。在哺乳期的产部严禁食用避孕药。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产后护理还有很多更为广泛的内容,而作为专业的护理人员,不光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搜索和总结经验,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将产后护理模式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齐卫东,王幻,杨秀清,孙珍,孙向芹.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观察[J].天津护理,2001,(05)

[2] 周仲华.科学的产后护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01)

[3] 蒋菊萍,郭丽萍.产后康复仪预防产妇乳胀的作用与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6)

[4] 林晓英,郭玲,刘素珍,杨梅兰,高喜莲.某社区产褥期接受三次家庭访视的产妇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04)

[5] 张菊香.加强产妇的产褥期护理与疾病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