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兴趣;途径探索;
教育教学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学中教育方法应多种多样,千回百转,不能机械套用,更不能盲目模仿滥用,应该根据不同的风格、内容、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方法。如何灵活运用,要以教师为出发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展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各自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首先,浅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缺失的原因
兴趣是学生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而语文兴趣的缺失,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个性更独立,在学习上更有自主选择权,如果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又强迫学习,只会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而且随着年级递升而增强,所以,兴趣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教育学原理。语文学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起点低,见效慢,这让很多学生有了一个误区:已经学了十几年语文了,基本该会的都会了,好像学不学语文对成绩影响都不会太大。对语文的不重视导致语文兴趣逐年降低,但恰恰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用到语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的发展。
其次,趣味课堂点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星星之火
其实,语文教学本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它是最具有人文性、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学科,其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品杰作,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五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果学生并没有真正喜爱并获得快乐,简直是暴殄天物。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盛装语文知识的容器,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智慧体。
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可以在一堂课的开始设置导入环节。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本堂课的内容,可以先讲一个时事,或讲一个故事,或问一个问题,或显示一张图片,或者做一个演示…总之,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第一步就达到了。于漪老师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地方特色,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普遍对自己家乡的事物较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学生大多对现实生活缺少必要的了解,体验贫乏,感悟肤浅,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扫除语文传统教学过程中沉闷、压抑、一潭死水的局面,使教学变成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而且学生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的爱乡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本地传统艺术文化的延存和发展。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充实课本教材,弥补课本教材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文化素材,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还可以通过学生群体的参与,开展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再者,广泛的涉猎阅读使语文学习兴趣四处开花
积累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精神生活。但是是光凭阅读记忆不如写下来牢靠,一个人记忆力再好也难以记住所有事情,而且读书之后可以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因此,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广泛涉猎阅读并记录读书笔记很有必要。
读书笔记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卓有成效的,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读书笔记能锻炼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夫和必要的文学修养,既有书本教材上的聚焦,也有课外各种读物的广泛涉猎。学生们不仅可以把读书笔记当成抒感、描绘生活、表达观点的主阵地,也是摘录美句名篇的聚宝盒。读书笔记能带领学生突破传统意义的狭隘教材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学生经过积极的阅读学习,观点会变得更精辟而深刻涉猎的领域也会变得更宽广而高远,这对语文知识面的积累和长期的学习兴趣注入了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张所帅形式求新不能忘记语文教学之本[N].中国教育报2011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的知识主要分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在这三部分中,学生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往往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事实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阅读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影响更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真正符合我们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那就是要求学生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说是读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养不得》中指出:“做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学生的阅读也须这样,也应该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去做:“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是“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阅读习惯包括:坚持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看书看报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抓重点、概括难点的习惯;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的习惯;运用已知学习新知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读书讲卫生的习惯。
在培养阅读的习惯时,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因为阅读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养成阅读习惯,先须掌握一系列的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其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尚未养成默读的良好习惯。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让学生从练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默读的效果,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标。那么,如何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1.阐明意义,反复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采取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无济于事。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理解和积累知识,促进能力的获得,对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有时教师有必要给学生预先讲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困难,通过讲道理或者运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点滴积累,持之以恒。要想在短期内要求学生养成多项良好的习惯,是困难重重的。鉴于此,必须分散难点,以增强信心,取得实效。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日积月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示范点拨,表扬激励。良好的习惯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需要反复的练习,因此,如果没有长久的耐心和恒心,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通过不断地积累,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比较简单,但不少是较复杂、抽象的。不管哪一种,要学生深入了解,精确而熟练地掌握方式方法并长期坚持,都是很不容易的。
在许多场合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我们有过崇尚阅读的时代,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阅读量持续下降,阅读的品质也不断走低。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并不因缺乏阅读而羞愧;相反,专注于阅读倒仿佛是一种病态,这种价值观念的颠倒是非常可怕的。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阅读正远离校园。阅读与学习无关,听起来是很荒谬的事情,但这正是长久以来存在于校园里的事实。我们将那些人类文明的精华称之为课外书,“课外书”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称谓。在为了应试而“读书”的功利主义的读书观背后,弥漫的是一种持续多年的“读书无用论”。更为可怕的是,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也有许多人放弃了阅读,有不少人靠几本教参在课堂上打拼。有些教师顶多不过读几本流行杂志,更不用说教育学和心理学了。在宽广的人文领域中,能够阅读最基本著作以及文章的教师究竟有多少呢?这种精神的荒漠化,导致的是教育的贫瘠,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这使大批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精神相当贫瘠。由于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竞争日趋激烈,而旨在为精神奠基的阅读就在这种大环境中被忽略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值得深思的话:“我想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培养和谐的人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获取途径是阅读。而一旦教师成为单向度的人,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和谐发展的学生呢?
二
今天,教师拒绝阅读已经是一种社会现实。有不少校长向我诉苦,说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要求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奖励,但都很难奏效,教师们就是不愿意读书。
其实,没有人天生不喜欢阅读。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批教师从踏入学校开始,就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丧失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结果,这种丧失已经对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了负面影响。
即使如此,也不能说教师就真正丧失了阅读能力。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多重因素恶化了教师的阅读状况。
首要的问题是教师缺乏闲暇。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比喻很适合现在的教师。西西弗斯每天辛辛苦苦地把石头推上山,推得筋疲力尽,第二天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永无停息。而生活在应试背景下的教师也是如此,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时间早已经侵入闲暇甚至休息时间,许多教师疲于奔命,其结果是职业倦怠。一个处于奔命或者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哪里还会产生读书的欲望?阅读首先需要的是闲暇,闲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阅读的状态。阅读需要从容的心态,需要较长时间地投入思考。见缝插针式的阅读往往是实用主义的,未必真正适合教师阅读。本来作为调节,教师除了周末尚有长长的寒假和暑假可以进行休整,但目前的状况是补课不但侵占了周末,也大量地占用了寒假和暑假的时间。一旦自然休息的节律被打破,教师便会陷入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的双重境地,偶尔的假日,往往就成了一种极度放松的时间,这成了过于繁忙的日常工作的一种反弹。
假如教师有了闲暇,当然也未必就会读书,闲暇只是读书的前提条件。可能更多的教师处理闲暇的方式是玩游戏、打麻将或者进行生活交际等。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们缺乏阅读的需要,二是他们缺乏阅读的环境。所谓缺乏阅读的需要,主要是指他们的职业并不迫切需要大量的阅读。许多教师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研究题目,应对考试。这种简单的技巧并不需要丰富的阅读做支撑,丰富的阅读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一种妨碍。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远不如大量地做题来得更加有效,也更加节省时间。在一般学校里,那些几乎从不阅读,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研究题目以应对考试的教师往往更受校长欢迎。新课程实施以后,许多教师开始被迫阅读,因为他们不阅读,就无法应对自己的教学。所谓缺乏阅读的环境,有多层含义,最重要的是缺乏校园文化。有没有倡导阅读的校园文化做支撑,对于阅读来说非常重要。这种支撑既包括硬件支撑,如图书馆的建设、藏书量以及借阅的方便程度等;也包括软件支撑,如学校里的读书氛围以及教师沙龙风气等。
三
假如我们来看一下喜欢阅读的教师,就会发现,在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当中,真正走向专业阅读的教师的比例非常少。
回到西西弗斯的神话。假如西西弗斯从无休止的“推石运动”中发现节律,发现美,发现意义,那么或许这个曾经简单的动作就不再只是苦役,而是一项充满乐趣的运动。这个时候,石头就会停在山顶。同样,假如教师能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规律,发现意义,工作也就不再是“劳役”,不再是重复,而是充满新奇与创造,充满奥妙与神奇。事实上,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天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理解,缺乏对学生的理解,才让自己对工作失去兴趣。而要摆脱西西弗斯的命运,除了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需要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够让热爱更加持久。
专业阅读是走向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阅读也是新课程推行之后一些有见识的校长首先推行的一项工作。但是,专业阅读很难在教师个体摸索中来完成。许多时候,校长们推荐的书籍,教师们并不喜欢阅读,但结论不应该是教师们不喜欢阅读专业书籍,而是这些被推荐的书籍并不适合教师,或者教师阅读专业书籍和学生阅读一样,也有一个阶梯存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的书,或许是好书,但未必适合大部分教师此时此刻的阅读水平。比如,许多小学向教师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专业化起步时期,并不适合读这样的书,或许先从读类似《孩子们,你们好》这样的书开始会更好一些。因此,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妨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专业引领。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比如学科专业领域的、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根据具体情况为教师推荐不同的书籍来构成“营养套餐”。事实证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理想模型,一个专业阅读框架。“新教育实验”一直在致力于开发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力求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个专业阅读参照。
二是同伴互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的阅读要想效果好,要尽可能地置于“阅读共同体”中,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获得发展是最优途径之一。专业阅读毕竟不同于消遣性阅读,它有理解上的难度,需要通过专业交流来不断地加深理解。因此,要珍视教师当中自发形成的读书沙龙并予以支持,必要时要创设这样的环境。在许多学校里,教师互不来往,这是不对的。要创造教师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只有共同生活才能够形成共同的语言,才能够在专业阅读时互相帮助。必要时,可对一些传统的教研活动或班主任会议进行改造。
三是倡导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师的专业阅读一般不是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阅读,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专业阅读必须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才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专业阅读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案例讨论等。
总之,教师们拒绝读书有许多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而教师不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缩影。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35-02
一、问题与现状
目前在师范院校中,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学的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在师范性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曾对我校历届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大量毕业生把教育理论束之高阁,在工作岗位上没能很好地应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不能贴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外,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课堂讲的多,课外活动少;结论下的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教学手段单一,缺少读书指导,机械灌输,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育学的学习存在两种偏见:一是认为学习教育学没什么用处,学不学以后照样能教好课;二是认为教育学大都是条条框框,内容枯燥,产生了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该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改革与实践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改革。
(一)加强师生合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好的结果。要消除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现身说法,来校讲课,讲清这门学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真正认识学好教育学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的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教学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教学”。实际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改实践。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以质疑的批判精神探究问题,审视教材内容和改革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起“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
2.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案例介绍、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过程分析等步骤。它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在于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当从各种教育文献以及中小学教育实际中搜集大量的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一般在案例后面要附一份研究问题表,这些问题是解开案例所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讲授有关知识过程中,先把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预习并准备发言提纲;学生要想回答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充分准备,积极思维,由此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后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使学生在全班讨论前都有机会讨论案例问题。小组讨论后进入汇报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批判地检查自己所发表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自学指导
对于一些较容易的内容如“课外活动”、“德育”等,我先列几个思考提纲,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再作简明扼要的点拨归纳。对于那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如“课程”、“教学原则”等,我采取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或讨论,然后进行问答式引导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后抓住问题的关键,重点进行剖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指导,一是要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著作阅读,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二是要做好读书笔记,对阅读所得进行分析、综合,把书中的精华与自己的经验、见解加以比较、融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三是读书要有批判精神,要带着问题读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做,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方法。
4.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老师的一张嘴”的传统落后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原理和空洞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视频影像等融为一体,这样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电视、录像和光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习的效果。
5.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适度的考核与评价可以引导、调节和控制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工作成效,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确定今后的工作方向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2]。考核和评价要作到全面、客观、公正、真实。平时注重考查,主要采用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测验等方式进行。课程结束后,采用笔试、口试或闭卷、开卷等方式,把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
1.卡片辅助教学法
该法是教师把反映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材料,通过归纳分类编制成形式灵活的题目制成卡片,然后让学生抽取,讲解和评价,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每次上课前几天,请几位学生各抽一张卡片,就卡片上的题目,利用业余时间,查找、分析研究资料,写成讲稿或提纲。上课时按卡片序号,请抽到题目的同学上台讲解。学生讲完后,先由学生自评,再请几位同学进行简单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在学生简评的基础上,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简短总结,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讲解,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学生任教法
该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讲解某个知识点或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如每节课的课堂小结,只要有可能,都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走上讲台,放手让学生扮演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从师能力。
3.程序教学法
该法也称“微格教学”或“微型教学”,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大致模式如下:学生事先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一项教学活动作好准备;然后2至3人一组,准备自己的教学,经试讲后进行录音或录象;比较不同的教法,提出优点或不足;在同学和教师评议后,学生纠正和调整自己的教法,在学生面前正式讲课。
4.小论文式作业法
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我主要给学生布置小论文式作业,题目一般是让学生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自己来选。由于题目自选,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积极性高。规定完成论文时间为两个月,学生感到时间也很充裕,也保证了学生撰写论文的质量。通过这种实践方式,不仅使学生复习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5.见习与调查
高师学生主要以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热爱和学好教育学,我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到小学去见习和调查,重新体验小学的校园生活,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调查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是由学到用的真正体验,教育学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三、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法指导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学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应洗脑、换脑,转变教学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要转换角色,加强学法指导。一定要认识到教师的教不应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诸多教学方法组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广大教师运用这些方法的艺术性。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多方面因素后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它的优缺点,只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学策略的确定就是要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使各种教学方法得以优化组合。例如,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综合运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自学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掌握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主学习 科学阅读 方法习惯
由于学生的阅读困难,对学习科学有明显的不利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不能自觉领会教学材料的意义,只能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来构建他们自己的认知。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或许能掌握知识,但却没能体验到通过自己阅读和思考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而这恰又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同时阅读的困难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不能独立的学习,因而难以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而有些科学知识的构建是建立在学生对科学有关内容正确的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特别是科学概念,是需要学生对这些概念主动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辨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建立准确的认识。而由于阅读能力的欠缺,学生可能对描述概念的词句能清晰的再现,实际上却并没能体会到概念的真正内涵。在具体运用时就容易出现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
课程改革后的学业考试,命题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度降低了不少,但更注重考察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强调了发挥考试本身的教育功能,因此试卷中会出现不少学生从未接触的新理论、新问题。这就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卷中的阅读量明显增加。而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就使他们在考试中难以有出色发挥。总之,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科学教材及其资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依据阅读特点,提倡积极思维
科学概念大多较抽象,逻辑性强,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科学术语、物理量及其符号,并能根据科学概念、规律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要用到的逻辑思维特别多。而一般的阅读、理解和感知易于融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对象。因此,科学阅读需要积极思维、“细嚼慢咽”,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有效的做法是把阅读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因此,科学阅读常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例如学生在阅读:“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2、S3闭合,S1断开时,灯L1、L2是______联,当S2、S3断开,S1闭合时,L1、L2是______联。当S2断开,S1、S3闭合时,灯______亮,当S1、S2闭合时,会发生______”时,首先学生要把电流这个概念进行“内化”,可以把它比作人,是有惰性的,喜欢“走”无阻力或阻力小的路,而把电灯的电阻看作是阻力。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为了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时思考的习惯,阅读时要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以使他们明白自己阅读的目的,这样他们才会用心去读,去思考。例如在《科学》第一册“常见的动物”学习中,笔者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脊椎动物的有关内容时,指出每类脊椎动物的特征。这种带着任务的阅读对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思考的习惯很有效。又如在学习第五册第四章第3节“心脏”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以下4个问题去阅读教科书P154-156的内容。(问题①心脏由哪四个腔组成?②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③哪些部位有瓣膜?达些瓣膜有什么作用?④根据瓣膜的作用,推测心脏内以及心脏与相邻血管间血流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特别是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二、教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些同学阅读习惯没有的原因往往是不会阅读,因此,教师应该经常采用多种办法指导他们读书。
1.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一些内容浅显易懂的知识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即通过“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学生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学生想及时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科学发现历史,粗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2.品味性的精读法
对自己感兴趣的各类科学知识,要求学生静心细读,体会结构,揣摩新工艺或新产品的布局谋篇,欣赏好的创意。就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然后再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创新。有的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和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对比,引发自己的灵感。
1.善于把握关键,注意弄清概念及其关系
善于把握阅读材料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在考试中,面对大篇幅的文字,如何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也非常重要。因此要注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教师在平时要多指导学生寻找阅读材料的关键字词,把握重点。如催化剂的概念中,关键字词就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等。教科书第五册第3章P107中,学生阅读:“在图3-41和图3-42所示的实验中,如果没有空气摩擦阻力,小球和滚摆每次都会上升到原来的高度。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时,特别要要反复阅读两个条件:(1)没有摩擦阻力;(2)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直到真正理解。只有两个条件都符合了,机械能才守恒。
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其物理意义,特别是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例如学习焦耳定律时,教科书上写着: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那么,电热就正好等于电功。即可推出Q=I2Rt =UIt,也就是说Q=UIt的适用条件是用于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纯电阻电路。这是通过阅读必须明确的。
特别是在学习科学知识中的物理知识时,物理量多,学生容易混淆,弄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压强(p)、功率(P)和密度(ρ)符号书写非常相似,只有弄清各自的概念,才可避免它们之间的混淆。
2.注意阅读实验描述、科学符号以及各种图表,弄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结论及意义
《科学》题目与其他学科的题目有很大区别,《科学》题目除了有文字语言,还有符号语言、公式语言、图像语言、表格曲线等。所以读题时,除了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重要数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语言文字信息外,同时还要注意图像语言、表格曲线,因为有很多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会藏在图画中。例如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
(3)小华做出了如图中的A、B、C三个图象,其中正确的是_____。
这一题比较复杂,既有图像又有表格曲线,很多信息隐藏在表格和曲线中,面对这样的题,学生需要仔细分析表格和曲线。对于表格数据: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先关注表格栏目,再着重看数据的大小,接着分析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数据变化有何特点。对于图像信息:教师应该建议学生先看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如果图像是曲线的把它分断考虑,然后研究每一段的含义。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学生不难发现钩码质量与弹簧的伸长长度成正比,学生就知道这是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再看图象信息,A图从原点开始不合表格数据,C图的水平部分表示随着弹簧伸长,受力不变;而表格数据反映的是随着力增大,弹簧伸长不变。所以正确答案选B。
3.科学阅读需要读、写、练有机统一
首先科学阅读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科学概念、定理、定律、实验现象等比较多,书写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其次由于科学教材编写的简约和推理、运算过程的简略等特点,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论述“跨度”较大。因此,阅读时,需要写写练练,增强内容的连续性,以便阅读得以顺利进行。例如,在学生学习“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时,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归纳出部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但不是全部。所以学生对于教科书上立刻呈现的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会感到论述“跨度”较大。这时,先让学生写写这些金属符号和名称(按活动性顺序),并练习练习记忆得如何,然后去阅读:“按金属活动性顺序,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里的氢置换出来。这些反应都是置换反应。”这样可以增强内容的连续性,学生可以顺利的阅读理解。
三、随时做好笔记,积累消化知识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
1.记号式
即用相关的符号――圈点勾画或者电脑上采用收藏夹收藏网页,在博客上或笔记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点点滴滴以及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2.点评式
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其工业设计的精妙,也可以谈谈对同一个科学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文字不须太多,能表达自己看法即可。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QQ空间,我就建议他们把一些网上看到的好的内容同学进行分享。
3.摘录式
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特性时,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相关的工业发展、以及科学家的新发现等。还有就是对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记录。这样便可备学生不时之需。
4.体会式
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例如学生在学习第4册第1章中“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可以把它编为容易接受的口诀:“一价钾钠银和氢;二价钙镁钡和锌;二三铁,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氟氯溴碘为负一;负二元素有硫和氧。”通过阅读记忆这口诀,大部分的元素的化合价也就掌握了。课外阅读的笔记不统一格式,让学生自主确定读书笔记的项目。一是书的内容本身具不确定性,二是学生个体有差异性,对读物的感受有差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避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笔记流于形式。
四、创造阅读机会,拓展阅读视野
鲁迅先生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在沉重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挤出时间来进行阅读呢?
1.化零为整凑时间
要想成为时间的富有者,首先要学会化零为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和“零碎布头”拼凑起来,充分利用,这就要做到:
(1)切莫小看几分钟。一个叫雷曼的学者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时间无论怎么紧,在等车、理发、下课、睡觉前中挤出三五分钟时间还是可能的。
(2)空余时间不能丢。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我们每天饭前饭后空余时间也都可以利用。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得到不少时间。
(3)早晚时辰要利用。我国东汉学者董遇,治学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我们如果能多利用点早晚时间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2.善于利用假日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学生每年寒暑假就有90多天,加上周末,一年的休息时间超过150天。巧妙利用这整段时间,也就是利用了人生。
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短期来看简单重复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是以牺牲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能轻负高效,如何让学生摆脱机械的重复,花费相对较少的时间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只是为了教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而良好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得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将能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从而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马海珠. 科学新课程(新教学、新备课)[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沈伟平. 初中科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