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数学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思维品质;数学能力
1.认识数学之美,产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的奇妙。比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小最美的是圆形”。而圆和球形正是几何中对称美的杰出体现,圆是关于圆心对称的,也是关于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对称的。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努力加强自身培养
一个高中生三年的成长发展,不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思维水平、数学能力的提高,打好高一的基础至关重要。高一上学期,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衔接。衔接的好与不好,对于能否顺利适应高中三年数学学习特别关键。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同学,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盲目性很大。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比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立方和与差公式等,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查漏补缺,就很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3.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直观,重视过程;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③重视对照比较,区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④重视归类整理,使之序列化、系列化;⑤重视网络化,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⑥注意巩固、运用。
4.注重情感教育
十多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可缺少。
5.利用数学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高中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但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不断的让学生搞题海战术,这样的方式学生只能掌握最简单的理论知识,但是不会在理论知识中获得精神力量,老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最主要的还有育人,但是这样的方法老师根本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将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老师在进行数学讲解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数学中的一些名人故事来引导学生如何在数学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平。高中阶段的数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借助数学教材来实施素质教育,借助数学中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讲解有关数学发展史的事情,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一些成绩,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进行爱国教育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家的感人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学会自立,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养成。
6.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通常有一些学生会中途放弃,所以,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向上态度。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数学家、科学家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坚强意志事例来引导学生,也可以从身边的故事来进行培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具有广泛性,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热情。老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不用刻意的去设置问题情境,要引导着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勇敢、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消除自卑,相信自己,以此来减少心理压力,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7.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主要是要有数学思想,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等的最本质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等都包含在其中。数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是进行数学学习的灵魂,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数学思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数学,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素质,高中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自觉的使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自主 设计 实践 应用
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听来的就会忘掉,看到的可能记住,做了的就能学会。在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让学生在“做”中求发展,在“做”中求创新。《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并列的学习领域。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实践活动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并设计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自主设计反思性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内容后,大部分学生对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易产生混淆。我除了让学生顺向学习外,还通过置换反思来辨析错误,加深认识。我说:“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性的活动来证明求体积用底面周长×高是错误的,可以吗?”学生明确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提出设想,然后筹集材料,开展验证性的实验。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各展所长,方法多样。方法一:用圆柱形罐头装满了水,倒入量杯中测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测量出圆柱形罐头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们的乘积。这时将计算出的结果与用量杯测出的体积相比,就能发现结果不符,得出只有用“底面面积×高”算出的积才比较接近圆柱形罐头的容积。方法二:将两张一样大的长方形硬纸板分别围成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体(分别用长方形的长、宽作高),这样围成的形体,底面周长和高都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平放在木板上,里面装满沙(不要压紧)。通过称量,学生发现两个形体所装的沙的体积是不等的,就可以从反面推断出底面周长×高不能准确地反映容器体积的大小,因此,计算体积不能用底面周长×高。以上反思性的实践活动,它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二、自主设计获取性实践活动
例如,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二)”一章教学结束后,我问学生:“学了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你们是否留心过身边有关利息、折扣的现实问题?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午间及双休日的时间,纷纷走上街头,走进银行、储蓄所,走访叔叔、阿姨,发现了较多的关于利息、折扣的现实性问题,并把所获取的信息记载下来。在汇报交流中,出现了大量来自生活实际的知识信息,以及学生自编的利息、折扣的应用性问题。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化的数学也更走近了学生。
三、自主设计探索性实践活动
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把学生数学学习禁锢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局限在封闭的课程体系内,剥夺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权利,那么数学教育只能逼着学生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缓缓前行,更无从谈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参加“用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原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和非数学问题。
四、自主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
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是密切联系的,而人类社会又是综合性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碰到实际问题一般都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注重让学生参与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其收效是多方面的。
[摘 要]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导致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不必花过多的工夫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教学分析,我们认为应通过“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四个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数,因为“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认数 数感 基数 序数 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34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因为他们在入学之前就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尤其是对数的认识,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不必多花工夫,学生自然就会。其实不然,对于“认数”,我们需要教的还有很多,正所谓“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一、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将它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明确提出。灌篮高手能准确地把篮球投进篮筐,缘于他在长期与球的接触中形成了很好的手感,能准确地判断用多大的力气才能投球进筐。数学学习也像打篮球,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产生敏锐的数学思考能力,对数字产生强烈的直觉,最后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感觉解决问题,这便是数感的效应。形成数感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数感,从他们第一次系统学习“认数”就开始培养。经过幼儿园的学习以及家长的教育,很多学生都能通过学前的知识储备,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数感,还没有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习惯,这时的数数行为只是为了数而数。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感知数的多少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一些实物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载体,让学生体会数的多少,感受数的大小。例如,教师可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数一数,引导学生感知数无所不在,让学生脑海中最初的、低级的数感得到唤醒,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数一数5根小棒,再数一数10根小棒,然后让学生比较5根小棒与10根小棒在数量上的差距,使学生能尝试用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并进行交流。在学生充分体验和形成一定的数感后,让他们估计一下手里的小棒根数,然后数一数,看看自己的估计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同时,教师适当让学生进行一些估算的练习,使学生的数感在应用中得到增强,进而在估算过程中不断完善估算的方法,发展自身的数感。
2.体会数的排序
我们所学习的数存在于一个数集中,让学生熟练数的排序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如在引导学生对数排序时,教师尤其要注意0的位置,因为学生能理解0作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但是较难理解0表示起点的含义。教师可以将排好后的数列放到直尺上,使数变成直尺上的刻度,除了能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逐渐增多的表象外,还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0作为起点的含义。当学生熟练数的排序后,教师也可设计一些找数的游戏,让学生看着直尺上不完整的刻度,完成剩下的刻度的练习。
当然,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为学生代劳。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应用,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建构,才能生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感知,形成自身特有的数感。
二、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基数和序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容易将“第几”理解为“几个”,将基数和序数混为一谈。且不谈数学专著中对基数和序数是如何复杂定义的,简单地说,一年级学生需要知道同一个数作为基数与序数的两种含义,即一排苹果中的前5个与第5个苹果的差别。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基数和序数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数几乎都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数作为基数的含义。大人们也常常让孩子数一数这是几个或那是几个,对于数作为序数的另一个含义,孩子很少接触,导致对序数概念的生活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教学中应对症下药,强调数作为序数的含义,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指一指“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通过反复强化的练习,使学生明白数字前加了“第”字就是特指“这一个”,而不是将前几个一起算。同时,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活动和“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即让一些学生排成一排,然后教师指令第×个学生或前几个学生做规定的动作。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按照座位的顺序分成八个小组,记住自己属于第几小组,也可以让第三组的学生站起来,最后让前三组的学生站起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同样是“3”的不同含义。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自己的角色,强化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的组成与分解,是在学生学习数以后进行的后续学习。严格意义上来说,数的组成与分解已算是加减法的雏形,因为学生在思考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已经在无形中用到加法和减法的思维。数的组成即加法,分解则与减法异曲同工。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材安排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的内容,既是为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加减法打下基础,又是学生学习认识数之后的第一次应用。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感知数的分解与组成。个别数感较好的学生喜欢用加减法解决数的分解与合成的问题,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当给予肯定。当然,教师不能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容许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在辅助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进而摆脱学具的支撑,形成自身的能力。如练习环节可设计“总共有5根小棒,左手有3根,右手有几根呢”等“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另外,在教学数的分解时,教师有必要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尝试按照一定的顺序分解,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如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学会有顺序的排列分解,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深远的意义。
四、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认识11~20的数”是学生认数过程中的一次跨越,因为与10以内的数相比,从11开始数位由单纯的一位变成了两位,学生将会面临全新的关于数位的知识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10以上的数数行为大多是惯性产生的结果,脑海中并没有数位的概念,更不知道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因此,此时的教学目的指向性很强,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还要让他们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一个十与十个一的对应关系,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学习该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等需要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产生“把十个一捆成一捆,看成一个十”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十的组成,自然接受“满十进一”的计数方式,进一步理解数的进率以及十几的组成。另外,由于计数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计数器的作用,用计数器表示数。“11~20的认识”是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在学习该知识中,学生形成了数位观念,明白了数位决定数值的原则,为以后学习多位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当中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与研究。本文对中学图书馆学生义工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中学图书馆开
展这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案例。
关键词 中学图书馆 学生义工 组织与管理一、 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评估等对学校图书馆软、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各学校提高了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包括馆舍、图书资源、设备等的建设投入。但人员编制不足、人员配置不合理、非本职工作任务多等仍然是制约中学图书馆发展的根本问题。一些中学图书馆为了缓解日常管理中人员不足的问题,并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入了学生义工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组建学生义工队伍,学生义工人数由最初的18人扩充到现在的近60人。我校图书馆义工组织的建立遵循的是“班级图书管理员——图书馆义工——图书馆义工社”的分步发展模式,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图书馆义工达到“完善自我服务,实现自我管理”。学生义工参与图书馆管理的确给图书馆减轻了一定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中学图书馆义工的组织
(一)义工的选拔
许多中学图书馆刚引入学生义工时,通常都是从组织班级图书管理员开始的。班级图书管理员一般由班主任推荐,每班一到两名,平时主要负责本班教材的领取和分发、班级借书证的办理等。班级图书管理员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开架书库、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库室课后开放的值班工作。随着学生参与的人数增加,参与图书馆日常管理的程度加深,由学生义工自己选拔、组织成立的义工社团已经是势在必行的。
我校图书馆由上届义工负责新义工的选拔工作。选拔过程先组织报名、面试。报名采取定名额、自愿报名的方式,由上届义工社管理层担任考官,审核报名材料,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面试时按学生申报的岗位及各自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分配工作岗位,最后组织面试合格的学生参加图书馆学生义工上岗培训课程。新义工招募结束后,由上届义工社长组建新一届的图书馆义工社,义工社分工设置如图:
社长是在上届副社长中竞选产生的,主要负责义工岗位巡视和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到部门;副社长由本届义工自荐产生,主要负责组织本工作组内新成员培训,确保工作落实到人,并监督工作质量;常务部主要负责义工社经费使用情况和财务工作,协助社长处理社内日常事务;宣传部主要负责图书馆板报的编辑和出版,义工社活动的各种宣传;策划部主要负责策划和组织与图书馆或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图书馆义工社实现了学生义工“自我管理”的目标,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和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义工的培训
学生义工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图书馆的概况、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分类方法、图书检索方法等业务技能。培训的第一部分,要求学生义工首先熟悉整个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要求,基本了解和掌握图书分类法和本馆的排架原则等。第二部分的培训内容是具体到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由该部门的图书馆老师和上届义工做详细解释和示范。第一部分的培训由图书馆老师主讲,之后再将学生分组,到图书馆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际操作和练习。通过培训,使准备上岗的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工作岗位的职责、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各项内容。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强调义工工作要“守时”和“负责”,教育学生要在工作中领悟“义工”的无私奉献和我为人人的精神。
三、中学图书馆义工的管理模式
(一)建全义工管理制度
图书馆义工社成立之初,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我们制定了《图书馆义工社管理人员职责守则》、《图书馆义工社管理人员工作安排表》等。另外,义工在参与图书馆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遵守相应的工作规程,完成岗位任务。图书馆为每个服务岗位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每位学生义工也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义工服务评价表》。学生义工每次上岗时,在评价表上记录好服务的时间与内容,每次服务结束后由学生义工对自己当天的服务情况作出评价,记录在评价表中,学期末图书馆老师会根据义工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交给其所在班的班主任。
义工毕竟还是以学业为主,经常由于考试、上课等原因会出现到岗时间不确定,导致工作交接不及时。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义工社专门安排副社长担任“值日社长”,负责学生义工的工作监督,定期检查他们的工作情况,如有无迟到、早退等。值日社长还要填写《值日社长巡视情况登记表》,做为对义工工作的监督和促进。
(二)建立义工激励机制
义工服务不讲求物质回报,奖励以精神层面为主,图书馆除了尽可能在专业知识、人际交往、沟通技巧上通过培训和实践满足义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义工给予奖励:如给义工提供《社区服务证明》;进行了优秀义工评选,举行优秀义工表彰大会;利用学校宣传栏对优秀义工进行宣传,体现图书馆对优秀义工的尊重和对其工作的肯定;对优秀义工颁发奖状,赠送纪念品等;图书馆还根据实际情况,对优秀的义工给予特殊待遇(提高借阅册数,便利使用图书馆资源等),这些表彰方式受到义工的欢迎。
四、结语
中学图书馆引入学生义工开展服务工作,这一举措对图书馆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图书馆应当探索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服务模式,不断地完善和落实这一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义工的主动意识,发挥他们身上蕴藏的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巨大热情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服务他人的社会实践大平台,让学生义工服务的热情、激情能在书香中更好地传递和传承;图书馆通过引入义工,实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美术的价值
美术教师为学生们描绘出灿烂的人生美景,向学生们展示出人生的美好未来,把真善美经过艺术的加工,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对美好人生带来渴望,拨动着欣赏着的心弦,抚慰着理解者的情怀,让人们获得智慧,带来美的享受;美术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让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共鸣,一幅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倾诉,一幅美术作品就是一种沟通,它能够跨越国界、感染和振奋精神,对于人生不可或缺。美术学家给美术的价值这样定义:“在有组织、有步骤地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美术能力的过程中,谋求主体发展与客体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主体获得发展的潜能。客体所具有的价值,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力”。做为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美术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激发对美术的兴趣,进行有质量的美术实践活动,完美的完成美术教育活动。
2.提升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如此的重要,可是很多人认为美术没有考试任务,教得好不好都无所谓,根本不考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有没有美术的天赋都不加重视不予挖掘,上美术课的时候,只是对其中的一些图画只做一般性的欣赏,从而忽略了美术的重要性,将学生们引入歧途。这样的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加培养,其结果是贻害无穷。
3.美术的社会功能
美术老师文君将美术的社会功概括为六个方面:审美教育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的功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的功能。这种区分方法是从多个角度出发,经过综合地考虑,而给予的一种评价。从这六个方面来分析,美术学科有非常广阔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具备极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
二、使用多媒体让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到极致
美术的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培养观察的能力,通过想象达到创造美的过程。而观察是学习美术最重要的开始。美术教学受到的限制很多,课堂教学不具备各种有利的条件,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们观察到大千世界,认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这是不可能做到。美术教学,需要让学生们畅游名山大川,观察万事万物,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解说,必然空洞枯燥,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所有的学习中,兴趣是学习优良的一个条件,也可以说兴趣就是专业化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还能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达到学习上的成功。多媒体的使用恰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个视频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多媒体就是一个无限的认识源,课堂的容量无限扩大,信息得到无限的丰富,各种学习素材多种多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加视觉的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欢声笑语。
三、教学活动创新商榷
首先,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
其次,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再次,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纤维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第四,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最后,利用多种媒材,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秸秆等当地媒材制作作品。
四、学生预期培养目标
首先,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达到正确的看待人生,规划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对事物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对美术的理解、欣赏能力与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能够达到确立学习目标,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的能力。具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总结、反思的习惯。
再次,能够具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制订合作计划的合作能力。
第四,让学生能达到认真上好每节美术课,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同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意志坚定,不怕挫折,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自信心,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最后,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形成珍视自然、文学、艺术和科学之美,热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色彩,具有辨别美与丑的感觉和直觉的审美素养。具有创造美的欲望和思维,具有应用艺术美化生活能力的审美表现。形成鲜明的美术教学风格,提升教学品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而奋斗。
五、“想学”“会学”“学会”三者的关系
“想学”+“会学”,那么“学会”必然水到渠成。强硬填塞知识的老师犹如在筑堤防洪,必然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引川归海,学生必然想学、爱学;课堂上,收放自如,明确责任,设定范围,让学生懂得,无志向愧青春壮色,少收成惭皓首荒年,在校学习,安然静坐,大好年华,辜负青春,学无所成,于心何安?之后只要能够学懂,只要能够吃透,怎么个过程可以自由支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洒脱自在,各得其乐。教师眼观六路,学案主导、确定难点重点,不牵制,不生硬,师生如友,放手而为,“无为无不为”,使之动力不竭,其乐融融,让他们“学会”“会学”更“想学”,还要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受教师、课堂、教材的限制,不循常习故;美术学习动中寓静,静中含动,即可保证美术学习进度、质量,熟能生巧,日久功深。
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