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财务风险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控制 内部控制 外部控制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极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任何企业都无法获取支撑自身成长壮大的所有信息,这决定了企业财务活动必然存在不确定性、业务活动结果也随之产生随机性,收益与损失乃至破产与企业发展如影随形。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尚未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经营管理范畴内,企业财务风险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市场中还不断出现一些较为优质的企业崩塌的现象,此种频发事件不仅受到传统体制、经营战略的影响,还与其自身管理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存在极大联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外部控制工作,已然成为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对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分工合作、岗位职责、内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比如加强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或者强化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管理等,则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从内部组织结构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控制两个方面实施。

(一) 企业针对内部组织结构展开的控制活动

现代企业制度下,诸多明确分工又互相联系的部门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组织,只有巧妙整合各个部门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也才能将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整合出最佳的综合效益。根据系统论,系统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则企业必须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遇到的各个组织结构问题进行揭示和改革,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一个科学性、合理化、优质化的内部组织结构,应做到机构设置精简高效、职能分工合理明确,此种组织结构下,员工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发挥,整个企业又能保持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一个毫无效率的不良的内部组织结构,具有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职责不清、职能重叠、职权滥用、人浮于事等各种缺陷,员工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势必有责无权、消极怠工,最终对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并引发各种财务风险。

(二) 企业针对风险管理人员展开的控制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讲究以人为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对风险管理人员的控制,风险管理者自身素质越高,越能驾驭风云变幻的市场,则企业越少遭受财务风险的负面影响,否则,企业极易陷入被动局面乃至遇到人为性放大或制造风险的事情。理论上讲,敏感分析法、概率统计分析法、财务杠杆分析法等此类度量和分析财务风险的方法,对企业解决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均能有效解决,但方法关键在于人的利用,企业经营者及风险管理人员凭借职业判断、业务水平、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将对财务风险作出估计和防范,及时发现、估计潜在性财务风险。

由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任务重、范围广、涉及问题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均有所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也受到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挑战。风险管理人员应更新观念、转变认识、提高警惕,以现代化的风险、市场、信息等财务理念,确保企业财务活动实现两个转变,即事后被动反映转变为全过程主动管理、从属财政转变为回归企业;风险管理人员还应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的财务管理理论,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和业务能力,在后续教育、日常培训等活动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将自己打造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风险管理人员还应明确自己职责,主要有研究设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准则、组织实施逾期资金催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各种处理方案等,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新途径和方法的同时,提升抗风险的心理能力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针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可能性影响,企业应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出现变化的过程及其发生财务损失的程度等。根据外部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程度,可从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两个层次展开探析。

(一)企业针对总体环境不确定性采取的控制措施

企业对总体环境不确定性的控制,主要针对企业总体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实行的控制措施,其中总体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即对不同产业的经营均产生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及自然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因素。

把握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此种因素大多与企业经营所在地的政治权力主体的变化有关,比如战争、政局改变等不确定性变化均使企业陷入实际的或潜在的机会和威胁,则企业应随时掌握国家政及政局信息,对国家政治环境变化方向做出判断,实时做足准备,降低政治环境突变产生的风险程度。控制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经济环境指的是构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要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及收益受到任何经济要素不确定性变化的影响,企业应深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此类要素,以有效控制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控制社会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此种不确定性主要是和国家政策或企业经营实务无法统一的社会价值、社会信念、社会心态等造成的社会部确定性;此种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在不同群体、利益集团之间产生较大差距甚至出现背离时,将引起严重的社会不稳定性,并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则企业应随时关注社会价值、社会信念、社会心态的变化,再根据此种变化引导企业朝向积极方向发展。

此外,还应积极应对科技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以及自然环境下不确定性因素。对于科技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其主要指的是企业所处环境中科技要素的总和,比如国家科技力量、科技水平、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等科技要素;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深入人心,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企业只有在对科学技术变化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还能更深入地了解科技发展方向,也才能使企业紧跟时展步伐,时刻走在行业前列。对于自然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是指典型的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或不可预期的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此种不确定性自然现象发生后,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之类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企业收益则明显受损,积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才能帮助企业尽可能降低损失,做足事前准备以及事后弥补的工作。

(二) 企业针对产业环境不确定性采取的控制措施

产业要素市场不确定、产业产品市场不确定、产业竞争不确定,这是企业所面临产业环境不确定性的三大方面,若要控制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企业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施以相关措施。

产业要素市场的不确定主要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购买的投入要素引发的不确定性,比如技术、资金、人才等市场不确定性;当要素供应数量有限时,市场竞购便可能致使市场结构和产品供给价格产生变化,当出现高集中度要素卖方垄断时,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则对企业产生较大威胁,则企业须首先对产业要素市场做好调查分析,才具备降低产业要素市场变化引发财务风险影响的可能性。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即企业所属产业产出品的需求发生的非预期变化,比如市场中替代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偏好或口味的改变、有效互补商品的缺乏、政府对进口政策管制措施的更改等,这一系列变化均可能对市场需求造成较大影响,企业需加强自身对产品的市场调查,实时调整市场策略,尽可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产业竞争的不确定性即现实的或潜在的进入竞争者市场的竞争策略改变导致产业市场竞争环境不确定性,或者产业中工艺变革、其他厂商技术、科技创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挑战等导致的不确定性,均会对产业市场竞争内容发生影响;增强对产业竞争及竞争者的认识,企业才能根据市场随时调整竞争策略,以适应市场及竞争的变化,寻求应对财务风险的有效对策,或者联合行业中其他企业,使行业壁垒太高,则有效控制新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数量。

参考文献:

[1] 邱启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0).

[2] 李君.中小企业如何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范文第2篇

一、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一)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

现代风险管理论认为,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过程的首要步骤,它是实施风险方法与控制的前提条件。对风险进行分析一般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等相辅相成的三个阶段。风险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边缘学科,它广泛地利用各种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风险进行辨识、估计和评价。分析众多论及风险分析方法的研究文献,对其常用的方法包括:

1.风险辨识方法(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辨识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研究对象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关键)风险因素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辨识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是大系统风险辨识的主要方法,按照专家调查形式的不同,它又可分为专家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十余种,);故障树分析法(FTA法);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筛选――监测――诊断方法。

2.风险估计和评价方法(Risk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风险估计和评价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地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因素),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概率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生存风险度量法、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效用函数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引致因素进行综合识别,然后在特定分析方法基础上拟定出一个基本风险标准,并以此来估计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统计、会计和数学工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财务风险主观分析方法和财务风险客观分析方法。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观因素,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企业客观因素。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的产生时期和细致程度及成熟程度的不同,两类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又可分别区分为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方法。主观分析法包括:资产负债表透视法、经理直接观察法、事件推测法、企业股市跟踪法和“A记分”法(前三种属于传统主观分析法,后一种属于现代主观分析法);客观分析法包括:财务比率分析法、杜邦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Z记分”法(前一种属于传统客观分析法,后三种属于现代客观分析法)。

二、企业财务预警研究背景与现状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它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军事预警在社会政治、宏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经济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与经验就包含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层面,后者主要指企业预警。

(一)国外研究

国外非常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基于风险价值的资产评估、对待风险的个体差异等研究。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以及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至于危机的成因、发展过程则缺少机理性分析,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预警研究。Fitzpatrick首次进行了单个财务比率模型的判定,开创了单量预警方法;Altman创立了多元变量判定模型――Z计分模型。随着信息流量观念的建立,Aziz、Emanuel和Laworm在1988年提出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具体应用是国内企业预警研究初期的主要特征。国外的企业预警的这能层次如财务预警,而在企业预警原理和构建统一预警体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二)国内研究

国内的经济预警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经济预警渗透到企业预警、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点预警到状态预警转变的过程。

从宏观经济领域,预警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和成功。其中宏观经济预警和宏观金融预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也比较规范和系统。在微观经济领域,随着企业所处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危机管理的兴起,企业预警系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企业大致可按照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预警、行业企业预警和职能预警进行归类,对于职能预警,可再次细分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企业组织管理风险预警等多个方面。

统计指标作为测定企业经济活动的指示器,在企业预警分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预警系统指标处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1)完成指标的筛选和分类,如时差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分析;(2)用于多指标综合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如常规多指标综合法、层次分析法(AHP);(3)完成指标的自学习和预测功能,如模式识别、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灰色预测和其他的统计学预测方法等。

我国的预警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就必须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智能科学和非线性系统学科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研究述评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观性和无意性、复杂性和潜在性等是其固有的特性。在风险分析与预警一般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辨识、度量与预警,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形式的主观或客观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方法。由于财务指标不需要经过主观判断加以量化,而且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分析得到,因此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中“A记分法”和“Z记分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类方法的分析思路通常被企业管理者或研究人员所借鉴。同时,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人员大多从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较多的、单方面的风险防范、控制方法模式与策略,如针对筹资风险的防范策略、针对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等。

总的来讲,我国已初步形成基本的企业预警理论框架,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的逻辑框架已基本能为大家所接受,每一阶段也已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然而,仍然存在以下主要不足:(1)企业财务风险的引致因素涉及企业管理决策及其影响环境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目前尚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生成机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影响了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发展;(2)对企业财务风险辨识、度量、评价、预警等风险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西方企业比较注重风险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可以应用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度量、评估和预警,而我国企业缺乏这方面的风险分析基础资料,决定了机械套用西方定量分析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3)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的理论体系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大都是对西方企业风险管理工具的简单套用,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特性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与预警体系的系统分析框架尚未形成;(4)未能将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判别分析模型、基于模式识别模型、时差相关分析、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链等数理方法和模型深入地应用到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的领域。

(二)研究展望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框架设计 构建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财务管理信息失真、经营过程违法以及企业集团的倒塌等事件的不断涌现,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缺失有关。例如银广夏财务虚构事件、琼民源证券欺诈案件、郑州亚细亚的商站、明星电力的资金黑洞都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有密切联系。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企业化解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对提升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以及有效预防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国际性大型企业已将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方法,相关方面的研究也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和方法。2000年我国新修订了《会计法》,2001年后连续了有关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2008年修订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7年财政部又在企业内征求意见稿,重新修正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和十七项具体规定,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因作了详细阐述和分析。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表明内部控制已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强烈关注。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也越来越激烈,随之也不断提升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但从我国企业目前现状来看,其财务风险意识并未与财务风险同步提升,在财务风险预防管理中也没有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性入手,阐述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之间的传导机制,提出如何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来防范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本文试图构建适用于我国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体系,文献梳理主要从国内外两部分展开,总结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性,为本文研究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础。另外,也对相关学者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策略进行梳理,来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从而引发本文研究的主题并进行深入探讨。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大部分学者是从财务管理的审计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例如如何提升审计的效率、如何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如何有效明确财务管理责任等,与此相关的研究有:Lee T.A曾在1971年对企业内部控制开展研究时指出,财务管理应该与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一起研究,同时他也对十七世纪前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也作了相关梳理,指出内部控制是否得当与财务管理联系非常密切。Lawrence R.Dicksee (1957)是较早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学者之一,他很早就发现若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及企业财务信息不及时会直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足的问题产生,应对企业中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惩罚。此外,也指出企业在运宫过程中应设计好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获得及时、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Beaver(1995)也曾指出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管理、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很大相关性。财会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可用于检验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于提升企业营运效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程度以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有很重要作用①。Ross.Westerfield.Jordan(1995)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因为企业的负债规模无法实现有效控制而产生的一种权益风险,即如果企业控制不好自身债务的规模,会直接提升企业股东的风险程度,这也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②。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焦点主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性上,总体而言相关研究较少。何庆光、王玉梅(2004)也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性出发,研究后指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除包含管理控制外,还应包括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制定应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各种措施③。朱其俊、苍玉霞(2004)从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策略出发,指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应与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其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控制体系的法律机制建设④。鄂秀丽(2008)则是采用了计量学模型,随机选择了114户大型国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今后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指明了新的研究视角。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随着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加强与完善也开始朝正常化发展,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内部控制体系越完善,财务风险程度越低⑤。如黄秋菊(2014)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的相关性分析后指出,二者之间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容易混淆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企业管理者一般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问题是相同的过程,而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其实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第二,经常忽视财务风险的管理,而过于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企业管理者一般倾向于将注意力放在细小的日常管理控制上,浪费了管理资源,而忽视了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管理。第三,在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却忽视了执行内部控制的效果,对于企业存在的机遇与风险无法及时和正确的把控,致使企业易于陷于沉重财务危机之中⑥。

(三)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无论是从微观角度还是从宏观角度切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国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国内来说更早,且研究成果更多。一般企业都已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策略,而我国还需要吸取国外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

国内大部分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仍然停留在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上,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或体系的探讨。二是相关研究数量不多,基本都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指出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设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结论。因此,如何从财务风险视角构建符合我国企业特征,且管理体系较严密、管理层次较分明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非常有意义、非常迫切的。

二、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设计与构建

(一)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设计

本文将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目标导向为目标,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将内部控制的着眼点与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各种风险点相结合,将其融合到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之中。因此,本文研究内容涉及企业管理层级的内部控制与企业业务活动层级的内部控制,围绕这两方面首先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然后再寻找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点,构建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试图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构建基于财务风险中管理更全面、逻辑更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构建

鉴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均是系统的、全面的、复杂的过程,因此可结合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中提出的建立与实施有效控制的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来展开分析。

本文将着重探讨构建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五大子系统:第一是完善的内部环境子系统,第二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第三是良好的控制活动子系统,第四是沟通顺畅的信息子系统,第五是有效的内部监督子系统。本文将从这五个子系统分析其构建的内容与解决方法⑦。

(1)完善的内部环境子系统。考虑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容易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内部人控制问题,使财务风险控制点应放在对内部环境的完善上,如对管理者、员工的激励机制、管理者与员工的良好关系建立等方面。因此企业内部控制成效的重点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内部环境,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员工的素质水平由忠诚、勤劳、高效、正直等因素构成。一般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能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高低。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对于提升内部员工的素质水平、对于内部员工是否能高效地执行内部控制政策有决定性影响。

为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企业首先应从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制度着手,如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定期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也可以实行工作职位丰富化或岗位轮换制度,同时在这些环节要实施经常的、及时地奖惩措施,让员工意识到高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结果。此外,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塑造,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导向,让员工从意识、行为上自觉地融入文化塑造中。

(2)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可知,明确规定了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及时地实施财务风险评估。在开展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区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和企业外部的财务风险,并同时确定内外部风险的承受水平,对企业预见到的各种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和确定控制的优先顺序,为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可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经营过程、企业现金流量支出等环节来识别。然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再在上述环节分析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财务风险指标,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子系统。在风险评估子系统中,风险预警是其中的重要评估要素,如果能从预警系统中获取及时地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企业才能通过对关键财务风险点的分析做好风险规避,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⑧。

(3)良好的控制活动子系统。根据前面的风险评估子系统的评估结果,需要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子系统,即通过采取及时地控制方式,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水平之间。为了有效执行这个控制系统,企业首先需要针对关键的财务风险点来设计相应的控制应对策略,因此,控制活动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关键的财务风险控制点。

一般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过程和财务管理环节,将财务活动划分为资本筹资、投资、资本运营、资本回收等活动,对针对这些活动需要具体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策略:如各环节职务单独控制、财务授权与审核控制、财务系统控制、财务资金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企业营运分析控制以及培训考核控制等⑨。

(4)沟通顺畅的信息子系统。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可知,企业应当建立沟通顺畅的信息子系统,明确企业内部控制所需的各方信息的收集、传递等程序,同时也要确保企业内部能对这些信息开展及时有沟通,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企业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财务信息。这顺畅的沟通主要是指导能够及时准备在将各种财务信息在企业内部以及从企业内部传递到企业外部相关的部门及相关员工,如此才能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评估、控制、监督环节。此外,沟通顺畅的信息子系统还需要从沟通的环境、沟通的方式和手段、沟通的渠道等方面来保证信息的畅通传递。如加强企业内部ERP系统建立、建设统一的信息数据化平台、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等。只有建立沟通顺畅的信息子系统,才能为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提供保障。

(5)有效的内部监督子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也明确了企业应该制定内部监督制度,对企业内部监督的责任、权利、程序及方法要求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企业内部监督的实质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及财务风险评估等制度执行质量的一个评价过程。在内部监督子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内部审计的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从一般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应对董事会负责,这样能防止企业内部人控制掌权、防止董事会职责和权利弱化等现象的产生,同时指导企业的业务活动也能对董事会形成某种程度的牵制,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子系统。为加强有效的内部监督的可执行度,将其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财务风险管理等开展不同类型内部监督活动。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问题,

其风险管理主体、风险控制程度以及风险处理策略一般很难达到科学、有效的水平,因此需要从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去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来控制与处理各种财务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侧重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力求从财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中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我们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完善的内部环境、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估、良好的控制活动、沟通顺畅的信息以及有效的内部监督五个子系统构成,这五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旨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防范企业的各种财务风险产生。

注释:

① Beaver HW,Risk management,Problems and Solutions,New york,McGraw―Hill,Inc,1995

② Ross.Westerfield.Jordan, 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 1995.

③ 何庆光,王玉梅.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34-56.

④ 朱其俊,苍玉霞.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23-45.

⑤ 鄂秀丽.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29-36.

⑥ 黄秋菊. 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有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3:66-72.

⑦ 陈岚. 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1:26-29.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COSO报告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一、绪论

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数目与日俱增,办学条件明显得到了优化,教学科研经费的数量也呈大幅增长趋势,高校的财务风险日渐突出。而财务风险直接妨碍了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会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培养、硬件设备的配备、科研成果的累积与学校的常规运转等,会对高校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前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现阶段高校财务风险能力进行整体评估,提出相关的防范控制对策,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2年9月美国COSO 委员会了名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即 COSO 报告。2004年,COSO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一份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在原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该报告把风险管理构成要素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多个框架系统,成为了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在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中,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费用并非是从金融单位贷款获得的,而是产生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金筹措与运作模式,办学所需的费用几乎都是从政府或社会捐助中获得的,费用的运转由高校董事会决定,几乎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所以有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分析成果很少。

在国内,最近几年,高校的财务风险持续扩大,这方面的问题也引发了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纷纷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与财务风险评估框架等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指标,研究学者往往选择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并未得到权威的认证,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财务风险问题已经成了高校现阶段面对的突出问题。

三、我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改革之前,办学的费用都是政府供给的,当时的财务状况十分稳定,风险也几乎不存在。如今,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高校可以自行重新定位办学的结构、规模、资金的筹措与运转等问题,这样的自也让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财务状态转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风险财务状态,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财务运转的决策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风险意识。很长时间以来,我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付,因此,相关人员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学校几乎不会对财务风险作出提前的监测与预防。而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校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日常的运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学校通过多渠道进行筹资与投资活动,这些都给现阶段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失。我校虽然有相关的经济责任机制,然而还是会有执行松散、管理失当等问题存在,同时经济责任机制追究的往往是事后责任的归属,对事前及事中的控制较为欠缺,未形成完备的多层次经济责任机制,缺少行之有效的规范与激励制度。如果决策与管理出现了失误,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最后,并未形成完备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这包括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职能不够精确、内部与外部监督力度有限等问题。由此可见,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才能实现我校的持续发展。

四、完善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一)识别与评估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1、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高校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这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识别财务风险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类型。一是财务情况研究。按照高校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基础建设投资情况与相关财务资料,利用核算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方式,同时联系调查情况,对财务整体状况展开综合研究,找出潜在的高校财务风险。二是专家意见研究。高校财务部门订立调查计划,从多位专家处获取有关意见,利用多次反馈的方式逐渐得到对财务风险更为清晰的看法。这种方式能够集合多位专家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三是分解分析。把高校财务风险分解开来,逐个分析,最后找到风险的原始形态。另外,风险识别方式还包含分组分析、关联分析、业务流程研究与风险调查分析等。

2、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财务风险的预测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预警系统,以信息化方式建立恰当的财务预测指标框架,利用观察分析等方式随时监控高校潜在风险的变化,对收集到的财务信息展开对比研究。风险预测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判断是否出现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财务预测指标一旦超出临界值,会对风险发出警示,提示管理人员作出预防措施,避免潜在的危机带来真正的损失。建立高校风险预测系统可以为高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方便其进行监测、指导和控制,在财务危机形成早期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提升管理效果。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是高校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展开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它包含完备的组织形态、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确切的工作责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合理的管理制度等。高校展开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结构,同时用规范的工作流程与完备的工作制度来完善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当接受严格的监督,最终高校的管理部门与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一起对内部控制工作做出评价并提出意见。

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分成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部分:第一,事前的控制要建立完善的部门组织结构,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顺利展开;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备都应当和相应的职责相适应,逐步完善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等问题;在展开相应的活动前,应当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人员工作制度、财务规划制度、授权审核制度、业务流程制度等;遵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建立与完善风险预测与防范机制等。第二,事中的控制包含各个组织与机构合理分配相应的职能,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并行使相应的权利;高校活动实施的时候进行审核确认;对信息材料尤其是会计资料展开研究与管理;对工作人员展开监督管理同时在控制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深化学校内部与外部、内部各个部门以及部门上下级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三,事后的控制包含检查并评估高校的各项活动、核算会计信息、做好内外部审计工作等。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让各项业务与活动顺利开展。

(三)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1、强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是其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内部审计能够以辅助管理的方式监督控制政策与流程的实施效率,推动建设良好的控制环境,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性与合法性。高校内部审计不但包含对会计账目的审核,还包含对单位内部多个组织部门及管理执行能力的审核,同时将审核的结果以及改进的措施上报到学校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手中。因此,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展开的二次控制。

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资金流转的效率性与合理性,还要关注财务控制的运作效率,监督财务控制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应当遵循时展的需求,将风险视为风向标,逐渐转变为经营管理层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机制,集中力量改进并整合各个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管理与治理工作,不局限于职能部门的框架,而是由点及面,建立围绕综合风险控制这一核心的内部审计。采取对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监督与控制评估以及整合风险建议与措施的方式,保障高校资源的合理使用,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风险为风向标的内部审计是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关键举措,它给高校预算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等指出了发展方向,也规划了今后高校内部审计的走向。

2、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机制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从政府获得的,因此政府可以对高校的财务展开监督,确保高校将政府拨款运用到实处。然而,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监督机制尚未成熟、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信息难以对称等因素,政府并未对高校展开强有力的监督,只是偶尔抽查或监管高校对政府某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政府想要以宏观的方式管理高校的财务情况,就必须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展开运转。一方面,政府应当建设完备的财务监督机制,经常检查、督导并评估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展情况。政府利用财政与审计等部门展开监督,还可以组织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学校展开监督,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订立考核制度与严格的责任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确保高校财务活动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开展,让高校合理使用并保管国家的资产,推动高校形成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的组织机构、评价标准、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当组织一些专门从事监督与管理工作的人员展开监督。这些人员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政府整体掌握高校财务中高校与政府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识别高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推动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风险与责任意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五、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高校财务风险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形成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不断提升。一旦高校形成重大财务危机,必然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不断研究完善与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是现阶段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翁建鹏.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范文第5篇

现金流风险在我国央企面临的风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2012、2013年,根据68家和76家中央企业年度风险管理报告汇总的前10个风险,现金流风险连续三年稳居前三。石油产业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垄断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且全球能源短缺、分布不均,三大石油公司屡屡通过海外并购解决石油供需问题,因此其面临的风险相对于一般公司更为复杂,风险恶化的影响后果更为广泛,直接影响国家能源安全、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金融机构、投资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石油企业特殊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产工艺形成了复杂的内外部风险环境,使该行业面临多种风险。财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金流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而现金流风险在财务风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在公司的运营管理中,利润指标被视为最为关注的指标,但是,如果只关注利润指标而忽视现金流指标,很可能会使企业不知不觉陷入危机。诸多公司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我们,现金流是关系企业兴衰存亡的核心因素之一,现金流也是企业最真实状况的根本反映。尤其是相对于利润而言,现金流更能反映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企业的长期发展经营更需要持续增长、充足的现金流。鉴于此,本文基于现金流研究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二、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现金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并且随着社会对现金流管理需求的不断上升,在现金流的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功能、对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这几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Beaver(1966)[1]最早将现金流指标变量引入财务困境研究。Altman(1968)[2]首先运用多元线性判别模型预测财务风险,以总判别分(Z值)判定财务失败的可能性。Blum(1974)[3]认为如果现金净流量减少,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CatherineAFinger(1994)[4]提出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能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危机。FionnualaMGormley(2007)[5]认为集团现金流量能够预测企业集团现金管理是否平衡。国内关于基于现金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晚且不完善,对于现金流的关注始于1998年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周首华等(1996)[6]建立了包括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F函数模型,但研究样本是国外企业。陈志斌、韩飞畴(2002)[7]基于价值创造探讨企业如何从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个层面对现金流进行管理。黄鹤、李凤吟(2003)[8]在其文章中引入4个现金流指标变量和其他财务变量一起进行预测。刘庆华(2005)[9]从获现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和发展能力几方面构建了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系统。聂丽洁等(2011)[10]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根据同行业、相近资产规模的配对原则,在保留少数主要的传统财务指标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现金流的预警指标体系。魏东、曾翀(2013)[11]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石油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中,形成石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武晓玲、乔楠楠(2013)[12]认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是否发生财务危机有显著的预警作用。吕怡君、傅婷婷(2014)[13]从现金流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预测等方面构建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综上所述,外国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现金流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现金流建立财务预警模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相对来说,国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起步晚,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国内外不同的市场属性,我国关于现金流对财务风险影响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梳理文献可知,关于现金流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现金流为基础,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然而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还不够完善,存在指标选取的可信度差、分析时间滞后等问题,且关于现金流重要性、敏感性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其次,如何将学者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融入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后,学者们基于现金流研究财务危机的样本选择大都没有区分行业,然而行业的差异性限制了实证研究结果的适用性,而专门针对石油行业基于现金流研究财务风险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尝试选取获利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现金流量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现金流指标体系,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现金流角度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为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提供决策支持。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我国石油行业基本上属于垄断性行业,中石化于2000年2月2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中石油于2000年4月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中海油于2001年2月28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考虑到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财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1~2013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香港交易所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研究变量与提出假设1.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预期收益率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通常划分为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入分配风险。而融资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起始点也是核心,融资风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股东投资收益率为负,从而导致企业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来偿还到期的债务,最终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或者破产重组。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对财务困境的界定与我们国内常用的财务风险定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股东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继而影响债权人投资收益,公司面临破产或清算的风险。鉴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投融资比例大,且石油行业产业链复杂、开发项目投资周期长、相关辅助设施建设投资较大等特点,如果股东投资收益率为负,会导致石油公司丧失偿债能力,面临财务危机。鉴于此,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衡量财务风险。2.解释变量———现金流衡量指标国内外学者大都从获现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现金流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石油企业投融资比例大的特点,加入现金流量结构指标,因此本文的现金流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需剔除相关性高的指标。为了检查各个自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要以解释变量为自变量,使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共线性检验,通过容差和VIF可检验数据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见表2。其中容差的值介于0和1之间、VIF介于0和10之间时,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后续研究。从表2可知,12个自变量的容差全部在0~1之间,而VIF方面,12个变量中,销售现金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现金债务保障率这3个指标的VIF值分别为10.945、19.179和16.487,大于10,说明这3个解释变量存在共线性问题,应将这3个变量删除。将此3个变量删除后再次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3中,9个解释变量的容差在0.371~0.865之间,VIF值为1.086~2.697之间,可见剩余的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3.提出假设(1)盈利能力。本文构建的盈利能力指标体系与传统财务分析中的盈利能力相似,主要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同时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对其进行改进,进一步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由于石油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石油销售收入,而油价受到国际市场以及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因此选取指标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财务风险。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股东权益收现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2:净利润现金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2)现金流量比率。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短期负债比例较高,而长期负债比例相对较低,说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间接融资偏向借款成本低的短期负债融资,较少考虑成本高的长期负债融资,这可能会导致利息负担加重和偿债能力降低。如果其现金流出现不合理调整安排,将引起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使得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偿债压力,可能成为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诱因。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3)发展能力。石油企业的产业链复杂、项目开发投资周期较长、相关基础辅助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幅度较大使得资金链和运营成本较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日常营运和投融资资金的来源保障;石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较大的阶段是筹资和投资,在这些过程中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企业的运行。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全部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5: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6: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财务风险越高。假设7: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财务风险越高。(4)现金流量结构。为平衡石油资源市场需求,石油企业纷纷进行海外并购和勘探开发,本文选取现金流量结构指标衡量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自身现金流入量对现金流出量的满足程度。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8: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9:筹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

(三)研究模型综上所述,基于现金流角度研究三大石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模型设定。其中,ROE为净资产收益率,β0为常数项,βi代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解释变量的下标it代表第i个样本单位在t年的指标值,εit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首先,对实证模型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财务风险最低的净资产收益率是0.344050,而财务风险最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是0.074413,平均值是0.187186,说明三大石油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187186,整体而言财务风险较低。自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量指标差异较大。

(二)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在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方法上,经常采用Hausman检验,本文对回归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模型的Hausman检验P值大于0.05,因此属于随机效应模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处理,回归结果见表6。回归结果表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的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且在10%水平上显著,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的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且在5%水平上显著,即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净利润现金比率、全部现金流量比率、筹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分别在1%、10%、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符号与预期不一致,但仍对财务风险产生显著影响。经过分析实证结果可知,假设2、4、9部分得到了检验结果支持,假设5、8完全得到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持。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现金流角度选取指标衡量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得出以下结论:(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显著影响财务风险,且与财务风险的变化趋势成反比。(2)净利润现金比率、全部现金流量比率、筹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显著影响财务风险,受到样本量的限制,系数符号未能与预期一致,但仍会对财务风险产生显著影响。依据此结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从现金流角度降低财务风险。

(一)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行,为投资项目和融资来源提供保障。石油企业应从以下两方面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首先,在不违背企业信用的情况下,尽量延长应付账款付款时间,充分利用现金浮游量,以股权或期权支付员工薪酬减少日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形成抵御财务风险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为石油企业投资项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其次,石油公司应从现金流角度改善经营管理,在提高石油销售以及石油勘探项目盈利能力的同时,可以考虑鼓励现金销售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充足性。管理层应当通过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充足性、稳定性、结构合理性和成长性的考察,关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应当完善评估经营风险的信息体系。

(二)合理安排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增加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纵观石油行业的现状,国际能源紧张和严重分布不均导致各国争夺石油能源的竞争异常激烈,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也在积极进行海外并购和勘探项目投资以平衡能源的紧张局面。首先,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属于高风险的投资,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且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经验积累不足,这都使得我国石油企业投资活动存在很高的风险。健全石油企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成功地进行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也有助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合理规划投资活动,科学安排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其次,针对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和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资源国政治环境的研究与评估,调整经营管理方式,重视文化融合,加强和重视投资项目质量管理,以防范石油企业投资风险。加强对投资活动现金流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抵御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风险的能力,减少风险产生的损失,提高海外投资活动的效益和水平,增加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