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主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从母语阅读课程的设置来看,阅读不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运用语言进行阅读或思考的行为及结果,是个体的生命意识的体现以及再现,是人的经验、观念、思想意识、意志品质的学习过程,是品读个体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最有效的途径。可实际上,中学生生活的贫乏导致学生阅读范围的狭小,急功近利的模式化训练偏离了阅读教学规律,不科学的试题设置变成了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泛滥成灾的阅读参考和阅读指导成了学生备考的工具。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却收效甚微。因此要树立“有效”的意识,建立科学的阅读序列,开展广泛阅读,尊重学生的差异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且与写作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必须探索的问题[1]。
1、有效阅读教学的标准
1.1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见教材,不见课程。教材是语文课阅读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阅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离不开教材。一节好课,必定要对教材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也就是要把教材“吃透”。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如果教师的目光囿于教材中阅读文章的条条框框,仅仅围绕着教材的文本去查找资料,那只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不会必然“吃透教材”。要想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必须占领学科(或该学习领域)的制高点,从课程的高度驾驭教材[2]。
1.2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学往往变成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或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有效阅读教学”从教学的本义出发,把学生摆在了阅读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阅读教学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的方向转变。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实际主要是指学生认知结构(知识基础)、动机水平(兴奋点)、能力结构和层次等。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依据于此。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单纯地根据课标和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那只能是空对空,不仅仅教学设计难以贯彻,教学效果更会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无从展现。
因此,能否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2、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2.1阅读要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对文本解读的现状一是不重视,只把精力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二是不自主解读文本,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解读,如阅读教参,看别人对文本的分析;三是不会解读文本,解读之后没有读明白,没有解读效果;四是没有能力解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看,解读文本的策略主要有:
(1)驱除功利,用放松的心态阅读文本
这里的“功利”指的是教师教学,要驱除功利,初读教材,不考虑教学的事,完全以阅读者的身份面对,好好享受文章、文学作品。就像作者游览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要“慢慢走,欣赏啊!”既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要重视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
(2)充分阅读,用心体会
这里的充分阅读,指的是学生阅读要用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用心体会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作者的心境或写作时代背景,通过朗读,借助声音,激感,感受情感。教师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办法也有一些,比如找准学生生发感受的语言点;换位思考,多想想学生阅读的方式及困难;引导学生读懂编者的意图;恰当地确定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等等。
同时读者本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要多阅读中外经典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创新能力。
2.2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发展
发展作为日常概念,指“各色各样的变化”、“扩大”等意思。在哲学上,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知到新知的运动变化过程,它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在教育学、心理学中,发展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它关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即学生身心的立体三维全面的变化;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即学生身体、心理每一方面在整体结构上出现变化;它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变化,即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积极变化。皮亚杰就肯定教育具有发展性,但同时又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态度要慎重。
在现代教育中,它更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要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引导现有的发展水平前进,它激活现有的发展水平,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中引起新的因素,并在教育过程中使这些因素成熟起来,完善起来,从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3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所谓体验,是指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它往往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在这种状态下,读者会暂且忘记一切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体验着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传递出的思想与情绪。
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擅于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通过示范点拨、领悟自得、师生交流中使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给学生预留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3、结论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因材施教,设定适合任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阅读的习惯,使其在长期的阅读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及文化知识,提高语感及口语交际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借助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也应兼顾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而在现实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为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及班级共性的前提下,制定可兼顾所有学生的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身的任务方向,并可依据详细的目标要求,对阅读文本中的词汇、短语、文化知识等实施积极主动的学习。制定详细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精心设置的关键问题,换句话说,从备课阶段开始,教师因着眼所有学生,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合适每个学生学习特点及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使得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所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深度,可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得到质的提高。
2. 多样化选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材料是初中生提高阅读技能的关键载体,因此,教师在筛选任务型阅读素材的时候,应确保所选择的内容、题材等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内容丰富且熟悉的材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阅读中他们极易感同身受,进而引感上的共鸣,使其迫切想了解阅读材料中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只有阅读到的内容和他们的身心发展及生活步调一致时,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文本内容才更容易被理解。如果教师所选择的阅读文本内容单一、枯燥 ,又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距离,那么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产生疏离感,甚至厌恶阅读,这往往会大大延长完成阅读的时间,一些缺乏耐心的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排斥英语阅读,甚至对整个英语学科都会失去学习兴趣。但是,一味地迎合也存在弊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阅读文本,但这一文本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虽然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但由于趣味性的驱使,学生还是愿意克服困难完成阅读任务的。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技能,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应在难易度上把握好。
3. 教学设计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提高其书写、口语交际、语言组织、阅读等能力的综合提升,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不仅应精心选择阅读文本,还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每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详细的教学环节,每一环节都应对学生某种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借助任务型阅读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还应在英语写作方面有大幅提升,从而使其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应用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的情感价值、社会价值、故事内涵等方面多方面、深层次地进行感悟,并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辩论、话剧等形式探究阅读文本的深刻含义,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对阅读活动进行总结,使其在阅读、书写、口语交际、知识拓展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使其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可兼顾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促使学生在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多方向获得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阅读素材的选取,并借助精妙的教学设计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使得每一个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
[1] 孙婷婷.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应用探讨[J]. 科技信息, 2013(17).
[2] 施爱萍.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运用[J]. 学园, 2013(31).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学”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受到空前的冲击。而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笋,以致出现了一个地区同年级的学生并用数套教材的状况。由此引发出教学评价与考核的一系列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日趋成熟的“由课内转向课外”的考核理念,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却进而深化出语文如何教或《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问题。没有必要像一些人一样整天把“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挂在嘴上。我认为,只要将教材不仅仅当作“例子”,更进一步把教材当作“载体”,于教学实践中,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着重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指导与训练,问题便可以得到圆满解决。因此,我将教学实践的策略定位为八个字: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抓住教学材料中知识性、能力性、规律性的东西,作为教学实践中的重点,下大功夫指导训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兴趣趋向、个性体验、生活感悟等个性化的东西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
这一策略,具体可以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现仅阅读教学的几个层面做简要阐释。
一、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是作品、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作品?、学生和教师是其核心元素。三者各有其特征。
就文章来看,任何作品都不是具体到如同生活真实的程度,都留有“空白”,需要读者的再创造。如朱自清的《春》中,“东风来了”怎么刮,“水涨起来了”是什么情势,“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形态如何,……都需要读者将自己的经验或想象所得出的具体事物返回到作品中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兴趣价值趋向、活动经历遭遇各不相同。因而在阅读同一作品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与作品的共鸣点也不相同,所获得的体验感悟也不尽相同。阅读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目标整齐划一,其结果只能是限制了学生开放而活泼的体验和思维。
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仅是整体上对知识性、能力性、规律性的东西的发现过程的引导、激励和点拨。这是由不同学生与文章的对话的结合点的多向性,不确定性决定了的。阅读过程中,只有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是学生感受最深刻、获得最实际的东西。语文的这种熏陶作用比之教师的影响作用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实践中,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质疑问难不可能统一要求,只能多鼓励,并在鼓励中诱导出其独特的体验。这一过程是随机而变、无法预知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采用“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教学策略。
二、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课堂设计是教学实践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教学实践则主要是教材、学生、教师三者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决定了教学实践具有活动性特征。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这种特征。这其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理解、接受的程度能否与教学设计同步协调进行,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
语文阅读教学信息量大,对课文理解的不确定性和语文应有的生动活泼的学科特点,更能显示出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故课堂设计不宜每个环节都做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畅或滞后,都势必影响到整节课教学内容的完成和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中运用“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策略,就是要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节奏的控制、效果的落实、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质疑探索的步骤等大的环节上下功夫做好。至于其中的细节的东西,在设计教学时则可不作深入的考虑。这样一来,既可以使阅读教学在科学化的同时,又尽可能地生活化,课上得轻松愉快,也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
三、阅读教学练习指导中的一点经验
反馈练习是评价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知识性、积累性的题目难度相对较小,而学生对能力性的考查题在很大程度上摸不着头脑。于是,研究题目类型以求准确解答者比比皆是。仅一家全国性的语文专业报刊的初三专版,就将阅读题型分为十大类型,五种现代文体以及古诗文体裁,并且型中有类,课内课外有别。若以此连教师都感到庞杂的东西,去作为对学生阅读练习的指导,恐怕学生将被其名词概念搞得头晕目眩,怎么能期望有良好的效果呢?
我不是反对对作阅读题型的归类及解题思路的指导,因为这毕竟是促进阅读效果的—条良好的路子。但一定要在精要、好懂的前捉下归类和指导,这就需要讲究策略。
遵循“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策略,结合阅读教学过程的三个核心环节——整体感知阶段、具体精析阶段、整合迁移阶段,我将阅读能力考查的题型归类如下:
整体感知阶段内容要点概括A 结构技巧分析B
具体精析阶段关键词句理解C:精彩之处欣赏D
整合迁移阶段内容写法探讨E 比较 阅读F
上表右栏的题型中,A、B、C、D是能力考查题的四种基本类型,适应于所有文体:E大致是技巧分析、词句理解、精彩欣赏题型的相加:F大致是要点概括、结构技巧分析题型的综合。教学中只要抓住四种基本题型,阅读练习便可以非常顺利地展开。而四种基本题型则完全可以融合到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作同步点拨指导,也可以在集中的反馈练习中强化巩固。经过历练之后,学生的阅读练习的答题准确率极高,且在阅读效率捉高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视野
(一) 教学思想的研究
1.陶忠华《对小学语文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2.于永正的教改探索《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
3.吴忠豪的教改思路《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4.翟京华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二) 培养创造力的研究
1.理论探讨
姜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吴清华《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
2.策略、方法
(1) 方利民《小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实行六开放》
(2) 熊建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素质的策略》
(3) 周卫国《发现教法与创新教育》
(4) 袁炳飞《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惯常定势及弱化的训练》
(5) 林祖望《加强语言实践 培养创新意识》*
3.想象力的培养
(1) 余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2) 李克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尝试》
(三) 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李鸿谟《落实新大纲精神,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李冰霖《信息素质教育--小语教学的新使命》
(四) 情感教育
杜晓妮《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1、高凤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其育人功能》
2、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实验研究报告
在语文教学思想、新视野的成果的报导中,未见思想教育、美育和语文实践活动等的报导。
二、有关识字教学
施茂枝《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三大规律》
三、有关阅读教学
(一)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施茂枝《阅读教学中两个偏向及矫正》
(二)理论探讨
1.张庆《提倡诵读》
2.周一贯《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
3.周一贯《“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
4.纪育华《冲破以段落为界的思维定势》
(三)阅读教学方法
1.胥翠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
2.陈婉清《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提高实验的初步研究》
3.姜仕恭《明确质疑目的,讲究释疑方法》
4.陶宇明《课堂质疑的九个切入点》
5.刘莉《感知 体悟 品析》
(四)语言积累的研究
林润生《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五)练习设计的研究
1.陈爱红《课堂教学巧设计,教学效率定提高》
2.桂贤娣《情趣结合的家庭作业》
(六)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1.李冰霖《为孩子们导航》
2.陈金表《课外阅读四要》
3.钟娟《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在对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报导中,语感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发表一定的见解等专题少见报导。
四、作文教学
(一)对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探讨
杨旦凤《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二)理论探讨
1.构建训练系列
吴立岗《根据活动理论构建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
2.作文全程训练
张培红《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
3.发展个性
陈关根《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三)读写结合
1.冯兰《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2.黄桂林《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形式》
3.魏明《结合课想象作文》
4.卢秋萍、施茂枝《就文取材 一箭双雕》
5.张美满《如何加强片断练笔》
(四)作文指导
1.写作兴趣的培养
(1) 申维俊《学生写作兴趣初探》
(2) 黄茂文《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
(3) 郭瑾《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引导学生倾吐的做法》
2.作文题目的设计
高峰《作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训练题的设计》
3.观察的指导
汪秀洁《观察: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手段之一》
4.选材的指导
谭珍《作文的创新--从选材开始》
5.作文的评价
李都金《丰富作文内容,完善评价体系》
如何开拓思路,指导自由表达未见专题报导。
五、口语交际
未见有关口语交际的专题报导。有关于培养说话能力的报道。
六、教学模式
1.刘影《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2.许小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
3.张培建《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4.黄贞良《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5.张海峰《“自读”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6.卢毓敏《优化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7.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8.章荐《题海战术--素质教育观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9.何小珍《网络氛围下的作文教学模式》
10.赵阿琴《激发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价值》
七、教学艺术
1.教学设计的艺术
李俊《教学设计新视角》
严旭峰 林祖荣 《素质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审视》
2.突出重点的艺术
李运菊《突出重点,优化过程》
3.点拨启发的艺术
李瑞桐《点拨在小语教学中的运用》
4.课堂表演指导艺术
周一贯《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
5.课堂讨论组织艺术
严萍《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6.教学幽默的艺术
孙改仙《论教学幽默》
7.课堂教学艺术
赵敬春《谈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阅读教学;反思;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新教材在编写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阅读篇幅和阅读量明显加大,侧重于通过阅读习得语言知识,获取信息,夯实听、说、写的基础。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一味采用应试强化训练模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一些教师训练方法简单,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以讲解语言、语法知识为主,对学生阅读技能和推理归纳类试题解题技巧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许多学生初中基础差,词汇量贫乏;阅读习惯差;课业负担重,自主阅读时间不足;选材单一,难易度把握不好等等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诸多因素导致阅读训练耗时费力,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成绩不理想。
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认真思考如何利用阅读教学更有效地加强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目前新课程和高考英语改革的需要,是摆在每位高中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反思性教学去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二、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是经验型教师教学后简单回顾自己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有研究意义的反思。它是一种有益的逆向求异思维活动,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及时反思,既能有助于教师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经验,从而将实践经验系统化和理论化,有利于提高质量,又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对阅读理解的考查在高考英语试卷中所占比分较大。针对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把反思性教学与阅读教学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反思性教学的优点,积极关注教学目的和结果,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如下:
1.教学前反思
1) 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做唯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
教师最高要求,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光盘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等辅助设施,把“教好教材”提升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例如,在教授顺序选修6 Module2(外研版)阅读课文The Cat That Vanished时,由于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骤增到72个,语言复杂,内容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在学习阅读课文之前,我组织学生观看这部小说的录像,通过生动直观的图像、纯正地道的语言、奇幻有趣的情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的理解障碍,增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通常包括Knowledge and Skill, Process and Methods和Emotion and Values,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阅读课教学前教师应再次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以制定好的教学设计,不断进行反思:教学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教学设计是否从班级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导入是否承上启下,富有新意,具有创意?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传递了怎样的价值和智慧?等等,经过研究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为成功地上好阅读课奠定基础。
2.教学中反思
1) 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的反思。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授课行为进行反思:
教学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启发性?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开展?对阅读技能、解题技巧的指导是否科学有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令是否明确?课堂用语是否恰当?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出示是否适时?多媒体手段是否最大程度辅助了教学?等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做出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2) 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行为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