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型课特点

微型课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型课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型课特点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桌文化;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漫步在教室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上和墙壁上处处可见一些英语单词、数学公式、概念定律、爱情表白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我们称之为课桌文化。课桌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它的匿名性,较之校园内的其他主流文化,更能深刻地反映同学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课桌文化的分析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进而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研究者从安徽省某高校教学主楼公共教室逐条抄写课桌文化,共收集课桌文化927条。然后,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删除歌词、人名、无意义的诗句、零碎的语句和意义不明确的语句。对整理后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将反映不同态度的语句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课桌文化中反映学习、爱情、大学生活、交友、人生这五种态度的语句所占的比重较大(表1),现分述如下。

一、关于学习

从所搜集的材料看,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消极的学习态度明显多于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才是硬道理”等,表达出了学生想要学习的意愿。消极的学习态度像“想要考得好,全靠两眼瞟;要想考得高,全靠带小抄”,调查显示,在所有搜集的材料中,有23.4%是关于考试内容的小抄,反映出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只要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则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不想上课,谁代我上课啊”则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关于爱情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反映大学生爱情观的课桌文化,其条数占到总数的19.8%,排在第二位。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爱情的态度呈现了出阶段性的特点。那些还没有恋爱的同学对爱情的渴望,想要得到一份爱情: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接下来是热恋时期,热恋时的爱情往往是感觉良好的:如 “和相爱的人,蜗居在一起也很温暖、”“牵着你的手,一直走到最后”等;当由热恋转为平淡,热情过去的时候,有些同学开始充满了对爱情的迷惑和误解:如“爱是精神鸦片,更是无聊时的消遣”、“爱一个人真的好难”等;分手以后,对爱情有留恋,有遗憾,也有解脱:“离开了你,我想你”、“从今天起,我决定放弃了,只因为爱一个人太累了,我选择放弃”、 “若不爱,就直接了断,何必再痴缠不已”等等。由此可见,相当大学生在爱情观上尚不太成熟,需要加以积极引导。

三、关于大学生活

许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拼命学习,再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高考,终于考上大学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有着千差万别。有的同学开始对大学生活充满迷茫,漫无目的,没有理想和目标。“大学我该怎么过?迷茫”、“终于上大学了,好享受哇!是吗?享受?”、“大学:为之甘愿付出汗水,得到后却丝毫不珍惜的地方”、“所谓的大学,有点鄙视”等无不反映出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迷茫和缺乏目标,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都这样的萎靡、颓废。可见各高校很有必要重视起这个问题,组织各种活动,开展人生目标、人生理想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充满朝气,奋发向上。

四、关于交友

课桌文化中关于交友的信息也很多,许多同学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或者是QQ号写在墙上,希望能够交到朋友。如“寻求女友,187xxxxxxxx,有志者请联系”、“诚邀喜欢篮球女生为聊友,QQ34xxxxx”等;也有部分同学想要交到网络游戏中的好友,希望可以一起玩游戏,如“DNF安三寻一给力女友,ID:神殿骑士”、“CF战队招人”等。可以看出,作为想要独立自主而又受到家庭和学校管制的一代,许多学生借助广泛交友来满足自己社会化的需求,来显示自己的成长。另外,还有借课桌文化求、求包养等信息的情况,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健康的性取向,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铁站 行为 方式 空间 需求

长期以来设计中往往按建筑类型去了解室内环境的一般功能要求,很少深入探索使用者心理、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为了使人与环境构成一个共生的、完美的互动体系,行为必须成为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本文从研究地铁站内使用者的行为出发,分析并找寻各种行为背后的相关需求,为完善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一、地铁站内使用人群

并不是所有的地铁站内人员都是地铁使用者,比如站内的工作人员、商贩、发广告的推销人员、流动的乞丐者等,他们以某种方式使用地铁出现在空间内。本文在研究中不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对地铁使用者的定义现定于地铁乘客,也就是把地铁当做交通工具来使用的人。

二、地铁站内乘客使用行为分析

地铁站内空间较为复杂,乘客行为变化也很丰富,为避免设计中忽略使用者行为特点,通过地点和范围对乘客的使用行为流程做出界定,可以分解为:买票―检票进站―进入外层站台一到达候车站台―上车―乘坐―下车―离开候车站台(或换乘)―离开外层站台―检票离站出站。每个存在着很多有差异的行为现象,只有研究这些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使用者需求才能真正理解使用者,才能发现不同现象背后相似的动机。仅有的少量座位上睡着的乘客;把随身的行李放在地上的乘客;绝大部分的乘客下地铁后争先恐后挤上电梯,解读这些行为现象背后的使用者动机:乘客不仅使用地铁,更希望舒适的使用。幕墙前面地图上找信息的人群;拿出地图摊在地上看的外地乘客;寻找工作人员问路的乘客,可以读出现象背后的动机:乘客不仅要使用地铁,更希望快速准确地满足定位需求。

三、地铁站内的乘客需求分析

“如果我们有某种需要,就会激发起一种驱动力,也就是所谓的动机”。由此推动我们去寻求满足需要的行为,可见,解读动机的更本质意义在于,挖掘出那些使用者的需求。如果使用者的需求被满足,他们就会倾向于积极评价空间环境,相反,就会产生不良感受,更倾向于负面评价。找出使用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有利于为地铁站内空间人性化设计的不断完善提供可靠依据。

3.1导向性需求

使用者在地铁站空间需要面临最大问题是对环境的识别,面对导向不明、方向混乱的地下环境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使其情绪不安,同时降低空间识别能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人在地下空间的寻路困难,直接影响了使用者对地下空间的积极评价。

与周边空间衔接导向混乱。通往周边大型商场、写字楼、学校等大型建筑空间的通道是现在乘客分流的重要方式。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引导乘客,减少站内滞留时间。然而目前现状为大部分地铁与其他建筑的空间衔接五花八门,进出口的大小,指示标志都大相径庭,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地铁站都有免费的街道图,标志出地铁、商场建筑以及大型的住宅区、学校、写字楼等。

标识导向系统不完善。标识导向系统给人提供信息,以此来引导人的下一步行动,它将行为摆在中心位置来研究。在实际空间内,往往标识的改变会使很多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北京动物园地铁站的出入口缺乏明显的周边重要建筑标识,导致各个出口都有很多乘客问路并出现折返现象,导致人流混乱。站内也有标识闲置的现象,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也带来视觉污染。另外,花样繁多的广告在视觉上影响视觉分辨能力,在站内更应凸显标识系统,使乘客一目了然地发现所需信息。

3.2快捷性需求

快速衔接外部交通空间。地铁交通空间与火车站、公交枢纽未能紧密接融。比如北京西站没有地铁直接到达,必须出火车站再进地铁站,拉长了行走距离,直接导致站内空间中大量不必要的人流,浪费乘客的时间精力。相比之下新建的北京南站火车站、公交路线与地铁线路三线合一,缩短了乘客的换乘路线,节约了乘客的时间。

地铁站也存在换乘问题。以西直门枢纽站为例,作为2、4和13号线交汇处,换乘距离过长导致换乘需要走路十分钟以上,如不了解路况会浪费更多时间。如何让方便的换乘站真正的为大众带来快捷的服务是设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疏通内部空间流线。国内大部分站台设计采用中间双向人流混合,两侧为相反方向车轨,直接导致中间站台四股人流的交织的混乱现象。我们可以效仿巴黎地铁站站内空间设计,中间双向轨道,两侧为不同方向人流进出,四股人流交织减少为两股,完美解决人流融合时的复杂状况。目前北京城铁已采用了这种布置方式,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调研发现站内有很多空间无法为乘客所使用,空间面积看起来很充足,实际可供使用的面积却很少,存在着浪费情况。

3.3人性化的配套设施需求

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服务类设施、生活服务类设施和无障碍配套设施三类:

乘客对交通服务类设施的使用需求主要有问讯处,能快速通过的安检设施,便捷使用人工售票处、自动售票机、零钱兑换机等。

站内空间除了满足使用功能需求,更要研究对人群全方位的关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的布置不仅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出行的必要条件,更能感受到社会给予尊重以及环境的温暖。

生活服务类设施主要包括卫生间、宽敞的站台等候区、以及小型商店、娱乐室、阅览处或书店、饮水处以及应急药品处等。

3.4安全性需求

地铁站多位于热闹市区,站内空间作为与乘客关系密切的空间,安全性对乘客行为有直接影响。站台作为乘坐地铁的候车区,车辆进站时带来潜在的危险,设计中应该考虑周全。铁轨上采用高压电来保障地铁运行,但大部分站台上却没有护栏,只靠警戒线不能维护安全,导致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浪费人力财力,但还是有乘客掉下站台的事件。目前新建地铁站大都开始设置屏蔽门,既可减少噪音、避免温度流失,又有效的保证了乘客安全。

站内的楼梯和电梯也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安全感。以北京动物园站为例,长达80级的一跑楼梯以及同等高差的超长电梯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除了基于安全的考虑,对使用者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3.5舒适性需求

除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外,地铁站还应创造宜人的舒适空间,帮助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亲切的关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空间内部空气要具有流动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满足内部使用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温度适宜,要保证夏季不过于凉爽,冬季也不能太热,防止因为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湿度得当,站内大部分地面为滑面大理石或瓷砖,湿度过大会导致表面凝结水滴,湿滑的地面存在隐形危险;更倾向于天然采光,如使用人工采光则须保证颜色与稳定性接近于天然采光,避免产生眩光发生危险或者由于采光原因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声环境方面可以在站内非高峰时段播放轻音乐,舒缓情绪,但是要保证地铁站在一定距离内信息传递的清晰度;严格控制地铁站内广告设施的布置,防止广告污染。

四、小结

通过对地铁乘客的使用需求以及部分国内地铁站站内空间的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国内部分新建地铁站基本能够满足乘客使用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对乘客的导向性、快捷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相关设施配套性的需求影响较大。由于地铁站作为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乘客的使用行为、使用需求及两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必要。

参考文献:

刘凤瑞 行为科学基础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金治富 交通心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韩佳辰 地铁枢纽站设施仿真建模及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 长春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李国栋 特大城市核心地段地铁站城市空间设计初探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作者资料:

林秀明(1985-),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型特点;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4-02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在信息化社会中对于个体以及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功能与课程价值而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领域之一——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要真正发挥“载体”和“途径”的功能,实现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价值,就必须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大体可分为三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和作品制作课。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本,根据学生心智水平、教学目标、课型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捕捉教学时机,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打好理论课基础

信息技术课中的理论课,是指以基础性知识、工作原理或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由于其内容略显抽象和枯燥,加上教师本身对这部分内容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对其内容的挖掘和教学策略的探索,使得理论课教学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大软肋。理论课的教学应当予以重视,因为从课程内容体系上讲,它是其他课型内容的基础和支撑;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体现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例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更好地实现了人机交互,体现了信息技术人性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则是人类解决问题过程的映射,我们也可以用程序设计的思想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非线性方式组织多媒体信息,信息技术作为话语系统更好地结构化表达信息和思想(如超级链接的表达方式)……技术的概念和原理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抽象概括,是技术革新、发明与创造的思想方法和思想依据。《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技术在以非凡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层出不穷,现有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扩展。所有这些使得人们理解并自如地把握现代技术的概念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故而教师应重视理论课教学,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关注概念、原理或理论的产生及形成过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度拓展学科领域,剥开概念、原理或理论看似生硬、枯燥的外壳儿,使它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容易让人接近,在此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思维习惯。(2)关注技术文化的传播。任何技术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例如,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等等,这些也都可以归结为理论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尝试通过活动设计,以学生的自我反思、自主建构替代说教,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和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技术观,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培养、提升学生技能

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能熟练的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信息技术课中的常见课型。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技能训练,即在反复的练习中熟练操作,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能力迁移。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本的学科课程,自然带有技术的痕迹,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课中的技能课不应当是机械的、为了操作而操作的软件训练,因为技术应用的过程与方法不是在机械的、亦步亦趋的模仿操作中习得的,否则将置学生于单调、枯燥之中,将会扼杀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技能课要强调基于生活化的教学,即教师应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技术。因为在源于生活、工作、学习实际的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技能训练,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是真实的,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策略是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从而学生所获取的经验是可以内化的,获得的知识、技能是能够形成迁移能力的。不仅如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也会相对系统、完整而且辩证。总之,通过“生活化”的技术课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操作技能,更能体验技术思想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同时对技术的优势、局限性与不足能够形成较为客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现有技术成果和发明过程产生初步的或较为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探索、革新、创造成为可能。对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微课 说课 微型课

目前,说课与微型课是评定教师资格、培训新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的两种常见形式,而微课是近年教育界的新鲜事物。以近年广州市中职英语教师可参加的竞赛为例,2011年有广州市中职英语特色课型说课比赛;2013年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大赛,而2014年、2015年该竞赛只保留了微课比赛;2014年有广东省中职英语教师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广州市选拔赛,决赛为微型课展示。参赛教师普遍认为:对说课与微型课很熟悉,但对微课还处于摸索学习的阶段,未能准确把握其特点,未能清晰区分其与说课、微型课的不同。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形式,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因此,学习微课的概念,把握微课的特点,将之与说课、微型课区分清楚,非常必要。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一)微课的背景。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的60秒课程及英国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微课程”的概念,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秒~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分钟~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在国内,佛山教育局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2]。2013年以后,微课概念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升温。

(二)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概念首先由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给出,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他不断深化微课的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3年2月)[2]。胡铁生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深化了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概念。微课从“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发展为“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最后提升到“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不变的特征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针对“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制作。

(三)微课的特点。

1.短小精悍。5至10分钟为宜,时间紧凑。

2.重点突出。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目标明确。

3.依托网络。以支持网络传输的多媒体格式为主要载体,实现在线学习。

4.使用方便。资源容量小,适用于移动设备,实现移动学习。

5.自主学习。形成资源库,学习者按需择课,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对比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最早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会于1987年提出[3]。微型课,又称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基本教学训练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学院将之引进我国。时至今日,说课与微型课已成为适用于所有学科师资培训、教师选拔及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微课在我国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发展只有六年,有待教师进一步认识与研究。以下对三者的五要素(定义、内容、作用、对象及时间)分别进行对比。

(一)微课、说课和微型课的五要素对比。

1.定义.说课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研究,就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改进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4]。微型课,又称为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活动[5]。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2.内容:说课的内容是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学情及学法指导内容;教法与策略;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及其指导思想;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得失及改进措施。微型课的过程模式是学习研究、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组成微型课堂、角色扮演、准确记录)、反馈评价。微课的内容是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3.作用:说课的作用是丰富及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促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微型课的作用是使教学技能训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克服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使师资培训科学化。微课的作用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复习巩固;丰富的技术环境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环境。

4.对象:说课和微型课的对象是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微课的对象是学生。

5.时间:说课时间是15至20分钟。微型课时间是10至15分钟。微课时间是5至10分钟。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主要区别。

1.说课、微型课重在教师的教,微课重在学生的学。说课和微型课都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分别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听者的评价反馈,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及时改进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及技能水平。而微课是一种学习型资源,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而制作。

2.说课、微课重在教学内容,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说课,预测或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并得到评价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说课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对教学内容关注得比较多;微课是围绕或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微视频资源,重点必然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微型课是一种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对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教学技能的掌握为主,对教学的知识内容关注得比较少。

3.说课重在教学理论,微型课、微课重在教学实践。说课不仅要说“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做”、“理论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教师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另外,说课不是实际课堂教学,无法看到教师的临场发挥及教学效果。可见,说课侧重于教学理论。微型课的目的是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上微型课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的过程,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形成、掌握、达到熟练,微型课对教学实践的侧重是不言而喻的;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侧重的是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及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

4.说课、微课展示综合教学技能,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的分解。微型课的“微”是指从整体教学技能“微”出分立的教学技能,由分立的教学技能“微”出分立技能的内部层次,以及分析、评价、选题等微化[6]。微型课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进行系统化训练。微型课的特征是“分解”,而说课和微课就是微型课中各种教学技能的综合演练,并非着重于某单一教学技能。微课的“微”不同于微型课的“微”,它只强调其视频时间短、资源容量小。微课的内容除了微视频,也包含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学过程。说好说课、上好微课都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综合教学能力。

三、微课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英语微课有利于增强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技能水平。

微课的设计、制作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水平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微信短小精悍、易于设计实施,一定程度削弱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此外,微课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微课,在实践中检验微课成果、优化理论,在良性循环中,促进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英语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微课时间短、容量小、易于网络传播,极大地拓展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另外,传统教学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上”的现象很常见。微课可以为各层次学生提供补充学习资源,学生可按需选择。英语微课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节奏慢、学习被动的缺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提供资源的支持。

微课不仅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作为新生事物,微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满足了新时代学生对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同时,微课带动英语教师更加积极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英语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微课,这种英语教学新资源非常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王蕾.通过说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10-13.

[4]陆昌然.小学数学说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型课微型课认识微型课备课微型课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31 

最近两天,我校有幸承办了市英语“微课型”优质课大赛。这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次承办此类活动,市区和各县很多教师都前来观摩,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师更是兴致高昂,积极前往,这是学习和充电的好机会。在此次活动中,很多老师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的课堂有趣、形象而真实,基本功过硬、准备充分、板书潇洒、神态自信、设计合理、顺理成章,尤其是流利的英语口语让人自叹不如,听他们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赛后看看别人,对照自己,感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也有个别教师也许是准备不充分,也许是基本功不够扎实,也许是学生不够配合,也许是缺乏比赛经验,太多的也许,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令人遗憾。不管怎样,这次活动让我能从中发现很多自己的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对英语“微课型”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微型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称为“微课堂”。 它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少、教学时间短、教学设计完美、课堂富有吸引力、学生活动高效。通过“微课”,每位教师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快速地传授给别人,“微课”在英语创新教学中起着一个“领头羊”的作用,代表着一种很时尚或者说是很前沿的东西,可以去模仿、交流和学习;它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程主要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适度的课堂教学,以方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掌握基本知识、突破重点、难点。微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程要实用,值得去学,通俗易懂,就像把一个哲理绘制成一幅生动的漫画。有教师认为“微课”是花架子,没教学效果,对高考没什么作用,这种认识是不够的,没看懂它的实质。 

其次,教师如何精心准备“微型课” 

这次指定的“微课”类型有三种:阅读课、词汇课和语法课。拿到材料后,教师首先做的是熟悉材料,然后根据微型课的基本形式、要求和特点,理清思路并借助于网络、书籍、身边的事例、他人的经验完成属于自己的设计,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时代感;找同行、专家指出意见,虚心听从他们的建议;通过反复试讲改正不足,使自己的设计各方面符合“微课”的要求。通过观摩,我们教师得出结论:相对来说,阅读课新意很少,大都是相关图片引入,课文预习,听力训练,由浅到深设置问题、判断、提示复述和表演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课型关键在于创新。词汇课是最能吸引人的课型,设计前卫,学生兴趣高昂,要求学生参与的程度不深,听听、读读、写写、填填,省脑子。这种课型要求课件设计水平高。语法课是最难讲的课型,学生不感兴趣,专业术语难读、难懂,学生听不明白,设计不好没意思,学生参与程度差,这种课型设计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三种课都要有亮点,如果没有亮点,很难赢得评委的欣赏。 

再者,微课需要教师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