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长青集团(002616)是国内主要的燃气具及配套产品的制造和出口商之一,主要产品包括烤炉、取暖设备、热水器、燃气灶具及燃气配件等。公司燃气具及配套产品出口主要采取OEM/ODM模式,毛利率相对较低。此外,由于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欧洲、北美等地的燃气具市场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目前公司主要战略是选择利润较高的出口订单来执行,以及加大内销比例,从而提升公司燃气具产品盈利能力,未来有望带动公司利润增长。

公司于2004年2月取得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焚烧发电厂项目的建设及特许经营权,此后进军生物质发电领域。2012年至今,公司在环保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整体扩大并形成规模,由单个效应跨向整体效应。

生物质发电行业快速发展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

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作出“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40%-45%”的承诺;国务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1.4%”的目标。受益于上述规划,我国生物质发电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发改委预计,2015年及2020年生物质发电规划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3000及30000MW。

公司生物质业务优势与潜力

公司行业内具有三大优势。首先,公司进入生物质直燃发电领域较晚,避免了行业早期所走过的弯路,没有历史包袱,项目平均质地优异;其次,民企制造业出身,擅长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相比国营大型发电集团管理上更为灵活,更适应生物质项目的特点;并且,公司绝大部分项目采用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并已完全吃透,该工艺在国内有近50个项目,市场占有率30%以上。

目前,公司已经投产及正在建设中的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项目已达7个(长青环保、沂水环保、明水环保、宁安环保、荣成环保、鱼台环保、扶余科技)。其中,长青环保(2*12MW)继续保持稳定运行,并在进行扩容项目的前期工作;沂水环保 (1*30)运行持续稳定向上,目前已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明水环保(2*18MW)通过实行一系列改善措施,逐步减亏(今年末另一台机组可投产);宁安环保(2*30MW)已完成72+24小时试运,进入试生产阶段;在建项目中,荣成环保(2*15MW)处于建设期,鱼台环保(1*30MW)已开工,扶余科技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2万吨BMF)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8个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稳定贡献2亿以上净利润,成为公司未来3年高增长的基础。

公司沂水生物质发电的利用小时数高达8000小时/年,这是公司生物质发电业务与其他公司最大的差异。目前来看,公司度电燃料成本在0.3-0.35元/度,与行业情况一致,利用小时数高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采用了丹麦的炉排炉技术,每个季度仅需进行一个星期的检修,负荷率达到或超过了100%。公司认为原材料收集问题不大,以沂水项目为例,每年消耗秸秆在33-36万吨,电厂秸秆存货保持在6-9万吨秸秆。以该项目为例,生物质发电达产后,每年贡献净利润大约在3000万元左右(差异在于原材料价格和上网情况),其中增值税即征即退大致在1000万元。

随着沂水项目的成功,公司环保发电业务的盈利即将全面超越传统制造业,这将加快公司向生物质领域转型的发展战略。目前国内生物质发电行业仍处于低谷,外部环境十分有利公司借助自身比较优势进行收购。此外,公司非公开增发正在证监会审核阶段。增发数量为3504.4万股,每股作价不低于15.69元。增发成功将为公司新增5.35亿资金,约能撬动5-6个项目,极大增强并购实力,未来公司向上的成长空间还将不断被打开。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环境保护部10日下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方案(2014-2015年)》,提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是当前治理大气雾霾的有效措施。到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88%以上,新增秸秆综合利用能力2000万吨以上。”

由于北方各地尚未进入供暖季,秸秆焚烧被认为是秋季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因。研究报告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每年因秸秆焚烧向大气中排放的颗粒物有数十万吨,区域内PM2.5日均浓度平均增加60.6微克/立方米,最多增加127微克/立方米。

根据方案提出的具体省份目标,到2015年,北京市力争全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天津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0%;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率95%;山西省秸秆综合利用率85%;秸秆综合利用率86.5%;山东省秸秆综合利用率85%。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欧洲生物塑料协会主席弗朗索瓦・比耶指出:“大力发展生物基纤维,未来纺织化纤工业的相关技术、工艺、设备、人才、经营模式等方面都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生物基纤维产业将带给纺织行业欣欣向荣的前景与潜力无穷的提升空间。”。

依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研究报告,生物基纤维是指原料来源于可再生物质的一类纤维,包括天然动植物纤维、再生纤维及来源于生物质的合成纤维,被视为工业时代下天然纤维的延续。生物基纤维具有绿色、环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生物降解等优良特性,有助于解决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为生物基纤维采用农、林、海洋废弃物、副产物加工而成,是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的一类纤维,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现代纤维加工技术完美融合,其纤维纺织品及其他产品亲和人体,环境友好,并有特有的多方面功能,引领全球纺织品及其他产品新一轮的消费趋势。而各国丰富的生物质原料资源储量, 也为生物基纤维的开发开了绿灯。其中,再生生物基纤维以针叶树、木材下脚料、毛竹、麻类、藻类、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为原料,原料广且环保自然。合成生物基纤维采用农林副产物为原材料,经发酵制得生物基原料,制得生物基聚酯类、生物基聚酰胺类等,它们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纺织材料。

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就与纤维密切相关。公元前就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的麻、棉、丝、毛等,实际上均是生物基纤维。所谓生物基纤维(Bio based fiber),是指利用生物体或生物提取物制成的纤维,即来源于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可再生生物基的一类纤维。生物基纤维的品种很多,为了研究和使用上的方便,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原料来源和生产过程,生物基纤维可分为三大类:生物基原生纤维,即用自然界的天然动植物纤维经物理方法处理加工成的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即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制备的化学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即来源于生物基的合成纤维。

与生物基原生纤维悠久的历史相比,生物基再生纤维的历史还较短。最早问世的生物基再生纤维是硝酸纤维素纤维,1883年由J.W.Swan和Chardonnet分别获得专利,1891年规模化生产。随后,各种形式的生物基再生纤维(包括铜氨纤维、粘胶纤维和醋酯纤维)相继问世。从20世纪初期起,还出现了各种再生蛋白基纤维,其中日本东洋纺公司的酪素蛋白基纤维“Chinon”1968年成为世界化学纤维的十大发明之一。可以说,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创新与起步阶段。但随着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一些以煤化工和石油工业为基础的矿物源合成纤维品种的陆续问世,生物基化学纤维的产量虽然仍在增加,但从60年代中期起增加的速率趋于平稳。由于石油化工为合成纤维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料,从而促进了合成纤维的大发展,其产量于1968年首次超过生物基化学纤维。

由于合成纤维以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为基础,其大部分废弃物不可降解,因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开始重视对生物基化学纤维的研究。1962年,美国Cyanamid公司用聚乳酸制成了性能优异的可吸收缝合线。1969年,美国Eastmann Kodak取得了纤维素新溶剂甲基吗啉氧化物(NM-IVIO)的专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一批新型生物基化学纤维实现了工业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莱赛尔(Lyocell)纤维和聚乳酸纤维。此外甲壳素和壳聚糖纤维、胶原纤维、海藻酸纤维等虽然在服装领域的用量不大,但在医疗领域已经取得重要地位。而曾经在三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大豆蛋白基纤维等再生蛋白基纤维,也因为具有生态纤维的特征而重新受到重视。

本世纪以来,以植物/农作物为原料,运用生物技术制备成纤聚合物的单体,是生物基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而传统合成纤维的成纤聚合物单体一般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近年来,纤维科学研究者十分重视运用生物技术合成成纤聚合物的单体的研究。例如日本富士通与本田公司从蓖麻秸秆中研发出新的生物基纤维聚合体用于汽车内饰用织物。法国罗地亚公司采用蓖麻秸秆原料制成了聚酰胺610纤维。其中最重要的生物基化学纤维聚乳酸,其成纤聚合物的单体L-乳酸则是以玉米、山芋等为原料,采用发酵法生产的。美国杜邦公司已在用玉米淀粉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单体丙二醇(PDO)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农业集团卡吉尔(CargiⅡ)公司组建了一家新公司,利用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甘油来生产丙二醇。杜邦公司还开展了用生物技术合成己二腈,再转化为尼龙6和尼龙66的单体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研究。

政策导向战略发展

据美国儒士咨询公司最近报告指出,20世纪形成了石油经济和技术体系,2l世纪将会出现生物基经济产业。以生物基工程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生物基纤维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新潮流。该报告认为,在生物基产业发展初期,社会、环境和战略价值要大于经济价值,国家目标、政府的引导和联盟组织等的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强度越来越大。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恢复经济的长远规划中,均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走出困境、争夺高新技术制高点、重新走向繁荣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重新定义生物基纤维材料不仅是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原料,而且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工程材料。他们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把纤维产业转向利润更高、受资源或环境影响更小的高性能生物基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另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生物基纤维作为有助于解决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鼓励开发与使用生物基纤维。如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农业部赞助的“2020年植物/农作物可再生性资源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2020年从可再生的植物衍生物中获得10%的基本化学原材料。为支持生物基纤维材料的研发应用,美国能源署(DOE)最近向两个大型研究项目拨款1130万美元。据悉,这两个项目旨在以农业废弃物或木质生物质为原料,研制出造价低廉、性能优异的再生碳纤维材料。据悉,该种材料一旦成功问世,将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前,为鼓励生产企业用生物基TPU代替传统的聚丙烯腈为原料生产生物基纤维,DOE还向陶氏化学公司、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长期提供研究经费援助。

一向以功能性纤维见长的日本化纤制造商正全力聚焦于个人健康、卫生与舒适性的生物基纤维与纺织品方面的发展。2002年6月,日本政府统合了“纤维制品新机能评价协议(JAFET)”。JAFET针对经过生物基技术生产、加工、纺织的化学纤维及成纤聚合物制品的表示用语、评价方法、评定基准等进行了统一,并确立了标志的认证制度,以通过“新机能生物基纤维产品”改善国民生活为最终目的。统合后的新组织具备评定标准部门、试验检查部门、标志推进部门、制品认证部门4个主要部门进行工作推进,以满足生物基市场新需求的高性能、新功能,并且兼顾与环境相协调的新型生物基纤维及其制品日益受到工业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

在欧洲,意大利政府颁布的《环境保护和减排规划》规定:到2025年服装鞋帽产业与纺织业必须全面使用天然纤维与生物基纤维。而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并制定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鼓励生物基纤维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基纤维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前景一片大好。2011年欧洲共同体就生物聚合物及其纤维的潜在市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生物纺织(Biotext)研究计划。组织了德国的ITA、ITCF和Dechema,比利时的Centxbel以及西班牙的Aitex等5家知名的公司与研究所,选择生物聚合物PLA、PHB和淀粉基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丝、扁丝、复丝(BCF、FDY和POY)以及生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将开展共混聚合物的性能界定,实验室规模的验证,探索与确定生物聚合物的改进目标以及确定产品的最适宜使用领域等。Biotext研究计划的目的是为生物高分子材料在高端纺织品上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雀巢、可口可乐、达能集团、福特、亨氏食品公司、耐克、P&G和 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已携手联合创立“生物基纤维开发产业联盟”。联盟成立的目标是引导负责任地挑选和收割农作物材料,如甘蔗、玉米、芦苇和柳枝等用于制造生物基纤维,并将呼吁行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共同帮助推进工作的实施。旨在鉴定生物基纤维行业的潜在影响及促进这些影响的可能性措施,使生物基纤维行业新兴供应链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生物基纤维开发应用动向

据德国创恒斯泰技术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当前在国际利用生物基技术的开发中,最热门也最有市场应用潜力的生物基纤维材料包括纤维素聚合物、生物基聚酯类(PLA、PHB、PTT、PBT、PET等)、生物基聚酰胺类(PAll、PA6、PA66、PA69、PA610)、生物基聚乙烯类、生物基聚丙烯类、生物基PVC类、生物基TPU类以及淀粉基聚合物等。该报告还阐述了这些生物基纤维在环保、节能、康健、亲肤与安全应用领域的无限效益与功能。

例如Regenerated biological basis纤维(RBB-再生生物基),具有优良的人体亲和性,可广泛应用于贴身内衣、家纺、衬衫、袜类、服装、休闲等领域。在RBB纤维开发的纺织品中,以Chitosan纤维(壳聚糖纤维)为例,目前海斯摩尔纯壳聚糖纤维等生物基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并具备工业化产能基础,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Chitosan纤维除了用于医用纺织品与劳动防护用品外,在纺织服装领域,Chitosan纤维吸湿排汗、抗静电、抑菌防霉等功能性,使其特别适合做床上用品、内衣、袜子、毛巾等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又如Elastic biological basis纤维(EBB-弹性生物基),特殊的花生壳截面使EBB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功能,具有抗氯性能,能经受一般弹力牛仔布所不能采用的漂白和洗涤环境。EBB纤维用来生产四面弹力织物,高档针织面料,高弹牛仔面料,在牛仔服装、运动服装、衬衣、休闲装、女性套装、裤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Poly lactic acid纤维(PLA-聚乳酸),这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甘蔗等。它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的环保性,兼有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特点, 吸湿排汗均匀、快干、阻燃性低、烟尘小、热散发小、无毒性、熔点低、回弹性好、折射指数低、色彩鲜艳、不滋长细菌和气味保留指数低等。德国亚琛大学纺织研 究所选择生物聚酯为原料进行了系统的纺丝成型试验。在共混纺丝试验中,使用PLA(80%)和PHB(20%)两种组分,制得的长丝纱单丝直径达20?m,其纺织品展现了十分好的使用性能,如优良的渗透性,高吸湿性和良好的水汽穿透性能。

生物基聚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聚酯产品,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综合性能:它有尼龙(PA)的柔软性,且有更好的色泽度;也有腈纶(PAN)的蓬松性,且避免了磨损倾向;还有涤纶(PET)的抗污性,更有很好的手感;加上本身固有的回弹性和抗静电性,它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在医疗非织造领域也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据了解,目前,杜邦公司是PDO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其PDO产品主要用于生产PTT纤维材料。杜邦已经掌握了PTT纤维产业链的顶端技术――PTT聚酯切片的生产技术。中国盛虹控股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用粗淀粉或生物柴油的副产品――甘油,分别采用两步法和一步法来发酵生产PDO和BDO(1.4丁二醇),开发的新工艺已经提高了克雷伯氏菌的生物量和乙二醇的总产量,并通过添加适量的反丁烯二酸,可增加PDO的生产力度。

在动物基成纤聚合物的生物技术制备方面,蜘蛛丝是力学性能十分优异的天然纤维。近年来,美国杜邦公司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首先建立蜘蛛丝蛋白基各种成分的分子模型,然后运用遗传学基因合成技术,把遗传基因植入Escherichia coli细菌和P.pastoris酵母菌,可分泌出高分子量的蜘蛛丝蛋白,从而仿制出长度可达1000个氨基酸的蜘蛛拉索丝。

加拿大Nexia公司则使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在蜘蛛体外获得了蛛丝蛋白。方法是将能复制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到山羊,山羊生产的羊奶中就含有类似于蜘蛛丝蛋白的蛋白质,这种羊奶中含有经基因重组的蛋白质2g/L~15g/L,用这种蛋白质生产的纤维取名生物钢(Biosteel),其强度比芳纶大3.5倍。该公司正研究如何将羊奶中的蛋白质进行纺丝的问题。他们已和加拿大国防部签署了用这种纤维生产防弹材料的协议,还和美国军队及美国航天局(NASA)达成了有关合作。

为了蜘蛛丝的生产量,一些科研项目已经利用植物来生产蜘蛛丝蛋白。这种方法是将能生产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给植物,如花生、烟草和土豆等作物,使这些植物能大量生产类似于蜘蛛丝蛋白的蛋白质,然后将蛋白质提取出来作为生产仿蜘蛛丝的原料。如德国植物遗传与栽培研究所将能复制Nephila clavipes蜘蛛拉索丝的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给土豆,所培植出的转基因土豆含有可观数量的蜘蛛丝蛋白质,90%以上的蛋白质含有420~3600个碱基对,其基因编码与蜘蛛丝蛋白相似。由于这种经基因重组的蛋白质有极好的耐热性,使其提纯与精制手续简单而有效。

通过仿生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纤维和智能纤维,也是令人瞩目的开发应用方向。日本科学家研究了蚕吐蜘蛛丝的机理。东华大学胡学超等进行了以蚕丝为原料,模仿蜘 蛛的吐丝,通过干法丝制备人造蜘蛛丝的研究。日本科学家还研究模仿酶、神经、肌肉等生物体分子纤维的功能,开发功能更高纤维的技术。例如,通过人工酶加工技术开发消臭+杀菌、止痒+消炎+抗过敏纤维;通过模仿神经开发合成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人工肌肉,并应用在调节器等功能设备中。将天然高分子与其他材料复合制备新型复合纤维,例如,丝纤朊/纤维素复合纤维、明胶/纤维素复合纤维、壳聚糖/究兰等天然离子复合纤维等的开发和应用,在日本也是开发的热点。

在纺丝技术的革新应用方面,以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的粘胶纤维采用湿法纺丝工艺,不但生产流程长、能源消耗大,而且污染环境。如果采用新型溶剂如NMMO得到的Lyocell纤维,该纤维具有较高的干强、湿强和湿模量,优良的尺寸稳定性,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日本东丽公司和京都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纤维素纤维“熔融纺丝法”,在维持纤维素特性的条件下能够自由控制分子间氢的结合强度。由于是通过熔融丝进行纤维化,可得到异形截面纤维,并可与异种聚合物生成复合纤维,应用复合纺丝技术,可生产出比天然纤维中最细的海岛棉纤维(1.3dtex)更细的纤维,最细可达0.1dtex。 该公司还通过在纤维素中加入第三成分,缓解氢键结合强度并赋予其热塑性,纺丝后,再除去第三成分,从而维持纤维素所具有的吸湿性、放湿性、显色性及柔软的手感。他们还成功生产出由天然高分子组成的纤维素类纤维丝,利用该技术不仅能够轻松地得到异形剖面等任意剖面形状的纤维丝,而且还能简单地生产出与异种聚合物复合而成的混纺纤维丝等材料。因此,将纤维素改性后所得到的纤维素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熔融纺丝,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纺丝效率,省去溶剂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步骤,缩短流程。因此,再生纤维素熔融纺丝法是最具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加工方法。

生物基纤维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生物基纤维材料在常规和高性能产品的日益拓展,将会不断进入更多新的应用领域。

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生物基塑料产能约160万吨,而今后生物塑料将在此基础上逐年攀升,尤其是未来4年,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将实现剧增,生物基塑料2018年的年产量将达到670万吨,是2013年产量的4倍左右。该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生物基聚合物占世界塑料市场的份额不足2%,但生物技术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的浓厚兴趣,它们争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数十种已商业化使用的PA材料中,取之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纤维系列产品,包括PA6、PA66、PA69、PA11、PA610、PA1010及其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均已相继展开。从美国Rennovia公司基于全球葡萄糖类原料的供给现状以及通过化学催化技术制备生物基己二胺及己二酸技术的商业化现实判断,2022年全球生物基PA66纤维产量将突破100万吨大关。

另据世界著名IHS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称,日益增加的消费者压力和日趋严格的法规,将刺激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需求,而再生纤维素纤维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木材的循环量达到1.5 亿吨,可用于再生纤维素加工的材料达到1500万吨以上;竹材循环量达到4000万吨,可用于再生纤维素纤维加工的约500万吨;棉纤维产量达到2400 万吨左右,可用于再生纤维素加工的棉短绒等100万吨左右;麻类纤维材料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难以直接纺织利用的麻类以及麻秆等都可用作再生纤维资源。

又据美国儒士咨询公司的最新预测报告指出,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不断涌现,并不断向其他相关学科延伸和渗透,这既促进了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又丰富了新材料科学的内涵。其发展趋势有:

一是研发对象不断发展。从传统的木材扩展到竹藤、秸秆、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从天然纤维材料扩展到蛋白基材料以及生物矿物材料;从可再生材料的利用扩展到可 再生能源的利用;从宏观材料的简单初级利用到微观化学成分的提纯、分离的再加工利用:从低价值利用到高附加值的利用。所以近年来生物基产业在主要原料定位上的发展趋势是:由以玉米淀粉、大豆油脂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来源向着非食物性木基纤维素等植物残体(Residues)和农林废弃有机物基为主要原料来源的方向发展,以减少对农田的压力和降低原料成本。

二是研发范围不断扩大。未来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与相关学科不断交叉、渗透,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出现,从传统的生物学科及其相关的物理、化学学科渗透到材料学科、能源学科、复合材料学等领域。

三是更加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能。自然界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利用最简单的成分、最普通的条件获得了最稳定的材料结构,人们可以从这种分级结构中得到启发,通 过生物拟态或者仿生设计制备出性能优越的复合材料,充分发挥生物基材料可再生、可降解利用的优势,特别是节约、降耗、降能是未来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是更加重视材料基本性基的设计要求。未来的生物基材料研究不但注重其基本性基的改进,还注重赋予其新的功能,注重复合化、高性能化、功能化。

五是构筑生物基经济产业。未来将会出现生物基经济产业,生物基产业必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指出的是,在生物基产业发展初期,社会、环境和战略价值要 大于经济价值,国家目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适时制定符合生物基纤维发展的战略,保证生物基产业的发展从量增长到基的提高。

最近欧洲生物塑料协会指出,亚洲作为生物塑料主要生产中心的地位更受重视,因为当前规划的项目大多将在泰国、印度和中国实施。尽管从中国或全世界看,天然生 物材料的开发利用都处于刚起步阶段,生物基纤维在整个材料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化纤产量和纤维消费市场,目前中国的化纤总产量已占世界55%,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5~10倍。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国化学纤维的品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 草坪草分蘖特征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我国草坪草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 草坪草与地被植物的特性及类型研究 草坪草耐践踏机理研究 AquaCrop模型在草坪草耗水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草坪草的修剪 呼和浩特市特色街区的空间叙事研究 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 呼和浩特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呼和浩特市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呼和浩特市物流企业运作研究 呼和浩特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研究 呼和浩特市物流业发展研究 呼和浩特市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NTEP评价体系下的巢湖市草坪草生态适应性研究 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杨树病害调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图解呼和浩特市方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

[17]中国报告大厅.2013年中国草坪草种子行业产业链发展前景深度分析研究报告[R].http://,2014.

[18]Ortega, Y., Pearson. D., Weak vs. strong invaders of natural plant communities: assessing invasibility and impact[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5 (15):651-661.

[19]Elton, C.S. The Ecology of i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s[J]. Methuen,London,UK. 1958:30-75.

[20]Stohlgren, T.J., Binkley, D., Chong, G.W., Kalkhan, M.A., Schell, L.D., Bull, K.A., Otsuki, Y., Newman, G., Bashkin, M., Son, Y. Exotic plant species invade hot spots of native plant diversity[J]. Ecological Monographs, 1999(69):25-46.

[21]Stohlgren, T.J., Jarnevich, C., Chong, G.W., Evangelista, P.H. Scale and plant invasions: a theory of biotic acceptance[J]. Preslia, 2006(78):405-426.

[22]Davies, K.F., Chesson, P., Harrison, S., Inouye, B.D., Melbourne, B.A., Rice, K.J. Spatial heterogeneity explains the scale dependence of the native-exotic diversity relationship[J]. Ecology, 2005(86): 1602-1610.

[23]Davies,K.F., Harrison, S., Safford, H.D.,Viers,J.H. Productivity alters the scale dependence of the diversity-invasibility relationship[J]. Ecology,2007(88):1940-1947.

[24]郭玉春,余高镜,曾建敏,梁义元陈,芳育,林文雄.温度胁迫下外引高羊茅活性氧代谢与细胞膜透性的变化[J].草业科学,2003,20(2):4-8.

[25]何亚丽, 刘友良, 陈权,卞爱华.水杨酸和热锻炼诱导的高羊茅幼苗的耐热性与抗氧化的关系[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2):89-95.

[26]魏臻式,范占炼,王槐三.不同类型草坪草的抗寒锻炼[J].草业科学,1997,14(3) :60-65.

[27]任继周.草业大辞典[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11-1237.

[28]王雷,王.草坪草根系内储藏营养物质累积对末次修剪的生理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131-137.

[29]周禾,王S文.牧草倍性育种原理及技术[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65-150.

[30]陈佐忠.面向21世纪的中国草坪科学与草坪业[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30-135.

[31]吴佳海,尚以顺.喀斯特生态环境高羊茅新品种比较试验[J].草业科学,2003, (9):55-57.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国际劳工组织每年在“世界职业安全健康日”活动前夕,会就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及处理建议一份报告。在2012年的报告中,国际劳工组织指出,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地发展绿色经济。在这一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将职业安全健康融入绿色就业政策中。绿色就业不仅要保护环境,更要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绿色经济应当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职业安全健康是促进绿色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可持续经济和社会的象征。“绿色经济”造就了“绿色就业”,“绿化”了当前的一些行业和生产工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包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与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人人享有体面劳动”更加密切相关。绿色就业需要体面的工作。好工作意味着提供足够的工资、安全的工作条件、合理的职业前景、受到保障的工人权利等。包括“绿色工作”在内的任何工作,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将工人的安全与健康作为体面劳动的重要指标。

国际劳工组织一直倡导这样的理念:“体面的工作必须是安全的工作”。因此,保护工人的安全与健康和保护环境应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确保有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方法。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与环境保护,常常被视作“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职业安全卫生措施的实施,对“绿化”企业和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

绿色就业和职业风险

为了创造绿色就业机会,世界各国最近在环保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对此类工作所带来的职业风险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时,需要整合安全与健康方面的措施。一般情况下,“绿色”技术会减少工人暴露于有害环境的风险。但有一些工作即使被认为是“绿色”的,其所使用的技术却不一定“绿色”。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被环保物质替代后,已被证明对工人的健康更加有害。例如,水性漆作为溶剂型漆的替代物,却包含了杀菌剂类的附加物。氯氟甲烷作为氢化氯氟氢的替代物,却增加了工人暴露于致癌物质和火灾隐患的风险。

人类任何的经济活动,包含了风险与利益之间的平衡。减少或消除工作中的风险,必须依赖职业安全卫生的基本原则。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体系的应用,与工作的“颜色”关系不大。对于所有的工作场所和工作而言,不管工作的“绿色”程度如何,雇主都必须确保工人拥有安全健康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在绿色就业成为经济结构的一部分之前,应对与新的“绿色”技术和相关工作可能有联系的职业伤害和风险进行评估。虽然这些工作都意味着有助于改善环境、振兴经济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最大的风险之一却是在急于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的同时,未能关注工作本身的质量,或者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之前,就已造成职业伤害、疾病和死亡发生率的增加。

从事绿色工作的工人,可能会面临传统工作场所常见的危害。对于转行进入“绿色”行业的许多工人来说,这些危害可能是新的,即工人可能暴露于以前没有被识别出来的一种危害。比如,如果不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在太阳能行业从业的工人,可能暴露于碲化镉(已知致癌物质)。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的过程应与上游的预防战略结合起来,以预测、辨识、评估和控制这些工作中暴露的新危害与风险。

2011年,欧洲职业安全健康局出版的《欧洲风险望台》(ERO),刊登了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前与绿色工作中新技术相关的新的与潜在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前瞻》。这些研究旨在为欧盟社会伙伴提供有关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决策参考。

可再生能源的职业风险

由于具有持续的公众支持、扩大的投资量、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正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这种增长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加速。目前,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从业的人数,保守估计全球已达420万人。这些职位中的一半分布在生物燃料领域,工人主要从事生产和收集原料。2030年,全球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从业的人数可高达2000万。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德国、日本、中国、巴西和美国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欧洲制造商生产的风力涡轮机,销售份额占全球的3/4多。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源、潮汐能、地热能等。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是最常用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

通过光伏板(PV)或聚集太阳能发电(CSP),太阳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光伏发电系统是最常见的,它使用半导体和太阳光发电。光伏发电系统的职业伤害主要存在于制造、安装光伏板,以及最终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光伏板的环节。在制造光伏板时,会使用超过15种有害物质。许多危害可能来源于化学品,这些化学品与生产工艺中的硅相关。光伏电池的制造还会涉及一些有毒的清洁剂。因此,制造光伏模块及组件的工人,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接触这些物质。

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在其使用寿命(估计20~25年)结束时,会产生新的电子废物。它们包含着许多新的和潜在的有毒物质,如碲化镉和砷化镓。在技术、安全、健康和环保方面,这些电子废物都是一种复杂的回收挑战。

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系统时,工人面临的一些身体伤害,与建筑业工人面临的伤害类似。但对于电工和管道工来说,在屋顶安装光伏板或太能热水器,会面临一些新的伤害。在施工和维修太阳能电池板系统期间,工人会遭遇高处坠落、高温、密闭空间、触电致死等伤害。另外,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光伏组件燃烧时会释放一些烟雾。这些烟雾会对消防人员和居民的健康产生危害。

风能

在过去10年里,风力发电已经呈现出了巨大的增长趋势,预计未来还会持续增长。风力发电的工作类型主要有项目开发、涡轮部件制造以及风力涡轮机的安装、运营与维护。

风车制造过程中的伤害与风险类型,与汽车制造业的伤害类似。风力涡轮机的安装和维修过程中的伤害与风险,与建筑业的伤害类似。工人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危险化学品,如环氧树脂、苯乙烯和溶剂,以及有害气体、蒸汽和粉尘。工人还会遭受运动部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如叶片制造和维修过程中的手工作业。工人还会暴露于玻璃纤维、固化剂和气雾剂、碳纤维的粉尘和烟雾。工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有皮炎、头晕、嗜睡、肝和肾损害、水泡、化学灼伤、生殖影响等。风力涡轮机维修过程中的物理伤害有高处坠落、手工作业导致的肌肉骨骼紊乱、密闭空间作业时的不良姿势、爬塔时的体力负荷、触电死亡、工作时旋转机械和坠落物体造成的伤害。

水力发电

目前,水电提供了超过17%的世界电力。到目前为止,水电是电力生产中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建设、运营和维修大型水电站所导致的伤害与风险,主要存在于建筑施工、电力传输和配送等环节,包括:机械设备和材料处理时的伤害,意外触电危险,六氟化硫气体和多氯联苯等化学品暴露。工人应配备一定的防护装备,如安全肩带、系锁、呼吸防护装置、电气防护装置等。此外,还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生物能源

生物质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英语成为了获取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发表学术成果等科研学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主要通过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生物工程专业是发展迅速、多学科融合的新兴科学,国际刊物每天都有大量相关研究领域研究动态发表,因此,为了使学生接受生物工程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与国际水平接轨,迅速获取国际信息来源,我国各大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几乎均开设了科技英语课程。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掌握科技英语的特点,学会如何检索及阅读专业文献已经成为现代科技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特点,国内各大地方院校生物工程成立背景不同,因此专业设置方向也有所区别,所教授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体现了不同的学校特色。西华大学地处微生物发酵调味品及国内白酒行业高度发达的四川省,因此本校食品与生物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侧重于发酵工程。针对于此,我们综合了国际生物工程的前沿性和地方发酵工程行业的特色性,在本校生物工程科技英语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地方特色这两点,以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长久的受益。

2教学改革相关措施及实践

2.1教学内容选择既紧密集合地区特色,同时将国际科研前沿融入教学

由于现在生物专业科技外语教材不多,且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在生物科学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科技外语教材的建设已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且,生物专业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宽泛,信息量极大。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本地区行业特色和本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只推荐了部分参考教材,并未指定专用教材。而在教学过程中,则结合了本校本专业的方向特点,授课精讲内容倾向于发酵工程领域。同时,考虑到文献的时效性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我们选择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报告,使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发展,接触到此领域的科学前沿,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精读过程中,其中穿插英语科技论文语法、写作及翻译技巧等。泛读内容则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高水平文献。

2.2授课过程中传授英文文献检索及英文文章写作技巧,使学生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外语开设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信息,因此,掌握英文文献检索技巧是生物专业学生学习科技英语后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师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文献检索、SCI英文文章写作和投稿发表过程中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通过科技英语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有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

2.3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科技英语讲授模式,多为教师为主,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词汇扩展和科技文献的逐句翻译,而学生一般只能被动的接受。由于专业词汇信息量大,且翻译过程枯燥繁琐,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欠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弱化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在讲解一些基本的翻译规则后,即鼓励两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进行计时竞赛,在黑板上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同时台下同学分组自行翻译,在任务完成后,再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分别讲述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分组规则采用“一人代表+多人辅助”的形式,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竞赛规则采用计时比赛,在紧张的时间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2.4考试方式的改革

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在考试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考试方式主要采用期末一份试卷考试,考核内容涉及大量的中英文专业词汇考察、长短句翻译以及英文短文写作等等。此种考核方式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只需期末突击学习几天也可获得较好成绩,而对于英语较差的学生则努力之后仍有遗憾,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调查后,期末考核方式采用了“课堂表现打分+积极主动参与加分+期末考试”的形式,其中突出了“积极主动参与加分”和课堂表现所占的比例,尤其是“主动加分”项,只要学生迅速主动参与,就可获得额外加分,这样引导本身英语较差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如果课堂翻译等环节展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则可获得进一步加分。在实践过程中证明,课堂气氛大大活跃,学生都争先恐后走上讲台。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学习和交流能力。

3结语

科技外语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通过科技外语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这门工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学生对国际生物工程前沿信息的把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同时,通过实用性检索工具的传授,可以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技外语教学工作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西华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来讲,如何立足国际前沿又结合地方行业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依据专业特点进行生物工程科技外语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学君.在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3):38-39,84.

[2]刘进平,庄南生,王英,等.生物类专业英语利用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法[J].科技信息,2011(14):213.

[3]沈丽.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在高职生物类专业英语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