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六年级下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一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点滴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古人云:教师是蜡烛是春蚕;今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不辱没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下面就本学期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为教育,为师生服务,向德艺双馨教师迈进。
一、思想政治学习,师德修养方面
一年来,我端正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始终严格要求自己,重视政治学习,积极涌跃参加学校___的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并服从工作安排。
二、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努力做好工会工作喝安全工作
我利用课余时间___教职工们到户外活动、___老师们排球比赛,丰富来师门的业余生活。
同时协助学校搞好安全工作,加强校园巡逻,督促值周教师认真管理学生,经常与班主任沟通,杜绝学校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与校医配合,共同做好学校的疾病预防工作。
总之,一年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知道,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这些成绩只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我将不断追求,用似火的青春,赤诚的心灵,辛勤地耕耘,不断地成长,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 认知规律 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2-01
新课标指导我们小学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待发展,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和冲动,我们就必须放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组织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提升运用技能。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分别从生活化、实践化和创新化等角度对落实和践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进行讨论与探索。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关键因素
1.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于小学生比较形象的认知取向,我们必须要对机械的教材说教进行整合,结合学生比较数学的生活情境来引导知识迁移,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新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是遵循了切近生活的原则,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营养午餐”,就是让孩子们用初步的统计和排列组合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强化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五年级上册的“铺一铺”;五年级下册的“粉刷围墙”让学生通过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亲手实践来培养空间观念,感受面积的意义;六年级上册的“合理存款”让孩子们初步学习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新教材如此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数学学科的特点,借助切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2.实践性
邓爷爷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实践也是认知知识,掌握技能的不二法门。实践性是高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灵魂,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切实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才能有效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1亿有多大?”让同学们通过对具体数量操作、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六年级下册的“设计运动场”让孩子在设计过程中复习图形周长和面积等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培养研究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对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迁移知识生成技能。
3.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玩“死读书”的游戏,而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有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就是利用电话等生活情境,通过具体分析完成创造性的安排,培养学生优化统筹思想的应用意识和技巧;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运用统计、估算等数学知识等进行创新性的统计。孩子们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研究过这类问题,因此兴趣十足,在实践过程中都主动思考、努力寻求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1.利用情境,激发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情境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灵动手段。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我们就要立足以其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来通过形象、活泼的情况激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如下情境设置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动性:(1)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里需要粉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粉刷方案。(2)让大家在小组内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这样具体到实际情景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体现实践课堂的灵动和魅力。
2.有效指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不等于我们放任不管、任马由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发挥其纪律组织和学习指导的功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练兵场。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巡回观察学生的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还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同学们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同学队员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归纳总结,反思升华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能力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还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上文是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站在一线课堂的角度对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讨论和分析。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和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部保证教学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兴;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第11期
一、教材内容结构比较
小学数学教材人教实验版与修订版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注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从二年级开始增设数学广角单元,标有“数学广角”名称的具体内容编排如下表1:
表1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中“数学广角”内容比较
1.从内容数量上看,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未编排“数学广角”的内容,所以比修订版少了一课,另外,修订版教材中增加了六年级上册“数与形”的内容,而删减了之前实验版中的“数字编码”“等量代换”的内容。
2.从内容安排上看,相同内容所安排的年级进行了调整。例如,鸡兔同笼问题,之前的实验版安排在了六年级上册,而修订版则安排在了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则由之前的四年级下册调整到了五年级上册;相比实验版教材,对于简单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部分的问题,在修订版中被分散到了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下册。
3.对于题目名称,修订版也做了调整。在实验版教材中,各个年级数学广角单元的标题都是“数学广角”,没有明确问题的分类,容易导致问题归类出现歧义;而修订版的题目则是“数学广角”然后紧跟一个小标题,例如“数学广角――搭配(一)”这种形式,使得“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4.对于内容的表达,相同内容的表述亦不相同。以“烙饼”问题为例,对话框添加了填空,总结烙饼问题的本质。此外,相较实验版而言,修订版教材则增加了文字,用来叙述题目背景和问题,再结合图片更为高效的描述给出解题关键信息,然后由小朋友或者小精灵的对话框提示解答思路,图文结合更为紧密,易于学生理清思路,学会表述答题过程。
二、教材内容呈现顺序比较。
1.“数学广角――优化”内容编排顺序的比较。
实验版:例1“烙饼”问题 例2“沏茶”问题。
修订版:例1“沏茶”问题 例2“烙饼”问题。
虽然“沏茶”和“烙饼”问题都属于运筹学中的内容,但是从两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学生对于“沏茶”问题比“烙饼”问题更容易理解,因此修订版教材进行了调整,从易到难有梯度地进行安排,让学生在学习中由简到繁地过渡,便于学生接受。
2.“笛Ч憬恰―找次品”教材编排结构的比较。
实验版: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
修订版:掂一掂称一称卡片模拟称一称说一说。
相比实验版而言,在修订版教材中新加了一个“卡片模拟称一称”的过程,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容易地找到次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感知“找次品”的过程,符合“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材例题和习题设置比较
教材题目主要是由例题、习题两大部分组成,以下围绕几个典型问题的例题、习题处理进行比较。
1.优化问题。
在修订版教材中,把“船只卸货”的例题进行了删减,只选取了“沏茶”“烙饼”两个例题。
考虑到“优化”属于运筹学中的问题,“优化”这部分内容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从学生对于 “船只卸货”问题的例题教学反馈中,我们发现它比“沏茶”“烙饼”问题要更困难一些,所以修订版教材中将其进行删减后,大大降低了“优化”这个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学习起“数学广角”更易接受,并且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2.植树问题。
比较两版教材中“植树问题(两端不栽)”的例题后发现,在修订版中,“植树问题(两端不栽)”解题过程中突出了“线段图”,并直接提示以递推方法总结规律。
这种显化图形的方式,使得“抽象”的文字在几何图形中“具体化”,加之直指要点的对话方式,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思考习惯,利于知识的理解,搭建了很好的“图形支架”,降低了学习难度。
3.“鸡兔同笼”典型习题。
实验版:今天要为学校买篮球和足球共6个,一共231元,问: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几个?
修订版:今天要为学校买篮球和足球共6个,一共210元,问: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几个?
对比实验版和修订版“鸡兔同笼”的两个习题,不难发现,题目中有一个条件进行了改变,实验版中“一共231元”改为了“一共210元”,其余条件无变化,钱数减少也就意味着计算时数据变小,即习题难度有些许的降低,从而突出了“鸡兔同笼”这一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理解、列式、方程思想、建模思维比计算更为重要,并且还可训练一题多解的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
4.比较两版教材“找次品”中典型习题。
观察实验版和修订版中“找次品”的两道习题不难发现,两道习题题目完全相同,但观察解题过程,两版教材的“用图表示称的过程”这个部分的图示有细微的改动,实验版教材中图示只有“平衡”“不平衡”两个分支,后面部分是省略号,而修订版教材的图示“平衡”“不平衡”之后又分别给出了两个分支,这也就意味着提示学生之后还要称的次数,直到把“次品”找出。虽然这样的改变很细微,但其实在解题时相当于将称量的进一步思路和操作给出了明显提示,从而加深了小学生对分类讨论思想的理解,还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兴趣。
四、结语
一、该出手时再出手——网络教学何时用
网络教学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课时。像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纯知识性的课时(如小数的除法、偶数奇数等)用还不如不用,用只会占用学生练习的时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什么样的课时用网络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1)图形与几何教学时用。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比较抽象,探究结果的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动手操作或去画图,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此时借助网络教学,形象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手去将圆56等分,再去剪拼,那是不可能的,而只进行8等分剪拼,那样离平行四边形还相差很多。而用课件展示圆的不同等分,由少到多,学生就会发现拼出来的图形越来越像长方形,由此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而然的就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一过程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学生再进行练习,巩固公式,这样既节省了推导公式时间,又能将大量的时间转移到公式运用的练习上,可谓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运动问题教学时用。在进行运动类的问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只能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而用网络教学就能比较容易地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在用课件演示图形在同一平面内的对称时,可以先将一个点沿一条直线折叠得出对称点,然后再把一个小房子沿一条直线折叠得出对称的小房子,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对称的意思。同样,对于平移和旋转,课件演示的效果更加明显。单纯的上下、左右平移,学生还能理解,而沿一定方向的平移,很多学生就有点茫然,而用课件在网格中演示,把一个图形随意找到一个对应点进行平移,再让学生自己操作,拖动电脑鼠标感受一下平移,学生会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
(3)章节复习教学时用。在章节复习时,因为知识点多,知识间的关系错纵复杂,所以,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整理知识结构时运用网络教学就能显得条理清楚。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的教学,可以先出示题组来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在做每一个题目时,教师顺便总结出所用的知识点,然后整理得出本章的知识结构,最后列出图表框架。这样,通过题目练习形成一张知识网络的结构图,学生对知识及知识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4)探究延伸教学时用。知识的探究与延伸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会不会运用知识。同时,数学课堂也有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数学发展的人文历史等。这时,就可以用课件中的链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素养。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探究方程解法的同时,利用链接到的“方程的起源”,让学生知道:“方程起源于《九章算术》,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的‘方程’章最早出现。其中解方程组的方法,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这样,能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确立探究数学的科学态度。
二、课堂不再是40分钟——网络教学怎么用
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网络教学的用法,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用好,以发挥出网络教学的最大效果。
(1)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利用网络教室展示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网络教学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在授课过程中添加相应的着重号及添加突然想到的内容,这就是一般课件不容易做到的。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室展开课件,在推导得出圆柱圆锥的体积后,为了突出公式,可以用其中的工具在公式部分画一个圈作为强调,突出本节学习内容的重点。同时,在学完圆锥的体积公式后,教师还可以拓展到球体的体积,在显示屏上手写出球体的体积公式,而手写功能是一般PPT课件所达不到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想方法 活动经验
一、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大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数学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伴随学生知识和思维发展而产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实际运用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创新思维将其转化为创造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尤为重要的。
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经验。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因此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远不足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知识都是抽象化的生活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识如果缺少切身体验,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且学习困难。
例如,我在讲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其特征及各部分名称,通过观察认识这些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以此培养其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前后两排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指导学生测量、观察和判断物体形状。在此期间,各小组学生不亦乐乎地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总结最后结果,并向我汇报他们合作记录下的特征,由此,学生很快区分圆柱和圆锥体的特征及区别。这样学生对具体实物进行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记录,获得相应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
2.巧设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直接获取经验。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材料应当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并给予学生合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
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节,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样的问题:“你们有统计过自己喜欢玩的游戏有哪些吗?”“你们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不喜欢玩游戏了呢?”等等,这些问题中包含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学生熟悉并切身体验过的生活经验中导入新知识,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统计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初步学习可能性的概念。与此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见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完成布置的任务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这一知识点,这样在帮助其获得数学经验的同时,使其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切身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的经验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形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探究、思考、推理和反思等过程,使其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讲解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时,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柱等不同形状的实物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量一量、拼一拼和想一想等活动,并鼓励其猜想三角形和圆柱组合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探究中逐步解决问题,由这一系列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其中数学思想,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应用能力和学习方法,感受数学生活化。
数学学习材料来源并不只是单一的教材内容,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材料,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能力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以此帮助其更好地积累数学经验。
总而言之,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学生只有充分感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更好地在实际运用中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其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春银.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常见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