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现状 反思 对策

1.前言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当前很多英语教师共同困惑的问题。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现状的反思,探究如何开展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

2.初中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短文,且阅读教学任务较大,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往往忙忙碌碌,而为考虑将英语阅读教学的各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旧词的巩固。新词的学习、词汇量的拓展、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阅读速度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就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导致初中阅读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仍采取传统的“带读、讲解、读背、听写”的词汇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一些教师经常利用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这样就难以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出来;三是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文本词汇的释义、语法和句法进行掌握,而很少对薛恒进行背景文化意义的讲解,而正式这种注重语言形式而不注重文化知识背景的讲解和渗透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四是课外阅读得不到有效的重视,注重教材内文章的阅读,而在阅读材料补充教学方面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阅读正确,往往将完成练习题作为阅读训练的目的,而这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加深了负担。

3.探究如何开展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应如何开展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呢?以下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3.1 生词学习应做好有的放矢

生词对于阅读速度的影响最大。若将阅读喻为一条前进的道路,那么生词就是道路上坎坷的荆棘。鉴于目前牛津版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量大和难的现状,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前的预习任务、课中的理解任务和阅读过程中的巩固任务,在教授学生掌握语音和词性以及含义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词,并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听读的机会,使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词汇进行灵活自如的应用。

3.2 坚持生本原则开展互动性阅读教学

所谓生本原则,就本着为了学生发展的前提。为了确保互动性阅读教学的成效性,就必须致力于生本原则的坚持。互动性阅读教学中,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鉴于师生互动较为成熟,以下笔者就以合作探究下的互动性阅读教学为例进行探究。由于牛津版的初中英语教材不管是在结构还是内容方面均不得进行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提示和引导合作探究性的互动阅读教学中来。以牛津版7B第一单元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讲出自认为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再对文本进行阅读,在掌握基本词义、词音和语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最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对话,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和语言组织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这样通过生生互动,有助于互动课堂的生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3 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还需要大量非语言因素的支持。例如文化知识背景就重要的非语言因素之一。例如最为常见的“a piece of cake”,在翻译时如果仅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片蛋糕”,而实则不然,主要是表示某件事容易做,就可以翻译成小菜一碟。因此,教师只有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知识的渗透,才能避免造成误会或笑话。尤其是在备课过程中,应注重语言技能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目标的确定,在阅读教过程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点渗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其含义,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以下简单的对话:

A:What’s the time in Beijing now?

B:It’s 9 a.m

A:What’s the time in London now?

B:It’s 1 a.m.

通过这段对话,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为什么北京是早上九点的时候伦敦还是凌晨一点的原因。而根源就在于时差,学生只有了解时差这一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的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其深层次的含义。

3.4 拓宽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掌握技能,最终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题型上,教师可采用 Choice 与回答问题相结合的办法,当学生做出选择后,多问一句:“Why? Please give us the reasons.”以训练学生对于上下文的理解,形成篇章概念,而不只是将阅读重点放在词汇和单句上,这可减低学生猜测答案的几率,提高准确率。从低段年级开始进行限时训练,配以阅读法指导,当学生感悟到阅读的快乐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会真正体现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和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认真反思当前阅读进行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海鹏.还原阅读本位功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J].学周刊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和批判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应用价值。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背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名作,做了许许多多的笔记,最终却很少有人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及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固定,千文一面”、肢解文本”、“统一答案,抹煞个性”的弊病.学生在阅读中缺少反思和批判意识。

二、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

国外较早研究反思的是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洛克认为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省自照,是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1]第一个真正系统论述教育与反思关系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Dewey),他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1933年)一书中认真论述过反思性思维的问题。[2]美国学者恩德・舍恩(D.A.Schon)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如何在行动中思考》(1983年)、《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年)这两本著作中,阐明了他对反思性实践的理解。[3]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首次引进国内,至今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论文也不断涌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将外部结论式知识强硬塞进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1.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3.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缺少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没有自己的反思和见解,没有对文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内容研究。

具体研究结合文本阅读、课堂生成、课后总结

文本阅读,指的是7-9年级语文文本中包含的能激发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课文。

课堂讨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和课堂交流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这其中包含着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课后总结,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课堂学习之后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能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这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反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或作者观念的批判。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创新点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批判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

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当前关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多,而没有就中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专项研究,如果能形成研究成果,将会以点带面,促进区域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1.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存在的问题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的情况,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前期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评能力的效果极其不好,存在着诸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

2.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过程研究。

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践努力,认为可以从“文本阅读――课堂讨论――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来实现过程的合理有效性。

3.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方法研究。

(1)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3)在课后总结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八、研究成效的分析

1.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

(2)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3)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期望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

2.效果。

经过对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分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

九、课题研究问题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的情况,而不充分观注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自我体验,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和批判上方法上的指导略嫌不够。今后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思维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任教而道远。

十、主要参考文献

[1]章晋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1):53-55.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针对不同课型实施阅读教学

1.新授课的阅读分为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

概念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三环节教学.粗读——了解慨念的结构、意义及背景.细读——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句.精读—一准确把握概念关键特征、基本性质,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区分相近的概念,理解其适用范围.

命题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拓展”四环节教学.粗读——弄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及其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细读—一探讨命题的证明途径和方法.精读——联想类似命题,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拓展——思考命题能否逆用、变用、巧用、推广及引伸,并举例说明.

解题课的阅读.采用“细读、精读、拓展”三环节教学.细读——认真审题,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思考解题过程.精读——尝试解题并与正解比较解法的优劣,掌握用图技巧,使解题过程的表达简捷规范.拓展——适当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探求问题成立的真假,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自编题目进行知识拓展.

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课内外结合,以教材内容为引子,鼓励学生多方收集信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合作交流.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反思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课的阅读.

课前独立反思性阅读,系统梳理、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与方法间的联系.课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使学生体验构建知识网络过程,形成所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拓展解决—些综合性或应用性较强的问题,训练技能,使知识“循环出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从而提高能力.

3.讲评课的阅读.

测验后,反馈结果,展示典型错例,让学生细读,寻找错因,进行讨论、评析、纠正.展示一题多解及创新性解法,进行借鉴性阅读,优化解法.对典型题目进行拓展、变式训练.评析后可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作巩固或拓宽,鼓励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二、将阅读教学按阶段划分,分层次要求

研究中,根据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将阅读教学分为“扶读、解读、放读”三个阶段,分层次要求.“扶读”阶段——教师编好阅读提纲,选一些典型内容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阅读,解读每段材料的含义,指出关键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不同材料的初步方法.“解读”阶段——在老师指导下自编提纲,根据,材料进行阅读,逐步掌握数学阅读的策略并适当进行交流评价.“放读”阶段——学生独立阅读,整理归纳出阅读重点,并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遇到困难能自己查阅相关辅助资料进行解决.

三、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初期,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期刊、网站等,让学生收集趣味数学、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等材料,在全班交流,使学生通过“读”,学习数学新知识,感知数学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在阅读材料中设置一些易错、易疏忽的信息陷阱,使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学科阅读的区别,转变观念,提高阅读意识.

四、注重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采用主动式阅读.

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特点,根据上下出预知、猜想、估计、试证等等,再与材料进行比较,通过主动加工上下文材料,发现知识进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重视数学语言的掌握及转化训练.

数学语言是文本、符号、图形语言的交融,阅渎中语义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因此学生应边阅读材料边进行画图、演算、推理、概括、验证和揭示规律等,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3.通过学生习作培养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数学小论文、错题剖析、归纳学法及解题方法等材料,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五、推荐课外资料,加强阅渎指导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20-02

一、阅读教学现状探析

尽管阅读教学不乏成绩,但也有不理想之处。

(一)教学观念较旧

现阶段有些教师迫于中考等压力,难以真正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是多以讲解收缩教学,难以树立“大语文”观,难以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了阅读教学的手脚。

(二)教学目标欠妥当

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便设定阅读教学目标,造成目标的空大,并难以达成。

(三)教学策略不灵活

不少教师推崇讲解,侵占学生“读”的时间;注重方法技巧类的教授,忽视情感体验熏染;重预设、轻生成;重课内、轻课外。这样,使得阅读少了纷呈,多了寡味。

究其原因,大致与中考考试机制固有弊端的规约,学校考评机制不完善的束缚和图书资源的欠缺,以及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等因素相关。

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求

(一)更新教学观念

1. 制定妥帖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在认真备课、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确切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把《祝福》的教学目标定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比定为“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具体、明确、直接,更容易把握文脉,理解主旨。[1]明晰具体的教学目标更易达成。

2. 树立“大语文”观。初中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倡导在生活中阅读,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2]刘国正曾指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3]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教室,走进社会、面向生活,寻找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增加共鸣点。

(二)活化教学策略

1. 强化“读”的环节。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读”,多“读”见真知、显真情。略读感整体,精读得神韵,默读体内理。教师应特别重视默读,学生在默读中能潜心体悟文章内蕴。重视教师的导读、范读,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提示、启示、过渡语等进行导读,并做好范读。在范读时,应注重情感熏染,做到披文入情,引生入境,正如于漪所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4]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教学氛围,学生可进行分角色朗读等。此外,还应追求阅读的功效,融读于写,以读促写,达到读写融通,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2. 注重弹性留白,自由驰骋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材料,适时利用留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驰骋学生的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李镇西正基于此,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孔乙己》的阅读感受,才有了学生极具概括力的声音:一个无望的人物,一个无望的社会。[5]教师有意识在最佳时机将自己的理解隐藏,留给学生反思、探究的自由空间。[6]这样巧妙地应用留白,锻炼了其发散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3. 注重课堂生成。生成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显现着生命的律动。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适时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整合教学中诸多因素,灵活组织教学,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兼顾学生和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应追求生成性教学,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4. 鼓励个性化阅读, 倡导自主探究。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做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多元解读,并适时予以点评指导。但多元并非任意,所以无论怎样的多元和个性解读最终都需指向并回归主题。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如某教师教《死海不死》时,便以鼓励自主探究的姿态请学生以死海湖边长大的一位居民身份,向巴勒斯坦和约旦政府、居民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个神奇的湖泊消失在世人视野中。[7]经学生的出谋划策,还增强了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三)加强反思修养

教师要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不断加强反思修养,做到生命与反思相伴相随,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修正的过程,教师通过写反思日记,与同行切磋等方式,促使自身成长,促使教学有效并趋向高效。

(四)寻求外部的适切性支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存离不开外部的支持。为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国家应在制度上加以优化,特别要改革中考考试制度,完善考试、评价机制。学校应完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并且增加图书配置,保证阅读资源。这些可为阅读教学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

我们对教学的“有效”不能仅仅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察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过问一下:我体验到了什么,这段教学对我当下生活乃至以后的整个人生的意义何在。[8]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中投放了感情,投入了精力,我们的课堂也就接近了有效。[9]总之,我们会执着地探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注释:

[1]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9):57.

[2]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1,31(1):80.

[3].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

[4]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

[5]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3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31.

[7]孙开仁.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训练”[J].教学与管理,2004:61.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任务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90-02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英语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字词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今的阅读教学。阅读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和理解技能,它是构成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以下是笔者对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部分教师习惯在导入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单词“清障”,甚至花半节课时间解决单词障碍。更有甚者,为了不耽误“正课”时间,利用早读时间按照词汇表中的顺序逐个讲授单词的读音、意义及相关的构词法知识,并脱离文本来讲解所有用法。教师认为由于每个单元的词汇太多,集中处理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顺利阅读。殊不知,从教学实效来看,这样做一方面耗时过多,且脱离语境的词汇教学注重“死记硬背”,效果差;另一方面并不能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和在一定语境下运用词汇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到的仅是词汇本身而已。这样做,最终导致学生在日后的自我学习中,尤其是考试中一看到生词较多的阅读材料就害怕,影响了阅读的继续。

反思: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阅读前最好不要集中处理生词,尤其是生词的应用,最多也就是处理一下读音问题即可,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话题、背景知识和语境,甚至是插图等开展生词教学。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5 Section B中的阅读Beauty in Common Things为例,本阅读中涉及的生词有:form,clay,celebration,bal-loon,paper cutting,scissors,lively,fairy,historical,heat,polish,complete,etc.在本文Pre-reading环节,笔者通过一段关于Clay Art的简短视频作为引入话题,结合课文图片,穿插师问生答环节,同步带出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关联的词汇,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T:What’s the video about?

Ss:It’s about a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Chinese clay art.

T:Are the clay pieces lively?

Ss:Yeah,they look very real.

T:Do you know any other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Ss:Kites,paper cutting,sky lanterns...

T:Do you know how to make them?...

然后重点强调上面画线词汇,帮助学生排除部分障碍,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此外,这样设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让学生产生了继续阅读的欲望。在While-reading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猜测词义;也可以暂时忽略,在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大意后,再让学生详读文章,针对不懂的短语、句子提问,然后进行总结与归纳。在Post-reading环节,在学生熟悉文章脉络及重点词句后,通过Free talk的形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三种艺术的相关情况。这不仅是对所学文章的巩固,也是读后的语言输出过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阅读中的任务设置

有些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任务时过于简单,大部分的任务设计仅仅是处理文本浅层信息,使学生基本无需思考就能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但任务完成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仍模糊不清,甚至是一无所知。

下面是一位年轻教师在一次阅读公开课中所设置的一个任务环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Unit 6 Section B中的阅读材料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Task: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right words(见转页表一).

反思:在此任务设置中,教师只要求学生在每个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单词,学生不用对整篇文章进行理解,就能找到相应的答案。这个活动仅属于识记层次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毫无意义,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注意分层阅读、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层次性,才会利用层次性的问题,使不同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新知识。

阅读理解问题的设置可分为六个层次:1从材料中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2需要解读文本和重组信息的问题。3需要推理材料中隐含意义的问题。4需要评价和判断作者态度的问题。5需要个人回应材料的问题。6需要关注作者如何用语言表达意义的问题(Nuttall,2002)。在具体教学中,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或一般的学生,设计前三四类问题让他们回答即可;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设计后几类的问题,以锻炼学生对材料的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及归纳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上面的任务设置稍作改动为以下形式:

Task 1:Skimming.

Skim the passage and tr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gh.

Task 2: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chart(见表二).

通过任务设置的改动,可引导学生概括段落主要意思、填写表格、归纳全文大意等,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并通过分析、归纳来提高思维能力。

三、阅读中的整体篇章结构把握

有些教师过分关注课文细节,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所设置的问题基本都是关于阅读材料中细节的具体信息题和推理题,较少涉及文章的篇章结构、文体类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或中心而发展,以及学生较难辨别的“fact or opin-ion”等问题。以八年级下册Unit 1 Section B中的阅读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为例,以下是阅读后面2d中所设置的问题:Where did the accident hap-pen on April 26,2003?Why couldn’t he move?How did he free himself?What did he do after the accident?What does“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mean?

反思:以上问题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关于阅读材料细节的具体信息处理,很难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加思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通过问题明确阅读目的,快速获取文章大意,理清篇章结构。比如,针对上例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How does the writer develop the story?What’s kind of writing is it?What’s the writer’s purpose?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writer’s opinion or fact?...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和提高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当然,教师要想提高设计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有关阅读教学方法的理论水平,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最终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通过精读和泛读等技巧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动词,显示事件的全部过程;通过时间线索,使相关材料得到归纳;通过人物言行的分析,归纳其个性;通过前因后果,来抓住事件的中心等,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并学会阅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四、阅读后的语言输出

有些教师在post-reading部分,尤其在上公开课时,为求活动形式新颖而另辟拓展性话题,调动课堂气氛。教师的愿望是好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说出的内容与所学内容无太大关系甚至无关,对所学文章的巩固无太大帮助,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还有些教师虽然设计了“retell the text”这个环节,想巩固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读后输出,无奈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字词教学方法,之后也不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这样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尤其是面对很长的阅读材料时,就只会背诵文章中的句子。这样的语言输出是失败的。

反思: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多种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才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图片、表格、概括大意、Mind map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取阅读内容的主要精髓,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有效储存与回忆,激活、训练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发散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