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型课的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铁盐和亚铁盐”。
“铁盐和亚铁盐”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理解Fe3+检验的基本原理;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Fe2+的还原性以及Fe3+的氧化性,归纳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条件;应用Fe2+、Fe3+的性质分析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微粒化学性质的方法;通过探究Fe3+的检验方法及Fe2+、Fe3+相互转化的条件,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通过学习Fe3+与Fe3+相互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形成运用化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微型化学实验,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上述教学目标,确定关于“铁盐和亚铁盐”的教学重点是:Fe3+的检验和Fe2+与Fe3+什之间的转化;教学难点是:Fe2+与Fe3+之间的转化。
二、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突出实验探究以及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为了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我们主要采取了任务驱动、实验探究、谈话讨论等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感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坚持“导学自主”的理念,采取了“学案导学”的教学策略。在课程资源的选择方面,我们突出新颖性和有用性,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使学生感到化学的应用价值。在实验设计方面,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将本次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环节:
1.学案导学,课前预习
【教师活动】在课前抽查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实施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课前按照学案要求预习,并复习与本次课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等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学习动机,并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本次课相关的内容,为本次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明确任务,学习新课
(1)探究Fe3+的检验方法
【教师活动】刚才我用的小喷壶中盛有FeCl3溶液,能否根据已学的知识,检验出溶液中含有Fe3+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检验Fe3+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从所提供的试剂中找出能够检验Fe3+的试剂。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组实验,实验探究Fe3+的检验方法:将FeCl3溶液滴入点滴板的凹穴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所提供的试剂(蒸馏水、NaOH溶液、KSCN溶液、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找出能够检验Fe3+的试剂,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通过微型实验,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
(2)探究NaOH和KSCN对Fe3+的灵敏性
【教师活动】NaOH溶液和KSCN溶液是检验Fe3+的两种常用试剂,哪一种试剂更灵敏呢?引导学生深层认识Fe3+的检验方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探究NaOH和KSCN对Fe3+的灵敏性: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滴入2滴FeCl3溶液,再加蒸馏水稀释至试管的1/3处,振荡。然后加入你喜欢的试剂(NaOH或KSCN溶液)3滴,观察现象。找出能够检验Fe3+的试剂,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科学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当溶液的浓度比较小时,用硫氰化钾检验Fe3+更灵敏。这个实验也告诫我们:科学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要善于思考,然后通过实践去检验我们的思考。
(3)探究KSCN溶液遇到Fe2+是否变红
【教师活动】硫氰化钾遇到Fe3+溶液变红,遇到Fe2+是否也变红呢?引导学生不管你的答案如何,最好的解决方法――做实验,请同学们动手完成实验三。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取1mLFeCl3溶液和1mLFeCl2溶液滴到点滴板的凹穴中,各滴入3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设计意图】突出化学学科特色,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解决争论的最好方法是实验。
(4)探究Fe3+转化为Fe2+的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案,分组探究Fe3+转化为Fe2+的条件。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探究Fe3+转化为Fe2+的条件:利用小试管和所提供的药品(NaOH溶液、KCl溶液、新制的氯水、H2O2、KMnO4溶液、蒸馏水、Fe粉、Cu粉、维生素C(提示:Vc常用作抗氧化剂)、FeCl3溶液、KSCN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自主生成结论:Fe3+转化为Fe2+需要强还原剂。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科学方法,培养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四、结语
上述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利用魔术,以美丽的附中图从无到有,再由有到无,再到有,这梦幻般的变化为主线,将Fe3+的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条件等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概括其中,使魔术和课堂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习,快乐中获得新知。
第二,改进实验用具和实验形式,发挥微型实验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维 中职课程 必要性 可行性
一、近三年柳州市人才市场对数控机床维修工的需求状况
数控技术人才增长表
数维技术人才增长表
通过对柳州4个制造企业的龙头所做的详细调查来看,企业对于数控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是呈逐年增加的,而数维人员占数控技术岗位的比例也是呈逐年增加的,且比例也随之增大。
二、师资与硬件
师资:目前我校本专业共有专业课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人,占专业教师的30%;教师本科学历100%;专业教师双师型的比例达到80%;实习指导教师10人,长期外聘技术人员3名。
硬件:拥有电工实训、数控维修维护实训、液压与气动实训、机械实训等实训室。
三、生源质量、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
生源质量要求: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在校生共860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数415人;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学生数143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数302人。这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在二年级获得数控中级操作工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一年级获得电工上岗证。
开设专业课程:
数控机床维修、维护专业实习及实训教学计划:
四、结束语
在数控维修维护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我校一直在开展数控维修、维护社团,但是对整个实施还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同时我校也密切和华力集团、云南机床厂、琪成机电公司、关公机电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积极探索数维人才校企订单培养模式的深度合作项目,力争和数控机床厂家、数控系统厂家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王侃夫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壮国桢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关键词:二次保护设备 可靠性 维护 分析
在响水县供电公司县域检修分公司,下辖有二十几个变电所,有220 kV电压等级的2个,也有110kV电压等级6个的,35KV电压等级9个,还有用户变电所7个。它们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逐步建设和改造而成,在支持响水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地方用电负荷猛增,各变电所因建设时间、负荷范围以及电压等级等方面差异,在役的二次保护设备可靠性也参差不齐,经过调查,发现不同年代生产的产品都有,有的用户变还在用70年代的晶体管保护,类型也分为多种,集成电路式和微机保护的都存在,甚至有的厂家已经兼并,例如南瑞城乡电网,东大金智等,部分小厂已经倒闭破产了,售后不正常。针对这样的状况,保证每一个变电所的二次保护设备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难度较大,我公司立足工作实际,建立了一套人财物资源充分整合,全方位开展维护管理的工作体系,成效显著。
1、结合定岗定责,建立科学组织体系
县域检修公司将二次保护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定岗定位到具体人员,设立大二次专职岗位,专职负责全县继电保护管理工作,定期报告设备运行状况与评估报告。班组内班长是第一责任人,专业工程师协助班长做好相关工作。做到第一时间到场检修、第一时间反馈汇报、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抢险。立足于职责明确、层级清晰、上下通畅、反应迅速、抢修有力的工作体系,有效地提高二次保护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
2012年4月,在科学的反事故预案指导下,我检修公司顺利处理了一起由于10kV开关柜动静触头制造工艺不良,接触不够引发的保护动作及火灾事故。
2、部门团结协作,积极推进工作开展
对二次保护设备从购置、调试、安装一直到正常运行,涉及到市县供电公司的调度运行,自动化通信,变电检修,运行维护,线路运维等多个部门众多人员,如果协调性不足,工作就会陷入混乱。
应当在公司牵头下,协调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本职工作,保障设备的顺利与稳定运行。公司设备采购部门在确定相关招投标产品规格时候,应当与二次设备运检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注重了解自动电话装置的性能状况、可靠性以及运行稳定性等。检修人员要积极参与到设备的过程验收和最后的到货调试,对不合格的二次设备要退回厂家。例如,由于某个省内10kV开关柜厂家配线后调试不认真,设备到现场后,继电保护人员多花2工作日对20台开关柜进行改线等消缺工作,造成了人力浪费和工期延误,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投运。所以负责设备验收的部门以及具体工作人员,应当结合使用与维护人员的意见,针对性地拟定中间验收及到货验收计划。调试部门人员要根据调试大纲对设备进行全方面的调试验收。
3、建立常态维护机制,保持设备安全运行
要从细微的环节入手,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对设备表面进行清洗,将容易松动的螺丝进行加固,对设备各部分零部件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对熔丝及时更换,并注意查看和记录其他方面不正常状况,及时汇报并按照预案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二次保护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由专业工程师牵头,继保和运行人员一同参加,对设备运行方式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找设备运行缺陷,对装置性能进行校验,对回路动作的可靠性以及零部件的性能状况进行检测,保障设备始终处于健康与良性运行状态。及时进行设备修理,结合状态检修,并结合使用年限与维修记录实施设备改造改造与升级,一直到全部报废。在日常维护与消缺工作中,结合PMIS及ERP系统,建立完善的检修记录及消缺的闭环管理。
4、科学管理备品,随时提供应急使用
由于基层变电所使用的二次保护设备种类较多,厂家也多,单是保护装置一块就有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南瑞,南瑞城乡,国电南瑞),北京四方等,需要的零部件备品也相对较多,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因此应当进行科学管理。为每一个基层变电所设置一个备件专柜,用于放置不通用的配件,在应急抢修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备件。对于各个变电所二次保护设备中通用零部件,例如电源板,采样板,低压熔丝等可以集中管理,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放在检修公司应急库中,同时备品信息与兄弟单位沟通,互通有无,能够将备件的保障作用发挥至最大,减少备件库存容量和节省资金。同时,还要建立与供货商、生产厂家之间的通讯联络,遇到需要提供零部件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联络并发送到位,缩短设备维护维修周期。
5、开展人员技能培训与竞赛,建立专业维护队伍
各种新型技术在继电保护装置及自动化设备上的充分运用,对电力维护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次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力系统分析学、电子技术以及继电保护学等方面技能与技术,还要能够掌握各种二次保护设备的设计原理以及实际操作要点、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公司定期选派人员参加省公司二次保护设备调试维护的单元制培训,定期邀请省市继电保护专家传教授课,同时大力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和专业大比武。仅2012年上半年,就组织参与了省市公司继电保护竞赛,脱产集中学习一个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激发了二次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检修团队,为二次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基层供电企业二次保护设备维护检修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从科学管理、团结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备品管理、常态维护机制以及高素质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二次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祺,马志华.基层变电所二次保护设备维护分析[J].科技资讯,2007,(05).
[2]刘峻,周喜超.县级电力设备维护队伍培养迫在眉睫[J].中国电力,2011,(02).
关键词:工作过程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一、引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实现形式之关键是要落实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完成主要载体,把职业能力的培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职业教育是培养实践人才的教育,‘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指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在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其核心成果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摒弃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指导思想及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现实条件为依据,以新的职教理论为指导,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和方法,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及学生的培养模式,把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把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为解决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作贡献。
2、建筑工程教学的设计思路
以技术专业施工员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能力需求为依据,用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过程作为教学案例,按照工程施工的顺序及施工员应做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分析出构成施工员能力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将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分类和归并后,构建成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以此进行课程及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目前已经完成了的内容,我们总结如下:
1)通过到企业调查,完成了课程开发设计的论证工作,确定了施工员岗位所应从事的工作及工作内容,并对施工员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了施工员在各种不同工作过程中所应有的能力。2)综合构成施工员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将其分类和归纳,联系教学规律及其实施的可行性,我们将施工员应学习和理解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成为十八个重要的学习模块,即重新设计出开发十八种以行动为指向的教学课程,构建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混凝土结构施工’是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3)十八个学习领域划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想学生在完成这十八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并考核合格后,就应具有在建筑企业中从事相应工作(如砌筑、模板、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工程等)和项目部中一般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4)完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即学习领域之中的目标描述,学习内容设计、配套教学资料初稿及一个学习情景的设计。
三、课程开发设计方法 课程设计开发分六步进行,即: 专业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凝练典型工作划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 。
1、专业定位
通过企业调研,对现存或潜在的有一定发展持续度的职业(技术应用)岗位进行定位,在岗位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建筑施工现场一线生产及管理岗位中具有相近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岗位集合,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建筑业的主要分类包括: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资料员、材料员。
2、工作过程分析
按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出岗位工作过程的顺序应为:
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工作任务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3、凝练典型工作
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对施工员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凝炼出施工员岗位的典型工作有: 施工技术准备;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施工过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协调各工种配合施工;采集、编制、审核、整理、汇总各种施工技术、经济资料;参加协调施工组织设计及各种专项方案的编制;协调参与施工项目投标及签订施工合同;文档打印收发等。
4、将典型工作转化为行动领域
通过到企业调查研究,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对施工员岗位的典型工作进行分析、取舍,转化为以下三个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1:建筑工程分项工程施工
行动领域2:建筑工程分部工程施工
行动领域3:建筑工程单位工程施工
5、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构,达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完成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
四、课程开发设计说明
1、编制依据
1)依据与企业合作,对建筑工程施工员岗位的调研结果及对结果分析所得结论;2)依据新的职业教育学理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3)依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现状;
2、编制原则
1)课程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满足企业对施工员能力需求的原则;
2)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科理论知识适度够用,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专业技术课程应具有相对独立实施的原则;
4)兼顾建筑施工企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为拓宽学生就业岗位创造有利条件(如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等);
5)兼顾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后,就能独立从事该项技术工作的原则;
3、课程实施设想
1)建筑工程施工基本知识所包含五项内容(公共基础、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结构基础、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建筑测量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有岗位共用的基础知识,岗位群均可同时选用。
2)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进行选择 不同岗位可根据需要进行安排,其内容及深浅的程度在执行授课计划时适当调整;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课程是最大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时间长,在开发和建设中,可以把它再进行分解,比如按构件的类型或结构类型或工种工程进行划分,以便教学目标能更进一步细化,便于教学的设计;
4)在专业课程开发设计的时候,均要以工程实例为指导,并以工作过程为方向进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设计;
5)除施工基本知识必须按计划时间在第一学年执行完成外,有些课程的上课时间可以机动安排,即有独立实施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资源冲突,但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最后一学期的施工员顶岗实践应具有具体的内容设计与安排并认真执行,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建设实施该方案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影响
1、教学计划安排及设备配套和建设问题
学习领域这种形式的课程开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将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的界限,它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因此它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课计划安排模式,涉及面很广,它将改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方式或建设内容及布局,给计划与管理带来新的课题(情境设计决定它的利用方式及程度),这其中也包括班级人数多,平行班级多、教室座椅的布置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
2、教师的适应性及素质问题
因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融入到学习领域中后,课程内容及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以职业行为过程来开展教学,且职业能力训练加强了。这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和青年教师来讲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可能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训练不够,二是职业工作经历欠缺,这可能是个共性问题,目前职业工作经历欠缺可能是主要矛盾。
六、结束语
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且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微课;商务决策模型;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带宽的加大,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流行,“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信息时代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学生自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点,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实现高效,边界的个性化学习。以往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在全球范围兴起,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1-2]。
一、微课的定义和特点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适合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体验[3-4]。
微课追求短小精悍。“短”视频长度短,教学视频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为主题小,为课程中最底层的知识点,具有不可再分性,不能再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单元,一般为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精”为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微课将课堂中老师单一的声音变成了有声有色、有趣、互动参与性强的视频,还可以使用大量的图片、音乐、故事等元素;“悍”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通过多维度的感官刺激,微课的教学效果要更加的震撼。
二、《商务决策模型》微课教学的设计步骤
微课制作首先不要为微课而微课。不考虑应用的、盲目的微课设计开发注定是徒劳的。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微课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因此在微课制作之前,首先要保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优质的,好的课程就是好的课程。真正好的微课,技术是浮云。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培训课程开发模型之一。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nalysis-分析,对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任务、受众、环境、绩效目标等等进行一系列分析。Design-设计,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Development-开发,针对已经设计好的框架、评估手段等,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撰写、页面设计、测试等。Implement实施,对已经开发的课程进行教学实施,同时进行实施支持。Evaluation评估,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课程及其受众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下面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在《商务决策模型》微课设计中的具体过程。
(1)分析
《商务决策模型》是授课对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属学科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决策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定量预测方法,博弈论,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法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和算法,具备一定建模和求解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决策方法,了解典型的决策案例,并能将决策方法初步用于管理实践。本课程的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本课程侧重于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模型优化。
针对这样的课程,我希望微课的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微课实现对难点和重点反复观看,达到较好复习和巩固的目的。
(2)设计
微课着眼于“提供知识、培养技能、转变态度”的功能。微课可简单分为知识类课程微课,技能类课程微课以及态度类课程微课。在认真分析《商务决策模型》课程的内容后,明显可以看到其包含的知识模块既有知识类课程微课,也有技能类课程微课。
在了解了大量的微课制作技巧后,选择了操作简单实用的录屏和拍摄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录屏主要以PPT展示配合老师的讲解,拍摄是拍摄老师对着手写板演算。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复习的时候,结合老师的PPT自己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推导和演算。例如,我选取了回归分析中的最小二乘法作为微课的一节。在这一节中我首先将利用PPT录屏的方式讲解最小二乘法在回归分析步骤中的具置,然后在手写板中具体演算最小二乘法的步骤。
(3)开发
在制作之前,先制作流程图,将10分钟的微课流程展示清楚,弄清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并且对较为重要的步骤写上关键的语句,防止录制的时候遗漏一些重要的说明。制作微课前先准备好全部的素材和工具。微课制作的时候先制作出一个效果,看一下是否理想。完成一个完整的微课制作后,首先自己对微课测评,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语言是否通顺,语句之间的过渡是否流畅,画面和语句之间是否匹配,写字板的撰写是否清晰,微课是否已经将所有计划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经过反复修改后,对多余镜头画面进行删除。
(4)实施
拿着已经制作完成的微课作品和自己设计开发的流程图,讲解给相关的老师,还有上课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看看微课制作的效果,请他们对微课提出意见,分析意见的可行性,对微课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评价
在ADDIE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看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对完成的微课,进行自我评价,制作的时候方法是否值得改进,为下一个微课的制作总结经验。将制作好的所有微课上传至重点核心课程的网站,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
三、结论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结合课程设计出有效的微课,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127-131,2013(323):127-131.
[2]张艳英,薛岩频.《个人理财》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3):85-88.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4]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