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的意义

创新创业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的意义

创新创业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学生;创新就业

1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如果其能自主的进行创新,将自己的创意应用到实践中,研发出一些创意性十足的产品,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才能,同时也能让市面上出现更多的极具创意性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创新创业时也能更快的上手。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更容易能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随着其创业的逐步步入正规,会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在某种程度上就能缓解一部分的就业压力。最后,我国一直在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成效不显著。通过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中,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毕业生能参与到创业中来,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事例也会影响到在校大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在大学期间积累各种创业的经验教训,在毕业后也就更容易成功。

2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手段

2.1主动参加各种创新大赛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主要创业竞争力就在于其新的创意,而各省市或是国家举办的射击类创新大赛也是在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意的挖掘。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意大赛能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作品,甚至在比赛中活动很好的名次。对于一些比较好的专利作品,还能获得一些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其创业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资源相对匮乏,在创业初期往往是缺乏创业资源的,但是如果积极的参加各类设计类大赛,就能以这种形式来检验产品的市场价值,为后期的生产做好准备。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在校内举办各种创意大赛,并且设置了外观设计类奖项和实用型设计奖项等,通过这种比赛能检验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真实设计的水平,为其日后的创新创业起到指导的作用。

2.2加入各类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工作室

一个成功的艺术设计作品往往是由很多个设计者共同参与完善的,融入了很多设计的创意和心血,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各个设计者之间团结协作。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个人,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社会团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参加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工作室,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都是日后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精神。工作室的开设,往往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主教师,它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并且每周专业课教师都会就学生在艺术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讨论答疑,让学生能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工作室往往会承接一些校外的项目,这些校外的项目能为学生积累很多的实践经验,打下很好的实践基础。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很多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在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向专业的教师请教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成员间进行探讨,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能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也能在工作室中寻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合作合办,为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人力基础。

2.3进驻有高校或政府扶持的产业园

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内,都有政府或是高校投资的创业产业园,主要目的就是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向高校或者政府提交商业计划,申请入驻创业产业园,在创业初期利用创业园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创业产业园在得到申请后会对项目进行考察,可行的话,会为申请的团体提品研发的技术支持和免费的办公场所,甚至有些项目会获得部分的启动资金。创业产业园为创业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能让其度过创业初期的难题,避免了很多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初期就夭折。另外,政府针对创新创业者会提供一定的扶持和服务,对于起步阶段的创业项目来说,能帮助创业者尽快的转变角色,进入到创业的角色中,这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是莫大的帮助。

创新创业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融合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学生专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注重教育实践环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锻炼形成自身意象,提升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创业行为。

高职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满足自身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呈现双赢的局面。

二、高职食品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家正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在人才培养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人才,拓宽毕业生未来的发展道路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缓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校餐饮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餐饮行业从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餐饮服务企业经营管理、营养指导与配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有:餐饮服务企业原料验收与采购、营养配餐和健康顾问、基础等。通过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前三个月的离职离岗率比其他食品专业的学生高出15%左右,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存在比较明显和狭隘的认知,整体评价是负导向。例如,在实习岗位的选择上,学生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存在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的现象。有部分同学不能接受企业的一线生产操作工作,认为这些岗位工作比较机械枯燥,工作待遇不高,缺乏发展空间,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专业兴趣不大,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想自主创业,但苦于没有接受相关创业教育,致使创业梦想难以成功。

高职学生虽能逐渐认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沉带来的就业期望值降低,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理性和务实,但仍然会表现出常见的从众行为,自我能力夸大/否定,人职不匹配等现象,学生个人的感性因素容易占主体,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在专业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帮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食品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专业技能教育要注重实用为先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能具体掌握某个特定岗位的实际操作,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背景没有过多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动手去操作、感悟。

本着“做中学,学中优”的培养思路,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充分利用学生食堂作为专业课建设和实施的重要基础环节和场地。目前,我校共有4个学生食堂,承担全院一万多人的日常饮食。通过与食堂承包人的协商,在校领导的帮助下,该专业的学生以3至5人为一组,每周二和周四分批次去检查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内容基本涵盖了从食材采购到食材烹饪以及各类调料的管理工作。学生需定期撰写工作总结,向食堂提出合理改进建议,每个学期结束时,食堂的工作人员也会对学生作出评价,该评价将作为学生社会见习成绩的重要指标,也是评选“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的必要参考。

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能力(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员、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厨政管理师)为主要的理论知识教授导向,在课程内容上尽量优化组合选择实用性强、通用性广的理论课程。将知识点揉碎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小、细的环节出发改革教学内容。我校外聘了3位在餐饮企业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教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餐饮企业管理实务、食品原料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现代厨房管理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并担任相关实训项目的负责人。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相关行业的管理运营流程有比较熟练的了解,会促进学生选择和食品餐饮相关的领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学生的初次创业如果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二)人文素质教育需重视创新素质的培育

食品行业是完全竞争市场,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竞争激烈。企业雇主更看中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相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想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和良好的创新素质是同等重要的。

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打破思维的定势和传统逻辑性,求新求异,是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组成,是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校的人文教育应把握两个重点:学生主体和活动导向。在知识教学方面开发了《职业发展与创新》的课程,该课程注重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包含了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几个模块,将发散性思维训练、奥斯本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思维导图等创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具体技法分散嵌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采取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载体,通过调查、讨论、互动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第二课堂”的活动导向特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核心能力的隐性教育效用。创造不同专业相互交流、融汇的环境,形成师生之间自由平等讨论的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形成民主宽松的管理氛围。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多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等活动,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就业准备更具有针对性。创新素质不是一种技术,不是一门或几门课就能完成的显性教育,是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具有渗透性的教育内容。

(三)创业教育的平台搭建要虚实结合和多元化

创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创业教育也是一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包含两个维度的内容,即培养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只是对少数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才是职业教育,可以进行持续强化。

创业能力教育是进行创办企业或事业的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正规课程,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理论知识,或是进行案例讨论。目前,我校已经将SIYB创业课程作为该专业的选修课,聘请广州市天河区职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教授学生在新企业创立、管理过程中各类显性知识,核心是教授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

非正规课程,主要是指在校园内里构建的创业教育支撑平台。利用校内实训生产基地,穿行创业模拟实训,提高创业能力。例如,该专业学生的实训周会模拟企业的生产工艺制造一定量的果汁、面包、豆浆等食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在营销策划,品牌创立,改进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模拟商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我校的二级学院食品学院创立了“学生项目工作室”。该工作室以食品专业在校学生为主体,吸收部分实习和就业学生为补充,通过建立数据库将有创业意愿且专业基础比较优秀的学生的信息记录保存,由二级学院的创业指导教师负责管理和协调,专业教师可以从数据库中挑选合适的学生参与到个人的项目中。专业教师的项目来源和研究方向都比较多元化,也更加专业化,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项目课题,可以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数据库也会登记显示二级学院专业老师的研究特长和带队学生的获奖等情况,学生可以咨询比较合适的教师,寻求解决专业知识或是创业指导方面的帮助。

吸收一些实习和就业的学生参与到工作室中,一方面,做到关注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了解学生的创业过程,通过反馈来增加案例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在技能发展和知识运用方面更加全面,对社会中创业机会的感受也跟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愿意在遇到问题时回学院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激发和引起校内外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促进创业行为的实践。

创业意识教育,通常是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品质方面的教育比较隐性,需要借助显性的平台来锻炼学生的心性。学生创业想法有多而杂的特点,建立大学生自由市场或是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学生自由选择项目、实践经营创意,在自由讨论、交流和实践的氛围中逐步提高创业意识和品质。

创新创业的意义范文第3篇

创业创新是人类创造价值的基本形式,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央号召,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更有着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然选择。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主要看实物产品、生产能力,不再看生产了多少钢铁、水泥、汽车,甚至也不看其外汇储备多少。纵观世界,凡是能够长期保持强劲竞争力的国家,无一不是创业创新活动普及活跃、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正是这些国家提升综合实力、保持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经验。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通过创业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央一再强调要以大众创业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并接连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数以亿计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推动我国经济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的引擎。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要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人民素来就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创新的传统。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创业创新勤劳致富已成风尚。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必将为广大群众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首要的是要积极营造大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愿望得到鼓励、创业创新行动得到支持、创业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业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形成创业创新无上光荣的鲜明导向。要大力营造诚信守诺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位投资者、创业者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让创业创新在全社会“火”起来、“旺”起来。

创新创业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8(b)-00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这也恰恰印证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地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艺术设计专业化人才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本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符合本校实际又体现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再次将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适应这一战略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深入推进,并逐渐成为提升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学生就业水平和创业质量的有力抓手。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能,积极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以创新为核心、创业相对容易的特点,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有着刚性需求。[1] 目前在校的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文化创业产业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较高的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才能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的要求,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艺术设计水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早已迈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脚步,且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体制结构,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都已比较纯熟,收到了非常明显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这是值得我国高职教育学习和借鉴的。相比这些发达国家,我国高职教育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研究则明显不足,存在着较大的现实差距。尽管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涉猎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重视不足、体制机制的制约,我国尚未形成比较纯熟的针对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教育路径,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质不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双创”时代的新要求。二是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较低,设计思维弱化,所设计的东西缺少时空感、造型感和抽象性。三是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所学的人文修养。设计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相对偏低,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业精神、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较低等。这使得目前设计类毕业生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导致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2] 这就客观上提示我们,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开展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创业创新教育,还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

3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的策略分析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做足功课,深入研究分析,研究探索出有效的对策:

一是明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它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塑树,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包括对学生创业实践过程的实际指导,还包括较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

二是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远远跟不上创新驱动时展的潮流,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尽快转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

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应该成为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履行好自己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勤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提问问题,在问和思考中得到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锻炼。高职院校要根据时展,迅速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既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又具有难能可贵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成为我国未来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力军。

四是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是他们永恒的追求。在高职院校内,诸多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大赛都是学生值得把握的实践机会。学生要在积极抓住这一次次锻炼机会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在学习借鉴他人设计技巧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灵感使自己的创新创业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努力为艺术设计类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外社会实践平台。如引进知名设计企业在学校内建立实验室,由学校提供场地,设计企业公司提供办公家具及电脑等硬件设备,派设计师入驻,公司安全按照市场化运营。[3] 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通过签订协议或者定向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提高的能力,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

4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立足本校实际,开展特色、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研究探索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为培养双创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活动;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24-02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国家层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战略。高等学校要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由“精英”走向“普通”,让创新创业的理念不再遥不可及。有研究表明,二、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有朦胧的参与科研意识和一定理论基础,并且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二、三年级为他们开始参与科研活拥闹匾阶段。近年来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参与现状的研究也较多,但对二、三年级本科生科研参与情况的报道较少。本文对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对策、途径。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皖南医学院2014―2015级全日制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有关专家审阅和20例预调查反馈的相关信息修改完善后后确定最终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现状、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和需要等。

3.质量控制。经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随机抽查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严格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

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17.0完成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描述,组间比较使用

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在皖南医学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4份,有效率为90.4%。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为17―24岁,平均年龄(20.36±1.083)。其中男328人,占36.3%;女576人,占63.7%。城市265人,占29.3%;农村639人,占70.7%。学生干部275人,占30.4%;非学生干部629,占70.7%。大二421人,占46.6%;大三483人,占53.4%。临床医学207人,占22.9%;护理学323人,占35.7%;预防医学162人,占17.9%;人文管理85人,占9.4%;其他127人,占14.0%。

2.创新活动现状。参与过科研创新活动的有205人,占22.7%;其中大二参与过学校的创新活动的有99人(23.5%),大三参与过学校的创新活动的有106人(21.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6,p=0.574)。在学校期间有公开发表的创新方面的成果(学术论文、专利等)71人,占7.9%。在问及“您听说过的学校创新活动中主要有?”。

3.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需要的认知。在问及“如果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您的目的是?”,有640人(70.8%)是因为兴趣爱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751人(83.1%)是选择锻炼能力,409人(45.2%)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为评先评优,498人(55.1%)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为就业考虑,还有140(15.5%)还有其他考虑。在问及“您觉得您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您需要什么?”,671人(74.2%)认为需要科技创新资金,644人(71.2%)认为需要环境氛围,655人(72.5%)认为需要信息知识与技术指导,595人(65.8%)认为需要强烈愿望和动机,530人(58.6%)认为需要学校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107人(11.8%)认为还需要其他条件。

4.学校在培养型创新人才中应做的改进。在“学校在培养型创新人才中应做的哪些改进?”,有587人(64.9%)认为学校需要丰富性课程体系内容,626人(69.2%)认为学校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613人(67.8%)认为学校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540人(59.7%)认为学校需要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方式,496人(54.9%)认为学校需要改革考试方法,130人(14.4%)认为学校需要做其他(如支持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等)工作。

三、讨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应用实践新领域的能力及发明开创新世界的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次调查抽取了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人文管理、其他等专业的本科生,较好地代表了医学院本科生。本次调查显示,皖南医学院大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率为22.7%。高于彭波等在徐州医学院的研究结果原因主要是本次调查研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之后,抽取的是医学院大二、三年级的本科生,排除了懵懂的大一和学业任务较为繁忙的大四、大五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二、三年级的科研创新活动参与度高于大一、大四、五的学生,二、三年级的为医学生开始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阶段。本次调查显示,公开发表的科研创新方面的成果(学术论文、专利等)占7.9%,低于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率;说明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本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尚存在不足,科技成果产出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知晓率也较低,提示今后学校、学院要加大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的宣传力度和创新宣传形式,真正地让感兴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申报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来,从而产出更多的学生科技成果。本次调查显示,医学院本科生参与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主要是来自兴趣爱好和锻炼能力,这说明他们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持积极理性的态度,这也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资金短缺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本研究中,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中选择需要科技创新资金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信息知识与技术指导和环境氛围;环境的好坏能够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学校必须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积极营造一个创新、自由、竞争、有序的大学生科研坏境。对于信息知识与技术指导,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需要大学生自己自觉主动地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科技讲座”以及“传帮带”等活动,满足大学生在科研创新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不足。

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查中,69.2%的学生认为学校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67.8%的学生认为学校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这可能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学校在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后,需要建立“科研项目驱动+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协作+实验室全程开放”的大学生接触科研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宝强.高校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6,(08):12-14.

[2]李丽.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现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