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第1篇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当前国内老年人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群体合作型、较高强度的持久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好;不同锻炼项目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不同。

关键词 老年人;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0 前言

2013年2月26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我们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到2025年之前,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此外,有调查显示,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1],但目前我国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均比较低,心理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焦虑等因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2-3]。由此可见,在进入快速老年化的过程中,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作为发展中国家,单靠医疗保障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而言是难以承受的,体育锻炼作为提高身体健康的一种既经济又具实效性的干预手段,其如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值得研究。

1 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研究者们也已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我们将从锻炼形式、锻炼强度、锻炼项目以及锻炼时间和频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分析。

1.1 锻炼形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即个体为主的锻炼形式和群体为主的锻炼形式。尽管有研究发现,以个体为主的锻炼形式与以群体为主的锻炼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4]。但大量研究显示,不同锻炼形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以群体为主的锻炼比个体为主的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效益更大。更有研究发现,以群体为主的合作型体育锻炼形式对于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的改善更加明显[5-6] 。

1.2 锻炼强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高悦利[7]将参加锻炼的老年人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锻炼量,发现三个不同等级老年人在支持体验、舒适体验、自主支持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幸福感总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杜磊[8]发现,较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

1.3 锻炼项目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大量研究显示,老年人主要以有氧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项目为主,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秧歌和健身舞等。且不同运动项目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均具有促进作用[9-13]。但不同的锻炼项目具有其不同的锻炼特征,产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也各不相同。如赖爱萍[14]发现,快走、慢跑组心功能、通气功能明显优于门球和太极拳组。罗丹等人[15]发现,扇子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优于太极拳及快走。周成林[16]等人发现,自行车、游泳、慢跑项目的锻炼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提高效果明显,而中国传统的气功、太极拳项目的锻炼方式对调节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效果更佳。张冬雪[17]也发现,由快速到舒缓的锻炼方式与老年人心理情绪基本呈正相关。

1.4 锻炼时间、频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锻炼持续时间和频率的不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会不同。陈维奇[18]发现,在SCL-90的偏执因子上,每周3至4次、或5次以上的锻炼者显著低于每周1至2次锻炼的老年人,每次30至60分钟或60分钟以上的老年人显著低于每次锻炼不足30分钟的老年人。张冬雪等人[17]也发现,随着锻炼年限的增加,锻炼时间的增长,锻炼频率的增多,老年人的心理焦虑和抑郁逐渐减轻。持续锻炼年限在半年以内、每日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和每周锻炼不超过3次的老年人,其心理焦虑和抑郁程度均要明显高于相对应锻炼年限、锻炼时间较长和更经常参加锻炼的老年人。谢蓓芳等人[18]也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总趋势是随锻炼时间的增长,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2 结论

综上所述,群体合作型、较高强度的持久锻炼可能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好,不同锻炼项目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各不相同。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量文献主要研究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效益,而忽略了不恰当体育锻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不合理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研究,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峥华.南宁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00-102.

[2]邱莲.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8):517-518.

[3]廉蓓.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52-153.

[4]解登峰,葛明贵,谢章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99-301.

[5]李妹,吉承恕.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6]吕仙利.体育锻炼类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20-1022.

[7]高悦利.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30-31.

[8]杜磊.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426-4427.

[9]朱,毛文忠.长年长跑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2):81-82.

[10]程志清,勾庆华.太极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735-736.

[11]傅健,缪茂森,马爱民,等.长期游泳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6):44-46.

[12]王雷.太极柔力球对清华大学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13]钟志兵,章文春,万志莉.健身气功易筋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850-851.

[14]赖爱萍,华明,陈剑.不同锻炼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心肺功能影响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技,2009,31(4):88-91.

[15] 罗丹,李林,李娅慧.不同运动方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当代护士,2012,8:1-4.

[16]周成林,于晶,谢虹.不同身体锻炼方式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51-53.

[17]张冬雪,张志峰,郭炳彦.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情绪影响初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3):75-77.

[18]陈维奇.澳门特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第2篇

一、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心理因素

1 情绪因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影响。

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的关键因素是运动中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高中学生锻炼的持久性,使运动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益得以实现。有研究指出.缺乏愉是个体不能坚持锻炼行为重要因素,有30%的城市中学生认为娱乐性和愉快的感觉是他们坚持锻炼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以推论,情绪的不同体验,是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愉快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中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体育锻炼产生阻碍作用。以上研究都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情绪因素的某一方面对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影响,但缺乏对情绪状态作全方位的探讨。

2 自我认识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作为自我认识的主要成分之一,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有的潜能的认识。对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水平对活动具有增力作用,而自我效能可相当可靠地预测体育锻炼的坚持性。

另外一方面,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我认识错误,是影响中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些错误有:许多中学生认为他们比他们的长辈们身体更好,一些中学生认为自己已不能从体育锻炼中获益。还有许多中学生害怕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消耗体力精力,影响学习效果,浪费学习时间而不愿意参加锻炼。可见缺乏自信心是中学生自我认识错误的主要方面。

综合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中学生对自身及体育锻炼的自我认识错误阻碍了他们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而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和自信心会增强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坚持性。但以上的研究仅从中学生个体心理的角度去研究,忽视了社会因素在学生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 人际关系因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针对人际关系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个体坚持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与他人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调查表明,有2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将社会交往看成是坚持活动的很重要的原因。对此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指出,缺乏合适的伙伴是阻碍中学生参加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人际关系之所以是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因为坚持锻炼的中学生比中途退出者更能与别人建立友谊,并能对活动产生更加积极的反应。所以,锻炼者之间的友谊往往对继续参加活动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群体来说,良好的群体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所以实施群体锻炼计划的人比独自进行锻炼计划的个体,其行为坚持性要好些。较强的群体内聚力促进了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因此,在学校和班群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体内聚力,是中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真正动力。

二、心理健康效应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参加身体活动与良好的心理健康是紧密相关的。其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与降低焦虑水平呈正相关。长期体育锻炼与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指标有中等强度的相关。

自我效能方面也有类似的结论,如果将坚持性作为锻炼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则自我效能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于人际关系,研究者认为它通过增强群体内聚力,增强了个体的坚持性,从而与锻炼坚持性有相关关系。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自尊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身体自尊的概念

1.1自尊的概念

詹姆斯(James.W.1892)最早提出了自尊的定义,他认为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感受,有两个决定因素,即实际情况和自我预想的可能比值。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自尊是个体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做的评价。”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将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我价值、自我评价的感受和态度。

1.2 身体自尊的概念

“身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2身体自尊量表

大量查阅国内实证文献后发现,国内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和使用。主要有身体自尊水平量表(PSPP)、身体自尊量表(BES)、身体自我表述问卷(PSDQ)。同时,国内也有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本土化的量表,如:段艳平编制的 《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 我国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我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

3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3.1不同的锻炼形式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3.1.1封闭式动作技能项目的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在进行封闭式动作技能项目锻炼时,外部情境相对稳定,主要依靠本体感受器进行反馈调节。刘巧侠的研究发现,45周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女性形体,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和分量表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在训练后发生显著性变化。牛志宁同样认为15周的太极拳练习能够明显地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

3.1.2开放式动作技能项目的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在进行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锻炼时,锻炼者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情境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黄有为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羽毛球锻炼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身体自尊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在身体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等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通过封闭式和开放式动作技能项目对身体自尊影响的对比分析,发现开放式动作技能能够更全面地提高锻炼者的身体自尊水平,不同运动项目的封闭式运动技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自尊水平,但在身体自尊各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3.2不同的锻炼持续时间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陈婷婷研究发现,4周锻炼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身体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8周锻炼干预后,除身体素质之外,其它各维度及总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许毅,黄滢的研究发现,1~6个月的锻炼个体对身体自尊水平评价较低,12个月以上长期坚持有规律锻炼的个体身体自尊水平最高。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体育锻炼持续时间越长越能提高身体自尊水平,但是,究竟多少周的体育锻炼才能刚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没统一的标准,需要继续跟踪这方面的研究。

3.3不同锻炼强度对身体自尊影响的差异

朱凤书采用中小强度篮球和健美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在实验期间不参加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中小强度实验组男女大学生实验后身体自尊水平均有上升趋势,中等强度组男大学生PSPP总分上变化趋向显著性水平(P=0.052),中强度组优于小强度组。研究证明了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比小强度的体育锻炼更能提高身体自尊水平,所以,为达到良好的心理效益,在以后的体育锻炼中尽量采取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

3.4不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较大运动量比较小运动量更能提高身体自尊水平。王昕认为,体育活动量是影响大学生身体自尊的重要因素,高活动量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显著地高于低活动量学生,并且在对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的认知评价中,高活动量学生要显著高于低活动量的学生。陈婷也发现,游泳练习运动量大的组别比运动量小的组别有更高的身体自尊水平。

4小结与建议

(1)由于国内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和使用,本土化的量表相对稀缺,建议体育工作者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与设计。

(2)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频率对个体的身体自尊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干预的方式比较单一,建议在以后的实证研究中应该尽量考虑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互作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3)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科研工作人员和锻炼指导者通常不是同一个人,在体育锻炼的干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所以,建议工作人员密切协作,保证科研实验操作过程的一致性,把握好实验的控制因素。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需要,动机

随着国民素质和民族能力作用的日益显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锻炼作为有效增进国民身心健康手段的重要性,它不但可以增强身体健康,同时也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较长时间以来,在锻炼领域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效益,而甚少对怎样使人自动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坚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了促进大众体育锻炼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帮助人们长期的、有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文章分别从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角度对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我国开展大众体育锻炼的建议。

1.人的动机分析

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运动动机是指人们参加运动活动的动力,其具有启动人的行为,并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运动活动中保持的特性。一定水平的运动动机使体育活动参加者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努力,更能集中注意力,练习的时间更长,坚持的时间更长;低运动动机则可能使个体放弃并退出体育活动。

2.个体需要分析

需要,人的一切社会需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需要是人的思想与活动的基本动力。有机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称为需要,需要转化为推动行为活动的动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只有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其次,需要产生以后,还必须有能够满足需要的诱因存在,需要才能转化为推动行为活动的动机。内部需要与外部诱因结合起来时,才能产生动机;只有当动机与具体的活动目标结合起来,动机才会起到推动行为活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作用。

对于人们来说,需要就是被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通常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而表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各种心理活动,即意识领域;藏于水下的大部分是看不到、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部分;而处于心理结构最表层的意识和最深层的潜意识之间的屏障是潜意识领域。潜意识起到一个稽查的作用,能够暂时存放一些意愿,当个体需要时,就可以释放到意识当中,而有一些意愿则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只有意愿进入意识领域后才能产生需要,这是个体产生需要的充分必要条件。

3.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大量研究显示,动机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锻炼参与程度和锻炼的效率。要形成积极的锻炼生活方式,锻炼动机的研究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锻炼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动机的产生来源于个体需要,要使个体产生需要必需具备意识,产生的意识越强烈、浓厚和宽广,越具备较强烈的动机。也就是说在人的意识中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终身体育的理念也已经深入到很多人的意识中。

生活中,很多人明白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一部分人却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或者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又或者参加了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又退出了体育锻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体育锻炼的需要是人们生理或心理的一种不平衡引起的,当这种不平衡引起人们产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时,在人们的意识中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意识仅仅是暂时性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体育锻炼很重要”才会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而大部分时间,由于其他刺激物的干扰或影响,这种“体育锻炼很重要”的意识被压抑或存放到潜意识里面。所以,要让人们参与体育锻炼,首先让“体育锻炼很重要”这样的意愿更长时间的出现在意识当中,甚至加强这种意识的刺激,使人们产生更强烈的体育锻炼动机,为个体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4.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关系分析

那么,体育锻炼行为与意识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人们是怎样产生运动意识的,人们的意识又是怎么样促进、推动体育锻炼行为的。

4.1体育锻炼的身心健康作用。适当的体育对人的新陈代谢、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身体各方面起到改善的作用,这是医学界不争的事实。除了对身体方面有极大的改善以外,对人的心理也有调节和完善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具有抗忧郁、降低人的焦虑、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等效能。

4.2行为与意识的哲学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是物质的;精神现象是物质的派生物并反映着物质;在社会发展中,同样不是精神的因素决定物质的因素,而是物质的因素决定精神的因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要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同时还要承认意识具有相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也就是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辩正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基本观点。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人的行为实践决定人的意识,当人们得知体育锻炼的作用,并在在体育锻炼中产生运动高峰体验、流畅状态和跑步者的时候,这些良好的心理体验就会对人的意识产生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又反过来促进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当这种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和量度的时候,人们就会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并坚持体育锻炼。

4.3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行为对意识产生作用,意识又同时对人的行为起到指导、促进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知识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而体育锻炼作为增进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人们的意识当中。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方说,跑步者、运动幸福感等。这种心理体验又影响人们继续参加体育锻炼,当人们的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时候,并对这种体育锻炼产生依赖性,就像人们每天晚上观看电视、早晚刷牙等习惯一样,就自然而然的会坚持体育锻炼。

5.体育锻炼参与影响因素

体育锻炼的意识影响体育锻炼的需要,体育锻炼的需要产生影响体育锻炼动机的产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强弱又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在体育锻炼行为过程中产生的运动高峰体验、流畅状态或者跑步者又同时影响着人们体育锻炼参与的意识。

体育锻炼意识除了受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以外,重要的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因为体育锻炼的意愿没有进入意识内部,或者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是很强烈,而良好的外界体育锻炼环境可以时刻或者长期刺激人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这种刺激,可以使人们产生更强烈的体育锻炼动机,从而推动育锻炼行为的发生。

6.对策

为了加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锻炼应该成为一种公众行为和政府行为。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不仅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再看沿袭了几十年的学校体育教育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体育运动的发展要求,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更加突出,改变体育教育体制,把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才能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

1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问题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终身体育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沿袭了几十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很多方面与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是相悖的。高校体育课程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严密组织、严格纪律,更注重运动技术为中心来实施的;在体育教学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重视近期效益,忽视远期效益的倾向。在“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基调下,不少学校仍把身体素质练习和《体锻》达标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在学生心理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探索、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体育能力、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情感意志的锻炼。长时期高校体育课中以教师作为主导方面,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因此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于终身体育运动思想的形成造成了困难。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一些环节的探索,如开设体育兴趣课,但教育思想及教学方式仍延续着传统的思维定势。对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塑造不够,体育兴趣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不能起到有利的影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应付心理,多数人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形成,从而出现了“终结性体育教育”的现象:一旦学生毕业后就与体育揖别,再也不从事体育锻炼,更谈不上终身体育锻炼。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终结性体育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学校体育教育在整个终身体育大系统中不仅要扮演好“基础教育”的角色,更要把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通过有效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获得并接受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技能、思想以及能力基础。为此,高校体育将肩负变革学校体育与发展终身体育的双重任务。

2 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是铸造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富有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适应环境与竞争的合格的人才。终身体育的形成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必要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运动健身意识,掌握多种健身方法,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最终树立终身体育必备的运动素养,使学校体育教育顺利地过渡到社会群众体育当中,使体育对人类的重大作用能够有机地延续和发扬。

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终身体育者的造就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作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要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坚持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校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高校体育要立足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它受益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还要使学生掌握参加某种运动的技能,以学生终身受益为目的的一种特殊教育课程。从与终身体育接轨的角度出发,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基础,发展健康心理,磨练意志品质为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渐掌握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并且将它转化为他们的锻炼习惯,才能终身锻炼、终身受益,这正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职责。

3 学校体育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要延续和发扬体育运动的重要影响力,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学校体育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同时为学生养成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保证学生能够不断从事体育锻炼。在不断的学校体育锻炼中,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爱好和兴趣慢慢养成。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作为终身体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纽带,是人们在奠定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来实现“强身育人”的目标。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来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而高校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成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重要环节,同样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学生用其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技能和方法,不断自觉从事体育锻炼,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其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坚持体育锻炼,培养了终身体育的兴趣,终身受益,体现了终身体育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源海.浅谈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2] 韦光辉.用终身体育观来指导学校体育[J].体育科技,2001(3).

[3] 谢毅,张照金.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下高校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66—68.

[4] 赵日萍.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