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管理 纺织 ERP 计算机 网络 业务流程 理论 模式 经济效益
第一章 引言
1.1 ERP的有关概念
1.什么是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2.供需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最终用户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链序列。
BPR(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BPR就是“从根本上的重新考虑并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实现在关键的业绩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响应速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目的是简化流程,降低无效劳动,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1.2 企业实施ERP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1 企业实施ERP的重要性
ERP的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强调仅靠企业自身的内部资源是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资源纳入到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中,将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部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环节资源的集成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2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
一、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企业具备更富有弹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被扁平小组中心型流程式组织替代是势在必行的。
二、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注重通过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质量管理、营销扩张和售后服务等来建立竞争优势。ERP系统设计的基本理念也正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视为建立在价值链上的供应链,从而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多个相互协作的子系统,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1.财务管理前瞻性、及时性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上很多企业都已经实现了电算化管理。ERP系统正是通过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相融合,建立了财务管理一体化,使经济活动信息数出一门多方使用。同时通过整合性的功能化财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采用滚动成本核算法,实物账和资金账同时产生,通过对物流、资金流进行无缝管理,极大地降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财务数据处理真正达到及时性、准确性。
2.内外价值链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价值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通过价值分析消除不增值环节,优化流程,最终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ERP对价值链的控制是通过对供应链中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实现的。
四、企业全球化、多元化经营管理的要求
企业为了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全球化潮流,一方面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展跨国经营, ERP正适应了这一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纷纷实现资本多元化,并从单一生产向混合型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而ERP正好适应这种生产环境,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求。
五、企业优化业务流程的要求
我国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合理的地方太多,经常是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扯皮现象不断发生等等,严重制约了企业内外信息的沟通,从而使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实施ERP管理系统,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从而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提高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二章 ERP管理的方法在腈纶纺织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2.1 ERP在纺织企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IT人才缺乏
有了行业版本,还必须有专业实施队伍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但最近几年这部分人才流失严重。大部分小企业很难有这样的IT专业人员,这是企业实施ERP的致命伤。因此,对咨询和实施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拥有行业背景、了解企业治理、 并善于沟通职业素质的高级系统分析员和一支售前咨询队伍。
复合型人才匮乏
一般的国内软件厂商很少有自己专业的咨询部门,更缺乏有关的行业专家,这对企业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的实施效果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雷声大,雨点小
此前的纺织全行业亏损,前一段时间ERP投入的虚高,以及缺乏行业对口的软件导致了目前ERP应用“雷声大,雨点小”。影响了系统实施的效果,成功案例不多,使部分企业持徘徊和观望态度。
2.2实施对策
要适合纺织行业的应用,ERP的生产治理模块应该考虑行业特点。开发者都认为生产治理是ERP中复杂和困难的部分,需要在基本原理和核心模块的基础上,抓住各种生产过程、生产类型的特点和要求,合理设计,精心实施,不断完善。
总之,在ERP系统的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和经过一定时间以后,企业可根据发展战略和当前经营状况的需要,将根本性、全局性的BPR付诸实施,对企业治理进行更为成功的变革。
第三章 ERP系统实施情况
3.1 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
我公司于2005年开始正式引进ERP管理系统。系统建立之前,先对公司所有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集团公司董事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头参加,明确实施此系统的意义。在培训中介绍了当前ERP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并结合生动的视频案例使广大员工从认识到接受了ERP这一先进管理方式。
1.建立局域网
为初步搭建ERP管理平台,公司第一步购进大容量服务器以及办公计算机;成立ERP管理系统推进小组,即集团公司信息部。经过一年时间的网站制作及系统安装调试、试运行,局域网成功运行。
2.构建管理软件
在局域网基础上,开始编制相应的办公软件;如OA系统,财务金算盘系统物流出入库条码管理系统,材料计划申报及销售订单管理系统等。
网络安全是ERP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公司花重金购买正版杀毒软件(企业版),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2 预期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我公司ERP系统已运行了五年多的时间,体现出了以往普通办公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办公邮件的发送,使上级主管部门对生产计划、材料消耗,基础资料等各项生产指标做到即时了解,摆脱了电话办公说不清楚的烦恼,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OA管理软件的利用,使请示和行政审批在网上办理,节约了纸张和人力,便于查找和保存。
物流条形码系统的应用,极大的减轻了库管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办公效率。如:备品备件库房以前盘点一次至少需要一个人一周的时间,现在只需三小时;并且是零误差。
销售订单及财务金算盘软件,使生产和物流以及销售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准确、及时的计算出公司盈亏状况,便于高层领导正确的掌握市场信息来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文京.《ERP-信息与管理的结合》1998、(10)
[2] 马佳 何国森、《论中国MRP/ERP的持续发展》 1999、(03)
【关键词】价值链;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49-01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在这些国家中的大企业已经在用非常复杂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竞争情报工作,而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企业,因为它们试图通过竞争情报来获得另一种企业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建立在规模和实力上之,更多的是通过对环境的快速响应、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来体现的。
一、纺织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价值链概念是波特(Po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的,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即价值链,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产业价值体系中。目前,国内纺织业价值链理论研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集中于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纺织业的升级问题。
杨宏翔、张乐才(2010)指出,从我国纺织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产业升级,为此应建立满足全球质量、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各种标准认证体系,并分析了升级战略和升级路径。李陵申、祝秀森(2009)认为国家价值链理论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种新兴范式,而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使劳动者能够更体面劳动,产业转移则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者正是国家价值链下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陈漫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见,竞争情报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包昌火研究员等人提出的竞争情报部门的组织模式为代表,分别对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这四种典型的模式进行优缺点及适用性作对比研究。根据Fold&comPany的观点,没有哪两家企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报系统和工作模式,不可能任何企业都适用。
三、纺织业竞争情报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CI的理论方法、情报系统建设和服务模式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I的理论方法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等竞争活动,而且还被应用到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行业规章管理等实践中,在增强国家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竞争情报研究内容从主要以竞争环境、发展状况、政策等宏观内容为主,逐渐到现在有目标明确的客户竞争对手为研究内容的转变,包括制药医疗行业、通信行业、钢铁行业等都已经开展竞争情报实践活动。关于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为匮乏,邱珍妮(2008)将技术竞争情报与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针对纺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内竞争加剧的现状,借助技术竞争情报,提出构建技术竞争情报体系的设想,以帮助纺织企业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纺织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对纺织业价值链到纺织业竞争情报的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国内学者对纺织业价值链和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侧重于文字的论述、理论的剖析和定性的演绎,逻辑性很强,但是实用性相对较差,缺乏实证支持。然而,竞争情报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而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充分发挥竞争情报在纺织业中的应用价值,引入价值链分析理论作为工具,通过建立纺织业的竞争情报模式,为纺织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预警、决策支持和学习的目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会给纺织业竞争情报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四、研究意义
【关键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1.前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涉及领域广泛、环节众多的纺织业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的地位,其市场化的程度也最高。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市场价格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不利地位,而且,对外界有较高的依存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利润波动较大。本文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纺织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为纺织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
2.纺织业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纺织业发展情况一直非常好,发展速度也非常快。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虽然我国纺织行业的总产量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行业利润的增长也呈回落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带来的成本变高等影响。纺织产业开始进入高成本阶段,一直靠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的纺织服装业逐渐丧失这一主要优势。
3.棉花产量带来的影响
在我国,棉花种植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消费国。棉花种植面积达到八千万亩左右,产量高达六百万吨,平均每年棉花消费量在一千万吨左右,消费出口在四百万吨左右。但是,近年来,由于种植补贴低于粮食作物,且棉花种植费时费力,另外,极端天气气候等的不良影响,我国棉花的种植面积迅速减少,棉花产量下降幅度较大。
3.1 我国棉花种植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新疆流域棉区是我国棉花种植的三大主要区域。其中,只有新疆棉区棉花种植形成规模,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他棉区棉花种植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种植分散,受市场价格影响大。为了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我国于2011年出台棉花收储预案。该预案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出现增长,有利于棉花生产的稳定,有利于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纺织产业升级发展。
3.2 棉花种植成本上升
由于近年来物价上涨的影响,棉花种植成本也随之上涨。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物化成本、服务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棉花种植费时费力,需要定期修理、及时浇水、妥善管理。并且,国家对棉花的种植补贴远远低于粮食种植。
3.3 棉花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国棉花种植比较分散,棉花质量差异大,受种子、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花种子的选择至关重要。但是,我国棉花研究机构众多,研究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气候因素。人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棉花质量受到影响,无法保证棉花质量。
4.棉纺织业的新形势
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纺织业涉及领域广泛、环节众多,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的地位,其市场化的程度也最高。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对外界有较高的依存度,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利润波动较大。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
4.1 加工流通利润低
目前,我国棉纺织业的涉及企业众多,但是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低,受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大,企业容易出现亏损。我国的棉纺织业的流通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理念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棉花价格企业应该积极构建自己的收购渠道,掌握棉花来源,建立战略联盟,优化棉花流通,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稳定加工利润。
4.2 进行行业整合
纺织产业在棉纺产业链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纺纱、织布、印染等多个环节。但是,我国棉纺织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需求与产出不平衡。十二五规划指出了纺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使棉纺织产业的规模效益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纺织业正在逐步改变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链升级转型。
4.3 服装产业的创新
服装产业是纺织产业的最后一环,但是是实现纺织产品供给、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服装产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通过创新之路,完成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打破服装企业原有的模式,注入新的思想。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纺织企业的发展面临困难,必须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自主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政府应该设立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场竞争,进行行业整合,促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完成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彤.山东省纺织业发展问题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7.
[2]马祥林,任婷,王立英.我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纤检,2012,10.
[3]吴迪.纺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主要领域[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奖励创新人才,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纺织业 作业成本法 企业应用
作业成本法(ABC),其工作原理是基于作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法在纺织业上的运用有效的弥补了传统纺织业在成本计算上不足的状况,还为企业在成本上的计算以及管理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信息,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决策效率以及企业科学的做出将来的计划,进而降低了企业生产的资源浪费,实现了企业的管理目标以及要求。
一、作好作业成本法的准备工作
(一)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执行力
作业成本法可以实现对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纺织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时候要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重新配置人力财务等,进而达到符合纺织业内部结构的特点,优化资源的利用。我国目前存在的会计系统具有相当的难度,对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挑战性。因此,纺织企业想要作业成本法能在生产上得到良好的利用,首先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只有让内部管理和会计人员熟悉作业成本法的运用,才能让纺织企业尽快实现变革与转型。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以及纺织业的作业成本方法体系
作业成本法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科勒提出的,目前在国外,作业成本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以及实用的。成本会计是一种社会科学,一般上都有着其适用的环境背景,不同的企业或者行业一般上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实施。现对于国外同行或者我国其他行业的经验,不能直接的复制应用于我们纺织企业的发展上。在纺织业的发展运用中,纺织企业应该借鉴国外同行或者我国其他行业的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中国国情与纺织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与探讨。还要打破传统企业会计观念思想的束缚,运用会计核算评估企业生产作业的成本,把作业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采用广泛的接触以及多学科协同合作的方式,并结合操作成本管理法律进行研究,进而达到控制纺织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建立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作业成本法一般更能提供详细而准确的会计信息,避免会计核算的失真而导致决策的失败。但是企业在会计信息上的失真,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方法错误的原因,更多可能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缺失以及科学文化的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会计核算失真的问题,还可以为相关部门或领导提供一份参考资料。但是如果想要较好的实施作业成本法,这就需要纺织企业科学的、合理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系统办法。企业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上,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如设置企业会计机构,配备专业会计人员;制定内部检查岗位责任制以及外部监察制度;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结合。为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在纺织业的具体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在前期生产作业上的具体运用
作业成本法在前期生产作业的运用上包括,定单处理作业以及材料选购作业。其主要的目的是纺织企业接到订单时,通过作业成本法作出生产计划,并通过作出的计划进行材料选购,防止相关纺织作业超出或者不足于实际需求量,以求达到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实际要求相符合。
(二)作业成本法在中期生产作业上的具体运用
作业成本法在中期生产作业上的具体运用包括,移动作业、纺织作业、染色作业、专属作业以及品检包装作业。
移动作业特指纺织产品在生产环节中,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发生的位置移动作业。由于,移动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移动的次数有关,作业成本法对其的作用主要是计算出最简要的移动途径,减少产品移动造成的成本增加。
纺织作业是指企业在运用相关材料进行机械或者人工进行纺织成布料的作用办法,由于纺织作业在纺织业中占据主体的地位,其成本要求主要是材料的运用以及纺织方法。而通过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具体运用方法,减少必要的劳动时间,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染色作业一般是指样品制作作业、车间染整作业以及染整设备的调试作业等。由于在染色作业中每进行一次染整作业都需要发生一次样品制作作业以及一次染整设备的调试作业,而产品的数量以及型号在作业中消耗量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将三项作业结合为一个作业中心,减少相关成本的支出。
专属作业包括单股纱专属作业以及双股纱专属作业,为了简化相关的核算工作,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将单股纱专属作业和双股纱专属作业合并为一个作业中心。
(三)作业成本法在后期生产作业上的具体运用
作业成本法在后期生产作业上的具体运用,一般包括发货作业、废次品处理作业、生产维护作业以及存储作业该作业。一般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对整个产品生产的后期进行资源整合,核算相关产品后期处理工作。
三、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是一门高深的学科,本文只是结合我国纺织业的现有状况对作业成本法在生产活动上的作用进行浅谈。希望我国纺织业在技术转型与产业升级上能重视作业成本法的运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做大做强我国纺织业的品牌平台,为我国服装业走向世界提供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吴媛媛.浅谈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办公自动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