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生活的定义

智慧生活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生活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生活的定义

智慧生活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课程智慧;英语教师;初中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26-02

课程智慧像解脱、像天国、像启发,是一种志向,而不是触手可及的结果。[1]内尔・诺丁斯也说:“今天鼓励教师追求并运用智慧,既让人生畏又令人欢欣鼓舞。让人生畏是因为教师今天的专业生活受到严格控制,如果他连上课的内容或上课的方式都无法自己选择,那么又怎样来运用智慧呢?令人欢欣鼓舞是因为它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获得智慧,我们就可能获胜了――追求这一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它给了我们工具,可以为学校教育创造更为光明的未来。”[2]

一、课程智慧的定义

贾丁说,它不是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累积性知识,也不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或得到的平均分,但却是他们生存的能力,在世上维持生命的能力……“课程”与知识有关,我们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期他们在世上能继续生活。

亨德森、凯森合著的《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一书中把课程智慧定义为:把课程看作愿景构想和践行美好的教育旅程的微妙,复杂的挑战。

凯克斯分析了课程智慧的双重本质:“道德智慧是一种判断的能力”,但是仅仅是一种能力还不够,因为判断需要“正确”、“合理”、“公正”……在道德智慧中,合理判断的目标就是从大的生活视角来评价什么是真实或正确的……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如果有了关于这个问题总的看法,我在这一具体情况下应该做什么?这一问题中包括了两个“应该”。根据鼓励、促进、培养持久的道德生活方式价值观作出教育决策,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课程智慧。

二、课程智慧的特点

1. 合作性。詹姆斯写到:真理对于我们实际思考来说太过宏伟。即便我们的思考怎么号称“绝对”,我们都无法理解真理的全部……没有一种观点是绝对的……包罗万象的。[3]培根采用“缝被子联谊会”来描述对多元观点的开放的接受态度:“缝被子联谊会这一隐喻”……告诉我们大家其实都是自己在构建知识;知识并不是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或在我们心里就可以找到。课程智慧是在集体合作中不断获得的,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个人的智慧是小智慧。

2. 挑战性。戴维森写到:知道自己知之不多,这就是智慧。神者则称之是“初心”,是完全敞开和本真的,是一颗准备好要去接受生活的人。不附带我们任何的认识,心是空的,因此对学习和生长是敞开的。这是创新和革新的源泉、前行的关键。[4]

3. 感召性。库珀认为:神圣的感召进入我们心灵的神秘洞穴里,唤起我们的意识,使之遮蔽我们正常的日常经验,使我们与新的鉴赏水准想协调。[5]范梅南也写到,女人如何成为母亲?男人如何成为父亲?一个人如何成为一名教师?最初,人们可能只是从生物意义或法律意义上“知道”自己将成为父母或教师……真正使人成为父母或教师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一个如何像父母或教师那样生存的问题。在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在许多细微的经历中,才渐渐开始真正明白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表的意义……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感召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意蕴。

三、课程智慧实践的三个镜头

1. 范式转换。课程智慧就是把学习的课程转化为实际生活实例的一些列工作。这不仅要有老到的判断,而且需要在专业取向中做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专业取向即范式转换。学科内容、自我的和社会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三维关系,他们构成3S视角,为如何应对课程智慧挑战提供了具体指导。可以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使以上三种维度完全达到均衡的课程便是课程智慧的具体体现。但是没有哪种模式可以作为课程智慧最终确凿的指导。

2. 专业生活的方式。课程智慧没有一定之规,它无法通过一系列技术或者任务来达成。这一概念的提出唤起了古老的、神秘的人类认知传统,它必须被想象成是生存和认知的方式。[6]

3. 系统性改革。关于课程智慧实践系统的改革根植于课程开发、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社区发展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对具体学习课程的设计。它最大的特征是幻想,它是一种向前的思考。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了“倒过来”设计,包括三步:第一步,对所期望的学生对学科“深度”理解的结果予以识别;第二步,对于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能找到可接受的证据加以确认;第三步,对学习过程和教学做出计划。[7]

(2)专业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培养能力,以参与到上述的课程开发。教育者必须发展他们的探究和教学能力,从而把学科课程转化为民主生活的具体事例。它始于之前教师教育,随后拓展到更大范围的合作、监管的活动中。

(3)组织发展。这一点被看作一种特定的合作活动,它创造本地的工作文化。舒马克和朗克尔认为包括三个阶段:①校区成员是如何交流、培养信任和良好看法,陈述冲突部分的;②关注点转向对组织生活的批判性评价;③把交流和批判性的评价转化为行动计划。[8]

(4)社区发展。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前面提到的课程开发、专业发展和组织发展创建支持性“公共空间”,对大多数公众进行再教育。

四、英语教师习得课程智慧的策略

1. 勤苦好学,“吃透教材”。(杜威语)智慧的根本特征在于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我们认为,英语教师的课程智慧获得的前提是要精通中外文化,了解他们的异同,以便能够清楚认识到什么内容该教,什么内容不该教。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化。

2. 行与思结合,“补充教材”。毋庸置疑,课程智慧是在课程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当教师通过课程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借助于概念逻辑的形式进行思维加工,将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规律,才能生成具有效能和效度特质的课程智慧。[9]

3. 融会贯通,“更新教材”。在前面积累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融会贯通、高度归纳概括的能力,一切也都讲付诸东流。英语虽然不是我们的母语,但也属于语言学科,与汉语相比也有相似之处的。教材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文本,教师拥有驾驭、处置教材的主动权力。[10]

参考文献:

[1]亨德森(Henderson,J.G.),凯森(Kesson,K.R.)著.夏慧娴,严加严,王维臣译. 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6.

[2]亨德森(Henderson,J.G.),凯森(Kesson,K.R.)著.夏慧娴,严加严,王维臣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

[3]James.W. 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 And to students on some of life’s ideals. New York: W.W.Norton.19568.19.

[4]Davidson, L. Wisdom at work: The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place. Burdett, NY: Larson.1998.36-37.

[5]Cooper,D.A. Invitation to the soul.Porabola.1994.9

[6]亨德森(Henderson,J.G.),凯森(Kesson,K.R.)著.夏慧娴,严加严,王维臣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34-135.

[7]Wiggis,G.,& Mctighe,J..Understanding by design(Special ed.). Upper Saddle River,NJ: M- errill / Prentice Hall.2001.9-19.

智慧生活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之家庭;智能化; 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

在IDC(Internet Data Center)的定义里,“数字家庭是指将各种家庭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按照各类家庭数字化需求,形成家庭网络,通过外部网络接入与社会全方位的信息交互,组成家庭信息、娱乐、控制服务和信息功能系统”。

1背景

1.1 历史教训,前车之鉴

过去,许多人把数字家庭简单理解为就是替换客厅电视,但是前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1978年,美国赖特-里德报业集团投资5000美元,设计开发了家庭有限图文信息项目:“视特灵”。该项目由贝尔实验室设计开发,使用家庭电视交互提供图文综合新闻、本地新闻、社会活动、参考信息等,经过三年的运作,在一片“叫好”声中,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对于这第一个尝试的项目而言,它并不算完整的数字家庭的诠释,并且单纯就数字电视而言,它没有针对用户群的特色需求提供内容,依然是传统的一对多、单向的传播方式,没有交流与互动。在设计上,它没有便捷的交互方式,而是采用电脑多级菜单式的内容选择方式,就像一个不断深入下去的鼠洞,让用户感到不方便、迷茫。

1999年,微软投资数十亿美元全球力推“维纳斯计划”,拉开进军客厅的序幕,随后偃旗息鼓。其后数年,虽有PC厂商也尝试娱乐中心PC,均无建树。

1.2 现状与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电子产品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生活起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尤其是随着网络系统的普及和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智慧。计算机的高科技与感应芯片技术的完美结合,应用于家庭内部设备控制和感应,从而再次激起了我们对家庭智能化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住宅电子化(HE, Home Electronics)出现。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HA, Home Automation)。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Smart Home,也就是现在智能家居的原型。

在中国,智慧家庭在政府政策、技术支撑和市场推动几个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发展。 首先,国家进行数字化城市发展是大的前提,由政府引导城市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和行动纲要,加速三网融合的步伐; 在技术方面,物联网、云计算提供了支撑条件;在市场上,用户对智能生活的需求和多个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促成了智慧家庭在中国的发展基础。

1.3 目标与意义

在智慧家庭概念提出的早期,尝试者们大多是技术领域的领先者,他们开发的产品与服务仅仅是对技术的追求,而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的应用和用户体验。在长虹2011智慧家庭项目里,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基于长虹家电产品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交互体系,洞察未来人居环境和用户需求,实现具有标志性的用户体验和良好软、硬件功能的可扩展性。

2用户研究与数据分析

2.1 流程与方法

要做到以人为本,了解用户的需求与生活状态是第一步,用户研究的步骤必不可少。首先,了解用户。我们将研究地点设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按照基本家庭结构划分研究对象,一共采访了四个典型类别的家庭:二口之家、三口之家、三口之家与父母同住、空巢中老年家庭。方法为一对一的入户访问。访问采取了PPF(PAST-PRESENT-FUTURE)模型,结合事前家庭作业挖掘了用户对娱乐、通讯、控制、安全、健康、教育等6大长虹重点关注领域的信息,以及他们对未来智能生活的展望。

在对用户的整体了解基础上,根据用户研究的数据产生洞察、进而深入理解用户需求。之后,在以内容为主体,以相似度为原则进行洞察聚类,再进一步形成洞察簇群组。

2.2 关键洞察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家庭处理家庭事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1) 起点是家庭成员在过去的生活体验所形成的生活体验和认知;

(2) 过程是家庭成员对具体家庭事务(包括但不限于长虹聚焦的6大领域)的处理;

(3) 终点是家庭成员从中得到的体验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在这个调研中,我们挖掘到用户对智慧家庭的最基本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家庭事务、实现更便捷舒适的生活。由于现有技术及服务内容的不成熟,他们并没有像我们预想中需要更丰富的内容,或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3机会挖掘与创新

2006年,携微软、Intel、AMD、思科、绝大多数PC和家电厂商、甚至盛大这样的网络公司,客厅娱乐中心计划再次走上前台,烧钱无数,轰轰烈烈的宣传和新产品造势,再次渐渐走入无声无息。2010年,在手机和互联网大获成功的苹果和谷歌各自推出Apple TV和Google TV,也远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市场热烈反应。

从之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纯以电视屏幕的应用作为智慧家庭业务的突破口是行不通的。或者他们就想创造一款独立的智能电视,没有配合其他终端、以传统的互动方式连接网络扩大内容供给,也依然没有市场。

3.1 新方法

是真的以电视屏幕作为智慧家庭的突破口没有市场吗?我认为不是这样。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满足当前广大用户最基本的需求。智慧家庭应以“智能终端互联”为基础,充分发挥各种终端的优势,实现各终端特色内容的分享、互动。

智慧家庭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控制集合,我们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致力于设计先用户所想之想,提供先用户所需之需。

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将智慧家庭系统的信息架构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类:信息的产生由用户(控制端)发起,加工由用户根据习惯和体验主动参与。

(2)被动类:无需用户操作,系统自动生产,内容无法根据用户的意图改变。

(3)推送类:产生由第三方触发,加工由用户参与,获取是双方的。

根据以上三种定义,我们将电视机涉及的所有功能点进行整合归类。在主动方面,我们主要的功能点有:电视的基础设置调节,查看信息、视频发起等。在被动方面,如小区产生的物业信息、水电费缴费信息、监控画面等。在推送方面,系统将推送跟用户相关的信息提示或根据个人喜好来推送功能应用、环境的自动调节等等,例如:其它用户的邀请信息,好友推送信息,热门应用推送信息。

3.2 创新框架

在前期用户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数据中找出围绕用户生活的三个关键界定――时间、场景、事件(任务),结合全新的信息分类方式,创造出智慧家庭设计创新的理论框架,并衍生出智慧家庭的一个新功能:使用情景模式。

随着各家电的智能化发展,集中性和便捷性的控制成为我们要为用户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物联网和感应器等技术,根据用户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场景和相关联的事件(或任务),自动完成或自动推送与之习惯符合的信息内容或控制调整。

例如:在你离开家时,选择离家模式。家中的各种防盗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将自动开启,一旦有紧急情况,系统自动通知主人,或向物业管理中心报警。在回家的路上可以通过手机提前打开空调,设定好家中的温度。或者通过pad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查看冰箱的食物储存情况。还可以通过手机查看消息中心,及时获取跟家庭有关的信息,如水电费的缴纳信息,停水停电信息,维修信息,设备故障信息,小区活动信息,好友邀请信息等等。当你选中睡眠模式时,卧室的光线会自动变暗,定时关闭,窗帘缓缓拉上,温度自动调节到适宜档,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氛围,帮助你迅速入睡。

以电视为核心的控制终端,连接手机、电脑、pad、冰箱、空调等家用设备,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实现对家庭设备的控制。通过智能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和控制家用电器的使用状态并一键完成家务的处理。系统会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情境自动将用户可能需要的功能,按照重要性贴心奉上。从而实现智慧家庭为用户提供智慧的系统解决方案。

3.3 验证

在有了初步设想后,我们先后对20名用户进行了纸面原型测试、低保真测试和高保真测试,所有测试用户都认可此模式的划分,并且在我们拟定的模式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提出了新的模式组合。对于新信息分类方式的测试,用户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均能接受,并表示对他们生活效率的提高有显著帮助。

4总结

现如今,家庭自动化、智能家居、网络家居、数字家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不仅对家居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家电设备控制的灵活性以及对外部信息的互通互联,获取信息的方便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背景资料研究和用户调研的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全新的信息分类方式和新的智慧家庭系统模式功能,这是对智慧家庭系统功能设计方法的一次新探索。同时,由于时间和精力关系,这个探索仍然有许多待以改进和深入的地方。如,面对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个性与共性的服务形式等问题。在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智慧家庭研讨会报告2011》

[2] “智能家居”――百度百科

[3] “智慧家庭生活趋势”――TDC研究发展组,黄则佳

[4] 《本然公司交流合作报告》

智慧生活的定义范文第3篇

生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人于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即为衣食住行生活。广义上是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对生活最经典的解释。狭义的生活连动物都具有,但我们不把动物生活叫生活而是叫活动。广义的生活,除了为维生和繁衍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外,只有人类才有。但不管狭义还是广义,我对生活的定义都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生活的本质,人生活的本质。

我认为,人生活的本质在于经历,并在经历中创造、享受和体验,进而在创造享受体验中体悟生命的宏大、深邃与美妙。为了克服旧事物旧形式的不足,把旧形式改造成新形式,或则构造一种新事物新形式提出一种新理论新学说,这就是创造。文化需要创造,科学技术需要创造,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创造。历史和社会都是创造的,历史和社会都是在创造中前进的,所以创造是历史和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而欲望,求快求强求准求新求高的欲望则是创造的原始动力。创造是一种痛苦又快乐的冒险经历,是一种奔向理想的智慧博弈,是一种高于享受和体验的精神生活。创造意味着失败的痛苦意味着旧形式的惩罚,所以创造必须冒险,必须勇敢,必须有牺牲精神。正是在创造中创造者经历了风雨以及风雨之后生命的壮丽;经历了无奈以及无奈背后生命的深邃。我们不能无休止地创造,因为我们的精力、时间和智慧都有限,必须有一个恢复和积累的过程;因为创造的过程也是破坏的过程打破平衡的过程,事物也必须要有平衡和稳定的阶段;因为创造不是目的,创造的目的在于享受。于是我们便在平衡与稳定中休息、享受、体验和思考。享受是对创造的修复,对创造的慰籍,是创造价值的体现。生命的体验或体悟是另外一种精神生活。体验或体悟需要孤独,需要寂寞,需要坚守,需要清心,需要无我。它从细枝末节感受生命的萌动,从不经意中感受生命的偶然,从睡梦中窥视生命的阴界,从诗与历史中感受生命的辽阔与久远,从生物进化和宇宙演变中体悟生命的瞬时与永恒。

生活由阴阳两面组成。生活的阴是指生活快乐顺利成功幸福的一面,而生活的阳是指忧伤挫折失败痛苦磨难的一面。只有生活的阳面或只有生活的阴面都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遗憾的生活,因为你没有经历和体验到生活的全部或整体。所谓的阴与阳不仅取决于所在社会公认的标准,也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态度。当你从失败感到自卑感到茫然感到绝望的时候,别人则从失败中看到差距看到方向看到希望并获得动力。生活的阴和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和努力以及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要么改变你自己,要么改变环境,要么适应环境,除此没有第四条路可走。

生活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血有肉的生活。物质生活是一切生活的基础。衣食住行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保证,是生活的最基本形式。我们不能靠空谈玄学道德哲学文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等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生存。我们希望有更大的房子更高档的汽车更漂亮的衣服,总之希望自己衣食住行比昨天更方便更快捷更健康更舒适。这种对物质的欲望促使我们去创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少数只重视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的人,一方面看不起物质生活,看不起物质生活的进步,看不起科学技术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享受着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好处。但单有物质生活还不够,还必须有精神生活尤其有深层次的精神生活,一种知识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一种追问一种思想,一种物质之上生活之上人之上的形而上的追求和体验。

如果说房子车子衣服是肉体的家园,名利地位是肉体的售价,那么灵魂则是肉体的家园,智慧则是生活的价值。

智慧生活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生活 道德文化 高校德育教育

一、引言

高校的德育教育虽然一直被强调,但是其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界比较特殊的教育内容,虽然没有被文化教育那样重视起来,但是其教育意义却非常之大。随着教育工作者对近年来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分析,教育也要向着“先做人后做事”的方向努力。一个优秀的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其对社会所带来的就不是贡献而是伤害。近年来,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事件。影响最大的就是地沟油事件,专家分析,地沟油的提炼,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无法研制出来的。由此可见,即便在高的科学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即便再高的学位也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在利益促使下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去体验乡村生活中的道德文化智慧,体味其中的淳朴与真实。因此,本文的重心在于研究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二、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分析

乡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一种真正形式上的文化。乡村的生活,自然祥和,充满淳朴善良的气息。我国农村的覆盖面积还是非常大的,农民给我们最多的印象就是辛勤、朴实、善良、坚韧。很多美丽的词汇,都能够在乡村的生活中找到,让我们真正的能够体味到那份纯真。乡村的智慧与文化,则更加显得光彩耀眼。二十四节气的总结,对于土地的了解与热爱,天气的瞬息万变,似乎都能够在老百姓的心中。他们似乎就真正的了解大自然,他们身上的智慧虽然没有一些科学家那样的灿烂,却更见显得朴实无华,具有亲和力。

三、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近年来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事情,就可以分析得出,教育状况并不好。高校作为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学习平台,给予了学生们更大的发挥与学习的空间。但是在管理方面,却没有更加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所谓的自由与广阔往往成为了一些学生们放纵自己的空间与机会,与预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从几个方面考虑,高校德育教育的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诚实守信已经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这个问题似乎可以联想到一个故事,在一个快要被浪潮吞噬掉的小船上,装满了金钱、爱情还有诚信等人的本性。但是这个人丢掉了诚信,而获得了生存。诚信在当今社会似乎也变得和那个危难时候就会被丢掉的一样,越来越不值钱。诚信本来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但是却成为了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学术诈骗,一些具有

很高学历的博士或者是科学家们,居然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来欺骗国人,说自己研究出了什么最为先进的技术。采用这样的手段,还换取庞大的利润。但是却失去了诚信,失去了作为一个学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高校给予学生们学习的平台,传授他们知识与学习方法。但是这些毕业后投身社会的学生们却连最基本的诚信道德都无法做到,进而欺骗社会,骗取利益。

公德心,是对于学者们的第二个考验。近年来,直到现在,地沟油一直存在着。危害着国人的身体健康,让黑心的厂家获取庞大的金钱利益。但是,专家们已经给予了回应。地沟油的提炼过程复杂,技术困难,没有博士学位的专家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技术的。这一现象又深刻反应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严重问题所在。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们,通过自身努力与拼搏,成为饱学之士。但是,却在利益的驱动下,做起了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勾当。这样的高材生,培养他们真的是有意义的吗?经过多年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就是这些血淋淋的刽子手吗?他们用自己的学识以及超强的智慧,制造了侵害人们身体的劣质食用油。为了金钱利益,连自己的良心也丢掉了。这个现象深刻的反映了,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爱国主义在步入高校后,已经渐渐被部分学生们遗忘,从而踏上了与自己祖国相反的路。祖国给予我们学习的平台,机会,但是当那些高材生获得了足够的空间的时候,却选择了出国留在外国,为外国贡献着自己的生命与智慧。高校的德育教育真的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注,培养人才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先培养品德过关的人才。学习成绩无法确定其所有,有才无德的人才必将成为社会未来的祸害。

总之,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现在的状况下,急需一种精神或者是文化来影响高校的德育教育,影响在高校学习的人才们。

四、高校德育教育与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经过分析,高校的德育教育现状比较惨淡,存在这很多问题。应该明确的是,人才的定位并不是其智商有多高,学习能力有多强。道德品质也应该能作为其最为主要的考核标准,没有良好品行的高材生一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上文中分析,可以知道,爱国主义、良心以及诚信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这些最为基本的德育内容,却成为了目前缺失最为严重的道德素质。那么,针对目前这些现状。是否可以考虑一些比较传统的文化呢?考虑那些虽然传统,但是却依然纯洁质朴的文化,来结合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道德教育。

(一)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虽然乡村的生活没有那么多色彩,简单而似乎显得枯燥。但是,乡村的道德文化却一直没有缺失,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简单,让生活更加简单明了;更加朴实无华,却充满人性的美丽。乡村文化,讲究诚信,善良的农民,从来不会多拿别人一分钱。自食其力,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来获得应有的价值。很多舞台上,也演绎过这样的场景。那些淳朴善良的劳动人们,不喜欢外表的美丽与光鲜,他们认为劳动才是最为光荣的。答应别人的事情,从来都不会食言。虽然没有经过特别多的高级教育,却懂得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这就是道德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精彩的体现。在微小的事情上才能够体现一种精神的伟大。诚信老实的乡村人,对于答应别人的事情从不食言,也绝对不会反悔。让众多所谓的学者们钦佩,他们的笑容也是最为纯真的。

乡村的生活简单而朴实无华,虽然那么清苦,却依然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良心两字,他们的信仰也许没有那么高尚,但是他们都信仰良心。农民的口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我没什么信仰,但是我们会信仰良心。良心对于他们就是一种使命,一种生命最高的价值体现。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些通俗的言语都是来源于乡村,他们本着这样的信念,世世代代的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但是却在平凡中,培养了多年的良好道德文化,值得多数人学习。

(二)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引入乡土气息

在很多情况下,高校教育似乎都给学生们知识上的灌溉,给予他们大而全的教育方式,总是将实用的东西概念化。那些所谓的德育教育都是书本上的文字,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也收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形象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真正去体会,去回味。一味的宣传:诚信、爱国、道德。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实际接触,让学生们去体味。虽然有些高校也确实将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到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去,但是却依然收获不到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如果仅仅是通过学分的约束来教育学生们,收到的肯定不会是预期的效果。相反,学生们也许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更加无法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引入乡村气息,最大的关键在于,能够让高校的学生们真正的去体味那份纯真。乡村的气息,虽然给人一种乡土的味道。但是,面对这大城市的利益诱惑,学生在面对种种吸引的时候而无法得到满足,因为身边的色彩太过于鲜艳,而无法让他们真正的去感受其中的乐趣。这样就会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与奢求,这种渴望慢慢成为了一种欲望。在学校的时候,成为了一种被压抑的欲望。而等到了社会上追求理想的时候,却往往因为社会的现实与残酷,而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一旦有一种捷径,能够让大学生最快的实现其已经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就会让他们忘记曾经所谓的道德与素养。因为,他们没有过真正的道德底线教育,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严重的影响与后果。只是为了满足曾经压抑已久的欲望,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因此,身边的影响最为重要,会对其以后的选择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乡村的朴实与质朴,正是可以淡化大学生们那内心的贪婪,让他们清楚认识大什么才是生活的最高追求。

五、结语

乡村生活虽然充满这乡土的气息,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以及淳朴的乡村气息却值得多数高校在德育教育中给予参考。生活中的诱惑往往存在于自己的身边,大学校园处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远离了生活的乡村,却带走了很多质朴的情感。给予学生们乡土的文化,让他们更多的清醒的活在对于生活的真正追求之中,而不是只为追求奢华的生活,满足自身的欲望。在追逐了很久之后,也会慢慢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造福社会,让自己的价值得以最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娇珍,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59-62

[2]胡伟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111-112

[3]金素梅,大学生公民责任感教育:高校德育研究的新视野[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231-233

智慧生活的定义范文第5篇

前进的道路忽明忽暗,但因为有《意林》,我找到了方向。

——题记

《意林》·意趣

走进《意林》,其乐无穷。乐在哪里?——乐在这精神粮食的享受。《意林》带我进入青少年的心理世界,感受青少年青春时期的芬芳岁月,伴我走过小孩子的成长的道路。它让我暂时抛开了世俗间的杂乱尘埃,还我一个清白心境。《意林》散发着青春与活力的绿色光芒,或许有心,或许无意,合上这本书,心怀快乐,眉毛一弯,嘴角一翘,便会领悟到《意林》的意趣所在。

《意林》·意蕴

作家刘墉说过“文章未成,而意在笔;文章既成,要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乃《意林》之意。”成长的方向在哪里?父母的回答是严肃的。孩子开始长大,我们的行为被他们规定为离经叛道;我们的思想被定义为不切实际,这时,《意林》的出现还我们一个清白的称号,它告诉我们——成长就在我们身边。成长是爱的浓缩,是精彩人生的浓缩。《意林》的意蕴在于小故事大智慧;小幽默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

《意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