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壮族的传统艺术

壮族的传统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壮族的传统艺术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民族实力的不断壮大与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民族服饰传统得到弘扬,传统服饰造型和艺术得到关注。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穿着理念及审美观念造就了北方自然的服装形式,北方少数民族在穿着上更加注重伦理问题,构成了端庄和谐的穿衣造型。除此之外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从内而外的散发端庄大方的气质。

一、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构成表现

民族服饰的造型设计与服饰艺术体现了民族心态和民族习俗。北方少数民族崇尚幸福安康的民族心态,使得其民族服饰在图案上追求饱满、对称的线条,通过其特殊的服饰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美满吉祥的情感理念;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大都用各色的丝线刺绣出勃勃生机的图案,将人们乐观的心态绘注在图案之中,不同的图案象征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蕴含着不同的民族内涵。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具有地域性,各民族传统服饰的改变代表着地域及习俗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艺术。

(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

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域内,其服饰也要具有抵御恶劣天气的作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渐渐地富含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弘扬了民族特色文化。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北方,为了满足生存和审美需求,逐渐地形成了既适合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底蕴满足审美需求的服饰造型。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从制作材料到服饰款式均能体现出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

(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地位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北方少数民族的古代织染艺术、刺绣艺术和服饰艺术,是现代化技术难以达到的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我国的古代文化艺术创造了重要机遇。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艺术是历史文化的结晶,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发展与演变,具有记载历史变迁的能力,对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造型

(一)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造型特征

北方地处荒凉地带,大都以放牧为生,为了避免恶劣天气的危害和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以动物的皮毛作服饰的主要原料。服装的造型比较宽松,不突出强调人体,注重服饰造型的空间效果,不要求服饰显示人体曲线,但需要绣有精细的图案,需要有实际的用处,适合放牧狩猎等其他日常活动。除却要求服装图案精致细腻外,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还具有渲染气氛的功效,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或者活动中,需得搭配相应的服饰。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人们对美丽的需要,大家会佩戴一些小的饰物,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还需要搭配一些装饰品。

(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型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虽然比较宽松随意,但是人们还是比较注重美的表达,在服饰表面刺绣装饰图案是比较常见的表达美的方式,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从自然中寻找出来的形状各异的动植物图形,取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图案图示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植物、动物、生活文化和装饰类等五种类型,是由基础图形经过演变、推移、提取、拓展而得到的。北方传统服饰丰富多彩,类型繁多,各民族服饰的款式都很丰富,而且其工艺手法也比较特殊,同样的材料,因工艺手法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北方少数民族的图案造型代表着文化的发展。

(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拼布艺术

拼布,顾名思义,就是把完整的布料剪碎,然后按照设计师自身的意愿以涂鸦的方式将布料拼剪成一件衣服的过程。任何一种服饰都有它自己的拼布艺术风格,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拼布服装大都用棉麻材料制作而成,容易为人营造一种自然纯朴的氛围,然后按照颜色拼接理念,将棉麻材料染色,混搭于服饰的各个部分,理想的效果是达到配色和谐统一。北方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从人们长期的生活中孕育出来,是一种既实用又具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的设计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款式较多,刺绣图案具有较高层次的艺术水平,我们可以将北方传统服饰中的细节部分提取放大,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加以设计,应用到当今的服饰设计中。这样一来,既弘扬了传统文化,显示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助力。我们可以通过服装局部细节化的图案装饰处理、文化元素放大处理及图案和款式的重复使用来实现传统服饰的再利用,有利于我国的服装设计在当今社会占据主流。北方少数民族素来以粗犷大方著称,其服饰元素也必然体现出这种性情,这便可以使我们在服饰设计中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WWw.133229.CoM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 传统壮族舞蹈 文化特征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0-02

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经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后共同创造出的精神财富,也是深入了解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直观动态的“文物”。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使非物质文化环境受到冲击,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旅游业原生态的不断被重视,国内外民族舞蹈的发展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势头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舞蹈又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也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壮族的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是特定社会存在的真实的艺术反映。传统的壮族民族舞蹈不仅有扁担舞、竹竿舞、板鞋舞、迎宾舞、采茶舞等民族民间舞蹈,也有戏剧中展现出来的壮族戏剧舞蹈,还有师公舞、巫舞、傩舞等宗教舞蹈。本文试分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与价值,提出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期望人们更深刻具体地了解传统壮族舞蹈,促进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发展,使得民族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

一、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与民俗性

壮族是人口达一千多万的少数民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根据居住地理条件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也发展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壮族舞蹈即是源于生产生活,展现壮族人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精神思想、历史传统等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作为南方的少数民族壮族有其独特的风格,壮族舞蹈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传统壮族舞蹈保留了壮族人民真实质朴的一面,展现了人们自信、坚毅、勇敢的风格,它不以表演为主要目的,而通过祭祀、歌墟、节庆等方式表现本民族的特色。民俗性是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是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的外在体现,例如,壮族有流传已久的刘三姐阿牛哥爱情的传说,其中壮族的绣球又是表达爱情的重要信物,绣球舞因此而生,把民俗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国家法定假日以外广西有其特定的假日就是每年的“三月三歌墟节”,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性和民俗性。

(二)节庆性与劳动性

舞蹈源于生活,传统壮族舞蹈也不例外。壮族先民把原生态的生活渗入到舞蹈当中,自然而灵动地展现出舞蹈的特色,真实展现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因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劳作时为表达丰收的喜悦,人们会载歌载舞,主要展演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劳动场面和动作,抒发着勤劳奋发的品质,例如开耕节上跳各种舞蹈来庆祝;节庆时,为表达愉悦的心情壮族先民会载歌载舞,抒发着质朴的民族情怀,展现民族的美好、和睦、团结和希望,例如蚂拐节上跳蚂拐舞。总之,壮族先民视舞蹈为生活,生活为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着生活的兴趣爱好和风尚习俗。

(三)宗教性与思想性

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舞蹈都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形式,图腾是最原始的民族情感,是对祖先的崇拜,它不仅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还起着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纽带作用。壮族人民的图腾是青蛙,青蛙被誉为蛙神,也是壮族方言中的蚂拐。在传统壮族舞蹈中,蚂拐舞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展现了壮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中无不诉说先人的生产、渔猎、迁徙等生存状态。此外,历史悠久的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还有祭祀活动中的巫舞,也就是过去巫师给人驱鬼治病时跳的一种舞蹈。这些舞蹈都蕴含着信仰、崇拜、希望的思想。

(四)娱乐性与群体性

壮族人民活泼而开朗,他们的舞蹈也是愉悦的,他们在舞蹈中娱神、娱祖、娱鬼、娱人、娱景,甚至自娱,尽情释放内心欢快的情愫。很多舞蹈娱乐活动深受人民的欢迎,例如铜鼓舞、扁担舞、假面舞等,通过舞蹈表达愉悦身心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展现壮族人民自强自立、乐观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传统壮族舞蹈中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群体性,当下传统壮族舞蹈的集体舞形式还广泛流行在广场舞当中,舞蹈表演者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共同演绎舞蹈的艺术,这样的群体舞蹈可以无形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间的共荣团结,发扬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例如,传统壮族舞蹈中的绣球舞、竹竿舞、板鞋舞、扁担舞等,以板鞋舞为例,板鞋舞是几个人必须同一步调,同起同停才能完成,因而极大地体现了群体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传统壮族舞蹈的功能与价值

(一)宣传文化,团结民族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有时候是在讲述一个民族中古老的传说,有时是在演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时是在传扬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有时是在记录着民族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传统壮族舞蹈同样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讲述着壮族人民的坚强与不屈、努力与奋进,这种传统的舞蹈传扬着民族的文化,各种节庆中、劳动中的舞蹈无不使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并勇敢地向前进。

(二)身心愉悦,陶冶情操

舞蹈与运动相似,都有着健身、健心的功效,舞蹈表演者跳舞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如果长期坚持,会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健身的人群也日益庞大,选择跑步类的体育运动来健身不免有些枯燥,而通过舞蹈的形式,且有些舞蹈还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锻炼着身体的同时,又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的效果更佳。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传承 发展 创新

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

马山县壮族三声民歌源于本县的古零镇,加方乡一带。它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谐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深受听众喜爱,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方面原因,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82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范西姆到马山县采风,发现了这里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并撰写论文把它推向世界,当即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此后,马山县全面开展了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99年和2000年,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少数民族歌曲比赛均获得金奖,2004年自治区把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确定为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六个试点项目之一,同时命名马山县为“广西民间文艺之乡”,2007年,它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它又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三声部民歌从此引人注目,并得到广泛展示和有效保护。

从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发现震惊中外,到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被誉为传递给世界的亮丽名片,从挖掘、保护、传承马山三声部民歌的理念为世人所认同,当地非常重视打造马山三声部民歌文化品牌,传承形式丰富,不仅建立三声部民歌专业演出队伍,开展巡回演出活动,还在区内外乃至国际展示三声部民歌,扩大三声部民歌品牌的影响:建立承袭的马山县文化旅游美食节,构筑传扬三声部民歌永久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民歌总不受到当今时代青年人的喜爱,因此,今天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来解剖传统优秀文化,借用新思想,高科技,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焕发新的生机,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许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地地道道的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尽管三声部民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目前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不多见,仅在马山县东部地区较为流行,传唱者多为老年人,其中巫、师道中会者居多,青少年一般不唱,也不会唱,如不抓紧抓好传承工作,三声部民歌将在民歌长河中逐渐消失,其保护性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马山;_士族三声部民歌,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如何保护与创新它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本人认为,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具有马山壮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新音乐,总而言之,音乐创作是该多元化和不断探索创新的。

(一)在传统的山歌基础上,运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传统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是非常优美动听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我们在保留吸收传统三声部民歌的风貌、韵味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作曲技法,往往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易为群众所接受和欣赏的具有马山民族韵味的马山三声部民歌音乐来,如马山壮族作曲家蓝庆全写的《鹧鸪岭上叫》、《山不比天高》、《蓝天广朗朗》、《相爱嫌时短》等三声部民歌,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我们在传统山歌的基础上,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马山三声部民歌,使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创新,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与时代节奏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十分必要和可实施。

(二)利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素材,创作艺术歌曲。

要想把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全国打响,本人认为,首先,如果都是用壮族语言来唱那就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使它在现代都市中很难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普通话的演唱方式让全国听众都能了解,熟悉马山壮族音乐。其次,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创作要多样化,发展壮话、普通话合唱曲方面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索。流传全国的合唱曲,有许多是根据中国民歌素材编曲或创作的,曲式结构简练,很容易让人接受,易唱又有新的意境。因些我们的创作应该顺应时代的精神,创作手法要多样,利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素材,在保留原有优美曲韵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原来的旋律上对某些小音节的音高和节奏进行前后、快慢调整。这样既可以保存原曲的轮廓,又有创新之意,也可以在民歌原型的基础上加工伸展,创作出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唱曲等艺术歌曲。让全国的听众都能了解,熟悉壮族音乐,传播;_士族文化。就如农礼生老师写的《迎客歌》、《阿妹挑担过竹桥》、《姑娘赶圩泉边过》、《阿妹今天要出嫁》、《放飞风情》、《高歌朝太阳》等具有马山民族韵味的歌曲让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三)发展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教育,培养山歌手,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关县;农民版画;艺术

一、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简介

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是典型的壮族村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活跃着一支壮族农民业余版画创作队伍,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一千余幅黑白木刻作品,其中有部分作品飘洋过海到日本巡回展出过,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专门组织到昆明、上海等大中城市进行过巡回展览,报社、电视台等相关媒体也作过多次专题报道,有几幅作品在省级以上的展览中曾获过不同层次的奖项。目前,全村有数十人在学习和参与版画创作,成立有版画协会,版画已经成为村里的重要文化产业。2000年5月,马关县阿峨新寨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二、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的艺术特点

1、简单的刀法,质朴的情感。刀法是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出自于农民之手,这些农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法训练,对刀法的组织、画面的构成等专业知识是不系统的,比起学院毕业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来说,显得有点“土”和“不专业”,因此所创作出来的黑白木刻没有“漂亮”的刀法或高超的技艺。许多作品用一把刻刀、两把刀或一种刀法就刻完了,有的甚至就像普通黑白画,显得很简单。有的作品要么只是阴刻要么只是阳刻就完成。但这种简单的手法背后透露出来的却是真诚质朴的情感。农民们白天种地,夜晚画画,力求把白天的劳动情景、喜闻乐见的东西描画出来、用木板刻印出来,经历过什么回忆什么,想什么就刻画什么,没有虚伪,缺少华丽,技巧不多,手法单一。他们的作品显得有些“土得掉渣”,但却真诚感人,简单的技法背后隐藏的是朴实无华的真情。例如侬松勤2000年左右创作的《推磨》只用阴刻的线条表现完成,象一张线描作品,表现的是普通农民家庭传统手工磨豆腐的一个场景,男的在推磨,女的在放豆子,男女配合,夫妻恩爱,其乐融融。再看龙子辉2000年创作的《捞鱼蛙》,表现的是几个孩子在水中捞鱼,水纹用阳刻,人物结构用阴刻,的四个人物动态相似,卧在水面,中间三个人物站水中弯腰捞鱼。画面所用刀法技巧并不复杂,但却能生动的反映出农村孩子童年的天真与欢乐。这幅作品曾多次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展览,并受到观众的好评。

2、简洁的造型,生动的形象特征。造型是绘画艺术本质特征,没有受过美术的系统教育和专门造型训练的阿峨新寨农民对画面上人物和其它物体的处理是很直观和单纯的,他们没有严格的透视观念,没有专业的结构意识,没有立体造型的经验。对画面上物体的描绘往往来自基本的视觉感受,形象直观生动,并且有“形变”的稚拙感。最重要的是阿峨新寨农民版画不懂精微的描摹,除少数大件作品稍显复杂以外,其它多数作品造型简洁、概括。许多作品刻画有穿着传统壮族服饰劳作的农人以及农田、绿树、河流、耕牛、鸡鸭、农舍等,内容丰富,形象表现生动。尤其是在人物的表现上,因涉及各种生产劳动场面,画家们在构思和创作时特别注重人物动态的表现。例如杨洪昌2006年创作的《村娃》,画面描绘了八个小孩聚精会神的在一条平卧着的牛背上看书,牛和人的比例很失调,显得牛很大。对人物的刻画有正面的、背对的、侧面的,还有骑在牛背上的、半骑的、站地上的等等,各个人物的形态生动,趣味十足。再看龙子辉的《捞鱼娃》、龙继勤的《纸马舞》、龙继魄的《花山乐》以及卢正林的《故居》等等,画面中人物、动物以及其它物象的造型并不复杂,但却有着生动的形象表现。

3、生活的画面,乐观向上的精神。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白木刻。近四十年来,阿峨新寨的黑白木刻一直立足本土,以民俗生活为题材,表现本民族生产、生活、劳动、竞技、节日、婚庆、恋爱等的场景以及家乡风光,是农民用艺术的手段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画面多反映了良好社会风尚,歌颂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传递着高尚的情操,祈求着美好的未来,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表达了壮家人对待生活之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例如,卢正林创作的《六月花饭香》,此幅作品表现了壮家每年农历六月染花饭祭祖的传统节日场面。画面人物众多,动态各异,有蹲着的、站着的,有正面的、背面的和侧面的,气氛热烈,构图饱满,疏密有秩。通过节日热闹的场面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向上民族风气,不失为一幅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佳作。

4、写实的表现,抒情的表达。马关县阿峨新寨的农民多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的方式表现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劳动的画面,绝少有抽象和脱离生活的画面,但却充分抒发着画家的情感。追寻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的起源和发展,无不和当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阿峨新寨历史以来就是壮族聚居的村子,在宗教、服饰、刺绣、剪纸、语言、歌舞、饮食、生产方式等方面均保留着壮族传统的文化特征。壮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影响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发展的内在因素。许多作品是抒情的、浪漫的,是壮家人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例如,龙子辉创作的《哇,天鸟》,画面表现的是农民牧牛时,看到天上的飞机飞过,像只大鸟,连牛都回头仰望。画面构图大胆,画中空白背景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有力地突出了画面主体。天空中飞翔着的飞机,像鸟一样,穿梭云彩,坐在草地上的放牛娃、抽着烟休息的大爹,瞪大了眼睛,他们视线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天空中的飞机上,最有趣的是,牛也抬起头来注视着“天鸟”。

三、结语

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是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作品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时代心声,传递民族感情。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这里的农民用自己真实的艺术语言、朴素的刀法、极大的热情,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努力做到生活、情感、艺术三者的统一。他们用简单的刀法、质朴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农民生活中最真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美。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是民族民间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因此展现着时代的烙印、传递着民族的精神、流淌着泥土的芬芳气息,是一朵盛开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之花。

相关期刊更多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文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安全生产与监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