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疗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疾病,回顾性分析15例SPTP病例,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7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SPTP的患者共15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21.3岁(13~44岁)。上腹部不适8例,上腹部包块5例,皮肤及巩膜黄染3例。无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发现2例。1例患者术前有糖尿病史。
1.2 方法 肿物直径3~15 cm,位于胰头部7例,胰颈部2例,胰体尾部6例。胰头部肿物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胰颈部肿物行肿瘤单纯切除术1例,胰颈部切除并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胰体尾肿物1例单纯肿物切除术,行胰体尾切除术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肿大者5例,数目3~28枚,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均为良性。
2 结果
患者住院10~27 d,平均16.5 d。术后1例患者出现少量胰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1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69个月,未发现有肿瘤复发及转移,生存质量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需用胰岛素维持治疗。
3 讨论
SPTP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有报道其发生率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0.17%~2.7%[1],近年来有所增加,多见于年轻女性。
目前普遍认为,胰腺囊性实性肿瘤属于有恶性潜能或低度恶性肿瘤,对于其切除范围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认为,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应最大可能的保留患者脏器的功能。手术方法按肿瘤所在部位而定:1)单纯肿瘤切除术。其前提是手术时不可伤及主胰管,否则术后发生胰瘘的概率非常高。如术前有条件经内镜在胰管内置管,术中起到指示作用,能有效防止胰管损伤。2)胰头部肿物。可供选择的术式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在前期手术多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期则采用后两种术式。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对患者的消化道功能损伤最小,但肿瘤和十二指肠之间必须有1 cm以上的正常胰腺组织,否则肿瘤切除后十二指肠的供血不能保证。3)胰颈部肿物。肿物位于头体交界处,门静脉前方,术式以胰颈部切除并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佳,以往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行胰体尾切除术,手术范围都偏大,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而又无可延长生存期的证据。手术的主要难度在于肿瘤和血管的粘连,而此类肿瘤包膜大多比较完整,极少呈浸润性生长,所以分离肿物和血管无太大困难。4)胰体尾部肿物。可行的术式有胰体尾切除术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如肿瘤非浸润生长以后者为佳,但有时因肿瘤大,和脾静脉关系较密切,分离过程中脾静脉的小分支频繁出血而被迫放弃。
总之,对于不同部位的肿瘤需根据个体化的原则,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Liu X, Rauch TM, Siegal GP, et al. 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Three case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J].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 2006,14(4):445-45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34-02
临床上把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称为2型糖尿病,通常在中年以后发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者居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非没有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只是作用效果差而已。此类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时,经常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例如药物使用量较大、患者对药物易产生依赖性以及治疗后患者体重增加等[1]。在临床治疗上,二甲双胍是当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口服药物,它不但具有比较强的敏感度,还能让患者体重略有减轻。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接收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36~75岁,平均(53.4±5.5)岁。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而且空腹血糖大于13.9 mmol/L,和餐后血糖大于16.7 mmol/L情况均可以接受胰岛素治疗,并无二甲双胍禁忌证,将有严重肝、肾、心等损坏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排除。将7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都进行与糖尿病有关的基础知识宣教,并合理安排其饮食,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再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分别如下,(1)对照组:在用餐15 min前注射优泌乐25(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次/d,此药不能采用静脉输注方式给药,要轮流变换注射部位,同一部位1个月内不能使用多次。(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二甲双胍0.25~0.5 g,3次/d,直到让患者的血糖达到正常水平为止,即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下,而餐后2 h的血糖10.0 mmol/L以下。在使用过程中,要按照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合理使用药物,而且均在每天空腹时和三餐后2 h测患者的血糖。全部患者都在笔者所在科室进行两个月的随访,后重新复查HbA1c及BMI,并对每项指标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比,分析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通过对两组患者两个月的治疗,患者FBG、2 h PGB、HbA1c都有所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BMI、FBG、2 h PGB、HbA1c治疗前后的比较
组别 时间 BMI
(kg/m2) FPG
(mmol/L) 2 h PGB
(mmol/L) HbA1c
(%)
治疗组
(n=39) 治疗前 23.37±0.89 10.45±1.09 13.12±1.18 8.56±0.65
治疗后 23.98±0.95 6.67±0.42 7.72±0.73 7.05±0.38
对照组
(n=39) 治疗前 23.38±1.19 10.08±0.95 10.09±0.93 9.08±0.89
治疗后 25.13±1.08 7.56±0.55 9.08±0.62 8.78±0.45
2.2 两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频率对比
两组患者通过两个月时间的治疗,血糖控制均达标,但对照组使用胰岛素的量明显大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胰岛素使用量(U/d) 低血糖(例)
治疗组(n=39) 30.0±14.5 3
对照组(n=39) 48.0±16.5 13
2.3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照组有2例,治疗组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和水肿等症状,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所有患者都没有中途停止试验,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是一种发展迅速,给患者身体带来了很大危害的代谢性疾病,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有胰岛素抵抗,而且还有胰岛素分泌不足。通过临床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只有找到缓解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尽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才能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才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为了有效控制血糖,就必须使用胰岛素药物进行治疗,但在治疗时发现,有些患者体内具有胰岛素抵抗,而且敏感度不强,要增加药物使用量才行。但增加了药量又会让胰岛素血症加重,让患者体重增加[2]。因此,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并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
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药物,其降糖原理是对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尽量减少肝糖输出。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具有增强效果,促进了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主要是增加了周围组织糖的无氧酵解,让糖得到充分利用,主要作用于小肠。通过动物实验显示,此药物可以增加小肠的无氧酵解,让空肠对糖的利用增加了20.00%。受到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没有发生改变,但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却明显减少,从而提示了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葡萄糖毒性立即减少,随着葡萄糖毒性的减少,胰岛素抵抗就会得到缓解。二甲双胍区别于其他胰岛素药物的地方,就是能让患者的体重略下降,清除的主要成分还是脂肪。那么,随着体重的下降,对胰岛素抵抗可以起到改善作用。二甲双胍改善了胰岛素的敏感度后,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了血脂,但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不会增加,对β细胞具有了保护作用[3]。
本研究采用了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从结果中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以后,比治疗之前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的血糖(2 h PGB)、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都有明显降低。并且对照组比治疗组胰岛素用量大,低血糖发生率也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使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让患者的体重略微下降,且安全、可靠,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具有比较好的耐受性,值得临床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奇盛,张萍,梁慧,等.2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新医学,2010,37(11):725-727.
[2]李长玉,李青.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几个问题[J].家庭医学,2011,6(1):28.
[3]蔡危威,周燕雯,钱静蓉.初诊2型糖尿病者短期胰岛素治疗对β细胞分泌功能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4):11-12.
[4]王莉.血浆D二聚体、FIB及HbAlc联合检测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6):175-176.
[5]朱惠.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在糖尿病病情监测与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51-52.
[6]林彬.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25-26.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刺和TDP;中医护理
三叉神经痛,中国医学归属“面痛”、“面颊痛”范畴[1],多由风寒之邪袭于阳明筋脉,以致气血痹阻所引起,亦可由于风热之邪侵肌肤,导致气血筋脉流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临床上患者无先兆非症状[2],逐渐造成面颊疼痛,触及疼痛剧烈,使人难以忍受,甚者可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应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中医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在临床上,三叉神经痛以第二、第三支痛为多见;本组患者第一支痛8例,第二支痛4例,第三支痛6例,第二、三支痛同时疼痛为20例,患者年龄多见在50~70岁之间。
1.2临床表现
主要有以下几种:未在针刺前,患者以触及痛为主,大多主诉为阵发性,放射性剧痛,疼痛时间短则几秒,长则数分钟。同时在漱口、洗面之中疼痛更甚,难以忍受。针刺后疼痛区域感觉逐步麻木,慢慢地直至消失。
1.3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乃属经络之气受阻所至,即“不通则痛”。针刺刺激穴位能起到激发精气、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局部TDP照射、接受电磁波的治疗促使局部加速血液循环,通畅气血,改善组织营养,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促进疾病的痊愈。
2护理体会
2.1针刺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须通过中医的“望问闻切”,辨证护理,首先通过望诊患者因疼痛所致痛苦面容,引导患者耐心等待,劝慰开导,态度和蔼,做好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介绍针刺和TDP治疗的特点及优越性,如何配合医生接受治疗。并告知患者避免受风吹等刺激,精神舒缓,减轻压力,可预防晕针的发生。
2.2针刺治疗前准备
准备75%酒精棉球数个,无菌针灸针数根,TDP灯一盏。询问患者是否进食,有否心脏史及高血压史。观察皮肤是否有溃疡。
2.3针刺治疗时的护理
请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调节TDP电磁治疗仪的时间和位置,配合医师针刺,观察患者的情绪,询问其感觉,当刺中神经干的纤维时,立刻产生明显的酸痛的针感,并迅速传感到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随着提插次数的增多疼痛逐渐减弱,最后出现神经干支配区的麻木。麻木感逐渐适应和恢复。留针30分钟,TDP照射时间30分钟。期间询问患者的针感情况,观察神志面色,嘱放松紧张的情绪,如发现患者头晕、面色苍白等晕针的表现处理必须及时拔针,卧床休息。
2.4针刺治疗后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为预防皮下淤血和血肿,拔针后按压片刻针刺部位。嘱患者饮食宜半流质,易消化,以减少咀嚼肌的运动。避免大声说话,因面部肌肉运动幅度过大,牵动以前的旧病灶或直接牵拉三叉神经,成为一种致伤因素,引起三叉神经疼痛,或使疼痛加重。
3结果
以针刺和TDP本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结果,都已减轻疼痛,其中治疗三个疗程的为22例(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二个疗程的为10例;治疗一个疗程的为16例,发现通过中医护理无并发症发生,加速病痛的痊愈。
4讨论
按中国医学理论,三叉神经痛在治疗上应以宣泄阳明经郁热、祛除少阳经风邪为主,传统针灸穴位调理气血的方法,对经络充分发挥其调气、行血的功能。TDP在照射时保持一定距离位置,注意切勿烫伤,避免时间过长。TDP治疗通过温热的作用,使气血保持畅通,以不通则通,起到止痛的效果。此治疗痛苦少,危险性小,无副作用。总有效率达95%以上。患者的自我调养对疾病恢复也很重要,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志抑郁。过劳易耗伤气阴,脉络失养,筋脉挛急,可使三叉神经疼痛加重。情志抑郁,郁久化火,风火相煽,上扰面部经脉,可诱发或加重三叉神经痛。常用温水洗脸、漱口和刷牙,寒冷天注意保暖,切忌冷风直接吹面部,情绪舒畅,对促进恢复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字:顽固性腹水、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仪、常规方法、临床效果比较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治的106例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临床上对顽固性腹水患者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仪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106例均为我院2011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治的顽固性腹水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53例,年龄在36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3.2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7例。观察组患者53例,年龄在37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0±3.0岁,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6例。本研究在获得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开展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见表1)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的血液净化仪是可乐丽型号为8800,配套耗材使用的是聚乙烯血液透析管路以及F60血滤器。取患者平卧位,术前常规方法消毒,腹腔穿刺后将导管置入患者腹腔,接通通路后,设置流速为100-110mL/min,每个患者每次超滤的腹水量越4000-4500mL。观察组患者超滤的将腹水回输,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外科治疗。超滤结束时两组患者均给予头孢噻肟钠(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226)以及白蛋白(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3037)进行治疗。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并记录术中、术后患者的临床反应,测量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体重、腹围变化情况。本研究的治疗效果判断标准如下[1]:第1:显效:患者的腹痛症状显著改善,腹水消失,尿量增加,并且治疗效果稳定在3个月以上;第2:有效:患者的腹部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腹水明显减少,尿量明显增加,并且治疗效果维持在1个月以上;第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腹水、腹痛等未得到控制,甚至出现加重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患者数+有效患者数)/患者总数]x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好转,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45%(49/5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90%(45/5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患者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3 23 22 8 84.90(45/53)
观察组 53 25 24 4 92.45(49/53)
X2 value 7.56
P value 0.03
表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白蛋白使用量比较
组别 患者数 平均住院世间(d) 平均白蛋白用量(g)
对照组 53 13.4±1.5 35.7±2.5
观察组 53 21.5±2.6 68.4±3.9
X2 value 6.98 9.25
P value 0.04 0.02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顽固性腹水患者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技术治疗时,能保留大部分患者腹水中免疫活性物质以及其他蛋白质的条件下,有效去除患者腹水中过多的尿素等有害物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将腹水导出去除有害物质后再回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以保留患者腹水中自身产生的大量白蛋白,该方法还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对患者的机体起到积极的作用[2-3]。同时可以提高患者肾脏的血流量,增加患者的尿量,因此能够高效解决患者的水钠潴留的问题,能最快限度解决患者的腹水问题,并且减轻患者的腹痛症状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4]。
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对顽固性腹水患者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仪进行治疗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该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兵,何红贞,刘倩,等.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J]. 当代医学,2011,25:89-90.
[2]倪翠萍.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1:3016-3017.
【关键词】 透明贴;预防;乙胺碘呋酮;静脉炎
乙胺碘呋酮别名可达龙, 乙胺碘呋酮属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延长心房和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间和不应期,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能选择性扩张血管平滑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乙胺碘呋酮半衰期长,排泄慢,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导致内皮细胞破坏引起静脉炎。此药物渗透压过高,刺激血管内膜,可以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疼痛,还可以使血管内膜损伤而致血栓形成,引起血管内径减少,促发血液凝聚[1~6]。因此,乙胺碘呋酮常常引起静脉炎。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穿刺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然而对各种静脉炎的治疗,以往多采用硫酸镁外敷,但效果不佳。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应用康惠尔敷贴能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其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报道却很少见。为探讨其对乙胺碘呋酮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我科自2009年6—12月对88例用对乙胺碘呋酮药物的病人所致静脉炎的预防采用康惠尔透明贴外贴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2009年6—2009年12月选择88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病人,126例次,男28例,女14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1岁;对照组46例病人,138例次,男27例,女19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 岁。全部病例对乙胺碘呋酮药物 静脉输注方式;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液体输注情况,治疗中若出现静脉药物渗漏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1.2 方法 选择输液的部位为前臂和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皮下组织的部位。若组织条件不佳,则选择手背侧粗、直的血管。研究组: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生理盐水清洁患者皮肤,将康惠尔溃疡透明贴轻轻粘贴于血管外,固定静脉留置针,并保持敷贴干燥。对照组: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常规用3M透明贴固定静脉留置针。治疗后1~4天内每天对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动态观察。
1.3 判断标准 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以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静脉炎分级标准为依据分为Ⅰ、Ⅱ、Ⅲ级[7],将栓塞型静脉炎列为Ⅳ级。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Ⅳ级:即栓塞型静脉炎,除上述表现外,沿静脉走向硬化成索状并出现蓝黑素沉着,血流不畅伴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静脉炎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静脉炎发生情况 研究组观察的42例次中,静脉炎发生率为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 P
2.2 静脉炎程度比较 研究组静脉炎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3 讨论
3.1 发生静脉炎的原因 乙胺碘呋酮药物pH大,氟尿嘧啶pH=9.2,渗透压高,渗透压=650mmol/L,持续输注方式药物浓度高,随着时间延长使药物与局部组织接触时间延长,对局部组织刺激时间延长, 可损伤血管内膜,致使静脉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增厚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形成皮肤红斑水肿,常常引起栓塞型静脉炎。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留置针机械性刺激及化学性输液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在输液时极易发生静脉炎。
3.2 康惠尔溃疡透明贴的作用机理 康惠尔透明贴的主要成分是粘性材料和水胶体(羧基纤维素钠, cmc)以及人造弹性体等。粘性材料为敷料的自粘性提供保证,而水胶体则是敷料具有吸收性能的基础, cmc起到局部和隔离作用,削弱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保持敷料下皮肤干燥,减少菌落生长。康惠尔透明贴粘贴后成为闭合环境,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低氧张力,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因子及白细胞介素,加速炎症愈合,低氧分压下,血管形成加快,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改善氧供,加速代谢。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消肿、减轻疼痛,减轻病人痛苦,延长血管使用寿命,使用简便,用于治疗静脉炎疗效满意。而3M透明贴为临床使用的普通无菌敷贴, 敷料可见性强,无抗炎作用,因而常用于固定留置针。本次观察的结果显示:与3M透明贴相比,康惠尔水透明贴对防止静脉炎的发生能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研究和实践证明,康惠尔溃疡透明贴可有效地预防乙胺碘呋酮药物所引起的静脉炎,特别是栓塞型静脉炎的发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理工作量。由于康惠尔透明贴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好、无副作用,又融洽了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Nursing Standard. Complication with venous access devices: part two, June 8 2005:20,27,59-65.
2 Wickham R, Purl S, Welker D.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ssues for care.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1992:133-147.
3 Dougherty L(Ed).Managing complications.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care and management.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2006:136-137.
4 Campbell L.I.v.-related phlebitis, complications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2.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Mark Allen Publishing) [Br J Nurs], 1998 Dec 1-1999 Jan 13, 7(22): 1364-1366, 1368-1370, 1372-1373.
5 Nursing Standard. NS333 Hamilton H (2006)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venous access devices: part two. 2006:20,27,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