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疗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街道方城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常住人口10496人,其中人户分离的有4969人,实有人口7123人。现有出租房屋471家,流动人口1671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4,这些流动人口成份复杂,他们在为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人口管理、计生工作及治安管理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轨道,探索并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流动人口的犯罪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社区的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发案比2005年下降35%。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抓组织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
流动人口的管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把流动人口管理停留在登记、发证上,势必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为此,根据老城区的特点,我们在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建立完善三级社会化管理组织网络,实现了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为载体,以管理、教育、维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级网络化管理。一是成立了由辖区民警任站长,社区综治干部、片幢长、居民组长、护村队长为成员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为一级的管理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完善制度、教育培训、考核评比及督促检查等工作。二是把社区分成5个片,建立片幢长的二级管理组织网络,把5个专管员,4个协管员分到每个片,实行分片负责制,主要职责是包干本片外来人员的登记、核查、发证,以及出租私房日常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及协助做好育龄妇女验证、b超等工作。三是不断吸收壮大以老干部、老党员、单元长、租房业主为信息员、管理员、巡查员的群防群治的三级组织网络。
二、整合资源,进行社会化管理
流动人口以其流动性和分散性成为管理的难点,我们紧紧抓租赁租房主和用工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融治安管理、劳动用工、计划生育等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业主责任制”,通过签订治安责任状等形式,落实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和房屋出租人的管理责任,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流动人口工作的齐抓共管。一是将卫生管理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日常,结合环卫工作对房屋出租、承租人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实情及时变更登记,补办手续。去年3月份,我们在检查北门街7幢202室,有居民反映居住该503室的人员比较复杂,这些人员白天无所事事,发现情况后,及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王某、张某、胡某等江苏藉人员,整日混迹于赌场,派出所将他们纳入视线列为高危人群,并抓获了发生于肖泉村山上的因赌博伤害致死的犯罪嫌疑人胡某。二是充分发挥社区、企业单位流动人口协管员的作用。流动人口协管员由社区计生员、片幢长、治保主任或企业有关人员兼任,他们生活在社区和企业,人熟、地熟、情况熟,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情况和信息,在管理流动人口中发挥了信息员的作用。去年社区协管员发现了四批晚上盗窃作案分子,他们及时向××派出所提供线索,配合民警进行查处。三是逐步推广中介出租私房合同管理。××地区外来人员的收入相对高一些,对租房条件要求也相对高一些,自2005年来有人收集零散房屋改装成具有独立卫生间的出租私房出租给流动人口,年收入可达3—5万。在这种情况下,中介租房业主应运而生,××地区出租私房有逐步向租房能手集中的趋势,有的中介业主一人出租管理四、五间,相当于管理40来个流动人口,他们与承租人都签订合同,把治安要求写得一清二楚,情况了如指掌,社区与辖区干警及时把中介业主变成信息员、登记员,发给每户一本登记册,经常进行核对,这样的社会化管理,既省钱,又好管。
三、注重教育服务,推行亲情化管理
首先我们紧抓房屋出租人的教育培训,每年我们都要进行4次的教育培训,由社区民警或邀请行家专门授课教育,通过以培训的形式使广大房东明确其责任义务,特别每年的年初、年终,我们更是不放松对房屋承租人的教育培训。其次我们依托社区法制学校这一平台,每年组织流动人口集中教育两次,聘请司法局、消防队等相关部门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方面的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再次要求用工单位按要求进行教育,利用宣传栏、广播、图片等形式进行教育,做到所有外来人员普遍得到二次以上轮训。同时在生活上尽量关心他们,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他们远离家乡,感觉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不分内外,不管是劳资纠纷,还是外来人员之间的纠纷,我们都尽心尽职,全力服务。去年5月份,安徽藉小工林某某,因生活所迫,无力解决医药费,我们掌握情况后,发动捐款,筹措了2000元为林某某解决了燃眉之急,使他深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外来人员解决就业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在临床中对正处于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实施中医药结合康复针刺综合治疗的实际治疗效果。方法 首先从该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保证实验对象的随机性。研究者将这些脑梗塞患者中的40例归为观察组,另外20例归为对照组。研究者为对照组提供常规的基本治疗和护理办法,而为观察组提供中医药结合康复针刺综合疗法。研究者对两组脑梗塞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最后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从数据中对比中可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0%。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梗塞;中医中药;康复;针刺;恢复期;后遗症期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c)-0170-03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Comprehensiv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t Restoration and Sequel Stages
ZHANG Le
Department of TCM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comprehensiv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t restoration and sequel stage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 adopted the routine basic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comprehensive therapy,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the data were recorded and the dat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finally. Results 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5% vs 60%),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covery; Acupuncture; Restoration stage; Asequel stage
在R床上,脑梗塞患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往往会突然晕倒、昏迷、四肢麻木或是时常感到头晕眼花、恶心不适等[1]。脑梗塞具有反复性的特点,一旦发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极容易致残致死,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所以不断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一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2]。该文从这一问题出发,着重分析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对于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实际临床疗效。此次研究从该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将这些脑梗塞患者中的40例归为观察组,另外20例归为对照组。研究者为对照组提供常规的基本治疗和护理办法,而为观察组提供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研究者对两组脑梗塞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研究人员整理并完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接受了相关的检查,符合有关诊断标准和实验要求。研究者将其中40例分为观察组,此组中3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该组的年龄为38~68岁,平均年龄(61.14±2.43)岁。另外20例为对照组,其中12例为男性患者,8例为女性患者,该组的年龄为44~72岁,平均年龄(63.25±2.21)岁。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前对所选取的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的把握,确保两组人员在病情程度、性别、年龄、身体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证此次研究选择的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实验研究人员对实验对象进行基础情况的收集和检查。医护人员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对照组:医护人员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即在进行基础药物治疗的过程当中添加基础的康复治疗。具体的治疗药剂为拜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080078),服用剂量为100 mg/d[3]。不对患者进行针刺。
观察组:对于观察组中的40例患者,实验研究人员在采取基础治疗方式的同时添加中医治疗、康复针灸治疗。其中,中医药治疗选用的治疗药剂为安宫牛黄丸。(国药准字Z14020654),1粒/d。该中药药剂主要由熟地黄、肉桂、地龙等中药药材制成,对于脑梗塞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医护人员给患者口服该药剂3次/d,剂量为3粒/次。在对观察组患者实行康复治疗前,相关医护人员首先应该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实际病情进行大致地评估,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一定的把握。随后,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康复治疗的方案。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训练。针灸治疗的具体操作为操作人员帮助患者调整受针姿势,选取外关、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重点治疗穴位结合头皮针,注意刺针深度和刺针角度[5]。在医生对患者的上下肢全部施针完毕后,将针留置30 min。针灸治疗的治疗频率为1次/d。
1.3 疗效评定
实验人员在对实验后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时,主要采用如下标准:基本痊愈:在治疗后患者的相关症状消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没有明显障碍[6]。好转: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恢复较好,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是会偶尔出现轻微症状。但是在避免劳累、适度休息后可以自行缓解。无效:患者的相关症状没有明显变化。不符合上面两点标准。恶化:患者的病情不断没有好转,反而相关症状更加严重。死亡:患者治疗无效并且死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研究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从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的共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21例,病情好转的患者共有17例,无效的患者共2例,没有病情恶化的患者以及死亡的患者,由公式计算得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共2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4例,病情好转的患者共有8例,无效的患者共5例,病情恶化的患者共3例,无死亡的患者,通过计算得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0%。由此得出结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塞即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当脑梗塞发病在24 h内,或梗塞灶小于8 mm,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相应的,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方式、作息时间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这些改变,导致每年脑梗塞患者的数量不断大幅增加[7]。脑梗塞的症状较为复杂,有些患者患病后可能没有出现任何较为明显的症状就直接进入脑梗死状态。有些患者会偶尔发生轻微的不适,若是急性脑梗塞就会发生突然的严重症状。脑梗塞的发病诱因较为复杂,往往还与患者身上的其他疾病有重要关联。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引进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利用这种综合性较强的方式对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进行治疗。在临床的治疗中,这种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8]。
该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被给予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在观察组的共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21例,病情好转的患者共有17例,无效的患者共2例,没有病情恶化的患者以及死亡的患者,由公式计算得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的共2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4例,病情好转的患者共有8例,无效的患者共5例,病情恶化的患者共3例,无死亡的患者,通过计算得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0%。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相综合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脑梗塞患者后期更好地恢复,有利于减少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申斌.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6(1):101-102.
[2] 张军,王宝军,许鹏,等.探讨中医中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效果[J].医药,2015(6):150.
[3] 陈庚.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6):254-255.
[4] 陆建广.应用中医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5):164-165.
[5] 李永强,张雪英,陈国杰,等.中医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2):67-68.
[6] 冷伟.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研究[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1):165.
[7] 孔卉,谢羽.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9):217.
关键词:智慧城市;核心逻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当前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按照2013年11月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的讲话,“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新的城市形态”――不用跑无数个政府部门,在电脑前就把各种申请搞定;不用担心停车、拥堵的问题,车上的智能导航已经链接城市的“大脑”给你规划了最佳路线;走进小区打开快递柜,本来忘买的米油已经在里面;一进家门气温、光线已经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一杯你最爱的热咖啡已经在桌上冲好;有点不舒服的身体通过家里的穿戴设备检测,已经传送给了自己的医生,医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诊断……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这一切正在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未来还会以20%以上的增速增加,如斯德哥尔摩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引入RFID技术,自动识别入市车辆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尾气排放量减少8%~14%,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智慧城市在全球不同城市还有其他不同应用,如英国伦敦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云、德国汉堡正在实施的智能建筑、美国波士顿正在实施的智慧医疗等(见表1)。
而中国多地也启动了智慧城市的项目,如佛山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和标准,实现多部门协同;也包括乌海实施的智慧安全项目、辽源实施的智慧医疗项目、上海实施的智慧城管(见表2)。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智慧城市核心逻辑
本部分从两方面作以阐述。
(一)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根据哲学的思路,社会进步体现在,以生产工具改变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社群模式的变化。就如出现工业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农业机具,导致了社会关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在城市形态上就从农业村庄、城镇跃迁到了工业化城市(见图1)。
智慧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城市形态”,也就是新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智能设备、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是说生产力的跃进,导致了社会关系进化到了网络社会,而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智慧城市。从这个简单的逻辑上讲,智慧城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就像电脑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样。
(二)政府诉求的逻辑
政府无疑将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扮演主角的角色,也是最有力量的角色,企业和民众也是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政府在智慧城市功能上最核心的三个诉求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疑是保稳定最佳的实践方式,这也是网络化管理出现的原因;而产业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外,也需要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也导致了“招商引智”替代了“招商引资”;在越来越接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民众,对于政府的效率、生活的便捷程度等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所以,从智慧城市最有力量的主角――政府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是与政务、民生、产业等优化升级最好的形式,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最佳的路径。
二、解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我们的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等平常的生活,到学习、看病等特别的场景,甚至是我们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尝试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解构一个宏大的智慧城市,能够让我们对于智慧城市有一个更加结构化和清晰的方式去认知。
(一)应用场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有无数个智能的应用场景,就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不同的场景一样,丰富多彩。参照不同的智慧城市的设计,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的发展诉求――政府对于“保稳定”的诉求;政府和民众对于“惠民生”的诉求;政府和企业对于“促发展”的诉求。分别对应了智慧政务类、智慧民生类、智慧产业类这三大智慧城市核心板块。对应智慧城市三大核心板块,又有无数具体的应用场景,笔者总结为以下19种应用场景(见图2)。
1.智慧政务类
智慧政务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交通。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是智慧安全。通过智慧传感芯片,将信息进行及时感知,实时传送,让人与物能够实时的智慧互动,构成一个安全和智慧的新安全时代。
三是智慧城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
四是电子政务云。借鉴云计算模式的思想,以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为基础,集中管理政府计算资源(基础设施、硬软件、信息),采用动态易扩展的部署和分配资源,整合集成电子政务系统。
五是智慧应急。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以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
六是智慧国土。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数据系统和综合监管平台为重点,构建的覆盖全区域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国土管理与检测。
七是智慧环保。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
2.智慧民生类
智慧民生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建筑的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与节能管理。
二是智慧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三是智慧社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区 (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是智慧教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目的。
五是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六是智慧养老。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3.智慧产业类
智慧产业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能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将各种能源关联起来,进行智能化开发、开采、输送及使用的能源系统。
二是智慧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组织模式,从价值流程、高效组织和工具与技术三个方面来构建智慧研发管理系统。
三是智慧制造。智慧制造是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为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的技术与组织模式。
四是智慧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需求驱动商业的价值链,研究制定新一代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在营销、管理上的智慧转型,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五是智慧物流。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的系统平台。
六是智慧金融。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资金更顺畅的流通,更合理的配置,更安全的使用的系统平台。
(二)产业链角度的解构
在产业链的维度,我们区分清楚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并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智慧城市分为上游-产品提供、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服务(见图3)。
1.上游――产品提供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上游主要是基础设施、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上游玩家众多,逐步成为了红海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上游厂商有逐步向中下游转型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视频监控设备的海康威视。
2.中游――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开始从智慧应用领域走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部分应用小集成走向智慧城市大集成,试图建立标准和抢占智慧城市运营权,从而成为运营平台,实现数据变现。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智慧交通运营的易华录。
3.下游-运营服务
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外部信息导入)、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云服务(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维管理(日常运营与系统升级)。不同应用的运营商往往仅在自身所在领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运营,但不同业务和不同区域之间少有联通,运营高度分散。同时,现在运营盈利模式模糊,数据的挖掘和变现能力差。
(三)技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是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这些技术层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也可以形象的说智慧城市的技术层次是端、管、云和应用。
一是感知层(端)。感知层主要由各种终端构成,用以信息的收集,是智慧城市所有的“感官”,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信息,正如人的眼、鼻、耳、手一般。
二是网络层(管)。网络层主要用于信号的传输,现在信号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电网。它们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经将“感官”所收集到信息传递给大脑。
三是平台层(云)。而这个“大脑”正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层。它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平台层就如智慧城市的“大脑”一样,对“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
四是应用层(应用)。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这些具体的应用,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的生活。
三、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
正如上面的解构,智慧城市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的构成,都是极其庞大的,需要多方的参与才能完成。而盈利模式是否清晰就决定了厂商参与的程度。我们将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见图4。
根据这些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关系,我们总结了智慧城市的四种赢利模式。
(一)出售设备盈利
依靠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前沿概念,向政府等“智慧城市”的主导方出售硬件设备。这种模式就是单纯的“B2B”模式,主要优势是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政府支付能力较强势;而劣势是企业无使用和运营权利,若不计设备维护费用,则只能享受短期一次性回报,不可能发育出“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IBM和Cisco。
(二)城市与地产开发盈利
通过提供智慧城市产品、建设等服务,获取城市与地产开发许可权限以及招商引资佣金。这本身是一种资源置换的模式,对于企业的城市、地产开发运营能力的要求极高,否则有现金流断裂的可能。同时,若企业在智慧城市空有概念而无实际的成果,最终会影响商誉。这种模式几乎只有地产商才能操作。
(三)与政府合作应用服务
与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端展开合作,提供软件及数据服务,从中收取佣金或提成(如交通违章罚款分成)。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商业模式有部分运营权,可以长期运营,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但是诸如智慧交通等应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进入门槛较高。通过BOT模式建设智慧交通的易华录是这样的模式。
(四)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
直接与商家合作,线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相关商家资源与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收取商家佣金。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也能长期运营创造收益,但是整合商家的难度较大。单纯的互联网模式下已经产生了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的模式,如天猫、携程都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江军.迈向智慧城市: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之路[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张建雄.“智能家居”建设的规划思想解析[J].中国公共安全,2013(1).
[3]黎林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
方正”醒目的LOGO映衬下,管祥红坦然地坐在那里,侃侃而谈,他所思虑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研发。管祥红曾经是北大的高材生,1996年受命奔赴日本组建方正株式会社,这便是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下称“方正国际”)的前身,历任总裁至今。
管祥红对IBM公司一直情有独钟,认为无论从产品矩阵到业务矩阵,IBM的维度都非常齐全。这种个人情结甚至移植到方正国际的定位——做中国的IBM。方正国际始终将“软”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十多年来,方正国际已经发展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服务企业。
迄今为止,方正国际每年申请的专利都在一百多项。业务聚焦金融、公安和地理信息、医疗卫生、智能交通、媒体等五大行业。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方正国际全面助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Smart Hospital建设,已经建立智慧医疗的典型案例。
住建部的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方正国际参与了很多项目。管祥红对于智慧城市有着深刻的理解,“如果讲智慧城市,我认为它还是个愿景,实事求是地讲一百年都不一定能达到,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虽然方正国际已经在很多地方积极实践,然而对于智慧城市的建立,管祥红依然心怀远忧。
尚未破题
李强强:你在产业的第一线,你觉得智慧城市现在这个话题已经破题了吗?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
管祥红: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而且已经达到了非常深的层次,但是远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从这种意义上讲,智慧城市已经逐渐变得可能,而且逐步展开,但只是刚刚开始。按我的理解,智慧城市是分层级建设的,垂直部门孤立的信息系统会逐渐在更高的层次互联互通,而且在过去不连接的地方也会形成连接,产生更大的数据量,通过更好的辅助工具,帮助运营者和城市生活群体做出智慧性的决策,这些还没有开始。
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仅是局部会取得一些成功。比如侦缉,基于数据整合,破案的效率大幅提高;再比如交通,车辆和信号的融合,使得行车更加畅通;再比如医疗,基于数据归纳,更加准确诊断,同时大力发展医学研究。这些层面的变革现阶段是可实现的,但是将健康、交通、能源、水、教育等城市运营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融合在城市级,综合考虑信息化建设,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生活。
李强强:你的判断很清楚。我看到也有一些专家同意你的观点,现在智慧城市还没有破题。
管祥红:如果现在有人还说智慧城市不重要,一定是个盲痴。只是依照目前的情形,的确还没有破题。
李强强:是否某些行业连共识都还没有达成?
管祥红: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例如城市级信息建设就需要城市运营的决策者和资源协调者高度统一,这个只有在中国社会才能做到,因为国家具有并掌控了很多资源,具有无法匹敌的资源统筹协调能力;在国外则不同,行业私有化导致决策体系都是高度分散的。
李强强:从现在看,你觉得智慧城市这个浪潮里面,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管祥红: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高度专业而且跨部门的工作,专业复杂性难以简单估量,现在几乎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误区。
底层的专业力量
李强强:有一些专家认为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也有一些专家觉得,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新话题,不能等所有事情都想好了再做,应该一边尝试,一边再总结经验。这两个观点,你更倾向于接纳哪个观点?
管祥红:东方人的传统思维认为做任何事都需要顶层设计,这源于圣哲思想的依赖,我不赞同。其实一个社会、一个企业越往下走越专业,只有建立在这种专业思想上的社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这种思维不可能是向上的,向上唯有瓶颈,这是我非常坚定的认识,如同企业经营,如果每个人都希望总裁对所有工作都比员工熟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每一个员工,他替我分管一个专业部门的时候,这个人在这个领域应该比我更加专业。一层一层往下走的时候,才会达到更精专。
社会发展一定不是基于顶层设计,而是基于开放的认识,民间的活力才能推动发展形成智慧集合。不同领域的集合就会形成很多公开的、基于民间的事实标准,推动信息化的水平走向更高层次。大家所期待的智慧城市、智慧的生活,无法剥离于这种开放。
李强强:另外有观点认为,没有顶层设计,就无法形成统一标准。例如,住房和城市建设部(下称:住建部)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业界称为“90家”。很多专家、领导看到这个数字,认为有必要形成顶层设计,所以现在住建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就联起手来。
管祥红:关于“90家”,我们也参与了其中很多活动。然而并非顶层设计,而是民间探索,毕竟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的理论。
国人习惯的思维,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解的,其实不然。假设有解,而后作解,本末倒置的行为浪费了社会资源。市场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底层活力充沛,经验丰富,认识深刻,所以基于“智慧”命题的真知灼见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
任何一个行业,存在合理竞争才是正常的,社会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统筹,需要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来基于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正常的发展模式,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
标准源于实践
李强强:顶层设计,我们可以慢慢摸索,慢慢尝试,然后再总结,再提炼。但是说到标准,你觉得是否应该先建立起来这个标准体系?
管祥红:标准本身是出自于实践的,需要总结某些规律的时候,需要推广提高效率方法的时候,才需要标准。现在智慧城市尚未破题,标准从何谈起?
李强强:住建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之前已经出了一个原则性的指导,说是还不够,还要细化,究竟什么叫智慧城市,不能地方说了算,也不能企业说了算。
管祥红:智慧城市的内涵丰富无比,而且会与时俱进,个人认为定义一些“普世标准”即可。把自由留给市场,把空间留给市场。社会的发展同企业发展的道理相同,是基于底层的发展,决策放到底层时候,社会才有所作为。
政府要做推手
李强强:智慧城市的建设,国家应该做什么?
管祥红:智慧城市的建设,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政府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呼吁大家参与竞争,这是唯一的模式。竞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很多制定游戏规则的机会,政府推动、放手民间,通过市场手段和民间行为的自我约束,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再讲一个实例,Internet是美国人垄断的,美国一些协会联合抵制政府来干预Internet。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还会这么做?因为只有基于市场竞争,只有基于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才能确保它健康、长期地发展。唯有市场是最真实的,唯有竞争是最合理的。
李强强:你认为智慧城市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管祥红:智慧城市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跨部门的流程协作问题,第二是跨部门的数据整合问题。一个是数据,一个是流程。IT产业的人看这两个方面,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概念,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一样的。什么叫不智慧的城市?比如信息孤岛,我们把它定义成不智慧的城市。所以需要解决的是孤岛的问题,而这里面涉及不同部门的协调和组织的问题,非常困难。
李强强: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矛盾是,政府部门没有意愿来干这件事。“我为什么要开放给你呢?”
管祥红:说得太对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认识到整个问题的复杂性。就像企业,当每个部门都需要跟其他部门连接的时候,意味着要暴露更多的信息,势必会增加很多职责范围。
【关键词】医保;自助收费;准确性;信息化
自2009年我国启动新医改以来,就提出了“三医联动”,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一体化配套改革。其中医保统一协调三者关系,起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对医院过度性医疗、违规性收费,以及个人、团伙的骗保行为起着约束、整治作用,尤其是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1],表明了国家对机构和个人违章,以及欺骗、诈骗等骗保行为零容忍的立场。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医保业务运行在计算机信息化系统上,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来保障医保数据的准确性、符合医保基金使用规则,应该成为医疗机构和医保部门共同关注的事项。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一般远大于人均门诊人次的费用,住院医保收入也一般都多于门诊医保收入,所以国家、省、市各级医疗保障部门以住院控费为抓手,近年来密集推出各种政策措施[2]。适逢国家同时在推智慧医院建设标准,把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用于“自助医保”,可以为医保自助收费的准确性提供系统性支持,防止过度医疗,减少人工操作和失误,规避医保政策风险,本文就有关的实践做以下总结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某院是深圳地区一家三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日门诊量在5000~7000人次,实际开放床位836张,病床使用率80.8%。医保科有7人,负责全院医保物价管理及医保窗口咨询工作。2017年12月由医保科牵头,联合医务、信息、病案、财务、质控等职能部门成立医保联合协调工作组,在临床科室设立医保信息专员[3],较早地把握住了医保支付改革方向,提前就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DRG)、病种分值付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全院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参与了深圳版的病案首页格式设计。为此该院成为深圳市C-DRG医保收付费改革[4]9家试点医院之一,2021年2月起,又率先对接深圳市DIP医保病种分值付费。按照医保联调工作组的部署,某院医保科申请到“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经费,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从患者自助和院方自查两个维度完善了收费准确性控制机制,对医院住院原有流程和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改造。
1.1落实“智慧服务”标准,把自助收费从门诊扩展到住院医保
“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前,某院医保联调工作组就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学习了医保法规条文和DRG、病种分值付费等文件通知,按照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标准进行需求分析,对照最新的医保政策来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规则,梳理医保患者经门诊医生收治入院到出院结算整个流程,更新药品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诊疗项目、医用耗材目录医保三大目录,验证相关的手麻、检验、医生工作站等多个子系统数据一致性,力图把计算机软硬件跟网络优势整合起来,保障医保数据的合规性、准确性,通过患者自助服务模式来弥补临床医护人员、登记收费人员、医保物价人员的人力不足。某院是2015年大规模在门诊候诊大厅架设自助机,先是给门诊自费患者提供挂号、收费、打印门诊病历等服务,后扩展到深圳市医保患者,的确大大减轻了高峰期排队压力,也减少了窗口收费人员。“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正值国家卫生健康委智慧医院建设标准之《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5]正式颁布,其中“2级:医院内部的智慧服务”包括在线支付、床旁结算,以及“医保患者可通过自助机完成结算”等,“5级:基于医院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基本建立……医保类线上支付等”。为此纳入“智慧服务”所有涉及医保的标准,将门诊自助机的实施经验扩展到住院医保登记和收费结算,开发了医保物价及住院清单查询系统、预交金自助缴费系统[6]、自助出院结算及医保支付系统,用安装在病区的自助机代替相当一部分院方工作人员的服务,缓解了患者集中办理出院结算的压力。另外,优化住院部床旁结算流程,以线上支付替代以前的便民服务措施(收费员推结算小车到病房办理出院结算)。患者可以用自己的手机下载医院自助出院结算APP,浏览治疗项目清单和医保报销比例,审核无误后即可支付住院费用,无纸化的住院费用电子票据也就“开出”保存在手机里。当然患者还是可以到病区自助机自行打印盖有医院印章的纸质发票。若对收费项目和金额有疑问,患者可以随时质询APP的“在线真人客服”,即使是晚上,该院在开通“机器人客服”之外也安排有1名值班人员。
1.2对接“数字医保”资源,实时更新医保和物价规则,提前预警
“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于2021年2月启用DRG/DIP整合平台和医保物价精细化管理系统,向医保开放住院电子病历数据接口,系统设计时强调双向数据交换。并于2021年5月7日顺利地通过了广东省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平台的“API嵌入式接口”的验收,即按照医保2021年最新的规则要求和统计口径实时向省市医保部门上传医保结算清单。在临床医生工作站的同一操作界面集成“医保物价规则库”,该库技术上实现“数字医保”和“网上医院”对接,跟踪医保和物价规则变动并实时更新。“病种分值库(DIP)”和“C-DRG指标库”也放在这一平台,医保科具体负责基础字典和三大医保目录维护,下放药品审核权限给临床科室医保信息专员,把国际疾病分类ICD-10、手术与操作分类ICD-9-CM-3的编码及维护权限给病案编码人员。临床医生在撰写首次病程记录时,系统就会显示弹窗信息“某某病种的分值、平均治疗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治疗期间医生开的医嘱若涉及超标或违规的项目,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医生也可以通过集成的“医保审核”按键,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批量自查,若对于自查结果或医保规则有疑问,医生可以跟科里的医保信息专员和医保科人员讨论。医保科人员有专门的管理模块,每天集中审核待出院患者的结算项目,也可预先干预“特殊患者”、“特殊医生”的诊疗过程,规避数据上传“医保拒付”的风险。
1.3紧抓“数据质量”管理,确保医保准确性进入PD-CA良性循环
应该承认应用新技术肯定会带来的风险,自助收费增加了患者选择的灵活性,减少了医院的人力投入,但是也增大了出错概率。为控制医保差错风险,医保联合工作组以数据质量为抓手,以医保拒付率来评价医保自助收费准确性,把“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7]的理念贯彻到“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中。首先计划(Plan)阶段是建章立制,覆盖宣讲培训、登记入院、病程监控、结算出院、医保总结整个流程,确保计划有效落实。医保自助收费数据的准确性,是基于医院临床数据中心(Clinicaldatarepository,CDR)[8]基础上的闭环式数据治理。根据医保拒付和院方自查的历史数据错误,医保联调工作组把《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和医保结算清单统计口径等标准和要求,逐步整合到新来医生入职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科室教学例会、疑难编码讨论等制度中去。实施(Do)阶段的重点放在登记入院环节。患者及其家属在办理入院登记时的依从性一般都比较高,就本次医保入院患者信息匹配出临床数据中心的历史病历,推行“患者信息完善制度”,要求患者补齐和修正用于医保和诊疗的个人信息,在患者自助登记的APP里面温馨提示可能的填写错误,如现住址、医疗付费方式、健康卡号(医保卡)、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入院体质量等,在院方窗口还可以显示以往住院费用、自付金额、医保违规记录等。这个环节主要是从医院端的机制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住院治疗环节,患者手机的APP自动接收每日清单,有关自费药品或耗材使用的知情同意书也可以用手机签署;医生工作站和医保科的电脑,会自动提醒所开的医嘱是否符合临床路径、是否接近医保物价规则的警戒限,也就是临床辅助诊断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9]嵌入了前面提及的省医保结算平台接口,以及某院的“医保规则物价库”。这个环节的运行机制重点在于要保证患者自觉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主动核对和沟通院方诊疗行为,从患者端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结算出院环节,“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开发了供医保物价人员、临床科室医保信息专员使用的出院预结算程序。针对早晨医保患者出院集中、审核时间久、排队时间长问题,医保联调工作组推行“医保预审明日出院制度”,强化医生出院医嘱的计划性下达,即依托信息技术在医生工作站和医保审核系统增设患者明日出院信息窗口,待明日出院医嘱下达后,患者电子病历资料及费用清单实时传输至医保审核系统,为医保审核预留足够时间。医保物价人员可仔细核对费用明细,保证收费记录与病案医嘱一致,发现数据不准可及时处理。结算完成通知将实时发送至患者及其家属的手机,由患者再次审核费用后决定是否在床旁结算,还是去病区自助机处理。检查(Check)阶段,医院端通过医保拒付率、医生“违规率”和申诉率,患者端通过满意度、投诉次数来衡量实施效果,由医保联调工作组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自查,而医保科每月收集医生对病案首页的填写质量、病案编码人员的编码质量等情况。评价及执行(Action)阶段,由医保科代表医院医保联调工作组做季度医保情况分析报告。根据从医保局反馈回来的数据“加强医保事后分析”[10],就拒付的费用金额、医保违规种类、医保违规病种顺位、违规科室和医生等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DRG医院排名、主要诊断选择正确性、编码质量、绩效评价等,找出改进措施,确立新的目标,基于CDR构建可视化医保监控指标仪表盘,并进入下一轮的数据质量管理循环。
2结果
2.1医保拒付情况
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之前的2018年,某院的医保出院人数是22774人,医保拒付病历888份,拒付金额是16806.58元,拒付率是3.90%,而正式上线“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后,医保出院人数是29114人,医保拒付病历121份,拒付金额是2290.09元,拒付率是0.42%。在α=0.05的水平,2=813.9019,P<0.05,医保拒付率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也可以这样认为,立项后医保费用的拒付率比立项前是实实在在地下降了,医保数据控制的准确性要好于立项前。
2.2患者满意度情况
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调研时期,某院医保联调工作组就医保患者的满意度进行了1个月300份的随机抽样调查,专项正式上线后,再次调查了300位医保患者,有效回收274份问卷。在α=0.05的水平,2=3.8653,P<0.05,医保患者满意度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当然满意度包含很多因素在内,但患者怀疑费用出错,数据不准,肯定不能算作满意的。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