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下室顶板 节能保温 工艺创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U832.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对节能保温要求的日趋升级(现在适应节能65%标准),地下室顶板保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其施工工艺比较落后,不仅费力费时,而且质量低劣。我们通过大量工程实践,创新推出了本工艺方法。
工艺特点
(1)改后粘为先铺,改“仰视作业”为“俯视作业”,简单易行。传统的方法是在现浇板浇筑完成之后,再利用专用粘结剂将聚苯板粘于现浇板底部,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仰视作业的情境,非常不便于施工;而创新工艺采用的是在模板上提前预铺聚苯板的方法,改“仰视作业”为“俯视作业”,施工起来方便又快捷。
(2)粘结力强,杜绝脱落。传统的后粘法,采用专用粘结剂点粘式或条粘式粘结,粘结面有限,且粘结剂形成强度需要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聚苯板极易脱落;而采用预铺法,因聚苯板与水泥浆的接触面广,聚苯板底部模板支架在其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之前不会拆除,这就杜绝了聚苯板的脱落,同时边角被混凝土挤密,更保证了聚苯板的稳固。
(3)预留线盒在聚苯板中固定,减少对结构强度的削弱。
(4)边角挤密,二级保证。因保温板材与混凝土梁直接接触,故混凝土在自重以及硬化过程中,保证了与保温板侧面的绝对挤密。
(5)提高效率,缩短工期。该工艺改传统的”仰视作业”为“俯视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6)对于冬季施工的地下室顶板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保证了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强度的增长,减少了顶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情况。
二、工艺原理
该工艺通过在模板上预先铺设保温板材,利用混凝土与聚苯板材的亲密接触,保证了板材与现浇板的粘结质量,同时也从侧面保证了结构实体的质量。经施工应用,其工程质量与感观质量均符合规范要求(图1)。
图1 地下室顶板保温创新做法
三、工艺流程
支设梁板模板铺设保温板材固定板材(钉子固定) 预留电气线盒绑扎楼板底层钢筋放置垫块电气管线铺设、连接绑扎楼板上层钢筋浇筑混凝土模板拆除
四、施工步骤
(1)支设梁板模板:根据图纸要求,按规定标高支设好模板,并通过模板分项验收。在施工中要注意的是,模板标高要根据板底标高,预留出保温板材的高度。
(2)铺设保温板材:根据现浇楼板的长度和宽度,应采用刀具裁切合适的板材,铺贴于模板上。应注意的是,在板材裁切时,要采取措施避免泡沫球掉入模板中,以免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为防止聚苯板材被压缩导致现浇板标高下沉,聚苯板材要有一定的压缩强度。其性能要求见表1。
表1建筑工程常用聚苯板主要性能指标
(3)固定板材:为防止浇筑混凝土及绑扎钢筋等施工引起保温板材位置的变动,应在现场将保温板材的四边用略长于保温板材的钉子固定于模板上,以保证保温板材的位置准确,确保现浇板保温不留盲点、不产生热桥(图2)。
(4)预留电气线盒:在保温板材上,应预先根据线盒的截面,留设略大于电气线盒的方形空间。一方面可方便电气线盒的安装;另一方面,可通过混凝土的粘结作用,使得电气线盒、保温板材和现浇板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可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做法中预留线盒对混凝土现浇板强度的削弱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后期续接线盒的麻烦(图3)
(5)绑扎底层楼板钢筋。
(6)放置垫块:根据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现场应在底层钢筋底部绑扎垫块,间距1.0 m,呈梅花形布置。
(7)电气管线铺设、连接:此处,应注意电气管线与预留线盒的连接。
(8}绑扎楼板上层钢筋:应注意马凳筋的设置,确保上部钢筋位置正确。
浇筑混凝土:应注意混凝土不得堆载太高。
(10)模板拆除:混凝土强度在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不允许拆除模板,防止混凝土现浇板在未达到设计强度的情况下,拆除模板而造成挠度过大的现象,致使保温板材脱落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11)装饰施工::此处可按传统方法进行。
五、经济效益
(1)人力上:改传统的“仰视作业”为新型的“俯视作业”,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劳动力投入大幅降低,措施费用投入大幅度降低。
(2)施工做法上:传统做法上采用专用胶将保温板材粘贴于现浇板上,粘结质量受现浇板平整度、结构胶强度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本工艺做法采用预铺保温板材的做法,摆脱了传统做法的束缚,确保了板材的粘结质量,节约了结构胶等材料的投入。
(3)强度上:传统做法上,粘结强度得不到保证,往往造成返工,返工投入较大;本工艺做法,保温板材与混凝土浑然一体,强度较高。挽回了返工的投入。
(4)电气线盒预留:传统做法上,电气线盒要先在现浇板中预留,在后粘保温板材之后,要续接电气线盒;本工艺做法,在保温板材上,直接预留电气线盒,通过混凝土的粘结作用,使得现浇板、保温板、电气线盒浑然一体,大大减少了电气安装的二次投入。
六、社会效益
(1)传统做法安装不牢固,往往造成返工,影响操作人员的心情,给业主和用户的印象很差,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社会信誉;本工艺做法,保温板材与混凝土现浇板同寿命,不用维修,根治了传统做法留下的弊病,给自己也给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2)新工艺,改“仰视作业”为“俯视作业”,操作简便易行,对结构强度有很好的保证,且保温板材与混凝土现浇板的粘结强度很高,寿命很长,具有相当大的推广意义。
七、结束语
【论文摘 要】 在康复评定学实验课中,应突破传统的单一“验证性模拟操作”的授课方式,结合“技能大赛”的方式,以“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的模式”创新实验课教学方法,并改革考试形式,让学生在验证操作的基础上,可以独自完成康复评定设计任务。
康复评定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评定对于康复医师的重要性犹如临床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师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临床诊断,就无法对疾病进行正确的治疗。同理,进行康复治疗前如果没有对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特征、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预后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定,就难以制定正确的康复治疗计划。可以说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患者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与否,均有赖于正确的康复评定。因此,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康复评定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其可以独立完成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评定操作。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五点创新了实验课康复评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 采用“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要独立完成评定任务,应经过评估、设计评定方案及实施评定方案等一系列操作程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就必须熟练掌握评定的理论知识。在康复评定学的实验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教师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实验课开始时,教师提出一个病例:“患者,男,65岁,退休,诊断:脑卒中。”教师问:“脑卒中功能障碍有哪些?”根据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快回答:“功能障碍之一行走困难”。教师继续提问:“行走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案如何设计?”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问题独自做出患者行走功能障碍问题的评定方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进行方案的设计,既验证了单项评定内容,又通过方案的设计,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评定任务。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学生作为完成实验课的主体来参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治疗师打下基础。
二、 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
在康复评定学的实验课教学中笔者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研究” 型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群体活动的功能,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案的制订,有问题时大家可集思广益,然后每位小组成员实施评定的操作。例如:利用“感觉测定工具” 进行温、痛、触觉和二点辨别觉、本体感觉、实体觉得测定复习,利用“手功能评价系统”对手的精细动作、协调功能及活动质量进行评分,利用“认知功能测定系统”,对失用症、失认症、身体意识、立体空间关系等进行评定分析。学生通过上述教学,不仅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了必要的评定手段,而且使他们看到评定用具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通过以上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这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三、 教师对学生创新康复评定学功能障碍方案进行评定
教师针对学生评定操作方案的进行评定,检查学生是否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发挥创新思维,以患者为中心,个性化、创新性地设计评定方案。让这些设计同学为大家讲解及演示方案并阐述理论依据,再激发大家讨论,提出更改意见,设计出最佳的方案。经过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克服了小组形式中有的同学不愿动脑的惰性心理。激发了学生不断进取的竞争意识,将理论与操作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实用,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四、 用比赛的方式来促进知识的掌握
康复评定的内容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开展丰富的技能操作活动,使学生全面掌握评定的各项操作技能,灵活的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当中。实验课教学时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使用“关节角度尺”、“偏瘫患者失语症”、“拼图板”、“木钉板”等数种评定用具,让学生从感觉、运动、认知、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练习。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这些技术后,然后通过组织“评定大赛”的比赛方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这种方式既巩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掌握了最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又使学生在学习记忆过程中感受到有一定的竞争性,充实、巩固已学得的理论知识,具备担任康复评定医疗工作的最基本条件。
五、创新考试模式
在实验课考试时,笔者采用开卷方式,给出若干病例,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公开的学习讨论,老师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辅导,学生最后交出“设计方案”并根据方案实施评定操作,以建立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考核学生的重点在于学生应用知识、拓宽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以上教学和考核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互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才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综上,康复评定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展示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了以往实验课中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及照葫芦画瓢的模式。通过康复评定创新的教学实践方法,收到了较好的信息反馈,学生作为实验课主体,对不同疾患功能障碍的评定操作更为熟悉,不仅掌握了康复评定相关知识的概念与操作技能,而且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创新实验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模仿转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积极性,为培养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康复治疗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诸毅晖.康复评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通讯作者:张福英
【摘要】 目的 探讨丁螺环酮联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在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丁螺环酮治疗,实验组7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采用SDS抑郁量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抑郁状态。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痊愈29例(40.3%),显著进步36例(50.0%),SDS评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丁螺环酮;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 老年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思维迟钝、情感沮丧低落、语言活动能力降低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疾病,老年人居多。诱发老年抑郁症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体质、精神等各种因素[1]。调查发现,抑郁症已成为所有疾病中给人们带来精神及经济负担第二重要的疾病,同时也对患者家属带来痛苦,其损失为其它疾病难以企及[2]。本文应用丁螺环酮联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抑郁,以考察联合用药在改善抑郁症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4月于笔者所在科治疗的抑郁症病例10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将10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8.2±7.9)岁;实验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平均年龄(69.6±7.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初始SD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采取口服给药形式,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服用丁螺环酮,开始为15 mg/d,3周内逐渐调整至30 mg/d,3次/d;实验组加服文拉法辛缓释片,在早晨、晚间固定时段与食物同服,1次/d,温水送服。起始剂量75 mg/d,单次给药,视病情将剂量递增至225 mg/d,递增过程>4 d;对照组加服安慰剂,两组试验期间均不加用其他精神类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SDS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a0.05。
2 结果
实验组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症状均在治疗后第4周消失。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1周末、5周末SDS结果(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丁螺环酮用于抗抑郁的辅助治疗,其对5-HT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小剂量应用丁螺环酮时,突触前5-HT自身受体激动强于突触后激动效应,从而产生负反馈,降低患者体内5-HT活力,缓解抑郁症状。临床研究发现,文拉法辛发挥抗抑郁作用不同于丁螺环酮,其药理机制为:阻断NE和5-HT再摄取的同时,提高NE、5-HT浓度,因此可以发挥双重抗抑郁效果,文拉法辛对多巴胺的重摄取抑制作用较弱[3]。其次级代谢物去甲基文拉法辛也可以起到较弱的5-HT、NE重摄取抑制作用。有研究显示,文拉法辛增加患者注意力,改善记忆力,加快反应速度,且对精神运动均不产生不良影响[4]。本组研究中,联合治疗组在治疗1周末、5周末SDS评分与治疗前评分相比显著下降(P
参考文献
[1] 董青,王智樱,李焰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0):598-600.
[2] De Battista C,Sofuoglu M,Schatzberg AF.Serotonergic synergism:The risk and benefits of combining the selective serotomin reuptake inhibitors with other serotonergic drugs. Biol Psychiatry,2008,44(12):34.
[3] 董青,王智樱,李焰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0):598-600.
【关键词】艺术;创新;进步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话题;创新是对陈规的抨击,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也是艺术设计进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创新是对精华的萃取,是对糟粕的摒弃,更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创新同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艺术设计的创新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人类生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本身便是创新型的人类特有的活动。虽然创新之路在我国走的并不是很平坦。但是,在不断提倡创新的现代社会,关于创新型艺术设计各领域人才培养的问题日益突显。为了提升国际地位和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重要现实问题。
艺术设计的创新主要在“新”字,表示改革的结果及成效,改革被视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受关注。艺术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然后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加入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元素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创新性艺术设计从本质上推动国家社会的真正繁荣富强。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使艺术不断的前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紧随时代潮流,艺术设计的创新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才有新的意义。
二、艺术设计的创新过程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更是人类艺术发展的生命,是由主观到客观进行强调创新的艺术设计过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才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艺术实现真正地应用价值并赋予其现实的意义。同时,关于创意艺术设计,应该从主观认识和感受出发,艺术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艺术也是情感的真实反应。艺术是自由的,艺术也可以是为自己而创作的,艺术本身更是极具创造性的。艺术的本质在《艺术本质论》中这样表述:“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性含义的表达,相信拥有独特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会在人类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黑格尔曾把建筑看作是最早的艺术,不管建筑是不是最早的艺术,最早的建筑却是人类最早的创造之一,也是原始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人首先考虑到的是建筑的实用性,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从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分析,无论从安全问题还是美观角度看,都是创新意识在不断促使艺术设计的进步发展。
三、创新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才能让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才能让艺术实现其真正地应用价值。创新与艺术设计关系密不可分,创新意识可以使艺术设计增强形式美感。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他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对美的定义,他认为“所有这些‘美’的定义都归结为两个基本观点:‘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是观念、精神、意志、上帝的绝对完全的体现;‘美’是一种我们得到的毫无个人利益目的的快乐。”前一种是从客观方面来定义美,而后一种则从主观方面来定义美。又如培根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几百年来一直被艺术家视为是“一个不朽的培根公式”;余秋雨一反传统艺术欣赏路径,说“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这些说法都体现着创新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将有不同的创新艺术闪现并应用在艺术设计领域。艺术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为人类的生命状态寻找直觉形式的独特视角艺术家们想表现什么反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余秋雨在其中讲“人生意识”笔者以为这最能表达艺术的真谛。人生是人的动态发展流程,创作创新就可以以这种生命灵动的思想蜕变来编串成新的动力。
【关键词】考题反思;案例剖析;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2011年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的“课程设计思路”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新的课改理念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再是一味地培养“考试机器”,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查和培养.本人从事初中数学一线教学二十余载,对平常应如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深有感触.
这也是厦门中考数学试卷的一个压轴题,这个压轴题主要是考察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待定系数法;应用意识;还有运算、推理、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是一个传统的考题,也是很好的题目,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数学演绎推理证明的思维模式这个层面,平常只要有按老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去训练的同学都还是可以拿到分数的,当时全市的得分率是53.5%.
从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新课标》提倡的“教”与“学”的“创新意识”的前瞻性,这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选拔到好的苗子和能否真正为祖国培养有用的后备人才.老师教学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教”不创新,学生“学”就跟着不创新,培养的只是考试机器.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寻找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猜想,争取一题多解,善于发现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摆脱思维的局限性,比如我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案例.
案例三在讲解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配套问题”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由于他家里是做饲养场的,他的解答比较怪异: 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15=25只脚;再吹一声哨,又抬起一只脚,25-15=10只脚.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站着,10只脚全是兔子的,所以兔子有5只,那么鸡有10只.
碰到这样解答的学生作为教师的你应该怎样去评判答案的对与否呢?很值得你去深思,我想至少不能一概的予以否定,而是要看到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否则我们可能不经意间扼杀了一个天才学生的诞生.
分析解题时学生会产生几个误区,1.审题不清,本题要考察的知识点、数学方法和思想不是很明朗,导致解题方向不明,2.应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时,总是认为一次函数只需找两个点,二次函数要找三个点,受传统的思维定式约束,导致探索两组的“交集点”受到障碍,3.忽视第一步的启发引导作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领会“交集点”的界定,通过草图上不断尝试点的坐标带入,对第一步实例的观察――实例中点的坐标特点进而观察带字母的点的坐标特点,大胆猜想――在初中阶段接触的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就是反比例函数或二次函数,进而验证、归纳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要在草稿纸上不断画草图,即数形结合的方法,为开放性题,可多解,分组方法较多,老师分析时应引导学生避开这几个思维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加以引导,列举下面两种.
从以上两种解法说明,通过认真观察,只要紧紧抓住点的坐标的内在特点规律――比如点F0,12n,G2,2+12n暗示着一种线性发展趋势所以归为一组,而不是生搬硬套使用待定系数法,就可以快速有效而又合理找到“组合”,从而求出“交集点”.
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初步给学生总结一些创新解题的方法步骤,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即:第一步,仔细观察;第二步,大胆猜想;第三步,尝试特殊值法或图形法;第四步归纳寻找共同点进行“数学建模”;第五步,归纳总结规律性问题;第六步,加以验证,即从特殊到一般再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过程.当然这些步骤要放到实际应用中不断锤炼和完善.
本题以新定义“偶系二次方程”为背景材料,提供5个符合定义的实例,需要学生具备较“跳跃”的思维,大胆创新探索,通过尝试、观察、实验发现根的绝对值与系数规律,或发现系数之间的规律.解法上,寻找b、c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还有运算、推理、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更重要的考察了学生有没有具备创新意识,即能否运用合情推理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应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
教育家杜威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杜威还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设计了教学的五个具体步骤:(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2013厦门中考试卷的压轴题不正是杜威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的缩影吗?很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启迪我们,如何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髓,只有“教”创新了,学生的“学”才会跟着得到创新,才能真正从中选拔到具备初步科学方法论和创新意识潜质的优秀苗子进入优质高中去.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姜文闵译.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简・杜威.单中惠编译,杜威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