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席草产业发展优势

1、气候条件适宜。镇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1-2月极端低温-12℃以内,无霜期达210天以上,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富含铁、锰、硅、钙、钾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席草的生长,因而席草长而不倒伏,颜色青翠而经久不褪色。

2、历史悠久,品牌效应明显。一百多年以来,传统的种植技术和编织草席的精湛工艺,草席畅销全国各地。从60年代的“村村种席草,户户闻织声”到80年代的100多家半机械化家庭作坊式草席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公司+农户草席生产,席草产业蓬勃发展,草席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深受消费者喜欢。

3、席草产业经济价值显著。席草种植亩产750-1000公斤,亩平产值2500-3500元,亩平纯收入增加1500-2500元。通过加工草席、加工工艺品附加值尤其明显。目前,全镇1000余亩席草销售供不应求,均价达3.4元/公斤,远销宁都、宁波等地,业已成为外地草席产业优质席草源地。

4、镇区位优势明显。镇地处319国道,傍依兴国红门工业园区。全镇共有人口29500人,耕地15725亩,宜种植席草耕地11800亩,懂草席编织技术工人达4100余人,大力发展席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席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改善草种品种,丰富席草产业产品。镇席草龙须草的种植已有五十余年历史,由于种苗的繁育培植缺乏选育繁育,席草品种有所退化,草浅、品质差、产量低现象影响种植效益。同时,由于品种单一,我镇席草无法生产较为细密的席草工艺品,因此必须建立席草种苗繁育基地和引进浙江宁波细草,巩固我镇席草产业,丰富我镇席草产品。

2、引进席草烘干设备,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席草品质。席草收割季节由于雨水多,席草收割劳动强度大,席草收割需要的晾晒坪场大是影响席草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经常出现收割席草晾晒后被雨水浇湿而成为废草,严重影响席草种植收入。引进席草烘干机,既解决了席草晾晒问题,又能够提升席草品质,更好地保持席草的自然色泽。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iujinchan465”为你整理了这篇绿汁江流域重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大麦地镇位于双柏县南部,与玉溪市新平县、峨山县接壤,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镇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640米,最低海拔630米,立体气候明显,特别是流经境内的绿汁江流域形成的地域优势,让沿江一带成为了大麦地镇乃至双柏县的开发热土。近年来,各类热作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一、产业发展优势

(一)气候资源优势。绿汁江流域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气温22℃左右,极端气温43.5度,沿江河谷地区全年无霜,适合热作果蔬产业发展。

(二)土地资源优势。大麦地镇境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4万亩,人均耕地2.5亩,沿江一带可开垦利用的土地面积有2万亩,投资开发潜力大。

(三)水利资源优势。大麦地镇河流主要有绿汁江,由峨足村委会三台坡村民小组起至蚕豆田村委会太河村止,流经大麦地镇辖区47㎞,流量约为300方/秒,可有效解决峨足、普龙、蚕豆田沿江一线3万亩土地灌溉用水。

(四)交通区位优势。随着绿汁江沿江公路的建成,特别是各莫大桥即将通车,大麦地镇辖区内生产种植的特色果蔬,可通过新平、峨山销往玉溪、昆明等地,通过县城可销往楚雄、大理、攀枝花等地,交通优势逐渐显现。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划布局超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大麦地镇确立了“一核、一带、两片区”。“一核”即以普龙为核心,建成绿汁江畔重要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现代观光农业暖冬之旅核心景区;“一带”即打造以热区水果、冬早蔬菜种植为主的绿汁江沿岸现代观光农业经济带;“两片区”即以扶贫开发为主抓好河口邦三野牛蚕豆田片区,重点推进热作、畜牧产业发展,以传统农业提质增效为主抓好大麦地底土光明片区,重点实施传统农业提升、秋冬农开发、畜牧业和中草药种植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确立了热作、畜牧、现代观光农业三大产业和万亩鲜食水果、万亩冬早蔬菜、万头滇中牛羊三大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明道路。

(二)葡萄产业初具规模。结合绿汁江流域气候、土地、水利等资源优势,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企业经营、农民打工”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大麦地镇沿江企业、种植大户经营主体达24户,规模化种植热区水果和冬早蔬菜1万余亩。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部分葡萄种植企业因过度追求葡萄种植,在种植技术尚未成熟,经营管理粗放,而资金投入又无法充足保障的情况下,导致葡萄种植成效不明显,出现入不敷出,经营困难、融资困难的经济低迷期。但也收获了以“阳光玫瑰”“克仑森”“玫瑰香”为代表的一批特色葡萄农产品,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三江葡萄庄园有限公司“阳光玫瑰”和汇丰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软籽石榴成功认证绿色食品,区域农特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2020年三江葡萄庄园有限公司“阳光玫瑰”均价每公斤50元,最高每公斤达80元,收入持续可观;今年部分企业也开始种植“阳光玫瑰”,目前“阳光玫瑰”种植户达8户(其中企业6家,个体2户),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

(三)热作产业方兴未艾。目前,大麦地镇沿江农业土地经营规模1万余亩,种植品种从过去以葡萄为主调整为以热区水果和冬早蔬菜种植,沿江热作产值达6000万元,农户年地租收入保持在600万元左右,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引进了御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楚雄良道农业有限公司、双柏华农特种植基地、楚雄叶仟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4家企业和峨山县化念镇在各信代、牛厩房、进巴租等租地种植番茄为主的蔬菜种植大户共8家,共租赁土地1966亩,大麦地镇果蔬产业建设全力推进。2019年企业和农户自建的以番茄为主的蔬菜销售简易农产品交易市场20个,分布在普龙社区的进巴租、牛厩房、埂井、很本楷,峨足村委会各莫等村组。2020年全年,大麦地镇番茄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涉及农户600多户,销售额达7200余万元,产品销往昆明、河北等省内外,户均增收10余万元。其中,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52户,收入最高的达到40万元。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不够完善。截止目前,大麦地全镇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且产业主要存在形式为招商引资外来私营业主居多,地方农村、农民合作组织较少,产业结构单一,在市场探索上屡屡受阻,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辐射,未能带动全镇产业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主体设施已基本完善,但配套设施仍处于滞后状态,无法发挥出设施效用。一是村组路面等级低,常年晴通雨阻,大型的运输车辆无法通行,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导致了当地农产品销售难。二是生产用水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无法满足日常灌溉需求。主要表现为供水设施配备不够,除了河口河水库沟渠灌溉外,没有其他应急供水设施支撑,对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不便。

(三)产业科技水平偏低。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差、速度慢,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较为匮乏。加之本地群众基本上是彝族,思想观念陈旧,存在语言上的交流障碍,文化程度低,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全镇人口文化程度低,容易盲从跟风,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能力有限,传统思想、保守思想较为严重,提升产业科技水平问题迫在眉睫。

(四)品牌效应有待建立。目前,虽然流转了大量的土地,但企业品牌意识欠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申报工作滞后。特别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培育真正意义上的领军式的企业,各企业只负责各自生产经营,思想难以统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无法产生品牌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热作品种单一,农民的品牌意识相对较差,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意识和散户经营上,没有深加工企业,产品价格不稳定,难以打造拳头产品。

四、产业转型发展工作建议

结合绿汁江流域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困难问题,在推动绿汁江流域产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麦地镇应始终把产业培育及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激活主体活力、激活市场潜力,着力在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做实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文章,全面推进绿汁江流域产业发展。

(一)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沿江“一核一带”发展布局,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企业落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高效节水、大棚、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农业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农产品初加工上提档升级,持续做好绿汁江生态农业品牌打造,计划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各2个,“三品一标”认证登记总面积500亩,把普龙建设成为绿汁江沿岸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

(二)加大自主品牌打造力度。通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企业对葡萄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适时引导转变发展思路,重点培育部分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农业设施投入力度,进行适当的品种改良,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园区,打造绿汁江流域鲜食水果早、甜品牌优势。

(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结合当前企业生存发展情况,充分利用镇域气候土壤、种养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积极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利用好全镇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我县苹果产业历经“七五”起步,“八五”发展,“九五”提高,“十五”跨越四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苹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四大关键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生产效益明显提升,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苹果规模实现了量的突破。近三年来,全县共新栽苹果16万亩,果园面积从以前的22万亩发展到38万亩,面积几乎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果园达到2亩。

二是果农作务水平明显提高。随着苹果“四大”关键技术的全面推广实施以及群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全县果农作务水平有了明显转变,从过去栽植秦冠到优质富士的转变,从生产光果到套袋、贴字富士的转变,从农药防治到使用幼虫袋生物防治的转变。全县已建成绿色无公害果品基地13万亩,有机果品基地3200亩,通过国家gap认证5500亩,全县建成省级示范园14个,市级示范园13个,县级示范园52个,创建省级生态果园示范村4个,面积5750亩。08年,全县完成果树大改型面积8.2万亩,强拉枝面积12.5万亩,苹果套袋13.2亿枚,套袋率达到75%,优质果率达到80%.

三是果农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市场流通,形成了一支联系广泛的经纪人队伍。目前,全县从事苹果销售的经纪人达到2123人,常年与广州、河南、四川、江西等16个省的近500多名客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销售大村和大户,仪井镇樊家村的宋利利08年9月份接待7位客商,销售苹果300万斤,本人从中受益近10万元。果农在具体销售中,也从过去的散装、混装销售发展到了初级包装和按照市场需求择机销售。

四是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近年来,苹果产业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链条进一步拉长,与苹果生产相关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建设苹果库存量在3000吨以上的气调库达到4座。随着安德利第二条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年加工鲜果32万吨。库容量2万吨的好农夫现代农业暨果品包装储藏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苹果产业从初级生产向储藏包装、果汁加工的延伸。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我县其它产业相比较,苹果产业有着明显的规模优势。近几年,市场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如08年,套袋富士平均价格1.6元,最高达到2.2元。全县苹果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6.5亿元,农民苹果人均纯收入18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苹果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户数达到4787户,其中50000元以上的户就有10余户。苹果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到位。从实际检测情况来看,永寿苹果在品质方面与山东等地的苹果相比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市场占有份额很少,甚至出现了有些客商还不知道永寿这个地方,而有些客商把永寿苹果贴牌后再销售的尴尬境地。这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在苹果的宣传推介方面做的还不够。同时,宣传推介中,品牌塑造还不够突出,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不足。

二是果农生产经营理念还需提高。尽管我县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所产苹果具有个大、色润、爽口等特点,但多数农户思想仍停留在生产较低档次的传统果品中,没有生产如贴字苹果等有果品文化特色的思想意识。特别是部分群众面对去年残次果价格较高的影响,存在着生产残次果、卖“落果”的思想,果园的作务和管理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三是家庭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苹果产业发展,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迫切。目前,全县种植苹果面积在5亩以上的户数比例较低,专业化经营大户很少。种植面积小的群众多数把苹果产业作为家庭收入的一种副业,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从事苹果生产,不愿过多的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力,这样不利于相关技术配套措施迅速推广,不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使得苹果产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难度加大。

苹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果品宣传力度。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主动出击,自我推介,必然固步自封,发展受限。一方面,在内部举办像槐花节那样高档次、大规模的宣传推介活动,比如“永寿苹果年会”、果品采摘节等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人士、新闻记者到会品尝采访,进行文化渲染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以省外大城市为重点,通过参加各类大型果品展销会、举办推介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金玉寿”品牌宣传,提高和扩大我县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省质量检疫检测所对我县苹果进行专业检测结果表明,39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含糖量、硬度、药物 残留量等一些主要指标还远远优于国家标准,这是我们对外宣传的一笔宝贵财富,必须牢牢扭住不放,有针对性地采取推销措施,大做文章,大力宣传。要重视发挥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联系广泛,消息灵通的独特优势,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营销能力。

二是在苹果文化内涵上狠下功夫。近年来,一些苹果生产发达的地区在挖掘苹果文化内涵上做大文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我们也应狠下功夫,加大力度,融艺术于果品,赋予苹果以文化品质,提升苹果的价值。要挖掘地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好“寿”文化与苹果生产相融合这篇文章,叫响“延年益寿”、“长寿之果”的口号。要积极引导果农通过贴字、贴花等形式,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书法苹果、剪纸苹果等,不断丰富果品的文化形式和内涵。

三是在突出生态特色上用足力量。当前,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市场对绿色、安全、生态、有机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要突出我们自然环境好、污染少的优势,大打绿色生态牌,大力发展有机苹果,并以此带动永寿苹果向更高层次发展。要突出生态果园、有机果园建设,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在全力推广“四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省市级示范园为主,加快诱虫袋等生物防治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积极实施“果、畜、沼、窖、草”配套发展,确保有机肥肥源,提高果品有机质含量,使每一个生产流程都能体现出生态的特点。力争在2-3年内,全县苹果产业有质的飞跃,再上新台阶。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__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__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__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20__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__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 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5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__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