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儿自闭症; 临床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261041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二科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 (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概念是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Kanner1]1938年提出来的,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功能障碍、沟通能力损伤、刻板行为和动作以及兴趣狭窄。约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世界各国报道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在0.02%~0.20%之间,我国在0.028%~0.10%之间,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率为4.5∶1,据估计,国内现有400~1000万左右的患病人数,儿童孤独症患者约有50万2]。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和对人类生殖的控制,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都将增加孤独症发病风险。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孤独症的患病率比以往有明显增加,在全球的患病率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孤独症已成为一种高发的儿童精神类疾病。
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收治46例孤独症患儿同时罹患内科疾病的病例,经过精心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年龄12个月~12岁,平均6.7岁;入院前疑为孤独症40例,入院后经医护人员发现确诊26例。同时罹患疾病:支原体肺炎13例、衣原体肺炎8例、孤独症小肠结肠炎7例、食物过敏5例、紫癜性肾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癫痫6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28例炎症性疾病及7例变态反应性疾病病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神经系统疾患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孤独症经综合干预疗法(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及护理干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治愈。
3 护理干预
3.1 加强临床观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孤独症。
孤独症的预后与治疗干预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孤独症的诊断年龄普遍滞后。国外报道,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平均诊断年龄为3岁或更迟6]。我们发现:18月龄内孤独症的社会交往障碍已表现突出,且持续存在。如没有社交微笑,缺乏目光对视,对环境反应淡漠,很难用声音、动作、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叫其名字没有反应、对别人的讲话不感兴趣、对父母无依恋等。语言发育落后:如4~5个月仍然不会咿呀作语、7~8个月仍然不会喊爸爸、妈妈;兴趣行为异常:如对玩具不感兴趣、刻板动作如头撞墙等。与文献报道一致7]。由于家长不能识别上述异常表现为社交障碍,直至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典型的语言交流障碍及兴趣行为异常才得以确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异常表现,及早请心理医师、儿童保健医师、儿科医师协作,及早诊断孤独症,并及早干预以其良好的预后。对于疑似病例我们应用发育标准及诊断的精神检查(Developmental dimensional and diagnostic interview)、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及2岁以内孤独症筛查表(Screening test for autism in twoyearolds)/孤独症幼儿检查表(Checklist for autism in young children)/学语前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Prelinguistic autism diagnosis observation schedule)确诊。对于有孤独症异常表现的患儿,尤其是具有孤独症高危因素(围产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遗传因素、儿童气质为难养型等)的儿童更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
为提高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我们建议从以下多个环节开展工作:①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家长育儿常识,了解婴幼儿的正常心理行为发育过程及儿童孤独症知识;②提高临床儿科护士、儿童保健医师及儿科医师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③广泛开展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如通过18月龄内婴幼儿异常表现的调查早期识别孤独症。
3.2 语言功能缺陷的护理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突出的症状之一。患儿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无主动或交流性语言,而一些模仿、刻板语言较多,常常喃喃自语,不知所云。严重病例始终无语言出现或曾有语言出现的倒退。针对语言功能缺陷,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①专人护理,以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为主。②对视练习,追视练习:对视是语言训练的前提,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不会主动对视,当他不注意训练者的目光时,训练者可以主动追视他的目光,重新吸引他的注意力,把他的目光找回来。③口型模仿,如:抿嘴、吹气、吸气、打“哇哇”、发“啊”的音、叫名字“哎”等。④有节奏地拍手唱歌,说儿歌做游戏。⑤视听综合刺激来促进语言的发育。要利用图片与情景模拟等视觉提示增进患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利用与患儿相处的每一个机会,尽量多与他们说话。多跟孩子说话,并不意味着喋喋不休,而是要根据孩子现有的语言水平,把握“精确、提高”的原则。“精确”就是要使说出的语言在孩子所能理解的范围内。如果孩子只能听懂2~3个字的词语,对他说的语句就不要过长。“提高”指在做到了精确的基础上尝试说出比他能听懂的字词稍多一点的句子,目的是逐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注意这些语句一定不能过长。“代说”和“诱说”等辅助提示相结合:在辅助孤独症患儿说话时,把孩子该说的话代替他说出来,然后让他重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⑥训练护理中运用奖励制度,使患儿语言发育有所进展,能够配合治疗。
3.3 药物护理
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目前无特效药可以治愈孤独症,但以下药物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并有利于综合治疗的进行。具体包括:
•抗精神病药:可减轻多动、冲动、自语、自伤和刻板行为,稳定患儿情绪;改善孤僻、退缩行为,使患儿活跃、言语量增多,并改善情绪。如利培酮,注意副作用:体重增加、嗜睡和高血糖;剂量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
•抗抑郁药(奥氮平、齐拉西酮、喹硫平、阿立哌唑):该类药可改善该症的刻板重复行为,改善患儿情绪,并缓解强迫症状。注意副作用:增加体重、镇静等。
•中枢兴奋药或可乐定及其他:适用于伴有注意障碍及多动症状的患儿。其他如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药、维生素B6和镁剂亦可酌情使用。
3.4 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我们对23例患儿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经过高压氧治疗的患儿在动机、语言机能认识方面能得到改善。我们采用1.5个大气压100%氧浓度或1.3大气层24%氧浓度,2 h/次,隔日一次。
高压氧治疗一定有患儿最熟悉的家属陪同。升压时,速度应先慢后快。要密切观察,如发现患儿哭闹或用手抓耳等异常情况,提示患儿可能有耳痛不适,应放慢升压速度,并指导家属给患儿喂奶、饮水或吃糖果等,以促进咽鼓管口的开张,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升压,防止中耳气压伤。稳压过程中,可给予进食糖果、饮料、牛奶等以安抚患儿情绪;同时可以播放适合该年龄阶段的儿童音乐或故事录音,或家属为其讲故事来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减压时应注意患儿病情变化,减压速度宜慢。
3.5 感觉统合疗法的护理
感觉统合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皮肤和前庭系统提高机体唤醒水平,由此促进机体和神经系统各项能力的发展;
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滑梯、趴地推球、走S型平衡木、羊角球、蹦蹦圆筒吊缆、插棍、俯仰卧大笼球训练、球池游戏、玩橡皮泥、秋千、踩踏石、独脚凳、滚筒、平衡踩踏车、摇滚跷跷板、彩虹隧道等游戏设施对患儿进行训练。训练计划安排技巧:训练难度由简单到复杂、动静结合、平面和立体运动相结合。根据我们的观察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较好的疗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在医院进行,也可以在家庭中创造条件进行。
在感觉统合疗法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护士对患儿要亲切,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其克服胆怯心理,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二是训练中使患儿感到快乐,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三是患儿在训练中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四是使患儿的整个机体各部分运动协调、统一和平衡,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计划能力。
4 小结
对于孤独症患儿同时罹患小儿内科疾病,在积极治疗躯体疾病时要采取可能的治疗护理措施早期干预孤独症。密切观察具有高危因素小儿的异常表现,利用量表及问卷早期发现诊断孤独症。对孤独症患儿采取综合干预疗法(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有一定的疗效。患儿出院后,护士还应与家长保持联系继续指导治疗护理。孤独症的治疗是长期甚至终生的,为了配合做好以上的教育和治疗,父母亲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里不平衡状况,并妥善处理患儿的教育与父母工作生活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患儿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记录患儿发育行为和治疗效果。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5 讨论
孤独症病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学(孤独症患儿脆性X染色体阳性)、母孕期不良因素(明显偏爱甜食、肉类食品;长期睡眠缺乏;经常与有毒物质接触)、围生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早产、过期产、难产、缺氧窒息史)、脑气质性疾病导致脑功能与结构异常(脑室扩大、小脑发育不良、局部脑组织软化、癫痫),神经生化、免疫功能失调、婴儿期广泛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损害了免疫系统有关3]。孤独症患儿由于先天缺陷、神经免疫等异常,常常存在共患病及对许多疾病易患性增加。孤独症患儿常见的共患病有癫痫、脑性瘫痪、神经性厌食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许多研究4,5]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孤独症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孤独症患儿炎症性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如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肠道细菌感染尤其是梭状芽孢杆菌、孤独症小肠结肠炎(Autistic enterocolitis)、牙龈炎、牙斑及其他口腔疾病;常有变态反应病史或变态反应发病率增高,其常见的过敏原为食物。对于孤独症实行综合干预疗法及护理干预均有明显的改善或治愈,应加强临床观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加强健康指导,增强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Kolvin, I. Studies in childhood psychoses: I.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1, 118:381384.
[2] 攀越波,揭晓铎.孤独症患病率回顾.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39430.
[3] 陈国力,经承学.孤独症病因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3):220221.
[4] Grigorenko EL, Han SS, Yrigollen CM, et al.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ediatrics, 2008, 122: 438445.
[5] Croen LA, Matevia M, Yoshida CK, et al. Maternal Rh D status, antiD immune globulin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8, 199: 234236.
关呢?
杜主任: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疾病。以前,孤独症发病率较低,20世纪70年病率为1/10000,而2008年统计的患病率已经上升为1/150,近40年时间上升了60多倍,男女比率大约为4∶1。
孤独症的明确病因尚不清楚,但是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和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遗传度为90%,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群的发病率的50~200倍,但远低于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病率。儿童孤独症患者二三级亲属的患病风险分别为0.18%和0.12%。多数研究认为,儿童孤独症是由于多基因遗传及其它非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且至少为10个以上的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孤独症有关的致病基因大约位于性染色体和7号、15号、17号等常染色体上面,可能与五羟色胺系统基因、免疫系统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有关系。
还有围产期因素及环境因素也很重要。 围产期是指妊娠28周至出生后一周的时期,孤独症患者中有过围产期产伤、宫内窒息的概率较正常孩子更为常见。而包括防腐剂、消毒原料中汞等各种重金属污染也可能是孤独症的发病原因之一。
再一个,病毒与免疫学因素也不可忽视。围产期的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缺陷,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孤独症还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缺陷,从而使其在胎儿或新生儿期容易招致各种病毒感染,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可以导致神经细胞凋亡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神经发育障碍。
研究还发现孤独症与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有关。我们大脑中有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例如单胺系统中的五羟色胺系统基因、儿茶酚胺系统都和人类的情感表达有明确的联系,这些物质的异常可导致与外界的情感联系出现障碍。
《科学生活》:既然孤独症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发病的,那么它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
题呢?
杜主任:孤独症的特征性症状有三组,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大多数孤独症的起病年龄在出生后1~2年,有的孩子在1岁之前就有一些异常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1岁以前异常安静,不认生,现在看来,极可能就是早期孤独症的表现。有的孩子表现为目光对视差,哺乳时无相应的肢体姿势,3~4个月时被逗弄也不会发笑,4~6个月时还不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好像周围的事和他无关,6个月~1岁时对经常接触的人和陌生人一样对待,亲近的人离开也毫无反应。
孤独症最核心的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人类除了语言表达之外,有很多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例如肢体语言、姿势、手势、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其中眼神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传达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人们常常通过眼神,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孤独症孩子缺乏眼对眼的凝视,他们的目光经常不集中在别人的脸上,不注视人,目光显得空洞涣散,回避目光接触,缺乏社交性微笑。母亲抱起他时,往往没有期待性兴奋的表情,对不认识的人也不认生。但是,也有孩子对父母尤其是母亲表现为过分依赖,在任何环境下都黏着母亲,把母亲当作喜欢的一件东西。1岁以后的孤独症孩子缺乏指向性注意,不能与他人共享兴趣,也缺乏表白性注意,别人很难从他的目光中判断出他的意图。
在玩游戏时,孤独症孩子由于缺乏想象性,例如不能将一个东西假想成另外一个物品,所以不会玩假想游戏,只是刻板地敲打东西或乱扔、乱揉玩具。他们的模仿性游戏能力也较差,不会玩“过家家”,模仿医生、厨师等特定职业的行为。对互动的、合作的游戏缺乏兴趣,因而不愿参加集体游戏,有时候加入游戏也比较被动,不能理解游戏的规则。上幼儿园后也不懂得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经常在上课时离开座位,自由玩耍。孤独症孩子不探究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活动,别人的开心不能引起他的注意,没有加入的愿望,更不懂得在交往中如何对别人恰当反应。
孤独症的第二大核心症状是语言交流存在本质上的障碍。 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这往往是家长首次就诊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孩子终身不能说话。孤独症孩子不仅存在语言表达障碍,而且存在语言理解障碍,有语言发育的孩子也不能利用语言进行有效交流。在语言表达障碍中,往往表现为言语重复、刻板以及简单地模仿别人,有的孩子出现延迟性模仿,反复说几天前听到过的话。对“你”和“我”分不清楚,往往用名字替代“我”。他们的语言表达中,不带情感色彩,无抑扬顿挫,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像机器人说话一样。孤独症孩子的语言理解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听指令或听不懂指令,对别人的言语没有反应,似乎充耳不闻,像聋子一样。其实,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听力测试,大部分孤独症孩子的听力测试都是正常的。病情比较轻的孩子在别人配合手势时,也能执行一些简单的指令,但缺乏手势辅助时就比较困难,理解带介词的句子比较困难,而且不能理解语言中微妙的含义,例如不能理解讽刺语和幽默句。
有语言孤独症的孩子也不能恰当地利用语言来进行有效交流。所谓有效交流,就是要有互动,一问一答,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孤独症孩子的交流就达不到这些目的,他们经常只是自顾自地说,也不在意别人的信息反馈。或者不注意谈话的主题,经常跑题,以至于其他孩子因交流不成功不愿与其交流、玩耍。除了语言交流障碍以外,孤独症孩子还存在非语言交流障碍,表现在理解和利用手势,或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意愿或情感的功能出现障碍,也就是看不懂,不会用。他们的面部表情呆板,缺乏细微的情感变化,也不能与别人产生情感共鸣,难以发展同情、悲伤、羞愧等高级情感。
孤独症的第三组特征性症状是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 他们不愿改变周围的环境设置,家里的物品常常要求一成不变,并且要有一成不变的作息时间表,外出时行固定的路线,否则烦躁不安。他们常常不喜欢新东西,往往对没见过的东西不感兴趣,没经历过的活动不去尝试。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某些物品,例如圆形的、球状的东西常常是孤独症孩子最喜欢的,经常反复转着玩,一玩几个小时。有的孩子对一些特殊的物品有异乎寻常的嗜好,常常不离不弃,喜欢的东西旧了、脏了、臭了也不愿扔掉。他们玩耍的方式和正常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撕纸玩,喜欢听玩具车的轮子转动,喜欢转着瓶盖玩。
孤独症孩子往往有刻板的行为,例如不停在自己眼前晃动自己的手,或反复拍手,转圈,来回无目的地跑。孤独症孩子的行为往往带有强迫性质,例如出门时必须走固定路线,吃饭前有固定的仪式。孤独症孩子的情感表达比较单调、平淡、刻板,情感反应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别人兴高采烈时,他却面无表情,更不会去试图取悦别人。部分孤独症孩子伴有明显的多动、冲动行为,单调地来回蹦跳或转圈,其多动表现并不是周围环境刺激诱发的,别人不理解其行为,做事不知危险,有时冲动伤人或自伤。
统计下来,大约有七成的孤独症患者存在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而且,孤独症患者的智力与其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的程度不相称,其智力的各个方面发育也不平衡,往往操作智商显著高于语言智商,最好能力和最低能力之间差别很大,但与正常儿童相比,他的最好能力也低于正常水平。但是,少数孤独症患者有异乎寻常的能力,就像美国电影《雨人》里的雷蒙,就有超强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的孩子有超强的音乐天赋及绘画天赋,对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非常
熟悉。
孤独症患儿存在明显的注意力障碍,在早期缺乏交汇性注意,即不能用视线追随环境中的刺激和别人的视线,由于语言理解能力缺陷,他们在上课时对老师的讲授不感兴趣,注意力涣散,但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异常
专注。
孤独症孩子还常有明显的感知觉问题。常见的是对一般的声音缺乏反应,而对某些声音却特别敏感。例如有的孩子对气球爆炸的声音非常畏惧,但对放鞭炮的声音却很喜欢。他们的视觉辨别能力往往较差,看东西往往只看局部,忽略整体特征,对物体的大小、位置和颜色等特征分不清楚,部分孩子特别喜欢光线的刺激,在强光下不眨眼睛。还有的孩子不怕痛,打针、摔破皮均无感觉,对寒冷的感觉也较迟钝,却受不了轻微搔痒、抚摸等感觉。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舔、闻物品,所有刚到手的东西都要闻一闻、舔一舔。
《科学生活》:如果是没有接受过治疗的孤独症患儿,病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好转吗?
杜主任:孤独症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我国很多地区都把孤独症归于残疾,予以治疗费用的补助。如果不进行治疗,任其自然发展,完全痊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后的病情好转程度和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有没有语言发育及词汇量的多少,智力水平的高低,家族中是否存在遗传因素以及周围环境包括家长的教育、支持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孤独症患儿有共同的特征性症状,但每一个孩子又有其特殊性。症状典型、严重的孩子有可能通过特殊教育训练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症状较轻,语言发育相对较好、智力水平正常的孩子经过恰当教育训练还可以上大学,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有一半的孤独症孩子通过训练能获得语言能力,如果5岁仍然没有语言能力,以后再获得语言能力的概率就很小。孤独症的预后不容乐观,但是早期、长期坚持进行特殊教育培训,进行个性化教育,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科学生活》:可见早发现早治疗是孤独症孩子得以康复的重要途径,那么现代医学对于这一疾病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杜主任:鉴于孤独症是一个严重影响患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疾病,致残率很高,而且迄今为止,尚未找到确定的发病原因,因此,它的治疗现状是严峻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孤独症的主要病因学假说认为是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冰箱妈妈”――母亲对孩子缺乏爱心造成的,而孤独症孩子本身的心理特征是正常的,因此,孤独症一直被局限在精神康复领域,许多医生用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来诊治患儿,给予患儿服用镇静剂或抗精神病药物,大多数心理医生给孤独症家长的建议是送到养护机构或精神病疗养院。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孤独症不再被视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并基本排除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发病原因,人们开始从特殊教育领域开辟了对孤独症治疗的新方法,利用各种方法致力于帮助孤独症患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提高认知能力。随着有志之士的多方探索,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目前已经找到一些对孤独症有明确治疗效果的方法,给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带来一丝曙光。
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有:特殊教育训练(包括家长教育)、行为矫正、药物治疗。其中,专业的特殊教育训练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治疗方法,家长教育主要是提高家长对孤独症的认识,学会一些简单的训练技巧,提升家长的治疗信心,创造有利于孤独症患者康复的家庭环境。行为治疗是对孤独症患者的刻板行为、自伤、冲动伤人行为进行行为矫正,根据行为矫正的原理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不主张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出现行为矫正无效的严重刻板行为、严重情绪障碍、精神症状、抽动症状、癫痫发作等的孩子。
在孤独症的治疗中,特别强调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因为3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发育及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在3岁以前开始治疗与5、6岁以后开始治疗的差异十分明显。孤独症患者有共同的特征性症状,但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症状严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状、语言发育水平、成长环境及家庭支持资源不同,其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是个体化、系统化的,部分患儿需要恰当的药物治疗进行辅助。
孤独症的三大特征性症状互相联系,在治疗过程中,语言培训、社交训练、刻板行为的矫正、认知训练、大运动及精细动作的训练、听觉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均要综合培训,不可偏废某一方面的治疗,才能起到整体能力提高、向全面康复进步的效果。
关键词:保护性约束技术;青少年心理疾病;护理
保护性约束,是治疗护理特殊性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在其医疗过程中,医院医护人员就关于此类患者的特殊病情,对其展开的一系列紧急医疗保护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再受到其他意外因素的伤害,用以保护患者自身及周围人员的安全,减少或防止公共财产损害,同时暂时稳定患者情绪,促使护理顺利进行[1]。如何做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应用保护性约束36例。其中年龄在6~18岁,其中精神发育迟滞9例,儿童孤独症7例,品行障碍2例,精神分裂症15例,躁狂症3例。
1.2方法 在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指和医生的医嘱情况下实施,我院应用约束带式约束法,即用五根棉质约束带分别约束患者的双手双脚和胸部以达到约束保护患者的目的。
2 护理
2.1约束前护理
2.1.1对家属做好告知 我院实行对每一位入院患者均进行冲动行为干预告知,有保护性约束时再次提前告知并且和患者家属签署保护性约束告知书。所以使用约束带前需耐心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使用约束带的目的,医护人员向家属充分说明约束目的和必要性,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特别是在青少年病房,家长对孩子普遍比较溺爱,提前做好告知和解释能有效减少家属对护士的不理解。
2.1.2对患者告知 对患者告知让患者认识到约束是一种护理措施,并非惩戒手段,防止发生敌对情绪,降低患者心理伤害。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减少其本能的反抗行为,尽可能地降低约束使用对患者的身、心伤害,避免发生护患纠纷[2]。
2.2约束过程中的护理 保护性约束时要让同病室的患者回避,保护患者以及其他同病室患者的人身安全,尊重患者人格尊严,动作轻柔,注意约束技术,防止骨折、脱臼、皮肤损伤、循环障碍。要保障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松紧度以能伸进一个手指为限,切忌压迫患者胸腹部或头颈部以防意外。避免在约束过程中对患者的躯体造成损伤。同事做好自我防护防止被患者损伤。
2.3约束中患者的护理
2.3.1心理护理 对保护性约束后的患者给予心理安慰,要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得体的语言告诉患者并非是对患者的惩罚,而是对患者的保护,多接触被约束者询问患者的想法和所需并给与相应的疏导,安慰和解释让患者感受到亲切信任和被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告知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会立即给予解除,争取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2.3.2生活护理 对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应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精心看护;要照料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协助患者正常的生理排泄,要注意保持床单位整齐、整洁、柔软、干燥、舒适;每2h更换,约束带放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局部皮肤损伤,预防压疮和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对兴奋躁动患者,定时喂水喂饭,保证机体营养共给。随时评价患者的护理问题是否有效解决。
2.3.3记录 对于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应及时建立约束患者,巡视记录单,精神科保护性约束记录单,详细书写护理记录。
2.3.4重点交接班 由于护士实行三班工作制度,要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的制度,对于本班未解除约束的患者应重点床头交接班,包括约束的原因,约束时间,约束带数量,约束后局部皮肤的血运情况,以及约束后的进食服药等情况并做好记录[3]。
3 体会
3.1加强宣传力度 由于我科患者是青少年患者,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比较娇惯,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患者家长很难接受,所以在现有宣传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护理咨询、公开讲课和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使患者家属对精神科护理的具体方法及意义有较深入的了解,减少因不理解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使患者家属了解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好处。以缩小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对精神疾病认知的误差。
3.2加强告知和沟通 护士应重视采取该行动前的沟通环节,要为家属细心、耐心地解释分析,并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让家属更多更好的了解保护性约束的意义,争取家属的配合[4]。大多数患者家属尚能接受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且认可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医疗行为;小部分患者极少数家属不发表意见,面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比较犹豫,但尚能接受医护的医疗建议;小部分家属认为保护约束患者会加重患者病情,可能医护人员在约束患者时动作粗暴、解释不当,致患者情绪进一步激惹,大哭大闹,暴力对抗,故家属担心会加重患者病情,造成严重后果;还有家属认为保护性约束患者。
是对患者的惩罚及人身安全可能受到意外伤害,说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缺乏信任感。提示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医疗护理及治疗操作时,应处处考虑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利。
3.3降低约束使用率 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使用指,提高法律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必须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暂时采取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应当由精神科医生开具医嘱。在没有精神科医生开具医嘱的情况下,护士不得随意将患者约束。降低约束使用率,提高护士技能要想降低约束带使用率,必须通过学习让医护人员认识到约束带使用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多项研究表明,约束带的使用不仅与患者的病情有关,护理人员的态度、人员配备、病房安全设施等都影响着约束带的用。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攻击行为处理培训,增加病房安全检查及安全讨论,加强专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掌握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避免盲目随意使用保护性约束。警示绝不滥用约束。同时,增加护理人力资源,加强相关理论培训,可明显减少预防性约束,有效降低约束带使用率。
3.4提高护理专业操作技能 在技能培训方面,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学习.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惑,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平时应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制止冲动暴力的技能.提高护士制止患者冲动暴力行为的能力,防止在约束过程中因用力不当或方式方法错误导致患者躯体损伤,从而减少护理纠纷的产生。
3.5密切观察 对于保护性约束的患者要24h监护,被约束后护理人员应按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约束过程中容易发生患者因过度挣扎产生皮肤破损或肢体红肿、青紫,或发生因别的冲动行为引发的对被约束者的伤害。另外,当患者要求大小便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协助或暂时给予解除约束。以免造成患者排泄物污染床单位,如未能及时给予更换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皮肤红肿、破溃。被约束后护理人员还要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对于有些患者约束后很快就能认识自己的言行及过激行为是错误的,评估不会有暴力和冲动行为者,可以和医生沟通给与解除,对于有些患者会产生敌意,愤怒,要和患者安慰解释。
参考文献:
[1]杜鹃.精神科患者解除约束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198-199.
[2]杜艳.精神科住院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带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2):1626-1627.
[3]张素专.保护性约束患者造成身心影响因素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8(8):133-134.
[4]杨希.10例儿童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产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天津护理, 2012,20(2):100-101.
[5]粟玉萱. 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30):123-125.
[6]胡国红. 住院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不安全因素与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7):148-150.
[7]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01):38-39.
[8]Godfrey K. Mental health.Growing pains[J].Health Services Journal,2004,5888:31.
[9]Lee NB,Fung DS,Teo J. Five-year review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usage in Singapore[J].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2003,1:7-11.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医教结合的概念内涵
近几年来,医教结合越来越受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和管理者们的关注。在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是指医学与教育学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探究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医教结合的“医”指的是医疗康复,从深层次来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以帮助儿童健康发展;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矫治缺陷,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各方面的功能,使特殊人群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①
“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在发现特殊儿童存在障碍的早期,及时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和补救性教育,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②
2 医教结合的效果
经过著名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多年来积极倡导和医学界、教育界专业人员的努力,“医教结合”的发展模式快速提高了上海市特殊教育的水平,在全国特殊教育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医教结合”的理念得到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③
研究显示,在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过程中,有效地实施医教结合将会改善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情况,对日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④另外,关于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的研究显示,在高危新生儿的早期护理过程中,合理的医教结合可以降低高危新生儿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提高其存活质量。⑤关于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将医疗和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套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步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轻或消除其不良行为,是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⑥
总之,通过分析近十年的文献发现,“医教结合”在对聋生、盲生、学习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对于特殊学校课程的设置及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特殊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干预及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学校对于人才的需要,作为输送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有必要对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进行一定的探索。
3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
3.1 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3.2 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3.3 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
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3.4 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
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4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4.1 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4.2 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4.3 “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医教结合”不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在“医教结合”中取得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分配与结合,是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 张婷.医教结合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
② 谢敬仁,陈设立.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00―201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60.
③ 方俊明.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9.1(3):162.
④ 马力,高世泉,刘静.医教结合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5-26.
⑤ 马力,高世泉,杨静,等.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障碍远期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56.
2013年我局在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围绕__区“四区一中心”建设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__医院东部院区工程基本完成主体结构建设,辅楼完成主体结顶。第四轮新农合体检圆满结束。梅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被评为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新明街道明珠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开业。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截止11月底,全区共配备基本药物品种446种(其中区增补64种),费用共计1221万元,让利600余万元。7月,__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会议明确了下阶段我区医改工作的相关措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程度较好,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评定百分制得分均在90分以上。开展了户籍育龄妇女免费生殖健康体检、待孕夫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科技企业育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妇女健康体检等惠民优生优育服务。全年计划生育符合率94.6%,通过市政府计生考核目标。完成食品安全实验室检验109批次、药品检验27批次,牵头实施百万学生餐饮放心工程,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重大事件。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及时转发并落实市级部门对困难群众、残疾人的救助政策。加快推进养老设施建设,已向管委会上报区养老机构建设方案和计划,并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初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施细则,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核对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全面开展。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全区10个社区全部完成换届选举。不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送电影进社区216场、戏剧演出15场,举办文体骨干培训班1次、钓鱼比赛1次,指导街道开展文体活动200余次,文体协会正在积极推动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开展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安全生产培训1次。
二、各项线其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卫计工作
1.医疗卫生
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截止11月底,门急诊共34.5万人次,出诊和家庭护理2700余人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总体上较规范,抗生素处方、静脉点滴处方基本控制在30%以内,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得当,全年未发生医疗等级事故及有社会影响的医患纠纷,梅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宁波市基层“平安医院”。
积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顺利完成三批次各类卫技人员职称申报和评审工作,全年共有8人评上中级职称, 2人评为副主任医师,卫生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军民共建关系进一步推进,梅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113医院确定长期合作关系,就专家坐诊、医务人员进修、双向转诊等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2.公共卫生
疾病预防控制有力。妥善应对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和抗台救灾等突发事件,全年全区未发生有关疫情,同时圆满完成对余姚梨洲街道的对口支援任务。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户籍儿童接种率达99%以上,流动儿童接种率达95%以上,完成麻疹和脊灰疫苗集中式查漏补种工作,未发生漏种和接种事故。慢性病防治逐步推进,全区户籍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建档28617人,建档率达82.4%,健康档案合格率、使用率分别93.27%和87.31%。规范开展日常传染病管理,全年共计报告法定传染病492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未出现瞒报、漏报现象。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公卫中心建设方案已提交管委会。
妇幼保健工作进展良好。积极推进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婚前 医学检查和优生检测、妇女增补叶酸、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及“两癌”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婚检率和叶酸服用率与去年相比均有所上升,在开展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及“两癌”筛查时,更是首次定点在区内的梅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了参检妇女。加强集居儿童管理,全区各托幼园所在园儿童和教职工体检率100%,对发现疾病的及时采取了相应干预措施,对机关一幼等4家幼儿园582余人儿童开展氟化泡沫护齿工作,举办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岗位培训班1期, 79名保育员和保健医生受训且通过考试,全区13家幼儿园卫生保健合格率为100%。开展散居儿童管理,通过儿童营养性疾病监测、婴儿髋关节发育筛查监测、早期孤独症筛查等工作,筛查出体弱儿97例,均进行了专案管理。技术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扎实,产前筛查率93.8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均100%,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95.63%,住院分娩率100%,3岁以下户籍儿童系管率达98.02%。
卫生监督依法依规开展。加强公共场所卫生日常监管,继续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公共场所重点检查和治理、“333”专项治理等行动,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20余人次,完成样品检测226个,合格率96.46%。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对4家学校管网末梢水和1家学校二次供水进行了监督抽检,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完成校园健康1、2、3号行动。开展职业卫生监督,完成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63家次,限期整改1家,处理职业卫生投诉1起,督促企业完成职业健康体检1919人次,出具职业禁忌调离通知书18份,调离职业禁忌人员30名,组织集中式职业健康体检3场,完成《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跟踪评价。开展放射卫生监督,全年未发生放射卫生类投诉及放射射线照射事故。实施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及医疗废物无缝化收集,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100%,分级率100%。完成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快速抽检30份,合格28份,对2家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单位进行了整改。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宣传活动4次。
3.爱国卫生
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我区市容秩序进一步规范,环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八小行业”、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居民健康卫生素质进一步提高,建成区整体大卫生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4.计生方面
完善计生工作相关制度,出台《__区加强违法生育防控措施的实施意见》和《__区计生落实政策外怀孕对象补救措施的奖励办法》。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开展区级联合检查4次、联合执法1次、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多次,实施生育全过程管理制度。加强计生宣传,实行电视台、户外广告、报纸媒体、入户宣传品等阵地网络多方位宣传,年底前启动了新一轮社区计生宣传栏建设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再生育审批、利益导向政策兑现、日常统计等工作,推行实数计生。继续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盘棋”工作,着重宣传孕前优生检测。新成立计生协会4个。出台《__区计生特殊家庭帮扶项目实施方案》,启动特殊家庭帮扶项目。
(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1.食品监督
履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职能,牵头开展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及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出动执法人员141人次,查处违法行为3起,开展“强网清源”集中行动和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完成食品安全抽检任务105批次。
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结合卫生城市复检和文明城市指数测评,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出动执法人员450余人次,对主要路段的200余家餐饮单位进行了500家次的监督检查,同时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高价位海产品安全、清查病死甲鱼等多项专项行动,并重点加强企事业食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牵头实施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目前,全区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持证率100%,大宗品种可追溯率100%,食堂食品和食品原料可追溯率82.35%,量化分级率100%,“五常法”实施率100%。
扎实推进食品监管其他相关工作,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工作,积极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继续鼓励餐饮服务单位实施“五常法”管理,加大对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立案9起。
2.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
切实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检查工作,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常监督检查,检查经营单位72家,出动执法人员52人次,并对全部26家药店和16家批发企业实施备案制。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专项检查工作及打“四非”专项行动,检查保化经营单位83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66人次,抽检9家共15批次保健食品,均合格。
3.药品、药械监督
在功能区中率先独自开展药械行政审批工作,全年共独立完成药械类审批事项37项,并配合市局完成对__区内新增的4家药械生产企业和11家药械经营公司的现场许可检查。截至目前我区有药品生产企业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家,药品批发企业1家,药品零售企业26家,医疗器械经营公司27家。
在监管中采取突出重点、分类监管策略,对重点企业特别是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委领导及局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到该企业调研、座谈,增强企业责任心,同时我局对其开展全面监管,努力查找、消除生产安全隐患。对其他企业则通过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加强监管。开展专项行动7次,出动监管人员429人次,检查各类药品、医疗器械经营、生产企业181家次,完成药品、医疗器械抽检27批次,并在各功能 区中率先独立稽办药械类案件,共立案7起。
同时,加强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开展了全国安全用药月系列宣传活动,共制作相关横幅2条、版面15块,各类宣传册5000册。成立了一支由药师、医师、监管人员、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__区药师服务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宣传药品安全知识。统一设计制作了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箱20个,并逐一送至各社区、零售药店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民政工作
1.社区规范化发展
完成首届社区换届选举,其中2个社区采取直选模式。深入贯彻落实甬党办〔2013〕8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创新化管理草拟了社区建设若干意见。创新社区信息服务手段,启用电子一本帐系统,目前社区共输入台账内容717篇。强化网格化管理,全区统一规范包片联户台账和民情走访制度。推动市级和谐社区创建,广贤社区正在创建中。
2.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
发放各类区级救助209.3万元,受助超过1300人次。发放慈善救助51.63万元,受助349人次,开展了“关爱近视儿童”和“阳光午餐”活动,组织了慈善一日捐等各类捐款活动。组织了节日期间扶贫帮困走访慰问活动和第二十三个助残日主题助残系列活动。
3.其他民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减灾示范社区开展全国减灾日系列活动,在菲特台风期间加强避灾指导和巡查工作。落实惠民殡葬、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和医疗保障、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奖励等政策。规范做好婚姻登记、“平安边界”创建等工作。
4.民族宗教领域安全
抓好政治安全、场所安全、活动安全和人员安全工作,确保宗教场所的安全稳定。全年共对宗教场所安全检查15次,督促完成静宗寺消防管道铺设,梅墟基督教堂和法王寺原大雄宝殿危房鉴定等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化解梅墟基督教堂内部矛盾,确保堂委会顺利换届。积极推进法王寺扩(改)建工程,5月初寺院开工奠基,10月份大殿上梁。
(四)文化体育
1.夯实群艺基础
指导企业、街道(社区)组建业余文体队伍70多支,培养文体骨干200余名。以“一卡通”图书馆创建、流动图书馆设立等文化共享工程为载体,积极与市图书馆协调在我区设立流动图书点事宜,先后为机关第一幼儿园、皇冠花园设立了流动图书阅览室。加大对社区文体工作的支持力度,除已有的正常活动经费外,划拨20万用于增补社区文体活动设施。
2.加强文物保护
完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单位72家。对园区内原有的2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现场查看,经统计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6处,并向管委会递交了《__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建议》。龙山古墓葬群和求精学堂两处文保点被列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规范文体市场运行
规范审批,审批文化经营单位11家,与区国土联合审批地块15块。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全国文明指数测评”等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期间,对辖区内的网吧统一实行“16小时轮岗”制度,并按照1:3配备社区文化协管员,对网吧实行全面监管,确保了迎检工作的顺利完成。采取分片管理等手段加强日常监管。全年累计出动检查人员90余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70家、游泳场所9家,联合查缴非法音像制品4709张、光碟700余张、盗版书籍25本,及时制止非法马戏表演一起,全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