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壤调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合理利用
1 概述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有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这就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1]的概念。
“不稳定耕地”参考面积的确定及资料收集整理、调查核实及耕地质量评价和上图标记三个步骤[2]。首先,根据国家二次调查中确定的不稳定耕地的面积作为参考面积,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等,为“不稳定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3]。然后,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4]。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5]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2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调查评价工作包括“不稳定耕地”参考面积的确定及资料收集整理、调查核实及耕地质量评价和上图标记三个步骤[6]。首先,根据国家二次调查中确定的不稳定耕地的面积作为参考面积,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等,为“不稳定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7,8]。然后,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再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最后,根据“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结果,建立“不稳定耕地”图层“BWTC”;再按照不稳定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对“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进行标注。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的上图标注要求如表1所示。
在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结束后,要对调查评价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核查、外业核查和数据库质量检查三部分。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质量检查通过并经部确认后,再以2013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库进行更新。最后,再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进行成果汇总、分析和归档。
3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实施
文章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根据《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规定》,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地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控制,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9]。对与二次调查上报“不稳定耕地”面积不一致的,必须单标注,并征求湖北省二次调查办公室意见后,由省厅以专报报国家审核。国家对各县市成果进行核实确认后,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其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3.1 不稳定耕地的调查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相关文件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结合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稳定耕地分类统计表如表2所示。
3.2 不稳定耕地的评价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的通知,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10]。具体包含: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共11项评价指标。生态条件通过收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保规划等资料来获取;年积温资料从气象站获取;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土壤污染情况通过查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其他土壤调查成果得到;排水条件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土层厚度从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的乡级或县级成果的土种类型图中获得,母质条件从地质图上获取;地形坡度利用地形图坡度尺方法划定;盐渍化程度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得;土壤质地从地质图上获取;土壤pH值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可得;耕作便利度则根据当地的地形、道路状况等综合考虑。
4 结束语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而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合理利用后备耕地中的不稳定耕地,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文章通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步骤和方法介绍,具体详细地说明了城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标准和流程,对以后类似的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为合理利用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潜力,文章在实践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给出以下两点建议:
(1)慎重开发,合理利用。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慎重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中的不稳定耕地。对未利用土地的利用,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大气候小气候背景等进行适用性评价;宜农地进行耕地开垦,因侧重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并且在开发为耕地时要特别注重其生态功能的保护。
(2)加强监督,动态管理。加强顶层设计,设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差别化目标,不断强化耕地后备资源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科技资本投入,采用GIS建立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动态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殷松杉.如何进行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5,3:122.
[2]赵勇.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的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4,24:82.
[3]林和明,张颂念,等.珠江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3,11:232-236.
[4]王亚坤,周生路,张红富,等.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J].土壤,2010,3:492-496.
[5]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12:304-310+431.
[6]张凤荣,郭力娜,关小克,等.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9:4-8+14.
[7]唐祥云,陈可蕴,陆敏宏,等.基于物元模型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5:79-83.
[8]余海.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J].中国土地,2003,5:34-35.
据国际调研公司Gartner称,全球IT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了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与飞机产业相当。
被忽视的IT重污染
涉及重金属排放的行业很多,包括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化工、印染、皮革、农药、饲料等,但人们往往会忽略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总认为IT行业是高科技领域,不会与重金属污染挂钩。
然而,2010年4月26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之友等34家民间环保组织一起的《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显示, 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给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带来了严重后果。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污染是国内最严重的地区。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健康。一项由环境保护部进行的土壤调查结果也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
该地区有大量生产印刷线路板的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了严重污染,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印刷线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电气连接的提供者,几乎每个IT产品都不可或缺。然而,在其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电镀和蚀刻等工序,却会产生铜、镍、铬等重金属排放。
水体重金属污染突出
2004年前后,广东省地质局曾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当时的结果显示在珠江河口周边区域,受人为污染导致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2005年对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的调查也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约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属、无机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质重度污染。
重金属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吃的食物、水和大气。而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为突出。重金属污染也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加之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国家环保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
除了水体里的重金属污染外,目前土壤里的重金属也是一大公害。据环保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有2000万公顷,而且往往是城郊和污灌区的土壤同时遭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
国土资源部此前表示,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治污染须用重典
《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后,已经有20家企业做出了回应。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媒体,日本松下公司、三洋公司和中国海尔公司、联想集团的回应最为积极,随后美国的惠普公司和韩国的三星公司都做出了正面回应。这些企业的书面来函均表示,会根据环保组织提供的超标供应商线索进行核对,而且已经利用公开的数据检索了其一级供应商,并准备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
马军认为,环保部门其实已经公布大量企业的违规纪录,但IT业巨头却熟视无睹,不愿利用这些数据对其供应链条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身处IT业,获取信息对他们不存在什么难度”。由此,他们一共联合了34家环保组织,向这些巨头呼吁,要求他们在环境保护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供货商进行审查。
马军称,对于质疑,摩托罗拉、IBM、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佳能、三星、LG、TCL等知名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置若罔闻;而苹果公司至今“没有一个字的回应”。另外有些企业不作回应倒还罢了,还忙于动用关系抹去不良纪录。
据介绍,在掌握了大量的调研资料和数据后,上述环保组织于今年4月15日和16日向29家国内外知名IT品牌的CEO发出了信件,向其确认违规企业是否为其供应商、是否还有其他的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以及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
松下公司不仅对环保组织提供的超标供应商线索进行了核对,而且已经利用公开的数据检索了其一级供应商,同时其环境推进部部长和环保组织直接沟通,探讨与各个利益方合作,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的问题。
“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一些公司对其供应链条可能存在的环境违规问题表现漠然,其中一家公司甚至表示,我们有5000家供应商,检索起来太麻烦。”
第三方审核
今年4月,环保组织“绿眼睛”华南自然会办公室主任温美程曾参加了4次特殊的审核,这一审核被称为“第三方审核”。
所谓“第三方审核”,温美程说,对于有污染纪录的企业,要想消除“劣迹”,要经过三次审核,首先是内部审核,称作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是客户对供应商的审核;第三方审核是外面的咨询公司或者是环保等监督单位对这个企业进行的审核。
这些“劣迹”都纪录在公共环境研究中心收集的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保存了数万条企业的污染纪录。
中山市格兰仕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曾经有一个污水超标的违规纪录,中山市环保局对此亮了黄牌。
马军说,引入第三方机构环保组织进行监督,会增强审核的公信力。“审核结束后,我们会提供审核报告,同时发给其他环保组织接受同行监督,一个星期内无异议,方能去除企业的不良纪录。”
他介绍,在他们与这些企业的共同推动之下,有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重视环保。去年,就有一些国内供应商主动跟他们沟通,做出说明,表示要改进措施,消除不良纪录。
但他也告诉记者,仍有企业以供应商太多为由,不愿意审核供应链,“管理供应商比控制重金属污染容易多了,他们不愿意做这个工作,体现了他们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在今天,所有负责任的企业,不但本身应该是绿色企业,它的整个供应链也应当是绿色的”。
关键词:森林健康;营造措施;改造措施
人类需要健康的身体,陆地生态系统需要良性循环,森林更需要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健康成长。森林健康问题在林业生态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实施将架起我国林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桥梁,将从根本上转变林业粗放型经营的局面[1-2]。森林健康的基本内涵为: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现在和将来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3]。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降低明显。持续干旱不但增加了植树造林难度,甚至使一些成林也出现了枯萎死亡现象。由于整体树势减弱,造成各种森林病虫害及次生灾害发生。面临如此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若违背自然规律将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1营造健康森林措施
1.1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
以县为单位,在借鉴过去土壤调查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树种详细划分造林立地类型,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适地适树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各种类型造林模式纳入各级政府地方标准,实行标准化造林,解决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跨越,为营造健康森林打好基础[4]。
1.2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
地带性植被是大自然经过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择优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能够通过封育恢复及人工方法促进其恢复原生植被的,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不必再引进外来树种。对无法恢复原生植被的,在营造生态林中应首选乡土树种,提高树种适应性。在造林规划中,应择优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优化组合,营造多类型森林,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做到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乔木营造要以防护林为主,减少片状纯林数量。平原农区,应以乔木防护林及速生丰产林为主,在生态与经济效益问题上,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杨树、泡桐及果树经济林。沙区要以乔、灌为主,重点治理沙源。山区发展要以用材林和经济灌木林为主,适当发展常绿树种。
1.3加强种子繁育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随着造林苗木品种单一和无性系繁殖苗木比例不断增加,给森林病虫害暴发埋下了隐患,对森林健康形成了潜在威胁,该问题将严重影响林业事业健康发展,如何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问题,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针叶和阔叶纯林严重发生森林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在九江市不少地方出现,损失严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从选育良种、培育壮苗、造林、抚育、管护、采运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森林病虫害防治因素,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验收。
2改造措施
2.1加大现有林抚育间伐力度
从现在林分状况看,以往营造标准要求乔木造林密度大多过大。从现存人工林看,土壤水肥供应严重不足,使树木产生恶性竞争,造成林分整体树势衰弱,为一些森林病虫害的大流行创造了条件。现在应立即对林内枯死及发病严重的林木进行卫生伐,清理病源物,之后应有计划进行抚育间伐,最后达到合理密度。
2.2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以往由于栽植品种不适及未达到适地适树要求的林分,现在大部分已形成小老头树,并成为森林病虫害暴发的发源地。对这部分林地应进行超强度改造,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天然次生林应以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尽量保护原生植被。
2.3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
采伐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周边现有林情况,更新树种要合理搭配,科学布局,更新林分要与周边林分形成块状或带状混交。今后采伐应以隔带间伐为主。不应提倡皆伐或只控制采伐强度的单株间伐。采伐应分3步实施:第1步带状间伐;第2步带状更新;第3步隔3~5年后,将剩余带进行采伐及更新,使更新林分形成不同树种、不同品种和不同林龄的混交林,以形成稳定生态系统。
3参考文献
[1] 张慧,杨学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体与基本步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0-43.
[2] 杨清培,杨光耀,李鉴平,等.森林健康项目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9(4):1-
4,12.
[3] 刘君昂,刘红娟.森林健康评价方法与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197-200.
关键词:森林健康;营造措施;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75-02
人类需要健康的身体,陆地生态系统需要良性循环,森林更需要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健康成长。森林健康问题在林业生态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实施将架起我国林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桥梁,将从根本上转变林业粗放型经营的局面。森林健康的基本内涵为: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现在和将来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降低明显。持续干旱不但增加了植树造林难度,甚至使一些成林也出现了枯萎死亡现象。由于整体树势减弱,造成各种森林病虫害及次生灾害发生。面临如此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若违背自然规律将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营造健康森林措施
1、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
以县为单位,在借鉴过去土壤调查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树种详细划分造林立地类型,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适地适树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各种类型造林模式纳入各级政府地方标准,实行标准化造林,解决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跨越,为营造健康森林打好基础。
2、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
地带性植被是大自然经过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择优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能够通过封育恢复及人工方法促进其恢复原生植被的,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不必再引进外来树种。对无法恢复原生植被的,在营造生态林中应首选乡土树种,提高树种适应性。在造林规划中,应择优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优化组合,营造多类型森林,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做到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乔木营造要以防护林为主,减少片状纯林数量。平原农区,应以乔木防护林及速生丰产林为主,在生态与经济效益问题上,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杨树、泡桐及果树经济林。沙区要以乔、灌为主,重点治理沙源。山区发展要以用材林和经济灌木林为主,适当发展常绿树种。
3、加强种子繁育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随着造林苗木品种单一和无性系繁殖苗木比例不断增加,给森林病虫害暴发埋下了隐患,对森林健康形成了潜在威胁,该问题将严重影响林业事业健康发展,如何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问题,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针叶和阔叶纯林严重发生森林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在九江市不少地方出现,损失严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从选育良种、培育壮苗、造林、抚育、管护、采运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森林病虫害防治因素,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验收。
二、改造措施
1、加大现有林抚育间伐力度
从现在林分状况看,以往营造标准要求乔木造林密度大多过大。从现存人工林看,土壤水肥供应严重不足,使树木产生恶性竞争,造成林分整体树势衰弱,为一些森林病虫害的大流行创造了条件。现在应立即对林内枯死及发病严重的林木进行卫生伐,清理病源物,之后应有计划进行抚育间伐,最后达到合理密度。
2、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以往由于栽植品种不适及未达到适地适树要求的林分,现在大部分已形成小老头树,并成为森林病虫害暴发的发源地。对这部分林地应进行超强度改造,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天然次生林应以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尽量保护原生植被。
3、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
采伐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周边现有林情况,更新树种要合理搭配,科学布局,更新林分要与周边林分形成块状或带状混交。今后采伐应以隔带间伐为主。不应提倡皆伐或只控制采伐强度的单株间伐。采伐应分3步实施:第1步带状间伐;第2步带状更新;第3步隔3―5年后,将剩余带进行采伐及更新,使更新林分形成不同树种、不同品种和不同林龄的混交林,以形成稳定生态系统。
4、结合树种和造林地特性,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适地适树)、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获取最大效益。松柏类是主要造林树种,但它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才会有达到高产。北方平原造林树种有杨树、刺槐,但它们生态特性各异。杨树好水肥,并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优势;刺槐抗逆性强。因此,在水肥条件好的土壤上栽植杨树更为合适。造林前整地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与通气性,易于幼树根系扩展,有利于成活与生长,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措施,但各地要因地制宜。平原宜林地多沙质潮土,肥力贫瘠,同时造林苗木较大,非常适于大穴或撩壕整地(深宽约1m),这样可扩大幼树营养范围,增强水分保蓄能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养分耗用多,林地又多贫瘠,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树木生长需求,适时施用化肥。
5、在森林经营中坚持营造健康森林
对有林地中幼林的抚育间伐,成过熟林的采伐利用及天然次生林的改造,都需根据土壤立地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普遍良好,幼树密度多达10万株/hm2以上,相互挤压,生长受到抑制,亟须疏伐抚育,但限于当前人力物力,不可能全面实施,只能选择土壤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进行抚育疏伐。我国各林区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次生林,它们所在的土壤条件不同,生长各异,应根据土壤肥瘠分别采用隔带补植目的树种、去劣留优或封山育林的改造措施。成过熟林的采伐可导致采伐地土壤及小气候的剧变,影响日后森林恢复,因此不同林分采伐方式选择是很重要的。通常土壤肥力好的林分采用皆伐,伐后人工造林;肥力差的采用渐伐方式,伐后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综合作用和影响下营造健康森林。
作者单位:刘海林 木兰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武苏海 木兰县林业局建国林场
参考文献:
[1]张慧,杨学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体与基本步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0―43.
[2]杨清培,杨光耀,李鉴平,等.森林健康项目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技,2009(4):1―4,12.
关键词:沉陷区;立地类型划分;土壤;有机质
收稿日期:20130522
作者简介:杨廷华(1972—),男,甘肃临洮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D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1104
1 引言
补连塔煤矿是目前世界第一大井工矿井,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井田面积为106.43km2,2011年生产原煤达到2620万t。矿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水土流失剧烈,自然条件恶劣。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对矿区进行了大量绿化,使矿区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公司采煤量的增加,采煤塌陷区面积也在迅速增加,已影响到当地土地的使用及耕种,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恢复已成为该矿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对塌陷区造林地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是进行生态恢复的首要条件,本文从塌陷区造林地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煤矿塌陷区生态恢复提供技术借鉴。
立地类型是某些立地因子相同或相近,并且有同等生产力水平地段的总和。立地类型划分是将立地条件及林木生产效果相近的造林地归并为同一类型。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性能的认识。引进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对摸清经营范围内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和经营水平,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森林立地分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和探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分类系统。大致有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和综合多因子途径3种[1]。在我国关于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有很多,陶国祥运用模糊数学理论,选择地形、土壤、坡向、海拔和土层厚度为主导立地因子,依据贴近原则,计算贴近度来划分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类型[2]。隆孝雄在划分立地区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海拔、土壤、植物、气候等因子,划分立地亚区、立地类型小区和立地类型组[3]。赵雨森采用土壤物理因素指标、化学因素指标和生物因素指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立地类型和土坡生产力划分为优、良、可、劣4个等级[4]。上述的各种立地类型划分方法适用于大区域的立地划分,而神东公司补连塔沉陷区造林地面积小,须拟定适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立地类型划分方案。
2 矿区概况
补连塔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井田面积为106.43km2,采煤方式为地下式开采。
矿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水土流失剧烈。矿区为水蚀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盖沙黄土丘陵和风蚀黄土丘陵,地表为流动沙及半固定沙所覆盖,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处于草原与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物和风成沙,以耐旱、耐寒的沙生植物、旱生植物为主,呈现稀疏灌丛植被,植被覆盖率仅为3%~11%,其代表群系为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xch)群系,形成单优势群落,主要伴生植物为一年生的杂草类。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研究区选在神东矿区补连塔沉陷区,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本区的土壤肥力状况、地形特征、植被类型,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内将要造林的造林地进行立地类型划分。为引种造林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
通过野外踏查,以地貌为一级指标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沟和梁两类。由于沟比较狭窄,高差太大,两侧坡度较陡,不适宜造林,所以在立地类型划分中不予考虑。梁地以有无覆沙为二级指标可分为有覆沙梁地和无覆沙梁地两类,在研究区内按照这两类梁地选择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尽量做到在整个区域均匀分布,观测内容包括地形特征、植被类型等,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样点挖剖面取土进行室内分析。
3.2.2 土壤调查、土样采集与处理
由于覆沙梁地的沙土分层不明显,故按照固定深度取样,每层25cm,分3层取样,剖面的深度控制在75cm;无覆沙梁地土壤分层明显,按照土壤发生层取样,深度控制在70~90cm。每一层土壤用铝盒取两个平行样,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测定养分的土样直接用密封袋采集,同时对样点附近的地貌、植被等进行记录。测定养分的土样取回后置于室内风干,将风干后的土样混匀后按照四分法取土,过筛,装袋。土壤含水率直接烘干测定。
3.3 室内分析
分析指标包括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碱解N用碱解扩散法测定;用05mol/L的碳酸氢钠提取土壤样品后,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土壤速效P;用1mol/L的中性醋酸钠提取土壤样品后,用火焰光度计测速效K[5]。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采用重复一次的方法。
3.4 数据处理
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内的各项因子,最终确定在测定的各项土壤理化指标中,选用土壤含水量为主导因子并结合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研究区进行土壤等级的划分。运用SAS软件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做聚类分析,以土壤含水量聚类分析的结果为主导并结合有机质含量的聚类结果,对整个调查区的土壤进行等级划分,并结合野外调查的其他记录对划分后的立地类型进行描述。
4 结果分析
4.1 立地类型区划分
通过野外踏查,研究区内大多为无林地或少林地,地表植被覆盖度低,植物种类较少,因此在进行立地类型的划分时以地貌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以地貌为一级指标将整个研究区可划分为沟和梁地两个立地大区,对于梁地依据有无覆沙分为覆沙梁地和无覆沙梁地两个立地区,覆沙梁地依据地形起伏状况划分为沙丘覆盖的梁地和均匀覆沙的梁地两个立地小区;无覆沙梁地依据坡度大小划分为坡度小于15°的缓丘梁地和坡度大于15°的陡坡梁地两个立地小区。由于沟谷狭窄,沟坡坡度较大,不适宜造林,不予考虑。
4.2 土壤等级划分
在室内分析过程中,对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得出调查区内的土壤大多是沙土,极少一部分为砂壤土,因此用土壤质地对立地类型区进行土壤等级的划分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不同观测点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变化不明显,所以利用速效N、P、K划分土壤等级也很不理想。调查区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水分是当地造林的限制因素,而有机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土壤的肥力状况,所以对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较好的反映不同观测点之间土壤的差异性,可以相对科学的对土壤进行等级划分。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聚类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图1、图2)。
根据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图1、图2)得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划分界限如表1。
综合考虑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并依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研究区土壤划分为4个等级。
Ⅰ:含水量高,有机质含量高:样点21、26;Ⅱ:含水量高,有机质含量低:样点25;Ⅲ:含水量低,有机质含量高:样点34、35、39;Ⅳ:含水量低,有机质含量低:样点22、28、33、36、37、40。
根据土壤含水量聚类分析结果(表2)可知,除去上述4个等级所提及的12个样点以外,30、31、38三点土壤含水量较高;23、24、27、32、29五个点土壤含水量较低。其中30、31两个观测点与21、26两个样点相比较有很多的相同点,如土壤含水量都较高,并且地形特征相似,都属于梁地土壤,位置都位于缓坡坡中;土壤质地接近,土体的颜色相差不大;两组观测点所在区域植被种类相似,且都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因此可将这两组观测点在土壤等级上划分为一类。38点与25点与上两组观测点情况相似,也可以归为一类。同样,按上述方法可将23、24与34、35、39划分为一类;27、29、32与22、37、33、40、36、28划分为一类。综上所述,这20个样点划分情况如表3。
4.3 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可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立地区、4个立地小区,每个立地小区划分为4个土壤等级,见表4。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
不同观测点的肥力指标见表5,土壤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指标见表6。
根据野外调查记录以及室内对土壤各项肥力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类型区,对各个类型区的特征描述如表7所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过野外调查,以地貌为一级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沟谷和梁地两个立地大区,以有无覆沙为二级指标将梁地划分有覆沙梁地和无覆沙梁地两个立地区,覆沙梁地依据地形起伏状况分为沙丘起伏的梁地和均匀覆沙的梁地两个立地小区;无覆沙梁地依据坡度大小分为坡度大于15°的陡坡梁地和坡度小于15°的缓坡梁地两个立地小区;根据室内分析结果,以土壤含水量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主导并结合有机质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各个立地小区划分为4个土壤等级,但由于研究区内坡度小于15°的缓坡梁地不存在,又因为各个立地小区内部分土壤等级的缺省,所以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8个林地斑块(图3)。
5.2 建议
(1)在坡度大于15°的陡坡梁地上挖鱼鳞坑进行造林,以减少梁地上的水土流失。植物种可选择适宜各个林地斑块的经济林进行栽植如酸枣、油松混交林,在坡底土层较厚的地段配置少量的文冠果、红枣,这样可以提高文冠果、红枣的结实量,以达到兼顾生态恢复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
(2)在均匀覆沙的梁地上,地势相对平坦,可栽植樟子松。
(3)在沙丘起伏的梁地上,栽植沙棘、杨柴、花棒等沙生灌木,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4)在栽植过程中,施用适量的N、P、K肥,最好是羊粪,以提高土壤肥力;另外,栽植后应定期浇水,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马天晓.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2] 陶国祥.模糊数学在林业立地类型划分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1995(1):1~5.
[3] 隆孝雄.四川立地分区及适生树种[J].四川林业科技,2001,22(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