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园的发展

智慧校园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校园的发展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借助智慧校园的建设平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拓展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文章介绍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展望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130-03

自2008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它带动了无线射频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也成为近几年建设的热潮。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的环境,通过各种应用服务平台,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进行集中融合。2010年,浙江大学描绘了智慧校园的蓝图:无所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

1智慧图书馆

伴随着智慧校园的发展,图书馆界提出了全新的概念“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借助智能技术建造的信息化图书馆,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2]。而智慧图书馆的核心灵魂则是在此技术与智能的建筑上,“以人为本”的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它是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为数字化、网络移动化、智能化的更高效、便捷和泛在的图书馆运行模式。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最早应用于欧美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提供了新服务“Smart Library”,即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图书馆服务[3]。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多所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博物馆建立了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联盟,使用同一个搜索引擎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2005年,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从数字移动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高校图书馆相继开通了手机图书馆短信提醒、短信查询、短信推送和宣传等服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较早推出了WAP方式的手机网站,先于国内图书馆提供各种模式的移动服务。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整合了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体感技术、语义检索技术、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图书馆,能够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将信息整理成研究报告展现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服务[4]。

2常信院智慧校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信院”)从2003年整体搬迁到大学城,就开始构建信息化的高职院校,2008年形成了完善的网络基础环境,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开发了各种功能的应用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涌现,从2011年开始,常信院成立了“智慧校园”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将数字化校园升级建设成智慧校园,构建了五大平台[5],实现了管理与服务透明公开、无所不在的教学与便捷创新的科研、智能的节能与平安感知、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生活:①“阳光院务”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阳光院务”以学生全学制周期为主线,重点建设行政办公、招生就业学工、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后勤、党团、工会等应用模块。关键业务网上协同,嵌入融合了一卡通、图书与离校系统。该平台实现了学院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化、协作化,公开透明运行。②网络学习平台。各部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有学校专业课程、网络课程和名校公开课,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微课程等,引进了网络课程、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等;教师和学生发展中心集备课、选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核考试与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借助通信技术,结合数字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提供自助和个性化服务,发展图书馆智慧化。③平安校园平台。校园边界运用传感技术安防联网,对主要道路、重点场所设置视频监控,重要建筑出入口门禁、电子巡更、防火防盗与联网报警等系统建设,校园内全天候动态全面感知、传递与智能处理。④节能校园平台。通过最优能耗的资源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水、电、气等能源消耗进行控制管理,用太阳能技术改造学院热水供给设施。⑤和谐校园平台。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多重交流沟通渠道,可通过院领导信箱、师生心声、学生建议等民主参与路径;宣传模块有常信日记、常信生活、媒体报道、常信要闻等;互动的社交新媒体有学院微博、常微信、QQ群等。

3常信院图书馆智慧化的发展

常信院图书馆系统是智慧校园五大平台之一的网络学习平台的一个功能模块,凭借智慧校园的发展,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嵌入平台,提升了图书馆的智慧化。常信院图书馆的智慧发展,从传统图书馆模式,经历了由数字化到移动智能化的升级,并最终向智慧化发展。

3.1融入智慧校园平台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心脏,是教学科研的资源储备所,在智慧校园建设之际,将图书馆信息孤岛融合在学校信息统一平台里,与其他院系、教务、学工等教学管理部门的信息整合互联。在校学生的信息采用统一格式,方便图书馆通过数据挖掘,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师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常信院综合服务平台中嵌入图书馆业务系统,通过信息门户平台身份验证后,在相应模块界面显示图书借阅情况:工号、图书名称、借阅日期、应还日期、归还日期等;同时构建了与校园系统对接的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数据库服务器坐落于学院信息中心,图书馆专用的汇文系统因安全性考虑,平时独立运行,在办理离校期间,两个软件平台平稳对接,数据每间隔一定时间会自动传送到离校管理系统。

3.2基础网络建设升级、一卡通互联

借助智慧校园的IT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图书馆网络访问效率,实现WiFi全覆盖图书馆,读者可利用校园无线网或移动、电信、联通等移动运营商搭建的WiFi和移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访问图书馆信息。常信院图书馆刚搬迁到大学城时,是手工自制的条形码识别借书证,与学生的其他各种校园卡不兼容。2012年建设智慧校园时,图书馆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相连后,图书馆不再制作单一功能的借书证,读者也直接使用一卡通借还书、自助打印、通行门禁等。读者用校园一卡通进行超期或遗失扣费、自助打印刷卡扣款,无须另外刷卡或进行数据传导,优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用户体验。

3.3泛在的读者服务

常信院与专业公司合作,利用超星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新技术为读者服务。常信院图书馆提供了3种手机APP接入图书馆资源库方式,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习惯自由选择:①爱常信统一通信平台。它集成了教务的课表与教室查询、成绩查询、体育考勤、图书馆、考勤、一卡通查询等。②常信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通过关注微信号与OPAC相联,可进行文献检索、借阅查询、图书续借、新生入馆培训、信息推送、公开课、参考咨询等。③安装超星移动图书馆。该方式可以进行图书查询、续借和访问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功能。这三种方式的优点不同,爱常信统一通信平台是智慧校园的微门户,集成多种综合功能;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新媒体具有分裂式传播特性,有广泛忠实的用户群体,是师生用户最喜爱的交流新媒体;超星移动图书馆能够提供海量电子图书、报纸、视频,资源丰富,APP可实现在移动终端上的一站式服务。

3.4其他

在常信院图书馆二楼大厅已使用电子书借阅机,读者在借阅机上挑选到合意的电子书后,只需用手机扫描电子书的二维码就可将图书下载,方便离线阅读。同时,图书馆引进了自助文印服务系统,可提供复印、扫描、打印服务。用户只需要下载安装“自助文印系统客户端”就可轻松自如地进行复印、打印与扫描,自助文印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相结合,全程实现自助式无人化管理。在图书馆的卫生间、楼道等安装了体感式自动化照明系统,绿色节能且环保。2016年暑假,整个图书馆的照明系统将统一更换升级为新节能系统,并增补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全方位网络安防。

4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4.1智慧化发展的展望

智慧图书馆成了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阶段性特征,依赖技术的不断发展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责任属性是为读者服务,智慧图书馆最终能够实现用户追求的5A目标,即任何图书馆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为任何用户提供任何服务[6]。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以能够全面感知、立体互联、共享协同、节能低碳、灵敏便捷、整合集群、无线泛在、个性互动为表现特征,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构建的智慧图书馆最终能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地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库库相联、馆馆相联、网网相联、人物相联,最终达到深度多样的融合共享[7]。

4.2智慧化发展的挑战

智慧图书馆,既是智能建筑与自动化图书馆系统的软硬件结合,又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集成分析感应数据,它实现了资源与服务的无缝对接,这是需要顶级设计、系统规划的浩大工程。从全面感知互联的信息技术的实现,到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的智慧化,是物质条件与精神内涵的双重建设。目前,较为成熟的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包括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构成要素也就是智能设施、智慧系统、智慧服务。智能物质建设如3G/4G、WiFi、WLAN等网络基础和实现云计算技术的基础设备,各种存储器、服务器、交换机、RFID相关的感应设备、视频安全监控设备和其他自助借还平台等自动化控制设备。要构建智慧系统,将智慧图书馆融入智慧校园云平台,技术层面需要运用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挖掘与整合、物联网的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服务层面应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只有通过全面感知的RFID或智能穿戴设备和网络数据传输,馆员借助深层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通过智慧化的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增值型信息服务,才能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8]。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构建需要庞大的资金,除了前期投入费用,硬件配套设施和管理系统、导航系统等配套软件,还要有持续投入费用与维修保养费用,因此,高校智慧图书馆不是独立存在的,应融入智慧校园建设之中,是其平台架构的组成部分。

5结语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效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模式、载体形态也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日渐成熟,应用高科技技术建设智慧图书馆,改进创新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图书馆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常信院的智慧校园还在不断地完善,随着技术发展与师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需求而持续升级改进,常信院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也在不断跟进。虽然当前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在提供日益精进的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从数字化图书馆提升到移动图书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远未达到智慧的标准,但图书馆搭乘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秉承智慧化发展的理念,高效、便捷、泛在地服务读者用户,正向着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于敏,王宗运.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的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2(21):62-64.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3]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4]祝森生.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3(5):126-128.

[5]中.构建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的五大平台[J].职教通讯,2014(5):1.

[6]郎玉林.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4):77-79.

[7]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资本;职业院校;社会网络

办好一所职业学校靠什么?人们自然容易想到设施、财政和教师。会关心这所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先进和完备,会关心这所学校的财政状况能否足够开支以保证其正常运转,会关心这所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否数量足够和质量上乘。借用“资本”的话语来说,与此对应的就是一所学校所拥有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状况常常对一所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这三种资本对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必要的。但仅仅依赖这三种资本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社会资本作为必要的补充,则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甚至在学校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某些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可以通过建构丰富的社会资本来加以弥补。那么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职业院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职业院校应当如何建构社会资本?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为例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

要回答“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的问题,有必要先来说明一下什么是社会资本。可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资本”,远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西方学界对此至少已有30多年的越来越烈的探讨,并且目前已经型塑出“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从而不免显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二是这一西方提出的学术概念约十年前移植到中国语境后,肯定有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难免会使其意涵显现出要么附会而僵化,要么漂移而不定。笔者这里从学界代表性的研究人物之观点入手,说明什么是社会资本,进而说明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

第一位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相对系统分析的是当代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1980年他在《临时笔记》一文首先对资本的形式进行了区分,提出资本的三种基本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并提出三种资本间的不同在于经济资本是可以立即并直接转换成金钱的,它是以财产权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以学位为制度化形式;而作为社会资本存在的资本是一种制度化关系网络,这种网络是集体性拥有的,它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布尔迪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与群体成员相联系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总和,它们可以为群体的每一个成员提供集体共有资本支持……”。在他看来,社会资本由社会义务或联系而组成,这种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概念的最终确定要归功于科尔曼在上世纪80年代末对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作用的应用性研究。他首次对社会资本做出了全面的界定,认为它是“一种责任与期望、信息渠道以及一套规范与有效的约束,它们能限制或者鼓励某些行为……”,并且“……社会组织构成社会资本,它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如果社会资本缺失,那么目标可能会无法实现,或者实现的代价会比较高昂……”。尽管这一界定仍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但自此之后,社会资本概念开始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不过,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帕特南自称他和他的同事花了20年时间就社会资本问题对意大利政府进行了调研,而他在这次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使民主政治运转起来》于1993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书中提到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组织效率。当然,不限于此,还有诸如福山、林南等一大批国外学者及中国学者都对社会资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我国学者梁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提高社会效率和激发社会活力的“软资本”,信任、公民参与网络与规范是其基本形式和支柱性要素。

(二)学校社会资本

最早将社会资本引入教育领域并较有影响的是科尔曼与帕特南。(1)科尔曼曾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教育中的社会资本。美国的天主教学校在资金来源、社会支持以及生源上都略逊于公立学校及其他私立学校,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在科尔曼看来,其原因在于天主教学校与学生分享了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天主教学校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联系密切,创造了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能够起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代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孩子的父母之间的以及其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2)帕特南在1995发表的《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中,持续了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并以此为视角探讨了教育问题。帕特南认为,近年来,美国的教育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公立学校处于危机之中,这正是社会资本下降的结果。“共同体的参与对学校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不仅受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而且受更大范围的共同体的社会网络、规则和信任的影响。”“当教师、家长、校长之间具有一种高度信任的关系时,将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家长和共同体的合作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而在我国学界,尤其是教育学界,较早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系统研究与分析教育问题的主要有庄西真、盛冰等人。庄西真在2004年发表的《学校社会资本论》一文中认为,“学校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有种种关联的学校网络上的节点。能够通过这些关联获取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学校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学校的社会资本”。盛冰则在《构建社会资本:当今学校改革的必由之路》中提出:“学校社会资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正因为如此,它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三)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

上述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的看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说明什么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不过,为了避免“生搬硬套”之嫌,笔者以为,若再借用黄炎培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可能有助于对此作出更为清晰的说明。1926年,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写道:“(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因为“要是此方认为我是职业学校,与一般教育无关系,彼方认为我非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无关系,范围越划越小,界限越分越严,不互助,不合作,就不讲别的,单讲职业教育,还希望发达吗?所以第一层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是不行的。”“怎样才使学生有出路呢?说几句联络职业界的空话是不够的。……最好使得职业界认做为我们而设的学校,是我们自家的学校,那就打成一片了。所以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也是不行的。”“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组织完备,经济制度稳固,尤之人身元气浑然,脉络贯通,百体从令,什么事业会好。反是,什么事业都不会好。所以提倡职业教育而单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还是不行的。”“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对外还须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这应当是作为兴办职业学校的实践家黄炎培用宏大的视野对如何兴旺职业学校形成的独特认识。联系上面关于社会资本及学校社会资本的看法,从中我们不难读到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之重要性。可以说,黄炎培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职业院校社会资本论的宣言书。它明示了办好职业院校最充足的功夫应当下在社会资本的建构或积聚上:与一般教育的平等相融,与职业界的互利合作,与整个社会运动相参与的热诚。换句话说,这些就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或职业院校的积极正面、有助于办学水平上升的社会资本。以黄炎培早在80多年之前的认识对照前面所引我国两位学者关于学校社会资本的看法,我们不难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认识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仍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如它不应仅限于“与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有种种关联”(即庄西真的观点),而应扩展到与职业界及整个社会之间的“种种关联”;二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但它并不因此就为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所忽视”(即与盛冰的观点有点相左),因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社会资本各要素在职业院校办学中的作用

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把微观层次的个人选择与宏观层次的集体和社会选择结合在一起的资本形式,以社会网络为载体,以信任、合作、规范和文化认同为核心,具有社会结构资源的性质,有助于参与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动以追求共同的目标。社会资本主要包含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网络以及蕴涵于其中的规范、信任、合作,它们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规范作用

规范是指一个共同体内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准则与规定,它们用来具体指明哪一种行为或结果是要求的、禁止的或者允许的,以及如果这些准则没有被遵循的话而采取的那些制裁措施。规范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行政性规范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行政性规范是以国家的强制力量作为保证,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行为与关系的规则。行政性规范包括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其次,契约性规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规则。契约性规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达成的、相互之间都同意的一系列规则,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按照这种协议好的规则进行互动。再次,道德性规范为职业院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道德性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风俗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率先垂范,教师敬岗爱业,学生尊师好学,这种良好的氛围使人感到了道德性规范的力量。

(二)信任作用

“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在社团的角色。”“信用是整个社会的最大资本,如果一家企业、一个国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也就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社会资本也不可能形成,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都不可能提高。”多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信用意识、信用需求和信用观念。“思源基金”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效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助学模式,于2007年6月,在北仑企业家管理协会、清华大学emba宁波学员俱乐部等40多家企事业、协会的资助下创立的,实行的是借贷原则,凡是在校学生,家境贫困且表现良好都有权申请。而至于学生借的钱,什么时候还,全靠学生自觉。诚信是唯一的担保!借款的额度也没有上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思源基金”提出申请。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找着工作,或者经济紧张,可以和学校商量后另行制定还款计划。在当前大学生贷款诚信问题屡亮黄灯的情况下,没有法律约束力和硬性规定的思源基金却持续飘红。目前,已有150多人次以反哺的形式回馈基金50余万元。此外,受助学生的反哺还引发了社会与在校师生的关注,并掀起了大规模捐赠奖助学金的“壮举”,到2009年底,基金捐款额累计达600余万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547人。

(三)合作作用

合作是指不同的社会行动者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是一种使既有利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们对此早有认识。不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更进一步。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他们总结出来的办学“三三模式”,即办学、育人、就业的三位合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正是合作作用的最好体现。2006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专门请来企业部门的负责人,为他们颁发该校的“校企合作年度奖”。获得“校企合作年度奖”的,是从送设备、设奖学金以及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的企业中选的。“年度奖”的奖金并不多,只有2000元,但学院执行院长苏志刚说,礼轻情义重,我们用这种方式向大力支持职教事业的企业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而企业代表认为,社会急需各种高技能人才,企业出钱出力支持职业学校建设,正是回报社会的一种途径。

(四)社会网络作用

社会网络是指由共享某些相似特征的人(如共同地域、共同职业、共同兴趣爱好等)联结在一起的网络。社会网络可以通过一种非正式的协调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社会参与网络对职业院校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早在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并联合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宁波兴港职业高级中学、敏孚机械有限公司等16所中等职业技术(技工)学校和相关企业组建而成的浙江省综合性职业教育集团——浙江大港职业教育集团就宣告成立。按有关协议,集团的各成员学校可以共享实验设备、相关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成员学校的学生报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企业单位则具有优先挑选成员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权利。与此同时,企业单位则应积极为集团成员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负责消化集团成员学校的相关毕业生。

三、职业院校建构社会资本的策略

职业院校社会资本的建构应该通过对学校内外社会网络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各种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最大化,从而达到组织所期待的目标。具体说来,学校社会资本的建构就是在各相关的显在和潜在行动者之间建立可重复的持续性的交换关系,同时,它依靠学校社会资本而不是组织的权威来促进行动者的合作和解决交换过程的冲突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在创造或者增加学校绩效的同时,再次使学校社会资本实现增值。

(一)确立共同愿景,建构职业院校的认知社会资本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职业院校的发展是盲目的,这种盲目体现在校长办学理念模糊,教师、家长、学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缺乏理解与认同。而要真正使相关利益各方能够理解与认同,这就需要校长在认真反思学校现有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与所有成员共同制定学校的愿景。这应当是建构职业院校的认知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建立共同愿景是一项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修炼。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是蕴藏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是告诉单位的每一名员工“我们将成为什么”的前景,它与“只是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成什么具体目标”的战略目标相比,更有利于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的热情、干劲,调节员工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戮力同心的坚强集体。一个有效的愿景,应该是对组织成员的一种宏伟的承诺,使人们想念实现目标后的收益。它具备以下特征:能够让人们激情澎湃,觉得需要超越且又愿意为之而奋斗,觉得遥远却又折服。共同愿景是一种文化理念,也是一个单位创建的灵魂,它能唤起人们的希望。职业院校构建共同愿景要与校企文化有机结合,并形成一定的体系框架,如服务理念、奋斗目标等,这些理念的提炼和形成,将单位及个人的发展目标完美、有机地结合,将会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为了确立共同愿景,从2000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始对教师进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职业教育的性质,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关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让教师理解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导向,让教师扎扎实实沉下去研究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从而让教师真正感受到自身职业的价值,增强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从而主动投入到职教课程、教学改革中。与此同时,学校领导积极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学院的文化和核心价值,提高对学院的忠诚度,树立爱岗敬业、爱校爱生的精神,让教师切身体会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享受教师的幸福人生。许多教师对学院执行院长苏志刚都有共同的看法,就是“跟着他工作很辛苦,但是不痛苦。”这种认同感无疑是职业院校发展重要的认知社会资本。

(二)学会借脑谋势,建构职业院校的关系社会资本

职业院校的关系社会资本是指其与家庭(家长、学生)、企(行)业、政府、社会(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以信任、合作、互惠为特征的各种资源。“诚信办学,合作育人”,“校务公开,管理民主”等措施或手段都有助于积累学校的关系社会资本。如果说人力资本强调的是“个体”,把管理过程看做线性的过程,有多少“输入”就有多少“产出”;那么,社会资本则是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人,认为学校的管理过程是非线性的,有多少“输入”并不一定就有多少“产出”。仅就关系社会资本而言,一个校长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其接触到的人、联系的程度、范围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就一所学校而言,包括学校与政府、企业、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组织形成的关系网络。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指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还指通过创造关系或者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本,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与期望、互惠与合作等,体现的是社会联系的人格化方面。其中信任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一所学校中,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表现为信任、合作、互惠的特征,标志着关系社会资本的强弱。

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30多所高职院校中最年轻之一的一所,近年来之所以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与其主动地“借脑谋势”,并迅速地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关系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当有人问及执行院长苏志刚的治校理念时,苏院长明确地回答:“八个字,专家治校,借脑谋势——让最先进的办学理念迅速成为学校办学的主导意识,在此基础上谋划学院发展大计。”1999年5月,在转制升格的关键阶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职教所为学院提供高职理论和教学方面的指导,促进学院教职工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转变,使专家的指导贯穿于学院发展的所有阶段。宁波籍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应邀出任学院院长。贺贤土院士自担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以来,一直热心学院的发展,关爱学生的成长。贺院长每次来校,不仅亲自为学院的师生们开设讲座,还邀请他的院士朋友们为师生带来前沿的、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部原职教司司长杨金土、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潘懋元也欣然同意担任学院顾问。同时,学院邀请其他海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讲座、搞科研。另外,学院还于2002年12月28日在上海挂牌成立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评估、咨询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机构——大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华东师大职教所、上海教科院职教所、厦门大学高教所等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中心的运作,共同承揽课题,进行科研开发,实现资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院之所以在上海设立高职研发中心,就是想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拥有的资讯资源,获得第一手信息,通过研发中心这个平台,促进学院同上海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凝聚一批高职教育的专家,为学院的发展服务。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咨询服务、成果推广,提高研发中心的造血功能,扩大学院的影响。

(三)改善组织结构,建构职业院校的制度社会资本

组织结构的“改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彻底的变革;另一种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学校是通过前者还是通过后者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有时是一种困难的抉择。一方面,高职院校期望通过不断的组织变革,以期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和面临的冲突;另一方面,变革活动的日益频繁,也使得组织中的个体感到变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变革的反应有愈加冷淡和抗拒的倾向,同时变革成本的巨大及对组织大面积的震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是决策层所不想看到的。因而寻求通过一种“改善”的方式,通过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对组织结构进行持续不断的修正和改进,使其适应社会要求,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性和环境变化要求。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第3篇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科技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和动画,不得不说有了科技的突飞猛进之后产生了很多新颖的电影和动画形式,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冲击感,让观众获得了更好的观影效果和视听享受;而且从制作成本来说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提高了效率。

然而,凡事必有利弊,正如伍迪?艾伦所说,每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会带来让人讨厌的东西。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和动画制作中的情况也不例外。比如为了3D而去拍摄一些没有意义的镜头,或者是重复地拍摄一些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的电影题材。很多时候,制作者为了追求纯粹的炫酷科技,不惜重金拍一个镜头,然后把它做成3D或者视觉上更好的IMAX。观众观看时的确很享受,但是回头想一下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对高科技的崇拜,这部电影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核是什么呢?

一、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使用

詹姆斯?卡梅隆因《阿凡达》在中国名声大噪,但是他在好莱坞,甚至在奥斯卡电影学院的认可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很多人评价卡梅隆是一个极度狂妄和自恋的人,很疯狂,做事非常专注,他对3D和IMAX极度的痴迷,不然他也不会把自己15年前拍摄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制作成3D版本再重新公映一次。

2009年《阿凡达》的上映的确轰动了全世界,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他非常受欢迎。的确,《阿凡达》在拍摄和特效的制作技术和规模方面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动作捕捉和精细的表情捕捉,高质量的模型和质感的表现,题材也很新颖,但是你能说除了这些你还记得《阿凡达》的其他东西了吗?内容是什么?保护生态?不要破坏生物间的平衡关系?画面很华丽,很壮观,演员的演技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在绿幕前穿上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的光点仪器,其他的就交给后期制作,这样的电影除了在技术上的突破还留下了什么?如果所有的电影都运用动作捕捉,马龙?白兰度、丹尼尔?戴?刘易斯、本?金斯利这样的教科书版的演员不是都要成为过去式了,这样的电影和一部高质量的动画分界线是很模糊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82届奥斯卡评选的时候,学院从9个提名中只选择了3个技术奖给了《阿凡达》,反而卡梅隆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拆弹部队》成为了最大赢家,学院非常明显地表态了不喜欢像《阿凡达》这样用科技征服观众的电影。

《拆弹部队》用真实的故事,细腻的手法,把在巴格达前线的拆弹特种兵的内心的恐慌和勇敢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观众看,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起伏,简单地说就是几次拆弹的经历,画面也都是灰黄色,但是看完电影你莫名的会感觉颤栗了,你会感觉到伟大的感觉。然后再次回味这部影片,整部片子没有特效,全部用演员扎实的演技支撑起来,我想学院把这部影片选为最佳影片也是在正确地指引电影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是用来把电影想表达的东西更加符合导演想表达的,更加方便的表达,就像皮特?杰克逊在拍摄《指环王》系列和《霍比特人》系列的时候,数字化技术让他更直接的描绘出了托尔金书中的形象,而且他还为了创造形象发明了新的软件,这才是对的,数字化技术就像我们画画时候用的彩色粉笔,需要的时候才会用,它在电影中担当是点睛之笔,而不是把它作为铅笔哪里都用。

二、数字化技术在动画作品中的使用

比起电影,动画在数字化技术面前就没有那么多局限,因为动画中的东西本身就是需要创造的,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世界,数字化的发展只会让需要描述的物体更逼真。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画制作更加注重刻画人性主题的同时,制作会更震撼。最近几年就出现了几部制作上很震撼的动画,一部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还有一部就是8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兰戈》。

《丁丁历险记》虽然在整体色彩感觉上还是很鲜亮的,这是为了和原漫画的感觉贴切,在质感上的制作堪称完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丁丁在沙漠城市寻找船模时斯皮尔伯格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长镜头先是对女歌唱家的描绘,这里对女歌唱家的皮肤的细节的制作让我惊叹,好像能看清每一个毛孔,然后一个镜头移动到亭子下面的船模穿过玻璃,对玻璃的制作可能很简单,但是那种感觉再加上音效的搭配,非常身临其境,可见当时在制作的时候对细节的深思熟虑。

《兰戈》就更不用说了,动画片把西部片的感觉做得如此到位,对每个物体之间质感的区分,还有对沙漠中因干燥空气中的灰尘的描绘,制作组对影片上细节的考虑让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甚至在怀疑现实和虚幻。

由此看来,数字化的发展让动画片产生一种极限――制作极其细致,这样会不会到后来会感觉产生没法突破的境地?因为如果一直?@样下去,动画会制作的像真人电影那样的逼真,反而会显得没有意义。我们可以不用这样想,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动画别的“画风”,像绘画中的超现实主义一样,但是它依旧是从另外一个方法而得到的,它依旧是一件艺术品,数字化的发展可能会使动画上对物体的表达更加方便,走捷径,反而更丰富了,不会出现像电影那样极端化的问题。因为动画毕竟是创造出来的东西,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会选择哪里需要哪里不需要。

这方面皮特?杰克逊做得很正确,他不断得为了电影在改进自己的技术,他最初可是一个拍恐怖片的专家,你可以从指环王的第一部再看现在最新的《霍比特人3》,他不仅突破了当初卢米?埃尔发明电影时定下的一秒24贞改为了一秒48贞,只为了观众在观看那些充满中世纪仙境风格的画面时更舒适,他甚至为了让角色看起来更唯美,在演员的脸上都做了特效。霍比特剧组的特效工作人员是有史以来最多的,每天他们都在为解决电影中某个场景的制作问题创造着另一样东西,整部系列更像是电影和动画的中间物,它已经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一部真人电影了,但是谁又会因为这个去吹毛求疵呢?

三、马丁?斯科塞斯的正确示范

在好莱坞数字化时代电影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影响开始改变自己的初衷,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马丁?斯科塞斯,很讽刺的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和他一起追逐梦想,一起奋斗的却是现在好莱坞的头三块金字招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这三位的其中两位无疑是现在好莱坞支持科技发展和电影相融合的两位,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但是马丁?斯科塞斯一直坚持最基本的拍摄方法,拍自己想拍的主题,拍有意义的电影,这也是他很低产的原因,平均两年出一部电影,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会让你很有感触。

就拿他的最近的一部影片《雨果》来做例子吧。电影改编自同名小?f,但是电影中的很多镜头马丁?斯科塞斯是根据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设计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片中的小男孩雨果?卡布里特为了逃脱警官的抓捕逃到了钟楼的顶部,他站在里面望着外面的情景,外面灯火通明,埃菲尔铁塔和穿梭在城市中的车辆的画面颜色温暖。和小男孩的处境形成对比,这个镜头的设置就源于马丁?斯科塞斯小时候因为哮喘一直都待在家里不能和街坊的同伴玩耍,有点内向的性格使他变得很有独立的思想。

这部片子真正的目的是要致敬电影的创造者卢米埃尔兄弟和可以说是电影画面特效的创作者乔治?梅里埃。马丁?斯科塞斯很巧妙地把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他设置这个主题也是想提醒现在奋斗在电影界的人们不要忘了电影的初衷。

他本人是一个对旧电影修复非常有贡献的一个人,他不拍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修复腐朽的旧片子而到处奔波。《雨果》中雨果在图书馆碰到的收藏乔治?梅里埃所有资料的人的原形就是斯科塞斯自己,因为他知道那时候的电影是最真实的,最可爱的,设备很简单,想法也很简单,但是表达了导演纯真的思想。马丁?斯科塞斯曾经表达过自己对电影以后发展的担忧,他看到现在的电影一些过激的表达方式时甚至有点气愤。

四、讨论

电影或者动画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要去通过表达一个主题去影响观众的思想,去传播一个道理,或者是导演通过电影去表达自己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谴责。制作者花了时间和精力去创造一个作品,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要让它有意义。如果拍电影只是为了金钱和利益,这样的电影注定不会让人铭记。回想那些经典的电影,如上世纪70年代的《教父》,90年代的《肖申克的救赎》,没有一个是滥用技术的。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阐述我国竟技体育职业化、院校化发展的动因,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使得竟技体育自身价值进一步提高,竟技体育又逐渐渗透到国家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中,得到蓬勃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出现了职业化、院校化等共同发展的竟技体育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尤其是竞技体育体制由原有政府型逐步向“政府一社会”型发展,最终将转变为完全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多种不同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及相应的多元管理主体。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社会学依据。

1、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1.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国加人WTO,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表现为由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由局部的开放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走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的产业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属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那么在这种改革趋势中,对我国体育体制中原有的一些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就必定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具体到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并将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型”体制,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体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严格地说,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力度、深度还未能触及竞技体育体制的根本。从长远看,为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尽快地走出改革带来的负面震荡,作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就应尽早地让竞技者事业的相关资源进人市场,只有这些资源在市场的运动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实现均衡、合理的配置;而体育主管部门则需为这种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制定规则,并为之服务。

1.2商品经济体制下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的大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单一的奥运会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单项体育项目逐渐向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足球世界杯赛、国际汽车一级方程式大赛都已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运动。国家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府导向作用、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使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体育就是竞技的单一观念,将竞技与休闲、娱乐、健身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将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时尚。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竞技体育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竞赛组织运营的市场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社会现实。

1.3人们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前2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目标,已进人了迅速提升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产活动方式的变革将使体育的功能、形式和内容都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性质发生改变,各国都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始了5天工作制,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都有利地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收人的迅速增长,使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摆脱了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增长率随家庭收人、个人收人的增长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集聚了经济能量和社会消费的基础。

1.4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逐步开发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主客体出现,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应运而生,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和经济价值正在被开发和利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通过市场开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之外的发展资金,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断开发亦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职业俱乐部管理主体的发展。

2、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的动因

2.1“院校化”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结合有着历史渊源,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同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素质(包括体质)等相关因素的普遍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竞技体育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基础,走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普及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竞技体育“院校化”。

2.1.1“院校化”是实施“科技兴体”的一项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出于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实践难以紧密结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充分发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解决优秀运动队科学训练的集约化管理问题;体育技术市场培育问题;重点训练基地和优秀运动队的科技建设问题;高水平、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开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问题;以及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问题。因此,竞技体育向“院校化”的战略转移,将会极大地调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科研力量投人到竞技体育战场,并会给高等院校各学科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机会,切实解决和突破一些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1.2院校运动员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国家为探索一条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路,加速奥运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解决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决定在原国家体委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创办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实施“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随后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科学论证,将运动训练学专业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式专业,实行全国招生。各体育院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迅速组建了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学系,将竞技体校的专项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专业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与衔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本科一条龙的“亦读亦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后的20多年,各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群,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重竞技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摔跤、拳击、武术、击剑等项目,武汉体育学院的水上、武术项目,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冰雪项目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57所高等院校内试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以来,到1990年已正式成立了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5个单项体育协会。CUBA联赛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已形成巨大的影响,近一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在迅速推进,其它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拳击、健美操等也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另外,一直以来作为奥运金牌榜上金牌大户的中国跳水队同清华大学的联姻,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代表。

2.1.3“院校化”可为运动员“二次就业”打下择业基拙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由劳动部门分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成为运动队在编制、资金、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包袱。面对已走到尽头的统分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专业运动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尽管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人数众多的运动员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竞技体育向“院校化”战略转移,也可为广大现役运动员获得学历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了机会,使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较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退役后可在较宽范围内就业,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改善优秀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发展

2.2.1高校进入高水平竞技体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高校积累了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体育教师两种资源要素,使高校承担一部分竞技体育训练任务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交流的层面趋于丰富,国际间的交流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返奥运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更广泛参与到国际竞技大舞台上。然而,繁重的竞技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压力,使得体育部门单独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形势也促使了教育部门应尽快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参与国际竞争。

从1986年4月一1987年,原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文件,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组队参与国际竞赛和体育交流,提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规划》颁布后,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3月教育部又给6所大学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均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的保证和宽松的环境。

2.2.2高水平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竞技体育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精神,通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比赛当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竞技体育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正确地引导体育文化活动,以使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管理走向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府积极支持、鼓励普通高等院校以自身实力建立相应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得到充分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所承办的CUBA联赛、大学生女足联赛、清华大学跳水队等竞技体育得到社会媒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商家对CUBA联赛的赞助也充分体现了其商业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无疑是对竞技体育的又一管理主体—高校加大体育工作力度注人了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也产生了从生源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广泛宣传自身的办学理念,提高社会知名度,因此,竞技体育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媒介和一个充分展示、宣传自己的舞台。

2.3体育院校的管理主体多元角色地位

2.3.1办学职能的逐步转变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职能的教育机构。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系科院校,1980年全国体工会提出“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后,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先后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相结合的试验田和三结合基地的试点。各体育院校积极探索“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环境下,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体制改革,对原属体育院校只保留1所,其他院校下放到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各体育院校为适应不同阶段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特色,服务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思想。

2.3.2发展竞技体育是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直属体育院校进行体制改革,已下放的原直属体育院校面临着全国体育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又要面临国际体育教育机构进军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我国体育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过去更多地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行业专业性特点重视不够,而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力量相比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体育院校要跨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把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体育院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突出以体为本、办出竞技体育特色,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

2.3.3发展竞技体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院校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是部属院校,而其它院校均为地方所管辖或以地方为主的共建院校。因此,体育院校面临着既要承担国家奥运任务又要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从体育院校竞技项目设置目标重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运动队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制定和实施全运会及大运会目标。

在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强劲发展形势面前,体育院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从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体育院校应十分强化其竞技体育功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所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作出贡献。以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体育院校办学的支持,同时瞄准奥运会这一最高目标,强化造就“国字号”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进人国际竞技舞台和竞技市场,提高国家投人比重,在认真履行既为地方服务又为国家作贡献双重职能的作用下,充分体现体育院校的办学性质与特色,促进体育院校整个事业的发展。

3、结论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校园; 建设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22-04

Analysis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i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Li Xiumin, Shi Haiyan, Wang Xiji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It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mart campus from the aspects of campus for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through intellig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the campu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has improved much. I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wherea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学进步,人类思想逐步发生改变,创造性的思维深入人心。“互联网+”与校园相结合,促使教育领域改革、教学模式等发生质的改变,校园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智慧校园”是指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完全融合[1]。智慧校园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将校园运行中的所有数据结合起来,有效实现高校智能监控和智能识别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平台及智能感知功能,二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信息服务与校园各应用领域相结合,三是在个性化定制服务基础上,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2]。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技术的一种较高的形式,将学校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3]。

“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因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功能,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当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4]。

教育领域所衍生出的智慧校园是校园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的产生将推动智能生活的发展,智慧管理、智慧教学与智慧服务将是现代化校园新的发展方向。利用校园的智慧化管理来分析、研究、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创新管理将是未来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国内外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形态也逐步发生改变,“互联网+”行动计划[4]的提出,更进一步加快了智慧化的建设,拓宽了教育领域对于智慧校园的认识,智慧校园也将是教育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高级形态,也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浙江大学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并开始研究和建设,给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5]。上海交通大学在云计算基础上创建智慧校园图书馆。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采用一卡通管理服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这些高校都对智慧校园建设作了各种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对智慧校园相关的概念等进行了研究。黄怀柔教授认为前期的数字校园思想虽然先进但有很多不足之处,而智慧校园理念恰好弥补了它的缺陷,将为高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服务。陈翠珠教授的观点是智慧校园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整合、分析评价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充分挖掘这些数据中潜在的利用价值。沈洁认为应该在物联网基础上把人与物理设施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进一步优化[6]。

国外很多大学早已实行校园数字化管理。加利福尼亚大学采用了较为统一、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实现核心业务的动态管理。国外一些学者在智慧校园研究领域也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Talal指出在校园里用一张智能卡可实现多种功能服务,真正做到方便快捷[7]。Michael和其他学者提出的ETHOC系统,重点对虚拟和物理的校园环境要素进行整合,用户可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学校生活。

“互联网+校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学习模式,将教育、科研、服务以及生活融为一体的智慧化校园模式。

2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分析

2.1 校园形态智慧化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信息化系统,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展开等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得以实现。智慧校园中数据是为整个校园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数据对于他人都可能非常重要,这些数据也将在服务过程中挖掘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活力。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改变前期以各种系统应用为核心而导致错综复杂、数据混乱的现象,以“数据技术”为核心,也将调整人与系统的关系,促使个性化交互的形成,数据也可高效的为使用者所用,形成智慧校园新的数据形态。

高校信息化发展中,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数据形态的转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技术形态的智慧化非常关键。智慧化的数据形态需要“云”、“网”、“端”的共同支持,三者相结合,促使技术形态的成立。例如2016年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建立基于三校区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利用可视化服务等实现各实物间的联通,同时采用多平台管理并且将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对于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及服务。此外,建立基于手机APP端的移动办公服务功能,实现“微互动”、“微办公”以及“微服务”功能。

2.2 教学模式智慧化

智慧型的师生是未来建设与应用的核心,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采荷小学率先在学生社团中开展机器人项目活动,开发了机器人校本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运用。通过机器人课程的开展,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智慧化教学模式。

2.3 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智慧化

在全校教学区域以及大部分公共场所逐步实现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校园内进一步实行云计算为基础的虚拟化管理。目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园借助VLAN等建立了校园网络安全系统、财务专网等各类校园网络服务,极大地满足了校园信息化发展需求。同时,搭建了校园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精品课程以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8]。常熟理工学院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有线和无线网络基础上建立RFID环境,自主研发资产管理系统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开发各类校园应用系统,并且进行测试研究,以促进校园内真正实现物联网为基础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部分学校开发了在线教学模块,实现在线辅导与评价,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在线做作业和在线测试,全面开展智慧化教学[9]。2015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逐步实现教学资源智慧化,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在线视频教学等。各院校建立相应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课外拓展库、虚拟仿真库,实现智慧教学。

2.4 校园管理与服务智慧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支持数据整合,呈现“一站式”新型服务模式[10]。在互联网基础上综合数据管理,实现高度集中的业务数据交换,为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016年北京艾威康携“智慧校园一站式平台”亮相于高教仪器设备展览会,该平台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功能,包括管理、资源、环境以及服务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这种服务模式整合校园各项业务所产生的数据,达到数据资源共享效果[11]。

智慧校园建设中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明智的处理措施将有助于校园的管理[12]。以招生为例,大学在招生中信息部门积极配合学校招生工作,提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比如关注不同生源地学生入学的绩点、入学成绩与毕业成绩以及最后的毕业去向,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从入学、在校学习到毕业工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数据,及时做出问题反馈,为招生决策提供依据[13]。

2.5 各模式比较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相对于数字校园在各方面有很大提升,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度。从杭州采荷小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和北京艾威康的经验看,虽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促进智慧校园全面建设,但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缺陷。

杭州采荷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但缺少一定的数据规范标准,信息资源不够完善,同时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重庆师范学院各类应用系统建设相对较为齐全,但缺少统一规划,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化人才匮乏。艾威康推出一站式平台,虽然能基本满足智慧校园建设中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但在实施等方面可能还缺少一定的指导。目前各校园对于“智慧校园”这一理念认识仍不够深刻,容易导致过分追求硬件建设,无法真正实现校园智慧化管理。因此,智慧校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结合教育发展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促进校园建设模式的合理化。

3 智慧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数据规模不足并且形式单一;重硬轻软,缺少标准化研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不符合时代要求;缺乏理论层面的指导和对于理论的关注;缺少智慧型人才等[14]。为此,智慧校园建设对策有[15]:①组建大数据库。加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存储,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平台共享,促使大数据库的建设。②探索数据化标准规范。在各个部门间形成互助互利的交流模式,加强数据流动性,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16]。③进一步完善校园管理改革机制。对于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管理不当、效率低等问题加以改善,采用高效智能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促进智慧校园的进一步发展。④增强智慧校园相关的理论研究。当然智慧校园目前是比较新的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智慧校园所独具特色的建设理论以及设计要求。⑤加强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在智慧化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通过知识管理、在线教育等支撑平台,强化智慧型人才培养[17]。

4 结论

在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学校构建随时随地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便捷安全、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是智慧校园发展的建设目标。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适应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改造数字网络,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技术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蒋家傅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

术,2013.2:45-46

[2] 于长虹,王运武.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

管理,2015.6(321):49-51

[3] 蒋东兴.“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畅想[J].中国教育网络,

2014.1:58-62

[4] 唐斯斯,杨现敏,单志广等.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科学出版

社,2015.

[5] 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EB/OL].[2016-03-16].http://zuits.

/xxhjs/redir.php?catalog_id=187343.

[6]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

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7] 江林升.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

教育,2011.11:133-136

[8] 刘敏斯,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

导刊,2015.14(8):6-8

[9] 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

讨[J].华东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报,2015.S1:119-125,131

[10] IT168信息化频道.智慧校园平台艾威康“一站式”平台引

关注[EB/OL].[2016-04-27].http:///a2016/

0427/2619/000002619084.shtml

[11] 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

电化教育,2014.332(5):88-99

[12] 杨文,赵洪光.基于网络技术的智慧型校园应用研究[J].信息

化教学,2015.15(9):117-118

[13] 江桂珍.基于“互联网+”的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现代

中小学教育,2016.32(4):5-6

[14] 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

信息化建设构想[J].重庆高教研究,2015.3(6):87-94

[15] 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

2015.5.

[16]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用[N].光明日报,

2015.6(14).